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三月紅
-
2 # A少帥66
古代有蔡倫 蔡邕
現代有
蔡鍔將軍 蔡元培校長 蔡和森 蔡暢
蔡依林歌手 蔡國慶歌手 蔡明喜劇演員
蔡奇市長
-
3 # 醇香依舊
先不說我的姓裡有哪些名人,我想說是過去的一位鄰居,他姓徐,好看個書,而且專門收集他本姓有名的各名人,也動輒向別人炫耀,好像這些名人都是他的祖宗先人。幾年前我住一樓,夏季乘涼門總有一些鄰居聊天,他經常把這幾位徐姓名人叨咕叨咕,時間長了我在廚房裡聽的都能背出來了。第一位是徐茂公,說是財神爺,又是唐代什麼級別武將,又被皇上賜姓李。還有徐霞客,又旅遊過多少山水,又寫了多少多少遊記。還有徐文長,又是什麼江南有名才子,又是現代元帥徐向前,徐海東等等。還別說真難為他能用心記得那麼多。而且每次說完之後,滿臉自豪感。
-
4 # 孔令江
我是孔氏後裔,晚年的他身邊沒有一個弟子,孤老病死,他的儒家思想,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倍受爭議,曲阜的孔屆福利堂煌千秋的標榜,後裔遵循他的派項,家譜,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可是兒孫後裔落差很大,文盲,斗大的字不識兒籮,生活千差萬別,中華大地有多少姓氏,每個姓氏裡都有名人,有幾人流芳千古,有多少事標榜千秋,在幾千年的糟粕中尋找精華。反觀美國,幾百年的歷史,只把科學成就的名人入榜國家榮耀,敲開中國開放大門的尼克松,他的墓冢僅似我們一般普通人。
-
5 # 要浪就得虛名
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本名
寇凖
別稱
寇準、寇老西
字號
字平仲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華州下邽
出生時間
961年
去世時間
1023年10月24日
主要作品
《寇忠愍詩集》
主要成就
澶淵退遼,開發雷州
封爵
萊國公
官職
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
諡號
忠愍
熱點關注
解讀 寇準毀在一個瘋子手裡?
這事兒被一個叫王賓的管理首都治安的官員知道了,和他是好哥們的張遜找到他說,兄弟那事兒你怎麼看?就是有人喊寇準萬歲那事兒唄!什麼?小事一樁?這怎麼能是小事一樁呢?你這是不懂政治!這事兒大了知道不!得告訴皇上,不然...
2019-04-23
人物生平
書香門第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後移居馮詡,最後遷至華州下邦。寇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寇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1]
步入仕途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十九歲的寇凖考中進士。宋太宗選取進士,往往到殿前的平臺親自看望提問,年紀輕的人往往不予錄用。有人教寇凖增報年齡,寇凖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後來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膽進諫。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凖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3]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
寇凖
淳化初年,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凖則說:“《洪範》裡說,天和人的關係,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是因為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召寇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寇凖說:“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員來,寇凖就說:“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麼?”宋太宗把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於是宋太宗嚴厲批評了王沔,並且知道寇凖可用。當即任命寇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4]
寇凖在樞密院與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一天,寇凖與與溫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個瘋子迎著他的馬喊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向來交好,張遜就嗾使他把這件事稟告宋太宗。寇凖引溫仲舒作證,張遜讓王賓單獨上奏,言辭很嚴厲,並且互相指責對方的短處。宋太宗很生氣,貶謫了張遜,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這時宋太宗已離不開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後,宋太宗悶悶不樂,經常詢問有關寇凖在青州的情況。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給事中。[5]
勸帝立儲
當時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儲。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頭疼的事情。因為宋太祖駕崩後,其子德昭未能繼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踐祚,並且宋太祖之死還有“燭影斧聲”之謎,也就是說宋太宗有殺兄奪位之嫌。因此宋太宗傳位,就面臨兩個選擇: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當時一般大臣都諱言立儲一事。大臣馮拯曾上疏請立皇儲,被太宗貶到嶺南。從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議論此事。
寇凖剛從青州還朝,入見宋太宗。宋太宗當時正患足疾,讓寇凖看過傷情後,深情地問道:“你怎麼現在才回京?”宋太宗覺得有點過意不去。接著宋太宗便向寇凖問起應立誰為皇太子。寇凖已猜到宋太宗這次召見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並沒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問題。
