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看雨收雲散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土,先投韓玄。後歸劉備,很受重用,入川后受命鎮守漢中。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僅次於五虎上將。蜀漢後期更是蜀軍中第一大將,居所有將領之首。也是蜀軍唯一敢挑戰諸葛亮權威的人,他敢與提出與諸葛亮軍事佈署的不同意見。第一次北伐就提出走斜谷奇襲長安的計策,對諸葛亮出祁山穩步推進的戰術提出了質疑。可見魏延不僅有勇而且有謀。但因屢與主帥意見不合沒有得到諸葛的重用。街亭的失守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守街亭的是魏延那情況肯定是街亭穩如泰山,說不準北伐在第一次就成功啦!

    魏國名將張郃,也是魏國陣營中唯一僅存的猛將,也是有勇有謀。是魏延的強勁對手。諸葛亮率蜀軍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司馬懿閉門不戰,堅守耗敵。諸葛亮採取退軍誘敵的計策,司馬懿恐中計不敢追擊,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布好埋伏,在派將迎敵時,魏延低頭不語,是什麼原因造成魏延怯敵呢?

    首先依據魏延的脾性絕不是害怕張郃,魏延和張邵交手並未失手,那麼魏延故意低頭不語就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對諸葛亮的戰術有不同意見,消極抵抗。也有可能是在用人的關健時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採取的故意行為,說白了就為讓諸葛亮在眾將面前難堪!

    究竟魏延為什麼低頭不語,不積極迎戰,演義中也未明說,只是在孔明死於五丈原,眾將遵遺命回師漢中時魏延跳出來反對,說,豈能因一人死而誤國家大事。欲繼續北伐,赤裸裸的表現出對諸葛亮的輕視!是嗎?

  • 2 # 貓眼觀史

    這題問的就適合用《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來分析,其實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諸葛孔明和司馬懿的對幹都是相當精彩的,可以說說整本書的最高點了,充分體現了當時作為軍事謀士的足智多謀,事情還得從司馬懿被打的不敢出戰說起……

    張郃

    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抵擋後失利,於是就堅守不出,而諸葛亮為了誘司馬懿出戰,連營寨都不要了,假裝倉皇而逃,沒想到司馬懿知道了,但是張郃卻追了出來。接下來就有題主問的這個問題,面對張郃的追擊,因為張郃也是當時名將,諸葛亮決定派魏延抵擋,奈何魏延卻低頭不語。我們不妨看看原著:

    《三國演義》九十九回:是夜,孔明喚眾將商議曰:“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言畢,以目視魏延。延低頭不語。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建立戰功的時候了,你們看王平和張翼都主動請戰,雖說後面司馬懿也率領五千人跟在張郃後面,但是魏延並不在張郃之下(失街亭時曾和張郃交過手),加上魏延一直覺得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此時不是更應該毛遂自薦嗎?反而還低著頭跟被老師點名後不會這道題一樣,不會是怕張郃了吧?

    答案不是這樣的,其實魏延根本就不怕,這其實是魏延故意而為之。

    其一:從魏延對軍事方面和部署方面,他一直和諸葛亮是相反的,他覺得可以,諸葛亮說不可以,諸葛亮說可以的,他又覺得不可以,這就是思想上有分歧。著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謀,加上這次魏延很有可能不認同諸葛亮伏兵抵擋的計策,有可能他覺得就應該全軍殺回,更不要假裝棄寨而逃,人家司馬懿根本沒中計,好笑吧!所以魏延就乾脆不理睬,反正你老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反正我不去!

