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小一城

     “二月二龍抬頭”沿襲至今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都會舉辦一些活動以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那麼“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是在哪個朝代開始的呢?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箇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隨即,天空一聲霹靂,把大山劈成了兩半,只聽見“啪”的一聲巨響,青龍衝破山石,抬起頭長嘯一聲,騰空而起!

      然後,青龍衝上了雲霄,翻騰了幾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烏雲密佈,雷聲滾滾。青龍在老闆姓們的頭上盤旋了幾圈,感謝人們的搭救之恩。百姓們抬頭望著青龍,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裡啪啦”地從天空傾瀉下來,百姓們都樂開了花。他們任憑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感受著雨水的滋潤。瞬間大地又復甦了起來,幾天後稻田裡,山間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機勃勃的樣子。

      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 2 # 竹濤庭聲

    二月二龍抬頭,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

    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冬眠狀態的動物,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

  • 3 # 陳小二do

    二月初二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相傳,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清朝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 4 # 歷史百貨鋪

    寒冬已去,春暖花開,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就有許多春天的節日,農曆二月二的“龍抬頭”就是其中一個。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起源的說法有很多,據我瞭解關於這個節日正式的記載應該是在明代,但是起源一定是比較早,關於龍抬頭起源和習俗有很多,我就簡單講講我所知道的吧。

    1、到了農曆二月二已經是初春,萬物復甦,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圖騰,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息,便在這一天甦醒抬起頭,固有了“龍抬頭”的節日。威武兇猛的龍可象徵活力,象徵著生機,古人認為龍王主管四海負責降雨,農曆二月二春節已過,農民又要開始新一年忙碌農活,期望新的一年有個好收成,那麼就要期望龍王賜大地一場春雨,為大地帶來生機,所以古代農民就將二月二這一天定為“龍抬頭”,象徵著萬物復甦,風調雨順。

    2、二月二還有理髮習俗,在古代民間一月理髮是一個禁忌。百姓們經過整個正月毛髮已經變得很長需要修剪,所以當二月到來之時,便要關顧理髮店修剪自己的毛髮,整理自己的造型。剪了頭髮人就會重新煥發光彩,生龍活虎,就猶如龍抬頭一般,所以民間有在二月二這一天理髮的習俗。

    3、在中國的古老的傳統佳節中吃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怎麼能稱得上“舌尖上的中國”呢?二月二“龍抬頭”,自然要吃與龍有關的食物,面象徵著龍鬚,春餅象徵著龍鱗,餃子餛飩象徵著耳朵和眼睛,這些食物在二月二這天都有美好的寓意,乞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風調雨順。

  • 5 # 古今觀網

    二月二龍抬頭,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

    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由先輩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 6 # 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二月二龍抬頭,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

    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冬眠狀態的動物,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

    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由先輩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 7 # 尋城是大哥

     “二月二龍抬頭”沿襲至今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都會舉辦一些活動以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那麼“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是在哪個朝代開始的呢?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箇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隨即,天空一聲霹靂,把大山劈成了兩半,只聽見“啪”的一聲巨響,青龍衝破山石,抬起頭長嘯一聲,騰空而起!

      然後,青龍衝上了雲霄,翻騰了幾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烏雲密佈,雷聲滾滾。青龍在老闆姓們的頭上盤旋了幾圈,感謝人們的搭救之恩。百姓們抬頭望著青龍,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裡啪啦”地從天空傾瀉下來,百姓們都樂開了花。他們任憑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感受著雨水的滋潤。瞬間大地又復甦了起來,幾天後稻田裡,山間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機勃勃的樣子。

      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 8 # 2020史話史說

    朝代的時間推測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然後我們將許慎大概簡單介紹下:東漢汝南召陵人,我們再結合上面的“春龍節”是龍抬頭最早的記載不難發現,龍抬頭最初形成的雛形在東漢;

    典故故事的舉例

    至於龍抬頭的典故,真的很多很多,說一個我挺喜歡的故事吧,話說很久以前有著好多兒子的龍王沒有女兒,整日發愁,天上的王母知道後送給龍母一枚金丹,可能是真有奇效,吃過此金丹之後的龍母懷孕生下一條母龍,小女兒長大後,跑出去玩,還被一個男人給拐跑了,正巧是2月2這天被龍王所撞見,龍王大怒,於女兒斷絕關係,不讓她和家人見面,每到這時,暗暗流淚的她,所引起的天象;也許這個龍女就是跟著織女學的,畢竟神仙沒有幾個,只是她沒有想到老爹這麼狠,不要她了;

    其實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看看在這天,天地萬物所發生了什麼,我們基本上是進入了春天的第二階段了,再看看農曆節氣“驚蟄”,

    此時天氣 轉暖,漸有春雷 ,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北京地區,北海冰 融化,雁飛,蜜蜂開始群飛,春雪終止,榆樹開花。

    告別農閒的人們開始下地勞作。大概是萬物緩緩開始的標誌吧,因為在中國的龍是代表這很多含義的,有著很多象徵的,其中的龍抬頭就是象徵著一切從頭開始的最初解釋;

    典故延伸至今的含義

    然後我這裡再將龍抬頭和正月不理髮進行些許的聯絡,關於正月不理髮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甚至有名有姓的都能追朔至戰國秦始皇時期,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僅僅是清朝的時候的真實歷史,所謂的典故吧,這個是最能夠將龍抬頭和今天理頭聯絡起來的;

