回覆列表
  • 1 # 淨夜思

    兩條原因: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是有項伯相護!2、為了向項羽認錯,劉邦把攻下函谷關的金銀錢糧都獻給了項羽!

  • 2 # 燕山永固

    鴻門宴是中華文化的一道經典大餐,被後人廣為傳頌並經常引用。人們經常為劉邦能逃走而深感幸運,也為項羽失去殺掉對手的機會而扼腕嘆息。那麼掌握強大實力的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了野心勃勃的劉邦呢?讓我們再次進入到那段塵封的歷史探究一下歷史的真相。

    一、項羽是一位精神貴族,做事講究光明磊落,用陰謀殺掉劉邦在其內心是不太情願的。

    《史記·項羽本紀》在第一段介紹項羽時,最後一句話這樣寫,“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介紹了項羽出身貴族家庭,項羽的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項燕曾經大破秦軍青年俊才李信20萬大軍,後來在老將王翦60萬大軍舉國進攻下才身敗而亡。項羽從小由叔叔項梁撫養長大,接受了兵法和劍道的培訓,當然也包括貴族精神。興兵要是仁義之師。做事要光明正大不搞陰謀詭計,所以項羽很少奇計破敵,大都是正面作戰,靠勇力取勝。大名鼎鼎的鉅鹿之戰,他率軍正面進攻,破釜沉舟與秦軍決戰,九戰九捷。彭城之戰,項羽以精銳三萬騎兵快速反應打擊,一大早進攻,靠突襲大破漢軍。就是這樣的精神貴族決定了項羽不會在宴會上殺掉劉邦。

    二、張良的公關才能,搞定了項羽的叔父項伯,間接影響了項羽的決策。

    張良成功的用語言打動了項伯,並送給項伯很多貴重的禮物,二人成了要好的朋友,當項伯從劉邦大營回來之後,已經被劉邦洗腦,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確實,劉邦攻破咸陽,建立大功,攻打有功之臣,是不符合大義的。也因為這個原因,項羽暫時停止了軍事打擊。項伯的進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羽的決策。

    三、項羽自身的戰略考慮。

    項羽當時在鴻門宴的時候,他的真正實力,並沒有那麼強,在鴻門的時候號稱是四十萬大軍,但是真正屬於他的不過也是五萬楚軍而已,只不過當時劉邦進入關中,惹怒了諸侯,所以大多數人跟著項羽出兵過來。在當時,劉邦是兩萬的偏師進入咸陽,加上咸陽的降軍,總數達到了十萬多人,所以在當時,項羽如果真和劉邦動手,只靠自己的嫡系軍隊的話,也是件很難的事。

    在當時,項羽是當時的諸侯統領,如果在一場宴會上就隨便幹掉了一個諸侯,會造成諸侯之間的不穩定,引起諸侯之間對他的反感,這個時候,就把矛頭從劉邦身上轉到自己身上了。就算當時項羽神威無敵,但是也難以抵擋整個其他諸侯的聯盟。

    四、項羽的性格因素有其猶豫不決、婦人之仁的缺點。

    念舊重情、猶豫不決。他所重用之人皆是其親戚其朋友,而在這些親戚朋友中,就存在著劉邦的幫手即項伯。項伯多次維護劉邦,在鴻門宴上洩露機密,保護劉邦。劉邦和項羽也有一點交情,項羽有點抹不開情面。項羽對待受傷計程車兵,可以解衣衣之,但卻不肯對立下戰功的將領進行封賞,進行封賞的大印都快要磨壞了,也不肯給立功的將士。

    綜上所述,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掉劉邦的原因找到了。那麼假如項羽殺掉劉邦,項羽會統一天下嗎?

