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承澤3

    這些都是中原人說的少數民族,我家處在南蠻地區,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幾次征戰,漢統一了少數民族地區,成了一箇中國。

  • 2 # 職謀縱橫

    以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為主體,科技文化發達,相繼建立夏、商、周王朝。把中原地帶周邊的少數民族分別統稱為“夷,戎,蠻,狄”。

    1.東夷

    主要指古代山東地區人民,是先秦時期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

    根據《左傳》的記載,商末時期,紂王曾經派遣過大軍出征東夷,結果國力大損,最終被周武王所敗。

    周朝在東夷之地設定了齊、魯等國,用來牽制和同化東夷之人。

    在春秋戰國的爭霸過程中,東夷各國逐漸被楚、齊、魯等國兼併,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得到交匯融合,其中的差異也逐漸消失,等到秦國統一後東夷餘下的民眾已經成了秦國的百姓,完全融入到了華夏中去了。

    2.西戎

    泛指西周對其邊界西方的部落,商代稱為羌或氐羌,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西戎各個部落主要分佈在三大塊,一是秦國附近即隴西之右、岐山樑山之北;二在晉國北方,三在燕國北方。三個國家中,又屬秦晉兩國與西戎之間來往最多。

    秦漢時期,西戎大致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為犬戎,另一部分為羌。犬戎從周到唐都是中原王朝的威脅,西周的滅亡便是犬戎的功勞,在申國侯的邀請之下,犬戎聯合諸侯國進攻西周,犬戎殺死了周幽王,搶奪了很多財物包括九鼎在內,等到秦襄王來救的時候,西周的都城已經殘破不堪,周平王因此東遷,不久之後,犬戎為秦國所滅。犬戎族人一部分組成了白狼國等國,臣服於中原王朝,另一部分遷往了蒙古草原地區繼續過著遊牧的生活。

    羌族在秦漢到西晉時期雖然偶爾會騷擾邊境,但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之事。羌所幹的出格大事應該就是五胡亂華了,五胡亂華初期,是六個族群之間的混戰,到了後期直接成了漢族和鮮卑之間的對峙,像羌族這樣的族群在戰亂中失敗,族人被大量屠殺,剩下的羌族人結局有四種,一是融入漢族;二是松贊干布將這些羌族統一起來起來成了吐蕃;三是到了雲南一代成為後來對唐朝威脅甚大的南詔國,四是到了緬甸地區與當地的部落書寫緬甸史。明清時期,羌族逐步遷入四川等地,經過發展成為了如今的羌族。

    3.南蠻

    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帶的人對南部一些部落的稱呼,後來漢族繼承這種稱呼,用來代指南方非漢的外族。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現在大多分佈於四川瀘州一帶。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征服巴蜀之地,納入秦國;楚國征服長江中下游廣闊之地,包括後期被滅的吳越之地。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等南征百越之地,盡歸大漢領土。

    4.北狄

    春秋時期,周朝諸侯國對居於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稱呼,傳說北狄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始均,實際上是從華夏分裂出來的部族是晚商時。

    看左傳就能看的出來,經常把人看迷糊。齊桓公和晉獻公 晉文公都和北狄打過交道,對抗北狄就是霸主的任務。

    戰國時期,又把胡人稱為北狄,還有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就是狄人所建,實力很強的。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透過各朝代的人員遷徙和民族融合,現在都屬於中華民族了。

  • 3 # 老劉讀文史

    這種說法是對四面環繞的眾多的少數民族的籠統的稱謂。傳說中的的伏羲應該屬於東夷。從韓國的國旗圖案就可以知道他們以為自己的祖先屬於伏羲的後人。所以東夷人一部分進入了朝鮮韓國,而留下來的被徹底漢化,因為周朝時東部的齊魯燕就已經不存在所謂少數民族了。

    南蠻主要指長江以南的少數民族,秦漢時期稱為百越,同時也已經被納入到了中國的版圖。南方少數民族眾多,很多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但在歷史上基本都在中國的統治之下,即便有些時代有的民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但也基本都臣服於中央政權。千百年來,南方少數民族是文化上獨立,政治上歸依,從未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北狄早期應該是指當時的少數民族匈奴。周朝以前經常犯邊,對北方邊境構成極大威脅,以至秦始皇才不得不修築長城抵禦。但長城還是難以阻擋把搶劫作為其生存方式的匈奴騎兵。於是兩漢時期對匈奴發起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迫使一部分匈奴人內遷並最終被同化,而另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據說今天的匈牙利人就具有匈奴的血統。

