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壯鄉花花

    我是來自廣西的立花花,我們那邊奇葩剛打出來還是要的話就蘸點壓碎的花生就吃啦!

    那如果是已經冷了變硬的話,那我們會烤著炭火,這樣他會泡起來更好吃。它會變得很大哦!烤的金黃的,脆脆的,很好吃。

  • 2 # 深圳謝蓮

    關於餈粑怎麼做的,首先準備好原材料糯米,先洗淨泡水,大概倆小時以上 ,然後控幹水分蒸熟透,取出趁熱把它攆爛直至沒有米粒(這個過程比較難,現在很多人用機器了,但是用機器打爛的口感沒那麼好,韌勁不夠)一切準備好了就把它分成一個個的,喜歡吃甜的可以粘糖(可以加入炒香的芝麻和花生)

  • 3 # 梅朵love

    在我們老家,以前過年才會打餈粑,現在條件好了,菜市場一年四季都賣!

    我們這裡的餈粑,最常見的就是糯米粑。糯米提前淘洗乾淨,浸泡一夜,上蒸籠蒸熟,成糯米飯。然後把糯米飯裝進石槽裡,用木槌捶打,捶打到都粘在一起,幾乎沒有米粒的樣子,就可以捏成型,放簸箕裡風乾,表皮風乾,就可以疊在一起,不粘了。餈粑燙的時候,會粘手,就用小碗裝半碗熟菜油,再加一個煮熟的蛋黃,捏碎在油裡,去抓熱餈粑的時候,抹點在手上,就不會粘手了呢。

    除了白色的糯米粑,還有黑糯米打的黑糯米粑。把白糯米換成黑糯米,或者兩種混合,因為黑糯米染色很厲害,所以白加黑2:1的比例就已經很黑了呢。

    還可以打高粱粑,小米粑,都是相應的高粱+白糯米,小米+白糯米制成。

    糯米粑很好吃,除了可以烤著吃,還可以烙,可以油炸,可以蒸,還能煮,炒。花樣多,配料更多,我們貴州地區,可以說,離不開糯米粑

    不管什麼方法弄熟,如果配上水豆豉+折耳根拌醬哈哈,可能只有貴州人才知道那個味,我的口水呀

  • 4 # 重慶東方小廚

    烤箱預熱:150度五分鐘。錫紙的中間用刷子蘸點油,防止粘!

    撒入適量的椒鹽和黑胡椒粉

    放餈粑,在餈粑的上面同樣撒上適量的椒鹽和黑胡椒粉

    放胡蘿蔔

    接著放一片肉

    再放一片乳酪,包上錫紙,放入烤箱烤七分鐘左右

    出爐嘍

    點綴一下

    也可以用盤子烤,一樣的步驟就是沒放乳酪片(盤子上一定記得刷油)

    一定記得刷油哦

    至於餈粑是怎麼來的,據傳是為了紀念楚國名將伍子胥而來的。伍子胥為了報殺父之仇投奔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江山,成為吳國有功之臣。而後吳王允許伍子胥帶兵攻打楚國,破楚國城,掘楚王墓鞭屍!報仇雪恨!吳王闔閭見伍子胥大敗吳軍,大喜!於是封地拜伍子胥為大將,命他建‘’闔閭城",在建城的時候伍子胥就預料楚王因為行事陰狠,而且不聽忠言,必有大亂!於是將大批的糯米蒸熟放涼,壓制成磚狀,放入城牆下當基石,以備不時之需!果不其然,楚王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後,比其父更甚!不僅不聽伍子胥忠言,反而令伍子胥自殺身亡!越王勾踐趁勢攻入吳國,此刻正值年關將近!吳國民眾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民眾危難之時想起伍子胥在世時所言:如我死後,民眾有難,在相門之下(蘇州八個城門之一)挖地三尺,可找到充飢之物。民眾依言挖之,果然找到糯米磚,於是把磚舂碎,成糊狀,或蒸或炸度過春節。這就是最早的餈粑!而後每年到了春節前夕民眾為了紀念伍子胥,往往淘米煮熟,舂至糊狀,待涼後做成圓的或長條狀的年糕春節期間食用!