    (魏延劇照)

    其二:心裡作怪,很多人都這樣,就和現在的很多員工,公司用到你了,你卻覺得早幹嘛了,之前不好好培養我。然而魏延就是這樣的,他人為諸葛亮之前很少重用他,其實諸葛亮並沒有不用他,就是他自己可能根本就看不上諸葛亮,就和一開始關羽張飛對諸葛亮的態度一樣。魏延想著,這下想讓我去我就不去,非得給你難堪。

    被魏延這麼一低頭,我們再來看看當時諸葛亮是怎麼做的,諸葛亮派了馬忠、張嶷、吳懿、吳班四位將軍抵擋張郃,而毛遂自薦的王平和張翼則和魏軍周旋,諸葛亮再派姜維和廖化襲擊司馬懿的大本營,這才取得勝利。搞得比較複雜,就好比諸葛亮本來可以用王炸的,結果王炸沒有用還拆了四個二。

    (諸葛亮劇照)

  • 3 # 愛尚文史

    諸葛亮派將抵擋張郃,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這應該是“三國演義”裡的虛構情節;

    原因很簡單,魏延不尊敬諸葛亮,所以羅老爺子也不待見他,藉此機會貶低一下魏延的軍事能力;故意讓魏延在張郃面前,表現得不敢出戰,以襯托“丞相英名”;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差不多被玩壞了,什麼反心、反骨,都加在了魏延身上;把一個忠臣,活脫脫的變成了一個反賊;“演義”中魏延之死,簡直就是奇葩結局;什麼遺計錦囊,誰敢殺我?我敢殺你!胃炎,嗎丁啉,我都看懵了;——這些東西都是虛構的,正史中的魏延,是劉備最忠實的信寵,忠心不二;獨自鎮守漢中將近十年,寸土未丟,如此真將軍,臨陣之際,豈能因懼怕敵將而不敢出戰呢?

    可以說,魏延一生,就沒怕過誰;剛跟隨劉備不久,劉備就把本該歸屬於張飛的漢中,交到了魏延的手上;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獨自鎮守漢中邊界;

    魏延提領漢中太守後,對劉備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諸葛亮兵出祁山,魏延獻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又是怎麼說的?——聞夏侯懋,主婿也,怯而無謀……懋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

    諸葛亮在蜀國,權利、威望至高無上,所有人對他都尊敬有加;唯獨魏延一人,敢於指責諸葛亮的短處;“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諸葛亮死後,費禕去探魏延的口風,被魏延察覺後,他說的什麼?——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庫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勤,作斷後將乎!

    魏延所說的每一句話,他的任何言談舉止,都足以看出這個人內心無比的自信,無時無刻不透露著氣吞天下、氣衝霄漢的宏偉氣概;所以魏延這種人,拋開軍事能力不說,單從性格來說,他就不可能怕任何人;別說是張郃,就算曹操來了,也不足為懼;

  • 4 # 四兩在手

    魏延覺得憋屈,對諸葛亮用兵之事有意見,時間一長,有怠工情緒。說到底諸葛亮在用人識人上欠缺較多,不能充分發揮部屬的主觀能動性。

    而魏延在蜀政權發生權力變更,軍政大權發生重新分配後,自己定位不準,在這一點上不如玩小九九的王平。

    歷史就是這樣可笑。政權或單位權力變更後,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班底。上屆能人如不進入圈子,自然而然被出局,成為邊緣人,而同期中後來人甚至名不見經傳者往往能後來居上。對於這一點同樣考驗著當屆領導,因為這關係穩定與更好的發展。

  • 5 # 万俟76082680

    看了上邊好多回答,都不敢苟同。首先,此時五虎將已逝,魏延就是蜀漢第一將,姜維還不夠份量,作為五虎將的超級大替補,怎麼會怕張飛的手下敗將呢。其次,從最開始,魏延投靠劉備開始,諸葛說他腦後有反骨,要斬他沒斬成開始,到後來建言獻策、用人分派上,魏延一直很委屈,對主持工作的諸葛總經理有意見。最後,魏延不是趙雲,領導讓他幹啥就幹啥,也不是關張,諸葛下個套,那二位就往裡鑽。諸葛的一貫的用人方法是遣將不如激將,此次也是如此,先是抬高張合,之後又說非得張飛活著才能揍張合,之後又目視魏延,看看魏延啥發應,意思是這孫子該上套了吧,很明顯是在激魏延,魏延心裡想:總經理,咱能換個套路嗎?你這招玩了這麼多年了,不厭嗎,別人看不出來,我能看不出來嗎?你要說“魏延,你去幹張合”,魏延也就去了,可諸葛玩了個套路,魏延偏偏不上鉤,這就尷尬了。這時候,馬岱一看,氣氛有點尷尬,諸葛總經理有點下不來臺了,馬岱這才說,領導,我去幹張合,馬岱最聰明,得給領導臺階下,馬岱肯定幹不過張合,但領導也不會讓他一個人去幹架。

