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森短影片
-
2 # 身懷絕技全靠演技
愛新覺羅· 奕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恭親王,人稱“鬼子六”,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於1832年,死於1898年。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他的哥哥就是其同父異母的咸豐皇帝,兩人相差一歲多。他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
奕訢的仕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生大起大落。那麼恭親王奕訢經歷了怎樣的榮辱一生?為什麼人送外號“鬼子六”?
道光年間,與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皇帝共有九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早早病逝,老五過給了道光的弟弟醇親王當兒子。道光皇帝準備立太子時,老七,老八,老九都年齡尚小,就只剩下老四奕詝(zhǔ)和老六奕訢。老四奕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是道光皇帝的寵妃,不過在奕詝十歲時就去世了,奕詝於是由老六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養,因此,奕詝和奕訢從小在一起,都是靜貴妃帶大,如同胞兄弟。
道光皇帝對於到底立奕詝還是奕訢為太子而左右為難。在他看來,奕詝、奕訢各有所長。奕詝雖然沒有突出的才能,但為人忠孝仁厚,誠實穩重。而奕聰明伶俐,精明強幹,文武全才,才能遠在他哥哥之上,確實是塊當皇帝的料,道光皇帝對他也非常賞識。
在大家看來,老六奕訢肯定是不二人選。但是人家老四有兩個優勢,一是活著的嫡長子,二是有個好老師,叫杜受田。老杜深知老四奕詝的才能遠遠不及老六奕訢,要想成功,必須智取。他曾經告訴奕詝,成功的秘訣在於“仁孝”之心。
一天,道光皇帝想借鑑前輩們的經驗,到南苑狩獵,藉機對奕詝、奕訢進行考驗,來確定繼承人。當大家都忙於狩獵時,老實忠厚的老四奕詝一箭不發,道光皇帝很是奇怪,叫人把奕詝叫跟前來:“奕詝,今天圍獵,你的表現令朕失望,為何?” 記住了杜老師的教誨,奕詝不慌不忙地,說:“父皇休怒,現正值春季,鳥獸孳育,兒臣不忍傷生而違背天意,兒願世間萬物,以幹天和,請皇阿瑪諒解恕罪。”
本來被寄予厚望的老六這下深受打擊,他曾寫了一首詩,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懷才不遇, 失落哀怨的心情。
曙色分林表,迷離隱遠村。
泉流溪口合,烏語陌頭喧。
石勒碑何在,荊卿墓尚存。
當年曾駐蹕,今日淚雙痕。
咸豐年間,二起二落
咸豐繼位後,奕訢一開始並不被他的哥哥重用,總擔任一些不痛不癢的職務,如十五善射大臣,閱兵大臣等,直到咸豐三年,才被特命“軍機大臣上行走”,也就是“軍機大臣”,這是一項重大決定,也表明咸豐對奕訢的信任,按清朝祖制,親王是不可以任軍機大臣的。
奕訢擔任軍機大臣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協助咸豐皇帝處理了幾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徹底擊垮太平軍北伐部隊,受到咸豐嘉獎。然而好景不長,兩個人很快就鬧掰了,奕訢被咸豐皇撤了軍機大臣的職務。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因為家事,咸豐五年(1855年),奕訢的生母靜太妃病重,他請求咸豐晉封皇太后,咸豐沒有明確表明態度,只是“哦哦”了兩聲,聰明過頭的奕訢以為皇帝同意了,立即傳旨冊封,這下激怒了皇帝。第二天,奕訢便被他皇帝哥哥以辦理皇太后喪儀“疏略”的罪名攆出軍機處,並一擼到底。從這一天起,可憐的奕訢又回到了無所事事的閒散王爺狀態。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大沽炮臺,天津淪陷。很快英法聯軍來到北京城下,無能的咸豐嚇壞了,人家哪涼快待哪去,帶著他的妃嬪、皇子以及親信大臣跑到熱河行宮(承德)去了,跑得比誰都快,到死都不敢回來。
臨行前,咸豐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老六,命他擔任議和大臣去和英法談判。面對危難不敢去應對,卻留下自己的弟弟去和洋人打交道,這皇帝哥哥也真是讓人無語!
