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建學心理諮詢
-
2 # 魔扣思維空間
“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成長嗎”,前兩天,這個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的熱議。
大家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字一句都像把利刃,紮在那些無法逃脫原生家庭影響的人心上:
“所有人都覺得你高冷,只有自己知道那是自卑。”“我的心願就是不要嫁給我爸那樣的男人 不成我像我媽那樣的女人 不讓我的孩子經歷我這樣的人生。”“我父母開始做真正的父母,可是我已經遍體鱗傷。”都說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
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道、也是最為純粹的土壤,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
如果這個土壤健康、愉悅,那麼孩子感受到也是積極樂觀的一面,成長為一朵向陽而生的太陽花;
反之這個土壤上充滿了冷漠、暴力,孩子也會無形之中受其影響,成長為一朵帶刺的玫瑰,傷人傷己。
因而,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下面兩點,就需要你們格外注意。
影響孩子的擇偶觀與婚姻觀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男生找物件最看重女生什麼”,其中另一半的原生家庭被網友排在第三位,僅次於顏值與性格。
最近熱播劇《安家》中的女主房似錦,其婚戀觀就被打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房似錦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童年生活得水深火熱,父母的冷漠厭棄,家人的隨意打罵......不僅讓房似錦性格變得堅硬,也讓她在婚戀上自卑怯懦。
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徐姑姑給房似錦過生日時,房似錦直接回絕了徐姑姑提出的白馬王子的願望:
徐姑姑:男婚女嫁的不是很正常麼?房似錦:“像我這種條件的人,誰會看上我呀。”究竟是怎樣的童年經歷,竟讓她連白馬王子這樣的願望都不敢奢望?只因被傷的太狠,才會心生自卑,更害怕被再次拋棄。
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除了會讓房似錦們自卑不敢愛,也會催生出一些缺愛型人格。
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一直覺得,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莫過於,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因而,父母要在言行上做好示範。
只因孩子的是非觀,折射的還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正如少年的你中,最讓人恨的角色——魏萊。
她表面看起來是乖巧懂事、家境優渥的優等生,但心思卻極其狠辣,平時拿欺負同學來取樂,是霸凌的製造者,也是胡小蝶跳樓自殺的始作俑者。
但面對一條生命的消逝,她卻滿不在乎,甚至說出: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她家裡人鬧一鬧就能拿到幾十萬,她一輩子能給家裡掙這麼多錢嗎?”這樣雲淡風輕的做著殘忍霸凌的她,其背後的緣由也令人唏噓不已。
母親縱容讓她是非不分“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和他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
“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面對警察的詢問時,魏萊母親所說的一字一句無一不讓人心寒。這其實跟她的障礙型人格有很大關係,這樣的人格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甩鍋和質疑他人,對於給別人造成的傷害避重就輕,缺失了最基本的同理心,對孩子只會一味的縱容。
其實,這樣的話語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比如:“他還是個孩子而已”,“我的孩子不會故意去害人!”“一定是他們逼迫的我孩子”。
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在火鍋店裡一個孩子竟然把滾燙的火鍋湯倒在一位女客人身上。
只因吃飯間孩子不斷吵鬧,打擾到了旁邊的一桌客人,客人不滿而家長卻縱容不管,認為小孩子不可能會怎樣。孩子得到了默許似得對他們吐口水,最後甚至報復一樣把湯水撒到女孩身上。
不,只不過他知道有人會為他洗脫,會給他找好藉口罷了。
就好像警察詢問魏萊母親未果後,魏萊露出的那個得意的表情,這樣的縱容溺愛又何嘗不是她肆無忌憚的理由?
父親的冷暴力讓她不擇手段
魏萊的父親是位成功人士,雖然劇中刻畫不多,但可以看出來他身邊圍繞的都是利益與尊嚴,所以他也以同樣的要求對待女兒。
在魏萊父親的眼中,面子似乎比女兒更重要,重要到可以因為魏萊沒有考上大學,而一年不跟她說話;重要到就連在最後見到女兒屍體時,也只是生氣跺腳離開,絲毫沒有表現出任何親人離去時該有的痛苦。
謝爾登·卡什丹在《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中說過,你過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魏萊也是如此,因為兒時沒有和父親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在父親面前她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正因為沒有存在感,魏萊才會失去了自我,用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別人看到。
但在父親面前她還想維持一個完美的乖乖女形象,以求不讓父親失望,甚至可以為了維護這份形象不擇手段,也可以去放下尊嚴跪地祈求原諒。
諷刺的是,她祈求並不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給陳念帶來了傷害,而是因為她不想再多忍受一年的冷暴力,那種不被感知的世界太冰冷,她也會害怕。
“子不教,父母之過”,小到道德缺失,大到善惡之念上,都值得父母們好好反思,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維吉尼亞•薩提亞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毋庸置疑,每個人出生的家庭都將帶給自己最深遠的影響,並伴隨著Ta一生的成長。
有人用一生都在尋求著與原生家庭的和解,治癒童年的傷痛;也有人用幸福的童年,幫助他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難關。
更願每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都能走出荊棘,點亮自己人生的燈塔,去勇敢擁抱愛與幸福!
