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曹蠻蠻赤壁之戰慘敗以後,周郎帶著東吳的精銳之師,拼命的浴血苦戰,最後勝利果實全部讓劉備,諸葛亮給摘走了。

    周郎那個氣啊……

    至從周郎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到最後氣死,死了以後還讓諸葛亮過江來欺負……

    東吳,讓劉騙子把人拐走了,諸葛村夫還讓當兵的罵人……

    一次又一次的諸葛亮把巴掌打在東吳全體文武勝上。

    東吳一口惡氣,窩在心裡十幾年,這一些屈辱最後全部用在了關羽身上,關羽曾經有多風光。死時就有多窩囊!

    孫權一生,最揚眉吐氣的時候,也就是抓住關羽,殺關羽了!殺關羽比奪荊州更讓東吳全體高興。

    張飛嘛,萬人敵,一生風光無限。

    可惜是一個爛酒鬼,他真的該死。

    喝了幾口馬尿,耍酒瘋,罵大街,打這個,打那個的,做他的下屬,也就是他的出氣筒,也是最命苦的……

    當初呂布的老丈人曹豹就應該殺了他的!

  • 2 # 青梅煮酒品三國

    關羽算得上戰死沙場,不屈;而張飛被手下殺死,確實有點不太好被接受。關羽剛愎自傲,瞧不起文人自認天下無敵了;張飛輕視士卒性命屬於酒後失控型別的人物。

    關羽死於剛愎自傲

    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膨脹,關羽就是典型的的例子。關羽性格本來就剛愎自傲,本身就具有傳奇性。在《三國志》中關羽是唯一一個在兩軍對壘時單槍匹馬直衝敵陣斬殺敵將的,這就足以讓關羽驕傲的了。

    劉備入川只帶了幾千人,剩下的荊州軍全部留在荊州。關羽虎踞荊州讓曹魏、東吳望而止步。後有斬龐德,水淹七軍擒于禁,逼得曹操都有遷都躲避關羽鋒芒的想法,這些都讓關羽膨脹。東吳孫權聯姻關羽確遭到關羽羞辱虎女怎能嫁犬子,惹惱了孫權。曹操正面對峙關羽,東吳一面示弱一面在背後捅刀子,致使關羽大敗身亡。無論如何關羽作為將軍,算得上戰死沙場了。

    張飛的死是必然的

    張飛經常毆打士兵,不把士兵當一回事。為了這事劉備還特意勸解過張飛,說你鞭打完士兵還將他們留在身邊這樣早晚會出事的。張飛並沒有改正這個缺點。

    劉備準備起兵伐吳時,張飛命部三日之內製造白盔白甲。張達和範疆請求寬限期限,張飛大怒,命士兵將他們二人綁在樹上,各打五十鞭子並說如果不能趕製出來,要殺二人示眾。二人懷恨在心,晚上刺殺了張飛投奔東吳而去。張飛的死在於脾氣的暴躁和虐待下屬,連劉備都勸過張飛,但是張飛就是不聽,所以張飛的死是必然的。

    總結:關羽、張飛二人的死都因為各自性格的缺陷,關羽輕視文人愛戴下屬、張飛敬重文人虐待下屬如果兩人能夠互補就好了。

  • 3 # 胡侃解密三國

    首先兩人的死都不能算是善終,作為一個武將,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並不丟人,即便關羽這樣被俘就義,仍然也可以不損威名,但是張飛死的就有點不明不白了,跟一個名將的身份稍顯不符。

    關羽

    關羽總共被俘虜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和曹操合力滅了呂布之後,在許都種菜的劉備,被曹操點醒後,趁出兵截擊袁術之機,第二次佔了徐州,而視劉備為大敵的曹操,暫時放任袁紹不管,親自帶隊去打劉備,小沛的劉備看到出其不意的曹操大軍後直接棄城逃跑,剩下關羽在下邳獨自抵抗,需要說明一下,此時劉備妻小已經被俘,不存在關羽為了保護劉備家眷投降的事。

    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三國志 曹操傳》

    曹操俘虜劉備妻小在前,關羽投降在後。而且關羽投降,明顯是在被俘後投降的。

    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但後來都知道關羽又離開曹操,重新回到了劉備身邊,《三國志》只有一句:關羽亡歸劉備。

