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
-
2 # 奇東趣語
雖然近期剛發表了有關進化論圖文,但看到您的發問方向又有了新的總結,接下來我來回答一下!
一、從文化時代解讀首先看一則介紹“ 達爾文進化論是19世紀中葉後期,達爾文創立了科學的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推翻了特創論等唯心主義及形而上學在生物學中的統治地位,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個革命變革。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進化論是在達爾文研究20多年成熟後於1859發表,至今已經有161年了,本來在進化論在誕生之初,是作為一種假說被提出來的,至於為什麼會在生物學中被如此推崇是因為在當時宗教盛行的年代,人們的認知與研究被視為邪祟,進化論一出直接推翻了神創論,因為就《聖經》記載,世界萬物都是被上帝花了六天時間創造出來的,而進化論的誕生對當時影響是可想而知,進化論在封建迷信的壓力下依舊被人門認可,可想進化論的地位有多高,對後世科學研究的貢獻有多大,雖然他本身並不完美,但在推崇他的人眼中,進化論就是神作,已經成為了一部分人的信仰,也可以說是科學界的一座里程碑!
二、進化論是一種假設、推理、論證上面也提到了進化論本身就是一種假說,但這並不是說它是無依據的,不具備科學性,達爾文在創作時是研究了生物20多年,經過大量的實驗,對比得出來的知識。
但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愈加先進,對生物的研究愈加細緻,許多當時無法發現的細節也逐漸明瞭,所以才造就了進化論越來越捉襟見肘,但我們依舊不能否定進化論對科學卓越的貢獻,它是一座豐碑,雖然在現在看來是有那麼多的瑕疵!但人類科學就是如此,正是因為不完美所以才神奇!
三、人類為何“高高在上”我們拋開神創論,拋開進化論去探討人類本身或許才是準確的!
雖然人類沒有脫離生物本身,但人類的存在卻是神奇的!為什麼人類有發達的頭腦?為什麼人類沒有強大的軀體卻依舊可以稱霸地球?為什麼人類在地球顯得格格不入卻又能成為強大群體?
我們再說一種假設,外星人創造倫,就拿我們人類正在創造一種工具來講——機器人!我們理想的機器人是什麼樣?基於什麼?答案很明顯,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我們身邊最常見不就正是我們自己嘛!所以我們按照自己的外形去製造機器人,因為這符合我們審美和習慣,哪怕是創造其他型別的機器,我們也是按照我們身邊的一切去創造,就像機械狗,工廠的機械臂等等,創造他們來幹什麼?替我們工作,替我們完成我們覺得累,覺得髒的工作,甚至去完成及其耗費人力時間的複雜工程!那麼完成這類工作得具備什麼?①得有處理複雜工程的計算程式②得有承受壓力的系統③得有龐大的數量④得有和我們相似軀體,保證替我們完成後可以使用!細思極恐,想想這些,我們人類好像就具備這些功能,有處理複雜事物的大腦,有自然界唯一的排汗系統,有強大自我繁殖功能,有極大麴向性,因為大多數發明都是來服務自己的,總不能發明一個我們都無法使用的東西!
然後怎麼去控制?我們創造機器人是為了服務我們,不是傷害我們,所以我們在它的資訊處理系統中設定了界線,不能傷害人類,機器人三大定律我想大家在看電影時都聽過,大概都知道是什麼!
再說我們人類,要知道我們人類大腦僅有3%被使用,也就是說我們有97%無法使用,被我們的基因鎖牢牢鎖著,要是按照進化論的說法,不用的部分會被進化掉,可我們的大腦一沒有萎縮,二沒有缺少,這科學嗎?
雖然我們不知道外星人創造說是否準確,但我們既然存在,那就存在一定的意義,不論我們是進化的產物,還是創造的產物,我們既然在宇宙中存在著,按照我們人類說法,那就是合理的!