    答案是否定的。

    看看當時的情形,項羽雖然是表面上風光無限,但其實他自己的軍隊只有五萬楚軍,其他的都是各地諸侯聯軍,各位諸侯可以說是各懷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大家請看。

    就在各諸侯相繼迴歸封地後,因利益引發的矛盾便迅速爆發了。1、楚王熊心被殺。返回彭城之前,項羽令義帝熊心遷出楚地,隨即又派人將之截殺。2、韓王韓成被殺。由於張良的關係,項羽首先組織了韓王韓成返回封地,將其帶回了西楚,不久後將其降為侯,最後乾脆殺之。3、臧荼韓廣火併。項羽將原燕將臧荼封為燕王,卻將原燕王韓廣改封遼東王,韓廣卻不願遷徙,於是臧荼與韓廣發生火併,韓廣被殺,遼東地區被臧荼侵吞。4、田榮一統三齊。田榮對於項羽不封自己本就有怨氣,而在得知項羽將韓王改封膠東王后,殺死齊王田都和膠東王田市,又趕走濟北王田安,一統三齊之地,自立為齊王,公開反楚。5、陳餘趕走張耳。陳餘同樣對項羽改封趙王為代王,卻封張耳為趙王極為不滿,於是向田榮借兵趕走張耳,重新迎回趙王,趙王趙歇於是封陳餘為代王。如上種種矛盾不一贅述。

    項羽不得不前往齊地平亂,然而由於其殺死義帝熊心,英布不再聽從項羽。項羽大封天下後的諸侯霸主不僅沒能做成,卻使自己陷入危險。在此後的楚漢爭霸中,原楚國一方的英布、吳芮、共敖竟然無一人支援項羽,豈不悲涼。

    項羽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卻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按項羽的方式,天下不可能統一,終會再起爭端,天下還會大亂,形成重新洗牌的局面。所以說即使項羽殺了劉邦,也不會統一天下。

  • 3 # 戴老師講歷史

    歷史上,項羽在鴻門宴沒殺了劉邦,讓後世的人痛惜不已,因為他們覺得如果當時項羽能夠堅定的殺了劉邦,那麼楚漢爭霸的結局將會是另一種局面。

    鴻門宴簡述:

    當時項羽舉辦鴻門宴是因為他對劉邦關中封王的行為不接受,所以想要討伐劉邦。而劉邦知道自己此時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做出了妥協,對項伯承諾讓出關中王的權力,還順便說自己接下來去巴蜀。

    項伯見到劉邦如此知趣,便替項羽答應了劉邦的條件,而劉邦之所以敢隻身前往參加鴻門宴是因為他料定項羽不會對他動手。因為他與項羽會面,不過是敲定他和項伯當時的口頭約定,鴻門宴上劉邦再次說出了當時他跟項伯說的安置方案,項羽也欣然接受。

    換而言之,鴻門宴只是一場交易上的交流,其目的就是化解劉邦和項羽之間存在矛盾,而這個矛盾是項羽眼紅劉邦當時拿到滅秦最大的功勞後要如約王關中,而項羽不願意這麼大的成果落到劉邦頭上。但是,當劉邦把這些功勞拱手相讓給項羽後,兩人就沒矛盾了。

    項羽當時如果殺了劉邦也無法統一天下,反而的罪關中利益集團。

    其實,不管是在鴻門宴上劉邦讓不讓功勞,或是對項羽妥不妥協,他一直都是項羽最大的敵人,但在此時此刻,項羽還是無法對劉邦動手。

    因為,劉邦不是一個人,他代表這一個集團、一支常勝軍,這個集團分佈在關中的各區域,並且與秦國百姓形成了互相信任的關係。集團裡面有張良、樊噲、夏侯嬰、靳強、等人,他們現在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項羽殺了劉邦,這些人可以就範那還好說,如果不就範,那麼項羽將面臨著更大問題。

    項羽在得不到諸侯支援的情況下很難收拾這樣的局面,還會有秦帝國死灰復燃的危機,因為劉邦在關中地區已經獲得大部分人的人心,而項羽反而因坑降卒的罪了關中人民。如果劉邦被殺,部下堅決反抗,他們很可能會得到關中人民的大力支援。