    第二次,也就是被殺的這一次,關羽先是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荊州留守的糜芳,傅士人不抵抗,直接投降給孫權,導致關羽老家被端,腹背受敵,形勢轉瞬直下,而後被圍追堵截,最終被擒,然後被孫權下令斬殺,和其長子關平,都督趙累一同就義。

    關羽匹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勇冠三軍,以荊州三郡之地,威震華夏,重情重義,文武雙全,能被稱為武聖是有根本的。

    其實如果再深入一點就可以發現,兩次為何不同,為何關羽能投降給曹操,卻不能投降給孫權呢?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曹操雖然是奸雄,但好歹也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天下的,這跟坐得江東的孫權有本質區別的。後面我會專門發文詳細解釋其中原委,敬請關注檢視。

    張飛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首先張飛的勇猛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絕對不是演義中的莽夫一個,當陽橋20騎殿後護劉備順利逃走,能獨立戰勝以巧變著稱的張郃,特別是劉備稱帝時,封張飛為“司隸校尉”這個監察百官的職位,都說明張飛也是文武雙全的。《三國志》中張飛的篇幅較小,很多事蹟記載缺失,但一直跟關羽並列的張飛,註定能力不俗。

    噫!飛死矣。

    劉備這一聲感嘆,可以說是捶胸頓足,萬念俱灰。對這個從一開始就跟隨自己的小弟,劉備可以說是比父親都更瞭解他。

    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一語成讖,張飛的死和劉備預料的一模一樣,只是恰好發生在伐吳前面,讓劉備更加堅定了伐吳的決心。《三國演義》更是加工出了張飛睜眼睡覺,被張達、範強(範疆應是範強的誤寫)刺殺的情景。

    作為一名衝鋒陷陣的虎將,如開始所說馬革裹屍不丟人,被刺殺就有點尷尬了,被自己手下刺殺更是太尷尬了,甚至說是有點窩囊了,可憐張飛一世英名啊!

    陳壽總結的很精闢,“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被俘後不屈的將領很多,關羽在這方面並沒有說太異於常人,但至少做了自己能做的,無愧於心。張飛被自己手下刺殺,的確窩囊,雖不是後無來者,但名將中也算是獨一份了。

  • 4 # 二鍋頭餃子哥

    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關羽之死凜然不屈,張飛的死卻讓後人無法比擬,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一是關羽之死,凜然不屈。關羽攻打樊城,與曹軍相互僵持,而東吳呂蒙呢?趁機偷襲了荊州,並佔領了荊州。關羽兩面被夾擊,腹部受敵,不得已,木辦法,走投無路,一代名將關羽就這樣被殺了。正所謂:“桃園結義薄雲,偃月青龍刀刃寒。騎絕塵走千,五關斬震坤乾。忠報樑棟,肝膽護兄鑄鐵肩。麥城復返,英魂廟化青煙。”

    關羽死後,連曹操都率領文武大臣為其發喪,更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最甚,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為什麼這麼關羽這麼受歡迎呢?因為關羽桃園三結義彰顯義氣、斬顏良誅文丑彰顯英勇、掛印封金彰顯忠心、過五關斬六將彰顯執著、駐守荊州彰顯才能,美髯一捋,長刀一擺,威風凜凜,好不快哉。關羽是我們心中的大忠臣、大英雄、大聖人,所以關羽之死凜然不屈,著實讓人敬佩!

    二張飛之死,難登大堂。大家都知道,關羽死了以後,張飛非常傷心,當時奉命去江州會合,還沒出發,張飛因為晚上醉酒鞭打部下張達、範疆,且打至吐血,倘若第二天再備不齊白旗白甲,那麼張飛就要殺死他們。張達、範疆無奈,只好深夜將張飛殺死。事實上,張飛對部下確實不怎麼好,跟關羽對待部下正好相反。大家為什麼覺得張飛的死卻讓後人無法比擬呢?大意是覺得張飛脾氣暴躁,經常毆打士兵,有點死不足惜的意思。

    三是二人之死,辯證對待。關羽之死有凜然不屈的一面,為了牽制住曹魏的實力,以從戰略上幫助劉備攻取漢中,可謂是惺惺相惜的好兄弟,只可惜被孫權偷襲了。但是關羽之死也有必然的一面,因為關羽太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誰說都不聽啊。劉備和諸葛亮沒讓你去打樊城啊,你只不過是寂寞難耐、目中無人罷了,所以腹部受敵,被砍頭也有可悲可恨的一面。熟不知,守住荊州才是最穩妥最英明的戰略啊。

