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最大問題還是不自量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已經仔細研究了拿破崙失敗的教訓。希特勒反覆指出,拿破崙的教訓是沒有重視消滅俄國人的有生力量,而光顧佔領城市。最終法軍在持久戰中因為後勤不濟,最終被拖垮。

    希特勒認為,從本質上來說拿破崙輕敵了,所以才戰敗。

    這個分析沒錯,但希特勒自己也和拿破崙一樣。

    希特勒對於蘇軍的評價很低,尤其蘇芬戰爭中蘇軍表現極為拙劣。對付一個彈丸小國芬蘭,蘇軍竟然損失了高達70萬部隊,而芬蘭陸軍總數只有12.5萬人。芬蘭老兵經常誇口說一名芬蘭士兵倒下去,要換取10名前蘇聯士兵的生命。

    希特勒認為德軍比芬蘭人要精銳的太多,而且又有幾百萬規模,那麼打垮蘇軍自然是不費力的。

    同時,希特勒認為大清洗導致蘇軍軍官幾乎一掃而光,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而且,希特勒認為目前蘇聯和英美對立,暫時不可能結盟,這也是一個有利時機。如果蘇聯英美法結盟,綜合國力和軍力就是德意日聯盟的4倍以上,德軍必敗無疑。

    所以,希特勒倉促發動了蘇德戰爭。

    開始確實非常輝煌,僅僅基輔會戰就殲滅了蘇軍70多萬人。

    但希特勒仍然是輕敵了,他忽視了蘇聯遼闊的領土面積和不亞於德國的軍工能力。

    最終就是戰爭陷入持久戰,拉鋸戰。

    這樣一來,德軍就必敗無疑,認為蘇聯很快會和英美法結盟。單單美國的工業實力就是德軍的3倍,德軍哪裡能夠勝利?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的豬隊友也是坑了他一把。

    如果日軍出動100多萬大軍,從東線攻擊蘇聯,至少可以牽制蘇軍上百萬部隊,這樣德軍就可能會佔領莫斯科,打到西伯利亞。這樣雖然不能結束戰爭,但至少會讓蘇聯更困難。

    但日本人只顧自己,認為攻擊蘇聯對日本沒有好處,就算得到西伯利亞也需要15年以上才能開發,斷然拒絕了。

    於是,德軍的失敗也就是必然了。

  • 2 # 齜牙小豬豬

    距離。距離太遠了。

    雖然我會說得比較籠統,但納粹希望奪取的主要目標包括:

    白令海峽上的港口城市列寧格勒;

    蘇聯首都莫斯科;

    巴庫油田的入口斯大林格勒。

    這三個地方不但距離德軍基地很遠,而且相互之間也遠得不行。德國國防軍已經習慣了速戰速決,但在歐洲東部的廣袤平原上,這一戰術根本無法實現。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閃電戰”吧。問題是在蘇聯根本沒辦法快速移動。即使不考慮糟糕的路況,蘇聯龐大的國土面積本身就令人望而生畏。

    德國納粹大概早已習慣希特勒專門為他們修的高速公路了吧。具體原因無人知曉。我們只知道一點,德軍賴以獲勝的戰術在蘇聯幾乎無法實施。

    他們不僅要走很長的路,而且還必須在長途行軍之後立刻投入戰鬥。這可不是他們的作風。他們就像獵豹一樣,短距離作戰才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他們根本沒料到會久攻不下,還以為能像巴黎一樣迅速攻佔莫斯科。

    他們完全估摸錯了。

    拿破崙在1812年得到的教訓就是,佔領了莫斯科不等於征服了蘇聯。蘇聯有太多緩衝地區了。就算希特勒攻下了全部三個目標,斯大林仍然有能力發起反擊並堅持到西方盟國成功登陸諾曼底。

    換句話說,閃電戰不適合蘇聯。我甚至不確定是否存在一種好的戰術可以從西方進攻打敗整個俄羅斯。面積太大就是德國在進攻蘇聯時遇到的最大問題。

  • 3 # duh23333

    最大的問題是德軍的主攻方向因希魔的干涉屢次發生改變。結果是移誤了戰機,將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浪費在橫向調動上,卻給蘇軍預留了時間來布屬防禦工事,和部隊的調動。使蘇軍得到了喘息機會穩住了陣腳。中國的蔣介石也有這個毛病,經常親臨前線干涉作戰部隊的內政,使預先的作戰計劃臨陣被打亂。所以他會在軍事上失利從而就丟失了政權敗退臺灣。希魔干涉軍事也在最後戰敗自刎而亡。