-
3 # 博士軒轅
進化論是不可信的,但是雜交論加基因改造論,是比較可信的。
狼可以根據人類需求,雜交成狗,狼是不會自主進化成狗。
-
4 # 星球時空聯盟
因為生物的進化遊戲是導演在後臺策劃安排的呀,即便某些物種滅絕也是導演覺得這個品種沒必要存在地球上了才有的結果。
-
5 # Tj天海
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目前科學還無法完全證實其正確與否,但是他是現代科學的研究基礎。人類是如何進化的比其他物種快,這用進化論也無法解釋的。我認為人類可能在進化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才會超越其他物種的,而不是絕對的必然。
當然為什麼人們不太信任進化論呢,因為他有幾大缺陷,首先,隨著解剖學的發展,進化論與解剖學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明顯,但是沒人可以說清楚,另外,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為什麼沒有過渡階段,直接變成了人類,最後,胚胎學感覺比進化論更嚴謹科學。
另外好多生物存在好多與進化論違背的東西,比如孔雀的尾巴,除了好看沒有別的用途,而且也不適合奔跑,完全不符合進化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但是進化論也有其有力的證據,比如長頸鹿的脖子,就有可能是進化論的結果。
進化論到底正確與否,目前學術界還在爭論不休,到底誰是正確的還需要考古界發重大的證據才可以證明進化論,但目前缺少條件。
-
6 # 生物愛生活
進化論真的可信嗎?
進化論當然是可信的。每一個科學理論都是基於某個時期社會發展需要在當時科學水平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進化論的主要內容包括: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不是個體;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材料,突變引起的基因頻率的改變是普遍存在的;自然選擇主導著進化的方向;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的一個物種的種群就變成兩個物種的種群了。
一個科學理論並不是永恆不變的,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會發現一些現象和規律不能夠用這個理論來解釋,這個時候不是去否定這個理論,而是要去補充和完善它。應該說科學界所有提出的理論都存在這個現象,進化論自然也不例外。
進化論理論一直就不是一塵不變的。進化論最早是由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後,對物種起源的一種猜測而提出的一種假說。隨著進化論的發展,產生了現代綜合進化論,而現代進化學絕大部分以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指導,埃爾溫·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為主體方向,進化論已為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
為什麼人類領先其他物種那麼多?人類的發展領先其他物種,這個問題確實不能用進化論來全盤解釋,那是因為影響生物進化的因素有很多,而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大多數物種的進化現象,還有一些影響生物進化的因素還需要我們繼續來發現和完善。
其實,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生物進化現象不能被進化論所解釋。因此,科學界也形成了許多新的生物進化假說,例如,病毒進化學說等,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進化論不能說明的問題。或許不久的將來,這些理論都會成為進化論的補充,而使進化論更趨完善。
綜上,進化論是可信的,只是理論也需要不斷的補充和完善。
〚科普地球生物 聯絡大眾生活〛
-
7 # 系統管理員008
我是學習生物的,對於進化論是我信仰的基礎。
進化這個詞,是人類為了更好的理解傳承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發明的。對於人類來說,把自己好好擺在最耀眼的位置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我明確的告訴你,人類的進化並不完整,不是最好的。人類有會有癌症,但是鯊魚不會。人類有雙手,會用工具,但在不停摧毀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會使用工具的其他動物不會。如果以數量來說,人類的確佔據很多資源,但是地球上出現過多少類似的霸主?他們現在不是石油就是化石。地球現在最多的脊椎動物,是雞,對,咱們平時吃的雞,目前大概有230億隻。你敢說是人類在馴養雞?不是雞在透過人類保證種族延續?