    張飛之死呢?固然有讓人無法比擬,罪有應得意思,但是張飛之死也有重情重義的一面。張飛這次為什麼喝的爛醉如泥,大發雷霆,提的要求如此過分呢?是因為他的心中太過於憤怒了,二哥死了,張飛真可謂是“旦夕號泣,血溼衣襟”,極度的悲傷了,著急想向東吳報仇,所以才打的那麼狠。實事求是地講,張飛也並不是一個魯莽無知之人,只是酒後打人,第二天酒醒之時,就未必會殺了張達、範疆。實際上張飛是一個粗中有細、大智若愚的人,只不過當時因為確實傷心過度,才導致大打出手。好吧,我對張飛的結論就是張飛的死,雖然不是在沙場上而死的,反而是被部下殺死的,在我看來,那也是死的轟轟烈烈,死的是赤膽忠心,死的是義薄雲天。

    結論:兩人之死,都有其凜然不屈之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但也有其必然之意,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對此,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評價的真正是極為中肯、正確!

  • 5 # 峰峰說史

    形勢不同而已!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同等情況下換成張飛結局是一樣的!張飛在那種情況下也絕對不會屈服!張飛死在自己的性格上,關羽死致使張飛性格扭曲,無故虐待下屬,被下屬害死!

    關羽張飛都乃世間名將!後人評說關羽張飛都是忠義人!桃園結義更是蕩氣迴腸!一生戰功赫赫!生的時候輝煌就行,何必計較怎麼死的!只能說可惜了這等世間罕見的英雄!留給後人的只有敬佩!

  • 6 # 德平不惑

    一,都是一樣的結局,談不上什麼好壞。

    二,大義凜然和無法比擬,也就是因為死之前的狀態不同而已。關羽被抓住了,張飛沒有被抓住而已。假如換做張飛被俘,按照他的性格也是一樣會大義凜然的。

    三,即便這種所謂的“大義凜然”,也是羅貫中小說裡寫的,也是為了彰顯人物的形象而寫,有無誇張的成份,大家內心各安所好。願意相信的,自然都信;不願意相信的,也就認為沒有投降而已。至於當時發生什麼誰也沒有見到,包括作者自己。《三國志》中也沒有這樣的描寫。

    四,無法比擬,就是帶有一種內心不堪的歧視。感覺他是活該,“自作孽不可活”。可是這種定義,是否也帶有一些偏見呢?又是否有一種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味道呢?

    五,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的描寫:

    (1)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2)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疆殺飛。

    一斬,一殺,字面無差異。

    六,唯一的差異在於殺人兇手不同。一個是對手,一個是自己人。

    七,只是有些人非要把其定義成:一個應該,一個活該。畢竟畫個分界線,容易區分好壞、忠奸、善惡。

    七,結局感覺都一樣!沒感覺有誰更好一點。

  • 7 # 根285927616

    關羽和張飛之死都與其性格有關,關羽對待老百姓,中下級軍官和士兵都挺好,卻瞧不起士大夫。諸葛亮臨行前告誡關羽,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北拒曹操關羽做得很好,但與吳國交惡是其敗筆,孫權想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結果說虎女焉能嫁犬子,明顯看不起孫權。陸遜給關羽送信以示弱,又看不起陸遜。結果被陸遜打敗,敗走麥成而被俘。孫權問其肯降否,怒罵孫權,結果被斬。雖然英勇,卻不明智。

    張飛好飲酒,性如烈火,只敬君子,不恤小人。關羽死,張飛急欲報仇,要全軍上下全部皆白,將此事交與範疆,張達。限期完成,結果沒有那麼多白布,就求寬限,結果張飛下令把二人打了一頓,督促趕快完成,完成不了殺頭。範疆,張達為了活命,殺了張飛逃到了東吳。

    真是性格決定成敗!

  • 8 # 尋找被人遺忘的角落

    關羽的死是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被俘後斬殺。張飛聞聽痛嗎東吳不講信譽,發誓要為二哥報仇。苦於沒有機會,整天喝酒打罵士兵。

    公元221年,機會來了,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由,舉全國兵力伐吳。出征前張飛就命部下範疆、張達製作全軍的孝服、白旗。二人說時間緊沒有白布原料,要求寬限期限。張飛大怒將二人綁起來鞭打,並告訴二人明天不完成就斬首。二人想早晚是死,不如殺張飛投東吳。於是二人就抹黑進帳把張飛的頭割下來,連夜投東吳去了。關羽死後劉備傷心欲絕,張飛死後劉備只是皺了一下眉頭。可以看出來劉備痛心的不是他兄弟,而是丟失了荊州。沒了荊州劉備就徹底失去了稱霸天下的資本。

    關羽是戰徵狀態下死的,古人認為是大忠,而張飛是打罵士兵而被殺的。這會為人不齒的!高下立見了吧!

