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前帶刀侍衛

    陵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北齊和北周在芒山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場惡戰。北齊名將蘭陵王率領500鐵騎兩次衝入敵陣,殺敵無數。蘭陵王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他有著成為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史上關於蘭陵王的傳說很多,其中傳說最多的就是這位英俊的王子因為太過俊美,所以每次衝鋒陷陣時,都會帶上一副錚獰的鐵面具。

      蘭陵王貌美、勇猛、愛兵如子、私生活嚴謹,近乎完美,但就是這樣一個絕世美男居然落了個冤死的結局。

      北齊後主高緯是武成帝高湛的長子,高湛是北周權臣高歡的第六個兒子,而蘭陵王高長恭是高歡長子高澄的第四子,因此算起來當時的皇帝高緯與蘭陵王是堂兄弟的關係。高緯與堂兄蘭陵王在一起閒談,提到了邙山之捷,關心的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皇帝如此說,又是在如此融洽的氛圍中,內心不免激動、熱乎,如是頭腦一熱回了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家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

    image.png

      定陽之戰時,高長恭代替段韶的職務統率軍隊,但是常常收取賄賂,聚斂財物,他的親信相願問他說:"大王受到朝廷的重託,為什麼要如此貪心呢?"高長恭沒有回答。相願繼續說:"是不是因為邙山之戰大勝,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長恭回答說是。相願說:"朝廷如果忌恨你,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這不是躲避災禍而是招來災禍!"高長恭哭著俯身向相願詢問解決的計策,相願說:"您之前已經立下戰功,這次依然打勝仗,聲望太大,最好假託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國家的政事。"高長恭聽從他的計策,但是沒有辦法成功隱退。 等到朝廷對陳朝用兵,高長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將軍,嘆息說:"我去年臉上長癰,現在為什麼不發出來!"從此有了病也不肯醫治。

    image.png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對他的王妃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於是就飲毒酒而死。 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諡號武。

      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四年後,北齊被北周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被屠殺。亂世的殺戮之中,人心如火海,蘭陵王的美,如血中飄蕩的一縷白梅香,令人腸斷神傷。

  • 2 # 福爾摩迪探長

    蘭陵王,原名高孝瓘、高肅,生於541年,死於573年,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宗室、將領,被稱為“古代十大美男”之一,在與敵方的戰場對陣上,他為了起到氣勢逼人,威懾敵人的作用,不得不命人制作面目猙獰的“大面”,上場時戴在臉上以威嚇敵人。

    因洛陽之戰受猜忌

    在洛陽之戰中,他帶領五百名騎士,衝出周軍的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竟認不出是誰來了,懷疑是敵方的陰謀。直到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面容,才軍心大振,官兵前來接駕。洛陽之戰後,武士們為慶祝勝利,編了《蘭陵王入陣曲》來戴著面具邊唱歌邊跳舞,這遭到了皇帝的猜忌。洛陽之戰也是蘭陵王取得重大勝利的一次,《蘭陵王入陣曲》也成了自古至今的名曲。

    因一句話被賜毒酒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當他到達他人生輝煌的頂點,也必將是他悲劇開始的起點。公元565年,皇帝高緯與他談起邙山之捷,頗有人情味地對蘭陵王說:“入陣太深,失利悔五及。”他聽到皇帝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滿腹深情地回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忠心與親近的話語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事即家事,家事即國事”,在現在可以看出他是很愛國的,但是在古代的皇族貴胄裡,這句話可不能亂說。高緯非常小心眼,他認為家事是自己的不是蘭陵王可以隨便說的。他開始懷疑蘭陵王有謀反之心,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家事。

    一句話的誤會使他終逃脫不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慘宿命。

    武平四年五月,北齊後主高緯派遣使者看望蘭陵王,禮物便為毒酒,意讓蘭陵王服毒自殺。蘭陵王妃勸他進宮解釋,但他深知這種做法是無用的。於是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紛紛擾擾的世界。

    蘭陵王之所以被賜毒酒,不僅因為他說的一句話,更深層的原因來自於北齊後主高緯小心眼的試探。一個臣子,即使忠於君主,若是君主不給予他的信任,那麼一切都是枉然。因此探長在此建議大家要以此為戒,小心禍從口出哦。

