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陳讀書
-
2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作為孩子的媽媽,學習疾病護理知識是必須的。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萬一孩子患了感冒之類的疾病,媽媽要護理的呀。
我買了不同版本的育兒百科,遇到孩子感冒、拉肚子、幼兒急疹、中耳炎等常見病,我也不至於手忙腳亂的。現在媒體渠道這麼普及,遇到不懂的可以上網查查,我也下載了寶寶樹。
-
3 # 冉冉囡囡
第一次為人母難免會忙的手忙腳亂,這期間我也會購買關於孩子疾病處理與護理的書籍來閱讀和學習,也會和長輩們諮詢孩子,生病後的護理,和如何預防疾病。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孩子生病呢?
孩子感冒發燒是什麼引起的呢?第一消化不良引起的孩子發燒,這時家長要給孩子吃點七珍丹幫助孩子把消化不掉的食物排除體內。第二,受涼感冒發燒,看見天氣不好是可以給孩子穿個小背心,俗話說涼頭頭,暖肚肚,
-
4 # 堯媽成長記
會的,我們不都說第一個孩子看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這足以說明養孩子具有豐富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我會給我們還沒有孩子的或者剛打算要孩子的同學或者同事開玩笑,告訴他們又不懂得地方可以向我請教,總是自豪的對他們說我是過來人,我會免費提供寶貴意見的!
例如小孩子千萬不能捂著、肚子不要著涼,半生日前儘量不要吹著涼風等等!
總之,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成長了自己!
-
5 # 使用者1825602082577
我自己是藥學專業的,本以為感冒這類護理起來是小事,後來發現卻遠遠不行。西醫對感冒只能是對證治療:發燒了用退燒藥,咳嗽了用化痰藥,打噴嚏流鼻涕用抗過敏藥,嚴重點就給你用上點滴,喘了就霧化。我兒子兩週歲時,因為喘,做了一個禮拜的霧化,好了;到第二個月又感冒,還是喘,這次霧化做了一個禮拜已經不行了,做了十天才壓下來。我想著這樣不行,得找辦法,開始瞭解中醫育兒,那個時候狂看羅大倫的書,他出的書家裡已經齊全了,還有其他作者的類似書籍,還報了一個三字經小兒推拿的課程。這個學習真的幫助特別大,首先學到了很多必備的知識。比如:以前鼻根有青筋,老人會說這是孩子脾氣犟的原因,學習後才知道扭曲得厲害,這完全是積食的先兆。
其次是有方法不用藥去應對了。比如感冒剛開始時給孩子煮紫蘇水喝,給他用紫蘇泡腳,或者吃點藥食同源的中藥,或者給孩子上兒推。現在我孩子感冒之類的,我都是自己護理,也能輕鬆搞定。
第三是懂得了防範。其實孩子生病都有先兆,家長仔細觀察抓住這個關鍵期,往往疾病就隨風飄走了。比如孩子的積食問題,這真的是孩子疾病的萬惡之源,我現在一發現孩子有口臭或者山根青了或舌苔有變化,就給孩子空空肚子,謝絕奶蛋肉、水果小零食,還給孩子清胃、清補脾、揉板門,注意孩子排便,一般會在剛開始就把疾病扼殺在搖籃裡。人果然是活到老學到老,家長勤奮點,方法對點,孩子也就少受罪點。
-
6 # 谷媽媽心理育兒
我覺得作為寶媽肯定都會主動去學習吧。就算不提前學,臨到跟前也肯定是各種度娘啊,周圍鄰居啊,朋友等都得交流交流的。
我是沒生之前就先略略瞭解了下新生兒的一些常見病,後來孩子大了,也被逼著學了些感冒發燒的護理。只是我自己是個粗人, 護理方面差不多就行了,下的功夫不多。
但是我是學心理學的,所以我會更加註意從心理方面對孩子疾病的防範。比如,看到孩子一兩天情緒都不太好,容易生氣哭泣,或玩遊戲時堅持的時間不太長,有點心神不定,有時還發現開始留鼻涕了。這時,我便特別上心,更多的包容孩子,多陪著孩子,在她哭時多抱她,想做什麼更多的是順著她,引導著她。關鍵一點就是讓她開心。晚上也注意不著涼,如果晚上做噩夢,輕聲哄著她,陪著她。
