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前沿思維
-
2 # 北洋海軍炮手
實際上,十多萬軍隊在通訊落後的古代,根本無法做到統一指揮,所以分兵是沒錯的,所以說薩爾滸之戰明軍兵分四路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無奈八旗將士們更強悍,另外,八旗理論上是一個佐領三百壯丁,八旗一共六萬壯丁,但是實際上八旗滿編的佐領並不多,大部分佐領只有幾十個人,而且即便是一個佐領三百壯丁也不是全部參戰,而是按照300/130的比例來抽調,所以說,薩爾滸之戰,參戰的八旗也就是三萬左右,甚至還沒有這個數,楊鎬敢分兵四路,就是吃準了八旗人太少,只不過八旗將士戰鬥力太強悍。
-
3 # 來著不拒16853817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留下一半兵保護輜重,剩下的一半出兵直奔後金老巢!他打他的游擊戰,我打我的陣地戰!同大明相比,後金一沒有人,二沒有資源!只要佔領一地,男丁全部殺光,老幼婦孺全部以繩子捆成一線,放置最火器和弓箭的射程範圍內!吸引八旗兵前來救人!只打消耗戰!用搶奪的後金資源來以戰養戰!
-
4 # 我心與明月
李景隆和楊鎬的慘敗,都是因為在寒冬季節率領南方士兵在北方與北方人作戰,讓對手佔盡了天時、地利。薩爾滸之戰必須等到來年的夏季,在等待期間可加緊練兵備戰。最好能從陝西再徵兵百萬,一可參戰,二可移民,免得以後成流寇。進攻時可依舊兵分四路,但要採用蔣委員長的堡壘戰術,穩紮穩打,步步推進。
-
5 # 我不是賀南星
明軍擅長利用火器大炮守城,後金擅長野戰,薩爾滸之戰卻是實打實的野戰,明軍火器優勢發揮不出來,因此後金優勢,這是其一;後金軍襄白旗
在赫圖阿拉那塊建奴從小生長的地方,無論是對天氣的適應還是對地形的瞭解,明軍都比後金差很多,這是其二;
‘七大恨’以及前期的一系列勝利激勵了後金軍計程車氣,而明軍都是從全國各地徵調過來的,士氣方面後金優勢,這是其三;
明軍指揮楊鎬比努爾哈赤差太多,戰術上分兵四路給後金各個擊破創造機會,況且明軍在兵力上的優勢不明顯,一分兵瞬間變劣勢,再加上通訊不暢,更註定了明軍的失敗,這是其四大明軍神機營
因此我認為,要擊敗後金軍,第一、戰術上要改變一下,分兵兩路。即:西北部的馬林和杜松再加上海西女真一路,東南部的劉鋌、李如柏再加上北韓一路。保持通訊,依靠火器優勢穩紮穩打。第二、時間上要把握好,最好是春末出兵,夏季和秋季的東北不會這麼冷。第三、安撫蒙古,因為湊調杜松馬林這些對付蒙古的軍隊走後,要保證後院不要起火。
-
6 # 使用者106645171
不要楊鎬帶兵,他在明朝日本北韓戰爭中就看出不會帶兵,兵分幾路有問題,根本沒有達到戰略目的,而且互不接應通訊不通,反而被後金抓住兵力少的問題。應該不要兵分幾路,就分成幾個大兵團前後左右呼應不要分幾路,靠人海戰術了,其實說到底兵熊什麼都不好使,別人怎麼打都贏
-
7 # 豢養天使
不應該四路分兵,其他三路都要集中到瀋陽,然後沿著渾河東進。
因為明軍劣勢是機動性太差、每路明軍又不佔優勢,明軍優勢是火器強大、兵力總數眾多、補給方便、後勤保障有力!
