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hadow背影
-
2 # 小民學歷史
如果認為諸葛亮斬馬謖不對,那肯定是這幾個方面
一 諸葛亮考慮不夠全面,街亭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一個從未獨自獨當一面的人來守衛,這麼重要的地方,多放幾路守軍二 不聽劉備的忠告,此人不能大用,只能留在身邊當個參謀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諸葛亮一是無人可用,二是諸葛亮不放權,下面的人全都靠他的錦囊來行事,缺乏獨立思考,獨當一面的能力 -
3 # 純綠色丶無公害
一、街亭的重要性直接影響戰局的成敗
諸葛亮以承先帝之遺願為名,發動第一次北伐,而這次北伐因自己的愛徒缺乏實戰經驗,舍水而上,繼而遭魏軍圍攻而失街亭。街亭為通往漢中的交通咽喉,失街亭等於與漢中失去了聯絡,補給無法到前線。古語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補給的重要性。所以這次馬謖失街亭,等於直接斷了北伐蜀軍的後路,自然不戰而敗。
二、蜀國的民心不安,政權不穩
蜀國是當時三個國家中唯一一個外來政權建立的國家,所以其國家內部存在氏族、黨派等各種鬥爭,而唯有舉全國之力北伐,才可維持國家的基本團結。在這種外有強敵,內有黨爭的國情中發動北伐戰爭本就不是易事,這場戰役的勝負,直接關係到蜀國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運。而馬謖作為諸葛亮最愛的學生,在此次戰役中犯下了彌天打錯,若諸葛亮不能秉公處理,所導致的結果便是軍心動盪,因關係而無視軍紀必是難以服眾。戰事不順,軍心不穩,而丞相偏私所影響的,大到國家穩定,小到官場風氣,百姓生活,都會產生巨大變化。所以為了安軍心,撫民心,諸葛亮必須斬馬謖,以示公正。這一行為,是告訴將士,無論是誰犯錯,都會按律處置,一律平等。告訴百姓,國家政權的公正廉明。
三、諸葛亮需要為個人的失誤負責
馬謖是諸葛亮一手培養的,無論軍事或國事,無不傾囊相授。但在其傳授理論的同時,卻忽略了實戰性,也有可能是馬謖對於所學知識不能變通,紙上談兵。所以導致了街亭失守。另一方面,諸葛亮任命經驗尚淺的馬謖為主將去鎮守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街亭,本就是指揮失誤。所以諸葛亮需要為自己教學和指揮兩方面的失誤負責,也只好揮淚斬馬謖。
從客觀戰略位置、蜀國國情以及諸葛亮個人三方面來分析,馬謖都必須斬首以儆效尤,所以這是一件大家都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一件另後世人都覺得惋惜之事。
-
4 # 史話中國
諸葛亮斬馬謖是無奈之舉,不得不斬,這也是為他用人不當釀成的苦果買單。
馬謖和諸葛亮交情很不錯。馬謖這個人少讀兵法,軍事理論素養挺高。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安定蜀國南部的少數民族地區就是馬謖的建議。但是這個人屬於眼高手低型的人,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差。他作為智囊團成員出謀劃策應該很不錯。
公元226年,諸葛亮北伐魏國,讓馬謖鎮守街亭。這個地方位於今甘肅境內,山高谷深,地勢十分顯要,是重要的軍事關隘,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對於鎮守街亭的將領,有人主張魏延等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但是諸葛亮力排眾議,給了馬謖一個機會,讓他統領大軍迎戰魏國張郃。
不過,馬謖這個人十分自以為是,肚子裡墨水不少,沒有聽從諸葛亮和副將王平的建議,把營紮在了遠離水源的山上。結果被魏軍截斷了取水的道路,最終大敗,造成了蜀國這次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為了穩定軍心,賞罰分明,最終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雖然十分聰明,但是他也有糊塗的時候,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如果把馬謖放在軍師的位子上,說不定馬謖也會成為一代謀臣。
-
5 # 高長寬4
馬謖失街亭,導致重大戰略調整,原來的進攻計劃泡湯,不得不戰略收縮。斬馬謖沒錯。但軍師重地用輕人,用人不當難辭其咎。
-
6 # 孫仲謀l