我只能說,把人類自己的標準作為最高標準本身就愚蠢。那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在時間的長河中,太多來了又去,佔據一時的優勢並不能說明什麼。突破在哪裡?我也不知道,等待賢者為我們指出道路。
-
8 # 瓷白玉潤
我認為進化論只是部分正確,但人類絕非進化而來。首先,人類的智慧遠超其他物種,而其他動物有很多在智力上差別則比較接近。各物種進化就如體育比賽,在進化的競爭中,第一名同第二第三名差別不會很大,而獨有人類,在智力上同其他動物是天壤之別,基本不可比較。其次,有很多方面的現實與進化論也存在巨大矛盾,比如人類的面板基本光滑無毛,這個特徵在自然界中是毫無優勢的,憑啥進化成這樣? 再比如人類的頭髮能長那麼長,到底有啥用處? 最後,人類直立後用兩隻腳走路,根本跑不過猛獸,四肢的肌肉也太弱,不適合生存。
現在絕對相信所謂“科學”的無神論者,其實基本都是屬於比較盲從的一類人,由於近幾百年科技在物質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就形成了很多隻相信科學及其思維方法的“科學教徒”,科學也變成了“科學教”。科學教徒的特點,對所有現象都只用現有科學來解釋,解釋不了的,也必定用某種科學理論來牽強附會的解釋,實在解釋不了的,就蠻橫地進行否定或乾脆不予理睬(比如對瀕死奇特現象或很多轉世人的客觀例子),對其他解釋一律進行打壓諷刺,這本身其實就違反了科學的求實和實證精神,所以才稱之為“科學教徒”。
-
9 # 思考的五爺
進化論是科學的,在沒有進一步重大發現推翻它之前,是可信。
人領先動物在於大腦的進化,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10 # 幽靈比蒙
進化論一詞最早由達爾文提出,當時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引起關注,教廷不但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還把他告上了法庭。幸好有個叫赫胥黎的小夥伴幫他打官司。這期間誕生的最初版本進化論有兩大支柱和一個思想。兩大支柱是1泛生論(用進廢退),2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是進化是連續的。從我們現在來看,這三條中,泛生論存在邏輯問題(這個用進廢退已經被證實是不正確得了),當時還有一位我們熟知的科學家就對進化是連續的這件事產生了懷疑,並親自做實驗駁倒了這一思想,這就是孟德爾和他的豌豆實驗。他用實驗證實只要基因改變,就能出現新物種,不用必須連續進化。當然達爾文因為孟德爾的神父身份一生都沒有正視這個人,也從沒把他的科研成果當回事。
最初版的進化論在當時的學界逐漸佔據主流的時候,大家發現它自身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如果物種是連續進化的,那麼過度物種在哪裡(貓是貓,狗是狗,他們的祖先古貓科在當時沒有發現化石)。這時候以為科學家杜布贊斯基出版了(遺傳學和物種起源)巧妙的把孟德爾和達爾文的學說結合起來,他認為進化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的,說明過度物種必然稀少,只有成為成熟物種(具有比元物種更強的競爭力)之後才會大量繁殖。本身數量少所以留下的化石也很少。從大資料上看起來就是一個個的物種相互割裂。
後來有一位科學家佛理慈發現了突變現象,就是說,物種的變化是基因傳遞過程中產生的突變的累加,從而產生新的種進而實現的進化。並應為不久之後dna被詹姆斯沃森和法蘭西斯克裡克發現,證明了dna在轉錄時產生的錯誤導致了突變現象進而導致了進化。這就是相當於給原始進化論打上了強力補丁包,形成了我們比較熟悉的綜合進化論,但是為了和其他進化論區別我們叫他個體進化論(進化最關鍵的是基因的突變,依然保留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以為這個個體進化論已經很完備了。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讓進化論學者大吃一驚。當個體進化論有很多問題依然沒法解釋的時候(陸豚的自殺獠牙,普遍存在於各種動物dna內限制壽命的基因片段,各種利於生殖的性狀都不利於生存但依然出現了這種性狀)有科學家提出物種進化不能以個體為單位應該以種群為單位,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情況就迎刃而解了。就是說物種會自發限制個體壽命,給年輕個體留下生存空間。