-
3 # 心理教練Melody曾婷
父親蘇大強是典型的逃避型人格,遇到問題退縮、推卸給子女、膽小怕事。
母親趙美蘭,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外婆重男輕女思維的影響下,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嫁給了並無好感的蘇大強,並在強勢的氣場下,壓抑對方終生,也讓女兒明玉又複製了重男輕女的悲劇。
老大明哲,典型學霸,高學歷高智商不意味著處理和溝通問題的能力同樣高明。很多時候奉行愚孝和“我是長子”,犧牲小家來滿足父親的不合理需求,很多時候為了面子來打腫臉充胖子。
老二明成,從一個典型的媽寶男,到遇到困難後的蛻變成長,也算走到進步軌道。
老三明玉,強勢的性格中,是脆弱的內心,是自小受了傷害後,用堅強的外殼把自己柔軟的內在包裹起來。遇到了暖男之後,情感上有了新的好的開始。對父親也逐漸柔軟下來,尤其是父親患病之後,她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
那麼,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個詞今年在國內很火,很多人也把自己性格的負面因素“歸結”於原生家庭。
誠然,原生家庭的影響對一個人是深遠的,它可能讓人安全感缺乏,就如明玉,也可能會造就媽寶男,比如明成。
成年之後,即使在原生家庭裡受過的暗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但這時候,一個具備成熟心智的人,是有能力,有觀察者的角度,來打量自己曾經的經歷,再來理性地看待:
如何來修正自己人格的不完善,如何來彌補不安全感的匱乏,如何來進步完善,而不僅僅是停留和自暴自棄在原生家庭之殤,也不會讓原生家庭來背了全部的黑鍋。
因為,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到的,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自我”,都可以積極地改變。
面對父母時,可以接納他們的不夠完美,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也是有很大的時代侷限性的。
可以做到“孝而不一定順”,比如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多陪伴他們,給予愛的滋養和溫暖;
對於合理的建議,可以採納吸取;
假如對於蘇大強類似的父母,提出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一定照單全收。
--------------------------------------------
其次,如何給孩子一個原生家庭?
很多家長傾訴,自己不願意學習上一代的教養模式,可是在養育時,發現自己的指責竟然和當年的父母如出一轍,怎麼辦?
首先,我們可以拓寬視野,來看看今天國內普遍的一些教育方式。
孩子入學前,尤其是進入小學前,很多家長,特別是新一代的父母,會暗自告誡自己,當年父母對自己簡單粗暴的一些教育模式,絕不可以再複製到孩子身上,要給他寬鬆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可以一旦入了小學,孩子要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有大量的作業,這時候如果孩子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很多媽媽們往往會在心裡有一個無形的精神枷鎖是意識不到的,其實是與身邊的教育環境息息相關的,感覺如果不及時給孩子糾正,就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這時候如果沒有對孩子思維和發展心理學的一些常識瞭解,就很容易被孩子的行為本身給制約住。
這種方式容易陷入兩個極端,父母給予孩子的方式,是入學前的寬鬆,和入學後的焦躁。
其次,一旦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就可以進入下一個思維步驟:我們如何跳出複製上一代人的教育模式,重啟和孩子的溝通?