  • 6 # 如煙入幻

    我們按演義中的敘述來分析:當時的情況是,被派出去的這支軍隊要接受魏軍的兩面夾擊,連諸葛亮派將的時候都說明要死戰,就是說有回不來的可能。當然對於其他的將領來說,諸葛丞相神機妙算,算無一錯,自然不必擔心生命的安危,諸葛丞相自由妙計救我。但是對於魏延就不一樣了,他和諸葛的關係在演義裡面是很微妙的。一見面諸葛說魏延有反骨就要殺他,再然後魏延獻子午谷奇謀,諸葛沒有采納,魏延對此頗有微詞。這些潛在的矛盾就不能不讓魏延在接受任務的時候掂量掂量,如果執行這次任務去了,諸葛會不會再像街亭之戰時候出個小差錯?或者他故意算漏了一點點,自己的性命可就交代了。

    如果這些證據還不充分的話我們再舉兩個例子,引張郃進木門道的是魏延,引司馬進上方谷的是魏延,為什麼諸葛在用這些絕戶計的時候都要魏延去引鎮,是否存在如果你不出來,或者出來晚一點我就連你一起處理掉的可能?

  • 7 # 山河明月

    題主是個細心之人,三國演義中的這個小細節確實耐人尋味。我想魏延為何會低頭不語呢,大概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魏延為蜀國名將,自知兇險,不願以身犯險

    魏延之能,在三國演義沒有過多的正面描寫,唯一一次是獻子午谷奇謀,但未被諸葛亮採納,具體實行起來,效果怎樣不得而知。但有一件事,卻足以說明魏延之能,那就是漢中之戰後,讓誰來留守漢中,劉備集團沒有選擇眾望所歸的張飛,而是選擇了魏延,足以說明魏延絕非浪得虛名,應該算是蜀國集團難得的將才。

    此時,諸葛亮三出祁山,老謀深算、智計堪比諸葛的司馬懿帥軍殺氣騰騰直奔蜀國大軍而來,兵精糧足、以逸待勞,令張郃、戴陵分兵合圍糧草不濟、兵力不足的蜀軍,魏延作為一個知曉軍情變化的名將,自是知道其中的危險和艱難,一時打了退堂鼓,自是在情理之中。

    二、魏延深知張郃之勇猛過人,不敢與之交戰

    三出祁山中,司馬懿命張郃、戴陵偷襲蜀軍,反被諸葛亮設計包圍,張郃往來衝突,蜀軍無人敢當,只把戴陵圍在垓心,張郃復返,奮勇救出戴陵。

    在這裡,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述,極為精彩。

    “孔明在山上,見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比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

    孔明也極為忌憚張郃,更何況此次交戰以及張飛與張郃在定軍山大戰,這兩次戰鬥魏延都是親身經歷者,深知張郃的勇猛,不敢與之輕易交戰。

    另外,張郃除了勇猛之外,還是熟讀兵法,有相當智謀的。在諸葛亮四出祁山時,在《張郃傳》注引《魏略》中一段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務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張郃反對追擊蜀軍,是司馬懿逼迫張郃追擊,才導致張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三國演義為了保持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張郃的有勇無謀,把這一段給略去了,但不能否定張郃確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更能說明魏延為何此時沉默不語了。

