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之初學者
-
2 # 小說家我夢
中國古代即有“人品即文品”,“文如其人”的說法。
18世紀法國學者布封在名為《論風格》的演說中提出“風格就是人”的命題。認為風格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主的主觀精神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性、情感、胸襟等。從中得到的是人們對人品是否就是人品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何為人品,何為人品?
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歸結為一點,落實到每個靈魂深處,就叫“人品”。
文章的品格和風格,即人品理論的變異與總結的不同階段即“文品”。
筆者相信大部分作者都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數例外。
作家不是聖人,一定會有自己的缺點。國外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國內如曹雪芹,魯迅,只要詳細瞭解,一定會找到他們的性格缺陷。
但筆者要說,個人性格上的問題,並非品德問題。
但要把文品和人品統一看待是不適合的,因為這樣我們往往會忽視了作者的真實性。比如以下幾位:
混亂情史:大仲馬
要說情史混亂的作家,大仲馬絕對可以算一個。
他雖然只有一次婚姻,但數不清有多少個情婦,寫在故居牆上的情婦名字就有五六個。
最有名的私生子就是小仲馬,被大仲馬稱為自己的最佳作品。但小仲馬有個劇本就叫《私生子》、《放蕩的父親》,還寫過一句話:“使一個窮姑娘做了母親,又撒手不管,讓她獨自靠勞力撫養他的孩子,這種男人,他是否意識到,自己究竟乾的是什麼事情?”
不過必須要說,《基督山伯爵》依然是最好看的復仇經典。
有仇報仇,有德報德,魏瓔珞都要算他的學生。
在作家圈裡,像大仲馬一樣的並不少。
狄更斯喜歡上老婆的妹妹,還想死後和她葬在一起(這事被毛姆寫進了書)。
太宰治改寫了情人的日記,自此《斜陽》流傳後世,然後他和另一個情人自殺了。
徐志摩奪走了朋友之妻,又愛上別人,被網友吐槽放在今天要被懟死。
即使如此,他們的文學作品在後世依舊影響很大,深得很多讀者喜愛。
文學作品是人心的反映,作家的思想性格品性,都會在筆下表現出來,這是不可避免的。
筆者相信,文學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思想的價值。
一個人品極差的作家,是寫不出高尚的作品的。可能他們能在表面上把作品寫得高尚,但那是出於虛偽,而不是符合自己的本心。
這樣的作品,也許能短暫矇騙大眾,但終究會被揭穿謊言,讀這樣的作品,令人作嘔。
人品差的作家,也許能寫出華美的辭章,精彩的故事。但這些作品,終究缺乏真誠,不能打動人心。
人品的好與壞,沒有絕對的標準,對待作家我們不能僅僅只看一方面。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不需要一味的指責或評判。因為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
3 # 東經105
作家的人品和作品不能等同看待。作品不能代表人品相互是不成立的
自古才子多情佳人薄命。郭沫若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還是新詩奠基人之一。成就很高,博學多才。但他是民國時期出了名的多情才子,也被很多人說成情場騙子。魯迅先生曾經評價他是“天才加流氓”。郭沫若一生有三位妻子,紅顏知己也是數不勝數第一任妻子張瓊華,是父母安排,張瓊華是位很傳統女子,接受新思想的郭先生,完全不能接受,結婚五日後就去日本留學了,因為傳統思想的觀念張瓊華也是守了一輩子活寡。第二任妻子是留學日本時認識的,佐藤富子日本人後改名中文郭安娜,她是一位很痴情的女子,不離不棄。他們在一起時為郭先生生下5位子女,抗戰爆發郭先生離開妻子和孩子回國,在之後的十餘年裡毫無聯絡。抗戰結束後佐藤富子來中國尋找他,他卻是躲避不見。第三任妻子是他紅顏知己的妹妹於利群,是位演員與他相伴多年,為他生下六位子女,於夫人晚年也是自盡而亡。這裡我們就不說的太深,人是人非也道不清說不明。這或許是所謂的為情所困,心裡深愛著又不能離去,卻要飽受著愛的痛苦這樣多情的才子不單單是中國,國外還有更甚者,下面來說說這位,在國際上也是享有盛名
馬丁·路德·金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牧師,社會活動家,他曾經領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他的那篇我有一個夢想可謂是影響了很多人。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都視他為偶像,一生的英雄就這樣滿身都是光環的人物也是劣跡累累。他在輝煌時期,在各地巡迴演講,卻是到處招嫖搞亂交,愛喝酒每次都是醉熏熏的,還被記錄在案,搞笑的是他是位牧師。另一項醜聞是抄襲論文。被暗殺後,在整理他遺作時,發現他的論文出現大量剽竊抄襲。後被波士頓大學審查委員會證實。雖然在生活上,品德上出現問題,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對世界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我們不能認可但也不要過分詆譭 -