“指責”的方式或許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孩子在體能、經濟上都處於絕對的弱勢地位,有可能被家長的威嚴震懾,選擇服從;可是從長遠來看,孩子沒有感受到家長的尊重和理解,很多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有效釋放。
為人父母不用持證上崗,但不意識著不需要學習、反饋和進步。
有很多家長,遇到和孩子的衝突後,經過及時的觀察、求助和自我成長,都可以改善和孩子的交流狀況。
我們是非常愛孩子的,這是一切的根源。
當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思維模式,懂得自己為何而著急,恐慌的到底是什麼,再瞭解孩子的不良行為,不代表他就是難以改正的,只是需要科學的方法引導,和耐心、尊重的方式,就可以建立和孩子好的溝通模式。
在行為的背後就像是冰山之下的感受、情緒和思維,家長是最瞭解孩子性格特點的人,也是最有耐心去觀察和守望孩子的那個人。當我們和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仔細地不帶評判地去了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不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2. 多給孩子一些獨立思考的機會。在遇到挫折時,可以多用一些開放式的引導問題,他是如何想的?他有什麼解決的方案?制定一個小目標,請定一個可行的、可以量化的、可以達成的、有時間期限的小目標是什麼?尊重孩子的思考力,培養孩子的思考力,這是家長能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這裡推薦一本書,創新思維之父愛德華.德博諾博士《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
3. 推薦另外一本書是《正面管教》。國內的翻譯是“管教”,其實在英文中是positive discipline,指的是積極養育。傳統理念裡,我們往往理解對孩子要進行“管”和“教”,在這個網路時代,孩子能夠接觸的諮詢非常發達,他們的心智普遍也成熟較早,如果家長不能調整位置,還用傳統的“聽話”式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反抗。隨著經濟的發展,參考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現代孩子的心理訴求,不再是能夠吃穿,而是有了更多的發展性需求,就是對別人對自我的尊重、自我價值感的需求。我們可以更多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提問”,共同制定解決方法。當然,這本書也有它的侷限性,它提到的對孩子“不嬌縱不懲罰”,在國內的國情中容易遭討論。我們不提倡體罰,但是適度的懲罰是可以的,比如提前說好,如果完不成某任務,就取消某獎勵,等提前約定好的規則。懲罰孩子的度可以把握。書中裡面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瞭解自己的思維方式,看看哪些潛意識會影響到你對孩子的一些做法。
4. 家長調整過來思路,就會和孩子平視,用尊重的眼光去欣賞他,多看孩子的優點,而不僅僅盯著孩子的“毛病”,成為一個“自動糾錯員”。
因為我們大腦的機制,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往往被一些孩子的負面現象所負擔,而不能更多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會立馬捕捉到家長的情緒,是積極的,樂觀的,還是焦躁的,對他不滿的。即使我們的語言是充滿正向的,但是肢體動作和表情一下子就會被孩子敏銳地感知到。
我們往往會無形地被“我是不是一個好媽媽”的標籤給捆綁,一旦做不到就容易自我責備,陷入負面迴圈。
這時候如果放下一定要成為“好媽媽” 的壓力,如果調整為“我是一個成長型媽媽”,我要接納這個有時會發脾氣、會有負面情緒的自己,我也會進步,陪伴孩子成長,因為我很愛他,我需要一些成長的方法論。思維模式轉變了,會豁然開朗。
再看的宏觀一些,家長自我的興趣、愛好、能力提升,就是一個綜合的命題。
對於自身來說,可以多關注自己成長,多加入一些正向的學習小組,有一個積極的圈子。
一個自身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願意進步、開朗微笑的家長,就會自然影響孩子。
所以,不僅僅是我們給予孩子一個原生家庭,而是和他一起創造一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家庭。
孩子不是被說教所教育的,而是從我們一言一行裡來學習如何面對生活、面對挫折的。
人生本就是不斷學習、終身成長的過程,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更多內觀自我的機會,重塑自己往往是從我們覺察自己的思維方式開始的。
---------------------------------------------------
-
4 # 達夢教育
1.面對原生家庭只能是接納
2.持續進行自我覺察、接受父母等練習
3.如有必要,可以做一次家庭系統排列
-
5 # i愛會看見
原生家庭這個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就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明星還是電視,都表現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比如《歡樂頌》《都挺好》還有《安家》裡面的幾個女孩,她們無一例外地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痛,在社會上拼搏。
看起來她們已經比同齡人優秀很多,但是未必感到幸福,她們只有靠掙錢獲得安全感,在家人面前有面子。
同時她們也一如既往地對原生家庭付出,內心裡大概還是希望得到家人的愛,只是我們常常說,無法改變她人。
對方愛你與否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愛你這個人,如果你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或者希望她們愛你,這可能有點難。
那麼你一輩子都要帶著這些遺憾生活嗎?