    當時的秦王子嬰還在,秦將章邯也在,或許還有那些秦國老將也還沒去世,如果沒了劉邦,部下聯合秦人以及秦國宗室與諸侯軍隊跟項羽周旋。那麼接下來的形勢誰都很難預料,很可能項羽會遭到滅頂之災,就算不會覆滅,但項羽的所有努力肯定會付之東流。

    不殺劉邦是計劃內的,鴻門宴才是計劃外的。

    項羽當時邀請劉邦參加鴻門宴不過是臨時安排的,因為項羽在確定了劉邦與項伯當初的口頭協議後,再敘舊一番,時間不久了。當項羽見到劉邦如此慷慨做出這麼大的讓步後,著實有點過意不去,因此就安排劉邦留下喝酒吃飯。

    從兩人見面聊天到後面的吃飯喝酒,當時的項羽並沒有一點要傷害劉邦的意思,而讓故事情節脫離原來的劇本是因為范增的想法。

    范增對要殺劉邦達到了病態的程度,而項羽對范增突然出來橫插一腳心裡也很矛盾。項羽明白如此除掉劉邦,以後或許可以少了一個勁敵,他也存有僥倖的念頭過,但樊噲的出場和義正言辭的說法打消了項羽僥倖的念頭。

    樊噲的出現讓項羽堅信如果除掉劉邦,那麼他的惡劣行徑會在以後失去道義上的支援,而後來與范增的對話中,也可看出項羽對失去道義支援的擔心。

    所謂“君子無信不立於時間”,古人對道義的看待並非像現代人這樣漠視,就像項羽這樣的人,想要做大事,就必須信守別人對他的道義判斷,以及別人對他道義上的支援。

    總結,為何項羽不殺劉邦。

    綜上所說,從劉邦與項羽見面開始,到後來的禮讓功勞,再到鴻門宴開始,項羽其實一直都未有加害劉邦的想法。

    而在項羽坑殺降卒後,他在關中百姓的心裡已經造成惡劣影響,如果項羽不管不顧的殺了劉邦,那麼他就必然面對秦地百姓的怒火衝擊,在這樣的環境下,項羽所付出的努力將會受到不可想象的摧毀,而這也是他考慮過的結果。

    很多人在面對鴻門宴這個問題的時候,喜歡講欲求大事者必須不擇手段,管他什麼道義不道義,他們認為只要在此刻殺了劉邦就會對以後減少許多威脅。

    但後人並不瞭解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會有怎樣的危險後果,項羽能走到那種程度,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然他也不會拒絕了范增的想法。

    而項羽真正的意圖是,劉邦不僅不能殺,還要利用他,用三秦將講劉邦堵在巴蜀中,又用劉邦牽制三秦不敢妄動,而這樣美好的佈局才是項羽真正的策略。

  • 4 # 中國美6220

    劉邦在鴻門宴上向項羽服軟,低頭,謝罪,項羽在鴻門宴上下不了手。劉邦手無縛雞之力,項羽也不能憑藉高強武藝殺之。殺劉邦,要有理由和道理,才能服眾,讓人心服口服呀!劉邦沒有什麼過失,過錯,也沒得罪項羽,項羽也沒抓住現形,把柄,幹嗎憑范增幾句話就殺人?鴻門宴上,只有項羽才有權,有理由殺劉邦。任何人想殺,也殺不了劉邦。劉邦有項羽的叔父項伯說好話,還用自已身體去做盾牌,去保護劉邦勉受傷害。眾多的人為劉邦說話,求情,競把鐵石心腸的項羽的心說動了,項羽的心變仁慈了,不再兇狠了,也不聽范增軍師的話,教導,教悔,也不準備動手殺劉邦,要放劉邦一馬,誰知放虎歸山,禍害無窮。關羽放劉邦一馬,劉邦在日後未必放項羽一馬。項羽今天讓劉邦活,明天劉邦讓項羽死。項羽有婦人之仁,殺不了劉邦。劉邦心狠手辣,下得了手,兇殘殺害了項羽。