4 # 簡學話題
絕對不能。有不少作品還不錯的作家,有些逾越的失德行為讓人大跌眼鏡,歎為觀止。所以作品和作者人品,不都是劃等號的。
-
5 # 作家楊文華
不能;
人性是複雜的,有些人文章寫得很好,但是人品低劣;有些人人品很好,但是文章寫得一般。當然也有文章與人品都俱佳的,比如詩聖杜甫;至於那些人品與作品都差的人,多了去了,大把,數不清。
就從當代詩人海子開始說起。他的一句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世人皆知,還成了地產商的廣告詞。“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鼓舞了無數人,可是他自己卻沒有得到救贖。寫完此詩不久後,他就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了。死的時候,還寫了遺言說:我的死和任何人無關。製造神秘感。轟動一時的詩人就這樣落幕了,可是現在隨著大量資料的披露,談論他作品和故事的文章的增多,詩人海子的一生逐漸變得明朗。並沒有啥神秘的,又窮又醜還到處自作多情,詩句或許有幾句寫得挺美,可圈可點,但是人品實在不咋地!但凡他為人有一點靠譜,在八十年代,已經混到大學老師的水平,不至於找不到個老婆。
說完了海子之後說顧城,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最有影響力的朦朧詩代表。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追求光明。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傳誦到國外。我高中的時候還和同學一起背誦他的詩:《遠和近》,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雲時近,看我時遠。這種朦朧飄忽的感覺,釋放了當時青春期的懵懂情愫。那個時候我特別崇拜和喜歡這樣的詩人。可是後來我看了他的自傳記電影《顧城之死》,馮德倫演的,哭了一大場之後,便不再喜歡他了。明顯就是個自私到極致的變態神經病啊!他要建立自己的女兒國,要娶兩個老婆,不要自己的兒子,不過世俗生活。你說,這樣的人,有什麼人品,有誰會願意和他在一起生活?寫出的詩歌再美有什麼用,都是假的啊!
我們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真善美的標準。優秀虛偽的東西,美則美矣,但是沒有生命力。為更喜歡真實,有生命力的東西。
還有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寫了那麼多優美的抒情詩,在當時的文學青年中曾獲得了“詩哲”的稱號。大量的散文,也是寫得洋洋灑灑,感性浪漫。為情人陸小曼寫了那麼多肉麻情書,不堪入目。可是在金庸的老家,他只是一個情慾狂,神經病,不可理喻。他父親都和他斷絕關係。拋棄懷著身孕的前妻張幼儀,扔她一個人在國外,然後千里迢迢地去追求交際花林徽因。他寫信說讓張幼儀把孩子打掉,張說打掉做手術有可能會死人的。你猜我們多情的徐大詩人說什麼:坐火車也有可能死人,難道都不坐火車了?丟,這就是寫了無數情詩的冷血男。但凡有一點責任心的人,有一點人性,都不會說出如此無恥的話。所以,金庸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專門寫了四大惡人之一“雲中鶴”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就是用來諷刺徐志摩的。因為徐志摩的筆名,其中有一個就是“雲中鶴”。想不到吧!那麼詩意盎然的“雲中鶴”三個字,竟然是這樣一個人?
當然,不僅僅是現代詩人是這樣,很多古代使人也是如此。比如寫出那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唐朝大詩人宋之問,原來是個卑鄙無恥、沒有節操的跪舔派,一生都在拍當權者的馬屁,誰在當政就拍誰,絲毫沒有一點詩人的節操。為武則天寫了大量的跪舔詩,可是女皇嫌她有口臭,根本不理他那茬兒。還有宋朝的秦劊,害死“精忠報國”的岳飛的那位,也是窮苦人家出身,曾經寫得錦繡華章,獲得了當朝狀元郎身份的人。你想:這作品該有多麼輝煌燦爛,冠蓋滿京華啊!可是他就是個陷害忠良的弄權者。不僅僅這些人,還有很多。
華人是這樣,老外也是如此。比如寫出《悲慘世界》的法國作家雨果,他說的那句名言:比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名揚四海,世人皆知。可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一生汲汲於對女人的瘋狂追逐中,情人無數,年老了,還把兒子的女朋友搶跑了。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寫出了那麼多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復活》,隨便一步作品都是史詩級別的。他本人也是狂熱的宗教信徒,一生致力於誨淫誨盜,勸惡揚善。可是他曾經強姦過家裡的女傭人,致其懷孕。詩人拜倫,更是將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生活中唯一的主題就是喜新厭舊,追腥逐臭,把和女人約會睡覺,當成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民國時期魯迅曾這樣說過老外:外華人就是禽獸!