  • 9 # 墨寶留香2018

    關羽的死絕非偶然,性格決定命運,匹馬斬顏良,河北武士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失顏!人不可能總是過五關,斬六將,敗走麥城是由關羽性格所致。

    關羽自身的性格缺陷。關羽攻魏,司馬懿勸孫吳取荊州以牽制,陸遜、呂蒙卑辭厚禮以驕關羽,關羽明知其所指,而僅僅增置烽火而已,白衣渡江是荊州,進退無據,而有麥城之敗,英雄悲歌。三國志記載:關羽好凌上而不忍下,輕士大夫而重名士。可見此人,悅己之才,剛愎自用,終以覆亡。但英雄的死畢竟是悲壯的,慷慨赴死,絕不屈服,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馬革裹屍”成為軍人立志沙場報國的代名詞,關羽做到了,所以被後人景仰!

    反觀張飛之死,死在一個“躁”字上。他性子急躁,稍不如意,就對部下出氣。加上酗酒,酒後更加肆無忌憚,動輒鞭打部下,遷怒於人,好逞威風,不講道理。終於自食其果,被部將所殺。

    關羽死於驕,張飛死於躁,都是致命傷。所以說,戒驕戒躁,乃至理名言。再深入一步探討,還可以認為關羽張飛都是死於自己之手。如果關羽戒驕,張飛戒躁,縱有幾百個潘璋、馬忠、張達、範疆之流,都不是關、張的對手。正如明代呂坤之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誰能亡自?”如此說來,殺死關羽張飛的最兇惡的敵人,正是他們自己。頭腦中的驕與躁,正是致他們於死地的元兇!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 10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司馬遷曾經說過,死有輕於鴻毛,也有重於泰山。其實這形容關羽和張飛的死是比較貼切的,關羽那就是重於泰山的死法,而張飛的死則顯得輕於鴻毛了。

    關羽張飛那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也是劉備非常信任的兩個打手。劉備曾經把徐州留給張飛鎮守,那時候劉備只有徐州這一個州,結果被他丟了,沒關係,土地如衣服,兄弟才是手足。

    後來劉備又把荊州給了關羽鎮守,結果關羽把荊州給丟了,劉備這回有點安耐不住了,他還想說出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時,已經不能夠了。

    因為他的兩個好兄弟已經相繼死去。很多專家研究出桃園三結義是假的,沒有歷史記載,為此而沾沾自喜,就跟發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一樣。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劉關張三人的感情,那是比親兄弟還要親的那種。

    01關羽丟荊州以後,壓根就沒打算活著逃走。

    其實丟給關羽的生路並不止一條,如果他想要苟且偷生,甚至可以投降東吳,再怎麼樣逃回西川也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時間把握住。

    那麼關羽為什麼不逃走呢?因為對不起劉備,他感覺自己丟了荊州,實在是對不起劉備。與其說關羽是被東吳殺掉的,倒不如說關羽是自殺的。

    當時關羽在拼命攻打樊城,這個時候曹操跟孫權已經聯絡上了。曹操讓孫權偷襲荊州,以後荊州就都是孫權的了。

    就憑這一點好處,孫權明知道是為曹操解圍,他也要去偷襲。關羽在前線打得如火如荼,可沒想到後院突然就失火了。

    呂蒙帶著人馬已經混進了荊州,而且策反了糜芳和傅士仁。緊接著南郡落入了呂蒙之手。這個時候關羽如果能夠帶兵西逃,那麼活下來是不費事的,畢竟沒有任何戰敗的跡象,誰也不敢輕易來追這位戰神。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呂蒙好吃好喝地照顧著荊州兵的家人,並且把這些訊息告訴了關羽手下的荊州兵。這就好比趁你不在,去你兒子學校把你兒子接出來吃零食,並且打電話告訴你,你兒子我照顧的很好,你一定要放心。

    那荊州兵還能好好打仗不?一個個全都丟盔棄甲,這個時候的關羽壓根就不用打,自然就已經敗了。這麼一來關羽就再也沒有了奪回荊州的機會。

    如果他能夠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這一點,或許還不會被殺,至少可以逃到上三郡劉封那裡。很可惜他痴心妄想,認為還能扳回一局,這才落得悲情下場。