    西戎是指在西部的少數民族,早期的被稱為“犬戎”,是帶有歧視和汙衊的稱謂。西部的少數民族歷史上變化很大,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與北方少數民族密不可分,匈奴之後的北方少數民族往往是從西方遷移以來過去的。我以為古人說的西戎最大程度上是指羌族,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曾經也影響過中國的政治格局,南北朝之後逐漸衰落,但一直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大家庭的重要一員。

  • 4 # 莽原文士

    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並稱為“四夷”,是先秦時期處於華夏邊緣的各個人群的名字。他們與中原人群合稱“五方之民”,成為今天中國人的祖先。在歷史發展程序中,四夷中的多數人漸漸與中原人群融合為更廣泛意義上的華夏族。當然,也有一部分轉化成後來的一些少數民族。下面,小牛就分別陳述一下。

    一、五方之民的說法來自《禮記》,是先秦中原人視角下的的看法。

    《禮記·王制》說天下有五方之民,按照方位劃分可分為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是以中原為座標來看待天下的。在語言上,四夷的話鴃舌難懂,與中原人難以直接溝通;在飲食習慣上,四夷茹毛飲血,尚未能以火蒸煮糧食與肉食;在服飾裝束上,四夷往往衣不蔽體,不知衣冠之美。在中原人看來,四夷尚處在不開化階段或文明的初期。當然,從今天的視角看,這種印象是粗淺的、片面、有偏見的。

    二、東夷

    東夷人是華夏族的重要來源之一,因其居住區域在中原的東方而得名。狹義的東夷,主要是指今山東、江蘇和安徽三省淮河以北至渤海沿岸的遠古居民;廣義的東夷還包括遠古東北地區的各個民族——在這裡,我們只談狹義的東夷。《說文解字》上說“夷”是一個會意字,表示一個拿著大弓的人。東夷以玄鳥為圖騰也說明,他們早期過著漁獵生活的。《禮記》上說他們披髮紋身,不吃熟食,尚處於比較原始落後的狀態。但實際上東夷人開創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帶來中國東部大地的文明曙光。東夷之下有太昊、少昊和蚩尤等大的部落,人文始祖伏羲出自太昊,嬴姓秦人出自少昊,孔子拜師學習的郯子也是少昊之人。以嬴姓徐國為首組成了一個淮夷聯盟,漢高祖劉邦的祖先就來自淮夷。東夷是四夷之中文明程序最快的人群,到了秦漢之時,他們已基本融入了華夏民族。

    二、南蠻

    南蠻是居住在南方的人群,生活在淮河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歷史學家林惠祥把它分為荊吳和百越兩系,作為Han族四大源頭中的兩個。其實,百濮、三苗和巴蜀等人都是屬於南蠻系列的。《禮記》上的話體現了中原人的印象:南蠻之人額面刺著花紋,兩腳拇指相對而行,還處在矇昧野蠻的狀態。起初,就連楚國人都被稱為“荊蠻”;吳越兩國雖然國君是中原人後裔,但其百姓都是披髮紋身嘔啞嘲哳之人。然而,在所謂南蠻的生活區域,出現了河姆渡、良渚、屈家嶺和湧浪等文化,出現了三星堆文明,絲毫不落後於中原地區。南蠻的後裔多數都成為華夏之人了,也有一些變為少數民族,如苗族、壯族、土家族、布依族和彝族等。

    三、西戎

    西戎是周時期中原人對西方諸部落的統稱。《禮記》上說他們披散頭髮,穿著獸皮,不吃糧食。由此推斷,他們應該是西部的遊牧部落。可是,考古發現說明,西戎與北狄一樣,都是出自仰韶文化的,只不過因為某些特殊原因,他們告別黃河中游地區,有的西進,有的北上了。周人始祖后稷是農業之神,但是,夏王不重視農業,后稷之子不得已率領族人進入西戎,放棄農耕達八代之久。後來,古公亶父又重操舊業,舉族遷居岐山下的周原,改西戎之俗,建設城郭宮室,重現華夏本色。東夷出身的秦人也曾沒入西戎數代,以放牧為生。西周王朝也是亡於西戎之下的犬戎。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義渠王,就是西戎一個部落的首領。秦漢之際,西戎人群大部分都融入了華夏民族。據說,現代的羌族就是西戎的後裔,部分藏族人也來自西戎。