-
8 # 初心如舊
薩爾滸之戰最正確的打法?我認為薩爾滸之戰要探究的不是最正確的打法,而是最合適的統帥。因為正確的統帥自然會根據當時的實際採用最正確的打法,而一個不合格的統帥,即使你交給他方案他不按照執行也是白搭,最好的例子就是馬謖失街亭之戰。那麼薩爾滸之戰最合適的統帥是誰呢?我覺得應該是孫承宗,那時孫承宗約60多歲,年齡不是很大,孫承宗既是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又對國家無限忠誠,如果當時朝廷能給予充分信任,賦予一切調動,指揮權力,他一定能夠打好這一仗。
-
9 # 河東硬漢
隊伍太過龐大,指揮系統過於混亂,高階將軍之間貌合心不合而且軍隊不應該分五路去打。我覺得應該是派出小股精銳去破壞,拉攏分化各個東北部落畢竟後金統一時間不長此事還是大有可為的。然後挑選敢戰之士組建臨時軍隊簡化指揮系統,補充武器裝備尤其是遠端武器比如弓弩,大炮等等。軍隊人數兩到三萬為佳。不分冰,派出大量斥候偵查敵情重打擊後金的村寨,捕殺滿族老弱,最好實行三光政策,逼迫後金主力與我軍決戰,然後利用我軍之兵甲之利,縱然不能全殲後金主力亦可讓它元氣大傷,此戰若成可保東北十年再無大戰,說不定後金將從此分崩離析。這是我的觀點,請指正。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的失敗如果從戰術上來理解的話,最明顯的特徵是戰術安排上完全依照當時的火器來組織安排,而當時的火器部隊無法機動靈活的應對野戰以及後金騎兵的速度。因此後來也有人提到改革了火器,比如說使用紅夷大炮。以精通西學的徐光啟為首的一些大臣就提過“可以克敵制勝者,唯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1619年,分兵四路的明朝征討大軍卻在薩爾滸之戰一敗塗地,令明廷朝野為之震驚。當時的後金軍隊對付明軍原有的火器已有了應對之術。在野戰中,明軍把火炮安排在陣前,後金則採取戰車與步騎相結合的“結陣”方法,即陣前布楯車,車前擋以五、六寸厚的木板,再裹上生牛皮。車裝有雙輪子,可以前後轉動。此車專對付明兵的火器。在楯車後一層是弓箭手,再後一層是一排小車,裝載泥土,以填塞溝塹,最後一層是鐵騎,人馬皆穿重鎧,號“鐵頭子”。戰鬥開始,騎兵並不出擊,往往用楯車抵擋一陣,等明兵發完第一次火器,未及續發第二次,它就突然奔騎而出,如一股狂風颳過來,分開兩翼,嚮明兵猛衝,霎時間,就把明兵衝得七零八落。
薩爾滸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619 年(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三月初四日下午,與東路明軍協同作戰的北韓鳥槍兵13000人同滿洲八旗兵在富察地方遭遇,據在場的一個北韓軍官描述:煙塵中敵騎大至,勢如風雨,展開兩翼,遠遠圍抱而來,夕陽下但見射矢如雨,鐵馬進退,瞬息之間,兩營全遭覆滅,北韓軍中訓練有素的火槍手,在迅疾而至的鐵騎衝擊下竟絲毫沒有發揮威力。
紅夷大炮
-
11 # WarOH協虎
說到薩爾滸之戰要怎麼打,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場決定兩國國運的戰爭明朝是怎麼失敗的。
在這場戰爭裡,雙方的軍隊都是各自的精銳。但明朝的這十二萬精銳裡,大部分是來自四川、浙江和福建等地計程車兵,而戰爭又是在大東北寒冷的二三月份。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精銳戰鬥力的發揮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其二,則是戰略方面。明軍的統帥是楊鎬,他是個文官,而且他和手下的將軍劉綎有矛盾,可以說是將帥不和。而他的戰略則是分兵四路,讓劉綎偽裝做主力,去吸引後金火力。而杜松則是真主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對後金包餃子了。可是,明軍人生地不熟的,又沒有和明確的聯絡方式,再加上將帥不和,指令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所以在最後,反而是讓努爾哈赤用優勢兵力一一破解了。