    ​喜歡甜食的,可蘸糖食之。喜歡鹹的,可以蘸少許鹽!看各人的喜好了。

  • 5 # 奔跑的皮皮蝦6

    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餈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裡用石錘或者蘆竹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型別的食物都可以叫做餈粑。

  • 6 # 愛做飯的小阿彤

    改刀切成大小均等的小方塊(平均一大塊改三小塊

    倒半鍋油,大火燒熱油溫至六成熱時,改小火,一塊塊的下入餈粑,炸至一面變色時翻一面再炸,然後再翻面,不停的翻面,讓餈粑兩面均勻受熱,油溫不能過高,這樣餈粑表面才不會起泡

    炸至兩面都呈金黃色時,撈起濾幹油份,裝入盤內,趁熱撒上白糖,牙口不好的朋友,可以將鍋中留少量底油,加入兩大勺糖,加入小半碗水,將炸好的餈粑倒入,翻勻煮軟,製成如綿泥般的糖漿餈粑,又是另一種風味了

  • 7 # 明朗家的飯

    餈粑是怎麼製作的呢?分享一個餈粑的家常版快手做法,分分鐘學會,太簡單啦!吃餈粑再也不用出去買啦!

    紅糖餈粑

    【食材】糯米粉200克、麵包糠100克、紅糖50克

    【做法步驟】

    1.糯米粉用溫水和麵,揉成光滑的麵糰。

    2.紅糖用少許溫開水化開成濃稠狀。

    3.麵糰搓成若干大小均勻的長條形,如圖。

    4.每一條都均勻的抹上面包糠。

    5.起鍋燒熱,加入適量的植物油,轉小火,放入餈粑慢慢煎,一邊煎一邊翻面,直到顏色金黃,就可以出鍋啦!沾著紅糖吃。

    【溫馨提示】

    1.揉麵團時慢慢加水,揉的麵糰不要太軟,太軟不易定型。

    2.炸餈粑用小火,火大了油溫高,餈粑會爆開喲!

  • 8 # 炳哥私廚

    餈粑[cí bā]

    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餈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裡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來代替)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型別的食物都可以叫做餈粑。

    餈粑,南方各族小吃,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嚐。餈粑[1]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效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餈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做法

    油炸餈粑金黃酥脆 甜的鹹的總有一款適合你

    重慶做餈粑的風俗:通常在中秋節,把蒸熟的糯米匯入石舀裡,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黃豆粉、白糖。

    糯米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幹水,置木甑裡蒸熟。而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乾淨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乾。陰乾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儲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餈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2cm*6cm*10cm左右)。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餈粑

    土豆具體做法:土豆刮皮,清洗乾淨後,用蒸籠大火蒸煮熟爛後,放置陰涼通風處讓其餘溫和水蒸氣散發後,再快速倒入特製的石槽裡,人工用木質的錘子搗至細膩均勻,有很多氣泡產生,最後用鏟子盛到盆裡,依據不同地區的飲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陝西陝南一些地方會勾兌澆灑一些湯汁(北方),口味爽滑,細膩,相對於糯米較易消化吸收,還可以吸脂減肥,可謂是人間美味。