    四、北狄

    北狄是中原以北的遊牧或漁獵部落,住在山洞裡面,穿著羽毛皮毛做的衣服。他們主要分佈在今天陝西、陝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內蒙和東北地區。有人說,北狄其實就是獫狁,就是匈奴。這種說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因為北狄還有一些部落,東胡、鮮卑和烏桓等,它們都在史冊上留下了印記。《山海經》說,皇帝的孫子始均就出生於北狄;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的母親狐姬是狄人,重耳逃難時在狄國娶了季隗;戰國時的中山國就是白狄人所建。至於匈奴,更應該另起一篇,大書特書——他們從秦漢到兩晉,數百年間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北狄人的後代多數都加入了華夏族,一部分成為現代北方少數民族如蒙古族等的成員。

  • 5 # 舊時樓臺月

    在古代,隨著各個國家對已知的部族不斷重新整理認知,都將除自己國家以外的部族稱之為外族,殊不知其實他們只是朝代不一樣而已,其實都是華夏民族。在歷朝歷代中,經常會出現外族勢力侵擾邊境,而每一個朝代都或多或少的將自己的版圖不斷擴大,到了清代,版圖基本上形成了現代的模樣。

    在古代,從遠古時期開始,我國就存在大大小小數千個部落,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部落都是一些比較大且軍事力量比較大的部落,像女真族以及蒙古族都是一些軍事力量強大的部落,他們基本上都曾經入侵併且在一段時間內統治半個中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中原。在這些部落中,我們還比較熟悉的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那麼這些部族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有沒有融入華夏文明瞭呢。

    東夷是一個在華夏大地上存在的時間比較早的一個部族,主要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在商周時期對中原以黃河流域的居民的一個稱呼,所以總的來說他們也是華夏兒女,東夷人在歷史上是後李文化的承載者,在他們的部族裡湧現出許多文明,到了秦朝時期,逐漸被融合,所以東夷文化算是秦文化最為古老的。東夷不僅存在的時間較早而且也是融合華夏文明較早的。

    上面的東夷是對黃河流域的居民的統稱,而南蠻也是如此,主要是指我國南方居民的稱呼,最早記載南蠻的史料來自於《禮記》,在《禮記》中有記載我國中心文化天下觀,將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稱之為四夷,這裡的夷是指民族部族。

    南蠻的人善於打魚涉獵,農業則比較落後,因為南蠻之地比較落後也因此在古代經常被朝廷當成是流放之地。南蠻是世界上存在的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當時所謂的南蠻人其實同樣也是華夏文明。

    西戎的稱呼最早來自周代,西戎指的是以華夏敵對的西方部族居民,當時的統治者將所統治的區域稱呼為中原,而與自己敵對的人稱之為部落。西戎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盛,不論是哪個諸侯國都總會受到西戎人的侵擾,不少國家為了應對西戎人的侵擾,為此修建了長城鞏固邊防,也正因為這樣,不少西戎人逐漸被華夏人所征服,西戎人也逐漸融入了華夏文明。

    而北狄同樣也是起於周代,周代時期,周代統治者奉行的是華夏文明,將自己稱呼為炎黃子孫是為正統,而與自己敵對的人分為四方,上面的三者分為南方西方南方東方,剩下的北狄則是泛稱中原北方的居民。現在有不少歷史資料將黃河以北劃分為北狄活動範圍,在古代經常有人將戎狄混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部族。

    以上四個部族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起興於周。後出現了像秦朝這樣的帝國,這些所謂的部族逐漸被中原華夏所融合

  • 6 # 世界人文通史

    古代中國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而在華夏周圍分佈著其他眾多的少數民族,籠統地稱為“四夷”。

    在夏商時期,中原王朝居於四夷之中,於是有了“中國”的稱號,這個中國不同於今天意義上上的中國,而僅僅是指黃河流域的華夏聚居區。在華夏周圍的四方分佈著四夷,分別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東夷

    古代中國最初沒有觸及大海,在夏商時期,在黃河下游包括山東、江蘇等地分佈著眾多的部族。後來華夏擴張,吞併了東夷,比如周朝的齊國就攻滅了山東半島上的萊夷(東夷的一支),把華夏文明傳播到了海岸一帶。在周朝之後,古代日本、古代朝鮮以及一些東北的部族或者政權都被認為是東夷人,但這是一種廣泛的稱謂,沒有確指。