  • 5 # 歷史何必認真

    我的觀點: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原因在於性格使然,即使殺了劉邦,也不見得就能一統天下。

    所謂“盜亦有道”,對於項羽這種自認為英雄無敵的人來說,要殺劉邦,就要堂堂正正的殺,戰場上正面對決,一戰決勝負,方顯英雄本色。縱觀整場楚漢爭霸,項羽的所有對手都是在戰場上打敗的,沒有一個是用陰謀詭計打敗的,更不用說是在對方手無縛雞之力,絕望無助之時。

    鴻門宴上,劉邦服軟,極盡所能的低頭哈腰,在項羽面前像只老鼠一樣戰戰兢兢,表現的極其無害,使婦人之仁得項羽下不了狠心,即使范增一再暗示,項羽也沒同意;更何況,劉邦事先賄賂了項伯,對於從小沒有父親的項羽來說,叔父還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最起碼感情上比亞父范增要親近,一個要殺,一個不殺,情不自禁的做出了傾向項伯的決定。

    假設項羽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也是得不到天下的,因為項羽用人的原則是任人唯親,而不是唯才是舉,從他分封天下的結果就可以看出來,國人向來講究“不怕少怕不公”,自古使然,不公就有人不願意,除非項羽能殺盡天下英雄,不然會像接力賽一樣有人起來反抗,無窮盡也!

    結語:性格決定命運,項羽註定會是一個悲劇英雄,但這不能否定項羽的偉大,後人一直在緬懷,也充分肯定了項羽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

  • 6 # 知古鑑今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如果當時鴻門宴時,項羽殺了劉邦,或許就沒有烏江邊項王拔劍自刎的的悲慘境地。雖說劉邦戰勝項羽,具有偶然性,但更多的是歷史的必然性。

    秦末,劉邦率領的起義軍率先攻陷關中地區,而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殲滅秦軍主力,正向關中進取,項羽知道劉邦先一步攻陷咸陽,變一怒之下攻下函谷關,更有劉邦麾下左司馬曹無傷添油加醋的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這讓項羽大為光火。

    當時各地的起義軍都尊楚懷王為主,楚懷王為了激勵和諸侯們,就說:“誰先進入關中就可以稱王”,這是一個極大的誘惑。這也就是項羽為啥大火的願因。項羽的謀士范增看出劉邦進入關中地區不好財物美姬,料定其志不小,本意就是要除掉劉邦的。

    而這時一個破局的人出現了,那就是項伯。項伯本是項羽的叔父,因他和劉邦的參謀張良交好,再得知范增要除掉劉邦的計劃後,連夜出軍營把這個計劃告訴張良,本意是讓張良逃走,但是張良決定還是告訴了劉邦。劉邦聽了,頓時慌了,問計張良,張良說:可透過項伯的協助,減少項羽的猜忌。

    遂透過中間人張良塔上了項伯,劉邦以兄長之禮待之,幾碗酒喝下去,與項伯結成兒女親家後對項伯說:“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項伯答應了劉邦的請求,並叫他明天早點去向項羽道歉。

    項伯連夜又離去,回到軍營裡,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了。

    經過劉邦和張良的一夜公關,以及項伯的協助勸說,大大減少了項羽的疑慮,也把攻破關中有功這個大義掌握在手中。此時劉邦斷定項羽殺自己的可能性不大了,唯一擔心的就是范增的殺招了。第二天劉邦如約的帶著一百多人前往鴻門,向項羽請罪,並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裡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羽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麼生氣?”到這裡誤會算是解除了。

    項羽當即留下劉邦來飲酒,而在宴會中,殺招出現了,起先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項羽沉默著沒有反應。急了的范增招來項莊舞劍為宴會取樂助興,實則刺殺劉邦,而此時破局人項伯又出現了,為劉邦擋住了刺殺。此時的項羽正在糾結要不要殺了劉邦,殺了劉邦,以後或許可以少了一個勁敵,但人家劉邦佔理啊,往大的說就是義在他那邊。如果殺了他,自己還要不要在江湖上混了?