當然,爆了這麼多詩人作家的隱私不堪的一面,並不是讓人全部否定他們。他們的作品還是值得一看的,並不影響他們是偉大的作家和詩人。只是讓人們看清楚真相:作品和人品是兩碼事兒。喜歡一個人的坐票就夠了,保持遠觀即可! -
6 # 不願融化的黑巧克力糖
作家的人品和作品,完全就是兩碼事。郭沫若這種眾所周知的渣極人物,就不說了。從理性的角度想一想,作家的作品吸引人,主要看的事他的作品寫的是否動人,是否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與所謂的人品,有什麼關係。就比如,現在的女生喜歡小鮮肉,主要是看長得怎麼樣。如果不幸長相差了點,人品在出眾,她也最多說你是個好人,會為他花錢嗎?長相出眾了,人品再出眾,才能夠有加成。小鮮肉裡不清楚,老臘肉裡面,古天樂我覺得是比較無爭議的領軍人物。
迴轉話題說起作家,錢鍾書大師的作品的優秀毋庸置疑,人品方面,也是值得稱頌的,再加上相貌堂堂,自然是很多人所推崇歌喜歡的。文壇裡面的王朔,作品自然也是有著很多的擁護者,至於人品,我覺得用真性情來形容比較好。但是,也無礙於眾人對他作品的喜歡。然後,講到差的,現代近代的不好多說,畢竟人還活著,或者子孫還在,說多了惹麻煩。那麼,就說說古人好了。蔡京蔡相爺,書法可謂是一絕,人品麼,基本上都是電視電影裡的反派人物了。歷史上,基本也為他定性了,難以翻案。於是,不可避免的影響了歷史對他書法的評價。講真,公平的說的話,他的字也許不比那個皇帝所謂的瘦斤體差多少。那麼,作品和他低劣至極的人品,有關係嗎?再說個大人物,金庸金大師,書裡的人物楊過自然是至情至性,一生只願愛一人,大師本人呢?但是,我們不會因為這個,而不喜歡他的作品。
最後,做個延伸,說一下國外的政治人物,希特勒和丘吉爾的段子。據說希特勒不喝酒不抽菸不打牌,丘吉爾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全佔,結果希特勒肆意屠殺,臭名昭著。丘吉爾拯救世界,萬古流芳。所以來說,一個人的工作,其實和他的人品,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也許,這可以叫做,職業道德吧。當然,這是筆者的腦洞,看看就好。
-
7 # 透過表象看根本
這種問題無非就兩種答案,一種是能,另一種就是不能,但是個人認為,人品和作品能不能放在一起看待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能一棍子打死,不管是能還是不能,都太一刀切了,繼而給人一種比較極端的感覺。主要還是看這個作家的人品到底是處於什麼狀態,人無完人,如果覺得這人是作家,就要把他標榜的跟聖人一樣,這完全就是道德綁架了,作家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愛恨情仇,不能因為人家有那麼一點點才華就要把人向著聖人標榜,這是不合理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既然能當作家,肯定是讀過書有學問有涵養的人了,個人素養肯定要比普通人強一些,但是,如果這個作家三觀不正,寫的文章顛倒是非,不分黑白,胡亂引導人們往歪門邪道上帶,傳播不良的社會風氣,這就要說道說道了,如果一個人的人品極其的道德敗壞,那從他的文章作品中也就能可見一斑,這樣的人跟作品都會像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都不用放在一起比較自然會遭到人們的厭惡。
最後也得說兩句,不管是什麼作品,寫出來都是需要有觀眾看的,只有觀眾的覺悟高了,可以理性的獨立思考問題了,這樣才不至於被別有用心的人透過文章所誤導,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提升素養學識才可以的
-
8 # 夜龍影視
好人品+好作品;好人品+壞作品;壞人品+好作品;壞人品+壞作品。兩種不一樣的東西,隨機組合,放一起看待沒意義。
-
9 # 不拉燈原創作品
文如其人,我就是這樣看待一個作家的人品和作品的。
人的本性難移,作家的作品首先是心靈的反映。站的多高,就能看多遠。心胸有多大,就能容納多大的世界。
我起初十分喜歡一位作家,買了很多他的書,成了心目中的偶像。那時候只是關注他的作品,沒有去關注他的人品,關注他的私生活。後來有意識的去看他的傳記,去更多地瞭解他的真實的生活。
後來才知道他和曾經用他的筆讚揚過的美麗的妻子離婚了,原因是又有了美麗的第三者,並且轉向別的領域去撈金。因此我對曾經的“偶像”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懷疑他的人品以及作品。