    南蠻

    南蠻是先秦時代,華夏民族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他們分佈在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兩廣等廣袤的地區內。周朝時期,楚國人在南方稱霸,吸收了大量的南蠻。

    在南方未開化的地區,分佈著“百越”人,他們就是南蠻的主幹。比如江浙滬一帶是“吳越”,福建一帶是“閩越”,廣東一帶是“南越”,廣西一帶是“駱越”。

    秦漢時期,統治南方的南越國也是以南蠻為主的國家,他的建立者是秦朝的武將趙陀。自秦朝以來,歷代中原王朝不斷南擴,在蠻人集中的地區設定郡縣、州府,以蠻人首領任太守或刺史﹐進行羈縻統治。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改土歸流的推行,羈縻統治被消除,南蠻的後裔也逐漸被華夏吸收。

    西戎

    西戎則是古代華夏部落對西方的諸部落統稱,最早是商周等朝代用來指鬼方、犬戎、諸羌等西方部族。秦朝以後,專門用來稱呼西方的敵對遊牧民族。

    在東漢時期,先零羌和燒當羌十分強大,被稱為西戎;魏晉南北朝時期,西遷的鮮卑族吐谷渾部等部族也被稱為西戎。

    到了唐朝時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兼併了吐谷渾和諸羌,並且威脅到唐朝的隴右和劍南等地。唐人驚歎“西戎之盛,未之有也!”這裡的西戎就是指吐蕃王朝或者吐蕃人。不過,由於西北和西南地理環境的限制,西戎總體上對中原王朝威脅不如北狄大。

    北狄

    北狄一般是指先秦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後來用來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在四夷之中,北狄的威脅是最大的。蒙古高原是一塊天然的養馬場,孕育了大量強大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對華夏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北狄已大多融入了華夏都血統中。

    兇殘的鮮卑人變成了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集團,桀驁不馴的契丹人變成了“吾修文物,彬彬無異於中華”的好鄰居。

    從秦朝開始,“北狄”之名被改為代指匈奴及鮮卑等多個民族。秦與西漢時期,北狄是指匈奴人;東漢與三國、西晉時期,北狄是指鮮卑人;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前期,北狄是指柔然人、高車人、丁零人;南北朝後期、隋朝、唐朝時期,北狄是指突厥人;唐朝後期,北狄是指回鶻人;宋朝時期,北狄是指遼國人(遼其實興起於東北地區);南宋時期,北狄又是指蒙古人……

    毫不客氣地說,蒙古高原的地理環境是遊牧民族興起的搖籃。難怪古人稱為:"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

  • 7 # 大山裡的幼稚鬼

    蠻夷戎狄是先秦時代中原華夏統治者們對其他民族的一種泛稱,比較籠統,也比較模糊,在具體方位的聯絡上也並不是固定的。

    比如東夷,古書中還有西夷、南夷、北夷等名稱。《竹書紀年》中不是說:“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如此說來,周朝建立以後,分封制下的功臣諸侯不也是“西夷”麼?《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周禮·夏官·司馬》中還列舉了“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五戎、六狄”等數量不少,卻並沒有做具體命名的對華夏周邊地區民族泛指。

    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可見,在先秦時代,中原諸侯把西方秦國也視之為“夷狄”。

    對於“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比較具體全面的記載主要見於《禮記·王制》“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由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

    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民族意義的記錄,但實際上這種定義,也只是從文化上予以的區分,是華夏文明民族自我中心意識和優越感產生後的產物。

    根據文獻記載,儘管在夏商時期就已經有了民族區分的觀念和成為,但中國古代社會從來沒有壁壘森嚴的民族界限,諸夏、夷、狄、戎、蠻等概念的區分。實際上是不同地域人們在利益上的衝突和文化生活上的不同而已。

    首先,諸夏與夷狄在地域上並沒有嚴格的界限,而是一種雜處的局面。大概當時諸夏各國都是農耕文化,有城郭、郊疆,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而當時已經開墾的農耕土地並不廣泛,還有大片的土地是荒草、水澤。這些地方多屬邊鄙之地,正是蠻夷生活的地方,夷狄等 民族集團一般都以遊牧漁獵為生,常見遷徙。由於經濟生活的不同,諸夏主要集中在大河兩岸谷地和平原地帶,而夷狄多集中於山林、水澤之地。

