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浩暢談歷史

    從公元1626年繼承後金國汗位時起,皇太極就開始實行他攻滅明朝、入主中原的宏圖大志,為此,他制定了消滅明朝的伐大樹戰略。

    所謂伐大樹戰略,是父汗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時對皇太極及其他諸子宣示的一種高明戰略,努爾哈赤曾這樣分析此戰略:“砍伐巨樹時,巨樹怎麼可能突然被砍斷呢?我們要想砍倒它,必須先用斧頭砍大樹的枝丫、旁枝末節,等到旁枝被砍斷,無法為大樹主幹提供保護和營養、主幹也逐漸被砍細後,我們才能將大樹輕鬆砍倒。

    提出伐大樹滅國戰略,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努爾哈赤

    同理,與我們實力相近的其他敵國,我們若想一舉攻滅它,又怎麼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呢?我們需要先出兵不斷騷擾敵國,慢慢將敵國所屬的城郭百姓、金銀財寶搶掠過來,慢慢蠶食敵國的各地城池,等到敵國都城勢單力孤獨木難支時,沒有了各地城池的奴僕,帝國首領該如何成為主人呢?沒有了各地的人民,敵國領主該如何成為君主呢?到了那時,敵國必會不攻自滅!”

    皇太極成為後金大汗後,將老爹的伐大樹戰略進一步發揚光大,並用以對付明朝這棵根深蒂固、龐大無匹的“巨樹”。

    公元1626年,皇太極派阿敏率軍進攻北韓,阿敏,此戰,皇太極將明朝的藩屬國北韓(右樹枝)砍斷;

    公元1627年,皇太極親率八旗軍隊繼續按照老爹頓兵堅城下輪番攻城的進攻模式,進攻明朝的錦州、寧遠,明朝總兵袁崇煥、部將趙率教依託堅城重炮積極防禦,皇太極大敗而歸,皇太極砍伐明朝的遼西前樹枝失敗。此後,皇太極改變死打硬拼的戰術,不再如此用兵;

    公元1628年,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進攻蒙古察哈爾部,取得大勝,繳獲敵方無數人畜,此戰,皇太極將明朝的北方鄰居(左樹枝)砍斷;

    將父親伐大樹滅國戰略發揚光大的皇太極

    公元1630年,皇太極率軍避開明朝在遼西的關寧錦防線,繞道從長城的大安口、洪山口等地突入關內,直取明朝都城北京,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率軍來救北京,明朝崇禎帝聽信屬下佞臣的詆譭之言,將袁崇煥下獄,隨後處死,此戰皇太極重創明朝的前樹枝;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國為大清國,將本民族族名由女真族改為滿族,並登基稱帝,他就是清太宗。同時,皇太極派阿濟格率軍繞道關內進攻明朝,清軍接連攻克順義、寶坻、雄縣等各縣,並取得五十六次戰鬥的勝利,繳獲將近十八萬的人口牲畜,擒獲明朝總兵巢丕昌,此戰,皇太極、阿濟格重創明朝的後樹枝-華北各地,並掠奪其財富為己所用,做到了勝敵而益強,敗敵致其益弱。

    隨後,皇太極率軍再次進攻北韓,北韓軍隊大敗,其國王李倧向皇太極稱臣,如此,清朝取代明朝,將北韓作為藩屬國。不久,清朝猛將阿濟格率軍攻佔皮島。

    至此,皇太極徹底砍斷明朝的右樹枝北韓,並消除了皮島、北韓的後顧之憂,得以專心向南進攻明朝;

    公元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軍從董家口、牆子嶺入關,清軍沿途抄略了山西、山東兩省,攻破濟南,攻殺明朝宣大總督盧象升,隨後,清軍向北掠奪了天津等地的人口物資,從青山關返回到遼東。此戰,清軍攻破明朝三十六座城池,十七次重創明朝華北各路軍隊,虜獲明朝的人口牲畜二十六萬餘,再次沉重打擊了明朝的後樹枝-華北各地。

    英勇善戰的多爾袞

    截止到公元1640年,皇太極透過十餘年伐大樹戰略的具體實施,將明朝這棵大樹的右樹枝北韓收為小弟,將明朝的左樹枝蒙古各勢力,透過政治聯姻和軍事打擊或收服、或打跑,害死明朝的前樹枝遼西關寧錦防線的最高長官袁崇煥,後又多次從長城除山海關以外的其他各處入關南下,掃蕩明朝的後樹枝華北各地,掠奪當地的人口牲畜,充實本國實力,借屢屢戰勝獲取暴利來激勵軍隊計程車氣戰心,大幅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和軍隊戰心,當然在間接作用下,皇太極也幫助了張獻忠、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反抗明朝,客觀上,確保清朝在明朝官軍與農民起義軍鷸蚌相爭時能夠漁翁得利。

    如此,除了明朝主幹國都北京和前樹枝遼西關寧錦防線,皇太極基本上將明朝的左樹枝、後樹枝、右樹枝剪伐乾淨。

    為了繼續剪伐明朝的前樹枝,以便最終砍斷明朝主幹都城北京,徹底砍倒明朝這棵參天巨樹,皇太極發動了松錦大戰。

    公元1640年三月,鑑於義州臨近錦州,且土地肥沃、地勢開闊,有利於大軍駐紮屯田,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鐸率軍進取至義州,並組織清軍駐兵屯田、向此地運輸各種軍用物資,將此地作為進攻關寧錦防線的軍事基地。