這裡來自孫仲謀I的回答 事件背景 :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主動攻打曹魏。任命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後於軍事重地街亭防禦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張郃所率領的曹魏大軍斷絕水源,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潰不成軍,馬謖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事後諸葛亮上書請求自己貶降三級,劉禪任命諸葛亮為右將軍,兼理丞相的職務。並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謖,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主角馬謖是什麼樣的人?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人,是馬良的弟弟。
根據《三國志·馬良傳》陳壽記載:“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非常的器重):”諸葛亮經和馬謖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因為大事小事都要他過問,而且他處事是事必躬親,事情他都要親自去處理的。但是和馬謖一談就談一天,說明諸葛亮在和馬謖談話當中認為馬謖確實有過人的見解。諸葛亮南征,馬謖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策略。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諸葛亮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作為此役的戰略指導思想,也得到了很好效果。
《襄陽記》記載:“(馬)謖臨終與(諸葛)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說明了馬謖這個人在群眾眼中是人才,是被認可的人,有威望。
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呢?《三國志·諸葛亮傳》有記載“戮謖已謝眾”。為什麼要殺馬謖呢?是為了平息眾怒,說明諸葛亮殺馬謖不僅僅是嚴明軍紀,也是平息眾怒。
為什麼要平息眾怒呢?因為諸葛亮重用馬謖是違眾的。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還是任命了自己十分賞識的馬謖。那麼魏延是什麼人?先帝寵信,劉備是非常寵信魏延的。吳懿又是什麼人?當今國舅。馬謖是什麼人?先帝也說過,“不可大用”。也就是諸葛亮的重用馬謖是既違旨,違背了先帝的遺旨,也違眾。出於無奈“戮謖已謝眾”。
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也不單純是一個法律問題,還有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包括廢李嚴,也不是法律問題,是政治問題。什麼政治問題?諸葛亮接手蜀漢政權的時候,政權的內部是不穩定的。因為蜀漢政權它很特別,它是由三股勢力組成的。
1.第一股勢力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人,為第一勢力,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這個勢力在蜀漢政權當中處於高層,掌握國家主要權力。
2.第二股勢力是劉璋留下的人,劉焉、劉璋等人,還有入川的時候帶到益州的,包括李嚴這些人。這是第二勢力,他們處在蜀漢政權的中層。
3.第三股勢力是本土原本的官員,還有本土的豪族、大族、士族,這是第三種勢力,他們處於政權的底層。這樣的一個政權結構,它是不安定的,下面兩層是不服氣的。結合劉備去世時候的情況,“兵敗猇亭”,劉備親征東吳,被東吳打敗,然後病死在永安,然後丞相來代行君權,在這樣的情況下,丞相出來代行君權,是很不容易的。有很多人在心裡是不服的。尤其像李嚴這類人。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李嚴作為託孤之“副”,本來就對這個為“正”的丞相是不服的,而且就在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李嚴已經向諸葛亮提出:“劃出五個郡來成立一個巴州,讓自己來掌管巴州”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諸葛亮採取的政策是,依法治國,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觸犯了刑律就處分誰。尤其是像李嚴這樣的託孤重臣,是不能隨便廢除的,只能繩之以法。既然是依法治國,既然是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那麼必須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必須做到執法如山,不能因人廢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象到,馬謖的事情給諸葛亮是出了多大的難題。我們也不難想象那些反對派,那些為了自己利益的勢力,他們在這件事上會怎麼樣。