    餈粑

    湖南餈粑:首先,將糯米淘洗乾淨。原先,要將米挑到很遠的井裡去淘洗,因家裡沒有這麼多的水來洗。後來,家裡都打了井,也就省了這份挑米的力氣。但我發現,老家一些有力氣的人仍然捨近求遠,寧願挑著米去離村很遠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裡水質好,淘洗起來更方便的緣故吧! 將洗好的糯米瀝乾水後,在一口大鐵鍋上置一木甑,待鍋裡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時,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時間,然後就準備打餈粑了。 打餈粑是個力氣活,一人一根木槌,開始,兩人握住木槌使暗勁將石碓裡的米飯捱爛。然後揚起木槌對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過程要趁熱打粑,越快越好,如時間久了,米飯冷了不僅難以打爛,而且手捏餈粑時也捏不動。同時,打餈粑還得有技巧,要不時用木槌將餈粑撬起翻動,否則,有些沒打著的仍是飯粒,吃的時候就咯嘴了。 還有,打餈粑時要有眼色,把握好節奏,不然,就會將木槌砸在對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爛。因此,並不是每個有力氣的男子漢就會打餈粑的。我成年剛學打餈粑時,不是將木槌打在對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場餈粑打下來氣喘如牛,手臂痠痛,虎口發麻。 經過一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將打爛的糯米飯從石碓裡摳出來,女人們立即圍著方桌,一人扯一綹餈粑捏起來。捏餈粑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幾捏幾捏,然後右手一擰,一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糯米糰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捏不圓,而且半天捏不成一個。捏餈粑中要不時在手上搽些黃油和蛋黃,這樣不會粘手。 待餈粑捏好後,然後將另外一張四方桌翻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紛紛爬到桌子上去踩壓蹦跳。待大人將桌子抬開後,一個個薄薄的圓形狀餈粑呈現在面前。然後,小孩子爭著用蘿蔔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紅色汁水蓋在餈粑上。這時,餈粑就算做成了。 當然,打餈粑時讓孩子們開心的是,還能不時吃上一坨糯米飯,當大人們將打出來的糯米飯倒入石碓之際,這時,貪吃的孩子們便會躥過來抓一把在手,然後跑到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也會乘大人們不注意,偷吃剛打好還溫熱柔軟的餈粑。 打餈粑、捏餈粑是一個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幾家人湊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語喧譁,更加襯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小孩子們尤喜歡這種場面,你追我趕,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飯、上桌壓餈粑、給餈粑蓋紅印戳,都是小時候過年有味的事。

    餈粑

    營養價值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餈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麵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另一些地方在熱餈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餈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區的人們也習慣在臘月裡打餈粑,將餈粑切成長條狀儲存,待吃時再切成片狀。

    餈粑

    客家

    在廣東梅州、福建龍巖、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餈粑的習俗。餈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裡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裡,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餈粑”。舂餈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餈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餈粑熱氣騰騰[2]。

    餈粑

    閩清

    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福州閩清坂東鎮,餈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餈”。然後裝進盆裡,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餈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福州閩清製作餈粑

    從前,福州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餈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餈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餈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餈粑放在盆裡,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餈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做好的餈粑要先拿來奉祖宗,並且燒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開始吃餈粑。吃餈粑真得費一番工夫,餈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餈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餈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餈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餈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餈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信陽

    信陽餈粑,為信陽傳統名吃,主要產地有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等地。“殺年豬,做米酒,打餈粑,醃臘肉!”打餈粑是信陽流行的年俗。 對於信陽人而言,打餈粑的象徵意義甚於物質意義。打餈粑往往與殺年豬“兩盤同開”。吃著新鮮的豬肉,就著新鮮的餈粑,那份新鮮勁把整個一年都能照亮。如今信陽的傳統年俗正在流失。

    餈粑

    潢川綠豆以糯米、綠豆為主料,將糯米蒸熟搗成粘糊狀,分成小糯米糰再捏成薄片,包上煮熟的綠豆餡,製成橢圓形的半成品,經油炸而成。新出油鍋的綠豆餈粑,色澤透黃髮亮,兩邊佈滿油泡,吃時香柔甜美,食後餘味無窮,為早點佳品。[3]

    打餈粑是江淮一帶的舊俗。餈粑曾是信陽老百姓過年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戶戶打餈粑,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在打餈粑之前,先將糯米淘淨浸泡兩三天後,放入木質蒸籠大火蒸熟。“為防止蒸鍋水燒乾,要不時地沿鍋邊向蒸籠里加水”。

    將蒸熟的糯米拿出來放到“地窩子”裡,“地窩子”是用紅石頭做的,有80釐米見方,中間掏成半圓,男人們用棗木棒不停地搗地窩子裡的糯米,糯米太黏搗著費勁,往往是一群男人,一邊轉圈搗一邊唱號子歌。等到糯米全變成麵糰沒有米粒而且很黏時,就打好了。剛打好的餈粑,冒著熱氣、聞著清香、摸著柔軟、看著潔白、吃著滑嫩。