寇凖說:“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宋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怎麼樣?”寇凖心中暗喜,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佈襄王趙恆為開封尹,改封壽王,後立為皇太子。
宋太宗與太子拜謁祖廟回來,京城的人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皇太子。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宋太宗聽後很不高興,問寇凖:“人心歸向太子將把我放在什麼位置?”寇凖連連拜賀說:“陛下選擇的皇儲深得人心,這是國家的福氣。”宋太宗恍然大悟,賞寇凖對飲,大醉而罷。此後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有人給宋太宗獻了個寶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凖。[6]
澶淵退敵
主詞條:澶淵之戰、澶淵之盟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恆繼位,即宋真宗,寇凖任尚書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讓寇凖做宰相,擔心他性格剛直,難於獨自擔任。遼國乘宋主新立,更加頻繁地騷擾邊境。
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大敗宋軍於高陽關,俘宋並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還。鹹平六年(1003年),遼軍再侵高陽關,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又被俘降遼。這兩次戰爭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邊境告急文書頻傳,說遼軍又要大規模入侵了。這年六月,參知政事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凖為相。畢士安說:“寇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志身殉國,秉道嫉邪。眼下北強入侵,只有寇凖可以禦敵保國。”八月,寇凖與畢士安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年),寇凖以集賢殿大學士的官職排在畢士安(參知政事)之下。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遼軍由威虜軍攻定州,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遼軍南下。“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他們主張用躲避遼國的辦法,應付遼國的入侵。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更表現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凖與畢士安堅決主張抵抗,當宋真宗問他們的意見時,王欽若、陳堯叟二人正好在場。寇凖心裡明白,遷都之議就是他們提出的,但他卻假裝不知,對宋真宗說:“誰是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殺頭。現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將和文臣都很團結,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自然而然就會逃跑。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消磨敵人計程車氣,使敵人睏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問題在於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住嗎?”寇凖的意見終於阻止了妥協派逃跑避敵的主張。為了消除王欽若對宋真宗的影響,寇凖把他從宋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7]
-
6 # 大江神話
我都不好意思說,流氓皇帝劉邦,知道不?加強集權,北逐匈奴,絲綢之路,漢族立名的劉徹;發明豆腐的淮南王劉安;位面之子劉秀;一代梟雄三分天下劉備;樂不思蜀,扶不起來劉阿斗;“玩寇自重”的發明者劉巨容;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軍隊反腐先鋒劉源。哈
-
7 # 湘裡農人
本人姓趙,趙姓名人
姓趙的古代名人部分列舉如下:1.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樹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到達了最為輝煌的時期;2.趙文淵:北周聞名書法家,善於楷、隸書。事先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3.趙勝:平原君,以“門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4.趙雍:即趙武靈王,倡導“胡服騎射”,初創馬隊,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提高;5.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6.趙之廉:清代出色字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肯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7.趙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善於史學,考證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
8 # 莽夫下山
天邑商帝祖乙、萎晉名將祖逖、圍棋高手祖納、數學家爺仨組合祖沖之、祖
-
9 # 愛耍金箍棒的猴子
古代
忠臣:魏徵
奸臣:魏忠賢
現代
著名作家:魏巍
現國防部長:魏鳳和
-
10 # 國風文化小棧
劉姓的名人太多了,全寫下來,這一張紙都不夠,最為出名的,算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大帝劉徹,光武劉秀,昭烈皇帝劉備了。以後還有劉裕劉知遠劉基,近代更有劉志丹,劉伯承,劉胡蘭!太多了!