眼不見為淨,如果我不瞭解他的人品該有多好啊!還依然是他忠實的粉絲,依然拜讀他的作品。可是現在那些美好一去不復返了,真想把他那些書一把火燒了,可是又下不了手,那是我用錢買的。
-
10 # 知帷
文章之好壞,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
所獵書籍之廣度、所閱履歷之丰度、所思問題之深度,是決定作家能否寫出優美文章之根基。
其次,作家的寫作功底、故事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形象塑造等從某一個度來說是可以透過專一的刻意練習得到一定的發展。
但是這種發展是受到上面提到的根基所約束。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定會遇到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我們可以想見,一部偉大的作品,如孔子之《論語》,若人品平庸無奇,怎出此曠世之奇書;如吳承恩之《西遊記》,倘其對人之品性不加之以深思,怎得此中國之經典;再如新中國的開創者毛澤東同志,正其心,處其事,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正因其內在修行之高、所思問題之遠深,眾人難以企及,不但立下豐功偉績,其所著之文章、詩集、著作更是遒勁有力、直抵人心...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
魯迅先生為何棄醫從文?
...
由此觀之,作家之人品和文品在本質上是有著重要關聯的!於是擺在作家跟前的有多條道路。
是為了吸引粉絲獲取利益的話,作家可以寫一些憤慨的、吸引眼球“快消費文”。
是為了心中的那份執著與情懷,像路遙先生花數年書寫一部《平凡的世界》那般,不為眼前利益,只因為那份情懷、執著與愛...
不想違背自己內心的,但是又想獲得即得利益的,那就要靠自己深入思考,思考如何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與力量了!
無論我們選擇那條路,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假如心安理得,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
11 # 小逗俠
我認為需要看作家的公眾影響力,在今天這個網路發達的社會,公眾影響力會引導社會風氣。如果這個作家經常在微博,論壇及影視方面過多的宣傳個人,這時人品就非常重要,由於他作品的優秀,大家會過度關注他,從而他的人品就會影響到他的粉絲,但是像以前的大作家,古龍,金庸,瓊瑤,巴金,矛盾等等,都沒有過於宣傳自己,大家都讀過金庸的小說,看過影視,但是很少人去關注他的私生活,因為他們都是以作品的形式流傳在人們之間。所以我認為,在現在這個資訊大量披露的社會環境下,如果作家只拿作品到社會中展示,不展示個人,這時人品不算太重要,如果透過優秀的作品,導致作家個人大量暴露在人們視野中,形成個人明星,則人品尤為重要。
-
12 # 鼠眼觀世界
很顯然,人品和作品不能對等看待。
首先看什麼是作品。作就是創作,文學作品是被創作出來的,裡面包含大量的修飾甚至虛幻的成分,並被美麗的詞藻所包圍,非常像我們的人自身。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人設崩塌,就是人們用於偽裝自己的、一些虛假的成分被公之於眾了。
再來看什麼是作家。作家就是創作文學作品的人——是人!是人就有可能偽裝自己。這種偽裝並不是說他們要去做壞事,而是人類出於對自身的保護而形成的一種本能。當這種偽裝無礙於他人時,就顯得無關緊要,一旦觸及到他人底線,就會被用來反擊,人設隨之崩塌。
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品讀。
