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隱者康司馬
-
2 # 沙鷗說一說
主要是在宴會上吟誦發表,再由人傳抄,這是紙質媒體傳播。還有歌妓傳唱,好作品一下火了,這是電臺排行榜。最後作品多了結集出版。至於稿費嘛,過去文人大多數是官員,且出於富貴之家,否則讀書都困難,所以稿費不是他們考慮的。而且,好作品有利於提高自己聲望等,所以他們也行樂於創作。
-
3 # 二手房經紀程池
關於唐詩宋詞的作者如何發表作品,發表後有無稿費拿,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吧!
首先說說不同時代不同的主要文學樣式!由於生產力水平制約了思想、文學等各種精神層面的文明發展,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在各個歷史時期是有著不同的主要文學樣式的,比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以這樣評價,後一個時代的文學樣式在前一個文學樣式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資訊量更大,因此呈現一個遞進的關係。
那麼既然如此,屬於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學,就會被人們非常普遍的認同,甚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個有點像咱們今天的朋友發朋友圈,早上起來看到小區裡多了一排座椅,心情大好,來,拍一組照片,聊聊心得體會。無非就是文化程度不同,其表達的質量也不同罷了。古人也一樣,李白大哥到了廬山,自然“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人可能表達會稍次一些。蘇東坡在赤壁當然會“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既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當然會進行記錄,因此這些應時之作就得到了保留。同樣生活是需要娛樂的,我們今天的娛樂方式很多,所以大部分娛樂基本保持淺層的互動,可是古代娛樂活動很少,因此詩詞唱和是文人之間最普遍的互動,而且由於沒有太多活動,因此就把唯一的活動方式詩詞唱和發揮到極致,那些一時感慨的作品往往就在酒桌上、旅途的船上得以傳播出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發表方式之一。第二個發表方式就是出詩集。文人們一般在經濟稍好的時候會整理一段時間以來的詩詞作品,進行加精,然後結集刊印,贈送給親朋好友,以流傳後世,是為名也,所以有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之說。
至於透過詩詞創作獲得稿費那是進入現代有了商務性質的報刊雜誌以後的事了。假如在唐宋以及整個古代就有稿費這麼一說,那杜甫、陸游這樣創作極豐沛的偉大文人為何還會貧病而死呢?當然,中國古代由於教育普及率低,文人知識分子普遍受社會重看,李白大半生都在遊歷,每到一地,都有當地士紳盛情接待,再次出發也往往能得到豐厚的程儀,有詩為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所謂汪倫就是涇縣當地的一個士紳,沒什麼文化,李白遊歷到涇縣時,汪倫熱情接待李白,當李白離開時他一面奉上豐厚的程儀一面懇請李白寫首詩送給自己,於是就留下了這首傳世名篇。也就是說,詩人詞人的稿費跟今天不一樣,他們靠的是社會風尚獲得財富來生活的。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得到提問者的喜歡?
-
4 # 非常規理論
唐詩宋詞的作者,好的詩詞,應該說是有稿費的,只是形式的不同。
稿費是近代的一個詞,是付給作者文章酬勞的一形式,有按字數和篇數,約稿和特稿的多種付酬方式,報刊雜誌一般採用的是字數計酬方式。
字數計酬,看似比較合理,實際也不盡公平。不以質取勝,全部以量發酬,多少有些打擊作者的積極性。
有些刊物為了吸引讀者,把一些知名作家拉進來,將稿酬提高到若干倍。譬如:魯迅當時的文章,很多刊物為了能夠得到刊發,一篇文章的稿費,要比其他人的若干篇文章的酬勞總和還要多。
唐宋時期沒有刊物,也沒有網路,更沒有稿費,那時的文人,可以依靠他們的文章,謀取某些職業和職位,同樣可以轉化成今天的稿酬。
唐朝的李白,用現在的話說,也沒有什麼正當的職業,既便有,也沒幹過幾天,就甩手不幹了,更多的時候,處於一種待業狀態,或者說是一個今天的“自媒體人”,生活費全是需要他們這種文化的人,用不同於今天的“稿費方式”所給的。
現在的一些職業文人,或兼職文人,譬如:作家的酬勞,都來自於不同方式,按字付薪,只是一種,其他如約稿、特稿、專稿,甚至於赴會捧場,特定亮相,都是稿酬的另一種付給方式。
我的理解稿酬有多種形式,凡為酬而寫稿的方式,都是稿酬。當然,不拿稿酬,自我寫文,自我欣賞,自我提高的愛好者,也大有人在。
-
5 # 吾常醉
先說唐詩。從唐立國後,朝廷開科取士,底層文人得以上升,有文章或詩歌寫得好的,一詩聞名天下皆知,名一來,利就滾滾而來。這是當時的政治氣候。又有那誰誰誰定韻定律,將詩歌創作進一步規範化,而舉國寫詩,才有後來的什麼送別詩田園詩等等分類。而其中的優秀作品便被人收整合冊賣錢。這對寫詩人和賣書人是雙贏的結果,但格律詩的音樂性卻被降低了!