-
11 # 方吐為快
我姓陳,歷史上,陳姓名人多的是,請看我能說出個一二三的幾個人吧:
陳勝,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心有大志,發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感嘆,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給秦朝統治者以毀滅性的打擊。
陳霸先,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中陳朝的開國者,皇帝。
雖然正史不承認,但做過女皇帝的陳淑真,也歷史留名。
新中國開國上將陳錫聯;農民代表陳永貴,二人都曾任國務院副總理。
有名無名,陳姓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與其它姓氏一道,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
12 # 使用者8151336318633
我姓才,因為姓這個姓的人少,我也不知道這個姓氏有啥名人,據說明朝武宗時期,有個工部尚書叫才寬的,後來任陝西軍務總督,後來跟蒙古韃靼部打仗,在甘肅省馬花池一帶被困,後被亂箭射死,壯烈犧牲。這應該算是個名人吧。現代的有個舉重運動員,叫才力的,也死了好些年了。我就納了悶了,我們姓才的名人咋都死的早。我在我們家這片也算是名人了,鄰居們都認識我,但就是不知道我姓啥。
其實我們的這個姓氏是在別的姓氏演變過來的,據說我們的這個姓是從“方”姓改成姓“才”的,方字出頭乃才也。據說是明代大學問家,儒家的領袖,程朱學派的繼承人,大儒宋濂的得意門生方效儒的後人。據說當年朱棣殺死方效儒十族900多人,逃走一支人,這支人改成才姓。為了避免追殺,又分成兩支,一支往南跑,一支往北跑。往北跑這支跑到現在的海城市,馬豐鎮,東陵村落戶,後來過了許多年,這地方才氏的人陸續又有往錦州,新民,康平,法庫等地方遷徙。往南跑的這支害怕改完“才”姓也容易暴露,又分出了一支,改姓“施”,施乃方人也,分部與浙江,江蘇,上海等地。這姓施的又分出一支,去了臺灣,等到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要統一臺灣,駐守臺灣的水師提督施琅,就是個大人物。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殺了施琅的全家,臺灣的部分“施”姓人怕受到牽連,又改回“才”姓了,所以到現在,臺灣還有一個才氏家族。
所以我的這個姓沒有啥大人物,但我的直系先祖有大人物啊。我算一算,有方效儒,有才寬,有施琅。
別人的祖先都姓一個姓,我的祖先姓三個姓。
-
13 # 李老根2017
《李姓:一個愛走極端和天性浪漫的姓氏》
從古代到現代,我們李姓似乎都是全國性的一個大族。據山西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數字統計:當代李姓人口約為九千五百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李姓這個姓氏,據我考察,由於歷代人口眾多姓氏龐大,做大事的人多犯大事的人也多,不知是這個族群的人對世界過於理想主義化還是性格長於誇張浪漫,悲劇代代都少不了李姓。
並且,與劉姓,趙姓張姓,王姓這些大族極不相同的是,李姓的姓氏起源早先非木子李,而是承皋陶姓氏而來,主要由三個支系構成。其一,出自贏姓,其二,由北朝鮮卑族漢化,其三,賜姓。
怎麼理解呢?一,顓頊帝的孫子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司法官)。他的兒子伯益被賜為贏姓,其子孫依照當時習慣,以官為姓,稱為理氏。
商紂王時,皋陶的後代理徽得罪了商紂王。而他的兒子叫利貞的為了躲避迫害,就從殷紂王統治的地方逃走。一路上,理利貞靠吃逃亡路上的野果子一一李子,才得以活命便改姓李。
於是這個李利貞李耳就成了後來道家的始祖老子。一發端就定下了悲據的基調。既然正直之人不為當朝君主所容,那就寧可遊走天下,決不與當局者合作。所謂仙風道骨,由此而來。
二,北方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有複姓李氏的族群為了融入漢文化,便將多餘的複姓去掉,改為漢字單姓李。三,唐代初年,開國元勳中的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十六個將軍,因立有戰功,從唐天子國姓,被李世民賜姓李。
由於李耳系從隴西走出,開支張葉。後世李姓宗人,修造家譜,便少不得將姓氏發端的郡望指為隴西郡,趙郡,頓丘郡,渤海郡,襄城郡和江夏郡,中山郡,廣漢郡等。