原生家庭是歸因,但不是歸罪其實很多時候遇到這樣的家庭環境,可能這輩子她們都如此了,父母受她們的思維和環境影響,導致她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承認甚至“改正”自己的錯誤。
而如果你對一件不可能的事抱有希望,那無疑於讓自己困在其中,走不出來。
這件事情可能本身沒有那麼傷人,但你對事情的看法卻深深地影響了自己,不要帶著過去的委屈和怨憤生活,而是要學會開啟新的生活,因為人生不止一個18年。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一樣,有些人被父母打到大,有些人被父母寵到大,有些人從小過的是富足的生活,有的人可能一直被教育節約。
我們無法選擇有什麼樣的父母,但成年後可以自我負責。
斬斷輪迴,讓下一代受益父母按照這樣的思維生活了一輩子,很難有改變,但我們和自己和解,才有可能不讓下一代延續原生家庭不好的方面。
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從小擁有愛,讓他們擁有幸福的童年,能夠治癒一生,能夠在未來面對黑暗的時候想起父母的愛。
所以與其跟原生家庭搏鬥,不如強大自己,擺脫掉帶來的消極影響,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不那麼美好,有時候甚至醜陋,但理解真相後,看開一點,生活還是一如既往,日子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為了家庭智慧的積累與傳承。從自己開始,打破惡性迴圈,走向良性迴圈。
-
6 # 檸檬心理官方賬號
原生家庭是一道坎
總會收到小夥伴關於原生家庭的投稿。每個故事都散發著無盡的悲傷和絕望,甚至有些小夥伴已經有了抑鬱的症狀,需要靠自殘來發洩出情緒。
但若把這些故事拿給父母來看的話,定會覺得過於矯情。他們會覺得小時候被父母打是最正常不過的事,被老師當眾批評甚至打罵似乎就不應該記在心裡,極少聽說有人因此就心理扭曲。
可若一個童年的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對孩子的關心止步於吃飽穿暖,基本沒有任何精神層面的交流。母親從家庭收到的戾氣,也在不經意間宣洩到子女身上,夫妻之間似乎只剩下搭夥吃飯的感情,互相拆臺、惡言惡語像家常便飯,這樣的環境下。他要怎樣才能不受影響?
人作為一個環境產物,這樣的原生家庭定會將一個本該優秀的孩子吞噬的不像樣。
自我救贖?我們都很熟悉的主持人董卿,談到原生家庭這個問題時,說自己的父親對自己非常嚴格,嚴格到不讓自己照鏡子,不讓媽媽給自己買新衣服,所有的文體活動也被爸爸禁止了。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獨生女,從高一開始就被爸爸要求寒暑假要去打工掙錢。
董卿現在的成功和爸爸的嚴格要求分不開,但董卿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還是覺得十分辛酸。爸爸這種總認為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的教育方式,讓現在已經很優秀的董卿,還會經常出現自卑的情緒:
“我要比別人做的好很多,我才會覺得踏實,如果我跟別人差不多,或者說只好那麼一丁點,我就會很沒有安全感,我會覺得我不行。”
現在回過頭來看,董卿說成年後才開始認同父親,但不得不說這個教育方式,還是存在問題。
爸媽都對孩子給予期望,認為我對你嚴格要求,還不是為你將來好;我不輕易誇獎你,並不是你不優秀,而是怕你驕傲;我批評你,是因為我愛你。
成年後的我們,理解了這些都是愛,但孩子不懂,孩子感受到的是責備,是自己不被喜歡,甚至不值得被愛,最後變得自卑。
不管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很慶幸,我們現在長大了,也能夠清楚的認識它,正視它,並且有能力慢慢擺脫它,重塑自我。
過分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將一切歸罪於原生家庭多少帶有一點宿命論的意味。一個人成年後,他學習的知識,接觸的環境等等都會慢慢產生影響,你可以把握自己的性格了,而不是一味被性格掌控。
面對這些影響該怎麼做?找原因,而不是歸罪。現在再回過去看時,更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我們成年了,父母也已經老去,他們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也不是完美的孩子,道理是一樣的,不責怪。
可以做一些改變的嘗試。比如當你感到自卑,沒有安全感,你覺得朋友不喜歡你,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產生這些負面的想法時,可以列出你得出這樣結論的原因,然後列出反駁的理由,幫助自己找回自信。
找專業機構幫忙。當自我心理開導,無法達到目的時,尋找專業心理機構進行諮詢,讓專業的導師來幫助自己。
-
7 # 江之南山之南呢
出生沒法選擇。我們該做的只能是做最好的時間,為下一代創造好的一成長環境。原生家庭是富裕之家,恭喜你已經有了好的成長基礎,不用為生存打拚,在這樣的家庭你該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處世、處事能力,低調做人,最主要的守好業、理好財,吃喝上可以任性,但千萬不能沾其他壞毛病,尤其是不沾嫖賭等壞習慣。要是你的原生家庭有諸多不堪,只有靠後來的勤奮努力盡量讓自己向上靠,多結品格高尚的善良之人,早點獨立,尤其是成家有孩子後,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人格魅力的高貴之人。
-
8 # 薛綰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頻頻被人提起,連電視劇也在把其中的問題在放大影響力。
彷彿我們出生之後到成年的時光,所有犯下的錯誤,都歸咎於原生家庭的錯誤。