一般這樣做之後,要不疾病就沒有來了,要不剛到的疾病孩子自己也能扛過去。其實家長能夠坦然面對疾病了,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其實也不會太在意,而且孩子抵抗力都超好的,容易好。
-
7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關於這個話題。恐怕要追溯到我懷孕以前,因為自己本身體質不太好,小時候也是經常生病。自己越是缺乏的,就越是非常關注。打算要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各種醫藥知識,甚至還去專門學了中醫手診和針灸。買了許多育兒類書籍,其中就包括孩子疾病以及護理相關知識。
等到孩子呱呱墜地以後,他身體素質好,倒沒怎麼讓我操心。偶爾的小感冒,自己也能夠輕鬆應對,不至於著急忙慌沒有頭緒。可能做了媽媽以後,更多的還是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一直都沒有鬆懈過,總是想盡辦法多學習和掌握更多有效的方法,用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甚至還可以幫助別人。
-
8 # 笨媽熊娃
我有個六歲半的女兒,至今沒有住過院打過針,抗生素用的次數屈指可數。這都得益於我的典型性理工科思維,熱愛研究中西醫知識。孩子,讓我成了一個醫學愛好者。
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的疾病及護理知識是很有必要的。知識改變命運,知識主宰命運,這句話絕對不是空談,但是如何學怎樣學確實值得深入探討的事情,我把我的一點經驗之談分享給大家:
其一、選擇有資質的兒科醫師編寫的書籍,不要偏聽偏信,中醫也好,西醫也罷,都有共通之處
不少爸媽會迷信中醫排斥西醫,其實中西醫本身是有共通之處的,並不矛盾。西藥是經過試驗的,反而比較安全可信,中藥副作用是沒有經過驗證的,所以儘量採用物理治療和食療,在必要時刻選擇中藥結合西藥。當然,儘量避免打針,可以保護孩子的免疫機制。
其二、孩子生病的過程中,理性思考,有前瞻性很重要
自己孩子的月齡小,要和比你家孩子大的家長多交流,做到防未病。我會經常跟媽媽們探討孩子的病情。發現不少媽媽都關注孩子的症狀而忽略的問題本身的原因,發燒也好,感冒也罷,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找到病因才是關鍵,而症狀,如咳嗽、流鼻涕,只是原因引起的結果,需要我們根據醫學知識來判斷,引起生病的原因,再有針對性的應對,這樣做才科學。
其三、不能排斥就醫,選擇合理的時機就醫
雖然女兒沒住過院打過針,但是必要時,我會選擇去醫院化驗,然後根據化驗結果思考合理的治療方案,在孩子生病的時候要第一時間觀察孩子的狀態。而不是匆忙去醫院。比如發燒,需要在24小時後再去醫院化驗,這時候的結果才有參考價值,媽媽只需要在家給孩子退燒,在必要的情況下使用退燒藥。
-
9 # 九皮皮
看到話題,比較慚愧,我還真沒有主動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更別說什麼小兒推拿針灸了。孩子生病了都是臨時抱佛腳,不是根據以往經驗來判斷,就是上網查資料,還有就是和身邊的朋友取經,這些應付孩子生病也差不多了。當然如果都不管用搞不定,最後不是還有專業的醫生嘛。
個人認為,如果媽媽有時間也感興趣,可以學深一點,不僅對孩子有幫助,還能幫助身邊的人。如果像我這樣的,也沒有關係,孩子養著養著就有經驗了,再加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孩子一般的小毛病也足夠應付了。
-
10 # 思雨yp
我相信所有的寶媽都會主動學習關於孩子疾病以及護理的知識。我在孕期就開始看育兒方面的相關書籍,生寶寶後,總感覺到事到臨頭方恨書看太少,還是會有措手不及的時候。但有一點我是堅持得挺好,寶寶出生後不能捂,我家寶寶出生在秋末冬初,月子裡一直都是給她穿單衣,蓋個小毯子睡覺,不知道經歷了多個句“你家寶寶穿太少,手都是冰涼的”這樣的話,事實證明,寶寶真的不冷。後來又經歷了溼疹、幼兒急疹、發燒、拉肚子的護理,現在同事的寶寶有些小症狀都會問問我怎麼處理好。