    三、魏延素與諸葛亮有嫌隙,對諸葛亮的計謀缺乏絕對的信任,不敢把身家性命託付給諸葛亮,可能還有想看諸葛亮笑話的意圖

    諸葛亮經常與親信說道,魏延素有反相,也知其常有不平之意,經常在行軍佈陣中抑制魏延發揮更大作用,一直把魏延當做一個有勇無謀的將領使用,要求魏延的絕對服從。但是自從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而又導致兵敗,魏延常有不平之氣,“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心中不平溢於言表。同時,魏延對諸葛亮的計謀深不以為然,在四出祁山中,魏延意氣用事,不聽諸葛亮不可輕進的軍令,與陳式徑出駱谷,想以實際行動證明諸葛亮計謀的錯誤和可笑,結果被魏軍包圍,五千兵馬只剩四五百,後面直接導致陳式被諸葛亮以正軍法。可以說,在魏延心裡,始終對諸葛亮是不服氣的,對諸葛亮出祁山的戰略是不怎麼認同的,也就不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託付給諸葛亮,不管諸葛亮怎麼設計謀,面對張郃,他都不敢出戰了。同時,還有想趁機看諸葛亮笑話的可能,你看吧,當初不聽我的子午谷奇謀,該當有今日之敗。

    總之,在諸葛亮兵出祁山過程中,魏延一直沒有特別出彩的表現,除了有諸葛亮的偏見,更多的還是魏延自身的問題,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對自身才能估計過高,甚至有時候有點意氣用事,自然毫無建樹了。

  • 8 # 小小竹排江中游

    這個描寫還真精彩,魏延為何低頭不語?低頭(沒底氣)不語(沒把握)。魏延心態複雜,留下想像的空間。換個上將軍刑道榮表情又不一樣了。

  • 9 # 森達樂

    魏延當年有能力戰張郃,為何不願接令,魏延啟初獻計諸葛亮,自帶五仟精兵超小路直取長安,末得亮批准,加之魏延一直喜歡建功,心中鬱悶還末解。

  • 10 # 天山月3

    魏延是個好大喜功之人,也愛顯示自己,總想出個風頭。爭雒城時曾搶黃忠的打冷苞寨子的任務,結果導致失敗,反被黃忠救了命。劉備寬仁,不加罪於他,讓他帶罪立功。張飛戰馬超時他也想搶功,誤認馬岱是馬超,結果被馬岱射傷。多次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偷襲長安之計未採納,也曾心生怨恨。魏延性格有點反覆無常,對忠貞不二的諸葛亮來說,不得不防。後期的張郃乃魏之名將,很受諸葛亮重視。此時蜀漢帳下也是以魏延為首,諸葛亮自然也想讓魏延來個自告奮勇去戰張郃。但此時的魏延卻不願出戰。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心裡怨恨未解,想難為一下主帥,他畢竟不個忠義之士。二是也許戰張郃沒把握。演義中曾提到,張郃遇魏延精神倍長,看來魏延也有自知之明,不敢面對張郃。

  • 11 # 沙漠綠洲中的小草

    三國是一面鏡子,不論在任何環境下,不具備實力時,要隱藏能力。有句話,不缺人才,就缺聽話的人才!人才聽話還是人才嗎?!諸葛亮想讓魏延去,但魏延敢去嗎?!中國人聰明,中國人怎麼幸福強大才是關鍵!

  • 12 # V65630658

    魏延對孔明意見大了,魏延曾提議大軍兵出子午谷攻打魏軍,而孔明認為此計太過冒險,弄不好會全軍覆末,所以沒有采納,魏延因此認為孔明太過於謹慎兵者詭道也,應不拘一格自由發揮,所以心中不滿故消極殆戰。

  • 13 # 頂山牛天澗中

    事實求事地說,魏延是蜀國難得的能獨當一面的大才。

    與蜀國的悍將關羽、張飛、馬超比,魏延的武功不差多少!但與關羽的張揚傲物的個性比,魏延有的是低調清醒;與張飛的急躁好酒比,魏延有的是冷靜不群;與馬超的剛烈魯莽比,魏延有的是張弛有度。即便與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謹慎有餘、冒險不足比,魏延有的是不拘常規、兵行險招。若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識謀略,魏延何能如此?