其三,則是戰術問題。那時候的明軍非常倚重火器,若按今天的看法,當時的明軍應該算是一支擁有熱武器的軍隊,而後金不過是冷兵器時代的軍隊罷了。按理說,戰爭應該是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畢竟兩支軍隊完全不在一個時代,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一是後金軍隊的防禦裝備是棉甲,對火器防禦效果好,二是明軍並沒有能配合火器將其威力發揮到最好的戰術。所以,明軍實際的野戰能力遠遠弱於後金軍隊。
所以說,能解決以上三個問題,那麼薩爾滸之戰的結局或許不會那麼悲慘,至少打平還是可以的。
-
12 # 巴山夜雨涮鍋
而在歷史上的實戰中,可知女真軍的單體戰鬥力大致強於明軍,更可怕的是機動力遠遠超過明軍,使得女真能夠在四路明軍的包圍中,充分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各個擊破,殲滅明軍半數兵力。
如果事先能得知這些資訊,那麼明軍當然可以選擇不那麼差勁的打法。可以分為上下二策。
上策者,是不要急著與女真人進行會戰。當時明政府主要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認為憑藉十萬大軍,可以輕易滅掉女真,卻想不到努爾哈赤率領下的女真已經脫胎換骨。這種局面下最好的策略是不去急於求戰,先守住臨近的城池,使得女真人無機可趁。然後,尋找有利機會,派出鐵騎擾襲女真人的根據地,同時以官爵、金錢收買當地其餘部族,包括蒙古部族與女真為敵。在利用抗日戰爭中對明朝感恩戴德的北韓,出兵擾襲女真後路(雖然光海君很明智,但北韓朝野上下還是很願意幫忙的)。這樣,明朝不大動,已經讓努爾哈赤焦頭爛額。就算損傷了實力,也是損失附庸國的實力。明朝多積蓄幾年,兵力更多,再尋求決戰更加有利。當然,這實際上是要明朝把努爾哈赤當做一個對等的敵手,進行總體戰。對明朝君臣而言,這事兒可能有點丟臉,難以忍受。
下策呢,假設還是以這樣的兵力出征了,那麼最大的要求就是不要如歷史上那樣分散兵力。歷史上是分兵四路,每路只有女真人的一半。現在只分兵兩路,每路兵力接近女真主力。一路從撫順(歷史上杜松軍),一路從清河(歷史上李如柏軍),同時向女真人腹地赫圖阿拉城挺進。如果半途遭遇敵軍主力,則堅守與之會戰。否則,直撲女真人腹地。
這樣,以女真人的兵力,最多隻能攔住明軍一路,而明軍另一路則可直接進入女真的根據地,燒殺搶掠,夷為平地。待到完全毀滅女真基地後,再根據情報,向友軍進發。最壞的情況,女真人對我軍一路進行一定擾襲阻擊後跳出包圍。那麼我軍雖然傷亡了少數人馬,卻幾乎全部摧毀了女真的根據地,也可以算作一個勝仗了。
當然,最怕皇帝腦子發熱,非要取得努爾哈赤的人頭,那就沒戲了。
-
13 # 三觀粉碎機
薩爾滸之戰對於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僅僅只是後金和大明之間的轉則之戰,更是後金的崛起之戰。而大明傾北方軍事之力組建的徵遼大軍,在五天不到的時間內傷亡高達一半,基本奠定了之後的亡國的基調。
那麼這麼重要戰爭卻敗的如此慘烈,罪魁禍首是誰呢?至少主帥,遼東經略楊鎬難辭其咎。我們先來看看楊鎬是怎麼打的,他先把共計11萬的明軍,包括北韓和女真葉赫部分成四路對赫圖阿拉展開軍事行動,你說分四路就四路好了,可作為主帥,他又不告知具體的行動規劃,基本就是讓四路主將各自作戰。
接著他又派人攜帶書信威脅恐嚇努爾哈赤,說自己帶了47萬大軍,而且還愚蠢到通知他的出兵之日,這是好讓努爾哈赤磨好刀,做好防禦工事啊。再者你說47萬就47萬,前路快馬一探,人家把你的行動部署摸的一乾二淨,原本還膽戰心驚,反而更有底氣了。