  • 4 # 萬歲1148858845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戰略目標!實際上到現在我們都不知道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底線在哪裡?是以佔領莫斯科以及高加索油田,烏克蘭糧倉為終點,將蘇聯政府趕到烏拉爾山以東!還是說要打到西伯利亞與日本會師最終徹底消滅蘇聯!這兩種的情況設計似乎在納粹的規劃中都存在,但是具體目標是哪個始終含混不清

  • 5 # 沉140769451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己預有準備,提前向西擴張了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波蘭、芬蘭、瑞典的大片地區和人口,使德國的進攻不是從列寧格勒、明斯克、東烏克蘭一線開始,德軍初期戰果除了百多萬的蘇軍,大多就不是蘇聯原有的國土,蘇聯的損失並不算大。戰前蘇聯早將自己三分之一的工業、資源生產企業佈置到了亞洲地區,整個戰爭期間,德國都危脅不到那些地區。蘇聯三分之二的工業生產部門主要位於伏爾加河流域,除列寧格勒離邊境近外,其他地區都較遠,戰爭開始時這些地區大多沒有遭到多大損失,還將大量工廠東遷到安全地區。德軍分三路進攻,戰爭一開始,北方集團軍群攻到列寧格勒城下就攻不動了,計劃三個月拿下列寧格勒,結果就算中央集團軍群抽調一半裝甲部隊幫忙也沒用。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一開始就不順利,它的對手是蘇聯最強實力的西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就是原基輔軍區的部隊,是朱可夫一手培養的部隊,朱可夫任司令員期間就預料到了德軍可能進攻的方式,作了充分準備,但西方面軍的迅速崩潰,使西南方面軍的側翼暴露出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一半的裝甲部隊從側後切斷了西南方面軍的退路,由於斯大林不接受朱可夫的建議及時撤出方面軍的部隊,還將朱可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導致了戰爭中最大的損失。因為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的無能,嚴重影響了中央集團軍的進攻能力,它的全部裝甲部隊被調走,令其暫時失去了進攻能力,整個戰爭被推遲了,才等來了秋雨,等來了嚴冬!蘇軍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頑強的作風和並不輸於德軍的戰鬥力!

  • 6 # 農夫子明

    首先,我認為打蘇聯這個決策沒有錯,為什麼呢,蘇聯這個國家歷來喜歡擴張,國家大部分土地都是侵略搶佔所得,表面上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實都清楚,就是一張紙,如果,德國不打蘇聯,等德國空虛時,蘇聯很有可能先發制人,對德國致命一擊,還表現為正義之師,可以肯定,蘇聯絕不是善茬。由於蘇聯領土太大,很大的戰略縱深,當時德國應該全力進攻蘇聯,首先,對英國就是轟炸,派大量潛艇出去自由戰鬥,南方全面防守,聯合義大利大量軍隊進攻蘇聯,同時要求日本出動一百五十萬以上精銳部隊從蘇聯東部同時進攻,一舉佔領蘇聯主要城市,然後在關鍵點建立堡壘,以點連線,以線封鎖整個蘇聯主要地區,穩紮穩打,從實際情況來看,德國單靠自己對付蘇聯,還是有點不把穩,應該聯合所有能夠聯合的力量,全力戰鬥。

  • 7 # 南國軍情

    根本上說,德國對於作戰需求預期太簡單,直接造成多項失誤,1941年內結束戰爭的預期不現實,最大的動員太晚。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入總體戰,1941年,德國只能算部分動員,實際本可以壓縮非軍需生產,讓軍需生產進一步擴大,也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擴充軍隊,可惜德國晚了至少二年。

    德軍追求速戰速決,卻沒有想過,蘇聯太大,這個構想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即便在1941年,攻佔列寧格勒加莫斯科,也無法讓蘇聯屈服,蘇軍的總規模遠比德軍估計的規模大。既便到年底時,德軍已按自已的預期殲滅了足夠多的蘇軍,幾乎與戰前所計算的結果差不多,按德軍的估計那時,蘇軍規模已下降到無力再戰的水平,可是實際上,蘇軍在損失慘重之後。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遠不至要認輸。