    也許是清朝政府的奴役吧,強制性的“剃前額頭髮,扎鞭子”,沒有能力推翻清政府的勞苦大眾用屬於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其不滿,將原來的二月二龍抬頭的傳統節日和當時的心情完美的結合起來了,一種思念“舊”明時候的氛圍就此產生,“思舊”更是演繹出來“思舅”這樣的美好願望;

    但是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統治時期,能夠進行“思舅”活動的大多是社會底層人士,這些人代表著一種最純樸的嚮往者美好,這些人也是普遍的“沒文化”,經過當政者的些許引導很容易會造成“死舅”這樣的以訛傳訛的後果;

    在今天,“死舅”作為一種傳承下來的東西,因為不好的諧音,讓我們選擇性的隱藏了對美好的憧憬,轉而更加貼近於生活,形成了更加接地氣的東西,能夠將兩者之間轉化為“雅俗共賞”,不失為一件美事。

  • 9 # 凝祥聚瑞

    馬麗:二月二為什麼叫“龍抬頭”?

    56.3萬 2"8"

    馬麗科普龍抬頭

    244.3萬 2"33"

    二月二習俗

    二月二習俗,二月二稱為龍頭節,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慶祝,以示敬龍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1]

    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二月二”被定為“龍抬頭”節日,同時也是土地神的誕辰。南方”二月二“龍抬頭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2][3]

    中文名

    二月二習俗

    別稱

    龍頭節

    節日時間

    二月二

    節日起源

    天象、信仰

    節日意義

    比喻“迎富”之意

    習俗起源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曾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此判斷季節。古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執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期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4] [5] [1]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民諺裡的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在北京地區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裡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中國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吃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煎龍鱗。

    據天津民俗專家王利文介紹,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這天的民俗吃食多帶個"龍"字,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天津人這天的節令吃食"獨一份兒":講究吃"煎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王利文說,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裡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民俗專家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裡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吃,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在山東,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吃豆子山東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民間諺語

    關於二月二的中國民間諺語還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再如“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還有“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其中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說:“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民俗活動

    明代以後,二月二的民俗活動,有引龍回、燻百蟲、避蠍子、剃龍頭、祭龍王、忌針刺龍眼等,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6]

    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的”二月初二”,傳說是土地神生日,稱“土地誕”。土地神主管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天,信奉土地神的村莊盛行演白戲、做黎歌(雷州歌)、粵劇,殺豬“做社”,黎話(雷州話)稱“做眾”,拜祭土地神,搞完儀式,按照戶數平均分“社肉”,然後再按戶分攤“社錢”。此俗在遂溪縣部分農村一直沿襲至今。[7]

    在四川省西充縣的紫巖鄉,“二月二”卻是個辛酸的紀念日,當地有個賣娃埡,是舊中國貧苦人家沒有錢,將難以撫養成人的子女在二月二這天拿到市場上去賣的歷史印證。

    此“賣娃埡”位於西充縣紫巖鄉場頭,一棵巨大的黃葛樹下,“賣娃埡”石碑分外醒目。據當地人介紹,2000年初,當地一農民在黃葛埡處無意發現露出一個頭的石碑,上面有些許殘缺的字。經人仔細辨認,上面有“賣娃”等內容。後來人們將此石碑挖出來,才發現這是一塊記載當年在此地賣娃兒的石碑。在當地,黃葛埡早就有“賣娃埡”一說,但卻沒有相關記載,此發現將這一說法予以確認。

  • 10 # 3D地理視覺

    臧月(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是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是什麼

    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春龍節、農頭節。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依據氣候規律,農曆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龍抬頭的傳說故事有哪些呢?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但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 11 # 黎顧百年

    二月二是中國的一個流傳很久的傳統節日,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這個節日主要在農村比較盛行,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在古代農村生產落後,家家戶戶種田的老農民都是用耕牛,由於當時水利條件差,農民對春雨很重視,因此才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至於“龍抬頭”起源於什麼時候,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傳說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

    有根據說到了周朝武王的時候,不僅沿襲了這一種傳統做法,更是把這個傳統的節日以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是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就舉行重大的儀式,讓文物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邊是“龍抬頭”的歷史傳說。

    第二種是:傳說武則天廢唐立周,惹怒了玉皇大帝,命令龍王三年不給武周朝下雨,以示懲罰,但是龍王不忍,偷偷講了一場大雨。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把龍壓在了大山之下,老百姓知道後,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二把龍王從山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百姓向老天祈福,以保佑風調雨順,穀物豐收的迷信祈福之說,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二月二,龍抬頭”流傳至今。

    兩個傳說盡管是傳說,但是在現實的古代根據記載的天象來說也能看出一二。

    “二十八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正好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因此這一天變得很重要,慢慢的演變成了今天重要的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演變到現在,說“二月二,剃龍頭”,就是圖個吉利,在這一天剃頭髮。

  • 12 # 穀雨影音

      傳說龍抬頭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 13 # 春榮2091

    龍抬頭起源於周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龍象徵的是自然的季節,初九為寒凍季節,到了二月已展現出了生機,在古時農時很重視,有提示春耕的含義。人類豐富的想像延伸為神話故事是中華文化的另類特色,二月初二龍抬頭的說詞祗是其中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理財小白看的書有哪些可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