最後更是一個錯中之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遼東雪紛飛,別說打仗了,看看野外都是寸步難行,可楊鎬還是出兵了。結局大家都知道,努爾哈赤以逸待勞,準備充分,反而用著6萬兵馬打的大明慘敗而回(想想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吧,基本能還原場景)。
所以這裡我們看到,大明在楊鎬的指揮下把優勢變成劣勢,可以說處處都給缺兵少將,士氣不足的努爾哈赤不少便宜。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明軍的優勢呢?其實只要找一個出身於東北,熟悉東北,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熟悉如何在嚴寒的東北作戰的將領出來就行了,而不是一個河南出身的人。明軍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多,士氣足,所以只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合而為圍之或者一路大軍直接推進,挑個好天氣好日子,都絕對不是努爾哈赤的“七大恨”之師可以抵擋的。
是的,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兩軍對壘,最重要的就是“以己之長,攻其不備”,當然後勤備備好。
-
14 # 豬豬俠47047983
機動,可以說是軍事鬥爭的靈魂。主動權的主要特徵就是軍隊擁有機動的能力。步兵和騎兵對比,就是機動性不足。明軍以步兵為主,和後金騎兵作戰,雖然總體上人數眾多,但後金騎兵總能迅速在某一地段集中兵力,使明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被後金軍擊破。進而全線崩潰。後金的戰法類似於現在的游擊戰爭,打的過就打,打不贏就跑,所以說努爾哈赤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明軍要消滅後金軍隊,恐怕要緩勝而不能速決。以消滅後金軍隊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應以多地為主要目標。一是以騎兵對騎兵以機動性對機動性。二是要加強對後金地區的經濟封鎖,大軍步步為營,圍而慎戰,限制騎兵的機動能力。三是要分化敵人。分化後金內部,支援反對努爾哈赤的部落。四是要注重保密,清除間諜。這是努爾哈赤最常用的手段。然而遺憾的是,歷史上明軍以步兵圍剿騎兵,長驅直入而不是步步為營,以奪取薩爾滸為目的而不是以消滅後金有生力量為目的,沒有在後金內部反對努爾哈赤的部落最需要明朝幫助時提供軍事援助,沒有注重反諜保密工作。明軍的作戰計劃,努爾哈赤清清楚楚。明軍走到哪裡,人數多少,後金方面瞭如指掌。以正規軍對付游擊戰,即便現在來說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
15 # hao33合親1斤兵
見解: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有一個最大要害,使明軍如待宰羔羊。如果將此要害彌補,那麼,戰場形式將瞬間反轉。這個要害怪明軍滴不對稱戰爭形態上!——首先不能怪明軍或明王朝腐敗,部隊不滿員也好,士氣低下也好,那都是對內滴。對外誰要是低頭,回去也基本沒有命在,任何官員前程都沒了。只是那個要害在!
——其次不能怪各軍配合不良,相互間掣肘。如果去過戰場就明白,各部隊配合再不良都有底線,過了底線,回頭就是自己軍隊及前程都沒有了。甚至性命堪憂。只是那個要害在。
——那個要害是什麼呢?要怪就怪明軍滴裝備太先進了:清一色滴火槍。本來針對騎兵是徹底滴絞殺戰,可是問題來了。戰爭時間選在了二月份,正是東北嚴寒季節!零下十幾至二三十度,這就出現了一個最不利地問題:槍被凍住,手被凍住,火藥打不著(可以自己實驗一下),這樣基本上在騎兵面前強大地武裝力量變成了一群羊!!