    莫斯科戰役為什麼以蘇軍的成功而告終,僅僅是冬天,如果這樣想,那就是太簡單,其實根本原因,當德軍用盡最後的力氣,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軍已經集結了相當規模的預備隊。斯大林一直在避免過早過多的使用預備隊,直到確信德軍進攻勢力過後,才把預備隊部隊投入戰鬥,這才得以德軍擊敗數百公里。

    1942年時,也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德軍的兵力依然不夠充足,即便採用重點進攻的方式,也沒法取得決定性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家只注意到城市爭奪戰,卻沒注意到,蘇軍兵力集結情況,在反攻開始時,蘇軍的規模已大大超過德軍。

    歸結起來說,蘇軍可以在關鍵時投入相當數量兵力,影響它的只是如何輸送到位的問題,相比之下,德軍的問題是無兵可調。如果德軍及早進行動員,那麼它擁有的潛力比蘇軍更大,可是等它全力動員時,蘇軍已經足夠強大了。

  • 8 # 草色青松依山秀

    德國攻打蘇聯本身就是一個戰略錯誤。蘇聯的國力和德國的國力不相上下。再加上蘇聯國土面積太大冬天的氣溫太低。德國越是攻佔越多土地戰線就越長補給線也越長。蘇聯只要抵擋德軍進攻的幾個月讓自己各地的軍隊集結完畢德國立馬就會潰敗。

  • 9 # 天宇的文史情懷

    二戰德國攻打蘇聯最大的問題是當時希特勒在開戰初期輕敵了,在戰術上犯了錯。

    1939年德國閃電戰攻打波蘭,並迅速拿下波蘭,當時蘇聯也出兵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為自己贏得了一塊戰略緩衝區,蘇軍在此地駐守了重兵,這無疑是很高明的策略。德軍拿下波蘭後開始橫掃西歐,法國一個多月就投降了,英國也丟盔棄甲的逃回本土。這時候希特勒犯了第一個錯誤,那就是在對英國本土的轟炸中沒有盡全力,希特勒對與英國談和還有幻想,所以在轟炸英國時還是留了情面,剛開始都沒轟炸倫敦,也沒有把空軍主力全調上去,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等到希特勒看到與英國談和無望,開始全力進英國時,才發現晚了,因為美國已經開始在經濟軍事上支援英國,並派了飛行員暗中參戰,而蘇聯也在邊境佈署了重兵,準備先發制人,希特勒一看不好,只能先放過被炸的千瘡百孔的英國,把主力東調去打蘇聯。

    對打蘇聯的戰略,希特勒的本意是起傾國之兵,閃電戰直取蘇聯,在當時德軍閃電戰天下無敵,各兵種配合默契,要說幾個月內打敗蘇聯也不是沒可能,可這時希特勒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兵分幾路進攻蘇聯,如果德軍戰前目標明確,就是集優勢兵力直取莫斯科,在當時蘇軍擋不住,可當時兵力分散了德軍幾乎同時進攻莫斯科期大林格勒,這樣一來德軍就顯得後備力量不足,儘管德軍在開戰初期取得巨大戰果,殲滅了幾百萬蘇軍,可蘇聯領土面積大,迴旋餘地也大,而且後備力量充足。可德軍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卻沒勁了,成了強弩之末,可希特勒卻強令攻城,疲憊之師哪還有戰鬥力,結果被蘇軍新調來的生力軍西伯利亞軍團擊敗。

    在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那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拉了進來,美國參戰對當時的蘇聯英國士氣上是個極大的鼓舞,因為蘇聯可以放心的把在遠東防備日本的西伯利亞軍團調到莫斯科了,這時候系特勒又犯了第三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及時調查戰略,如果當時斯大林調不了西伯利亞軍團,德軍還有希望攻下莫斯科,可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就是說日本不可能兩線作戰去打蘇聯遠東,這時希特勒應該調整佈署從莫斯科撤軍,應該後退一百里開始休整部隊,並補充兵員彈藥,這時候蘇軍也會利用時間休整並同時增兵,等到雙方都休整完後,期大林肯定會指揮蘇軍殺出莫斯科去收復失地,這樣一來蘇德兩軍就會在莫斯科城下打百萬人規模的會戰,經過休整補充的德軍在1942年肯定不會輸給蘇軍,因為當時德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士氣都是巔峰期,如果蘇軍在會戰中慘敗,那莫斯科可能就會不戰而下。