    02張飛的死純屬咎由自取。

    張飛曾經把自己的莊子給賣了,以此來投資劉備的偉大事業。而且張飛也是一直不離不棄地跟隨著劉備,從來沒有後悔過。

    所以劉備成功以後,其實對張飛也是不錯的。張飛在集團中的地位僅次於劉備和關羽,要比諸葛亮跟劉備的關係好一些。

    就這麼一個帝國三號人物,卻有著性格上的致命弱點。關羽是喜歡跟士兵打交道,比較輕視那些士大夫。而張飛卻完全不同,他喜歡跟士大夫打交道,對那些士兵卻一臉不屑。

    尤其是他喜歡喝酒,每次喝醉酒就要抽打手下。把手下人綁起來用鞭子抽,這誰受得了啊,你這是有暴力傾向啊!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三國志》

    簡直廢話,一個出生入死的將軍,怎麼可能沒有暴力傾向呢?尤其是在關羽被人殺了以後,張飛的脾氣一天比一天大,誰也管不了張飛。

    所以張飛每天喝酒打人,這誰受得了呢?於是捱打的部將範疆張達,趁著張飛喝醉了酒,便將張飛的腦袋割了送到東吳去了。

    號稱萬人敵的張飛,死的時候居然如此窩囊,真的是非常可惜。所以說很多名將,他不是死在了戰場上,而是死在了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上。

    比如說戰無不勝的岳飛,他不是被金人殺死的,而是被自己人給誣陷害死的。再比如說大將狄青,那也是個百戰百勝的戰神,可是最後居然是在文人的打壓當眾被嚇死了。

    張飛的死,無疑是給悲傷中的劉備,又增添了一道傷疤,所以劉備早就準備為他們倆報仇,只是當時的實力不允許罷了。

    03關羽和張飛是劉備一直堅持下來的主要原因。

    我們看劉備的人生,其實非常不容易。28歲的時候遇到了關羽張飛,這才有了第一桶創業資金。可是一直到了48歲,卻依舊是一事無成,只能在劉表帳下寄居。

    這一路整整20年,劉備從一窮二白,到一窮二白,他能堅持下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那麼是什麼力量催促著劉備一直前行呢?興復漢室這個宏大的志向是遠遠不夠的,其實給劉備力量的,就是關羽和張飛這兩個兄弟。

    因為關羽張飛一直在劉備背後支援著他,所以劉備才能夠堅持了20年。到了48歲以後,事業有了快速上升的時機,這才實現了當初的理想。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三國志》

    所以說劉備創業的成功,離不開關羽和張飛幫助。很多人說是關羽張飛害了劉備,這話是不對的,因為關羽和張飛幫助劉備走到了成功的那天,其實也非常不容易。

    三個人屬於抱團求暖的那種型別,關鍵是都挺過來了。雖然後來遇到了各種挫折,可他們的感情始終沒有改變過,世上還有比這種感情更深刻的嗎?

    總結:關羽之死悲壯無奈,張飛之死純粹找死。

    關羽的死,是非常悲壯的。他作為一方諸侯,擁有北伐的能力,卻估計錯了北伐的時機。劉備剛打完漢中之戰,是完全不可能有能力支援關羽的,一切只能靠關羽自己。

    這現實嗎?當然不現實,因為關羽不僅要面對強大的對手曹操,還要防備陰險的對手孫權。所以關羽最後的死,是相當悲壯的,至少他是在戰場上被殺的。

    而張飛就憋屈死了,他完全就是被自己給坑死了。要是真心感到傷心,難道就不能帶兵跟東吳決一死戰嗎?非要被自己害死才行麼?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1 # 歷史湮滅的足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最後死的其實都挺窩囊的,關羽和劉備含恨而死,張飛最慘 作為一代名將竟然死都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被自己的手下所殺。

    什麼樣的性格造就什麼樣的命運。

    關羽之死

    關羽以忠義著稱,他對劉備的忠誠還曹操都佩服。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曾威震華夏。他一身是膽,但輸就是在性格上。《三國志·蜀書六》是這樣描述關羽的

    “然羽(關羽)剛而自矜,飛(張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意思就是性格剛愎、狂傲。這樣一個人讓他衝鋒打仗還行,一旦陷入政治鬥爭往往死的很慘。

