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風承雲

    很榮幸回答,首先確實有很多武將箭術精湛,最著名的當屬呂布轅門射戟,然而大家熟悉的還是那個使用方天畫戟的萬人敵呂布。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古代衝鋒陷陣的武將多講求斬將奪旗,斬首是記錄戰功,提振士氣,打擊敵人的有力手段,弓箭殺敵,尤其是在混亂的戰陣中難以做到這些。

    第二,三國時期的野戰,尤其是武將,多為騎馬作戰,這就給武將使用弓箭殺敵增添了很大難度。考古實物出土的最早馬鐙大概是在三世紀,這之前的東西漢僅有布馬鐙,騎手不容易掌控馬,三國時期沒有馬鐙,想穩穩的騎射,而且射中,真的很難,還不如衝上去近戰。

    第三,即使是在騎兵相對成熟的後世,大部分騎兵也是以穿插突進形式戰鬥,弓騎兵大都不以準確性為要求,往往作為輔助牽制和騷擾在外圍戰鬥,或靠大範圍拋射造成傷害。弓騎兵的將領,要麼難成名,要麼成了名也不再做弓騎兵轉而衝鋒陷陣。

    所以,三國武將想殺敵立功,就得衝鋒陷陣,靠箭術,很難。

  • 2 # 甲小佳

    你好,不知道你問的是演義還是史實,我分別來講一下吧。

    首先,要指出題主一個錯誤,並不是許多武將箭術精湛,而是絕大部分出場的有名有姓的人都箭術精湛。

    弓馬嫻熟是武將標配

    射箭是上古六藝之一,孔子就極其善射,射箭可以說是宋代之前“君子”的必學技能,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士人如果不善射箭,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不是三國時期許多武將箭術精湛,而是三國時期極少武將箭術不精湛,甚至文臣箭術都差不到哪去。

    為什麼史書不寫呢?因為既然箭術是必備技能,其實仔細寫也就沒啥必要了,大家都會寫字,不用出場一個就介紹一個“寫字嫻熟”吧。

    演義裡全用箭術不精彩

    演義嘛,就是小說,看著爽是主要的。射箭這種技術,來來回回就那麼幾下,要麼正經射,要麼逃跑回頭一個冷箭,要麼左右開弓,要麼用腳蹬住了射,還有別的麼?好像沒了,偶然讓武將用用還挺新鮮,用的多了那就沒法看了,總不能倆人對射了半天誰都沒中吧?

    而且射箭的動作也不豐富,你如果寫用刀用槍打,那可以寫的跟耍雜技的一樣,動作要多少有多少。但如果射箭就完了,沒啥動作,你不能一路“輕舒猿臂”寫到底吧?

    所以演義不讓射箭是情節豐富度和寫作難度上的考慮。

    史實基本沒人單挑,射不射的無所謂

    單挑這種事情,整個三國下來也沒幾例,你想啊,如果你兵多會跟人單挑麼?肯定不會吧,如果你兵少,對面會跟你單挑麼?估計他也不會。兵力完全一樣可能性小之又小,即便兵力一樣,還有將軍覺得自己戰術巧妙、陣法精湛,也不會隨便就答應單挑的。

    史實上很猛的武將最多也就帶隊衝鋒,一個人上那腦子不是有坑就是極度自負。

    既然單挑都很少見,單挑中射箭就更少見了,不過離得八丈遠射小兵的人不少,比如李淵就曾射過亂匪,共發70箭,射倒對面70個,對面直接嚇跑了。

    綜上所述,其實大家都會射箭,但史實上打仗最多射射小兵,演義裡射箭沒有肉搏好寫,也沒肉搏好看,所以作者不這麼寫。

  • 3 # 長安一輪月

    試著解答下:

    一、先說說弓箭的特點,弓箭最大的優點就是射程優勢,有點像機關槍或者是地毯式轟炸。主要是用於在短兵相接前對有生力量進行削弱,降低對面士氣,封鎖敵方的行動路線。讓敵方不敢貿然出擊。所以弓箭主要用於兵團作戰。

    個人用弓箭主要用於比武競技,或者打獵,真正作戰時,弓箭對距離要求苛刻,不能太遠,太遠殺傷力不夠。不能太近,太近還未拉弓射擊,就被幹死了。另外,古代作戰都是近身肉搏,刀槍劍戟更有殺傷力。弓箭在混亂情況下,準確率低。還有隨身攜帶的箭枝有限,所以真正打仗戰鬥力直線下降。

    所以於個人而言,弓箭類似於大狙,躲起來,精確打擊可以,真上戰場砍殺,真心不行。

    二、再說說三國的武將,小說裡的三國武將,勇武著稱,用箭偷襲,丟人!

