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潤萬古

    朱瞻基死後,長子,也是孫皇后的兒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英宗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瓦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人進攻北京,朱祁鈺在孫太后的支援下率領群臣打贏北京保衛戰。此後,于謙等大臣提議讓朱祁鈺即位為君,因為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恐主少國疑。孫太后深明大義,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朱祁鈺稱帝,改元景泰。因為朱祁鈺即位皇帝,其母吳賢妃母憑子貴,被尊為皇太后,與孫太后並列。家人也多有升賞。所以,朱祁鈺的生母不是孫太后而是這位“吳太后”。

    再說說奪門之變孫太后為什麼支援的問題。之前已經說了,朱祁鈺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所以更偏向朱祁鎮也是可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朝局的穩固。朱祁鈺即位後,明朝多方努力,終於從瓦剌手中贖回了英宗朱祁鎮。但是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不願意將皇位交還哥哥,而是將朱祁鎮軟禁於南宮,稱太上皇。不僅如此,景泰三年,朱祁鈺廢掉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朱祁鈺面臨沒有繼承人的尷尬。大臣們多次建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都被朱祁鈺拒絕了。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等聯合宦官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政變之前,石亨等先秘密告知孫太后,獲得了孫太后的許可,方才行動。朱祁鎮成功復位後廢朱祁鈺為郕王,其生母吳氏也被廢為“宣廟賢妃”,褫奪了太后尊號。一個月後,朱祁鈺去世。要說孫太后不偏向自己兒子,那也是不可能的。畢竟是親兒子,而且回宮後一直被軟禁,也受了不少苦。但孫太后絕不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這點從她支援朱祁鈺即位抵抗外敵就可以看出。所以,她支援奪門也是從大局出發。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之後的朝局可能出現變數。

    第一,皇位可能旁落。雖然很多人說奪門之變沒有必要,因為朱祁鈺沒有兒子了,只能傳位給朱見深。事實上未必如此,朱祁鈺不願將皇位還給朱祁鎮,又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地位。所以他深深知道如果朱祁鎮、朱見深父子重登大位,自己死後一定揹負罵名(後來證明事實也確實如此)。做過了皇帝,享受了榮華富貴,最後最放心不下的大概就是死後的名聲了。所以,可能朱祁鈺寧可傳位遠親也不會給哥哥或者侄子。一旦臨終傳下遺詔由別人繼位,悔之晚矣。對孫太后來說,朱祁鈺至少還是自己丈夫的兒子,也勉強能算自己的兒子,換了皇室遠親,就徹底不一樣了。

    第二,朱見深還太年輕,無法應對這種局面。儘管朱祁鈺最終把王位傳給了朱見深,但這仍然是個問題。朱見深只有10歲,根本無法控制局勢,朝政可能陷入混亂。如果朱祁鎮的王座沒有正確命名。自古以來,只有父親死去的兒子、兄弟和兄弟繼位。如果你沒有兒子,侄子可以。但沒有理由讓弟弟傳位給哥哥,兒子傳給父親的道理。因此,只有朱見深才能繼位。當時,如果有人支援朱祁鎮復位,最終導致兩國朝廷對立,這可能是另一場政變,但如果兩國對立,情況會更糟。對於孫太后來說,與其看著兒子和孫子對立,只有奪門而出,朱祁鎮繼位,朱見深才能繼續做太子,父子關係才能穩定。這是為了政治穩定,也是為了父子間的和諧。這可能是太后決定支援的最重要的想法。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點贊加關注

  • 2 # 人心中的歷史

    這是流傳已久的規矩,景帝必須尊英宗為太上皇。這不是他想不想,願意不願意的問題。

    明英宗

    李淵禪位,也被太宗尊為太上皇

    “太上皇”之號始自秦始皇,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當時莊襄王早己去世,但因嬴政自稱“始皇帝”,所以上追一代。

    《史記-秦始皇本紀》:“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裴駰《集解》:“漢高祖尊父曰太上皇,亦放此也。”)