原生家庭,在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指,生活於父母的家庭,兒女還未組成新生家庭,這樣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
我們出生的父母是無法選擇的,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你可能遇到不稱職的父母,他們只是把你生下來,覺得餵飽你讓你長大成人就可以了,不會關心你的內心世界,不會在乎你的情感無需求。你的心智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那要看自身面對世界的適應能力。
有的父母是獨斷型的,他說的話就是對的,你不能有反駁的意見。即使你進行了反抗,也會無濟於事,甚至還會換來身體上的皮肉之苦。
在看綜藝欄目《人間世2》中,裡面的精神病大二法學女孩,被關在精神病院裡。她的主治醫生說她雙向情感障礙,抑鬱和焦慮。
我看著她和父親的互動,無論她說什麼話,父親就像是木頭一樣的無動於衷。直到她最後崩潰,抓著他父親的衣領大吼,從小到大我說什麼事情,都是沒有用的。你不會聽我說的任何話,現在我變成這樣,你滿意了吧。
還有操控型父母,把孩子的未來軌跡,都要按照他的計劃走,稍有差池就會雷霆震怒。《等著我》裡面有一期大學教授,尋找失散二十多年的兒子。當年孩子上高中的時候,沒有按照父親的規劃,一巴掌打到臉上離家出走。
等到找到他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單身已經謝頂。而且性格扭曲,在社會上難以生存,孤獨的住在出租屋裡,拒絕和父母和解。
還有暴力傾向的父母,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擔驚受怕中。就算是他已經成年之後,也會沒有自信,處處討好別人,骨子裡有一種恐懼感。
這只是幾種比較典型的原生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比較嚴重的。
當我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有了獨立選擇的權利,那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還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響到我們面對友情,自尊心的受損以及嚴重的自我厭棄,覺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歡的,是一無是處的。
影響我們組成新的家庭,對於原生家庭的恐懼,即使在尋找配偶的時候,也會刻意的隱藏自己,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
在尋找配偶的時候,其實就是你內化的小孩,在尋找原生家庭裡,自己不曾得到的那部分。
以至於一些女孩頻頻遭遇渣男,那是內心裡對自己的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
或者遭遇過家庭暴力的孩子,在組成家庭之後,有可能依然變成施暴者。
我記得看過一個故事,一個父親去女兒家探望。看到孩子在玩耍,她的老公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玩手機,而她的女兒忙的恨不得長出四隻手。
他突然看到了妻子在家裡的狀態,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女兒的靈魂裡。他回到家裡之後,就心疼的哭了起來。
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都會影響孩子的生活,但並不是全部。因為隨著你心智的成熟,你也會修復內心裡的不足。你可以透過很多手段自我救贖。
只要不逃避,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問題,就可以很好的解決掉。不要埋怨父母對自己不夠愛,可能他們同樣也經歷了糟糕的父母。
-
9 # 情感導師水木年華
父母生下我們,養大我們,已經是恩德。剩下的需要我們去尋找自我成長的獨立空間,然後努力盡孝心就好。他們沒有的心理能力也沒有辦法給予我們,不強求。感恩會治癒一切,包括讓家人也學會感恩。
-
10 # 戴家圩
我們該如何面對原生家庭?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一句話,說什麼“在n歲之前不漂亮怨父母,之後還不漂亮就該怨自己了”。對於原生家庭,大約也應是這樣。已經到了“自立”的時候,原生家庭無論是個什麼樣子的,我們只有面對。好像堅決“斷奶”,才是正確的選擇。這在西方國家,是他們的傳統文化。也是他們民族先進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在有許多90後的青年人選擇不和父母住在一起,雖然他們的收入不高,但寧願在外租房獨自過 。我佩服他們的選擇,他們的這種“獨立精神”,值得所有的年輕人學習。
從農村貧困家庭裡走出來的青年人,據說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很有“福氣”——貧窮的父母們竟然讓他們變成了“富二代”。但願這些“智慧”的父母們能讓這些孩子們“富裕”終生。
其實,我們為了個人的前途,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為了能夠盡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我們每個青年人都能從零開始,看看到底誰是好樣的?或許沒有什麼不好(大約西方人最懂得這個)。
-
11 # 林挽舟