    劉備有識人之明,看魏延人才難得,所以,在打下漢中後,委魏延為漢中太守,成為蜀漢獨擋一面的大員。被劉備委獨當一方大員的,還有鎮守荊州的關羽,但羽的性格有明顯的缺陷,非獨鎮一方大員的最佳人選。更與魏延的頭腦冷靜,有勇有謀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二人的戰果也天差地別!魏延守漢中十幾年,漢中穩如磐石,成為蜀漢北部重要的屏障。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卻被孫吳智奪!關羽也身首異處,難有全屍!

    以魏延的能力,在諸葛亮北伐時,只被當衝鋒陷陣的悍將用,魏延肯定心中不服!有時難免會給行軍主將諸葛亮臉色看!諸葛亮預言,死後魏延必反,是基於對魏延能力和心性的判斷,也是準確的。這不難理解!與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比,魏延的能力謀略就更顯突出,他怎會甘於做姜維的馬前卒!俗話說,人有多大的胸懷,成就多大的業績。諸葛亮無識大才的眼光,更無用大才的膽略,有的只是關鍵時候用自己的參謀馬謖,有的只是循規蹈矩的進攻關中的偏遠之地,不敢直擊關中的腹地要害!諸葛亮數次北伐不成功,是肯定的。若能成功,就奇了怪了!

  • 14 # 9紫氣東來

    諸葛亮派魏延抵擋張郃,魏延低頭不語?

    引子:魏延是這種性格嗎?

    羅先生的筆下不僅貶低蜀漢,東吳,包括蜀漢的五虎將排名第三的馬超,僅次於五虎將的魏延,還有軍事奇才(爭名奪利搶功勞的)龐統都同樣被毀得面貌全非。

    應答:無論從正史或演義魏延的功勞不輸五虎上將的任何一位,從劉備讓魏延守漢中來講,其信任程度大於張飛等,僅次於關羽,但從關羽投曹到失荊州關羽所犯的錯是功不擠過。

    本人不講演義,從正史上看魏延的綜合實力與張郃旗鼓相當,從用兵到個武藝誰也贏不了誰,若真正諸葛亮點魏延出征魏延不會低頭不語的。

    但是除非有一點,街亭之戰也許魏延知道派誰去都是徒勞的,張郃三萬大軍壓境,你帶萬兒八千去等同於自殺或送死,也許魏延不支援這種方案,因為魏延在軍事上看不上諸葛亮,關羽亦如此,否則魏延怎會低頭不語呢?

    這裡還有一個最大的疑點,帥也好,大將軍也好只要升帳,軍令如山,真正諸葛亮令魏延出戰魏延敢不出戰嗎?違抗軍令古今中外都是要殺頭的,魏延沒有這個膽量。

    也就是說魏延有反骨,諸葛亮能算到,並撞倒了借壽用的七星燈等等都是虛擬出來的,有一點須說清楚諸葛亮並沒有接排人殺魏延,魏延的死出於內扛,當時除蜀漢諸葛亮,就是魏延徵西大將軍權力最大了,但諸葛亮把軍權交給楊儀魏延不服,楊儀根本不懂軍事,說是諸葛理下的禍根一點也不過分。

    結束語:魏延蜀漢名將,忠實於劉備蜀漢,金戈鐵馬,征戰沙埸,排三國時期的名將之列,不應該在魏延臉上抹黑,若劉備活著也不會同意的!

  • 15 # 風雲20181017

    《三國演義》中,暫且不說其腦後有反骨的話題,魏延也是一個愛出風頭、好大喜功、持才放曠、還自認為“懷才不遇”的大將。五虎上將尚健在之時,他不敢掙風頭。五虎上將相繼離世後,在“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情形下,他有了蜀國“非他不能”的思想,以至於諸葛亮派將抵抗張郃,他低頭不語,想給諸葛亮難堪,含有“你求我啊,缺少我不行吧”的想法!意思是要諸葛亮看重他,依賴他。但他想不到的是,諸葛亮怎會讓他這麼一個“唯我獨尊”的人掌控蜀國呢!因此,羅貫中老先生安排他在“誰敢殺我”的情形下,“要你亡,必先讓你狂”的一個場景!