問題還要糟糕地是:那個時候,雪有膝蓋到腰深,行走都困難,在槍打不著情況下,連逃跑都成問題了。這在高頭大馬騎兵面前就太慘了,只有被彎刀砍脖子地份,沒有還手滴任何機會!
——真滴不能怪明軍不英勇,天亡我,非我不當勇士也!!所以,那位戰場帶兵逃跑地總兵非常明智,否則是一個不剩。
此事責任在軍事主帥,可惜了南路軍主帥——帶兵逃跑地總兵李如柏,以自殺明志!讀戰史請仔細分析當時滴戰場相關環境,而不被史評盲目抹殺了自己地思考。
-
16 # 一枚明粉
推薦看《明清戰爭史略》、黃仁宇的《薩爾滸之戰》,基本就可以獲得高水平的常識了。
我和朋友正在點《籌遼碩畫》,點了一半了,基本薩爾滸之前的情況清晰了。
1、薩爾滸明軍的不足排程能力不足:從遼東總兵張承胤陣亡開始,明朝確立征討計劃,最開始是用兵五萬用餉一百萬,後來隨著情報變化,提出用兵10萬,用餉300萬。但戶部餉不足,所以開始加派。到薩爾滸作戰前夕,明軍出關部隊接近十萬,戶部軍餉勉強夠用。這是花費七八個月才湊集如此資源、兵力。
遙度中制:在第二年春天,西南軍隊還沒有出關,在等待中。但中樞已經紅旗催戰,後世一般認為是內閣的原因。知乎“溫體仁”對這個有很好的考證,其實就是萬曆皇帝催戰。但我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如此做。催戰造成的後果很嚴重。
2、明軍的優勢宿將雲集:其實在將帥這方面,明朝並不弱,海內宿將一時並起,杜松、劉廷、官秉忠都是身經百戰,作戰經驗不比叢林山地戰的女真差。
僕從軍:葉赫的一萬部隊,北韓的一萬多兵。
源源不斷的動員能力:在薩爾滸失敗後的兩年裡,明朝在遼東的花費有3000萬兩銀子,40萬軍隊先後出關。
3、那應該怎麼打?速決戰不可控因素太多,很容易成為賭國運,對明朝而言並不是最優解。
但也不能不打,那該怎麼辦?
(困著他不打,足夠耗死了)
發揮自己的優勢,雲集重兵宿將於遼東,爭取集結20多萬部隊,至少達到熊廷弼說的18萬,保證數量優勢的同時並不決戰。
精兵猛將聚集遼東足夠給女真保持重大的壓力,再使女真幾次作戰不利,就足夠形成內部的瓦解。
加強經濟封鎖,女真的皮毛、人參貿易失敗,經濟崩潰會更快。
在強大軍事壓力與嚴密經濟封鎖雙重重壓之下,女真十有八九會自己崩潰,最後大兵犁庭掃穴,將軍們可以立不世之功,國家可以永絕後患。而不是一開始就想速決戰,三大徵經驗太影響人了。(其實這些有一個人都說過,他就是熊廷弼,可惜脾氣不好)
-
17 # 新知傳習閣
一
先看當時的歷史大背景。
李成梁在薩爾滸之戰前,一直是遼東的最高軍事長官。李成梁是今遼寧鐵嶺人,鑑於東北的傳統,這是一個人精加大大忽悠。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好朋友。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與其爺爺覺昌安在一次幫明軍做事時被殺。
努爾哈赤曾長期效力於李成梁軍中,據說打仗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也立過戰功,甚至可以說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基本上得益於李成梁的教導。
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縱容和幫助下,花了約三十年時間統一了女真。
1601年,李成梁放棄六堡讓努爾哈赤進一步坐大。六堡,是明代在遼東一帶的軍事基地,是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壘,也是遼東重鎮撫順、清河的唯一屏障,若丟失此處,女真軍隊將縱橫遼東、不可阻擋。
李世梁死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1618年農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反明,歷數明朝對後金國(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後金軍襲佔撫順、清河後撤退。
1619年,明神宗開始準備對後金的關鍵一戰,也就是後來的薩爾滸之戰。
二