怎麼說呢,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更沒法選擇自己生下來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所以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就坦然正確的面對吧。
不要過份的糾結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要放大你的原生家庭對你的一些負面影響。
我的小學,初高中朋友,都是大山裡的孩子,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家長們大多數忙於生計,教育方式大多數是簡單粗暴的,很少有家長會和孩子談心,家長們都很樸實,都會跟老師說,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哈,老師也偏暴力,不像現在。就是這樣,我的同學們現在都過了而立之年,在各自的城市裡安家立業,承受著壓力也享受著快樂。
舉這個例子,我只是想說明,原生家庭帶來一些比較極端的事件機率還是比較小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路,不管酸甜苦辣,最終都殊途同歸嘛。
我的原生家庭也是比較一言難盡,他對我的影響一直都在,所以我會經常的警醒自己,把過去當做一面鏡子,所有的傷痛隨著時間流逝慢慢的都會小一點,學會感激,畢竟原生家庭給了你生的希望,不管你想不想要,不然呢,你連話語權都沒有。
原生家庭是很重要,會影響我們的一生,小的時候我們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在學習在成長,慢慢的我們會明事理辨是非,原生家庭中好的我們傳承,不好的我們丟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成長的機會。
-
12 # 一顆特立獨行的檸檬
如果你有這樣的提問,我想你可能也生長在了不幸的原生家庭,表示很遺憾。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原生家庭,只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一些生活態度,保持樂觀向上。對於天生家庭帶來不好的影響和傷害,我們只能努力的治癒,可以試著傾訴出來,多看些心理調整的一些書籍。
-
13 # 豬哥豬弟
說到原生家庭,讓我想起前段時間非常火的電視劇《都挺好》,當大家都在同情蘇小妹的時候,卻沒發現三個孩子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具體來說這個家庭的3個娃,都被均衡地養殘了,大兒子愛面子,瞎承諾,搞得險些離婚; 二兒子啃老,幾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沒有親密關係;
這不僅僅是“重男輕女”那麼簡單的問題了,而是蘇母"功能性"的養育問題,在蘇母眼中,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因此產生的對待方式自然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在蘇母心中蘇明哲的功能是給家裡掙面子,而老二蘇明成則是滿足蘇母被需要、被認可、被關注,老二因此獲得了更多寵愛,而可憐的小妺小蘇明玉是無功能,甚至是多餘, 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蘇母從兒女身上來彌補自己原生家庭的缺失,大兒子讓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可和麵子;二兒子彌補了她從小被弟弟奪走的愛;小女兒“沒用”,所以越不花錢越好。
原生家庭可以是問題,也可以是禮物,作為現在的自己,好好補償過去的自己,蘇明玉說了這樣一句話:那些受到的傷害,你可以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不要怨恨和傷害你的父母,我們可以努力的做自己,愛自己,愛自己的孩子,把覺得虧欠自己的,用一種更恰當也更溫暖的方式,補償回來。
-
14 # 渥丹之語
一般原生家庭很難改變,說到原生家庭大多就是重男輕女,我們很難改變家庭,但可以改變自己。
說到這個話題就想到兩部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和,兩個人都來自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卻塑造了兩人既現實又完全不同的人物,蘇明玉從小到大沒人重視,就連讀書,媽媽也希望蘇明玉去讀不要錢的師範學校;樊勝美有一個一家全靠她的工資養著的廢物哥哥,她一個大公司的HR,說話圓滑,做事謹慎,常年掙扎在那點工資上。兩人出生差不多,後續人生完全不同。
因為蘇明玉從不認命,她用了多年不懈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要錢有錢,要房有房,要什麼有什麼,一切靠自己,愛情對她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
而樊勝美只想一味得靠上個有錢的男人,或者把希望寄託於另一半,她總是沒有安全感,從沒想過靠自己。並且一味地被原生家庭拖累榨乾。
所以原生家庭的問題既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味催化劑,催生出來的兒女是被拖累還是自強,靠的是自己強有力的內心,是煉獄也可以是浴火重生。
對待原生家庭,只能改變自己,它既然給了你生命,那就懷著感激的情,活出自我,讓曾經看輕你的,你原本應該最親近的人對你刮目相看,讓那些曾經在你面前一副咄咄逼人的人抬頭仰望你吧,但是最後還請你放下一切,成為這個家庭的主心骨就好,自己開心最重要。
-
15 # 超級慧說話
原生家庭不可改變,但是自己的未來的生活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打擊和傷害比較大,你必須正視你未來想要什麼?
