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為智慧父母

    星期天,我帶4歲的女兒到家附近的公園玩。女兒把剛吃過的零食袋子,隨手扔了。我告訴她不能亂扔垃圾,讓她撿起來丟到了垃圾桶裡。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們看到一個男孩子,隨手扔了塑膠袋。

    女兒問我:“為什麼哥哥可以扔,我不能扔呢?”

    “因為哥哥沒長大哦。”

    言下之意是哥哥還小,不懂得保護環境。

    如果亂扔垃圾的是位阿姨,我們可以說,這位阿姨不懂得不能亂扔垃圾這個道理。言下之意是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要這樣做哦。

    也可以假設,如果我們都到處扔垃圾,這個公園裡到處是垃圾,我們又怎麼能愉快的玩呢。

    像這種原則性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榜樣性的例子。例如,別的小朋友把垃圾扔在垃圾桶裡的時候,你可以說,看這個小朋友知道保護環境,是個好孩子。

    別的如亂說髒話,愛搗亂等,都可以按上面的變通。

    特別是6歲以前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識比較明顯,就是我要怎樣怎樣的。

    這時,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要求或問題。我們應以孩子為出發點,去想辦法和話語,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怎樣做和不能怎樣做。

  • 2 # 依心讀書

    小孩子的朋友圈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啊!他們都各自受其父母及其他大人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舉止和做事方式!這個問題也讓我想起上兩天孩子說髒話的事情,可能在成人眼裡就是一句口頭禪吧!就是‘我靠’這兩個字!忘記我說了一句什麼話,孩子說了句‘我靠’!一個小女孩子怎麼能怎麼說,養成習慣了多不好?她根本不明白什麼意思,就是跟小朋友學的!我說這句話是髒話,不能說,這樣對人很不禮貌的,懂了嗎?她說,那別的小朋友也這樣說,我為什麼不能說?我說我們要學別人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不要學。不好的比如說說髒話,欺負小朋友,不排隊,搶別人玩具等等這些都不要去學!有時遇到一些不禮貌的行為就直接說不是別人能做不能做的問題,是別人還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要是他知道了,他也不會這樣做的對不對?現在媽媽告訴你了,你就知道了,以後就不會犯這樣的錯了!總之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的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真的很重要。

  • 3 # 帥同學

    其實小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講道理的人,很多東西都是潛移默化得來的,大多隻是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於是呢,我們大人可以給孩子例子、講故事等。(畢竟有的小孩子很難聽進大道理的,而我們的標題就是要讓孩子可以更好、更簡單的理解)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有一次,我跟姑姑帶著她5歲的小女兒到商城玩,我的小外甥女看見一個小朋友被家長抱著坐在商城中央的一個塑膠小奶羊上面,周圍用繩子圍了一圈,旁邊還有個提示牌“禁止入內”,小外甥女看見有小朋友在上面坐,也非要去試試,我跟姑姑都說不準。

    她便問姑姑:“為什麼那個小朋友可以坐呢?

    姑姑這時候就給女兒說:“在動物園裡面,小猴子打了小白兔,小老虎看見了,也想過去打小白兔一下,你覺得小老虎的做法對嗎?”

    我的小外甥女當然知道打人是錯的,不管小猴子有沒有打小白兔一下,但是小老虎的這個想法(想打小白兔)就是錯的,後面的我就省略,姑姑透過這個動物園裡的小故事成功說服女兒。

    還有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面,張亮用情景模擬的方式教兒子為什麼要尊重村長,讓他兒子自我想象成村長,然後張亮扮作小朋友,模擬不同小朋友的表現,再問兒子:“如果你是村長,你會喜歡哪種小朋友?