    當年五月,皇太極親自率軍圍攻錦州。

    鑑於皇太極此前數次頓兵堅城下損失慘重的失敗教訓,這次攻錦州,皇太極制定出對錦州長圍久困,吸引明朝援軍來救援,並圍城打援,與明軍野戰爭勝的揚長避短之策。

    於是,清軍攻至錦州附近後,並沒有如以往那樣輪番攻城,而是先用紅衣大炮掃蕩明軍在錦州外圍的防守據點,再攻下據點,將錦州城外各地的莊稼收割乾淨,斷絕城內明軍的糧食供應,將錦州守軍與寧遠、山海關等地的聯絡切斷。

    這些初期圍困工作做好後,皇太極擔憂愛妃海蘭珠的身體,便迅速返回瀋陽,臨行前,他命堂弟濟爾哈朗指揮包圍錦州的清軍。

    當時,守衛錦州的是名將祖大壽,在他的強硬帶領下,錦州軍民在嚴防死守的基礎上,即使城外被清軍重重包圍,祖大壽仍能不斷派小股部隊在夜間主動出擊,阻撓清軍挖塹壕來圍城,並憑藉之前積攢的糧食儲備,繼續指揮明軍,堅持與清軍打持久的軍糧消耗戰。

    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祖大壽

    與此同時,明朝在遼東的薊遼總督洪承疇也在密切關注著清軍的舉動,並組織軍民在古冶、開平等地開設工場製造槍炮、火藥和鉛彈,同時明朝中央的工部向遼東前線的軍隊輸送來五十門滅虜炮和一些弓箭。

    此後,在錦州,清軍與明軍不斷地爭鬥衝突,到1640年底,清軍仍沒能切斷錦州與明朝遼西各地的聯絡。

    隨後,皇太極派弟弟多爾袞、長子豪格到前線,接替濟爾哈朗指揮清軍圍攻錦州。

    可是,清軍在長久圍困敵城時,還要防範明軍偷襲,確實疲累不堪,以至於清軍軍紀渙散,對錦州的包圍也變得形同虛設。

    趁著清軍鬆懈的良機,洪承疇和祖大壽密切配合,派明軍從杏山向錦州運送了大量的糧食,截止到1640年九月,錦州的存糧已夠城內明軍食用七個月,而附近的杏山、松山和塔山,也儲糧豐富。

    與明軍相比,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即使清軍收割了錦州附近的莊稼,又在義州附近屯田產糧,可收割的糧食不多,屯田的莊稼還沒成熟,所以清軍竟開始糧草不濟。

    眼見軍糧短缺,軍隊有崩潰之危,為了到有糧食的地方籌糧、穩定軍心,清軍統帥多爾袞下令全軍向後撤退三十里,並組織師老兵疲的將士們分批次回都城瀋陽修整。

    多爾袞此舉,解除了對錦州的包圍,致使之前清軍的各種努力白白浪費。

    皇太極聽說此訊息後,勃然大怒,他將翫忽職守的多爾袞由和碩睿親王降為郡王,並罰款一萬兩白銀,收奪多爾袞手下兩牛錄。

    九月八日,皇太極將濟爾哈朗重新調回前線,取代多爾袞指揮全軍。

    濟爾哈朗到任後,他指揮清軍在錦州四周構築營壘,並在營壘外圍挖掘既深又寬的壕溝,再在關鍵位置樹立木柵,在壕溝的四周佈設眾多哨探,如此,清軍將錦州徹底圍困,錦州成為明朝的一座飛地。

    松錦之戰形勢圖

    公元1641年三月的錦州城中,有一部分守軍是祖大壽招攬的蒙古軍隊,由於清朝與蒙古經常聯姻,關係較好,再加上錦州城內的蒙古軍隊只是祖大壽僱傭的部隊,所以在清軍的招誘和利益許諾下,蒙古軍隊背棄了祖大壽,打開了錦州城的外城門,打算投奔清軍。

    祖大壽得知蒙古軍叛變後,立刻率軍前來城門口堵截,清軍偵查到戰況,立刻前來接應,如此,在蒙古軍和清軍的聯合打擊下,錦州城的明軍被擊敗,錦州城的外城被清軍攻佔。

    隨後,蒙古軍向清軍投降,皇太極厚待蒙古軍首領,用以鼓勵錦州城軍民踴躍投降。

    祖大壽見敵眾我寡,便識時務地退回內城,堅守待援。

    崇禎帝得知錦州危在旦夕後,立刻召開禦敵會議,會議最終決定,令洪承疇率軍救援錦州。

    洪承疇,字亨九,萬曆四十四年進士,福建南安人,其人文武雙全、深沉堅毅、多謀善斷。

    尤其在剿滅農民起義軍方面,洪承疇具有豐富的征戰經驗,他曾指揮孫傳庭率軍擊敗並擒獲闖王高迎祥,並指揮明軍在潼關南原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剿滅殆盡,此戰過後,李自成僅率十餘騎兵狼狽逃入商洛山。

    然而,在洪承疇就要檢索商洛山,將李自成一網打盡的關鍵時刻,多爾袞、嶽託的清軍橫掃華北各地,面對清軍愈演愈烈的攻勢威脅,明朝崇禎帝立刻將洪承疇調往東北,擔任薊遼總督,用以防範清軍。

    眼見錦州被清軍圍困,長此以往,彈盡糧絕的錦州只有失陷一途,到時,唇亡齒寒的寧遠、山海關,若再被濟爾哈朗、多爾袞等清將如此長圍久困、圍城打援地進攻,恐怕也會重蹈錦州失陷的覆轍,到時皇太極就可以慢慢將明朝蠶食鯨吞掉。