    而樊噲的出現恰好打消了項羽的糾結,樊噲對項羽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關中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是將已亡的秦朝的作為延續罷了。我私意認為大王不採取這種做法好。”而項羽只回答了一個字“坐”。顯然是同意了樊噲的說法。

    後來劉邦借尿遁就逃跑了。

    人無信而不立,古人對道義是非常看重的,更何況像項羽這樣出身與貴族的子弟。綜上所述,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最大原因是劉邦掌握了大義,而項羽不想做背信棄義的小人。

    至於如果劉邦被殺了,項羽能一統天下?我的回答是不能。因為項羽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戰略家,劉邦最後戰勝項羽,建立大漢,具有偶然性,但更多的是歷史的必然性。

  • 7 # 老曹講史

    首先項羽擺鴻門宴是真的請吃飯,以項羽的性格,要殺劉邦就直接提兵去霸上了。至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完全是范增導演策劃的。項羽也是一名觀眾。

    第二,即便沒有劉邦,項羽也不可能統一天下。與其說項羽的敵人是劉邦,到不如說他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先說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鴻門宴之前,劉項本是一家人

    劉邦在芒碭山斬蛇起義後,幾經輾轉,因為實力弱小,就投靠到了項梁的軍中。當時項梁對劉邦還是很器重的,在救齊趙之圍中,項梁兵分兩路,其中一路以項羽、劉邦為帥。兩人在戰爭中通力合作,先後攻成陽、濮陽、雍丘多次大敗秦軍。後項梁戰死,二人才分兵駐紮。

    當時項梁立戰國時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項梁戰死,楚王熊心召叢集臣商議後決定兵分兩路。北路軍去救趙國,西路軍直接攻秦,以牽制秦軍,緩解北路軍的壓力。並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因為西路軍直接攻秦,會面對秦軍強大的阻力,所以大家都不看好。就以劉邦為人寬厚,可以減少阻力為藉口,把這燙山芋給了劉邦。當時項羽是極力要求隨劉邦出征的,眾人認為他“僄悍滑賊”及“所過皆殘滅”,不利於西征。所以讓項羽做了北路軍主將宋義的副手。

    其後雙方各有際遇,項羽殺了宋義,降章邯,成了諸侯上將軍。劉邦一路西進,率先克取關中。

    究其根本,在劉、項沒有撕破臉之前,雙方都是楚軍,名義上是一家人。當時的項羽並沒有把劉邦當敵人,最多就是一個提防的對向。

    沒有殺劉邦的籍口

    看劉邦在項伯面前的自辯: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劉邦不但嘴上這麼說,實際也是這麼做,真的把關中讓於了項羽。甭管劉邦心裡怎麼想,單就這件事來說,劉邦真的於項羽有功。

    況劉邦當時實力並不如何出眾,能預見到劉邦得天下的,只是寥寥幾人。項羽肯定是不信的。

    反跡未露,又有大功。項羽殺劉邦不怕失人心嗎。

    再說項羽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歷史的車輪不可逆轉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這一制度固然激怒了六國貴族,對秦帝國的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論證的。在經過春秋戰國近五百年的諸侯征伐,分封制已經被玩壞了。在現有制度下,孤立的中央王朝很難制約眾多諸侯們日漸增強的實力和增長的野心。如果繼續實行分封制,天下將永無寧日。

    而項羽出身楚國名門,是分封制的堅定擁護者。在進入關中之後,共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可這些諸侯王沒有一個跟項羽一條心,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國家只是名義上得到了統一,實際上叛亂不斷,戰火不休,國家依舊四分五裂。所以在政治制度上,項羽走進了一條死衚衕。

    項羽缺乏政治家的隱忍與豁達

    力撥山兮的楚霸王能征善戰無可懷疑,但其為人過於率性,缺少了作為政治家的沉穩和城府,更少了一份豁達。他為人謙恭,卻剛愎自用,聽不進勸諫。待人熱情,卻又吝嗇封賞有功的人。對人體貼,卻又殘忍好殺,屠城無數。良才紛紛離去,諸侯漸漸離心。