老六奕訢確實有能力,在有限的權力下(因為咸豐還是不怎麼放心老六,並沒有給他很大的許可權),加之當時局面異常嚴峻,奕訢憑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英、法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的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國家的好感,也讓老六奕訢迅速成長,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奠定了基礎。
同治年間,大顯身手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皇帝在承德病死,根據遺囑,由大兒子載淳繼位,即同治皇帝。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小皇帝,主持政務。
奕訢依然沒被重用,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心裡自然憋屈。載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輩,野心勃勃,權力慾望很重。於是,奕訢與慈禧,慈安兩宮太后聯合發動政變,成功奪取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
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奕訢因為協助發動政變取得成功,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他被封為議政王,再次任軍機大臣,不久奕訢創立總理衙門,並擔任總理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在這期間,也算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奕訢為了穩定政局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重組軍機處並設立總理衙門,總理衙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要職,使晚清政局出現新氣象。
二、重用曾國藩,特命他為兩江總督並節制四省軍務,鎮壓了太平天國,消除了內患。
三、搞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沈葆楨等人辦洋務。
奕訢發展洋務運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這些人對洋鬼子的東西十分厭惡,認為他崇洋媚外,因為他排行老六,人又鬼機靈,所以背後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鬼子六”。
在鬼子六奕訢的不懈努力下,洋務運動還是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幾年後,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出現,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等,大量西方技術引進了中國。
短短几年中,清朝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開辦了一批軍事學校: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江南陸軍學堂、福州船政學堂等。
洋務運動進行幾十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也開闊了華人的眼界。
政變之後,恭親王奕訢被封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這兩個部門都是實權部門,加上奕訢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又被奕訢等人處死,總理衙門對他更是恨之入骨。
雖然,在政變中,慈禧和奕訢為了解除肅順等大臣手中的權力,成了盟友,但是現在奕訢可是大名鼎鼎、手握大權的議政王,慈禧暗下決心,除掉這個眼中釘。
終於在同治4年的時候等到了機會。這一年3月,在慈禧的示意下,有一個叫蔡壽祺的御史,上奏彈劾奕訢,慈禧借用這個機會,突然發了一詔書,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訢的議政王的職務。
一個月後,又找了個理由,下令讓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複議政名目",也就是留在軍機處,但沒有什麼實權,掛個名而已。不再是議政王了,奕訢的地位大不如前,無法再與慈禧抗衡,也為日後被逐出軍機處埋了下伏筆。
光緒年間,一出一進軍機處
中法戰爭中,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對於戰與和遲遲拿不定主意,軍隊接連吃敗仗。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以"萎靡因循"的罪名,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平壤戰役和黃海之戰的慘敗,使清朝再次面臨危機,文武百官都請求讓恭親王奕訢復出主持軍機,最後慈禧被迫無奈同意大臣們的請求。
十年後,奕訢再次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但是,奕訢已垂垂老矣,精神萎靡,沒有了當年銳意進取的魄力,所以也沒有多大的作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十七歲的奕訢病逝,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慈禧也算有良心,念他對朝廷忠心耿耿,並做出突出貢獻,賜諡號“忠”,這是親王能得到的最高諡號。
-
3 # 江湖奈我何
愛新覺羅•奕訢,清文宗的六弟,清宣宗的第六個兒子。咸豐元年被封為親王,清文宗親自擬寫的封號為“恭”。
那我們就從為什麼他被稱為“鬼子六”這個稱謂中來窺探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吧。
咸豐元年,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並奉皇帝旨意管理正藍旗事務。咸豐三年又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同年四月又被授予宗人府右宗正,協理皇族事務,從中可見清文宗對他的重視和信任。而兄弟之間的矛盾卻日趨嚴重,導致最後被撤職。在這整個發展過程中,奕訢表現出來的鋒芒盡露,做事果斷有魄力。
直到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入侵的時候才再次復出。在咸豐十年,他與英法簽訂不平等條約,而他在後來的奏摺中提到要設立總理事務衙門,設計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增加關稅等條例。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遠見和智慧。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他的支援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開始推進洋務運動。他們建立工廠,興辦電報,創辦學校,自強求富。而他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卻成了保守派的眾矢之的。1862年在奕訢的建議下,朝廷興辦了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最終洋務派全勝,保守派落敗,而有些保守派竟在背後罵他為“鬼子”,“鬼子六”
從整個洋務運動過程可以看出奕訢的思想逐步開明,開始逐步推進新政,意圖強國。
綜上所述,愛新覺羅·奕訢聰慧過人,做事果斷有魄力,在他的一生中縱橫捭闔,是清政府不可多得的人才,人稱“鬼子六”看似貶義,在我看來這是對奕訢一生的認可,他是當之無愧。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1.“鬼子六”對他嫂子慈禧有一份恩情和敬意。
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接到了嫂子慈禧的密信後,恭親王奕訢強忍悲痛,披麻戴孝,馬不停蹄地趕到承德避暑山莊。急匆匆地拜謁完哥哥咸豐的梓宮後,秘見了兩宮皇太后。三人就奪取權力事宜進行了磋商,並達成了默契。同年十月初,慈禧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在北京發動了政變,一舉剷除了顧命八大臣及其勢力,史稱“辛酉政變”,此後,兩宮皇太后才開始了垂簾聽政。
如果沒有鬼子六的鼎力相助,慈禧太后絕對沒有後來在中國歷史上近五十年的輝煌,鬼子六對他嫂子慈禧是有敬意和恩情的!