    於是,為了執行皇帝命令保住錦州,為了終結皇太極蠶食鯨吞遼西各地的野心,洪承疇決心前去支援錦州。

    公元1641年四月,洪承疇率領六萬明軍步兵,馳援至杏山、松山。

    為了阻止明軍救援錦州,清軍在濟爾哈朗的指揮下,動用30門紅衣大炮輪番發射火炮,來阻撓明朝援軍,隨後雙方展開野外激戰,到了晚上,雙方才罷兵回營。

    此戰結果,洪承疇的救援攻勢被阻斷,難以前進,濟爾哈朗的阻援攻勢也耗盡,難以擊敗或擊退洪承疇援軍。

    六月四日,皇太極派多爾袞和豪格再次率領所轄八旗軍隊來到錦州前線,接替傷亡慘重的濟爾哈朗軍。

    此後,崇禎帝又陸續派出了五路援兵來解錦州之圍,可惜這些援兵與清軍野戰,均損兵折將敗退而回。

    眼見錦州外城失守、內城也更加危急,在堅守數月無法擊退清軍後,糧草漸少的祖大壽向崇禎帝求援稱:“清軍已將錦州重重圍困,希望朝廷能加派軍隊來支援。不過,援軍來時,千萬不要急躁冒進地迅速與清軍決戰,一定要在車營的掩護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向錦州進軍,一定要提防清軍的伏擊,確保萬無一失。請朝廷不要過於擔憂錦州城的防務,末將還能再堅守半年。”

    本來,洪承疇率領大軍進抵錦州城附近後,他很清楚,論野戰爭勝,明軍明顯不是清軍對手。

    於是洪承疇開始學司馬懿對付諸葛亮那樣,採取堅守不戰的戰術,他每天安排將士們好好吃飯休息,好好訓練軍隊、同時鼓勵錦州城軍民堅持抗清,想靠這種養精蓄銳、久拖不決的戰術與清軍對峙,同時想利用半月的時間,仔細思考清軍弱點,再避實擊虛地攻敵。

    面對這種一打就堅守、不打就偷襲的烏龜戰術,清軍無可奈何,只好與明軍對峙起來。

    然而,明朝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卻表態,說松山、錦州前線的戰事久拖不決,已耗費了國家數十萬兩白銀,如果再曠日持久地與清軍對戰,國家將不堪重負。所以他強烈要求洪承疇速戰速決。

    由於清軍於近兩年在華北各地的搶掠鉅額財富、掠奪大量人口牲畜,由於農民起義軍在陝西、河南、湖北等地的瘋狂肆虐,由於天災、瘟疫的荼毒天下,明朝各地的經濟可以說將要崩潰,如果再坐等洪承疇久拖不決地思考戰術、與敵對峙,那明朝還沒亡於農民起義軍,就會被洪承疇軍吃得一窮二白山窮水盡。

    所以,為了儘快擊敗清軍,緩和國內的經濟危機,陳新甲強烈建議崇禎帝要求洪承疇與清軍速戰速決。

    崇禎皇帝在權衡利弊後,也只能重視經濟地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麟、職方主事馬紹愉,到遼東軍中,催促洪承疇迅速與清軍對決。

    面對皇帝的催軍速戰,考慮到袁崇煥、盧象升的悲慘下場,洪承疇被逼無奈,只好在七月二十三日被張馬兩人催促著,率領六萬明軍錦州附近的松山進軍。

    明清松錦之戰形勢圖

    不久,明朝遼西吳三桂、王樸、唐通、白廣恩、曹變蛟、王廷臣、馬科、楊國柱等八位總兵的援軍也陸續到達松山,洪承疇能夠指揮的明軍兵力,已達十三萬之多。

    隨後,為了打通松山到錦州的聯絡,洪承疇率軍與清軍在戰略要地乳峰山展開血戰,並攻佔了乳峰山西側,與駐防於乳峰山東側的清軍繼續對峙。

    當月二十七日,洪承疇繼續指揮明軍猛攻乳峰山東側的清軍,這時,錦州城內的守軍,也趁機從城中殺出,向裡應外合地夾擊清軍。

    面對明朝援軍在南部向北射擊火炮、錦州守軍在城頭向南射擊火炮,以致清軍夾在中間存身無地、屢遭炮轟的危險境況,雖然是猝不及防,但統帥多爾袞仍指揮清軍拼命抵抗明軍,阻止兩路明軍會合。

    不久,久守不戰、兵力較少的多爾袞軍折損嚴重、死傷甚多、無奈戰敗,不過明軍也死傷慘重,難以會合。

    為了繼續擴大戰果,洪承疇派楊國柱率軍進攻西石門,可惜楊國柱中箭身亡,明軍無奈撤退。

    這時,在收到多爾袞戰敗的訊息後,既擔憂愛妃病情又擔憂前線戰況的皇太極心急如焚不可斷絕,為了打贏這場仗,他調集清朝所有部隊馳援至松山,同時,他不顧自己不停流鼻血的怪病,執意從瀋陽出發,騎馬急行軍六天,狂奔五百多里,終於到達錦州北部的戚家堡。

    這次,皇太極要親自指揮集結好的十二萬主力清軍,與洪承疇的十三萬明軍一決雌雄!