  • 16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魏延之所以不去請令抵擋張郃,並不是怕張郃,他是在鬧情緒,他知道張郃是魏國名將,蜀營裡能抵擋張郃的第一人選,肯定非魏延莫屬,但任憑你諸葛亮怎麼看著我,我就不去接這個令。

    魏延對諸葛亮有意見,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做下的病。諸葛亮用兵比較謹慎,他從隴右大路進兵,魏主曹睿派夏侯楙前來迎敵。魏延來見諸葛亮說: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門邸閣而走。某確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人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這就是歷史上存在很大爭論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聽了魏延的計策,認為魏延這是認為魏國沒有能人,,如果魏國在山僻中截殺,魏延這五千人馬將有去無回,蜀軍就會元氣大傷。

    魏延則認為:諸葛亮從大路進兵,魏國就會派兵在路上迎戰,這樣打起來曠日持久,難以佔領中原。

    最終諸葛亮作為主帥,否決了魏延的計策,魏延怏怏不悅,從這開始魏延有情緒了。

    諸葛亮得知守陳倉的郝昭病了,趁機發動了第三次北伐,一路上捷報頻傳,司馬懿不敢在戰,傳令魏軍盡回營寨,堅守不出。為了誘魏軍出戰,諸葛亮想了一計,傳令蜀軍拔寨而起,退軍三十里,司馬懿心裡疑惑,心想:蜀軍糧草充足,怎麼退兵了,過了幾天,蜀軍又退了三十里,司馬懿認為是諸葛亮的計策,對張郃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誘敵之計,我們還是堅守不出,”過了幾天,蜀軍又退三十里,張郃坐不住了,來向司馬懿請戰。

    司馬懿說:“諸葛亮詭計多端,如果追擊有什麼差池,將損我軍銳氣。”張郃說:“這是諸葛亮的緩兵之計,想慢慢的退回漢中,如果不追,將貽誤戰機,我願意立下軍令狀,若是敗了,甘當軍令。”司馬懿只好派張郃追擊蜀軍。

    諸葛亮聽說魏軍出戰了,精神一震,馬上擂鼓升帳,對眾將說:

    “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

    諸葛亮一面說,眼睛看著魏延,那意思是,你是蜀營頭牌大將,這個重擔只有你魏延來挑,趕緊出來接令吧,眾將也都看出來了,也看著魏延。

    魏延故意裝作沒看見,低頭不語,心說:如果你用我的子午谷奇謀,早打下長安了,哪用得著這樣三番五次北伐,你願意派誰去,就派誰去,反正我是不去。又鬧情緒了。

    這時候王平實在看不下去了,大聲說道:“我願意前往,”諸葛亮嘆道:“王平肯捨身親冒矢石,真忠臣也,”這話也是說給魏延聽呢,你魏延不配做我蜀中頭牌大將。

    綜上所述:諸葛亮派將抵擋張郃,目視魏延,是想讓魏延去戰張郃,魏延低頭不語,是在給諸葛亮鬧情緒,不想出戰,但並不是怕張郃。

  • 17 # 唐古看今

    到了三國後期曹魏陣營原先老一批的猛將都凋零殆盡,此時曹魏一方以張郃的綜合能力最強。而在蜀漢陣營中,當猛將組合“五虎將”消亡後,僅次於五虎將的魏延就成為了蜀漢第一猛將。之後,這兩個敵對方的“一哥”在諸葛亮北伐時相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在街亭之戰中慘敗,當敗逃的馬謖被張郃追趕時,接應馬謖的魏延趕到跟張郃戰在一處,然而,雙方“一哥”的對戰卻不是十分精彩,張郃沒戰幾合就詐敗而走,並將追趕他的魏延引入埋伏圈,好在有王平趕到和魏延合兵一處最終殺退了張郃軍隊!