    小孩子們的內心都是非常純潔幼小的,他們也有辨別基本好壞的小能力,我覺得最關鍵就是家長還有老師都要養成教小孩子換位思考的習慣,這樣小孩子也容易理解別人能做,自己為什麼不能做的事。

  • 4 # 牽一群蝸牛散步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擾:娃在家的時候很守規矩,但這一出門,辛苦建立的規則就很容易面臨挑戰破壞,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要調整心情冷靜下來和孩子有效溝通。

    首先,切忌說教和命令。 簡單繁複的說教容易使孩子困惑,尤其當孩子沉默時,家長容易反覆重申自己的觀點,並予以長篇大論的闡述,夾雜著趕快照我說的做這樣的催促,不緊會使自已焦慮,也會令孩子困惑而且不開心。命令方式可謂簡單粗暴有效,但當孩子開始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後,一味的命令就容易加劇他們的逆反或叛逆。

    其次,想讓孩子理解,換位思考是關鍵。小一點的孩子,由於還不瞭解自己和別人所感知、所想和所做是不同的,所以很難理解別人的想法,這時家長需要首先和自己的孩子換位思考。試著幫孩子表達和說出他內心的想法,這對孩子未來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是非常有益的。一

    再次,選擇性放鬆規則。別人能做、我卻不能做的事,往往是因為規則不同。在孩子挑戰你的規則時,尤其是舉出具體的生活例子,向你發出挑戰時,身為家長,你會怎麼做?是放寬標準,還是嚴守標準呢?家長必須自己想清楚,孩子所挑戰的規則是不是原則問題。原則問題,不能有絲毫的動搖;非原則問題,則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協商出盡量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另外,要傾聽和理解孩子。實際上,孩子不僅聽你怎麼說,也在看你怎麼做——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理解別人、理解你,那麼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傾聽和理解孩子,在這一基礎上,共同商討出解決方案。

  • 5 # 小小天堂樹

    學會做一個“狠”媽媽,得讓孩子嘗試“到牙還牙,一眼還眼”的滋味!他才能聰明的領悟到,自己不該做啥!

    也難怪,哪家孩子不是寶貝啊?自然就會嬌慣一點,可放鬆嬌慣後的結果,總讓自己大跌眼鏡。

    和我女兒幾次交鋒過以後,我得出了結論,就是:你得讓她嚐到痛,她才會知道別人也痛。

    教育孩子往往最難的,就是拿捏正正好的那個度,說則容易,其實真正做到,還真不簡單。

    要讓孩子理解,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我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父母就得時刻捕捉機會,給他詳細的講解,啥叫“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比如別的小朋友出現非常不文明的行為時,你就得把她拉到旁邊,小聲的問她:那個小朋友這樣做對不對呀?

    然後你們再一起就這個問題,交流溝通,最後總結出結論。

    這是慢慢讓他有一種分辨對錯的能力。

    第二步:就是試錯後,再強化記憶。

    別擔心孩子會犯錯,只有在他很小的時候多犯些錯,你幫他糾正後,他將來才不會犯大錯。

    所以最重點是:你要允許他犯各種錯!

    當然我所指的是第一次,如果他第二次還是沒有收斂,就會是很嚴肅的口頭警告,但第三次,那就得該上家規了!

    第三步:就是我們家長的事了,千萬不可以對孩子定的家規太多。

    嚴重到上家規的事兒,不能超過五件,否則孩子記不住。

    家規怎麼定呢?在你當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就開始捕捉,並制定下來,孩子若是太小不會寫字,你就把她的口頭檢討錄下來,等她下次再犯的時候,放給她聽,她就不會再為自己辯解了。

    第四步:在上家規前,要讓她清楚的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我特別反感家長無緣無故對孩子發火,如果孩子犯的錯,是你明明白白強調過的,並且告訴她,這是你的底線。

    那她越過去了,就該打,如果你沒有打,輕易的讓她過了關,那麼在她的眼裡將沒有“規則”二字,打之前要讓她親口承認自己錯在哪兒,(當然自己是親媽,用手拍拍就行了。不可以帶著情緒,下狠手!)打完後還得讓她做一個承諾!不能白捱揍啊!