    足智多謀但被明朝豬隊友坑害的洪承疇

    於是,自薩爾滸大戰開始,清朝與明朝的大規模混戰,再次展開。

    八月十九日,皇太極開始觀察明軍情勢,在看到明朝前軍軍陣嚴整、防守森嚴後,他對部將們說道:“洪承疇果然擅長用兵,眾將士一定要小心防範。”

    不過,在看到明朝後軍的預備隊佈陣簡陋、防備鬆懈時,皇太極靈機一動,想出應敵之策,他對親信將領們說道:“洪承疇的軍隊,前部軍能夠權衡利弊妥善攻守,可後部軍卻素質低劣防守不佳,我們可以擊敗他了。”

    二十日,皇太極效仿《三國演義》中曹操攻克鄴城的手段,命多爾袞指揮部分清軍繼續與洪承疇軍對峙,他則指揮其餘清軍迂迴到明軍後方,白天在後方明軍面前,他令八旗軍隊笨拙地挖塹壕,挖得既淺又差,引得明軍好一頓嘲笑,於是,後面的明軍對清軍輕視有加、不加防備。

    可等到夜晚陰暗時分,皇太極卻動員軍隊從錦州西面起,開始全速奮力深挖壕溝,並斷絕松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挖到海邊。

    終於,經過一夜的拼命挖掘,清軍利用明軍的不敢野戰和輕視疏忽,在明軍背後挖出了三條寬丈餘、深八尺的壕溝。

    如此,清軍將十三萬輕敵冒進的明軍,包圍在了三條壕溝之內,如此,洪承疇的援軍與寧遠、山海關等地的聯絡和糧食供應,被清軍徹底切斷。

    二十一日,洪承疇率全軍猛攻防守壕溝的清軍,可由於受壕溝既寬又深、極難透過的地形限制,受到清軍的奮勇反擊,洪承疇軍沒能突破清軍的壕溝包圍圈。

    就在洪承疇率軍與清軍決戰於壕溝之際,皇太極隱秘地派阿濟格率軍偷襲明朝援軍在筆架山的糧草基地。

    不久,捷報傳來,明軍的糧食基地,被清軍攻佔,明軍在後方糧道被切斷的同時,附近的軍糧基地,也被清軍掌控,眼見形勢如此惡化,洪承疇不敢怠慢,他立刻組織部隊,背靠松山列陣。

    緊接著,根據細作的彙報,皇太極判斷洪承疇所率的援軍從寧遠出發到松山,只隨軍攜帶了五六天的糧食,如今筆架山的糧食基地被清軍掌控,如果軍中糧食用盡,洪承疇軍只能向西撤退,返回寧遠籌集糧食。

    考慮到明軍的這一弱點,皇太極在松山與寧遠之間的各個關隘均佈設重兵,意圖堵截明軍的後撤,同時,考慮到明軍有可能兔急咬人、狗急跳牆地重奪筆架山糧食基地,皇太極又增兵嚴防死守剛得到的糧食基地。

    八月二十一日夜,洪承疇趁明軍還沒缺糧乏力的寶貴時機,想組織明軍與清軍決一死戰,可其餘總兵和張若麟均表示反對,他們主張明軍向後方突圍,向寧遠撤退。

    一開始,不管前線的具體形勢,叫囂催戰的是張若麟、陳新甲,一旦遭遇失敗危機,主張臨陣脫逃的也是這些人,洪承疇被這些豬隊友坑得實在沒辦法,只好召開軍事會議,對各總兵率軍突圍做出了嚴格細緻的安排。

    八月二十一日晚,明軍各部開始向後方突圍,剛開始,各位總兵率領軍隊還井然有序地輪番殿後,互相掩護著撤退,可經過幾天的撤退失措,遭遇到清軍數日的圍追堵截後,明軍開始心慌混亂。

    一天晚上,總兵王樸率所部軍隊先聲奪人地逃離戰場,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總兵的率軍潰逃,直接誘導其他幾個總兵也爭先恐後地領軍狼狽潰逃,在這樣的將領兵隨之下,明軍撤退部隊爭搶不斷地突圍、互相踐踏地逃跑,如此全軍大亂。

    於是,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狠抓時機原則,清軍在松山和寧遠之間的伏兵趁機掩殺明軍,四散奔逃的明軍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抗,只能在清軍的連番打擊下先各自為戰,再全線崩潰。

    最後,經過這場圍堵殲滅戰,明軍陣亡五萬三千多人,吳三桂、王樸等總兵率領少量殘兵逃至杏山,洪承疇、曹變蛟率領近萬人逃至松山城中,李輔明、馬科等總兵率軍逃往塔山,明軍丟棄數以萬計的槍炮彈藥,還有四位將領失蹤,可謂損兵折將損失慘重。

    最可悲的是,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後,大部分明軍還在清軍的重重包圍中。

    隨後,皇太極指揮全軍將錦州、松山再次緊緊包圍,並繼續挖掘塹壕、構築高大壁壘,斷絕兩城守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絡。

    九月十三日,看到明軍只能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地坐以待斃,圍困錦州、松山的清軍已勝券在握,可瀋陽的愛妃海蘭珠卻病危,竟至奄奄一息,統帥皇太極得報後,心痛萬分,不再指揮作戰,他將軍隊交給多爾袞指揮後,便立刻率少量親兵日夜兼程地騎馬狂奔回瀋陽。

    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見明朝還不派援兵來救,松山守將夏承德萬分絕望,他在晚上偷偷開啟城門,迎接清軍入城,就這樣,城中的洪承疇被清軍俘虜,總兵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被殺,同時,清軍還繳獲了兩千多輛戰車、兩千三百多的鳥銃和紅衣大炮。