到了宋朝,老百姓生活好了,文化需求多了。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依格律寫詩已難以超越唐人,才從青樓詞排處得了靈感,從新讓詩歌創作迴歸音樂。等於是唐詩雖瑰麗,卻是入了歧途,只讀不唱。而宋詞是讓中國詩歌回到正途。這也是宋詞中豔詞較多的原因,許多還是贈妓詞。也是沒書商發掘整理成冊賣錢,詞人得名,雙贏啊!
-
6 # 無量天真
關於這個問題,唐宋時期應該是不存在發表作品這一說法的,沒這平臺,稿費就更沒有了。
如果沒記錯,哪怕是現代詩,最早也是1917年2月,是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八首白話詩,《朋友(蝴蝶)》等,有沒有稿費不知道。
而古代最早的《詩經》,據傳也是由西周“王者採集”,或周朝太師編定。而《漢書·藝文志》則說:“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因此都認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說法不定,而《詩經》裡的詩,也不存在發表,更沒有稿費。
讀唐詩宋詞就能明白,他們的詩從來不是用來發表的,有時是他們介紹自己的一張名片、有時是心情不好、有時是為了家國而發的感慨,更多時候,像李白、蘇軾等,是喝醉了:
一、拜訪寄贈:如李白《贈孟浩然》、《贈汪倫》、《魯郡東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戲贈杜甫》……
二、獻呈名士、拜官求職(毛遂自薦):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的《玉真仙人詞》、杜甫的《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
三、即席發揮,奔走相告:如王勃的《滕王閣》、蘇軾《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飲湖上初晴雨後》……
四、題壁留跡、到此一遊:亭臺樓榭的柱子上,比如“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等。各種驛館、驛亭、寺觀等公共場所的牆壁、柱子,還有道觀、寺院、名山大川的石頭上,像蘇軾的《題西林壁》。
五、詩板題詩:這是中唐之後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即用詩板題詩,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鹹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
六、 題字畫:如韋莊的《金陵圖》,王維的《輞川圖》。
七、樂工、教坊歌女的傳唱、演唱:比如歐陽修,比如柳永,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永詞。”
但其實以上這些,都沒什麼鬼用,不能傳唱天下,也不能流傳千古。最重要的還是有人整理詩集、詞集的時候,收錄你的作品,否則以上的六個方法,只不過是知名一時,戰亂一到,朝代一改,誰知道曾經有誰寫過什麼詩,更何況古代普通民眾大多不識字,認字的只有士子們。
這其中最常見的也就是名門望族、書香子弟之間,透過各種途徑結識各方名士,在一起舞文弄墨、吟詩作對、組成詩社,在地方有一定名氣,期間自然有專人把優秀作品收整合冊,有才學的也就更容易得到推薦重用,自身有了地位後,想自己整理,還是讓別人整理,都是一句話的事了。
但像《紅樓夢》、《浮生六記》這樣稿件遺落民間造成損失的也比比皆是,更何況唐宋時期的詩詞,那些個人才,大多一生漂泊不定,古代交通不發達,通訊更沒現在自由快捷,他們隨時出口成章,能流傳下來,定要有專人收集才行。
至於稿費,就別想了,他們的詩,不賣。
-
7 # 鴻鵠迎罡
不論是唐代詩人、宋代詞人,還是古代任何朝代的文人,他們都不會依靠寫文章、掙稿費為生,因為古代沒有報紙、雜誌這些東西,也很少有其它發表渠道,所以,古代文人裡邊,真正能依靠寫詩作文獲得報仇的,少之又少。