    對德國來說1942年是最關鍵的,如果1942年德國打不垮蘇聯,那德國就必敗無疑,因為德軍三板斧倫完沒勁了,而蘇聯地大物博,一旦緩過勁來,德軍一點機會都沒有。

  • 10 # 流年已逝86

    根本問題出在元首過多的干預最高統帥部的決策 你說你一個政客 搞什麼軍事?軍事就應該交給專業人士 瞎指揮 該撤不撤~~導致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 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 元首這個鍋跑不了

    直接原因在於 統帥部對於戰局的預想過於樂觀當時的部隊說是機械化其實是半機械化 後勤與步兵以及空軍無法跟的上機械化的裝甲師團 在取得優勢戰局的時候無法快速有效的擴大戰果 甚至由於突進過於深入被人反手包了餃子

  • 11 # icutting

    最大問題是看不清形勢!首先歐洲掃平後雖然西方向上已經沒有敵人,但是英國並沒有屈服,加上當時美國已經在偏向英國,如果穩住蘇聯,在全球與美英抗衡,還是不失為一種非常聰明的決定。但是,從戰後多位名將的回憶錄和解密資料來看,德國是錯誤估計形勢的,認為蘇聯的總兵力只有200個師左右。坦克和飛機的估計也存在很大的偏差,像t34這樣強勁的坦克在1940年實際已經有在蘇軍中裝備,而德國的情報部門完全沒有發現。當然值得肯定的還是德國國防軍的素質,用劣式武器對抗蘇聯,用騾馬的後勤方式支撐起來的裝甲突擊叢集,運用迅速穿插兩翼合圍的戰術,在兩次大包圍圈中基本打亂了蘇聯一線幾乎所有部隊的建制。沒認清形勢,表現在制定戰略計劃上也是如此,去看看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裡面居然連一個具體的戰略目標都沒有定,主攻方向也沒有,這不是一個注重細節的德國作戰計劃,而是希特勒自己的想法。結果戰鬥一打響,三路德軍都高歌猛進好不氣派,實際上對德國這種小國來說,打蘇聯唯一的希望就是速度!戰前為了南歐拖了時間,戰時又因為目標不明確,去打了個明斯克包圍,又拖延了時間,待到攻至莫斯科近郊天氣又來幫倒忙,但是天氣一說其實有利有弊,如果不是冷的早,恐怕德軍推進的反而慢了,有看過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一定能瞭解當時秋雨之後蘇聯的泥濘道路已經將德國裝甲師陷在其中,結冰之後,德軍才再次前行。看似強大的德軍,到了莫斯科城下已經是強弩之末。

  • 12 # 立志成蟲

    希特勒對蘇聯缺乏瞭解,還以為是當年的沙皇俄國。德國的實力跟蘇聯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蘇聯的戰爭潛力一充分發揮出來,德軍先舉步維艱,後被打的崩盤了。蘇德兩軍對峙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期間,隨著蘇軍後備部隊源源不斷投入戰場,特別是規模龐大坦克部隊,希特勒很震驚也很後悔,因為“閃擊戰之父”古德里安的軍事著作好像叫《注意了,坦克》裡估算過蘇聯戰時坦克的規模數量,德軍根本比不了,希特勒卻根本沒在意。再加上蘇聯版圖遼闊,交通道路的條件差,蘇軍可以被打敗被圍殲卻不像西歐軍隊那樣一打就投降的,德軍擅長速戰速決的“閃擊戰”變成了持久的消耗戰,像個無底洞一樣吞噬了德國的大部分資源。相持不下時,冬天來了,開戰前認為蘇聯已經腐朽不堪一擊的希特勒以為冬天到來之前就能擊垮蘇聯,冬裝儲備嚴重不足,缺乏冬裝的德軍戰鬥力嚴重下降。也許,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該進攻蘇聯

  • 13 # 塵揚35116188

    他,膨脹了!太過輕鬆的擊敗波蘭法國西歐低地國家,讓他太自大了。不準備冬季補給就進攻蘇聯,真的以為蘇聯可以幾個月解決啊?!對於德軍的三號和四號戰車,T34等有明顯優勢但沒被正視。戰爭開始時,德國的軍工廠甚至不是三班倒而只是正常生產。蘇聯的戰略縱深不是歐洲國家能比擬的,人口優勢更是不在一個級別。

  • 14 # QQ空間使用者35597019

    最大問題是蘇聯得到了美國大量軍事援助,最後能夠挺到反攻的那一刻。反觀德國二戰面對的敵人不僅僅是蘇聯,還有美國和英國。實際上二戰結束前德國原子彈已有了很大進展,並且研製出了彈道導彈攻擊英國。如果德國不與英美等國開戰其對蘇戰爭不一定失敗。

  • 15 # 金陽銀月

    德國攻打蘇聯,最大的問題,出在腦子上!