時間進入20世紀後半頁,理查德道金斯出版(自私的基因)一書,在學界引起地震。他認為進化的本質並不是物種的變更,而是基因為了搶佔更好的生存位置而採取的變化。這在當時看來是很可怕的觀點,他的核心說明,生物的本質是競爭與掠奪而不是和諧共處,我們這些生物只不過是基因製造出來的不同型號的生存機器,一切慾望一切進步都來自於基因。(雞和雞蛋,也許應該被叫做蛋雞和蛋)
同一時期,還誕生了兩種重要的進化論學說,分別是今西錦司提出的分棲理論,支出生物有固守自己生態位,不去主動侵佔其他動物生態位的行為。還有木村資生的中性進化論,這個中性進化論看起來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修正版,但其實就是他給了達爾文進化論致命一擊。他提出,自然選擇的原動力來自於中性基因突變(中性基因,不影響生存的基因)。大自然的淘汰能力是有限的,中性基因的差異不會帶來絕對性的數量變化(高鼻樑不影響呼吸,藍眼睛不影響視力)。因此中性基因的突變更容易被儲存下來,慢慢行程不同的種。他又用數學公式計算出結論,進化速率等於每代配子數的兩倍,與其他因素無關。這就相當於打斷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最後一條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部分涉及很多數學知識,我就不在佔跟多篇幅了。
當然以上無論是達爾文進化論,還是綜合進化論等等依舊是進化論的範疇。而如今學界還有另一派觀點,也許讓我們大吃一驚。拉夫洛克著作(蓋亞復仇)認為進化的單位既不是個體也不是種群而是整個生態圈。他提出雖然經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但是生態複雜度,物種多樣性整體向上。證明物種的進化必定收到某些因素影響,踢出不利物種豐富的因素。讓物種豐富度一直增多。(所有大滅絕都發生在某一物種極其發達,甚至該物種處於壟斷地位時)他一直被人罵是披著科學的教皇,不被大多數科學家正視。但是他的理論正好解釋了一些生物進化史上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根據倖存者偏差理論,食草動物應該長成渾身尖刺,唯獨沒有防護要害的地方才對。(死亡經驗無法遺傳,被襲擊的會明白弱點在哪,但是無法告訴後代)但是事實上無論是三角龍還是野牛都是出最少的防裝就能有效抵禦食肉動物的襲擊。這就讓人很恐懼了,難道有冥冥中的存在把經驗告訴了這些食草動物的後代麼。
1996年有一位叫馬古利斯的女性美國微生物學家在一次大會上提出了內共生學說,她提出,既然線粒體和葉綠體曾經是獨立生物(原線粒體,藍藻)那麼應該把與他們共生構成的動植物細胞也算做一個獨立的生命。即可得出我們生命體是組成我們的細胞的利益集團,我們的生存可能並不僅僅為了自己。進一步推論,那麼整個生態圈呢。近年來,關於一種特殊共生物種的研究引發大規模關注,它就是地衣,地衣是植物,細菌,真菌三者的共生體。植物進行關合作用,細菌負責物質搬運,真菌負責生殖與擴張。這種生物特殊就在於它是第一個從水中登上陸地的物種,4億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而起這種生物完全不為自己而活,它們的出現似的荒涼的大地出現綠色,為後來其他生物的登陸創造了必要條件。這無形中又佐證了拉夫洛克的蓋亞假說,近年來也有更多的論點支援生態圈共生模式也許存在合理性。
作為總結,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於物種起源和進化現象越來越瞭解了,雖然達爾文的原始進化論在今天已經被證明漏洞過大,只存在於教科書之中。但進化論依舊是可信的,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進化論 都是科學論證,一個被推倒。他的繼任者必定是更嚴密的進化論,絕不可能是神學。從進化論角度上來講,人類並不那麼高階,2019年cell發表了兩篇關於人腦arc蛋白的論文,這是一種蛋白質外殼,rna核心的逆轉錄病毒。這種病毒廣泛存在於很多生物腦中,我們人類是最多的。論文指出,這種病毒和人類記憶與自我意識有很大關聯。從這個角度出發,說明人類能發展出文明,發展出社會是必然現象,是這種病毒提高了人類的“智力”。也就是說文明只不過是生物學的一個插間,相當於我們的第三隻手,第三隻眼睛沒什麼特殊性。但是人類得到這個外掛之後真的高階了嗎,生物的高階應該由生物學來定義不是社會學(生物保護自身基因的能力)。人類的生物學評級高於虎鯨,高於大多數我們常見的動植物。但是低於水熊蟲,低於很多細菌。(他們很多地球爆炸了都能生存,並且目前分佈比人類廣,水熊蟲已經殖民月球,噬硫細菌廣泛分佈於地底,他們個體數量估算等於地標生態圈生物數量總和包括地表微生物)所以我們人類也沒什麼可驕傲的,哈哈(ಡωಡ)hiahiahia。
-
11 # 科學建模
進化論真的可信嗎?為什麼人類領先其他物種那麼多?