    漢高祖劉邦稱帝,其父劉太公尚在人世。劉邦仿效秦始皇,尊其父為“太上皇”。從此,形成制度——如果上一代君主或開國皇帝的父親(無論是父輩,還是兄輩;無論是禪位,還是特殊情況)尚在世,只要不存在篡弒的情況,嗣君均尊其為“太上皇”。

    《史記-高祖本紀》:“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裴駰【集解】:李奇曰:“為恭也。如今卒持帚者也。”)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裴駰【集解】:蔡邕曰:“不言帝,非天子也。”司馬貞【索隱】:“按:蔡邕雲‘不言帝,非天子也’。又按:本紀秦始皇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已有故事矣。蓋太上者,無上也。皇者德大於帝,欲尊其父,故號曰太上皇也。)”

  • 3 # 瀾僡小世界

    明英宗在北京保衛戰之後,處境就一直非常的尷尬,一方面是蒙古的首領也先覺得朱祁鎮非常多餘,他不僅不能給自己帶來錢財,而且還要自己養著 ,像以前那樣利用皇上的身份去叫門更不可行。而作為一個戰敗者,為了不和明朝撕破臉,他也不能殺了朱祁鎮,所以他一再的通知明朝來接朱祁鎮。

    明朝也希望朱祁鎮回來,畢竟是當過皇上的人,老是在外面也不成體統,可這麼想的只是大部分的大臣,至於皇上,就不這麼想了。

    朱祁鈺能當這個皇上基本屬於意外之喜,朱祁鎮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子,依照大明的繼承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朱祁鎮死了,朱祁鈺也做不成皇帝。

    可是土木堡之變發生了,國家急需要一個人主政,而朱祁鎮的兒子只有兩歲,於是,上天垂青於朱祁鈺,他終於當上了皇帝。而他的哥哥,被遙尊為太上皇。

    皇帝這個位置有點像毒品,沾上了就很難擺脫它的誘惑。朱祁鈺並不能免俗,他也不想讓出皇位。

    只有朱祁鎮不回來,他的皇帝才當得名正言順,因為誰都知道,這個皇位是他哥哥的。

    面對大臣的一再要求,他能拖就拖,甚至不予理睬,大臣于謙看出他的顧慮,對他說,現在皇位已定,就是太上皇回來了,也不會有什麼改變。朱祁鈺才鬆了口。

    可就是這樣,朱祁鈺對接回哥哥的事情也並不積極,派到蒙古的使者既沒有錢財也沒有接回朱祁鎮的詔書,甚至連一點生活用品都沒有。

    所以,朱祁鎮不是在被瓦刺放回後被尊為太上皇的,而是在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就被尊為太上皇了,現在回來,改變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朱祁鈺退位,他當回皇上。

    朱祁鈺不會願意的。

    於是朱祁鎮和朱祁鈺草草說了幾句話之後,就被軟禁於南宮,開始了他長達七年囚徒生活。

  • 4 # 貓眼文史觀

    太上皇,是皇權政治的特產。由皇帝變成太上皇, 算是“退居二線”。但皇帝禪位而為太上皇,有以下幾種情形:其一,國事艱難,朝不保夕,於是主動禪位;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為了避難卸責,把爛攤子甩給太子趙桓去收拾。其二,受武力脅迫,比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讓位給其子李世民;其三,厭倦政務,欲求清閒的。比如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繼位,整整做了六十年皇帝,實在無心政事了,才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其四,為了縱慾享樂去當太上皇。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贇。其五,因為健康原因沒法視事的,比如唐順宗李誦,中風失語,無法處理軍國大事,繼位僅八個月,便傳位於太子李純,做了太上皇。

    而明英宗被景帝尊為太上皇,與上面幾種情形又不太一樣。這一事件背後反映的是:明與蒙古的角力、明朝內部文官系統與宦官勢力、孫太后一系鬥爭和利益平衡的結果。

    一、土木之變之初明朝的反應

    明英宗時候,宦官王振竊取朝政大權。為樹威和建功,王振唆使英宗幾次對少數民族地區用兵,翰林侍講劉球上書反對,並勸說英宗勿使大權旁落,結果被王振下獄折磨而死。此事激化了宦官勢力與文官勢力的矛盾。