  • 3 # 有史記載

    蘭陵武王高肅,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

    蘭陵王劇照

    蘭陵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北齊和北周在芒山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場惡戰。北齊名將蘭陵王率領500鐵騎兩次衝入敵陣,殺敵無數。蘭陵王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他有著成為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史上關於蘭陵王的傳說很多,其中傳說最多的就是這位英俊的王子因為太過俊美,所以每次衝鋒陷陣時,都會帶上一副錚獰的鐵面具。

    蘭陵王貌美、勇猛、愛兵如子、私生活嚴謹,近乎完美,但就是這樣一個絕世美男居然落了個冤死的結局。

    北齊後主高緯是武成帝高湛的長子,高湛是北周權臣高歡的第六個兒子,而蘭陵王高長恭是高歡長子高澄的第四子,因此算起來當時的皇帝高緯與蘭陵王是堂兄弟的關係。高緯與堂兄蘭陵王在一起閒談,提到了邙山之捷,關心的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皇帝如此說,又是在如此融洽的氛圍中,內心不免激動、熱乎,如是頭腦一熱回了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家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

    定陽之戰時,高長恭代替段韶的職務統率軍隊,但是常常收取賄賂,聚斂財物,他的親信相願問他說:"大王受到朝廷的重託,為什麼要如此貪心呢?"高長恭沒有回答。相願繼續說:"是不是因為邙山之戰大勝,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長恭回答說是。相願說:"朝廷如果忌恨你,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這不是躲避災禍而是招來災禍!"高長恭哭著俯身向相願詢問解決的計策,相願說:"您之前已經立下戰功,這次依然打勝仗,聲望太大,最好假託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國家的政事。"高長恭聽從他的計策,但是沒有辦法成功隱退。 等到朝廷對陳朝用兵,高長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將軍,嘆息說:"我去年臉上長癰,現在為什麼不發出來!"從此有了病也不肯醫治。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對他的王妃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於是就飲毒酒而死。 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諡號武。

    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四年後,北齊被北周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被屠殺。亂世的殺戮之中,人心如火海,蘭陵王的美,如血中飄蕩的一縷白梅香,令人腸斷神傷。

  • 4 # 字匠甲

    蘭陵王一生為國為民,為何最後會被高緯賜死?這就要從君臣這種極為敏感的關係說起,作為一個皇帝誰不怕王莽篡漢再次發生?作為臣子我們也常說“伴君如伴虎”,所以這種問題千古以來就是難題、死結。但作為忠臣被猜忌往往有以下原因:

    個人威望太高,遮住了君主的光芒。蘭陵王的戰績很輝煌,在突厥攻入晉陽時能盡全力打退敵人,說明其個人軍事才能十分突出而且也非常勇敢。後來邙山之戰,官拜中軍將軍,頭戴面具,只帶五百精騎突入敵軍,解洛陽城外金墉城之圍。此戰因其勇猛為戰士歌頌,成《蘭陵王入陣曲》,我們知道歌曲往往易傳播,此事當然會傳入皇帝耳中,一來蘭陵王本來就是皇嗣,二來威望這麼高,於是就為個人帶來了殺身之禍。皇帝作為高危職業,不時時刻刻提防大臣,結局可能就是自己被弒殺,被替代。所以歷來皇帝對大臣都不是完全放心的,我們當然作為事後諸葛亮來說,很輕易就知道像高緯殺蘭陵王,後唐李煜殺林仁肇是自毀長城,但是作為當事人卻很難判斷,所謂當局者迷,況且外患可能遠在天邊,內憂卻可能就近在眼前,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遍尋歷史中執權柄而得善終者本來就不多。華人向來對悲情人物會給予畸形的偏愛,就像項羽明明就是一個非常殘暴、嗜殺的人物,就因為他是失敗者從而受到後世同情,這種同情心無視其缺點極無原則性。由此再看蘭陵王,本身就是美男子,又護國功績卓著,三十三被賜死極具戲劇衝突效果,也暗合了上邊說的華人的同情心,使此事千古餘音不絕。

    主要原因如上所陳述。

  • 5 # 再言春秋

    引言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最傑出的宗室子弟。無論能力還是忠誠,都是做臣子的典範。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高緯這樣的昏君。

    分析

    簡說高長恭其人

    高長恭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蘭陵王,這個人在當時的北齊是非常有影響的

    1、蘭陵王在當時的北齊,絕對是顏值擔當。能夠列入四大美男子當中,可以想象他的相貌有何等的英俊,史料上對蘭陵王的相貌評價是: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也正是因為他的相貌問題,所以每次打仗都要帶面具,這樣才能威懾敵人。