2.鬼子六有兩把刷子,慈禧很欣賞他。
慈禧敢於聯合鬼子六是因為她相信這位小叔子的能力。太平天國起義,動搖了大清的統治。咸豐帝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束手無策之際,破例任命奕訢為軍機大臣。奕訢處心積慮,使盡渾身解數,幫哥哥保住了大清政權。奕訢在這次危機中異於常人的表現,華人有目共睹,也讓慈禧也牢牢地記住了這位小叔子。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外華人攻佔了北京城。當時朝廷上下人心慌慌,亂作一團。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樣前所未有的危局。鬼子六奕訢挺身而出,巧妙地與強盜斡旋,穩住了來者不善、居心叵測的洋人。這讓慈禧見識了小叔子的能力。
3.同治中興有鬼子六的功勞。
作為辛酉政變的關鍵人物,奕訢厥功至偉。同治繼位之後,奕訢身兼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等要職,還掌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一中樞部門。這個時候,鬼子力排眾議,大膽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官員。
在這些漢臣的力促與倡導下,大清興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在奕訢等人的帷幄和領導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成功平定。後來清朝出現了短暫的振興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這一派祥和局面的形成,世人都認為是慈禧長袖善舞的結果,其實有鬼子六的功勞。
4.鬼子六因慈禧的存在而仕途坎坷。
慈禧是一個權力慾旺盛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逐和維護著她權力。而鬼子六恭親王奕訢一想大清朝的振興與繁榮。他要維護自己整個家族的榮耀,這樣他的政治理想與慈禧太后背道而馳。後來,他成為慈禧登峰造極的阻礙。因而,奕訢的從政之路變得異常崎嶇、坎坷。
同治之後,奕訢在仕途遭遇了三次大的挫折。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覺見奕訢在政壇上風生水起,立即指使爪牙控告奕訢,奕訢因為“失禮”被慈禧罷免,這樣奕訢失去了議政王的頭銜。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想修復圓明園,奕訢強烈反對。同治大怒,聲稱要將皇位讓給奕訢,奕訢再次被革職。由於慈禧出面進行了干預,奕訢才得以復職。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主張議和,受到朝廷部分官員的指責,奕訢再次被罷免職務。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奕訢雖然又被起用,但垂垂老矣,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坐看清朝戰敗,並簽訂《馬關條約》了。
總結:奕訢與慈禧是叔嫂關係,他的仕途與慈禧息息想關。奕訢果敢出手,幫助慈禧發動政變,救了慈禧一命,對慈禧是有恩的。由於他的性格和抱負與慈禧截然不同,慈禧熱衷權力為自己謀福利,奕訢則要勵精圖治,振興大清,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因而慈禧成為了奕訢仕途上的攔路石。導致奕訢空有一身才乾和抱負,卻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用懷才不遇來形容他的一生再恰當不過了。 -
5 #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愛新覺羅·奕訢,清文宗六弟,清宣宗六子。咸豐元年奉宣宗成皇帝遺詔封為親王,清文宗親自擬寫的封號為“恭”,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薨逝於恭親王府,享年六十六歲。
咸豐元年四月,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並奉皇帝上諭管理正藍旗覺羅事務。
咸豐三年,清文宗授予奕訢領侍衛內大臣,並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到了十月初七,奉上諭在軍機處行走。自此開始了晚清長達四十八年的“親王領軍機”制度。咸豐四年二月,管理三庫事務,授予鑲紅旗蒙古都統。四月,清文宗再次傳聖旨,命恭親王奕訢為宗人府右宗正,協理皇族事務。