    教育孩子是一個極度需要智慧的工作,而且是一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工作,所以我們父母必須得學習和孩子的相處之道。遇事多問一句“為什麼”,想想孩子的出發點又是什麼?找到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

  • 6 # 冰藍拾光

    有時候講道理並不是萬能的,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那麼強。

    關鍵還是家長言傳身教。

    比如我在教育孩子時,吃飯不能看電視,睡覺前一定要刷牙洗臉洗腳,不能隨地扔垃圾,少玩手機,對眼睛不好等。我自己同時也都做到這些,孩子耳濡目染,慢慢的養成習慣了,他在潛意識裡就覺得這樣做是對的。當他看見別的孩子亂扔垃圾,那就轉過頭對我說:媽媽,他不講衛生,他做的不對。

    當然有時候也有例外。這時候,父母可以採取講道理,適當的恐嚇等方法。有一次,他看見鄰居家的孩子吃飯不吃西藍花,就是很挑食那種。他回來也不吃西藍花,我突然想起曾經和孩子看過的一本書叫《鬼鬼盯著你》,裡面的小孩挑食,把不愛吃的都給怪獸鬼鬼吃了,怪獸越長越大,最後要把小孩吃掉。小孩子平時總是挑食,沒有力氣抵抗怪獸,但是他的同學們不挑食,身體壯壯的,幫他把怪獸打跑了。我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吃飯,身體就會沒力氣,怪獸鬼鬼就會來找你,要吃你。孩子知道這個故事,馬上就吃西藍花了。

    告訴孩子,別人做錯了事,我們並不能跟著也做錯。

    只要家長堅持原則,堅持以身作則,孩子形成習慣,就會明白哪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別人做錯了,並不是我們做錯的理由。

  • 7 # 用心工作用愛生活

    孩子的一些習慣和他生活的家庭有關係,還有身邊接觸的一些人,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我們家長平時要教導孩子並且做好榜樣。我們家長要學會和孩子換位思考,告訴孩子做這些事的利弊,孩子會在父母的教導下進步。不要強行孩子,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交談,只會適得其反,要和孩子講道理。小孩子不僅模仿能力很強,也很喜歡父母多和自己交流,從父母那裡學到更多的知識,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和我孩子的事。我帶孩子去公園,我的孩子想去摘一朵花,我說不可以,我孩子說: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可以,我不可以。我告訴我的孩子,別的小朋友還不知道愛護綠草,還沒有長大。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啊,我的孩子說:好吧,知道了。我們平時也要多教導孩子,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愛護花草,保護環境等。

    對於我們孩子的一些反應,我們要及時想方法給孩子幫助,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就像<三字經>裡有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 8 # 胡桐樹下聽雨

    小孩子是懵懂的,有些時候他們不知道什麼叫禮貌,不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小孩子光講道理他可能聽不進去也聽不懂,我們可以找一些帶點動畫圖片蘊藏道理的影片給小孩子看,這樣他會覺得很新奇,他就會聽進去了。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都比較喜歡看動畫片,比較喜歡看故事書,家長們引用小孩對這些的興趣而教育小孩,讓他們多看看類似教育的電視,多看看這些故事書,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有些事別人可以做,自己不能做。 教育小孩要有耐心,要慢慢來,不是一下子小孩就能明白我們大人說的是什麼,小孩思想比較天真,要想小孩能理解我們大人說些什麼,我們首先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好好和他溝通問題,不要對孩子發飆,我相信時間長了他總能明白我們說的是什麼。

    有些事情就只能用換位,比如說小孩喜歡打人,那我們就打他,打了以後問疼不疼,那麼以後他可能就會記住,自己不能再打人了!

  • 9 # 瀝央

    直接用客觀存在的事實說話。比如直接說孩子年齡不夠,讓他慢慢建立一些對於規則的概念,就算不能理解,但也可以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這樣的概念。

    孩子不能換位,那咱們換位。把自己的角度放到孩子思考的位置上,嘗試想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提出這個要求或疑問。然後嘗試讓孩子理解為什麼他不能做這個事情。

    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比如說不能闖紅燈,那麼我們可以從“榜樣“的角度出發,以自己作為孩子的榜樣,態度堅決地,但不帶有個人情緒色彩(特別是責備的情緒)告訴孩子就算別人闖紅燈,我們也不能這樣做。

    對於孩子來說講道理可能聽不進去,可以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做,可能他在聽故事後就能明白,如果再不懂,作為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孩子都有自我意識,會聽爸媽怎麼做,怎麼說,如果爸媽都會這麼做,孩子也會去模仿。所以,當讓孩子不做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是否以身作則了。

  • 10 # 有料家庭教育

    別人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我想了想,更多想到的是大人能做的,小孩不能做(因為同齡小孩能做的不讓他做好像也不合適)。