那麼,古代文人怎麼生活呢?他們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透過科舉考試,然後進入仕途,某個一官半職,依靠朝廷的俸祿為生。
如果從廣義上來說,古代文人創作出作品後,還是有一些傳播自己作品的方式,對古代文人來說,作品能被傳播出去,被許多人看到了,就算髮表了,也算目的達成。
因為從唐朝以來,雖然實行了科舉考試,分別要參加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越是等級高的考試,難度越大。參加考試透過的人才,從低到高依次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進士的三甲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只有透過三年一次的鄉試,才能擁有進入仕途的資格。
因此,依靠科舉考試獲得功名,會讓大部分文人的理想破滅,許多人即使考試透過舉人了,再往上考卻怎麼也通不過,也只能作罷。
幸好,唐宋時期,朝廷對文化藝術很重視,社會上那些善於寫詩作文,並且名氣較大的文人,只要朝廷裡有人舉薦,就有很大機會進入仕途。就像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能給唐明皇做御用文人,正是依靠賀知章舉薦的。
李白做了御用文人後,每月有固定俸祿,他必須天天寫詩給唐明皇歌功頌德,唐明皇如果高興了,會當下給李白賞一些銀子。所以,做御用文人,只要善於奉承,日子還是很滋潤的,同時還能讓自己的作品儘快傳播出去。
古代文人傳播自己作品,還有其它方式。
一是給名勝景點題詩,直接把詩作題寫在景點的顯眼地方,如圍牆上,石壁上,柱子上等地方。當然,題寫的人必須要有足夠的名氣,還要寫得好,才會得到認可。
二是相互贈詩。
古代每一個文人都是書法家,文人之間常常喜歡聚在一起一唱一和,你給我寫一首詩,我給你回贈一首,相互欣賞,相互傳播,皆大歡喜。
還有一種情況,古代文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寫作成果,到晚年時,會自己出錢印刷作品集,就跟現在的自費出書一樣。
但在唐朝時期,印刷術才剛剛起步,要印刷書籍代價很大,普通人沒有那麼多錢,只好把願望延續到下一代人身上,有的文人到兒子輩,甚至孫子輩手裡,才能攢夠印書的費用。
像李白,本來有家財萬貫,但因為他在年輕時花錢如流水,不懂得節省,到晚年生活困苦,沒錢印刷自己的詩集,在臨死之際,委託他的族叔李陽冰為他完成心願。
古代文人依靠自己的詩文作品拿到報酬的例子也有不少,但僅限於極少數名氣很大,身份很高的文人,普通文人根本沒有這種機會。
最常見的就是被邀請去寫墓誌銘。像韓愈,寫文章是一把好手,同時還是當朝的吏部侍郎,官職相當大,所以,受邀去寫墓誌銘的機會很多。據歷史記載,韓愈曾給韓宏撰寫《平淮西碑》,大約1500個字,報酬是500匹絹,當時500匹絹的價值等於500鬥米,約等於6000斤大米,如果放到現在,這個稿費非常高。
-
8 # 跑調的老雙哥
李白王維等喜歡向大V公主們投稿,公主們看見了之後,在自己的平臺釋出,本身這些業餘公主有大流量,所以很容易火。
賈島這樣的喜歡在公共場合溜達,看見知名詩星路過就擋個馬車什麼的,整的就和偶遇一樣,於是被詩星留意到,有幸瓜分了一部分流量。
白居易最喜歡蹭熱點,大唐最大的熱點一定是唯美的爬灰故事,於是一曲《長恨歌》流傳千古。據說白居易還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廣場舞大媽那兒發表,大媽們看見老白的唯美風格很喜歡,於是回家鼓動自己剛剛上小學的小孫子跟著學。
還有一些人喜歡拜碼頭,考試之前作個弊
,先認下個有頭有臉的老師,大樹底下好乘涼,老師自然要推自己的。有個叫朱慶餘的小夥子寫了個“先遣小姑嘗”,頗有媚態。當然,李杜也有,就不說了。對了,那個慶餘和《慶餘年》的“慶餘”應該是一個意思。
最有特點的當屬柳永。凡有水井處皆可歌柳詞,據說北大還是哪兒啊有個什麼什麼教授啊,說凡有井水處都讀過他的書,聽人家說的,沒讀過,可能是井水不犯河水吧。特點竟然忘了說了,那個柳三變同學的文章釋出一般是透過妓女,也許是有井水處都少不了歌姬吧,不知道那位教授大人的釋出方式是不是一樣的。