    關羽之所以一直狂傲不僅因為他武力值高,更在於他是劉備的二弟,而劉備是蜀國老大。也正是因為他的狂傲讓中了陸遜的奸計,徹底激怒了本來還未徹底下定決心偷襲荊州的孫權。關羽雖然最後寧死不屈戰到最後,但一代名將沒來得及跟敵人正面作戰 卻死在了同盟軍手裡也挺憋氣的。

    張飛之死

    張飛雖然性格暴躁但他對大哥和二哥卻是真感情、真義氣。關羽死後,張飛悲痛欲絕 下令讓手下三日之內做好全軍的孝服,否則殺頭,部將範疆、張達認為三日之內不可能完成,於是前來稟告,請求寬限。本來情況屬實,張飛卻因為情緒不好,將二人綁在樹上鞭打。這時的張飛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他一心只想為他的二哥關羽報仇。根本不會估計屬下的感受。但深不知他的行為已經讓那兩個士兵對自己有了殺心。最終一代名將張飛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實在可悲、可嘆!

    劉備之死

    劉備一生以仁義著稱,關羽死後身為大哥他勢必要為他報仇。因為不能履行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偏離的原本的作戰方針,再加上劉備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又操之過急,導致被火燒夷陵,七十萬大軍損失過,經此一戰蜀國基本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劉備本來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報仇的,最終卻因自己的疏忽釀成打錯,也算含恨而終啊!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曾立下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雖然三人沒死在同一時間,但最終的死卻皆因心存對方,也算不違誓言了,也許天意如此!

  • 12 # 鄭說豫見

    國人喜愛三國,更喜歡劉關張。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一起闖蕩天下,顛沛流離也未能影響兄弟情深。而卻在劉備創業成功之際,兄弟三人相繼連環死亡,讓人扼腕嘆息。關羽北伐失敗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而身死戰場,張飛為兄報仇心切卻被心腹之人割去頭顱,然後劉備東征伐吳,卻敗走夷陵,死於白帝城。同樣是死,有重於泰山,有輕如鴻毛。

    先說關羽,關羽無疑是個勇猛的戰士,優秀的將軍,但卻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作為敢戰之士,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人們津津樂道,自不必說。作為將軍,關羽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尤其是水軍,縱橫江漢,無人能敵。實戰中,北伐輕取襄陽,圍困樊城,接著水淹七軍,擒龐德囚于禁,威震華夏,進入了人生巔峰。其排兵佈陣,戰場策略,敵後策略,戰機把握,揚長避短,各方面均無可挑剔,體現了一個優秀將領的應有水準。

    至於關羽在政治方面,有許多失分的地方,關羽為人體恤部下而傲視上級和同僚,聽說馬超、黃忠也位居五虎上將,竟然提出要與馬超比武,而不屑於與黃忠為伍。對傅士仁、糜芳這樣的相當級別的官員,動輒威脅,導致恐懼而投降東吳。對東吳的示好同樣不屑一顧。但關羽對下屬又是寬仁的,關羽始終沒有采取極端措施防止下屬逃跑,甚至對水淹而俘虜的敵軍,也要求押送荊州,不僅要派大量人手押運看管,光吃也把關羽吃窮。關羽就是因為缺糧,催促傅士仁、糜芳運糧草,導致二人叛變的。至於後期,荊州被襲,關羽走麥城,也是要竭力挽回局面,只是再也無法迴天。短短几個月時間,從威震華夏到兵敗身死,總是讓人嘆息不已。

    而張飛之死,則是另一種情況。張飛同樣是猛將,也取得過非常輝煌的勝利,有勇有謀。比如在降服老將嚴顏,在與張郃的戰鬥中,都有表現了很高的戰術水準。同樣的張飛有性格缺陷。常常無故鞭打身邊的人,越是親近的將領,越是要捱打,而且打過以後還繼續留在身邊使用。對此,劉備曾提醒過他,然終究習性不改。最終張飛還是被貼身侍衛將領給謀殺,死的毫無價值!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出身社會下層,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桃園結義闖天下,意氣相投,生死與共。一輩子走南闖北,轟轟烈烈,又嘎然而止,給兄弟情留下了最好的生動寫照,以至於後世之人紛紛效仿。劉關張特別是關羽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同情,後來的人感念關羽的忠義,不斷拔高關羽的地位,由將而王,再爾稱帝入聖,成為忠義的化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扣肉的虎皮怎麼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