    後來,在木門道一戰中,魏延和張郃再次相遇,這次雙方“一哥”的較量也沒有精彩的打鬥場面,這次魏延詐敗,張郃追趕,卻被魏延和關興倆人輪番挑戰,最終,張郃被引入木門道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射殺而亡。

    這是魏延和張郃的兩次交手經過,由此可見,魏延並不怕張郃。然而,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派將抵擋張郃,目視魏延,魏延為何低頭不語呢?

    是夜,孔明喚眾將商議曰:“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言畢,以目視魏延。延低頭不語。

    諸葛亮派將抵擋張郃,目視魏延的意思是想讓魏延出戰對戰張郃,因為諸葛亮知道此時蜀漢軍中只有魏延的智勇才能與張郃匹敵,而魏延此時低頭不語其實是想將諸葛亮一軍,想以此來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

    魏延的不滿;

    自從魏延歸順劉備開始,諸葛亮就不待見魏延,甚至以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由想將其斬殺,好在有劉備求情,魏延才得活命。之後魏延雖然得到了劉備重用,但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魏延仍然沒有得到諸葛亮重用。

    魏延出了子午谷奇襲之策,向諸葛亮建議:“由其本人率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這條計策在諸葛亮看來非常冒險,跟諸葛亮穩紮隱打的軍事理念背道而馳,因此諸葛亮沒有采納。這樣一來魏延自然備受打擊,此時諸葛亮用到魏延了,魏延自然要“拿頭”將諸葛亮一軍!

    當然,魏延最終也沒有“將”住諸葛亮,後來諸葛亮派出馬忠、張嶷、吳懿、吳班四將才勉強抵擋住張郃,而從這也能看出魏延在蜀漢軍隊中的實力!

  • 18 # 虎蹈O狼群

    “需要我魏延的時候想起我了,我的建議都不聽,憑什麼你的就是對的,如果聽我的,現在咱們都已經佔領潼關了,張合還能到街亭?”,這應該是魏延的心理活動,魏延其實很容易控制的,武將不被重視的結果,都會發牢騷,有情緒正常,關鍵這個時候,諸葛亮可以直接下令,魏延一樣遵守,而且可以說,張合是魏國名將,只有文長才能戰勝張合,希望文長去,那樣魏延估計毫不猶豫,畢竟武將就是想有戰功,聯絡後來魏延帶領小股蜀軍,在西涼能發展成一萬騎兵,而且懂得聯絡諸葛亮,前後夾擊,打敗郭淮,就應該明白魏延是顧全大局的優秀將領,主要還是諸葛亮,魏延兩個人的軍事方略不一樣,所以造成兩個人容易起矛盾

  • 19 # 知本知至

    很正常,並非什麼魏延有情緒,也並非魏延怕張郃。魏延是能跟龐德打個平手的人,對張郃不至於會輸,我認為主要有這幾個方面。1.魏延是漢中第一任守將,對街亭的情況也應該算很瞭解,街亭不好守。2.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啥會在街亭留下這麼大的漏洞,可見諸葛亮用兵有些問題,兵力過於分散。3.諸葛亮用兵 愛追責,以提高自己威望。兵少,地難守,萬一失手,魏延肯定怕諸葛亮追責,那樣魏延以後仕途不好混了。從功利上來說,魏延的選擇是沒錯的,也就是功利思想太重,導致後來他慘死。

  • 20 # 艾克斯卡利巴

    不說虛構不虛構這些題外話。當時蜀漢屬於第一次北伐,很多人響應,形勢一片大好,誰都想開疆拓土,畢竟這才是最大的功勞。街亭雖然重要,但處於後方,守好街亭的功勞跟開疆拓土的功勞比差遠了,而且魏延當時遙領涼州刺史,打下來他就是實打實涼州刺史,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所以他對涼州可謂勢在必得,沒有人比他更迫切,你叫他去守街亭他會去?張郃打不打街亭還兩說,要是他去守街亭,諸葛亮把涼州打下來,然後讓他做涼州刺史,就像施捨一樣,他會覺得名不副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生物界有條定理,叫存在即合理,那麼蚊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