    此時瓦剌也先犯邊,在戰備很不充分的情況下,正統十四年七月,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結果在戰爭中,明英宗被蒙古俘虜,公侯50人遇難,明軍50萬人折損過半,王振則在亂中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所殺,史稱“土木之變”。

    訊息傳來,舉國震動。土木之變給明朝統治造成了空前的危機,統治能否繼續維持下去,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南宋的危險,如陰雲籠罩在明統治者集團。有人提議南遷,于謙則堅決反對,官僚集團中也存在巨大爭議。在此危局之下,為避免宋南遷之悲劇重演,最後決議固守北京。

    在宮廷中最為憂心和忙亂的是孫太后,她下了懿旨,由郕王監國,主持國政;接著又急忙下旨,把英宗的三歲兒子朱見深立為太子。她的本意,當然是想把皇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英宗留著;同時又蒐集大量珠寶送往也先軍中,試圖贖回英宗。但她並未如願以償,因為也先也有自己的盤算。也先俘獲英宗以後,最先是欣喜若狂,甚至想借此一鼓作氣恢復元朝蒙古對中原的統治,因而曾幾次挾持著英宗,想叩開明朝邊關。也先本以為有皇帝在手應該易如反掌,但此時于謙主持朝政與軍務,明令邊將“社稷為重,君為輕”,不準開邊關納英宗,使也先算盤落空。

    二、內廷勢力與文官集團的角力——文官錘死馬順事件

    土木之變後,孫太后出於時勢和私情雙重考慮,由郕王監國、又立英宗之子為太子;由於王振的內廷勢力為英宗之人,孫太后、太子與內廷勢力互為依靠,因此對於王振舊黨,也一概不予追究。而文官集團在宦官為核心、錦衣衛等為輔助的內廷勢力壓制下,所產生的壓抑、仇恨情緒,在“土木之變”國難背景下,出於對政權存亡的關注、伸張文官力量的期望,從而爆發出清洗內廷勢力的政治氛圍。這其中,郕王府官僚又有趁機清洗英宗系勢力、擁立郕王的考慮,結果就發生了午門議政時,文官捶死馬順的事件。

    郕王御午門之左,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鎰率諸臣廷啟王振罪。王曰:“待取旨。”百官趨進,伏地不起,曰:“王振罪不容誅,殿下不即正典刑族滅之,臣等今日皆死此廷中。”痛哭呼號,不辨人聲。郕府長史儀銘膝行前,錦衣衛指揮同知馬順叱退之。戶科給事中王竑起,直前搏順曰:“是非奸人黨。”即眾爭擊之。或脫順靴,捶眼灑血於廷,立死。《國榷》

    文官集團既將王振視為“土木之變”之禍首,打擊王振一系內廷勢力就順理成章。之所以集中於馬順身上,因為馬順是王振打擊文官集團的爪牙,且在劉球之死一事上,與文官集團釀成刻骨仇恨。文官集團將國難歸咎於內廷派,從而不僅掌握了政治輿論,而且清除了反對派勢力,成為“土木之變”後主導政局的決定性政治勢力。

    三、文官集團佔上風最終導致英宗被遙尊為太上皇

    文官集團打擊王振一系的內廷勢力,對明朝皇位更替產生了直接影響。文官集團經捶殺馬順事件後,不僅清除了王振系內廷勢力,對其他內廷勢力也形成了巨大威懾,從而有趁機控制朝政、振興文官集團的願望。伴隨王振集團的覆滅,英宗或者說孫太后在宮廷及政權的勢力與影響大受削弱,而郕王朱祁鈺成為這一變化的受益者。

    孫太后最初是期望立太子為正統,但由於太子年幼,不僅有瓦剌挾英宗以奪明朝政權的風險,而且有重演宦官專權之禍的可能,對於文官集團而言,於公於私皆存在巨大政治隱患,文官集團就決定扶立郕王朱祁鈺即位。這樣,不僅能更好應對國難局勢,文官集團也可因擁立之功而獲政治權勢。