    而真正歷史裡,陣前大將單挑基本更無可能,那樣仗就真心沒法打了。事實上春秋時期,發生戰爭,領軍貴族會在戰前“致師”。他們會駕駛戰車,衝入敵陣,然後迅速返回,但這也只是為了鼓舞士氣。

    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開始了集團化的軍事作戰,戰術謀略成為關鍵,將領和將領不可能隨意見面單挑。

    三國演義裡的描寫是為了突出三華人物的性格和德行,大部分都是虛構的。真實歷史不可能陣前單挑,決定勝負。

  • 4 # 天晴愛睡覺

    題主你的意思是一箭射死對方的帶頭大哥吧?

    中軍主將是不會親臨陣前的,你連人家面也見不到你朝哪射呢?不要想當然好嗎?

    就算別人來前陣,也是有人保護的好嗎?

    就算你暗箭射死別人主將,以後別人也這個幹豈不美哉。

    不用暗器是江湖道義,你卑鄙別人比你更卑鄙,不要覺得自己機智。

    再說幹架,刀一分鐘能尼瑪揮擊近百次,你弓箭射了不重新張弓搭箭嘛,別人一刀就過來了。

    原因就兩點:江湖不流行暗箭傷人,單打獨鬥不方便。

  • 5 # 怒江潮

    三國時期,不武將不僅武藝出眾,而且箭法絕倫,如黃忠曾經箭射關羽盔纓;呂布轅門射戟;趙雲射斷東吳追兵船帆的繩子;魏延射中了曹操的人中;張飛射馬超;姜維射郭淮;龐德等射中關羽等戰例

    但箭法再好,弓箭在大將手裡也只能是得心應手的攻擊武器之外的輔助武器,這是因為弓箭最大的特點是:不靠譜

    1、威力有限

    弓箭不比火槍,其穿透力有限。特別是在古代戰爭中,面對盔甲這種東西,弓箭很難做到一個有效的殺傷。比如金軍大名鼎鼎的鐵浮屠,一水的重甲騎兵,宋朝軍隊雖有良弓,但還是無能為力。而且射程不夠遠,所謂“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軍隊裡有專門的弓箭手編制,他們的主要作用是遲滯敵人追擊或進攻,殲敵主要靠多隻箭射中敵人。除非在較近距離一箭射中敵人的要害部位,否則很難一下制敵於死地。

    2、易受條件干擾

    颳風下雨等天氣都會影響弓箭的使用,面對太Sunny因為刺眼也不易瞄準,更何況箭的攜帶是有限的,因此使用條件非常苛刻。

    3、射程有限

    即便是現代用高科技材料製作的比賽用弓箭,射程也只有幾十米,如果古代大將使用弓箭往往第一支沒射中後,敵人就衝到眼前了,沒有第二次射擊的機會。

    我們常規的印象中,弓箭要的百步穿楊,直勾勾的射過去。但戰場上,弓箭更多的是一個範圍殺傷武器,即選好角度朝天射,利用金屬箭頭下落的強大沖擊力來對敵人進行殺傷。其可以達到更遠的有效射程。

    如果平射的,短距離當然沒問題。但這種直線射擊,曲度較小,其穿透能力會隨著路程的長度而逐漸減弱,還是“強弩之末”那個道理。

    4、攜帶不便

    弓箭是兩件一套的組合裝備,包括一把弓和一個箭囊,儘管重量不大,但體積不小,而且形狀不規則,弓弦又容易被鉤掛。弓和箭的主要原料是木頭。竹子和羽毛。這些東西在潮溼、雨淋、暴曬的條件下會嚴重影響效能發揮。