對於馬謖失街亭這件事諸葛亮是沒有其他解決辦法的。對於馬謖的處理只能是“戮謖已謝眾”所以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斬馬謖不是諸葛亮的本意,馬謖是諸葛亮十分賞識的人,而且馬謖是人才,蜀漢本就軍事人才匱乏馬謖的這個罪也不是非殺不可的,如帶罪立功、降級、軍前效力,等等處置辦法。但是為了大局,為了蜀漢的安定團結,為了進一步解決內部問題,嚴格地實行和實施依法治國,不得不殺掉馬謖。
第二個問題提到諸葛亮是推卸什麼樣的責任?確實是丞相當時堅持北伐曹魏的,也確實是敗了。當時天下曹魏佔十之七八,蜀漢東吳各佔十之一二,如果三方勢力一門心思的屯田發展,用不了十年曹魏必定完爆蜀漢,從古至今,大家在這個問題上都是有共識的。只有打起來,不論是九輸一贏,還是八輸二贏,但是不論如何都有了一點贏的可能,就算當時蜀漢國力不如曹魏,但是戰陣之上什麼都可能發生,萬一勝了,就是轉機。
其實這些道理都明明白白的寫在《後出師表》上: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在三國時期,國力從來都不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一場決戰往往就能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畢竟如果國力決定一切,袁紹早就把曹操滅了,王莽早就把劉秀滅了。至於黃巢、李自成什麼的根本就不可能掀起什麼風浪。
另一說當時在街亭,如果馬謖擋住了張郃。讓丞相得以全據隴西,割據涼州,勾連羌人和鮮卑,曹睿必然只能坐鎮長安,曹魏將再也沒有任何機會能夠調遣兵力,東吳再來一次石亭之戰,東吳陸遜大破曹休,那麼天下是否還是曹魏的就很難講了。
丞相北伐本就死中求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可之事,一己之力中興漢室,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為人臣者,幾人能如此?丞相一生清清白白。
-
7 # 歷史笑春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謖是諸葛亮最器重的人。諸葛亮十分欣賞馬謖的才華,任用他作為自己的參軍。諸葛亮經常和馬謖探討天下問題,能夠從白天一直談論到晚上。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街亭之戰失敗後,被諸葛亮治罪而死。當時的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因此,在馬謖被諸葛亮治罪的時候,有人還勸說諸葛亮,想留下馬謖性命,戴罪立功,不過被諸葛亮拒絕了。
至於說馬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諸葛亮將他斬首示眾,另一種說法是死在了監獄之中。不管怎麼說,都是因為諸葛亮下令將他法辦而死的,形式並不重要。
一、馬謖的死因。瞭解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失街亭的故事,而馬謖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正是馬謖在街亭之戰的敗績,才使得他被諸葛亮治罪。
那是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出動六萬大軍,兵出祁山,直指隴西。在這一次北伐的初期,由於曹魏對蜀漢輕視,毫無防備,使得諸葛亮取得了很大的戰果。其中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諸葛亮。
曹魏為了挽回局勢,緊急抽調了它的中央機動兵團張郃兵團,大約五萬多騎步兵,從關東緊急增援隴上。張郃部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趕到了隴上。
由於諸葛亮沒有封閉關隴道,張郃得以穿過幾十里的隴道,突破隴坻天險,來到隴上。這樣一來,諸葛亮和張郃之間的決戰就不可避免了。
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街亭本身有城寨,又擋在五總路口,是張郃不能繞過的據點。諸葛亮讓馬謖依據街亭的城寨紮營,擋住張郃的去路。
在這個時候,張郃的處境十分危險。他背後是險峻的隴道,前面是馬謖的蜀軍。張郃沒有任何出路,他必須要打敗馬謖的軍隊,而且還必須速戰速決,不能耽擱時日。
這是因為,張郃如果和馬謖作戰失利,他就會陷入退無可退的境地。在張郃的背後就是隴道,這條道路十分險峻。如果張郃在蜀軍的追擊下從隴道撤退,必然要遭受極大的損失。
同樣的,如果張郃被馬謖纏住,他依然會陷入險境。張郃本身就是千里赴援,人困馬乏。再加上後方依靠一條處處受威脅的隴道聯絡,十分脆弱。如果曠日持久,張郃的五萬大軍,很可能會因為後勤斷絕而崩潰。
所以,張郃只有速戰速決的戰勝街亭的蜀軍才行。這樣的仗,只要將領不是水平太差,能夠守住街亭就行。因此,諸葛亮給了馬謖兩萬精兵,是認為他能夠完成這樣的任務的。