    2、英勇善戰,是蘭陵王的第二個標籤。他是當時北齊的三大名將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斛律光和段韶)。他的經典戰役就是金鏞解圍,當時的北齊要面對北周與突厥的聯手進攻。金鏞城被北周圍困,蘭陵王高長恭率領五百騎兵衝進北周的包圍圈,殺到金墉城下。金墉城危機解除後,他又組織軍隊對北周展開攻勢,把北周打的丟盔棄甲。此戰之後,士兵們為了謳歌蘭陵王還為他譜了一首《蘭陵王破陣曲》

    3、愛護士兵。雖然貴為宗室,還是北齊軍界的一把手,高長恭卻非常的有親和力,事必躬親,謙和待人,史稱他“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高長恭憑藉自己對士兵的愛護在軍隊威望越來越高,也因為這一點,他遭到了北齊後主高緯的忌憚。

    高緯為什麼要賜死高長恭

    高緯作為北齊的最高統治者,而高長恭作為北齊最優秀的宗室,兩個人應該是相互信任才對,但高緯卻要治高長恭於死地

    1、在邙山之戰後,高緯與高長恭就產生了嫌隙。邙山之戰的時候高長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作戰結束之後,高緯與高長恭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芒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

    對高長恭而言他的話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他是宗室子弟嘛,國事自然也是家事。只不過這句話在高緯聽來就有了其他的深意。從這個時候起,高緯與高長恭之間產生了嫌隙。

    2、高長恭的權力、威望過大,高緯對其有所忌憚。怎麼說高長恭也是當時北齊宗室最強者,又是大司馬,又是太保的,名副其實的軍界第一人。如果說高緯對他有所忌憚那是人之常情。當然,高長恭也能感到高緯對他的忌憚,他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

    高長恭用自汙的方式想解除高緯對自己的戒心,他開始大貪特貪。只可惜,他的這種做法對高緯沒有任何作用,該懷疑就是懷疑,想賜死還要賜死。

    3、高緯這個人本身就心理變態。俗話說的好:南梁多叛逆,高家出奇葩。楊堅沒長大,宇文頂呱呱。北齊皇帝出奇葩的比例,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是最高的,因為沒有哪個朝代能超過百分之百。而高緯這個人又是奇葩皇帝的代表,《北齊書》中給他的評價是:

    內侍帷幄,外吐絲綸,威厲風霜,志迴天日,虐人害物,搏噬無厭,賣獄鬻官,溪壑難滿。重以名將貽禍,忠臣顯戮,始見浸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因機,遂混區夏,悲夫!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

    遇到這麼個奇葩皇帝,高長恭真的是太可惜了。

    高長恭死後對北齊的影響

    本就實力不行的北齊,高長恭的死,進一步加速了北齊的滅亡

    1、作為北齊重要的軍事將領,高長恭的死對北齊的軍界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損失。當時北周的實力已經明顯的超過了北齊,高長恭之死對北齊而言無異於自毀長城。北齊軍事能力最強的三個人分別是段韶、斛律光與高長恭。段韶這個時候已經病逝,而斛律光也在此之前就被殺害了。等到高長恭死了以後,北齊的軍事上再沒有一個能拿的出手的人。

    2、高長恭死後,北齊的朝政加速了腐化的進度。高長恭雖然為了自保而貪汙,但他為人還算正直,作為北齊軍界第一人,他的存在對奸臣多少還能有一些扼制作用。他死了之後,北齊的奸臣更加的肆無忌憚,他們賣官鬻爵,迫害朝臣,加速了北齊的滅亡。

    結語

    作為北齊軍界第一人,高長恭是北齊用來保衛領土的最佳人選。宗室的身份,讓他有一種超乎於常人的責任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責任感,讓他把國事當做了家事,結果引來了高緯的猜忌。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高長恭的權力與威望,能力與忠誠,在高緯看來都是威脅其統治的隱患。如果說換一個明君的話,高長恭必然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重用。只可惜,他遇到的是高緯這個奇葩中的頂尖選手。很無奈,命運留給高長恭的只有悲劇這一個選項。