而到了這年六月,奕訢已經身兼數職不說,還做了鑲黃旗漢軍都統,九月就升遷宗人府宗令。可見清文宗對於奕訢的重視和信任。
可是不要忘記,清文宗不是康慈皇貴太妃(奕訢的親生母親)的親子而是養子。何況太妃的“太后情結”實在濃重,而對於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而言,母親的心病是他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此時開始,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矛盾不僅僅擺到了檯面上,而且公開化並且日趨白熱化。隨著康慈皇貴太妃於咸豐五年七月初一日病重,奕訢開始向文宗皇帝施加壓力,求封皇太后名號。因為清文宗急著去看病重的太妃,因此含糊答應。於是,精明而富有才華的愛新覺羅·奕訢立刻改道軍機處,向軍紀大臣傳旨。於是,康慈皇貴太妃變成了康慈皇太后。因為奕訢造成了既成事實所以文宗不得不蓋御璽傳旨生效。
一想到道光三十年正月清宣宗臨崩時的遺詔,文宗皇帝心裡一萬個不舒服。
從這裡可以看出奕訢在最初的特點:做人鋒芒畢露,做事大刀闊斧。同時,他也在皇太后晉封問題上沒有考慮文宗皇帝的想法。因此招致猜忌,因為他太有才幹,當年爭皇位的時候如果不是早已去世的咸豐朝帝師杜受田指導,恐怕皇位就是奕訢的。所以說,他沒能協調好兄弟間的矛盾。
從此,清文宗幾乎快要遺忘了這位六弟。直到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入侵的時候才再次復出。面對英法聯軍的炮火,他上奏文宗皇帝反對派遣道光朝舊臣、當時的巡防王大臣愛新覺羅·耆英(他是皇族,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之六世孫,嘉慶朝東閣大學士愛新覺羅·祿康之子。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四日奉宣宗皇帝上諭與英國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簽訂《中英江寧(南京)條約》、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簽訂《五口通商章程》,稍後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與法國全權大臣拉萼尼簽訂《中法黃埔條約》,是個著名的主和派和投降派)前往天津參與議和,同事也不希望天津談判一味示弱。同時建議密令督辦團練大臣帶領鄉勇攻擊廣州,同時廉兆綸攻擊香港。
同年四月十三日,奉清文宗上諭與惇郡王愛新覺羅·奕誴(清文宗五弟、恭親王五兄)以及惠親王愛新覺羅·綿愉(清宣宗五弟、清文宗和恭親王五叔)以及軍紀大臣共同審理擅自回京的耆英。是日上奏,反對欽差專使議和大臣桂良、花紗納關於長江開放所有商埠的條款。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兵進北京,清文宗攜皇后妃嬪及少數近臣以及皇子愛新覺羅·載淳逃奔熱河,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也就被封為留京議和王大臣。
咸豐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強忍悲憤與英國、法國分別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十二月初一日,恭親王奕訢聯合文祥(瓜爾佳氏,時任步軍統領大臣)和桂良(上文所述之天津專使議和大臣)一道奏摺,題為《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折》。在奏摺中,奕訢分析列強各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是心腹之患。而目前猖獗的英國、俄國以及法國的入侵只是肢體之疾病,應當先平太平天國和捻軍。於是為後來清政府借師助剿提供了理論依據。很顯然他是失策的,英法各國胃口很大。但是奏摺中的亮點在於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各口增加關稅。
於是洋務運動正式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是這樣一個人:
1.思想逐步開化
2.對於先進的西方事務接受能力相對於其他清室皇族較強,開始注意西方動向
3.開始逐步推進革故鼎新的新政,意圖強國
咸豐十一年七月,清文宗駕崩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之煙波致爽殿,年三十一歲。文宗臨崩遺詔:
首席軍機大臣愛新覺羅·肅順(端華之弟)、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軍機大臣景壽、穆蔭、匡源、杜翰(清文宗帝師杜受田之子)、焦佑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皇太子愛新覺羅·載淳。可以看出儘管他辦了議和,但還是沒有贏回文宗的信任。
隨著御史董元淳上奏兩宮皇太后(西宮為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東宮為慈安太后,鈕祜祿氏)請求垂簾聽政被駁斥,奕訢也以奔喪為名面見兩宮皇太后,回京後發動政變。於是,載垣、端華賜死;穆蔭、匡源被革職,其中穆蔭被流放。杜翰被革職流放新疆(本來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皆欲殺之,因他是杜受田之子且社會流傳一旦殺他就是恭王爺報復杜受田而改為流放)。其餘人除了肅順被直接斬首,下場也還算差強人意。
隨著年號改為同治,恭親王做上了議政王大臣共享皇權,直到甲申易樞。期間他興辦洋務,命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沈葆楨等辦報紙立書館(同文書館),以及編練新軍等。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發動戊戌變法的前夜,以六十六歲高齡薨逝於恭親王府。由於恭親王府的長子愛新覺羅·載澄早在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十就死了因此以載澄之子愛新覺羅·溥偉承襲恭親王爵位。慈禧太后給奕訢的諡號是“忠”。因此時人及後世多稱之為“恭忠親王”。
總評: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聰穎伶俐。他的政治敏感度極高,他是同光中興當之無愧的功臣。此人縱橫捭闔,大刀闊斧,是清室貴族裡為數不多的人才。只可惜一輩先被自己的皇四兄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猜忌,認為他最起碼也是個多爾袞第二而排除在核心權力圈之外;後又被慈禧皇太后壓制,縱有英才也無從施展。可以說如果被宣宗立為皇太子,則會改寫歷史。
回覆列表
愛新覺羅·奕訢,清文宗六弟,清宣宗六子。咸豐元年奉宣宗成皇帝遺詔封為親王,清文宗親自擬寫的封號為“恭”,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薨逝於恭親王府,享年六十六歲。
咸豐元年四月,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並奉皇帝上諭管理正藍旗覺羅事務。
咸豐三年,清文宗授予奕訢領侍衛內大臣,並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到了十月初七,奉上諭在軍機處行走。自此開始了晚清長達四十八年的“親王領軍機”制度。咸豐四年二月,管理三庫事務,授予鑲紅旗蒙古都統。四月,清文宗再次傳聖旨,命恭親王奕訢為宗人府右宗正,協理皇族事務。
而到了這年六月,奕訢已經身兼數職不說,還做了鑲黃旗漢軍都統,九月就升遷宗人府宗令。可見清文宗對於奕訢的重視和信任。
可是不要忘記,清文宗不是康慈皇貴太妃(奕訢的親生母親)的親子而是養子。何況太妃的“太后情結”實在濃重,而對於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而言,母親的心病是他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此時開始,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矛盾不僅僅擺到了檯面上,而且公開化並且日趨白熱化。隨著康慈皇貴太妃於咸豐五年七月初一日病重,奕訢開始向文宗皇帝施加壓力,求封皇太后名號。因為清文宗急著去看病重的太妃,因此含糊答應。於是,精明而富有才華的愛新覺羅·奕訢立刻改道軍機處,向軍紀大臣傳旨。於是,康慈皇貴太妃變成了康慈皇太后。因為奕訢造成了既成事實所以文宗不得不蓋御璽傳旨生效。
一想到道光三十年正月清宣宗臨崩時的遺詔,文宗皇帝心裡一萬個不舒服。因為那遺詔是這樣寫的:
1.著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2.皇四子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該朕言。務須贊襄輔弼,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需其他。
所以就造成了一個矛盾,在文宗皇帝來,宣宗封皇太子只是個陪襯,真正的意義在於封王;而在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看來,原本的皇帝寶座應該是他的,因此憤憤不平!