    三月八日,堅守錦州的祖大壽見援軍再無後,也不再負隅頑抗,他率領八千多殘兵向清軍投降。

    四月八日,清軍動用紅衣大炮發射炮彈,轟擊塔山的城牆,塔山城被轟塌,清軍趁機魚貫而入,全殲城內七千多守軍。

    二十二日,清軍再用紅衣大炮轟塌杏山城的城牆,城內六千多守軍在將領呂品奇的率領下向清軍投降,吳三桂、王樸等將則逃回寧遠。

    至此,清軍取得了松山、錦州之戰的徹底勝利,明軍在遼東,再次大敗虧輸。

    戰後,明朝在遼東,只有寧遠和山海關還未被清軍攻下,清朝皇太極入主中原,只差臨門一腳。

    不久,在皇太極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洪承疇向清朝投降,清軍得到了入主中原的忠臣良將。

    松錦之戰,皇太極能夠擊敗洪承疇,是戰略、戰術兩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在戰略上,皇太極繼承老爹伐大樹的滅國思想,將明朝比作參天巨樹,為此,皇太極要伐倒這棵大樹,進軍中原,就制定了“先伐四枝,大樹自僕”的高明戰略。

    為此,皇太極先率軍征服北韓(明朝右樹枝),使其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再時常與蒙古(明朝左樹枝)聯姻,出兵打擊蒙古反對勢力,使蒙古成為清朝的忠實盟友;然後兩次派軍隊入關,搶掠明朝在華北各地(明朝後樹枝)的人口、物資、牲畜,摧毀明朝經濟實力的同時,充實清朝的經濟實力,提升清軍的戰力士氣,還間接地援救了李自成、張獻忠(明朝樹中的蟲子),吸引洪承疇(啄木鳥)來遼東,促使李自成、張獻忠逐漸做大做強,皇太極也因此令明朝軍隊與農民軍鷸蚌相爭,而清朝軍隊得以在松錦之戰及後來的入關戰爭中漁翁得利。

    截止到公元1640年,皇太極已將明朝的左、右、後樹枝盡數砍伐,又逼令崇禎帝調走洪承疇等農民起義軍的天敵,使得明朝樹中的蟲子李自成、張獻忠得以趁機壯大,以期明軍與起義軍鷸蚌相爭。

    於是,在農民軍與明軍相鬥之際,皇太極攻擊錦州、松山、塔山、杏山,是要繼續將伐大樹戰略貫徹至砍伐明朝的前樹枝遼西各地,要將明朝的前樹枝砍伐殆盡,以便為將來砍伐明朝的主幹國都北京,掃清一切障礙。

    反觀崇禎皇帝和洪承疇、祖大壽,公元1630年,崇禎皇帝冤殺袁崇煥,已令愛戴袁崇煥的祖大壽對崇禎帝徹底失望,且堅決防範。

    不過為了繼續履行袁崇煥保衛遼東的遺願,祖大壽麵和心不和地效忠於崇禎帝。

    對於崇禎帝,雖然辛勤治理國政,提拔賢才統兵抵禦清軍、剿滅農民起義軍,但在當時清軍肆虐於關外,農民軍猖獗於關內的險惡形勢下,先接受臣子楊嗣昌的建議,與清朝議和停戰,再集中全國實力專心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內部,發展經濟,壯大實力,是明朝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可惜,在黃道周、盧象升等臣子的反對下,崇禎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地與清朝議和,於是他只能繼續同時應對農民起義軍的內憂和清軍的外患,可以說,正是明朝不顧自身實力,同時解決內憂外患的錯誤戰略,直接導致明朝最終走向了滅亡。

    殘殺袁崇煥、不議和、不遷都遂自取滅亡的崇禎帝

    至於洪承疇,對於如何援救遼東錦州,他主張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緩進戰略,即明軍利用戰車陣的圍堵,阻斷清朝八旗軍隊的衝擊,再用紅衣大炮的憑車陣射擊,將阻攔救援的清軍擊退,進而從寧遠到塔山、杏山、松山、錦州,一步步慢慢向前推進,最後與錦州的祖大壽軍裡應外合夾擊清軍。

    當時,祖大壽派出來向崇禎帝、洪承疇求援的使者也說到,請來援的明軍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地冒進,不要輕易與清軍交戰,要結合戰車陣的防禦和火炮的打擊,徐徐逼近錦州,方是上策。

    本來,洪承疇、祖大壽的這種戰略,可以說是萬無一失的。

    可是在明朝官吏貪汙腐敗殘剝百姓、自然災害禍害百姓、瘟疫滅殺百姓、清軍多次入關劫掠百姓、農民起義軍劫富濟貧收攏百姓的連番打擊下,明朝的經濟瀕臨崩潰。

    明朝兵部尚書陳新甲雖說也主張與清軍議和停戰,但在崇禎帝不談議和的前提下,為避免國家經濟被遼東明清兩軍的持久戰爭拖垮,他只能聯合張若麟、馬紹愉勸說崇禎帝,催促洪承疇儘快與清軍速戰速決,以儘快速勝清軍,進而形式有利地與皇太極和談,緩和國家經濟的危機狀況。

    於是,明軍的戰略由風險較小的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改為了風險較大的快速挺進、速戰速決。