-
11 # 好媽咪修煉手記
我相信作為新手媽媽,即便缺少實際經驗,但是每天多學習些理論,知識儲備的越多,遇到問題的時候才不至於完全手忙腳亂。雖然寶寶出生第一年,初為人母遇到寶寶生病難免緊張焦慮,但是因為有提前學習,在遇到問題時多少還是有些幫助,即便不能解決問題,也會根據理論進行初步判斷,在就醫前做一些相應的護理工作,並且對寶寶的狀況能做到有效觀察,就醫時可以比較準確的描述寶寶症狀,對醫生準確判斷寶寶病情也起到一定作用。
後來隨著孩子長大,每次就醫時也會多請教醫生一些病理知識,爭取下次遇到同樣情況,可以有備無患。
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要想照顧好孩子,我們就必須成為主動學習型父母,各方面的知識都要多學習一些,才能更好的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
-
12 # 靈犀呀咿呀
有啊。我都是在有孩子以後,確切的說是,在孩子生病以後,開始學習疾病治療和疾病預防的知識的。
一旦孩子有個頭疼腦熱,我會根據他的症狀在網上搜集這種疾病的症狀,和孩子做對比,然後研究平時如何護理,飲食方面如何幫助緩解病症,我會用知識武裝自己,理性的和孩子一起面對疾病!
-
13 # 丁媽親子時光
當然有過主動學習孩子疾病以及護理的知識,學會一些基本的必要知識,對自己和孩子都是有好處的,對媽媽來說,學習一些基本的護理知識,在孩子生病時,能夠冷靜理智的對待,減少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感,做到心中有數;對孩子來說,媽媽能夠更加專業的照顧自己,有利於身體的恢復。
學習的途徑有很多,可以自己看書看雜誌,還可以在群內裡學習交流,還可以線上下由專業醫生組織學習等,我看過幾本書,對我的幫助很大,推薦給媽媽們。
崔玉濤的《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羅大倫的《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鄭巧玉的《鄭巧玉給寶寶看病》
-
14 # 糯米麻麻Coco
有啊,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就看了好多關於孩子護理的書。
孩子出生之後,孩子爸爸和爺爺有買了不少給孩子中醫按摩,家庭日常護理的醫學書籍。
現在很多群裡都有兒科專家的講座,沒事的時候也會學些。
平時多些知識儲備,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焦慮和擔心了。
我姑娘從幾個月開始到現在只要是有時間,我就給孩子捏脊,這個也是從書上學到的,
我感覺對孩子的增強體質還是很有好處的。
-
15 # 凌兒媽媽
當開始成為新手媽媽的時候,可能什麼都不懂,也因為孩子生病而慌亂過。可隨著孩子長大,自己積累的經驗,以及認真學習,總能越來越淡定。
自從生了孩子後,我會經常關注一些關於小兒疾病護理的部落格,多看看多學習,以備不時之需。現在網路如此發達,即使有什麼疑惑,上網一搜索就可以學習。就因為這樣,我對於孩子生病時候的護理越來越得心應手,再也不會慌張了。
-
16 # 如玥之珩
有主動學習。
作為一名母親,學習並掌握一些疾病,尤其是常見病,以及相關護理知識,相當重要。因為醫療資源等各方面因素制約,你不可能,孩子一有頭疼腦熱,就快馬加鞭送醫院,並且,就孩子而言,眾多的經驗告訴我們,特別是感冒的孩子,一般晚上更容易發燒,這個時候,家長如果掌握一些簡單的護理常識,可以不用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就急匆匆往醫院趕。