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可能也是目前最有爭議的一門學科理論了。應該說,進化論目前在主流學科中的地位沒有太多的變化,在絕大多數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仍然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基本理論框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衍生出多個學科門類,比如分子進化學,基因進化學等。此外,古生物研究領域還是以進化論為導向,化石分析也多以進化論作為支撐論據,比如恐龍的牙齒的研究,恐龍形態分類研究等等,大多數與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的方法論一致,沒有什麼太多意外。
01 現代科學依然都充滿爭議
那麼,為什麼進化論卻又充滿爭議呢?這個其實是普通吃瓜群眾的一般性誤解,實際上,就各個學科進展來說,每一個領域都有自己充滿爭議的部分。然而,大多數科學爭議,或者說科學問題,都只限於領域科學家內部討論,很少被公眾所瞭解,主要還是太晦澀,與公眾理解認知偏差非常大,不適合公眾討論。
比如上世紀初David Hilbert在千禧年1900年巴黎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其中包括了比如連續統假設,費馬大定理,龐加萊猜想,很多都是100年時間才得以解決,但有些問題的深刻性超過了問題本身,其結果很可能會顛覆整個數學研究的基礎。
這些問題在公眾視野中很少出現,因為我們普遍認為數學就是最確定,最沒有爭議的學科,但實則也不然,比如連續統假設,公理化集合論,比如選擇公理等等,比如Godel的不完備性定律,對角線證明法則,悖論等等。數學發展也是經歷了數次數學危機後,才得以構建起今天所謂的最沒有爭議的學科,但現在的數學研究就沒有危機了嗎?誰也不敢說,畢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遠遠不夠。
同樣,最確定的學科之二,物理,更是存在大量的爭議問題,比如量子理論的詮釋問題,比如大一統模型,弦論等等。那麼這些爭議都需要高深的數學理論基礎知識和長期的訓練,才能窺觀其中一二,對於普通公眾來說,只能是看個熱鬧罷了。
然而,生物學就相對淺顯許多了,比如古生物學,進化論,大概一說,中小學生都能理解明白,這就形成了大眾對進化論研究中的爭議的放大效應,尤其是進化論與人類起源,與外星生命都有隱隱約約的內在糾葛,讓公眾對進化論的爭議更加的敏感,更有興趣,也更願意參與和質疑。
02 進化論更容易被普通大眾質疑
從大眾觀點看,進化論受到質疑的關鍵一點,就是進化論物種之間進化證據不足的問題,這也是達爾文自己就有已經意識到的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的一個核心觀點是進化的漸進性,也就是說物種的進化都是一點點完成的,這點從胚胎演進的過程可以來說明。胚胎髮育經歷的不同形態基本上就是物種進化的一個縮影。
達爾文說過,如果進化需要透過突變來完成,那麼他寧願放棄進化論。然而,直到目前,進化論的漸進式進化的化石證據還不充分,大部分化石都不是漸進的,達爾文對此的解釋只是地層被破壞了。或者說,能夠保留化石的地層本身就不是連續的。因此,我們想找到連續的化石證據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們現代人一生80年,能夠見到多少被完好儲存下來的動物屍體呢?很難,因為形成化石需要的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苛刻,比如,瞬間被埋入土層,然後還不會被粉碎扭曲瓦解,這種在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確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一般的滑坡、泥石流都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然後還要億萬年的滄海桑田的地殼運動中不被破壞,這個也的確不能要求化石證據的完整性連續性。
達爾文漸進式的進化論的核心還是形態學結合地質地理生態環境做了大量的推理分析,然後總結歸納出來的理論框架,應該說有大量的現存物種間的形態學證據,以及古生物化石形態的證據。
當然,還有很多挑戰,比如眼睛的形成,翅膀的形成,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等等,實際上,最初的挑戰者大部分來自於堅持神創論的群體,當然,他們不能用神創論本身來駁斥進化論,因為神創論本身也是無法證實的一個說法,為此,他們只能用科學的方法來來駁斥進化論。
03 狹窄的科學視野產生對進化論的質疑
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審判達爾文》的作者詹腓力。詹腓力實際上是一位律師以及法學教授,可以看作是一個典型的文科生,從文科生所謂的思辨邏輯的角度對達爾文進化論進行質疑。法學教授的強項在於辯論,在於找到別人日常邏輯背後的漏洞,但這也僅限於日常邏輯而已,比如福爾摩斯的邏輯推斷能力大概就屬於此類,但是我們不能說福爾摩斯是科學家,具有科學家的視野和眼界。為什麼,因為律師在怎麼思辨也還是侷限在事實、物證這個層面,而科學更強調的是高度的抽象,反直覺。比如Godel的不完備性定理這個層面就無法在用現實世界的生活或物理邏輯思維模式來討論了,這大概就是科學與生活之間的本質區別吧。
回到《審判達爾文》上來,比如,作者詹腓力引用了很多例子來駁斥進化論能夠產生新物種的論斷,比如人對狗的選育,始終沒有產生新的物種出來,這說明育種無法產生新物種。這樣的論斷也是粗淺、直觀的,或者說是完全憑藉直覺的,因為,他們認為人類對狗的育種的嘗試已經足夠多了,為什麼還沒有新的物種產生呢?連人類控制的育種都不能成功,那麼大自然的自然選擇怎麼能產生新的物種呢?