    正統十四年九月初一,群臣一起請求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孫太后雖然不願意,但也別無辦法。最終景帝登基,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而景帝登基以後,瓦剌聞訊在草原上為英宗舉行復位儀式。也先曰:

    “中國別立皇帝,終不使皇帝還也。我當立皇帝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國榷》

    也先實際是想挾制英宗,扶植英宗為傀儡政權。意圖不只是財帛,更在政權,其後來率軍南下,攻打北京,就是這種想法的體現。瓦剌這一計劃頗類於契丹之扶立石晉、金朝之扶立楚齊,是缺乏對中原有效統治時的一種間接方式。只是由於明朝另立年長之君,堅決抗戰,使瓦剌誘降明朝尤其北方諸鎮的願望不能實現。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官集團扶立景帝之高瞻遠矚。

    明代史學家黃景昉撰《國史唯疑》一書中,對此評價是很中肯的:

    郕王立······立最合機宜,可使醜虜息心,且為將來求講讋地。令當時隻立太子,虜挾駕至,不出迎,得乎?不迎罪同拒父,迎即墜彼術中矣。即郕王不蚤正大位,僅監國,亦終格格……或疑晉元、宋高非立弟乎?曰:是不同。元帝、高宗雖以親王繼統,在晉懷愍、宋徽欽國破君辱之後;我朝第懲輿被羈耳,全盛天下晏如也。故胡得以之挾晉,晉得以之挾宋,而也先無所藉以挾我朝,一再犯不應,隨氣索矣。”追維景泰初諸臣定策之功,真不可誣。

    事實也是如此。由於于謙“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策略,也先挾英宗以逼破城的計劃不斷落空。景帝即位後,十月初至十一月,也先挾明英宗繞過大同,直逼北京城下,但明朝已經有年長君王在位,也先手裡的籌碼已經無足輕重,因此在於謙等人的指揮下,京師居民同仇敵愾,挫敗了也先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另一方面,由於接連征戰,蒙漢貿易中斷,北方草原各族受戰爭之苦,損失嚴重,內部厭戰情緒不斷增長。這種情況下,也先終於由主戰變成主和,主動提出議和和送還明英宗。

    這就說明,在土木之變後文官集團決定由郕王朱祁鈺即位、尊英宗為太上皇,同時積極抵抗瓦剌入侵的策略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很正確的。

  • 5 # 山顛一壺清酒r

    朱瞻基的長子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後,國內動盪,朱祁鈺是臨危受命。

    之後,朱祁鈺就是再這樣的局勢下被立為皇帝的,他被立為皇帝,那麼之前的皇帝自然就成了太上皇。

    景泰帝沒有任何理由去殺朱祁鎮,畢竟大臣不願,道義不通。

    雖然,朱祁鎮被放回來了,但只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太上皇,被囚禁於宮中。而這時的朱祁鈺嚐到了當皇帝的甜頭,不願意讓位。

    “斬草不除根必留後患”,之後,奪門之變,朱祁鎮有一次奪回了自己的皇位,成功復辟。

    朱祁鈺被軟禁於西苑,不久便去世了,享年三十。

  • 6 # 煮酒聽史

    說起大明王朝,一定是有很多人喜歡的。不只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情,更是因為一本《明朝那些事》的通俗易懂,使得大明王朝擁有了大量的粉絲。

    熟悉大明王朝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的危害有多麼的大。而在這場土木堡之變的後續發展中,還涉及到了明朝的兩位皇帝,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一開始被瓦剌人俘虜,後來因為瓦剌人在北京保衛戰中失利,所以就將明英宗放了回來。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明英宗回國以後,明代宗並沒有選擇暗中殺害他,而是僅僅將他囚禁住,並尊其為太上皇,這是為什麼呢?