同時,如果處於流行病的多發季節,本來並不嚴重的孩子,可能因為家長送到醫院,而病孩子相對較多的區域,病毒傳播相對較快,就像很多家長說的,來醫院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嚴重,但是住了一天院,怎麼厲害了?在流行病多發的季節,家長如果能掌握一些護理知識,對於緩解孩子的病痛,也是很有好處的。
-
17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要做一位稱職的父母,必須時刻充實自己的頭腦。尤其對於處於“孕傻期”的媽媽們來說,更是要直面挑戰,勇於迎接慘淡的人生。我們還是要透過主渠道獲取最新資訊,時刻關注護理不當或是用藥錯誤導致的個案,敲響警鐘、引以為戒,指導我們更好地照顧寶寶。
-
18 # 半碗水酒
當然學習了。現在養孩子不是從前添雙筷子的事兒了。每家也就一兩個孩子,寶貝的很,對於孩子常見疾病的預防和護理作為家長的都需要學習。全家人都需要學習,以免面對孩子病情時發生分歧。
有老人的家庭更需要溝通學習,不然孩子發燒了老人還要捂汗,拉肚子了喝符水...孩子遭罪,兩代人吵個不停。
作為媽媽,還在孕期就已經買了書來看,還關注了一些育兒專家,從中學習了一些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然而,自己畢竟不是專業的,且第一次當媽媽沒經驗,所以也會被孩子弄得手忙腳亂。也正是因為有了一些知識,才能在孩子出幼兒急疹的時候心裡有底,從容面對。
當然,我們不是醫學專業的畢業生,所以有拿不準的情況,還是要及時送醫噢(^_^)v
-
19 # 小獸媽媽
我覺得中醫推拿特別神奇,所以我會在孩子遇到積食啊,發燒啊,咳嗽什麼會使自己試著給孩子推拿。
我想還有很多媽媽在孩子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看了很多很多的育兒書,開始學習育兒知識,我覺得最神奇的那本就是育兒百科,那本書還是挺好用的,裡面講到了新生兒從出生到36個月各種護理知識。
然後孩子一生病的話,我會習慣性的拿起百度開始查閱人家各種問診的經歷找找相似的病例,試著讓自己心情平和一下,告訴自己沒事的小毛病而已!
-
20 # 親子陪伴蘭怡C
其實在孩子生病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學到了很多孩子疾病以及護理知識,因為每次帶孩子去看病,醫生都會問一些孩子的有關病情比如說孩子是什麼時候發燒的,最高體溫是多少?孩子吃了些什麼藥。
然後你也會問醫生一些情況,比如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孩子生病了要注意的情況是什麼?飲食怎麼調理吃些什麼東西?
醫生也會告訴你孩子的生命中的護理的事項,比如說孩子發燒了怎麼去處理,要怎麼吃。慢慢的這些知識的積累起來,你就知道了關於孩子的疾病及護理的知識。
回覆列表
相信每個對寶寶愛護有加的寶爸寶媽們,都會多多少少去主動了解和學習寶寶的護理和成長的知識。
我想給寶寶新增配方奶粉,以補充成長中的營養不足。但是寶寶死活不認奶嘴。只要把奶嘴一放進嘴裡,寶寶就哭鬧不止。
為此寶爸爸上網查閱很多資料,也想法去換奶粉換奶嘴。我想這就是主動學習。
我家女兒小時候,眼睛長了麥粒腫,一直不好。我很焦慮,帶著看醫生,點眼藥,抹藥膏,用熱水氣騰。但孩子的眼睛就是不好。門診大夫讓做手術,但手術大夫卻說孩子太小,沒必要在眼睛處縫針,拒絕手術。
作為媽媽,我也不希望自己女兒光潔的小臉蛋上留下任何疤痕,但看著孩子的眼睛一直不好,我也心急如焚。
為此,我跑去書店檢視眼疾方面的書籍。看書過程中瞭解到邢臺眼科醫院很出名。買了一本這家醫院醫生出的一本書,書裡介紹一些中藥配方。
我打算按照書裡配方去藥房抓藥,被老公制止。後來就不了了之。
孩子的眼病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好了,麥粒腫消失了。我都不記得什麼時候消失的,怎麼沒有了。
看來,家長焦慮降低了,孩子也沒事了。遇事一定要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