這個其實最大問題就是他們認為人類對狗的育種選種的時間已經足夠了,怎麼也得有幾千年了。其實,幾千年,上萬年,在地球生命進化史上不過就是一瞬間而已,我們的物種化石,比如簡單的琥珀,都是千萬年上計的,這幾千年真的可以不算數,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再者,人類對狗的選育並非是要創造應新的物種出來,至少,在最近的2000年間,我相信人類沒有這個想法,因為我們直到最近100年才知道可以創造物種。因此,此前的人類嘗試只不過是一些經驗的總結,目的也只是改良狗的品種,或者保持狗的純血系,這樣的目的下,怎麼能孕育出新的物種來呢?即便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絕大絕大多數也不是以創造物種為目標,因為我們對DNA對理解和遠遠不夠,不足以支撐我們開展此類研究。
再比如,果蠅,詹腓力認為果蠅經歷了數千萬年,進化時間和次數都是非常驚人的,為什麼沒有進化成新的物種呢?這就是個悖論,一、因為幾千萬年前的果蠅,進化出的新物種可能中間滅絕了,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二、為什麼幾千年了果蠅為啥還不改變它的形態呢?為什麼不進化呢?這也是一種偷換概念,為什麼一定要進化呢?如果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完全可以不進化啊,比如植物,細菌,病毒,都沒有必須要進化成動物的。進化只是一部分消失了,一部分變成了新的形態,還有一部分維持了原來的形態。
再比如,其中的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質疑是對眼睛精細結構是透過進化而來的質疑,詹腓力認為如此精細的結構,所有的零件要麼就一下子形成,不可能一個部件一個部件的進化出來,也就是說不可能透過漸進式的進化方式來形成。而一下子全部同時出現眼睛的各個結構部件又是不可能的,所以,進化論是不存在的。可實際上眼睛的結構的確是可以一點點不同起來的,比如缺少某種視錐細胞可能就會對顏色不敏感,而一旦進化出了視錐細胞細胞就可以感應色彩了。這沒有問題,因為細胞是可以分化的,換句話說,一種幹細胞可以分化為不同型別的細胞,執行不同的功能。一種基因的變異的確可以導致彩色視覺出現或消失,那麼,我們僅僅需要的是在基因層面做一定的變異即可。
近現代,隨著基因科學研究進展,我們發現很多生命特徵都是由一點點基因控制的,換句話說,只要在基因上做一點點改變,就可能導致物種形態上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生命的基因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不會發生太大的變異。因此,我們說從基因進化的角度,生命進化可以看作是漸進的,一點點發生的,而非突然產生的。比如最近的Covid-19病毒,幾乎就是一個基因一個基因的進化,直到成為一個新的病毒。
這樣,我們就可大致確定了,實際上進化論在近現代透過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科學的研究得到了強化和鞏固,而非推翻。
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應該說越來越沒有市場,甚至連一些西方宗教系統也開始不得不承認進化論的事實了。
04 最後,人類為什麼超越其他生物非常之多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智慧很多,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人類的腦容量非常大,單位面積保有的神經元也非常高,相對於其他生物,大腦效率也非常高。不需要太大的體重和能量支援就可以完成高智慧腦部神經活動。
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比如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普遍效率都非常高,猴子、猿類也同樣比其他種類生物要“聰明”很多,這是一種符合漸進進化的特點,我們與其他哺乳動物之間存在猴子、猿這樣的過渡智慧生命,這恰恰就是進化論能夠解釋的。
最後,為什麼並不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變成了人?這就是分化、變異、選擇的結果,我們人類只是恰好處於一個腦容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進化分支而已。其他的靈長類有它們其他的進化優勢,只要能保住種群延續,智慧並不是唯一選擇。比如,病毒,不需要智慧,同樣可以大量的繁殖和生存。
回覆列表
進化論不夠成熟,很多細節上不夠完善,但化石、物種關係學、現代生物學基於這些產生的推論卻可以稱為看得見摸得著,說得通,並且還會不斷髮展完善。儘管可能未來更完善的進化論會面目全非,但終究還是會保留達爾文理論的精髓——起源、分化、聯絡、發展、完善、變成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