1、你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並且你願意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實現。比如你未來選擇的職業,可能是父母無法幫助你,只能靠你自己努力得來的,這可以激勵自己非常正向地面對生活,也時刻鞭策你不後退。
2、和父母約定多久一次的溝通和聚會時間。例如離異的家庭,你和自己親生父母約定好每次相聚的時間。來完成一次良好的溝通。‘
3、自己找到獨立的方式,比如你的寫作能力強,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兼職做寫手,如果你具有才藝或者表演天賦,你甚至可以做短影片達人等。有了經濟來源,你就可以不依附於自己的父母,或者長期受到他們的一些行為的壓制。要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在於自己的獨立自強。’
-
16 # 崑崙濯羽
一.
當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純真、信任,赤裸裸的沒有任何的保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創傷,比如被拒絕,缺乏溫暖或被苛責等等,最大的痛苦是被要求成為別人(父母或社會)所期望要求的人,而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壓制。而這時候我們太小,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沒有內在資源防禦自己不受傷害。我們大多數人成長過程都受到了不同傷害,所以有本書《為何家會傷人》很暢銷,每個人在書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孩子獨立的個性會讓養育者感到威脅,經常會用內疚、害怕等打壓孩子的能量,想辦法讓他們“聽話”、“乖巧”,“懂事”等等來符合自己的要求,這種情況具有普遍性,在許多家庭都出現過。所以即將成人的孩子有許多想離開父母,這是他們想爭得自己的自由,不想總是被管教,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情況如果用“不孝”戴在他們頭上是不合適的。
二.
既然受到了傷害,是不是我們就要離開原生家庭,與他們從此不再來往?
這是不對的,養育我們的父母,他們成長過程大機率也是這樣過來的,當初他們的爹孃也是這樣對待他們,雖然他們也受到了傷害和壓制,但他們意識不到,認為理所當然,就把這繼承了下來,從而用同樣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雖傷害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們不覺知,尤其是在國內心理學不怎麼普及情況下,他們覺察不到自己的問題。
現在我們既然覺察到了這個問題,現在要做的是:
第一,要學習,學會覺察問題的實質,努力找尋內在的自己,努力減少他們的干擾與影響,拉長彼此生活的距離也是一個好辦法。
第二,要學會溝通,引導他們也去學習,讓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讓他們學會改變自己。
第三,要把這種情況就結束在我們這一代,對於我們的孩子,要包容和鼓勵,給他們創造一個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
回覆列表
前幾天, #疫情結束前不要和家人吵架# 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
這一熱搜,多多少少也暴露了中國式家庭的親子關係問題。
1
一場疫情,讓所有人都宅在了家。平時要工作的、沒時間的、一年見不了幾次面的家人,在這特殊情況下,變成一天24小時都要相對著。大家宅在百十平米的房子裡,朝夕相對,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大小小的家庭矛盾。
有的家庭各玩各的手機,一溝通就炸;有的家庭不知道要怎麼相處,無話可說,在家反而更拘束;但也有家庭溫馨和諧,格外珍惜這一次的長時間相處。
《歡樂頌》裡樊勝美有一句經典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作為外企公司資深HR,樊勝美,有美貌,有身材,更充滿女人味,除了不富,白和美她都有,但她卻不是灰姑娘,奇蹟沒有降臨到她。她努力活得光鮮亮麗,表面自信又能幹,但內心卻被原生家庭拉扯著,自卑又無力,不斷要為媽媽、哥哥的人生負責,以至於讓她自己的人生被拖到泥淖裡。
一個索取無度、沒有邊界的家庭,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也過度向伴侶索取,讓伴侶承擔過多的責任。
在《歡樂頌》中王柏川很喜歡樊勝美,不介意她的家庭,一開始他也以為樊家的問題不過是錢的問題,只要自己努力賺錢,那樊勝美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直到樊勝美一次又一次無法拒絕媽媽和哥哥,一次次哭著打電話向王柏川求救時,王柏川才發現,樊家的問題根本就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最終,這對戀人還是走向了分手。
2
原生家庭,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很多信念、技能、習慣、相處方式,包括與人溝通的方式等等,或多或少都是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都被父母深深地影響著。
父母經常挑起衝突、暴怒,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在與他人交往中,面對分歧時,難以平衡與適度妥協,而用辱罵爭吵的方式去與人溝通,因為這是從小在家學會的“正確”相處方式;