  • 6 # 四季文史

    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你是同胞還是金蘭。高緯賜死蘭陵王,就充分地說明了在古代封建社會,親情與手足根本不可能凌駕於皇權至上,否則必遭殺身之禍。高長恭就因為自己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結果“挑戰”了皇帝的權威,最終蘭陵王沒有逃脫被賜死的厄運。

    一、蘭陵王的傳奇故事

    蘭陵王,本名高肅,字長恭,是北齊王朝宗室將領,是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皇帝高緯是他的堂弟。高長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男子之一。

    翻看北齊歷史我們知道,蘭陵王是一位溫良敦厚、容貌俊美的將領,以至於他打仗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副猙獰的面具,否則敵人會把他當成女人。蘭陵王不但作戰驍勇,而且愛惜屬下,視如己出。邙山之戰時,他帶領五百騎士衝出北周的重重包圍,直到洛陽城下,守城士兵都不知道此人是誰,直到他摘下面具的時候,才知道是蘭陵王。洛陽之戰以後,士兵們為了慶祝勝利,為了愛戴的將領,他們把蘭陵王寫入了歌曲《蘭陵王入陣曲》,這次勝利是蘭陵王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對於功高震主的蘭陵王,洛陽之戰展現了他的威武勇猛,也彰顯了他在軍營裡的威望和名聲。這一戰樹立了蘭陵王的絕對威信,但也引來高緯的猜忌:擁兵自重,張揚跋扈。這次事件為蘭陵王之死埋下了伏筆。按理說蘭陵王忠心為主、拼死護國,理應加官進爵得到封賞才是,可偏偏他有一個小肚雞腸的皇帝堂弟,而且在一次對話中,讓高長恭走上不歸路。

    二、高長恭禍從口出

    “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功高震主,禍必降之。”蘭陵王的戰績在北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都對這位近乎完美的男人大加讚賞。然而,面對這等情況,高緯作為一國之君,豈能無動於衷。蘭陵王如此風光,怎麼能體現皇帝的恩澤呢,自己的權威又放在什麼位置呢。蘭陵王不覺已經大禍降臨。

    高緯:“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 高長恭:“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看似不經意的君臣對話,已經點燃了導火索。高緯提及邙山之戰時,對蘭陵王說,深入敵營太深,萬一失敗,恐怕性命不保。蘭陵王覺得堂弟在關心自己,很隨意地就說國家大事,也是我的家事,當時也沒有考慮那麼多就做了。

    如果換做今天的對話情景,這等功臣把國家大事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這是何等的忘我和高尚。可偏偏這件事發生在北齊,發生在高緯和蘭陵王之間。高緯覺得,蘭陵王有謀反之心,甚至想取而代之。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對妻子鄭氏說,我一心為主,哪裡有辜負皇帝,他居然賜我毒酒。最後,蘭陵王含恨飲鴆而亡。

    三、挑戰皇權,必當誅之

    自古以來,皇權是不容挑釁的絕對權威。即便是親情也顯得蒼白,所謂“伴君如伴虎”,哪怕你曾經戰功赫赫,一旦“功高震主”,就會招致殺身之禍。蘭陵王忠心為國,到頭來卻落得被時代拋棄的宿命,不得不說,一代將才可惜了。

  • 7 # 北辰飛雪

    這其實和當時的大環境,以及北齊集團激烈的權力鬥爭有關。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君臣猜忌嚴重,而武力動亂更是家常便飯。

    北齊動亂的政治環境

    北齊後主高緯、蘭陵王高長恭,都是高歡的孫子。但蘭陵王高長恭是文襄帝高澄(高歡長子)的四子,高緯是武成帝高湛(高歡第九子)次子。所以,高緯和高長恭是一個爺爺,但卻不是親兄弟。

    原本長子高澄繼承了高歡的權勢,但後來卻突然被刺殺掉,局勢開始變得混亂。此時,高澄弟弟高洋挺身而出,迅速穩定了局勢。高洋前期勵精圖治,且建立北齊政權,只是後期變得荒淫無道起來。

    高洋死後,其子即位。只是高洋的弟弟高演、高湛(親兄弟,同父同母)發動政變,廢掉了自家侄子。高演死時,兒子年幼。為了避免悲劇重演,高演傳位給弟弟高湛,高湛死,兒子高緯即位。

    皇帝的頻繁更迭,是鮮卑和漢族官員在朝堂上爭鬥的結果。鮮卑貴族戰勝了漢族官員,高演得以登基。高緯即位後,依舊延續了重用鮮卑官員的傳統。而此時,手下的漢族大臣,想要擁護高緯的弟弟高儼,推翻高緯和鮮卑貴族。