楊鎬的作戰方針是: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明朝兵力方面: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兩萬五千人;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共約兩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四千;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數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約七千人;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北韓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號稱四十七萬。具體部署是:楊鎬坐鎮瀋陽指揮;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北韓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另外,總兵祁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增援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楊鎬本人則坐鎮瀋陽,居中指揮。時楊鎬奏上"擒奴賞格"經兵部尚書黃嘉善復奏,明神宗批准,頒示天下。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6萬兵力集結于都城附近,準備迎戰。
1619年3月初一日,努爾哈赤敏銳的發現戰機,先利用明軍主力杜松部過於突前的問題,打掉明軍主力。
第二天,打垮馬林部;第三天,打垮劉綎部。
第四路,也就是李成梁的二公子李如柏聽到訊息後,不敢應戰,全軍後退,後自殺。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三
分析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楊鎬是個書呆子,不懂軍事,且根據不瞭解努爾哈赤戰術特點,過於輕敵。二是各部之間協同性太差,尤其是李如柏部作為騎兵部隊進展太慢,不能有力的策應其它軍隊。
如果是戚繼光指揮的話,一點問題也不會有,直接能把努爾哈赤打的哭爹叫娘。
具體思路如下,戰前根據地圖進行進軍部署,要求三軍成品字型推進,相互距離保持不得超過10公里。平行推進,不給努爾哈赤單獨消滅哪一支軍隊的機會。
李如柏騎兵在三支軍隊中間策應,如果努爾哈赤敢攻擊哪支部隊,就馬上開始增援,並要求其它二支軍隊靠攏過來,進行合圍。
努爾哈赤敢主力決戰,正好四軍合圍。楊鎬放在後方的後備梯隊全軍壓上,封鎖努爾哈赤的退路。
擊潰努爾哈赤敢主力後,讓北韓軍和葉赫部把努爾哈赤殘留武裝全部肅清。
後續讓漢人進入東北進行民屯和軍屯相結合,一方面種地,一方面養馬,一方面打仗。利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女真人從東北擠出去,永遠消除後患。
-
18 # 史論縱橫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那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比較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楊鎬分進合擊的策略有關,當時,明軍分四路進攻,最後再合擊努爾哈赤,當時努爾哈赤制定的作戰方針是“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最終各個擊破。
其次,有一種說法滿族的戰鬥力高於清軍,有人還說明是清軍發明的清弓在戰爭中發揮了突出的貢獻,而明軍過早依賴熱兵器,然而火銃當時還不是太成熟,這能夠解釋出,明軍十了萬人才殺了那麼幾個女真人的原因。
下面我說說我覺得的一種因素,其實我感覺中國封建大一統王朝要打大仗的時候,都是全國調集軍隊,一個省出幾千,一湊就是十來萬,大概這樣能夠減少中央的財政壓力吧!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就是部隊作戰協調性的問題,大家知道,中國在推行普通話之前,都是地方方言,別說,跨省,就是隔一個山,語言有時候都不通,而明朝集結了來自天南海北計程車兵,還包括建州女真和北韓兵。所以,語言不通給作戰帶來的協調性問題,也很嚴重。
後來清廷對外作戰,依然採取這種策略,前方都戰敗了,某地出發的幾百兵還沒到戰場。
看美劇也有這樣的鏡頭,就是集結軍隊作戰錢,先在集結地進行訓練,融合,然後把敵人的情況作戰特點告訴士兵,也講作戰的要點。
當然這裡講到了知己知彼的問題,當時關內調來的軍隊應該不是很瞭解女真人的打法,匆匆上陣,而明朝的打法應該是步兵為主,女真是以騎兵為主,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火器又不是很先進,所以大敗。
當然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多方多面的,我們找準一個角度,能夠分析明白,也是可以的!