而隴西郡是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設定,屬今甘肅省臨洮東鄉。故李姓人一追溯遠古,便說祖先是甘肅隴西人,倒是一點不假的。其實具體點說,天下李家,根系主要發端於甘肅蘭卅,秦卅,鞏昌一帶是無大謬的。
李氏先人中,除李耳(老子)對中國的三教之一道教有學術思想的重大貢獻外,李冰搞了個成都都江堰,李世民建了個大唐帝國,李昱敗了個南唐江山。李白,李賀,李清照寫了些傳世詩詞,李自成則打垮了明朝二百年江山,不過如此而已。
要麼出世,要麼入世。李姓人天性總是既放達又愛走極端:出世的如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被後世推崇幾千年,入世的如李世民,建個帝國就把盛唐搞成個詩歌浪漫世界。直玩到李昱因詩而亡南唐(即後唐)。
極端和浪漫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李白浪漫誇張到可以把白髮說成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卻一輩子居無定所,李賀,李商隱玩到衣食無著,李善長玩到當世蕭何的地位了,卻被朱元璋滿門抄斬!乃至我都不知該怎樣定位我們這個姓氏。
-
14 # 齊魯木齊
說起和姓氏有關的名人,還有過刻骨銘心的一段故事呢。
記得有一次初二夜自習的時候,班主任剛一離開教室,我們幾個調皮搗蛋的同學就如犯人獲得了自由一般,交頭接耳,腳來拳往,甚是器張。不知誰說了一句,張王李趙劉,走遍天下稠,姓張好,姓張的名人也多。我一聽,很是不服,據理力爭。我姓王,列舉的自然都是王姓名人,有四大美女王昭君,書法家王羲之,文學家王安石,詩人王維,王之煥……,還沒等我說完,劉來賓就接過話巴,還有大奸臣王莽,《紅燈記》裡大叛徒王連舉。說完一臉壞笑,張牙舞爪的。我正氣的臉發綠,一旁的牛作良說,還有個最有名的,叫王八蛋。我一聽氣不打一處來,話不擇口,就說還有你爹叫王慢慢。他爹外號牛慢慢,我給了他改了姓,等於罵了他。正感覺解氣呢,冷不防他一拳砸在我臉上,鼻子一酸,鮮血就流了出來。我隨手一抓,就抹了他一臉。然後兩人在座位上大打出手,惡語相向。我個頭比他小,被他騎在下面。一時心慌氣亂,順手拿起掉在地上的圓規,一下紮在他手上。他嗷的一下跳了起來。要不是班主任聞訊趕來,說不定還要鬧到什麼地步呢。
17年同學會的時候,我倆久別重逢。他亮出帶有疤痕的左手,說一輩子忘不了你。我說,當然了,因為我是現在的王姓名人。說完,我倆相擁大笑。
-
15 # 葫蘆河畔的低吟
姓王的名人比較多,最出名的應該是王昭君吧,雖是一介女流,但從古至今老少婦孺都知道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
-
16 # 正源畫廊一業餘學法
我姓徐:
中國古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偃王 、徐福 、徐渭 、徐光啟 、徐霞客 、徐敬業、徐建寅、 徐達 、徐淑 、徐天德、 徐大春 、徐安真、徐陵 、徐稚 、徐訪。
中國近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繼畲 、徐世昌 、徐潤、 徐樹錚、 徐悲鴻 、徐志摩、徐邦道、 徐慶璋、 徐壽 、徐建寅 、徐錫麟 、徐用儀、徐廣縉、 徐壽朋 、徐桐 、徐國泰、 徐宗漢、 徐培添、徐仁鑄 、徐進炲 、徐勤 、徐紹楨 、徐致靖、 徐延旭、徐有壬、 徐希顏 、徐耀、 徐靜仁 、徐振鵬、徐驤。
中國現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特立、 徐向前 、徐海東。
-
17 # 孤崖青松
我本性李,百家姓裡的趙錢孫李,排名第四。
論起古代,我頭腦裡第一個想到的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君王,唐太宗李世民。
毫無疑問,李世民在歷史上被稱為一代明君。他少年聰穎,文武雙全;審時度勢,趁亂起兵;英勇善戰,指揮有度;玄武之變,奠定皇位。
他開創一代盛世,被譽為貞觀之治。
他胸懷四海,威加宇內,被稱為"天可汗"。
一代雄姿,令人敬仰。
唐朝,還有位天才詩人,他就是李白。
李白瀟灑飄逸,不肯彎腰侍權貴。他浪漫狂放,邀月對酒成三人。
現代詩人余光中,稱其"繡口一吐,露出半個盛唐"。
他的詩作,如繁星中的淡淡月光,孤傲飄訣,仙氣襲人。
還有很多一流詩人,李清照,李後主,李商隱等等。
要論最出名的話,就數我們李總了。李世民畢竟貴為皇帝,開創一代帝國。
現代的話,我還真沒印象。可能畫家李可染,算名人吧。還有共產黨人李大釗,也算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
18 # 吹過田野的晚風
本人焦姓,神農氏的後裔,祖居地在河南焦作,焦作有座神農山,姓焦的在古代馳名的不太多,硬要算的話,焦贊算一個
-
19 # 王小遷
我來講一位