    所以,高緯之所以能成為皇帝,以及成為皇帝后,都面臨著殘酷的鬥爭形勢。北齊內部的矛盾一直不斷,宗室之間、宗室和百官之間、百官內部之間都是矛盾重重。

    而且,高洋、高湛、高緯簡直一脈相承,性格中都有荒淫殘暴的基因,他們都荒淫無道,殘殺宗室、大臣,這種性格的傳承,和蘭陵王的死亡也有關係。

    蘭陵王的功績太大

    蘭陵王高長恭之死,除了高緯猜忌的性格外,其本人也有相應的原因。首先便是他的身份,其次便是他的功績。

    高長恭的父親高澄,是高歡的長子,後來被高洋追封為文襄皇帝。而高緯的皇位,是透過推翻高洋之子而得來的。那麼,一旦時機成熟,在有心人的運作下,高長恭自然也有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而且會比高緯更名正言順。所以,當高長恭無意間說了一句話之後,便引起了高緯的忌憚。

    後主(高緯)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

    高長恭不過是感動之下,說了一句表忠心的話,便被敏感地高緯認為,“家事”二字別有用心,從此心生忌憚。高長恭此後不得不借大肆貪汙、甚至裝病的辦法來保全自己,可最終依舊被高緯用毒酒毒死。

    高長恭除了身份尊貴外,其軍事能力也是十分高超。在芒山之戰、定陽之戰中,高長恭屢建功勳。軍士們甚至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以此來稱頌高長恭的勇武。高長恭雖然貴為宗室,可卻能團結士兵,即使是普通的瓜果,也必須和士兵們分享,因此深受士兵愛戴。

    王前既有功勳,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時事。

    然而高長恭的韜光隱晦,並沒有打消高緯對他的猜忌,仍舊派人給他送去了毒藥。

    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範飲以毒藥。長恭謂妃鄭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妃曰:“何不求見天顏?”長恭曰:“天顏何由可見!”遂飲藥而薨。

    臨死之前,高長恭燒掉別人欠他的千金債券。

    綜上所述,雖然高長恭為國為民,忠心事主。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無論是他的身份還是功績,都極為受到猜忌。

    何況當時的朝堂之上,鮮卑官僚和漢族官僚爭鬥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高長恭即使有心逃避,也難以躲開權力的漩渦。

    何況皇位本來就得來不正的高緯,從基因裡就有猜忌的成分。高緯這種猜忌的性格,自毀長城的行為,給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機會。宇文邕北連突厥,在公元557年滅掉北齊。已經傳位給幼子的高緯,也被北周俘虜,他最終依舊難逃成為階下囚的命運。

  • 8 # 我有我的世界觀

    在封建帝王時代,難啊!兵敗會被殺。建功立業了,如果遇上明君,則可揚名立萬,蔭澤家族。否則,只會引來功高蓋主之嫌,招來殺身之禍。蘭陵王就是遭到這樣的悲劇。

    首先,蘭陵王有功績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肅,字長恭),生於北齊王朝宗室。561年,被授使持節都督幷州諸軍事、幷州刺史。次年,封鉅鹿郡“開國公”,進領軍將軍。

    在軍事上,蘭陵王屢立戰功。

    ①擊退突厥——563年,北周大將楊忠與突厥木杆可汗合兵自恆州而下攻打北齊,直逼併州。蘭陵王參與了作戰,奮力將突厥人擊退。

    ②金墉解圍——563年12月,北周攻打北齊洛陽。為了阻斷北齊南下的救兵,北周便挖了一條長坑,圍困洛陽。洛陽危急。

    高長恭受命救援洛陽。

    蘭陵王長恭以五百人突入周軍。——《資治通鑑·陳紀》

    僅率五百壯士衝襲敵陣,一路衝殺,尤為勇武。由於他作戰時是戴著頭盔,當他抵達金墉城下時,城上守軍不知是敵軍還是自己人,未敢射箭。當他取下頭盔時,守城將士才看清他的面目。趕緊以弓弩手殺退圍兵,接應蘭陵王。

    援救兵到,士氣大振,北齊進入反攻。 兩軍短兵相接,北周大敗。

    (北)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轂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山澤。——《資治通鑑》