在諸葛亮的計劃裡,我們可以看到,街亭只是前哨據點。因為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失敗後,是因為失去了街亭造成蜀軍“前無所據”才撤退的。諸葛亮的手中還掌握著一支強大的主力,這支軍隊隨時能夠投入支援馬謖。
只要馬謖擋住張郃,諸葛亮就會看情況把這支包括魏延、吳懿在內的軍隊投入戰場,一舉殲滅張郃。這樣,隨著曹魏的主力兵團被消滅,蜀漢會得到很大的戰果,一舉拿下關中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這一切都因為馬謖的錯誤化成了泡影。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不但沒有依據街亭的城寨防守,反而跑到孤零零的南山上去防守。結果被張郃切斷了汲水之道,造成全軍大亂,被張郃輕易打敗了。
諸葛亮失去街亭,只得撤回漢中。就這樣,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場。回來後諸葛亮對馬謖進行了治罪,馬謖因此而死。
二、馬謖被殺是不是屬於責罰過重。諸葛亮斬馬謖被後人認為是大公無私的表現。他為了嚴肅軍紀,不徇私情,毅然將跟隨他多年的馬謖繩之以法。可是對馬謖的死,有很多人都提出了異議。
在當時,就有蔣琬對諸葛亮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史書上記載:
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蔣琬是從惜才的這一方面來規勸諸葛亮的。那麼,我們從軍事責任這一方面,看馬謖該不該死。如果單純從軍事責任來說,按照當時的情況,馬謖的罪過不應該被處死。
當時在對馬謖處理的同時,諸葛亮還處理了一大批前線的將領。史書記載,“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諸葛亮將馬謖手下表現最不好的將軍張休、李盛誅殺了就已經夠了,連當時的主將馬謖也殺了就似乎有點過分了。
如果打一次敗仗就殺主將,那麼誰還去帶兵打仗?所以說,當時的曹操曾經專門下過一道命令,宣佈如何追究失敗將領責任的。諸葛亮殺馬謖,蔣琬提出不同意見,也就是感覺諸葛亮對馬謖的責罰過重。
如果單單從軍事失利的責任來說,只是因為作戰失利就殺馬謖,是處罰過重了。後來的姜維打了大敗仗,部眾星散,也才自貶三等而已。
三、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雖然我們從軍事責任方面看,諸葛亮殺馬謖有點責罰過重。但是,如果我們從馬謖的行為上了,再加上諸葛亮的行事作風,諸葛亮殺馬謖是有他的理由的。
馬謖在街亭之戰前,諸葛亮對他是抱著很大的希望的。他越過魏延、吳懿這樣的將領,違背了大家的意願,把這樣一個十分簡單的任務交給馬謖。只有馬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指導,就不會失敗。
這樣一來,等於是把一件奇功白白送給馬謖。這種栽培的痕跡太重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非議。可是,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馬謖把這樣簡單的任務都給搞砸了,這讓諸葛亮背上了很大的包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即便是公平的處理馬謖,大家也會認為諸葛亮有徇私的嫌疑。
而馬謖的表現,更是火上澆油。馬謖在街亭失敗後,他沒有回到諸葛亮的大營,而是丟下軍隊,自己先逃回到了蜀國。等到大軍回到漢中,街亭之戰過去很長時間,才把馬謖找到。因為馬謖的逃亡,據史書記載,還連累了向朗:
(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恨向朗,這是因為向朗包庇馬謖逃亡,實際上是幫了馬謖的倒忙,致了馬謖的死命。這是因為諸葛亮的做事風格決定的,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的做事風格是: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馬謖逃亡,正是觸犯了諸葛亮的做事底線。如果當時馬謖回到諸葛亮的大營,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罪責,領受諸葛亮的懲罰,諸葛亮還可能“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可是,馬謖這一逃亡,諸葛亮不管心裡是怎麼想的,他也只能按照“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處理了。
就這樣,馬謖等於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死路。諸葛亮面對馬謖的這種情況,只有殺之一條路了,這也是他恨不明事理的向朗的原因。
四、諸葛亮在馬謖之死上的責任。如果從馬謖的死因上來看,諸葛亮對馬謖的死是負有一定的責任的。這個責任主要是諸葛亮對馬謖的培養和使用上。