於是,清文宗做出了一個令滿朝文武都沒有想到的舉動:以康慈皇太后遺詔的形式,確立死後不附清宣宗諡號“成”字,同時也不入太廟。之後,以“恭辦皇太后喪儀禮數不周”為由,把恭親王奕訢所有職務全部開缺(就是撤職)。然後命他的六弟去上書房讀書(此時兄弟倆已經成年,不可能再入書房。所以奕訢就等於賦閒在家)。
從這裡可以看出奕訢在最初的特點:做人鋒芒畢露,做事大刀闊斧。同時,他也在皇太后晉封問題上沒有考慮文宗皇帝的想法。因此招致猜忌,因為他太有才幹,當年爭皇位的時候如果不是早已去世的咸豐朝帝師杜受田指導,恐怕皇位就是奕訢的。所以說,他沒能協調好兄弟間的矛盾。
從此,清文宗幾乎快要遺忘了這位六弟。直到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入侵的時候才再次復出。面對英法聯軍的炮火,他上奏文宗皇帝反對派遣道光朝舊臣、當時的巡防王大臣愛新覺羅·耆英(他是皇族,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之六世孫,嘉慶朝東閣大學士愛新覺羅·祿康之子。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四日奉宣宗皇帝上諭與英國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簽訂《中英江寧(南京)條約》、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簽訂《五口通商章程》,稍後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與法國全權大臣拉萼尼簽訂《中法黃埔條約》,是個著名的主和派和投降派)前往天津參與議和,同事也不希望天津談判一味示弱。同時建議密令督辦團練大臣帶領鄉勇攻擊廣州,同時廉兆綸攻擊香港。
同年四月十三日,奉清文宗上諭與惇郡王愛新覺羅·奕誴(清文宗五弟、恭親王五兄)以及惠親王愛新覺羅·綿愉(清宣宗五弟、清文宗和恭親王五叔)以及軍紀大臣共同審理擅自回京的耆英。是日上奏,反對欽差專使議和大臣桂良、花紗納關於長江開放所有商埠的條款。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兵進北京,清文宗攜皇后妃嬪及少數近臣以及皇子愛新覺羅·載淳逃奔熱河,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也就被封為留京議和王大臣。
咸豐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強忍悲憤與英國、法國分別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十二月初一日,恭親王奕訢聯合文祥(瓜爾佳氏,時任步軍統領大臣)和桂良(上文所述之天津專使議和大臣)一道奏摺,題為《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折》。在奏摺中,奕訢分析列強各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是心腹之患。而目前猖獗的英國、俄國以及法國的入侵只是肢體之疾病,應當先平太平天國和捻軍。於是為後來清政府借師助剿提供了理論依據。很顯然他是失策的,英法各國胃口很大。但是奏摺中的亮點在於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各口增加關稅。
於是洋務運動正式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是這樣一個人:
1.思想逐步開化
2.對於先進的西方事務接受能力相對於其他清室皇族較強,開始注意西方動向
3.開始逐步推進革故鼎新的新政,意圖強國
咸豐十一年七月,清文宗駕崩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之煙波致爽殿,年三十一歲。文宗臨崩遺詔:
首席軍機大臣愛新覺羅·肅順(端華之弟)、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軍機大臣景壽、穆蔭、匡源、杜翰(清文宗帝師杜受田之子)、焦佑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皇太子愛新覺羅·載淳。可以看出儘管他辦了議和,但還是沒有贏回文宗的信任。
隨著御史董元淳上奏兩宮皇太后(西宮為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東宮為慈安太后,鈕祜祿氏)請求垂簾聽政被駁斥,奕訢也以奔喪為名面見兩宮皇太后,回京後發動政變。於是,載垣、端華賜死;穆蔭、匡源被革職,其中穆蔭被流放。杜翰被革職流放新疆(本來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皆欲殺之,因他是杜受田之子且社會流傳一旦殺他就是恭王爺報復杜受田而改為流放)。其餘人除了肅順被直接斬首,下場也還算差強人意。
隨著年號改為同治,恭親王做上了議政王大臣共享皇權,直到甲申易樞。期間他興辦洋務,命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沈葆楨等辦報紙立書館(同文書館),以及編練新軍等。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發動戊戌變法的前夜,以六十六歲高齡薨逝於恭親王府。由於恭親王府的長子愛新覺羅·載澄早在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十就死了因此以載澄之子愛新覺羅·溥偉承襲恭親王爵位。慈禧太后給奕訢的諡號是“忠”。因此時人及後世多稱之為“恭忠親王”。
總評: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聰穎伶俐。他的政治敏感度極高,他是同光中興當之無愧的功臣。此人縱橫捭闔,大刀闊斧,是清室貴族裡為數不多的人才。只可惜一輩先被自己的皇四兄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猜忌,認為他最起碼也是個多爾袞第二而排除在核心權力圈之外;後又被慈禧皇太后壓制,縱有英才也無從施展。可以說如果被宣宗立為皇太子,則會改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