李紳,唐代詩人,曾任宰相,著有著名的《憫農》詩二首。他曾與元稹、 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文學造詣頗高。 這樣的一個人卻為官暴戾,結黨弄權,家中私妓成群。“吳湘案”中李紳一意孤行鑄成冤案,因此,當案件得以平反,死去的李紳還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紀昀,紀曉嵐,我們都“熟悉”,清代文學家,總纂《四庫全書》,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等。在現實中,紀昀白白的比和珅大了26歲,但在官職和實際權力上卻根本沒法跟這後生晚輩比,當時二十六歲的和珅已是中央一級大員,乾隆身邊大熱的紅人。紀昀為了將來仕途順利,竟然主動的跟和珅接近,與和珅結成“忘年交”。當年“饑荒連年,死者枕藉,人相食”,而紀昀則是“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在生活中,紀昀“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再別康橋》。浪漫主義詩風成就了他生活中的浪漫。1915年與素未謀面的張幼儀成婚,婚姻並不幸福。1921年認識了才女林徽因,便展開了瘋狂追求,之後又在交際場認識了有夫之婦陸小曼,同樣求之。1922年,拋妻(張幼儀)棄子後與陸小曼結婚。
透過上面的例子,作家的人品和作家的作品能不能放在一起看待,大家應該會有自己的判斷了。當然,我相信這僅是個例,還有眾多自律的,表裡如一的作家,不應一概而論。但如果有人說,作品和人品能放在一起看待的話,那上面的就是反證。
-
13 # 半江落葉
我從不把作家人品與其作品放在一起看待。
喜歡一部作品,於我來說,從來都只是因為作品本身,要麼作品文筆很好很唯美,觸動我的心絃;要麼主角一路引人注目,故事很棒,情節吸引人;要麼作品中有我能從中學習的東西。總之作品的獨特和亮點,和閱讀時的衝擊和感受,能讓我對作品愛不釋手的導火線,才是我所關注的點,至於此作品的作家人品,我則不大關注,畢竟不是我所關心的因素。
庭院裡輕煙疏淡,草木清潤,無有歷史,亦無蒼涼,千年亦只是一瞬,似流水輕煙 —— 白落梅
好的作品,即使作家人品有爭議,於我來說,並不重要,人品的好壞,並不影響我對好作品的熱愛。就如同評價一部作品,也當從作品本身出發,內容與情感,編排與發展,甚至於寫作的技巧,就是不應該也不會去扯上作家的人品。
人品這個因素,應該置於作品之外。當然,從一方面來說,好的作品,若加上好的人品,無疑能增粉不少,能為作品背景增色,我覺得作家的好人品,此時就是個錦上添花的因素。但是,在遇到一部好作品時,我依然不會想要知道,作者是否擁有一個好人品,最多也就簡要了解一些基本資訊。除非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家,比如三毛,比如張愛玲,我才會想深入瞭解她們生平所有事蹟。
萬千故事,落於日月山川裡,無有遮蔽,可一別經年的歲月,彷彿只在昨天。 —— 白落梅
曾有一段時光,特別喜歡白落梅的作品,購買了她所有的作品集,喜歡她的文筆,喜歡她對張愛玲和三毛的解讀,連同那《 一剪宋朝的時光 》,也深得我心。讀之可以廢寢忘食。曾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愛讀瓊瑤的小說,直至看到《卻上心頭》,知道了李清照,愛上了宋詞的美。前些年喜歡張小嫻和亦舒,書架上擺滿了她們的作品。
後來看東野圭吾,米歇爾·普西,迪恩·孔茨,故事很精彩,不到最後一刻,你都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們的作品足夠讓人過把癮。但我對他們的瞭解,也僅名字和國家等基本資訊。並不想知道他們的人品如何,換句話說,即使人品不好,也不影響作品本身的優秀。這是我想表達的意思。
在浩瀚的書海里,有無數的好作品,總有一部作品,可以觸動你的靈魂,讓你的心境愈發變得恬淡,你會有足夠的時間,在書裡自我成長。如果你遇到一部好作品,就請珍惜吧!
-
14 # 楊老帥
【不能】
作家的人品和作家的作品本身往往就是一個矛盾的揉和體。
比如中國當代被無數文學青年所崇拜的Sunny詩人【海子】【白島】【顧成】等等,他們的詩句都是Sunny的,催人上進激發人們直麵人生,勇於面對困難的,可是他們卻都輕生自殺。他們又做到了直麵人生。不畏困苦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華人皆能背誦,但十有八九不知道這首名為《憫農》詩的作者李紳,李紳曾官居宰相,但為宮暴虐,曾一手製造唐代史上有名“吳湘案″。一邊是至今仍被人們傳頌的″憫農精神″充滿親和力的不朽作品,一邊是草菅人名的“吳湘案″製造者。
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一面在詩中寫到″妻子∫可不是手套∫不能將它別在腰帶上∫或放入褲袋中……∫″這短短的幾句,足以為男人對妻子的忠誠劃定了一個界限,可是他自己做到了嗎?他多次與有夫之婦【墜入愛河】,對於普希金【為情決鬥】之死,雖然至今仍眾說紛紜,但,他與有婦之夫決鬥這一點爭議不大,那說明了什麼?他能算華人口中【表裡如一】的好男人嗎?