至於稿費,那太小兒科了,一字千金不是吹的,自以為不得志的太白同學,可是用幾篇文章換了個文化部副部級幹部當,其他人也都換取了利祿功名。
就說這些吧,能不能集中給推一些熱點足球問題啊,取消後等了一個月重新申請領域了。
-
9 # 雨荷綠漪
那時候的詩詞作者估計不會有稿費吧,現在創作詩詞的人也很少有稿費的,只是一種興趣愛好,大家在一起玩玩,興之所至而已。
-
10 # 獨立哲學家梁義偉
如果有稿酬,杜甫、陶淵明就不會窮得叮咣響了。不過,李白可能是個例外。正如香港四大天王靠唱歌成為富豪一樣,李白當年很可能也是紅得發紫的明星,每到一處,必有土豪請去喝酒、賦詩,然後送上大紅包(因為李白當過皇帝秘書、見過皇帝,這是很了不起的光環)。但杜甫則可能分文不得,寫詩只能是自娛自樂罷了。
-
11 # 小美影視分享
唐詩宋詞怎麼發表不太清楚。但是傳播出去的途徑大概有下面這些吧。1、抄錄珍藏。2、即席賦詠。3、呈示寄贈。4、投諸名流。5、牆壁題詩。6、詩板題詩。7、裝葫蘆裡隨河溪,類似漂流瓶。 8、公共場合傳唱,透過音樂大師、青樓女子等傳唱。
作品發表後,多數都是沒有稿費的。極少數是受邀赴宴或者聚會時賦詩,會有一些盤纏路費酒錢之類的吧。
-
12 # 錦繡三月春
唐詩、宋詞所處的年代至少也有一千年左右,那時的文人也是有自己的圈子,從小時候私墊的老師和同學,到高小的老師和同學。還有會考結識的文人墨客等。這些文人若想謀取功名,自然會走一條科舉之路,這就是每年的會考。在每年的會考中,會接識一些三交九流。若有作品定會在他們中間傳誦。如果是經典,就會越傳越遠,甚至傳到達官顯貴的勢力範圍內,如能被他們欣賞、賞識,那麼,他的機遇也就來了,即使國家會考不能榜上有名,但憑這些達官顯貴的舉薦謀個一官半職還是可以的。這是要真才實學的,沒有出類撥莘的本領是望塵莫及的。
在古代,但凡能上起學的,一定是家境殷實的重教家庭,從小就飽讀四書五經,對儒家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詣。古時候又是重文不重理,當文人墨客們遇到一起,對詩作畫是少不了的,這也是他們交流思想、識才、辯才、賞才的最佳捷徑,若有好的詩詞,定會收藏、傳誦,成為經典。如你是金子,總是會閃光的。
古人不像現代人,有一技專長,只要放到網路上,就會吸引很多粉絲,從而成為網紅,吃的盆滿缽滿。而古人則不同,非得真才實學不可,除非你的文章能力壓群雄,否則是沒人傳誦的,更不會被人收藏。當你的詩文能被上流社會的人認可,你的作品才有發表的可能。但稿費還是與你無緣的。那時候也沒有著作權法,更沒有盜版之說。若有人傳誦你的詩文,那你就小有名氣了,有了名,那麼利也就跟著來了。
總之,古人著書立說的根夲所在,並不是奔錢而來,只是為了傳世而已。是一種文化傳承。可不像現代人,寫一夲書就步入富人行列,要是這樣,曹學芹也不至於貧窮、蕭條而死。
以史為鏡可以整衣冠,古時的文人是清貧的、嚴謹的、是貨真價實的。他們著書立說不要說掙錢,而是要耗盡家資的,即使是這樣,他們依然為文化傳承而不惜犧牲一切。
-
13 # 夏途途
1 那時候寫詩詞的人一般都沒有稿費。
古代生產力低下,窮人家的孩子只顧著眼前的苟且,根本就沒錢上學。
能識文斷字,會寫詩填詞,都是上流社會的貴族,他們不差錢,不在乎錢。
文化,一直都被上層社會精英階層所壟斷。
2 寫詩一般都是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業餘愛好,不指著這個掙錢養家餬口。你看唐朝文壇巨星李白,曾經散金三千,他就是一個敗家闊少;
“窮困潦倒”的杜甫,家世也不可小覷。
杜甫是正宗的官宦子弟。
他爺爺杜審言是進士,修文館直學士,和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是鐵哥們。
他父親杜閒,兗州司馬。
他外婆是李世民的孫子義陽王李琮的女兒。
杜甫的老丈人也很厲害,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部長、財政部副部長。
白居易也出自書香門第。
他的父親,爺爺,太爺爺,祖爺爺……都做官。
16歲時,白居易已經名滿長安。
宋朝更是文人們的天堂。他們高官厚祿,美妾成群。比如王安石、蘇軾、辛棄疾…誰缺錢花?