    戰術上,清朝皇帝皇太極吸取老爹在寧遠城下催軍猛攻明軍的堅城火炮,以致大敗而歸的慘痛教訓,吸取自己在錦州、寧遠也採用老爹的戰術、也大敗虧輸的慘痛教訓,不再組織清軍蠻勇地猛攻明朝的遼西堅城,他採用在明軍火炮轟擊範圍外,挖掘塹壕包圍錦州,收割錦州地區的莊稼,斷絕錦州糧道,再長圍久困,逼錦州軍民因飢餓而投降,以此戰術,皇太極準備兵不血刃地拿下錦州,當然,他也打算圍城打援,一展八旗軍所長地與來援錦州的明軍野戰爭勝,這些戰術,確實揚長避短、損傷小而獲利大。

    反觀洪承疇,在明朝皇帝的催逼下,他不得不改變原先戰略,率軍迅速進至松山,與清軍死戰數次,如此鏖戰下來,明軍前部確實訓練有素、進攻鋒銳、防範嚴密,可後軍,卻因安置著傷員和運輸部隊,作戰經驗欠缺,與寧遠後方、塔山糧食基地的聯絡不緊密,潛藏著後防脆弱、糧道危險的隱患。

    皇太極在率軍來援、仔細偵查明軍的排兵佈陣後,便避實擊虛地派大部分軍隊繞到明軍背後,先拙後猛地挖掘壕溝阻絕明軍與寧遠的聯絡,斷絕從寧遠到明軍的糧道。

    由於洪承疇軍後軍實力較弱,反應緩慢,所以皇太極陰謀得逞。

    緊接著,皇太極在洪承疇組織全軍攻殺守壕溝的清軍時,又派阿濟格揮軍襲取明軍屯糧重地筆架山,斷絕了明軍在塔山附近的糧食供應,面對明軍被圍、糧道被斷的不利局面,洪承疇在全軍突破壕溝失敗後,主張率領全軍拼死與清軍決一死戰,爭取殺敵最大化,可在張若麟和其他總兵的反對下,洪承疇的戰術主張被擱置,沒辦法,洪承疇只好順從眾意組織全軍撤回寧遠。

    可惜,明軍總兵王樸貪生怕死,不按計劃有秩序撤退,而是偷偷地率先逃跑,這種惡劣行為,如多米諾骨牌的倒塌,直接促使明軍其他各部的爭先逃竄和踩踏混亂,清軍再趁機掩殺,明軍焉能不敗?

    隨後,洪承疇只能收拾殘兵據守松山,憑藉火炮和堅城,固守待援。

    可在皇太極再次施展塹壕圍城、長圍久困的戰術下,明朝在農民起義軍的連番打擊下,已無援兵可派,於是,松山、錦州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可悲局勢中,只能無奈地被攻陷,隨後清軍攻打杏山、塔山,就簡單粗暴很多,那就是利用繳獲明軍的紅衣大炮直接轟擊城牆,待城牆被轟塌後,直接揮軍進攻城中明軍,如此,杏山、塔山也相繼被清軍攻佔。

    縱觀松錦之戰,皇太極的戰略一以貫之、高瞻遠矚,皇太極的戰術吸取以前的教訓,儘量使清軍揚長避短、一展所長,並能及時洞察洪承疇前後軍聯絡不強、後軍防守疏忽的弱點,在包圍錦州的塹壕戰經驗中,再次挖塹壕、包圍洪承疇軍,確實膽大心細、英明果斷。

    隨後清軍對松山、錦州的圍而不攻、長圍久困、圍城打援,是繼續根據清軍長於野戰、短於攻城的特點在妥善佈置,攻克松山、錦州後,憑藉繳獲的大量火炮,清軍攻堅城不再長圍久困,而是發展出用大量火炮轟塌城牆、再突入城中,滅敵奪城的迅捷戰術,可以說清軍在松錦之戰中,不僅物質收穫極多,戰略戰術的精神收穫也很多。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皇太極愛妃海蘭珠的死,直接摧垮了皇太極的身心健康,促使皇太極早死,而清朝的內部發展,再次因最高皇位的繼承之爭而一波三折。

    總之,松山、錦州之戰,皇太極戰勝祖大壽、洪承疇,類似於唐太宗李世民在虎牢關、洛陽,戰勝王世充、竇建德。可以說,清太宗皇太極基本上完成了滅亡明朝的伐大樹戰略(伐四枝,則大樹自僕),為清軍攻下明朝都城北京、繼而入主中原、統一天下,掃清了障礙,提供了優異的領路人(洪承疇),皇太極不愧是清朝繼往開來的優質領袖。

    那麼,皇太極死後,清朝的皇位之爭,會怎麼發展呢?究竟是誰勝誰負呢?

  • 2 # 福乃從容

    人多管屁用 關鍵得看誰來帶兵 馮勝 藍玉 常遇春 徐達 要這種水平的人帶病 怕是努爾哈赤也得去跟沙皇掙地盤去了

  • 3 # 士說新語

    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人數是一個重要因素,卻並不一定是一個成正比例相關的因素。

    明廷自萬曆薩爾滸慘敗以後,野戰部隊已經損失殆盡,遼東戰場的局面已經全面退未守勢。

    二十幾年的連戰接敗的畏敵心理形成

    從萬曆到天啟再到崇禎的二十幾年間,明軍對上清軍,最好的戰績也就是守住城池關隘,阻退敵人而已,至於野戰,再沒有哪支部隊敢出擊迎敵了。這是一種士氣的此長彼消,因此在明軍內部形成了誇張的『女真滿萬不可敵』的誇張論調。