    而中國地形複雜,山林、水澤與平原、河谷錯落有致,這就自然的形成了諸夏與夷狄雜處和相對聚居的情形。

    同時,諸夏和夷狄在血緣上也難以區分。《孟子·離委》說舜是“東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後來陸賈說“文王出於東夷,大禹出於西羌。另外,被視為“蠻夷”的楚國,一般認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顓頊,也屬諸夏一支。

    是故,夷、狄、戎、蠻只是當時人們對四周不同民族集團的泛稱,很難說其具體所指的是哪一部分的人。其中每一個都是一種歷史混合體,出了互相之間和華夏族加以對比,能夠藉著對方的特殊性格而顯示器不同外,不能說是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血緣上,地理上的獨立性。

    因此,所謂諸夏與夷狄,其實只是文化生活的一種界限,實質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漁獵文化的區別,即以文化為“華”,“夷”分別的標準。

    放之如今,哪兒還有這樣的區分呢?

  • 8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華夏種,只不是不服從姬周,而被姬周排除在所謂諸夏之外,但最後都是中國堅定組成部分,大部分在漢朝後也成漢族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周對不聽他話的族群地域的蔑稱,如某強國稱某國為流氓國家一樣,誰是禍害,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站在誰的利益而看。

    誰敢說誰是絕對,誰是完美的?

    一句話,拳頭大,誰有決定權?

    而當時周的華夏,不過當今的河南、山西部分地區和陝西部分地方的古代居民搞自我崇拜主義。自以為是“天中地心”,稱居住的地方叫“中原”、“中土”或“中國”等。稱自己的族人集團的整體為“華夏”

    下圖↓周朝自認的華夏。

    從上圖上看

    南蠻就是指南越之地,江西、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湖南、湖北。

    東夷就是山東、安徽、遼寧、浙江、江蘇,上古時期東方。

    北狄就是東北內蒙地區!

    西戎就是指,新疆、甘肅、陝西、西藏、寧夏、內蒙古,西域的民族。

    有人和我吵吵華夏就是漢!

    漢是漢朝漢武之後的稱呼,漢起源於那?

    長江以南的南蠻地區的祝融八姓,而楚國君主自稱“我乃蠻夷”!

    統一華夏的秦國,在春秋早期也被當做戎,被所謂的”諸夏”看不起。

    可笑的是:′

    華是花的意思“玫瑰花“”,別以為象徵愛情的,是西方人浪漫,其實玫瑰花是我們華夏古老圖騰之一!

    玫瑰花是古華夏人最早培育出來的,世界公認的愛情之花。

    華夏這個我深愛的民族,骨子裡卻是浪漫芳香的,沒嘛吃驚的!

    這個民族的愛與恨只會滲入骨髓,反而大愛無言!

    古代把西方民族稱作羌,東方的少數民族稱作夷,北方的少數民族稱作狄,南方的少數民族稱作蠻。都只是一個朝代對不相似自已不服從的的一種語言和文字上傲嬌!更可以理解為一種符號,因為古代先民自己也有意無意地混淆。

    但前題搞清,時間順序,別拿後世的理論來掩蓋歷史!來自我得瑟!

    中國不小的!

    華夏是指有玫瑰花和龍崇拜的夏!

    夏的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啟有開始建立之意,那些個說夏不存在的主,請解釋一下?

    而大禹娶南蠻女子為妻 ,死後葬於會稽山!

    雖然,會稽山有多種說法,但會稽山在長江以南,這個確定無誤的

    夏王朝的誕生

    大夏帝國的奠基人就是禹

    大禹提出了中邦這個名詞。

    在此之前其實沒有什麼中央政權概念的,只有某個部落很強,別的部落必須聽強部落的命令。這種叫諸部制,到了舜的時期,諸部制開始向諸候制轉變。

    而到了禹時,帝國的統治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

    位於中央的是天子領地,或稱為中央之國,這是帝國的中心。

    以帝國為中心,向四面延伸五百里,稱為“甸服”,甸服就是天子領地。

    甸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侯服”,就是諸侯領地。

    侯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綏服”就是綏靖安撫。

    綏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要服”就是羈縻。

    要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稱為“荒服”就是荒唐之地了。

    中國人的“天下”出現了!