    蘇聯是歐洲最大的國家,無論人口、資源、國力,都是很強的,跟蘇聯開戰,誰有勝算?再說,希特勒也明白拿破崙兵敗的原因,各種原因都是浮雲,真正的原因,就在於蘇聯太大了,誰能吃的下?

    但是,畢竟希特勒不是等閒之輩,既然能折騰的那麼大,即使有無比智慧的大腦,沒有瘋狂的個性,也是搞不了這麼大的。正所謂“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希特勒心中對共產的反感,對斯拉夫人的歧視,對蘇聯大油田的渴望,都比不了他狂熱的內心,瘋狂的大腦。於是乎,他一聲令下,德軍對蘇聯開始了自尋死路的戰爭。

    二戰中,很多人再討論如果日本不進攻美國,德國不進攻蘇聯,結果會如何如何。但是如果他們是冷靜的睿智的,怎麼會隨意開啟潘多拉魔盒,悍然發動世界大戰?就是因為他們的瘋狂和自大,才繼續發動自不量力的戰爭,最終也被盟國擊敗,得到了應有的失敗的下場!

  • 16 # 比爾羅德

    以為打敗了它,能解決英國問題。用一個更大的問題掩蓋當前問題,使它不存在。日本人也有這毛病。真是難兄難弟。

    再,關鍵是,速勝。速勝啊!不先摧毀蘇維埃政府,打垮它的象徵莫斯科,掉頭打什麼烏克蘭啊!!本來巴爾幹那就耽誤時間了。

  • 17 # 夢迴唐朝162458004

    首先對蘇聯的領土廣闊和嚴寒等許多自然因素考慮不足,又因為愚蠢的義大利使巴巴羅薩行動推遲了一個多月,在7月16日攻克斯摩稜斯克時不乘勝進攻莫斯科,反而南下烏克蘭,等到烏克蘭戰役結束再去攻擊莫斯科時,蘇聯已利用這一難得的緩衝期強化了莫斯科的防禦,結果是德軍衝到了莫斯科城外但仍然沒有奪取蘇聯首都,從而失去了戰略主動權,最終失敗!

  • 18 # 漩渦鳴人yy

    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上出現了問題。

    德國在進攻前蘇聯的路上犯了很多的錯誤。當然,這些錯誤的話,很多都是一些很細小的錯誤,比如說進攻時間上的選擇,還有攻擊莫斯科的時候,過於牽強的進攻要求和對天氣情況的不掌握。還有就是斯大林格勒的臨陣換帥。但是在我看來,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上的問題。

    當時的納粹德國已經攻下了波蘭攻下了法國大半個歐洲都陷入了他的鐵蹄之下。在這個時候洗頭勒伯在希特勒面前的是兩鍋粥,一鍋是英吉利還有一鍋就是前蘇聯。在此時的希特勒看來他希望有一個大的戰果。或者說,他在確定美國為參展戰前,得必須得拿下一片能夠讓為它安全的地方,從而避免了兩線作戰。而此時他得到了一個訊息,那就是丘吉爾去了美國,在風雨飄搖之際的大不列顛?丘吉爾,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棄駐守在不列顛去美國求救,希特勒本人雖然對於丘吉爾的看法,不如斯大林來的重視,但是他極其重視美國的態度,因此,綜合各種各樣的原因,以及各種各樣的事情,他選擇放棄進攻大不列顛。轉而向東進攻前蘇聯但事實證明,正是因為大不列顛的倖存使得美國與英國藉助這塊跳板,不僅給前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而且還發動了戰略空襲,此消彼長之間對東線的戰爭天平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第二,那就是墨索里尼這個人。對於希特勒的影響墨索里尼在看到希特勒的,因為希特勒本人是墨索里尼的學生。在看到希特勒率軍攻下了法國以後,他本人信心也是暴漲,你看法西斯這麼有前途。因此,他選擇進攻希臘,但是事實證明就是這一步臭棋,使得。納粹德國部的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和優秀的裝備。尤其是他的501重灌甲營,直接投入到北非戰場。正是因為這一部分的分,並使得希特勒前期對於前蘇聯的攻勢壓力就變輕了一點兒,大家要知道莫斯科的那場寒潮就在希特勒的軍隊快攻下,莫斯科的前幾天才姍姍來遲。