我們從歷史記載上可以看到,馬謖其人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史書記載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這使得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也正是由於諸葛亮和馬謖的親近,才引來了劉備的警告。史書上說: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馬謖的才是在言上,他說起理論來一套一套的。他在諸葛亮出兵南征的時候,就給諸葛亮提出了“攻城為下,心戰為上”的建議。諸葛亮依照他的建議行事,順利的平定了南方。可見,馬謖在見識上還是高人一籌的。
但是,與之言相對的,就是實的不相符。馬謖雖然喜歡談兵,可是他帶兵打仗的經歷幾乎為零。由於他的實踐經驗太少,這使得他的理論沒有實踐經驗的支援,制約了他的才能。
諸葛亮的錯誤就是,沒有針對馬謖的缺陷去予以培養彌補。有意識的增加馬謖的實踐經驗,給他帶兵打仗的機會,逐步培養他的才幹,使得他言實相符。
而諸葛亮並沒有給馬謖這樣的機會。在使用馬謖的問題上,諸葛亮又犯下了第二個重大的錯誤。那就是,把一個沒有帶兵經驗的馬謖直接安排在一個關鍵的戰役崗位上。
由於沒有帶兵的經驗,馬謖在防守街亭的時候,才會手忙腳亂。史書稱他舉止煩擾,使得蜀軍不戰自亂。這是與馬謖的才能不夠有關的,最終造成了街亭之戰的失敗。而把本是一個參謀之才的馬謖安排到戰役指揮員位置的諸葛亮,是難辭其咎的。
結語:由於街亭之戰中,馬謖不聽從諸葛亮的節制,按照自己的心意放棄街亭路口,上山防禦。由於山上無水,被張郃斷了汲道,造成大敗。這使得諸葛亮進無所據,只得撤回漢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戰後諸葛亮斬了馬謖,這是由於戰敗的罪責和馬謖戰敗後脫逃的惡劣表現造成的。諸葛亮在這一點的處置上,雖然有處罰過當的意味,但是也有他的道理。但是,諸葛亮在馬謖之死上是負有一定的責任的,尤其是在馬謖的培養和使用上是有著重大失誤的。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對馬謖等人的處罰對蜀漢是有著積極作用的。正是由於諸葛亮對敗軍將領的處罰,才使得蜀軍很快從失敗的陰影裡走出來,再次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北伐。
-
8 # 歷史時燒錄
從蜀漢當時極度缺乏人才的情況來說,馬謖暫時還不應該被斬,而是應該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而對諸葛亮來說,他決意要殺馬謖,肯定是在推卸自己用人不當以及北伐失敗的責任。
諸葛亮為何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一、馬謖平時確實有一定的才能
諸葛亮率大軍首次北伐,蜀軍士氣高昂,而且隨著曹魏隴西的多地反叛,使得北伐出師順利,猶如破竹之勢。為了抵禦諸葛亮的進攻,魏主派張郃率領5萬騎步兵,從隴道向街亭進軍。
諸葛亮立即召開如何防守街亭會議。大多數謀士認為,街亭地勢險要,魏軍千里奔襲,定然疲憊不堪,可以讓作戰經驗豐富的魏延或者趙雲去鎮守街亭。可是,馬謖毛遂自薦請求防守街亭。正當眾人懷疑馬謖能否勝任時,諸葛亮力排眾議,決定任命馬謖為主將領軍防守街亭。
因為諸葛亮認為,馬謖投靠劉備之後被劉備重用,常常參與作戰會議,並能多次提出“奇謀”。例如進攻長沙時,劉備就採納了馬謖圍而不攻的策略,不僅得到了長沙,而且還得到了魏延與黃忠兩員大將。平時,自己也經常與馬謖談論戰術,逐漸覺得馬謖確實有才能。
所以,儘管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還是認為馬謖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而此次守街亭,易守難攻,正好可以給馬謖一次鍛鍊的機會。然而,諸葛亮似乎忘記了馬謖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將官。
二、馬謖不惜以全家性命擔保
馬謖一再承諾自己完全可以守住街亭,並答應一切可以聽從諸葛亮的佈置,還立下軍令狀。使得諸葛亮輕信了他,但是為防止馬謖出現差錯,於是派了經驗豐富的王平為馬謖的副將。謖日:“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日:“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日:“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又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三、想提拔年輕的將領
北伐時,關羽、張飛等人都已去世,趙雲、魏延等大將又年紀已老,年輕的將領只剩下王平、馬岱和廖化等人。所以諸葛亮非常迫切的能夠提拔一批年輕將領,以解決將才青黃不接之困。諸葛亮覺得馬謖年輕有才,因此希望透過馬謖防守街亭並取得勝利,從而提升其在軍中的威望,以便將來有理由提拔馬謖。