    首先是家長言傳身教,告訴孩子哪些是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哪些不是。

    比如我們家孩子幾次聽到大人在堵車的時候隨口說了"傻B",有一次對小朋友突然說出這個詞,被別的大人批評了,我當時也驚了,馬上告訴她這些粗話不能說,不禮貌,然後趕快回去跟家裡人說以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爆粗口。後來孩子倒是偶爾聽到爸爸這麼說還會提醒爸爸。

    二是讓孩子試錯,在安全的範圍內承擔後果。比如遲到幼兒園就沒了早餐;大人可以倒開水,小孩不可以。有一次孩子端一杯熱水,撒打手上燙到(不是大人故意讓她試錯的),以後不動熱水壺了。

    三是對於有些不能試錯的,在日常生活中解釋給他聽,有些行為需要嚴厲管教。

    比如交通安全規則,大人可以開車,孩子不能,不能坐駕駛位,儘量不要坐副駕駛,身體不能伸出窗外。有一次孩子一定要坐駕駛位,坐在爸爸的身上開車,我就嚴厲制止,並給她解釋危險性。

  • 11 # 啟畫教育
    要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到那些事情,身為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自己做的不是很好,那拿什麼來說服小孩呢?

    小孩在日常的家庭生活當中,和父母的相處時間可以說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所以孩子受到父母做事情的影響也是很多,潛移默化當中,他們就學到父母的很多為人處事、待人接物。

    所以孩子有做得不好的時候,家長首先可以舉自己為例子,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並沒有讓他這樣做,這樣做是不好的行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如果孩子還是不聽,還是認為自己可以做,甚至認為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做,自己為什麼不可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教育他,別的小朋友那樣做是不懂禮貌的,是不尊重別人的做法,他是不能學習的,這樣子是不好的。

    如果他還是不聽話,就有可以舉例子來給他講道理,如果像他這樣做不好的事情,是沒有別人喜歡的,大家都不喜歡不懂禮貌的小朋友,老師在學校裡也是教大家聽話、懂禮貌,小朋友們都做得好,如果他做不好,小朋友們就都不喜歡他了。但是家長不要讓他感到自己的孤獨,要跟他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把問題改正。

    還有就是,教小孩子,一定要慢慢來

    不聽話一定不要放棄,就讓他轉移別的話題去玩或者是做別的事情就這樣過去了,這樣會養成他逃避面對問題的習慣,這個習慣非常不好,一旦養成,讓他改掉是非常困難的。

    甚至會出現,一提什麼事情,他犯錯的事情、做的不好的事情、或者是他不願意面對的事情的時候,他就開始逃避,想方設法的不面對自己犯的錯誤,不承認自己的不對……這樣子,家長和老師都很難管,這就不是小事情了。

    會波及到長大以後,逃避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他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採用這種逃避的方式解決,其實就是什麼都沒有解決,從小長到大,問題積累的越來越多,對孩子來講是很不好的事情,作為家長,一定要在小時候就培養孩子的習慣,接受教育,要有理有據的聽話,告訴他為什麼要聽話比棍棒下威脅的聽話有用!

  • 12 # 快樂庭院

    (1),對於小一點的孩子。

    小外甥女剛滿三歲,非常活波可愛,初次見我和我熟悉之後,就和我逗,還時不時用小手打我一下,剛開始我沒在意,等我注意了,我就發現她總在找機會用手打我,姥姥說也不知怎麼啦,最近總愛這樣打人,和她一起玩的一個小孩奶奶說自己小孫子就愛這樣,不知是不是學的。