    第三,另一條戰略上的失誤,那就是在莫斯科進攻的時間上的選擇。本來按照古德里安的閃電戰計劃的話來說就是擒賊先擒王,先把莫斯科拿下之後,然後再轉頭去攻佔基輔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地點,但是。事實證明希特勒還是被國土這一個執念。給衝昏了頭腦。基輔戰役打的很漂亮,俘獲了前蘇聯紅軍60萬人。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場大的戰役的展開,使得整個前蘇聯的進攻時間。總攻時間延後了一個月左右。而俘虜的60萬人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嗎?因為這一批蘇聯紅軍早就已經失去了抵抗的決心,他們甚至都不敢走出自己的城池去進攻納粹德國的軍隊。

    第四,就不得不說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一開始的時候,德國的最高的軍隊領導層是不同意打這場戰鬥的。但是希特勒對於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尤為敏感。因此他命令鮑盧斯,這個沒有經歷過真正戰爭洗禮的參謀長去指揮上百萬的軍隊去作戰。最後,即便是這個統帥已經給他希特勒做了報告說這個東西不能再打了,他還是堅持要把斯大林格勒拿下來,因為他是斯大林。

    戰略上的失誤,使得德國法西斯在前蘇聯的進攻裡面失去了真正能夠勝利的機會也失去了,能夠一擊制勝的時機是的,最後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戰爭泥潭裡面,無法自拔。戰略上的失誤,這是對於一支擁有著龐大軍隊的國家來說,是真正致命的。

  • 19 #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二戰德國進攻蘇聯,前期是非常成功的,可以在世界戰爭史中佔有很重要的範例之一,這是蘇聯賦予德國人的。德國的閃電戰主要是中央突破,遇到阻擊不與計較,只顧前突,然後回過頭等兩翼包抄以後迅速包圍蘇軍,進而殲滅之。德軍進攻之快,蘇軍完全反應不過來,只能潰散,想重新集結根本就沒時間。然而,德軍低估了蘇聯戰爭動員效率,認為擊潰了蘇軍前線各集團軍,前方就很坦蕩,根本遇不上大的阻力,事實上也是如此。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使蘇軍在遠東大部分主力部隊急速趕往西線戰場,並且穩住了西線戰場局勢,開始進入僵持階段,這是德國最害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準備快速結束東線戰場的計劃破滅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後方十分不穩固,造成前線戰略物資缺乏,又由於冬季過早來臨,老天救了蘇聯,讓蘇聯緩過勁來開始了反攻。德國進攻蘇聯的問題在於不能協調外交上的努力,德國最需要的是讓同盟國日本一定要牽制蘇軍,使蘇軍不能西顧;閃擊戰最大問題就是鞏固不了後方,造成後方出現很大的讓蘇聯利用的戰略空間;德軍兵力總數實在是佔領廣大土地力不能及;德軍沒有強大的預備役兵源,而且倉促發動戰爭,使德軍戰略物資始終跟不上。所以德國進攻蘇聯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早發動這場戰爭,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盲目下達進攻具有極強戰略縱深的蘇聯的命令,這也是希特勒過分崇拜自己強大的武器裝備所致,沒有想到戰爭不是靠先進武器而定,而是多方位的。還是那句話:攻城略地是戰爭最愚蠢的行為!

  • 20 # 早上班了62272524

    蘇德之戰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主動進攻的德軍,更應該做充分的準備,即使對蘇軍不瞭解,起碼也要了解俄國的嚴寒。但是,在開戰後,尤其是莫斯科戰役後,德軍總部對蘇軍作戰特點,動員能力,裝備情況等沒有認真研判,沒有確定戰場重點,比如在消滅敵人和佔領地方那個更重要,高層的指導思想並不明確。相反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的戰爭指導思想非常清楚,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這點是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個人之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穿的更日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