    將整團的餈粑都拿起來放在一張大門板上,平整成大約5釐米高的樣子,等餈粑慢慢變冷變硬後,用刀切成塊,用瓦缸或桶裝新鮮的冷水浸泡。春節時可以將餈粑油炸、火烤、打湯等,來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餈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餈粑。若將餈粑包上各種餡料,油炸烤煎,風味更加獨特鮮美。包餡的餈粑不宜久存,切成塊狀的餈粑久放乾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換其水,可儲存3個月以上。

    桂林

    餈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餈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製作餈粑

    貴州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裡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到打餈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餈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裡,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裡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裡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餈粑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位,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裡。打餈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餈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製作餈粑

    湖南

    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餈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採來當地特產的一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淨,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餈粑做成。

    5、放置陰涼處, 可儲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製作餈粑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裡,10分鐘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餈粑鬆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餈粑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餈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乾了,洗淨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裡。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餈粑很有講究,追求“快、準、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準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裡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繃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餈粑就成形了。

    製作餈粑

    剛做好的餈粑是軟的,從木模裡拿出來後,手腕一抖,餈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餈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餈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餈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餈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打糯米餈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餈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餈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餈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溼,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餈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餈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餈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餈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裡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餈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得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餈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似的餈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裡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特色製作餈粑方法

    具體做法

    糯米洗淨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餈粑做法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餈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裡,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餈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餈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餈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餈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黴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裝置,餈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打餈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四川涼餈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把蒸熟的糯米匯入石舀裡,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少量糯米粉,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其中農村多用火烤,俗稱燒餈粑,非常香脆。

    剩下的多餘餈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也叫甜酒,是用糯米做成的米酒)煮來吃,比較甜。

    餈粑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乾淨,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幹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餈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就著豆沙糖吃的香煎餈粑

    3、餈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餈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雲南

    餈粑稍大,直徑20cm左右,可任意切成小塊,用炭火加熱,之後蘸蜂蜜或把蜂蜜放入餈粑,也可以用紅糖白糖代替蜂蜜,ps:要吃快一點,蜂蜜會從固體變成液體,餈粑會從燙手變成硬塊。

    美食記憶:在鄭州街頭邂逅信陽餈粑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趁著週末去鄭州一家較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置辦點年貨。沒想到,在街口卻有了意外驚喜——都大年臘月二十四了,還有人在鄭州的街頭兜售信陽餈粑。閒聊中得知,老人和幾個老鄉在鄭州郊外租了一處民房,常年駐紮鄭州,以銷售信陽餈粑為業。

    1.餈粑洗淨用廚房紙巾吸乾水分,可以切小塊也可以不切

    2.將兩層錫紙鋪在米技爐上,根據米技爐加熱圈的範圍折起四周,在錫紙表面刷上一層油

    3.米技爐開到9檔預熱一分鐘,放上餈粑,餈粑之間多留一些空隙(我的圖示裡留的位置就少了),轉到6檔持續加熱

    4.加熱的過程中注意觀察,錫紙上位於四角的餈粑如果加熱不夠可以整體拖動錫紙,輪換讓四角也均勻受熱,同時也可以適量的補一些油

    5.6檔加熱三分鐘之後轉為4-5檔繼續加熱,直到用筷子觸碰餈粑表面,感到略微長高且餈粑由硬變軟就可以給餈粑翻面

    6.翻面後視情況補油,再將米技爐開到6檔,三分鐘後轉4-5檔,同時將烤肉醬或自己調配的醬料用刷子刷在餈粑的表面

    7.另一面也烤到表皮焦黃髮硬之後給餈粑再次翻面,給另一面刷烤肉醬,並在表面撒適量黑胡椒或你喜歡的其他作料調味即成

    烹飪技巧

    1、不同地區的餈粑各有特點各不相同,我用的是湖北地區常見的餈粑,一般市場裡售賣的有圓形和長形兩種,有純糯米的,也有加了大米的,選哪一種都可;