    我想起了羅爾德·達爾的一個故事,那個遠道而來的姑媽如何對待愛打人的小男孩,於是我瞅著小外甥女,在她又準備抬手打我時微笑但很認真地對她說:“你再敢打我,我就抓住你的手不放,我可說到做到,你可以試試。”小外甥女一直盯著我,我就看著她的眼睛等著她的反應,有那麼幾秒,她把手放下了,我就和她玩,過了一會兒,她又要抬手,我再一次盯著她的眼睛告訴她,她又放下了,可在我們玩的過程中,她似乎習慣性地抬手打人,在我稍有懈怠,就又被她打了一下,我就順手抓住她的手微笑稍有嚴肅地看著她的眼睛:“你打我啦,我說過你打我我就抓住你的手不放,大姨說到做到。”她掙把可掙不脫,我就盯著她,抓了有十多秒時間,“打人不對,不禮貌,大姨特別喜歡你,可不喜歡你打人,你和我好,可以和我擁抱一下或者貼貼臉,”說著我把她拉過來和我擁抱、貼貼臉頰,“這樣大姨很高興,平平也高興,對吧?”看我認真的樣子她有點畏懼我會抓住她的手不放,同時也很高興和我一起玩,接下來我們一起玩她就很少抬手打人了。

    越是小孩子越容易被影響,但同時也越容易改正,所以家長一方面要告訴他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同時也要有方法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才更好。

    遇到一些小孩子文明的行為,如果躲不過去,孩子注意到了,就一定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好,不禮貌,沒有人喜歡他這樣。家人的行為和喜惡觀在無形中薰陶孩子的一些認知。

    (2),對大一些的孩子。

    記得小女在剛上小學時,告訴我別人不完成作業、不好好聽課、上學老遲到等之類,我會問她不完成作業的後果是什麼,她會說:老師批評他了,他考試也不好,不好好聽課、上學遲到也是如此引導,最後我會問她:“這樣好嗎?”她當然不認可這種行為。

    同時,我會適時地找機會讓孩子明白我的原則和觀念,我用自己的言行身教來影響孩子,我們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能做別人都做咱們自己卻認為不對的事情,功夫在平時,只有點點滴滴中把習慣養成了、觀念建立了,孩子自己做事建立了自己的原則和準則,遇到事情時就不必操心孩子會被別人不好的行為所影響了。

  • 13 # 一念奶爸

    如何讓孩子理解,個人看這幫小傢伙真的很難理解。父母只能一次一次不斷重複提醒他們的行為。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習慣了。

    可以說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是非觀與道德觀。要說那些是正確那些是錯誤。這種二元論。非常難界定成人世界的規則。

    如果說就是一些基本禮貌或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大家可以互相借鑑一些。

    關於紅綠燈斑馬線問題。

    我每次帶孩子過馬路都是,一起站在斑馬線的一段,把孩子抱起來。讓小傢伙盯著對面人行道的紅綠燈,當綠燈可以通行時候讓他提醒我,我們一起過馬路。有時候也會看到闖紅燈的行人,小傢伙自己就會說那樣不對。每次也會肯定告訴他,是的不可以闖紅燈。不管多緊急的事情。不要去做自己只有一半把握的事情。

    我個人看法闖紅燈本身就是一個及其危險的事情,一部分人認為闖了那麼多次紅燈都沒被撞倒,這次也不會有事。其實,這裡存在一個邏輯錯誤。就是前10次闖紅燈與11次闖紅燈沒有因果關係。其實每次都是兩種可能,就是被撞與不被撞。從來沒想把自己生命安全交於不認識不瞭解的第三方司機手裡。這不是過馬路,這分明是賭命。

    關於禮貌。

    孩子都是喜歡被鼓勵的,當他們主動與鄰居打招呼。要多去鼓勵他們的行為。積極主動打招呼的行為。老話說孩子“眼靜,”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東西,個人覺得這說法有點扯,其實,就是大人看到有時不方便說,孩子沒有這種框架而已,什麼都敢說。父母都不和他人打招呼,就不要要求孩子主動打招呼。言傳身教父母首先要先做到。才可以要求孩子。

    這裡最容易忽視就是家庭內部關係了,我們家長自己想想有沒有對自己家人,能文明禮貌感恩對方。孩子在看著,不是專門對外人才說,對家庭內部成員更應該說。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文明禮貌的家庭氛圍中,耳聞目染的學習。

    個人看法,上來與孩子解釋什麼是文明禮貌,應該怎麼做算文明禮貌。什麼是教養,怎麼做算是有教養。這類抽象概念,小小的人真的是不會理解的。不如,從家庭小範圍內父母先做到文明禮貌,才可能培養出一個文明禮貌的孩子。不求理解只需要先做到,慢慢養成習慣融入到孩子平時的行為中。他們將來會慢慢理解的。