    斛律光又射殺北周庸忠公王雄。北周得知前軍潰敗,人心惶惶。宇文憲也撤去了豫州之圍,退回關中。

    由於赫赫戰功,蘭陵王前後歷任鉅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等。

    (蘭陵王塑像)

    蘭陵王除了戰功,還有聲望

    蘭陵王高長恭溫良敦厚,治軍躬勤細事,在百姓中具有很高的聲望。又兼貌美,是古代中國四大美男(西晉文學家潘安、蘭陵王高長恭、戰國時期辭賦家宋玉、晉朝玄學家衛玠)之一,人們都很喜歡他,愛慕他。

    特別是在邙山之戰中,率五百壯士衝入敵陣,解除金墉之圍,威名更是大振。為此,士兵們還專門編了一首歌《蘭陵王入陣曲》,用以謳歌他。這首歌后來在北齊廣為流傳,這使他的英勇壯舉在全國廣為傳播。

    蘭陵王也曾想過急流勇退

    蘭陵王明白自己戰功和聲望都很高,怕引來功高蓋主之嫌,遭致武成帝猜忌,便有意犯錯,表明自己心無大志,不會對皇位構成威脅。

    他在定陽之戰時,故意經常收取賄賂,聚銀斂財。他的親信尉相願告訴他,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如果朝廷忌恨你,這事反而成了罪名。不如激流勇退,稱病居家,不再幹預朝政。

    蘭陵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但是要成功隱退,不是那麼容易的。等到江、淮戰事爆發時,朝迋要對陳國用兵, 高長恭被再次任命為將軍,又立下卓越戰功。

    蘭陵王遭冤屈被殺

    在邛山之戰大捷時,後主高緯讚賞他的勇猛說:“你這樣衝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 ”。蘭陵王回答:“國事即家事,我在戰場上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的 ”。

    就是這一句“國事即家事”,引起了高緯的猜忌:你是不是打算竊取國家?又聯想到士兵們所編唱《蘭陵王入陣曲》,如此威望,後主就更加浮想聯翩了。

    之前蘭陵王臉上長癰,但沒有長出來,不影響指揮戰爭。江淮戰事時,蘭陵王已萌生隱退之心,但無奈找不出合適的理由。對於再被任用為將軍而立戰功,他感到擔憂,他嘆息說:

    我去年面腫,為何不發!

    為了成功隱退,他可煞費了苦心。他用病痛來折磨自己,從此,他有病也不去醫治。

    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蘭陵王的一句“國事即家事” ,對於齊主高緯來說,如鯁在喉,總覺得心裡面不夠踏實。於是高緯還是不肯放過他,竟然派遣使者,逼令他飲鳩自殺。

    在寧可錯殺也不願漏殺的封建帝王年代,蘭陵王從許多方面來看,都避免不了皇帝的猜忌。特別是那句“家事即國事”,本來蘭陵王是剖示自己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卻反而成了齊主懷疑、猜忌的埠。

    這就是蘭陵王的悲劇!也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忠心愛國的志士們,在沒有遇到明君時,這些人命運的縮影!

  • 9 # 汪十月

    因為功高者必然蓋主,蘭陵王又偏偏是皇子出身,則更容易被懷疑有異心,這種忌憚是不管他怎麼做都無法避免的。

    蘭陵王高長恭本名高肅,是北齊王朝著名的宗室將領,不僅戰功彪炳,極其英俊,還兼愛兵如子,心性仁厚。

    因為長的太帥了,居然需要帶面具上戰場。而他在軍事上也主要成就於與北周的數次戰役,特別是邙山之戰,高長恭聲名遠揚,《蘭陵王入陣曲》就是為了讚頌他當時的功績。

    蘭陵王當然是北周和突厥難以襲取北齊的一柄利器,卻也是北齊王朝第五位皇帝高緯的眼中釘,肉中刺。

    高長恭從武平三年被封為大司馬開始,接連擔任太保,鉅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等等。

    權勢至此,哪怕高長恭行事再低調,他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會被無限的放大,落在高緯眼裡,就是每一個字都有逆反的可能。

    如果高緯愛民如子,他當然不會賜死高長恭,如果高長恭不姓高,他當然也不會死的那麼快。

    但是對高緯而言,只有他是北齊的皇帝,北齊的存在才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2020賽季NBA常規賽目前為止,得分榜前10球員中誰最喜歡投三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