    以上四個原因導致弓箭在古代大將手裡只能是特定條件下出奇制勝的法寶甚至是保命武器。就像現代特種兵佩帶的手槍,是攻擊武器之外的防身物件。

    END

  • 6 # 淦珩夢侃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以三國演義為參考再根據三國志記載總共出場有名有姓人物有1191人。而箭術精湛者算比例其實不多,所以神射手創造的戰果比較少,雖然不能直接贏得戰爭勝利但是影響卻比較深遠,一定程度上還是為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一神射手數量比較少。能夠稱得上神射手的主要是呂布、黃忠、趙雲、太史慈、曹仁、龐德、馬忠、沙摩柯、黃祖。除此之外幾乎就沒有後世公認的神射手了,所以說神射手幾乎是百裡挑一。人少自然參與的戰鬥也就少了能夠讓弓箭大顯神威的次數就變少了。但是隻要被神射手抓住機會,肯定會影響戰局的走向。比如劉表手下的大將黃祖就射殺了孫堅、凌操、徐琨,由於孫堅的隕落使東吳發展至少延後了十年,我甚至可以大膽斷言如果孫堅在幾乎就是孫堅和曹操的南北對抗就不會有三國也就和劉備沒什麼關係了。為了節約大家時間接下來就說案例不做詳細闡述。曹仁射傷周瑜、龐德射傷關羽、沙摩柯射殺甘寧、馬忠射殺黃忠,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哪一件事不會影響三國的走向。

    第二三國時期軍隊對於統帥的保護幾乎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所以沒有給神射手太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兩軍對壘,雙方統帥至少相距一千米以上,並且四周有盾牌護衛,再加上本身所穿的甲冑。且不論弓箭的射程能否夠得著高價值目標,就算夠得著也會被盾牌阻擋和甲冑減傷。

    第三弓箭的最大威力,除了神射手的狙擊功能,最主要的還是以群攻遠距離是殺傷士兵和射亂敵人方陣。說到底弓箭的威力主要是由群體性的小兵發揮,而不是讓武將本身來發揮。武將主要還是以指揮戰鬥為主。

    綜上所述我認為三國時期的神射手其實不多,就直接影響了戰果。但是精湛的箭術絕對可以對勝利產生影響。

  • 7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做為一個整天在沙場上東征西戰的武將,除了本身擅長的兵器之外,還必須掌握一些其它的基本功,就是所謂“騎射功夫”,一個騎馬,一個射箭。騎術不良,在疆場上的戰鬥力就大打折扣,而箭術不精,就喪失了遠端威懾力,容易被敵人殺到近前,僅靠手中的兵器,可不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

    喜愛三國的朋友能夠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在《三國演義》中確實有一些武將,他們的箭術非常高超,射藝絕倫,但他們從來不以箭術取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三國第一勇士呂布。呂布的箭術是非常厲害的,在神射手中絕對足以名列前茅。形容一個武將的箭法精妙,往往用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叫“百步穿楊”。而呂布有多厲害呢?在《三國演義》的16回中,“轅門射戟”這個橋段就展示了他超群的射術。“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呂布張弓搭箭,“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堪稱是三分時代射程第一。

    但呂布這個人比較奇葩另類,這麼好的箭術,他從來沒有射過人,大家可以檢點一下呂布的戰鬥履歷,他從未射死射傷任何一個敵將,全靠掌中一杆方天畫戟硬幹。

    其實用心的朋友還能發現呂布另外一個特點:他從來都不詐敗。上陣廝殺都是硬碰硬,絕不搞“詐敗而走”,再來個回馬一戟。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武藝高強就不詐敗,詐敗這個事情相當多的猛將都幹過,比如蜀漢五虎全都搞過詐敗,典韋、許禇也詐敗,連夏侯惇、龐德、曹洪這些悍勇之輩也搞詐敗,比較有意思的是袁紹麾下的猛將們“河北四庭一柱”中只有張郃搞詐敗,其他人都是硬上。

    除了呂布之外,曹魏軍中的徐晃也是箭術非常高超的。銅雀臺大宴上,徐晃露了一手,一襲錦袍掛於柳枝之上,“以百步為界”,徐晃張弓搭箭,“遙望柳條射去,恰好射斷柳條”,趁著錦飄落而下,徐晃飛馬過去,正好接住錦袍披在身上,這一箭射出了奇巧。但徐晃戎馬一生,也從來沒有用箭傷過人。