    土木堡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說起土木堡之變,就要談起明英宗這位千古罪人了。明朝本來在“仁宣之治”的影響下,已經十分強大。然而年少輕狂的明英宗為了揚名立萬,在明軍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征,以至於幾十萬大軍被瓦剌人輕鬆擊潰,就連其本人也被瓦剌俘虜。明朝也從此由盛轉衰,

    明代宗臨危受命,即位為皇,並重用於謙等人,在北京保衛戰中重創瓦剌,保住了明朝的基業。隨後,他更是勵精圖治,使得整個大明逐漸從土木堡之變的影響中恢復過來。

    然而此時,瓦剌人卻放回了一個不該回來的人,那就是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相比於朱祁鎮, 大明的百姓一定更希望朱祁鈺是大明的皇帝。然而大明的臣子卻不是這麼想的,他們隨時渴望重新擁立朱祁鎮為皇帝。

    終於,機會來了。明代宗長子早夭,膝下又無子,恰巧在此時,明代宗身患重病。於是,大明腐朽的臣子們害怕明朝斷嗣,就聯合起來,發動了“奪門之變”。最終,明英宗復位,明代宗在之後離奇去世。明朝的主人又變成了昏庸的明英宗。

    明代宗為什麼不暗中殺死明英宗,反而要尊其為太上皇?

    一、明英宗的勢力依舊龐大

    雖說因為土木堡之變的緣故,明朝的大臣們不得不臨時立朱祁鈺為皇帝,但是明英宗多年以來樹立的威信依舊存在。特別是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依然存在。

    土木堡之變以後,明英宗被俘虜,孫太后顧全大局,選擇了立明代宗為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看出,孫太后作為當時皇家的代言人,依舊掌握著主動權。

    雖說明代宗在即位以後,掌握了一部分權力,但是他依舊無法忽略孫太后的存在。而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也正是有了孫太后的首肯,大家才敢發動政變,足可見孫太后的能量有多大。

    二、嫡長子繼承製的威力

    雖說明代宗將大明拯救於水火之中,但是在明朝臣子的眼中,明英宗依舊是最正統的繼承人,因為他是嫡長子。

    早在朱元璋開國之初,他就已經確定了明朝的嫡長子繼承體系,中間除了朱棣篡位,這項制度實際上是被很好地繼承了下去。

    因此,從明英宗回來開始,明代宗的聲望其實就已經大不如前了。也就是說,明代宗除了是名義上的皇帝,其勢力並不會比明英宗強大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將明英宗囚禁,並尊其為太上皇已經是極限了。至於殺他,影響就太大了。

    結束語

    明英宗昏庸,明代宗賢明,然而就因為明代宗的庶出身份,就屢受歧視。不得不說,古代的一些觀念是真的無情。

  • 7 # 亙古懷念說史

    題主的問題表述有兩個史實性錯誤:

    第一:明英宗朱祁鎮並不是從瓦剌放回來才被尊稱為太上皇的,而是身困瓦剌的時候就被遙尊成太上皇的。被困瓦剌一年後,朱祁鎮是以太上皇的身份被迎回明朝的

    第二:明英宗朱祁鎮也不是被明代宗朱祁鈺尊其為太上皇的,而是在孫太后的授意下,大臣于謙為了防止也先以英宗要挾明朝,擁立了當時身為郕王的朱祁鈺為新皇帝以粉碎也先的陰謀。

    明英宗朱祁鎮和景泰帝朱祁鈺這兩兄弟也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頗具傳奇的皇帝了。一個是身為皇帝被敵國俘虜,後來居然被放回來了,經歷了從皇帝--太上皇--皇帝的身份轉變。另一個是從臨時監國變成了真皇帝,死後卻只能以諸侯王的身份下葬。

    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沒有土木堡之敗的驚天鉅變,朱祁鎮和朱祁鈺還是那對情深意重的親兄弟。但是對權力的眷戀改變了兄弟二人親密無間的關係,讓兄弟二人變成勢同水火的仇人。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權威性也是唯一的。大明王朝的前皇帝雖然被敵國俘虜,生還回國,但已經不能繼續掌握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力了。

    所以為了解決這種權力的矛盾衝突,只能讓前皇帝退居二線,保證新皇帝的權威性。而太上皇這個稱號恰恰合適,它表面上有著更高的榮譽,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權力。