-
19 # 鐵木真165163663
薩爾滸戰敗,關鍵是明朝軍隊已經腐敗透頂,戰鬥力嚴重低下,軍官貪汙納垢嚴重,這次戰爭使用齊頭分進的作戰方法,不適合在平原地區與滿洲鐵騎進行平原機動作戰,因為明軍大部分都是以步兵為主,少量的騎兵與炮兵,分頭並進的作戰方法使明軍大敗,因為沒辦法保持通暢的聯絡方式,造成前方突進的明軍與前方滿洲鐵騎交戰,後方齊頭分進的軍隊沒有辦法及時趕到,只能被滿洲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各個殲滅,楊稿當時這種作戰方法,只要在通訊聯絡暢通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用的,但是當時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明朝軍隊不僅聯絡不上,只能各自為戰,到最後變成一盤散沙全部被殲滅,如果作戰方法應用得當採用集中優勢兵力已滿洲鐵騎進行決戰,再加上火器與步兵的協調運用,明寫的勝算可能會高一些就不可能造成大敗,在敗可能只有小敗仗,不可能造成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慘敗結局。
-
20 # 琰166731898
薩爾滸之戰,明軍主要還是敗於政冶,萬曆年經過張居正的改革,明朝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明朝中期後財政困難的處境。萬曆十五年後明朝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時代,但是,明朝在建立時就留下了滅亡的隱患。主要是,讀書人只要有功名就可以免稅,直接導致大量土地投獻。不收商稅,結果導致鉅商出現確無利於國家如山西,江浙商人。設立軍戶,匠戶,並世代永承。分封子孫於全國各地永世以民爭利。張居正的改革雖富了國家但損害了所有即得利益者,這也是他生前大權在握,皇帝都靠邊站,死後被鞭屍的下場。薩爾滸戰前,明軍經過萬曆三大徵,本身精兵強將就損失很大,國庫也基本打空了。即得利益者不會充許朝庭在他們身上繼續刮油水。同時,經過三大徵後明朝朝野普遍自信心彭漲,這也是明軍為何在沒準備充分時就開戰的原因。其實,明軍根本不需要十幾萬大軍就能打勝。只要堅守瀋陽,開原一線,嚴格堅壁清野,防線外100裡內派精騎掃蕩殺光,燒光,搶光。防線內整頓浙兵,川兵為步兵主力,九邊騎兵整理3萬即可。經過二年休息整補,在開春後尋找戰機與滿清決戰即可一戰而勝
回覆列表
首先我想用《萬曆十五年》黃仁宇的觀點作為開頭,“明朝不能發揮本身力量,不能引用軍事科技非只表現於一時一事,而有官僚組織及社會狀態為背景,積習已成,1619年無非一朝弱點無情的暴露......在戰場上滿人集中兵力,常保持區域性數量上之優勢,但其記錄經常高度估計對方兵力,而低估本方兵力,大概炫耀戰功,不能放棄以寡敵眾之立場。”
我們再從佈局上看“從軍事眼光看來,楊鎬之攻略計劃甚鮮成功希望;統帥未遣派搜尋部隊,敵情始終不明;亦未指明左翼主攻、右翼輔助,而系平行並進,四路主將各不相屬,戰線廣袤300公里”這些原因都是決定了楊鎬必敗
其實作為一個正常的主帥,有點戰爭經驗的都可以打贏或者是兩敗俱傷的局面!明朝的積弱積窮都是非常之嚴重的。能搞到47萬大軍真的不容易啊!戰前不能輕敵,佈局好主次攻防,不兵分險道,步步為營而不是直取敵都赫特阿拉,以戰穩一據點再前進的步伐,分兵不要過多即可。攻守結合而不是快攻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