3 他們是如何發表作品的?第一 當紅歌妓演唱唐詩宋詞都可以譜曲而唱,和現在的歌詞差不多。
古代詩人,比如李白、柳永這一類名人,他們一旦寫好詩詞,便有紅樓酒肆的演唱者花重金而購買,傳唱四方。
第二 名人提攜比如李白初次出蜀,就拜見文壇前輩孟浩然,得到了老孟的賞識與肯定,立刻在詩壇揚名立萬。
第三 文人之間的唱和文人墨客常聚於花前月下吟詩作對,或大宴賓客各顯風騷。
王勃就是在滕王閣落成典禮上妙筆生花,寫下千古絕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第四 打小廣告有一些即興之作,詩人通常會題壁於公園、驛站、酒樓、寺廟等各個公共場所,廣而告之。
第五 營銷策劃那個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陳子昂,最初名不見經傳。
但小陳同學也像王思聰一樣,有錢,任性。
有一天,東市有賣胡琴的,售價百萬。
這麼貴?人們都圍著看熱鬧,人山人海的。
陳子昂擠過去,不說二話買下了。
有人吃驚地問:你會彈胡琴嗎?
陳子昂笑道:我就是胡琴高手,明天在這兒免費演奏給大家聽。
第二天又是人山人海,擠的水洩不通,大夥兒都等著聽胡琴呢。
陳子昂同學卻突然砸碎了天價胡琴,眾人目瞪口呆。
陳子昂不慌不忙的說:“我叫陳子昂,彈琴是假,摔琴是真。我自幼飽讀詩書,文采斐然,這是我寫的詩作……”說著就發放小傳單,全是他寫的詩。
人們一看,哇哦(・◇・)這詩寫的,槓槓滴,陳同學因此一舉成名。
-
14 # 淺淺閱讀
前言:唐宋的時候,應該是沒有類似於出版社的機構。如果你認為像電視劇《慶餘年》裡範閒吟詩的時候,專門有人揮毫潑墨,為你單獨記錄也是不太可能的事。
當時的人們寫詩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寫白話文,一般的順手拈來便是,但寫得好也是需要字斟句酌,因為這裡面有頗多講究!比如五言古詩精悍短小,著名的如魏晉時期曹植的《白馬篇》和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而七言古詩是抒情、敘事中最有表現力的,比如說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留吟別》。而律詩就跟胼文一樣,有著太多條條框框的限制,要考慮諸如對仗、平仄等形式上的問題,其內容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畢竟不是誰都能像當年的王勃那樣,不加思索一揮而就成名篇。
所以,詩可以時時寫,但好詩也是有天賦有才情的詩人才能作得出來的。一般的詩就如同我們普通人寫的作文一樣,有“發表”的必要嗎?顯然沒有!其實題主的意思便是那些偉大詩人的大作是如何能讓世人知曉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幾個途徑:
一、親友留存
詩人的詩,有很大一部分是寫給至愛親朋的。比如說晚唐詩人李商隱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就是寫給妻子的回信。當時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而妻子遠在長安。還有李白的《秋浦寄內》,同樣是夫妻之間的書信往來。當然也有朋友之間的,世人都調侃,唐朝的幾大詩人中,杜甫愛李白,李白喜歡孟浩然,而孟告然鍾情王維。所以他們之間都是有書信往來的,如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又是回憶又是做夢,杜甫可真是李白的小迷弟。而李白對孟浩然也是懷有同樣的情感,一首《贈孟浩然》,足以說明李白是孟浩然的粉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你看,首聯直接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喜愛和欽慕之情。二三聯寫孟浩然不願為官,不入仕途,如閒雲野鶴般流連山水之間。第四聯直接抒情,讚揚孟浩然的品行如巍巍高山,令人歎為觀止。
這類詩應該是由”收件人“儲存,而它們之所以能留傳於世,應該是把此類“信件”公諸於世了吧?又或許是其子孫後代在給他們收拾遺物的時候發現,當作寶貝留存下來?