  • 8 # 八零後愛做夢

    為了皇位的名正言順和明朝朝廷的穩定。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首都危在旦夕,朝廷亂成一團,有主張南遷,有主張拒瓦剌於城下,不失寸土。關鍵時候,作為明宣宗朱瞻基為兒子留下的肱骨之臣于謙站了出來,主張組織保衛都城,抵禦瓦剌於北京都城牆外,並奏請孫太后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同意,皇帝由明宣宗朱瞻基的另外一個兒子朱祁鈺繼位。

    朱祁鈺的皇位是繼承於朱祁鎮的,更何況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還在世,更是支援朱祁鈺稱帝,無論是為了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還是拉攏孫太后的支援,朱祁鈺必須得承認朱祁鎮的皇帝。更何況,朱祁鎮不是駕崩而是被俘,所以為了明朝的穩定,經孫太后同意,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但只是名義的封號,瓦剌如果以朱祁鎮的名義侵害大明王朝,明軍可以無視朱祁鎮的存在,只當朱祁鎮為國捐軀。

    所以,經過多方協商,明代宗朱祁鈺也認可了這個決議,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自己稱帝,太子還是明英宗的兒子為太子。

    明朝自朱棣以後,皇帝的權威日益衰落,朝廷的決議也不都是皇帝一人決定,而是由皇帝和內閣共同協商、讓步,才形成了最後的決定。

  • 9 # 春風解語

    兄弟之情,手足之誼,還是不可以拋卻的,雖然有兄弟鬩牆之說,但是在總體來說,血緣關係的紐帶還是會在的。

    明英宗朱祁鎮與明代宗朱祁鈺也是一對兄弟,是同父異母的皇家子弟,可能皇家子弟總會多了幾分對於權利的嚮往。但是一開始朱瞻基就立了朱祁鎮做皇帝,這時候應該是相安無事的,即使有一些不滿的心理活動,也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一些事情總會有轉折的機遇,而朱祁鎮與朱祁鈺的轉變,就在土木堡之變後,既然是變,那肯定很多都會發生變化。

    一、土木堡之變是所有的起因

    朱祁鎮受官宦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結果很不幸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他被瓦剌人給生擒了。

    皇帝被俘虜,這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敲詐籌碼,瓦剌人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想趁此機會,狠狠的敲詐一把。

    但是瓦剌人的算盤打得有點早,明朝內部對這件事做了最迅速的反應,孫太后聯合眾大臣,立刻立朱祁鈺為景帝,代理國家大事。其實意思很明顯,如果瓦剌人不歸還明英宗,明朝還有領導人在,並不是群龍無首的狀態。

    但是詔令又說得很明白,郕王朱祁鈺輔國政,就是說,雖然朱祁鈺是皇帝,但是他的任務只是輔政,他有一天駕崩了,或者朱祁鎮被釋放了,這個位置還必須是朱祁鎮一脈的。

    郕王朱祁鈺做了皇帝,這無異於天上掉餡餅,他自己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說對那個權利的巔峰不向往,肯定換誰也不信,朱祁鈺在半推半就中登上了皇帝寶座。

    當上皇帝的朱祁鈺漸漸愛上了皇權帶來的好處,可是這個皇位終究是不穩固的,所以他也擔心朱祁鎮回來會搶了自己的利益,從一開始朱祁鈺就從心底打好了算盤,不能把這個勝利果實再拱手讓人。

    二、早在立輔國皇帝之時,已經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了

    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是早在土木堡之變後,就立下的了,孫太后聯合于謙等主戰大臣寫了兩道詔令。

    《綱目三編》中對這件事做了一個記錄:九月,廷臣合辭請皇太后曰:“車駕北狩,皇太子幼衝。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已安宗社。太后允之,群臣以太后旨告王,王驚謙再三,避歸郕邸。群臣復固請……癸未即位,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遙尊帝為太上皇帝。”