    自項羽殺義帝后,先是齊、趙諸侯叛亂,而後劉邦率眾諸侯取關中。項羽帶兵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所到之處戰無不勝,但勝仗越打越多,地盤卻越打越小,士兵越打越少。最後兵敗垓下,烏江自刎。

    項羽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但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即使沒有劉邦,也會有其他人來統一天下,但絕不會是項羽。所謂有德者居之。

  • 8 # 水一白聊歷史

    鴻門宴上,項羽一聲令下,砍了劉邦那丫的,豐沛集團群龍無首,項上將軍順利收編,十八諸侯分封,漢王的地盤就可以分給三秦了。西楚霸王先殺義帝,進而殺田氏兄弟以滅齊、再把陳餘給除掉將趙國納入麾下,燕國、魏國自然望風而降,天下大事可定矣。

    在各位諸侯王的推舉之下,項羽建立大楚,世稱楚太祖,虞姬因得寵而擠掉楚王妃,而成為楚朝皇后,大楚江山代代傳。

    大概遊戲裡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只可惜,現實太殘酷,你並不知道未來誰才是最大的敵人,你也不知道誰能勝、誰能敗,哪件小事看起來不起眼,卻成為改變一個人一生命運的大事。鴻門宴上,項羽本身就不想殺劉邦,也不方便殺劉邦,更重要的是在項羽心裡,他更想除掉的並不是劉邦。

    項羽不方便殺劉邦

    1、項羽入關,帶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卻不僅僅是楚國一家,還有眾多諸侯聯軍,這是基礎

    所以鴻門宴上,也不僅僅是項羽和劉邦在,還有各路諸侯。如果真沒這幫人,就劉邦和項羽在,范增想殺劉邦,也就沒必要搞出什麼項莊舞劍了,直接派一隊刀斧頭手起刀落也就解決了,畢竟有些事不方便做得太明白。

    2、項羽還需要看楚懷王的臉色

    雖然項羽打心眼裡就看不上楚懷王,一開始就不希望項梁立他,但是今時不同往日,畢竟楚懷王才是一國之君,還有那麼個“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項羽這時候把劉邦殺了算怎麼回事?那豈不是落人口實,說他項羽打擊競爭對手,做得有點太過了。殺宋義尚且可以說是為了救趙國,支持者自然眾多,但是殺劉邦,可就有點太明目張膽了。

    3、項羽的根基並不牢固

    很多人以為項羽這時候大權在握,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項羽入關的時候,掛的頭銜是楚國的上將軍,諸侯之所以聽他的,是因為一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是滅秦,二則項羽在趙國打掉了秦軍主力,戰績卓越。但是,這個聯盟是並不牢固的,項羽是無權直接指揮諸侯的軍隊的,只能透過指揮他們的負責人來指揮。項羽在楚國國內的地位也是被懷疑和打擊的物件。項梁死後,楚懷王就已經在打擊項羽了,要不然救趙的時候,也不會讓宋義為主將,項羽只做個次將。

    所以,這時候,項羽還是要看看楚懷王的表態,再決定怎麼做。

    項羽的設想

    按照項羽的想法,自然是楚懷王給點面子,直接封他為關中王,他順便把劉邦的勢力收編了,自然就把劉邦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楚懷王給他來個“如約”,這就比較麻煩了。如果讓楚懷王為封,那肯定是劉邦要做關中王的,這是項羽不能忍的,而他自己又不方便直接做關中王,所以項羽做了一個折中的選擇。

    即先讓楚懷王變成義帝,這樣就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了,雖然這個主人沒什麼人聽他的;然後項羽成為西楚霸王,代替楚懷王進行分封;分封的結果就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劉邦成為了漢王,三秦就是項羽拿來防備劉邦的,而項羽則回師做他最想做的事。