二、題於壁上,過往瀏覽
現在如果在景區旅遊,是不能信手塗鴉的,因為這樣做會被視為素質低下的表現。但在古代不同,只要你有本事,請放開手,隨意塗抹,沒有人管,寫得好,還會流芳千古。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唐代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融抒情、寫景、思鄉於一體,氣勢恢宏,一瀉千里。連李白看了都自愧不如,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類似這樣的題壁詩,宋朝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也寫過。一首《釵頭鳳 .紅酥手》讓世人知道了這個才情斐然的大才子其實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而前妻唐琬的回覆,更是寫盡相思意,字字泣血。
蘇軾的《題西林壁》,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都是寫在壁上的,或石壁,或牆壁,蘇軾還有一首《西江月.頃在黃州》是寫在橋柱上的。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這種題壁詩,受眾面很大,只要從這堵牆,這面壁走過路過的人都能一睹大詩人的文采風流,傳頌的人多了,便能保留下來。
三、干謁詩的物件將其公諸於眾
干謁詩起源於漢代,在唐朝蔚然成風。很多人要想當官入仕,除了科考,也有寫干謁詩給當時的權貴,以求得到推薦、指引。這種事情,李白,杜甫,孟浩然都幹過。而最著名的當屬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話說李白也是妥妥地被孟浩然騙了,孟哪裡是想”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只不過被現實狠狠地打臉不得不退而隱居罷了。即使才高八斗,名動公卿,那又如何?寫干謁詩得不到推薦,科考榜上無名,孟浩然實在沒有當官入仕的命。
這種干謁詩雖然有時候對自己要官當的願望寫得不顯山不露水。但在後人看來,實在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不藏著掖著就不錯了,那為何能流傳於世呢?可能是寫干謁詩的人都比較有名有才,而被求助的物件也愛才,又或許出於這樣的心理“你看,這麼有名的詩人也要來求我”,便把他們的大作公之於世了。
四、題畫詩(隨畫一同存世)
題畫詩顧名思義,就是題在畫上的詩。題畫詩是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或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歎畫面的意境。畫上題詩,本來就是很風雅的事情。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便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元代王冕的《墨梅》,清代納蘭性德的《楓江漁父圖》都是類似這樣的詩。這些畫是名畫,詩自然也是名詩,儲存名畫的同時,名詩當然一同儲存下來。或掛於文人雅士的客廳,或書房,一旦有上層的人士欣賞,瀏覽,口口相傳,自然也就得以流傳。
當然還有樂坊吟唱的,如“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他的詞在當時的歌伎中就很流行。
總結:
詩人們的大作其實不需要特意去“發表”,只要寫得好,自有人知道你的大作,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這個道理。不“發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稿費”了!其實只要有名氣,稿費啥不啥的都不是事。
回覆列表
唐朝和宋朝時,如果詩人和詞人的文章寫的特別好的民間的聲譽高的,一般的都受朝廷和官府聘用。象李白就是御用文人,給皇帝寫詩逗逗樂解解悶,但是李白的理想是想在政治上有所做為,當李白看到自己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時,就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獨自一人乘舟而去,遠離喧囂歌舞昇平的朝廷,過自己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去了!象杜甫這樣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寫文章作詩竟連自己的溫飽都解釋不了,經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就別說養家餬口了,好在有幾個愛慕他才華的朋友經常接濟他,最後杜甫看到莘莘學子們靠學問才華都無法生存時,感慨的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開顏*的留芳千古的名句。來表達自己苦悶鬱鬱寡歡不得志的心情,可是封建社會的皇帝還有王侯將相三公九卿們不瞭解千千萬萬讀書學生們的疾苦和生存的艱辛!
杜甫這樣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大知識分子,連溫飽都成問題,可想身處社會最下層老百姓們是怎麼生活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唐朝末期社會的真實寫照!象杜甫這樣聞名遐邇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活得這麼苟延殘喘,其它那些二三流的詩人詞人們只能給達官顯貴們寫寫文章對聯之類討口飯吃——在封建社會,文人們餓死的多於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