  • 14 # 本女俠拉轟

    1.模擬場景,換位思考

    還記得去年《爸爸去哪兒》裡張亮用情景模擬的方式教兒子「為什麼要尊重村長」麼?張亮讓兒子自我想像成村長,然後張亮自己扮做小朋友,模擬了不同小朋友的表現,再問兒子:「如果你是村長,你會喜歡哪種小朋友?」

    換位思考是中國教育傳統裡很稀缺的事物,主要原因是大人也沒有換位思考的習慣,特別是在我們有「家長制」這樣一種「簡便快捷」的教育模式時。

    這種方式最直觀最有效

    2.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們可能不太明白對和錯,而成人世界裡其實也沒有對和錯,尤其是禮貌問題,更多的是合適不合適。而小孩子可能體會不到合適不合適這個度,他們只知道自己是不是和別人一樣,是不是和別人做的一樣。

    所以孩子的家長要一身作則,表裡如一,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你了。

    3.多加表揚,獎勵機制

    禮貌這種東西其實是一種習慣,你可以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多誇誇他,讓他有種精神上的獎勵,當然也可以有實物方面的獎勵,這樣也可以十分有效的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化最原始而基礎的方法之一。

  • 15 # Muimui的媽媽

    我認為首先要做到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應該先作出榜樣的作用,說一就一,不因為心情或者其他原因隨時變化。

    其實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他們會時刻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會感受到父母是否真心的在做這件事情。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講禮貌,那我們在每一次遇到長輩的時候就應該先尊稱長輩,然後再引導孩子去稱呼長輩,先做一個榜樣作用,在給孩子支援,讓孩子模仿我們。

    如果孩子在第一次的時候不願意打招呼,我們也不用心急,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每一次孩子做到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給她鼓勵,強化她好的表現,讓她繼續努力。

    而面對一些孩子的特殊行為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刀切說她們沒有禮貌,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並且有可能只是這個階段的必經的一個過程。比如說打人,比如搶別人東西,對於這種階段性的行為,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然後告訴孩子,媽媽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媽媽不能允許你這種行為,接著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比如我女兒有一次問我,為什麼紅燈的時候別人還要過馬路呢?而我她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她認紅綠燈, 並且每一次都是等到綠燈的時候才帶她過馬路,所以當她這樣問我的時候我就知道,她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我直接反問她:你覺得紅燈可以過馬路嗎?她說不能。嗯,那你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我沒有跟她說,別人過馬路可能趕時間,可能有其他的各種原因,因為我認為在她還小的時候,遵守規則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事情,長大了自然就懂了。

  • 16 # 兩個寶兒的沁媽咪

    首先回答:禮貌是貫穿於每個人一生重要的涵養學識體系,對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禮儀禮貌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重視禮儀和規矩,在與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發生誤會和摩擦。而在親朋好友眼裡,不守規矩和禮儀的孩子也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

    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禮儀常識,。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父母該如何讓孩子明白禮儀禮貌的重要性呢?

    第一,首先教孩子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

    一個不懂禮儀、沒有禮貌的人是很難有人願意與他交往的。要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講講禮儀禮貌的重要性。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人們就很重視禮節,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段的禮儀佳話。

    比如“程門立雪”,說的就是北宋才子楊時,在找老師求教時,看到老師在睡覺,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硬是在雪地裡站了幾個小時,直到老師睡醒,才進門。

    第二,引導孩子注意儀表端莊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儀表首先要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注意服飾,它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穿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

    第三,引導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跟別人說話要用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

    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交談時要正視對方、認真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

    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還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第四,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見面禮儀

    總的原則,就是做好“預防”工作。

    比如孩子見人不知道問候,那麼在見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要處理這個問題,事先預防是關鍵。

    外出前先告訴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已經聽明白,並問他是否能遵守。

    第五,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

    比如在電影院和圖書館裡,萬不可大呼小叫,笑語喧譁,演出結束後應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車要主動給兒童、老人及病殘者讓座等等。

    第六,除了身教,父母也應善用童書繪本

    因為童書繪本里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混二次元,第一次去逛漫展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