父母經常批評、無視孩子,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缺乏自信,沒有主見,內心自卑,因為從小在家未被肯定過、被欣賞過;
父母過度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習慣自我為中心,難以感知他人的感受,因為從小在家就是以“我”為尊,別人都是為“我”服務的;
......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常見的原生家庭問題,比如說父母離異、被收養、被虐待、目睹家庭暴力等等。
3
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今天我們從精神分析學派裡的兩個概念——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簡單講一講原生家庭如何影響著孩子的內在。
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行動或做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簡單來說,是指我們投射的物件根據我們投射的內容做出我們潛意識中希望的反應。
比如,父母內心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在潛意識的作用下,把這種擔憂投射給孩子,於是,經常耳提面命地教育孩子不可不懂事、不聽話,並對孩子身上偶爾出現的不聽話、不乖行為,給與狠狠的教育,意識上希望孩子變得聽話、懂事。
孩子被教育後,感到很羞愧、很難過。
如果孩子不僅僅是情緒上感到羞愧和難過,還真的在潛意識裡認同了父母“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就是一個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可能真的變成了父母認為的不聽話、不懂事的樣子。
這個過程,就是投射性認同。
這時候,父母又發現,孩子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樣——不聽話不懂事,於是父母再進一步“投射”,證實了他們最早投射出來的那些情況是真的。
內攝性認同,是內攝者認同了從另一個個體身上所吸納、內攝的內容,從而使自我與從被內攝者吸納過來的那部分更相像。
被吸納的內容可能是內攝者喜愛的,或是害怕的或相競爭的部分,也可能是一種扭曲的。
很多孩子會吸納來自父母和家庭環境中的許多內容,包括一些感受、想法,並構成自我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的很多心理特徵會變成孩子的一部分,並發展出新的知覺模式,一直延續。
在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的作用下,孩子對父母的敬仰、崇拜、喜愛等正面內容會進入孩子的意識層面;而孩子對父母的焦慮、不喜、害怕等負面內容也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裡。
4
對於原生家庭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呢?
有心理學家說,人花了一生的時間來整理童年。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去“想當年”。
想當年,如果我父母沒離婚的話,我現在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想當年,如果父母能誇我一次的話,我現在肯定不會這麼自卑;
想當年,如果父母多管一下我,逼著我堅持彈鋼琴,我現在肯定是鋼琴家了;
......
原生家庭為我們的遺憾和不滿背了鍋,但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原生家庭是對我們的成長有著較大的影響,它會影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它無法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的決定權依然在你手裡。
就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她在原生家庭裡得不到愛,甚至連自己的必要資源都需要去爭奪,這麼多年的傷害,為什麼蘇明玉會轉變?為什麼最終他們還是和解了?
因為她有一個慈愛又智慧的師傅,欣賞她、信任她、指引她,給了她缺失的父愛;
因為她遇到了一個溫柔、熱愛生活的男友,給她溫暖,讓她能夠卸下盔甲;
因為蘇家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她看到了每個人的脆弱、無助;
更是因為他們開始互相理解,在蘇家人瞭解真相後,三十多年來終於第一次站在明玉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委屈和憤怒,讓明玉第一次有了被理解的共鳴。
她最終學會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和解,學會了放下怨恨,學會了理解父母,理解人生,學會熱愛生活,學會接納自己。
聽說吧心理諮詢結語:
一個人的家庭並不就是一個人的宿命,人是有潛力的,是可以成長的,也是可以修通自己的。
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學習、認知和改變,在自己的世界裡把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錯誤的觀念、不良的習慣撥亂反正,然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