四、與馬謖關係比較好
赤壁之戰後,馬謖經常跟隨諸葛亮左右,並參與出謀劃策,有時還能提出非常好的建議。漸漸的,使得諸葛亮一直想提拔馬謖。這次機會來了,所以諸葛亮把這次任務交給他,並再三囑託,期盼他能取得勝利。
五、街亭易守難攻
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信馬謖只要能夠聽從建議,在街亭關口布下防線,魏軍必定難以攻下。
六、諸葛亮有更加重要的任務要交給魏延和趙雲
諸葛亮沒有任命魏延和趙雲去防守街亭,也許在諸葛亮心中有更長遠的規劃,即以馬謖為誘餌,然後從背後襲擊張郃,以實現全殲魏軍的目標。
結語諸葛亮任用馬謖去守街亭,有他自己的想法,然而,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不會靈活運用自己熟讀的兵法,導致失去街亭,讓諸葛亮大失所望。而諸葛亮也沒有采納旁人的建議,從蜀漢正在用人之際方面出發,給馬謖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揮淚斬馬謖,是諸葛亮在告訴世人,要不是馬謖失守街亭,或許北伐會成功,實際上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9 # 戰國君
馬謖這個人對三國有點了解的都知道。畢竟《失空斬》深入人心,羅貫中寫的空城計也是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不過如此,所以在這一件事情上都認為是諸葛亮的錯,殺馬謖有推卸責任的嫌疑。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載“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與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到這裡十分清楚,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使街亭失守,讓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勢化為烏有。更重要的是,馬謖還逃跑了,向郎因為這件事還被免官。諸葛亮這個人依法治國,對於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曾經說:“我心如秤,不能為人做輕重。”依法馬謖必死,還有諸葛亮自己也不是沒有承擔責任,他上疏劉禪《街亭自貶疏》又怎麼可以說他推卸責任呢?
《三國演義》中街亭之失就更是明瞭,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連如何佈陣都告訴馬謖了,還有為了萬無一失還派王平協助,結果馬謖自己作死,不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來。王平將軍的勸告也不聽,演義就更驚險了,空城計差點兒讓諸葛亮都交代在了西縣。你說如此馬謖難道還不該被斬嗎?
領導安排了,按照領導的做,如果失敗了這是領導的鍋,結果馬謖非要覺得自己很厲害,結果就被張郃收了學費。三國演義中也明確寫了諸葛亮要求下屬,對於他的過錯要提出來,他會改而且同樣上表劉禪自貶三級,從丞相降為右將軍。哪裡有推卸責任了呢?
所以,綜上所述,從正史還是演義,馬謖都是必須付出生命代價,並不是有人要害他,而是自己的失職、不聽話讓整個蜀國蒙受了太大損失,不殺他難以重振軍心,並不是諸葛亮在推卸責任。
回覆列表
該怎麼說呢,在本來就錯誤的道路上又拐了個彎。
其實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諸葛亮卻為了完成劉備的大業,屢次北伐,國力消耗非常嚴重。
再說回馬謖,馬謖確實有點才能,他家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和名氣,並稱為“馬氏五常。而且馬謖和諸葛亮又很對眼,二人屬於哪種情投意合那種,常常深夜不回家,聊天聊的天亮哪種,然後白天回家睡,我就納悶了你們就不能白天聊晚上睡嗎?
諸葛亮其實也是想把馬謖當成自己的接班人。有次諸葛亮出征前問馬謖,今天我又要出征了你有啥好的建議不,馬謖向他提出了南方叛亂的事,丞相你一走國力空虛,恐怕南方又要起勢,我們對他們應該和平相處。於是就有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話題回到馬謖失街亭的事,劉備死前就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小子就長著一張嘴,實際功夫比嘴上差遠了,諸葛亮不聽,讓馬謖去守最重要的街亭,馬謖也是那種自大的人,我就不聽你的建議,我打起仗來牛的很,諸葛亮都要聽從我的建議。於是一個幹派,一個敢胡幹。
不管馬謖失不失街亭,北伐都不可能勝利,後面我們都知道,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能不知道嗎?所以是不是故意的你自己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