王詡,又名王禪,號玄微子,估計這樣講大家還有點懵,但他的另一個名號絕對的響噹噹。
鬼谷子,說這個估計就都知道了,他本人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鼻祖,是一位在歷史上極其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縱橫之術經久不衰,他所傳授之觀點,皆以實用為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看看,其書第一章捭闔,之中所闡述的觀點,即使拿到今天,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點也不過時。這就令人震驚了,這可是兩千多年前的理論了。
可能說到這裡,大家想必要問了,有什麼著名的歷史大事呢?這點確實可惜,沒有在史上留下驚豔一筆,但如果說到玄微子徒弟的話,大家就要如雷貫耳了。據考察鬼谷四大弟子為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這四位估計不用我來多說了吧。當然還有未考證的,例如商鞅,毛遂,甘茂,樂毅,范雎,蔡澤,鄒忌等。鬼谷子的弟子們對於先秦時期的中國歷史進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20 # 浮沉的歷史
我姓張,張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根據2018年統計的資料,中國大陸張姓人口達到了896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僅次於李姓和王姓。張姓主要源自於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姓的人文始祖為張揮。據傳說張揮是黃帝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弓、長”是為“張”,這就是張姓的來源。
關於張姓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上到天上玉皇大帝,下到地府閻羅王,都是姓張的。但是管天管地的張姓翻遍歷史典籍都沒有一個成為帝王的,離帝王最近的兩個張姓名人:一個是東晉十六國之一,前涼政權的開國君主為張軌;另一個則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張獻忠在蜀地短暫的建立過大西政權。雖然張姓的君王不多,但歷代的著名人物還是不少的。
戰國時期的秦相張儀,受秦惠文王的重用,兩度成為相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破解了六國的合縱。
張良的祖父張開地,擔任過戰國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也擔任過韓國二朝的宰相;張良本人也在劉邦手下出謀劃策,為大漢帝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居正,大明萬曆朝的首輔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張居正對明朝進行從政治、軍事、經濟、農業上都進行了的變法,這些措施有效地讓大明王朝得以更好的延續下去。
以上為張姓的名相,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張姓著名的民族英雄。
張世傑,南宋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張世傑在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時,堅持領兵入京勤王,因此而被朝廷委以重任。雖然張世傑的軍事實力不強,但是他的忠心是無人能比的,在屢戰屢敗的戰爭中堅持抵抗元軍。最終在“崖山之戰”中戰死,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為宋末三傑。
張煌言,明末著名抗清英雄和詩人,在江南地區率領義軍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隨著南明勢力一個個被清王朝消滅,張煌言見大勢已去,就決定解散義軍,退隱山林。後為奸細出賣,英勇就義於杭州,與岳飛、于謙並稱為“西湖三傑”。
回覆列表
我姓溫,我姓氏最出名的有唐代詩人溫庭均,當代是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武俠小說作家溫瑞安,影星溫碧霞,科學家溫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