    2、烤肉醬在許多超市都有售,一般用於燒烤刷醬,適合懶人,因為無需另外用多種醬料調配了,實在沒有烤肉醬的可以用醬油,蠔油,蜂蜜及辣醬等自己調配醬料;

    3、黑胡椒、孜然粉、辣椒粉等等燒烤常用作料,根據各人口味選擇就好,沒有硬性規定;

    4、如圖所示的長形餈粑,米技爐一次最多隻能烤四塊,烤制時可以切小塊也可以不用切,最好能每塊間留的空隙大一些,我的離得太近,烤的過程中容易兩塊連為一塊,烤好之後又分割了一次;

    5、同樣的方法還可以烤年糕、米血等;

    6、與烤年糕不同,餈粑是米粒舂制而成,所以烤後比光潔的年糕更能吸附醬料、醬料可以多刷幾道,不用擔心會鹹,最後成品的焦黃色不是烤焦呈的黃色,主要還是醬料的顏色;

    7、烤好的餈粑可熱食也可冷食,只要沒有放置變得特別硬,稍微晾涼吃更有嚼勁;

    8、這道小食還可以用烤箱完成,沒有米技爐的也可以用平底鍋油煎餈粑;

    9、除了鹹的吃法,烤好的餈粑撒白糖尤其是桂花糖也是一種風味吃法;

    10、米技爐無鍋錫紙烹飪錫紙墊一張或多張都可,我墊的較多主要是為了防止錫紙偶有破損油會漏下去,折起四周一可明確加熱範圍,二可防止錫紙烹飪中油脂或者湯汁流出。

  • 9 # 超級無敵章魚小丸子

    餈粑是怎樣製作的??我說的不是很清楚,但我能告訴你餈粑的進階版,外酥裡糯,吃火鍋必備選項-----紅糖餈粑 是怎麼做的。 在這種時候,光是想想都要流口水呀~ 下面附上簡單易上手的教學影片(來自小紅書野口三三)。

  • 10 # 美食慧慧

    1.準備500克糯米加水浸泡10小時,浸泡好的糯米放進蒸籠裡蒸20-30分鐘,(具體時間看你火大小,只要蒸至像米粉一樣可以吃就是熟了)。

    2.蒸好的糯米趁熱放進洗淨的盆中,準備一個擀麵杖,用擀麵杖圓頭搗碎糯米,邊搗邊用手翻,直到所以的糯米都搗碎為止,中途在翻的過程中可以雙手沾水,防止粘連。

    3.搗好的糯米用手搓至圓形或者方形裹上一層黃豆麵即可。

    4.放涼的餈粑可做紅糖餈粑等等。

  • 11 # 肥妞美食

    恩施土家餈粑:土家族傳統工藝流程:第一步、選取本地無農藥無任何新增的優質糯米;第二步、取糯米淘洗乾淨後,取出涼幹;第三步、用柴火用土家蒸籠蒸熟糯米(注:掌握火候);第四步、取出適量蒸熟的糯米放入(土家對窩)進行揉打至溶(也就是自行跟著土家餈粑棒起來);第五步、把洋芋粉(土家土豆榨出來的粉)鋪在桌上,放上打溶的糯米,由專業的師傅分出基本一樣的打溶的糯米,進行按壓,至圓形;第六步、放入雕刻好的木頭印花模具按壓;第七步、5小時後取出餈粑,餈粑製作完成;第八步、將製作好的餈粑放水裡泡起進行儲存,或者真空包裝進行儲存!吃法建議(火烤著著吃或者用油炸了吃)根據自己喜好可以加白糖更有一番滋味)或者煮醪糟(甜酒)一起吃等等吃法多樣)

  • 12 # 光頭佶哥

    餈粑是用糯米做的!用火烤來吃非常的香,其特點就是比較粘,那麼好吃的餈粑是怎麼做的呢?裡面有哪些製作秘密呢?讓我來告訴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家庭,女強男弱,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