    從這個史料可以證明,早在尊郕王為輔國之君時,朱祁鎮就被封了太上皇。

    最後也先覺得那個肉票也確實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就想著歸還朱祁鎮,所以在明朝與瓦剌人交接之後,最終朱祁鎮回到了故國家園。但是這一次回來,就讓朱祁鈺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畢竟自己皇帝做得好好的,哥哥又突然回來了,他心裡也打著小算盤呢,所以在權利、利益面前,手足之間也會互相傷害,朱祁鈺也一樣,雖然他是皇帝,但是他也有普通人的想法。

    朱祁鎮被迎接回來,就被幽禁起來,被安排到了一個極其偏僻的地方居住,景帝在這期間,不但幽禁他,還做了一件易儲的大事,廢太子朱見深,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這樣,明英宗不但失去了皇位,還失去了帝統。

    在這些利益的角逐中,朱祁鎮肯定是會被幽禁的,其實這個結果還算是朱祁鈺給的最好待遇,如果遇到再狠一點的人,就不僅僅是帝統,皇位那麼簡單了,當然歷史不可能重新來過。

    在這些爭鬥中,其實能立太上皇,被幽禁起來,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了,兄弟之間的猜忌與博弈,最終導致兩人都成了悲劇人物

  • 10 # 半畝園書生

    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後,重用宦官王振,王振利用較長時間侍奉英宗,深得小皇帝倚重的條件,竭力勾結內外官僚,伺機竊權,暗中對皇帝施加影響,他大權獨攬,廣植私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王振漸漸成為左右朝政的力量。

    正統十四年(1499),北方蒙古瓦剌部以明廷曾答應聯姻又無故反悔為藉口,舉兵南下,攻打北京。在王振慫恿下,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英宗決意率軍親征,7月,英宗和王振率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8月初,抵達大同,被瓦剌部打敗,王振於是下令班師回朝,明軍撤退到距懷來縣20餘里的土木堡,被瓦剌部也先包圍,8月16日在雙方混戰中明廷公侯大臣五十餘人遇難,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軍俘虜,50萬大軍損失過半,王振在混亂中被無比仇恨他的明軍將領所殺。

    英宗被殺的訊息傳到北京,8月18日,皇太后一方面派使者持金銀絹帛,去瓦剌也先處贖英宗,一方面則下詔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三天後,皇太后又下詔,立朱見深(英宗子)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9月份,于謙又率大臣上奏皇太后,大意是,面對瓦剌侵略,國家不能沒有皇帝,請求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皇太后準旨,當對郕王轉達皇太后的旨意時,朱祁鈺頗為驚恐,推辭再三,于謙等大臣極力勸說,同時,曾奉太后之命去瓦剌軍中贖買英宗的特使嶽謙,也傳達了英宗的“口諭”,說:“御弟郕王年長且賢,可代朕繼統”,這樣,郕王方才同意繼位。

    9月初6,郕王朱祁鈺正式登基即皇帝位,是為景泰帝,遙尊其兄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後英宗被瓦剌也先釋放,回到北京後被朱祁鈺軟禁,此是後話。

    那麼,朱祁鈺當皇帝后為什麼要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呢?

    首先要清楚什麼是太上皇,太上皇是指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給予物件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透過這個解釋,我們就明白朱祁鈺為什麼要尊英宗為太上皇了。

    1,表明朱祁鈺繼承大統程式正確。

    2,表明我這個皇帝是你英宗同意退位,禪讓給我的,是合法的繼承。

    3,表明我這個皇帝不是謀反篡位得來的,是正統之位。

    4,向英宗表明,你兒子已立為太子,我尊你為太上皇,將來我把皇位讓你兒子繼承,消除英宗及大臣們的猜忌。

    5,表明我暫時替你當這個皇帝,你回來後我把皇位歸還你。事實求是的講,朱祁鈺當時可能還真不願當這個皇帝,一是他性格懦弱,二是當時形勢內外交困,他不願意收拾這個爛攤子,可是,沒想到他當上皇帝后,形勢變好了,當皇帝也不錯,這才產生了想把皇帝當下去,不願歸位的想法,後來的心態有了改變。才出現了英宗回來他百般阻攔,回來後又把他軟禁的情形。

    以上就是朱祁鈺尊英宗為太上皇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怎麼看待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