    從士兵到將軍、從將軍到領兵的文官總督,心態大多如此,整個軍隊系統內部,已經諱言與滿清決戰,更多的是積極防禦,寄希望於拒敵於險要堅城以外而已。

    在這種消極的心態影響下,大明軍隊已經喪失了最起碼發動戰爭的勇氣,這樣的軍隊,哪怕有100萬人,也是無法取得什麼輝煌戰績的。

    明軍內部腐化和而無戰鬥力

    明末的軍隊,雖然在衛所制下衛兵不堪任用的情況下,大量補充了募兵,以及袁崇煥打造關寧錦防線時,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但實際上,軍隊內部的腐化依然很嚴重,吃空餉的情形蔚然成風,已經形成了地方勢力集團,而中央財政也日益艱難,長期拖欠軍餉,更加導致邊軍的不滿。

    軍隊如果沒有有力的後勤保障,是很難形成戰鬥力的,何況明軍士兵除了各未中上級軍官的家丁以外,其實是毫無戰鬥力的。諸如李成梁的遼東鐵騎,以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其實都是家丁,且規模也只維持在3000人左右。

    松錦之戰時,洪承疇十三萬大軍,真正能夠形成規模戰鬥力的部隊不會超過三萬人,且主要也是以步兵為主,騎兵很少。(騎兵實在太貴)

    戰事初期,明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戰果並不可觀,但就是這樣的情形,致使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盲目樂觀,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當然明中央考慮長期戰爭損耗太大,財政支援不住,可倉促行軍,卻被皇太極包圍在了松山,洪承疇無奈只得在松山於敵展開決戰。

    此番決戰,明軍既沒有援軍,也沒有堅城可以依託,同時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也被清軍奪取。明軍缺點暴露無遺,處處都是破綻,很難不被清軍擊敗。最終也唯有吳三桂部逃回來山海關,自此明軍邊軍盡喪,關寧錦防線土崩瓦解,只剩下山海關成為清軍入關的障礙。

    這一戰典型的圍點打援,圍住祖大壽的錦州,隨後與前來解圍的明軍於松山一帶決戰,明軍本就士氣不足,對清軍有畏懼,在此情形下被逼決戰,不敗才怪了。

  • 4 # 北洋海軍炮手

    松錦大戰,明朝拼湊了最後一支野戰軍團去和清軍作戰,起因是清軍圍困錦州城,祖大壽告急求救。所以,這最後一支野戰軍團,約有十三萬人,從鎮壓農民起義的前線被拖到遼東戰場送死。因為崇禎已經瘋了,他如同一個賭徒一般,以僅剩的野戰軍團作為賭注,妄圖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清朝。所以,松錦大戰堪稱一場決定國運的大兵團之戰。

    話說這個時候明朝也該亡了,因為大量有戰鬥力的部隊都被清軍收了人頭,能用於作戰的只剩這一支部隊。這個節骨眼只要是明白人都會知道輕重緩急,必須保住這棵救命稻草,但是崇禎偏偏要他們去送死。因為透過明清一系列交鋒,清楚的說明了清軍戰鬥力更強,明軍只有送人頭的粉,所以這個時候應該立刻同滿洲人妥協,爭取苟延殘喘得機會,先鎮壓起義軍再同清朝撕破臉。可是崇禎偏不,所以崇禎是作到最後把自己給作死了。

    至於松錦大戰為何會清軍勝利,也就是兩點原因:

    第一,明軍其實已經是由一個個軍閥為主組成的,主力部隊也是對效忠於這些軍閥的私人僱傭兵。對於軍閥來說,他們對國家並沒有什麼忠誠可言,只有個人利益,在危急時刻,這幫軍閥第一時間想的是跑路而不是反擊,所以清軍抄了筆架山斷了明軍後路之後,明軍就如同炸營一般崩潰。

    第二,清軍戰鬥力、火力完全碾壓明軍。清初八旗兵可以用弄不來形容,而且那群基層將領一個個都是崇尚個人勇武的武夫,打仗時候衝鋒在前激勵士氣,以戰死沙場為榮。而且,由於清初八旗兵耕戰一體不存在經濟問題,所以八旗軍士往往能獲得更好的鎧甲、武器,以及接受更好的軍事訓練,而且由於八旗軍功激勵制度,更能讓兵士們賣命。

    在火力上,由於明朝重金培養的炮手、鑄炮工匠以及明朝高薪聘請的葡萄牙顧問因為待遇問題反水投了皇太極,後金擁有了東亞大陸上最強的炮兵部隊。松錦大戰期間爆發了東亞大陸上規模最大的炮戰,明軍雖有數千件火炮,但是隻有十六門紅衣大炮可以威脅到清軍,而且由於炮手素質問題,這十六門紅衣大炮能否威脅到清軍都是未知數;而清軍雖然只有六十門紅衣大炮,但是每次齊射炮彈都能落到明軍頭上。最終,清軍兇猛而又精準的炮火摧毀了明軍抵抗意志,明軍最終全線崩潰。

    經過統計,此戰清軍共斬首五萬餘級,數以萬計的潰兵被淹死在海里,僅僅兩百餘人從海上逃脫;吳三桂、王樸等將領僅以身免;而大量分散逃跑的明軍又被清軍殲滅,可謂慘敗。所以松錦大戰清軍消滅了明朝最後的野戰軍團,明朝也就陷入了無兵可用的境地,而清軍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

    全文完

  • 5 # 我是趙帥鍋

    松錦大戰,對於明帝國而言,是一場無奈的戰爭,從一開始,它就註定會是失敗。因為。 明帝國如果不救援錦州,那錦州就會坐困而亡;如果去救援錦州,那就意味著明軍主力要遠赴關外四百里,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而這正是滿清所想要的。

    在松錦會戰時,大明帝國的洛陽已經失陷,開封也被久圍,整個中原幾乎不保,明帝國軍事主力卻還要遠赴關外四百里與敵人展開大會戰,這種做法,就相當於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與敵人開展決戰,不敗才有鬼呢?