    這個天下是統治力衰減的過程,但中邦文明教化必須傳遞到蠻荒之地,這乃是一種天職。

    這顯示了先進的中原文明的自信力!

    大禹死後,益效仿禪讓故事,在為禹守喪三年之後,把帝位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躲到箕山之陽。

    所以,周這個夏後人的意淫更讓人心曠神怡,我愛這華夏!!!

    落葉歸根,華夏傳統,說明一切!

    只是話言權,未掌握而已

    青天在上,史料在手,大家都是華夏,一個姓

    中國人!

    中國因地理位置,能佔的土地老祖先己佔了!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不過是邊緣化的華夏子孫!!

    不用多解釋,上述幾張圖,說明一切!

  • 9 # 熱飲室老闆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在中國古代統稱四夷。在先秦的許多作品裡,就有許多關於四夷的記載,但這個時候關於“四夷”的稱謂與具體方位的聯絡卻是不固定 ,無法確定他們究竟是什麼人。 如 《 孟子 · 離婁》 既稱舜為“東夷之人” , 又稱周文王姬昌為 “西夷之人” , 又如《詩經·小雅·出車》雖將西方的民族稱為“西戎”,但《書·仲慈之諳》又將其稱為“西夷”。所以,可見最早的"夷、狄、蠻、戎"之類的稱呼應該只是黃河中下游一帶中原原始居民對於其他地區居民的稱呼,並沒有具體的方位指向。

    而所謂 “ 東夷 、 西戎 、 南蠻 、 北狄” 這種系統而固定的稱謂觀念 , 最早見於 《禮記 · 王制 》 和 《大戴禮》這兩部成書於西漢的文獻,但其內容主要是摘錄於先秦舊籍,並沒有繼續對“四夷”進行詳述。到了唐宋兩代,才有對“四夷”進行詳細的描述歸納。

    以下是我從唐代杜佑的《通典·邊防典》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四夷》裡面歸納的對於四夷描述的一張表。

    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關於東夷,這兩部文獻都有提到朝鮮、三韓(馬韓、辰韓、弁辰)、高句麗、新羅、倭、蝦夷、扶桑等。在裡面。我們知道朝鮮、三韓、新羅等是指如今的朝鮮半島以及周圍地區,蝦夷是指如今的北海道,扶桑和倭大家就更熟悉了,是指當今的日本列島。可見在唐宋年代,東夷指的應該是關東,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地區的人們,並非中國大陸東部的江浙一帶居民。此外“夷”字是“弓”和“大”的組合,而關外以及朝鮮半島一帶少數民族也是善騎馬射箭,所以這也恰好印證了這一可能。

    關於南蠻,這兩部文獻裡均有提到我們耳熟能詳的滇國,夜郎、林邑等地。滇國和夜郎都在如今的雲南一帶。而林邑,根據文獻記載則是在中南半島一帶。所以,南蠻應該是指雲南及中南半島一帶的居民。“蠻”字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是:南蠻,蛇種。意思是與蛇蟲習居的種族。而云南以及中南半島一帶多密林和雨水,蛇類蟲類居多。所以這也印證了南蠻是屬於該地區居民這一可能。

    關於西戎,兩部文獻中均提到西域諸國(部落)的龜茲、大宛、大小月氏等,青藏高原的吐蕃,南亞次大陸的天竺,以及遠在西亞的大食(阿拉伯帝國)。所以,西戎所指的應該是河西走廊和四川盆地以西的西域和青藏高原以及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廣大領域的居民。

    關於北狄,文獻中均有記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指的應該是遊牧在長城以北蒙古高原乃至西西伯利亞一帶的少數民族。該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漢人王朝的交鋒較多,所以資料也比較詳細,相對比較好找的。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其他學術類網站了解一下這個民族部落。

    總之 , 在先秦時期 , 所謂夷 、蠻 、戎 、 狄 , 不過是華夏統治者對周邊其他民族的泛稱 , 其稱謂之含意 , 不過指不同的經濟生活方式。隨著後來漢人王朝的強盛,便開始有對周邊甚至異域他國的不同民族人種進行歸類。他們這些民族,有的早已融入到華夏民族當中了,例如西藏和新疆一的居民,他們已經成為華夏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有的並沒有融入到華夏族當中,他們來中國只是來經商或者朝貢,如中南半島以及中西亞一帶的民族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令你感覺驚豔的詩詞,拿出來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