    項羽此刻最想打擊的勢力,差不是劉邦,而是讓他最恨之入骨的田榮。

    難纏的田氏

    項羽恨田榮,原因有二:1、因為田榮撤軍,間接導致項梁之死;2、其他國家都或多或少派了人來打秦國,唯有田榮的勢力一兵一將都沒派出來。

    再加上項羽手下還有被田榮打跑的田氏子弟,於是項羽先是在分封的時候,排除田榮,將齊國一分為三,封了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田榮也不含糊,直接把三個“齊王”都打掉,自立為齊王。這自然也就給了項羽藉口去消滅他,不過,田榮死了,還有田橫。

    項羽因為要徹底消滅田氏兄弟,結果耽誤了時間,那邊劉邦已經打到彭城了,項羽還沒把田橫打掉,不但耽誤了戰機,還被劉邦偷了彭城。

    這看起來就成為了項羽鴻門宴沒殺劉邦的直接後果。

    水言水語

    項羽的決策不能說是錯,只是他低估了劉邦而已。

    我們從結論往回推,確實感覺項羽應該殺劉邦,但是,如果從前往後推,項羽就算再擺十次鴻門宴,也不可能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除非項羽開了天眼。

    然而,就算是項羽當時殺了劉邦,他不會如本文最初設想的那樣順利統一天下的,這就好像讓我們重生一次,我們也未必能活得比現在好一樣,因為未來一樣是未知的。

  • 9 # 趣談國史

    對於殺不殺劉邦,項羽內心一直是矛盾的。或者說得直白一點,是猶豫不決的。為什麼會猶豫不決呢?因為項羽知道,他殺劉邦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從道義上來說,殺劉邦是不對的;但從敵我雙方的立場來看,從此消彼長的利益瓜葛來看,殺劉邦又是對自己有利的。

    一邊是感情的道義,一邊是理性的利益。項羽在這中間掛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對於一個必須殺伐果決的團隊首領來說,這是致命的。單從這一點看,項羽就做不了天下之主。沒辦法,項羽身上缺少必要的帝王素質。即便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還會有其他人打敗他。

    ——以上這個大前提,是劉邦得以逃脫的首要條件。

    是不是項羽猶豫不決,就必然殺不了劉邦呢?

    也不一定。

    如果項羽的部下眾志成城,一定要殺了劉邦,項羽其實也不會阻攔的——因為他是猶豫嘛,猶豫就是不堅定,不堅定就容易受人影響。如果生米做成了熟飯,殺了也就殺了。

    可惜的是,項羽的部下也不團結。

    鴻門宴這場大戲為何精彩?因為一個小小的飯局上暗湧著激烈的角逐。

    劉邦一方與項羽一方的角逐,自然不必多說了。關鍵是,項羽一方的內部,也存在著激烈角逐。

    謀士范增,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劉邦是項羽的大敵,堅決要替項羽除掉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個糊塗蟲,他因為與張良有私交,便不顧項羽的利益,千方百計保全劉邦。

    於是,范增三番五次要殺劉邦,而項伯卻三番五次加以保護。項羽呢,則像個傻子一樣無動於衷,不置可否。

    最終,范增的努力白費了。憤怒之下,他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豎子不足與謀。

    范增的這句話,是對項羽的終極評價——這小子根本不行,給他天下也坐不了。

    ——以上,項羽一方內部的嚴重分歧,是劉邦得以逃脫的次要條件。

    至於劉邦一方事先所作的安排,也有助於劉邦逃脫,但這不是主要的。換句話說,只要項羽決心殺劉邦,什麼樊噲啊,都沒用,劉邦必然逃不出鴻門。

    既然如此,張良為何敢讓劉邦赴宴呢?

    這就是頂級謀士的厲害之處。張良算準了項羽的猶豫,看透了項伯與范增的分歧。他有信心也有能力讓劉邦脫身。

    當然,這其中必然有一定的冒險成分。可是,奪取天下這樣的大事,本來不就是在冒險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持早起跑步,真的會改變身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