    另外,洪承疇所集結的八鎮13萬軍隊,有隻是名冊上的兵力,他實際所擁有的兵力,其實不足在冊兵力一半,更主要的是,就是這實際上存在的一半兵力,又有多少合格計程車兵呢?這個數字恐怕又是遠遠少於這其中的一半。既然如此,在松錦戰役中,明帝國在兵力其實處於絕對的劣勢。

    在這種背景下,洪承疇救援錦州時,完全是一種應付差事的行為;總而言之,他也知道救援錦州那是必敗無疑,除非滿清自己決定撤軍。所以,當他到達寧遠城後就不再前進。美其名曰:穩紮穩打。實際上呢?這與從前袁崇煥的戰略一樣,總而言之率主力出戰凶多吉少,呆在城裡那才安全!

    但問題是,當時滿清在西面征服了蒙古諸部,在東面征服了北韓,毛文龍的遊擊部隊也在毛文龍被殺後投降了滿清,可以說,皇太極已經沒有後顧之憂,還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所以他一直把軍隊駐紮在錦州城下,說死說活,就是不撤軍。

    在這種背景下,洪承疇在寧遠呆了半年,滿清卻還是死圍著錦州城不撤軍,於是洪承疇自然只能硬著頭皮救援錦州去。雖然後世人在說起洪承疇被迫出城決戰時,把他怪罪於崇禎皇帝瞎指揮洪承疇,才搗致松錦會戰的失敗。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因為,洪承疇所謂的與滿清穩紮穩打,其實就是坐等滿清自己撤軍。但問題是,滿清死活就是不撤軍,洪承疇也只能選擇趕鴨子上架。

    其實嘛,松錦會戰,說到底就是明帝國軍事主力與滿清軍事主力在平原上展開的一場面對面大決戰,在這過程中雙方誰也沒有取巧的地方,只能拼雙方軍隊的野戰能力和總人數,而這兩項,明軍都處於絕對的劣勢。

    所以,戰爭還沒有真正開始,明帝國八鎮總兵就有六鎮總兵率軍集體逃跑了,剩下的兩鎮總兵隨洪承疇撤到附近城裡困守孤城。逃跑的六鎮軍隊,大都被滿清趁亂殺得一蹋糊塗;而困守孤城的兩鎮軍隊,都坐困而亡。

  • 6 # 有得觀史

    松錦大戰,明朝投入兵力13萬,清軍大約10萬,光從數量上看明軍有優勢,但質量上,明軍以步兵為主,清軍清一色騎兵,騎兵和步兵戰鬥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明軍是洪承疇從陝西帶來的,兵員大部分來自陝西一帶,他們內心裡十分不情願到遼東與清軍作戰。而清軍作戰目的很明確的,他們就是要掠奪大明朝的人財物。從軍隊士氣上看明軍不如清軍。

    綜合考量,清軍佔優勢,明軍處於弱勢。

    弱勢的軍隊不見得一定打敗仗。明軍主帥洪承疇對雙方的優劣是清楚的,清軍騎兵長於野戰,明軍步兵長於守城。所以,開戰之初,洪承疇堅守寧遠,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向東推進。清兵沒有機會發揮優勢,雙方處於膠著對峙狀態。

    戰爭的費用是相當大,而且當時處於小冰河期,大清和大明一樣,災荒不斷,經濟都很困難。最後是誰挺不住了,誰就會敗下陣來。結果崇禎挺不住了,他再三催促洪承疇發兵解錦州之圍,快速解決問題,儘早結束戰爭。洪承疇無奈,只好改變戰術,主動出擊解錦州之圍。

    皇太極圍困錦州的目的,其實就是採取圍點打援戰術,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明軍主動出擊,正中皇太極下懷。

    清軍作戰糧草都隨馬攜帶,明軍是步兵,糧草要靠運輸保障,隨身攜帶的口糧十分有限。洪承疇這次出擊只帶三天的口糧。

    皇太極抓住了明軍的弱點。他先是派人搶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然後又在錦州、松山城以西,一直到海邊挖三道壕溝,截斷明軍運糧通道。

    明軍因為斷糧,軍心不穩。洪承疇叫來各位總兵研究對策。洪承疇的意思是背水一戰,但大部分總兵的意見是撤回寧遠,洪承疇無奈只好同意撤兵。計劃撤兵時間是第二天上午,有兩位總兵帶著自己部下頭天晚上就開撤,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吳三桂,不明真相的明軍士兵,以為敗逃,也加入了逃亡隊伍。士兵相互踩踏,死傷無數。皇太極料到明軍會趁著夜色退兵,埋下伏兵,趁機追殺,明軍大敗。

    戰爭打的不但是軍事,還有經濟,如果大明經濟能堅持住,崇禎能堅持住,按照洪承疇的戰術打下去,明軍不會輸。可惜崇禎沒能堅持住。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荒野亂鬥》遊戲中,輔助這個職業強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