所以,我們看文學作品沒有必要將作家的【作品】與作家的【人品】聯絡起來,儘管有【文如其人】但文如其人並非如此。比如才高八高八斗寫出《女神》,奠定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郭沫若先生,被人們冠水流氓才子,情種文人,但他的作品堪稱【珠璣】,這就是人性的兩面,與文學作品真的關係不大。所以看一部文學作品真的沒有必要去深究作者的為人。用一個帶調侃的語彙來說【難道你吃雞蛋,還要先關注一下是白雞下的蛋,還是黑雞下的蛋】恐怕沒有必要吧。
當然,對作品的作者有所瞭解,這樣可以加升對作品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好處,但只能是【起到幫助】而已。
關鍵看作品,對嗎?
-
15 # 默金cc
作品之美和人性之醜,這中矛盾須用辨證法來分析看待。
一.顧城在寫《生命幻想曲》的時候,心靈是童貞的,幻想是美麗的。即便此時(假設)他是個慣於撒謊的孩子,但詩歌卻抒發出了人性美的一面,此時的詩人和作品表裡一至,可以配得上童話詩人的桂冠。
可當天才詩人,人到中年,娶妻生子後,其瘋狂揮動血腥的斧子淪為殺人犯之時,就從當初的童話詩人墮落為恐怖殺手了。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在其觸犯法侓後,將其之前的詩人生涯和優秀作品與之變化後的人品,統統畫上等號。
二.海子在自己營造的神性天堂中寫作,憧憬嚮往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養馬砍柴之平凡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可就在如此Sunny燦爛之後,卻轉眼跑去臥軌自殺,這又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說明了詩人有雙重性格的心理特徵而己。
三.中國古代的“文如其人”之說,我們也不能只是去片面和機械地理解,也要辨正的看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人說,詩人是天才和瘋子的複合體,正如天使也是魔鬼的化身一樣。一念之差把控不住,天使即可變成魔鬼,而魔鬼也可以化為天使。殺人犯放下屠刀隱惡揚善後,居然變成作家,還寫出作品屢獲大獎的案例,在中國就不止一件。
人心是複雜多變的,有時向善,有時背德。作家既然首先是人,在其群體中,有的作家詩人的作品可以文如其人,始終如一,做到風格即人;也有不少作品可以文非其人,作者表裡不一。
海子生前的落拓和不成功,顧城成功後的殞落和失敗等,此類情況都說明了,越是天才詩人,越是具有雙重性恪,這會在其成長變化的動態過程中,最終被徹底暴露出來。若發展順利,就會是天使降生,魔鬼遁逝。反之亦然。不過誰也不能否認,文如其人者,在作家和詩人群體中確實屬於多數,佔據主流。
有道是: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莫道詩人是聖人,一生履歷可作證。可以作為顧城墓銘志的,是其短詩《我的幻想》:我在幻想著/幻想在破滅著/幻想總把破滅寬恕/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
·
回覆列表
不可以一起看待。作品與人品是兩個概念。有的畜生寫的作品很好,有的人品很好但作品不好。
作品的功能很多,如審美、認知、消遣,籠統而言,可劃分到真、善、美三領域。
人品即道德,是善惡範疇。
作品兼具三範疇,人品一範疇,所以結論當然不是唯一對應的。
人品差,與是否寫出具有審美、認知價值的作品無必然關係,似乎容易理解;人品差與作品的道德價值間的關係也並非唯一必然的。
作品主張善,而知易行難,作者未必能做到;一處一時做到,未必時時處處做到。有些畜生禽獸寫的作品也是值的看的。
魯迅提倡的閱讀時的“知人論世”實為良言。通過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行為,會更有助於閱讀作品、鑑賞作品,也更有助於實現自己閱讀的目的,有比較才有鑑別,才有思考。——當然這種對作者的瞭解,也並不能只是籠統地做“道德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