    其他戰將如夏侯淵、張郃、曹洪這些猛將箭法都相當不錯,但他們也從來沒有以箭術取勝過。另外如關興、張苞也曾經表演過箭術,他們有從來沒有用箭射殺過敵將。

    細心的朋友還知道,其實許禇也是個暗器高手,他雖然箭術不行,但他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飛石神技。在《三國演義》的第12回中,葛陂之戰,許禇被曹操擒獲收服,他曾經談起過自己的這項本領,說是黃巾群寇來劫掠,許禇“親自飛石擊之,無不中者,寇乃退去”。這可厲害了,相當於水泊梁山上的“沒羽箭”張清。如果許禇在戰場上能施展出來,那該是多麼的強悍!但奇怪的是,許禇從來沒有在兩軍陣前使用過這項絕技。

    這些武將們身負高超的箭術,卻從來不在戰場上有所施展,確實令人感到比較奇怪。

    呂布的情況還好解釋,呂布這個人一向狂傲,他武藝天下無敵,他胯下的赤兔火龍駒又是世間第一神駿,他不屑於用箭取勝,他的赤兔馬就夠快了,箭還未至,赤兔馬都已經追到了,沒有必要射箭。

    徐晃是個斧將,他的兵器刃面比較寬大,如果射箭,大斧橫擔在鐵過樑上,有一邊偏沉,不平衡,就必須得先把斧掛上,再取出箭來,這樣的話隱蔽性不強,容易暴露企圖被敵人有所察覺,所以索性就不使用弓箭了。但曹營中其他戰將如夏侯淵、曹洪、張郃等也不射人,就有點說不通了。

    也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這些武將射一些普通的目標,比如固定靶,表現還是不錯的,但是射高速移動靶的功夫還是有一定欠缺,不像黃忠、趙雲、太史慈、甘寧這些人比較擅長於射擊難度較大的高速移動靶。

    咱們按照陣營來劃分一下:呂布的麾下愛射人,張遼,曹性,甚至連陳宮都射人;江東陣營愛射人,孫策、太史慈、甘寧、丁奉都射人;原荊州劉表手下的將領愛射人;劉備手下比較愛射人;西涼那幫子馬超、馬岱、龐德都愛射人。

    袁紹麾下除了文丑以外,都不愛射人;曹操本族夏侯家不愛射人,曹家愛射人。

    (本文根據《三國演義》分析而來,與正史無關。)

  • 8 # 浩中一內

    三國時期確實有很多武將都箭術精湛,比如轅門射戟的呂布,又比如百步穿楊的黃忠,以及一箭射中吳軍帆船上繩子的趙雲,他們在箭術上都具有非凡的技能。

    射箭,在古代的習武者來說,是一項基本的技能,也是鍛鍊一個習武之人性情的最好方式。在冷兵器時代,外出狩獵,打點野味回來打打牙祭,不僅是一種極好的娛樂方式,也是對習武之人平時練習的成果在實際野戰中一種有效的檢驗,而且打回來的野味還能為家中貼補一些肉食。而外出狩獵過程中,因為往往會面臨兇猛的野獸,或者速度極快的動物,所以弓箭是最好的狩獵武器。射箭可以遠距離進攻,也可以以靜制動。

    另一方面,射箭可以鍛鍊一個習武者的性情。因為箭要射得精準,需要在射箭的過程保持屏氣凝神,全神貫注的將注意力鎖定目標,可以很好的平衡武術練習過程中的暴躁。

    弓箭,雖然有許多的優點,但是也有它的侷限性。弓箭在近身作戰時,它的優勢就難以發揮。就被戟、槊、槍、棍、刀、劍、斧鉞、錘等近身搏殺武器所取代。

    一名優秀的武將,往往不是靠弓箭獲取勝利,而是帶領和指揮大軍與敵軍近身搏殺。這個時候就需要近距離搏殺武器,和壓倒性的衝鋒氣勢。

    不僅是在三國,在整個冷兵器時代,一個優秀的武將,即便擁有精湛的射箭技術,殺敵制勝的也幾乎都不靠弓箭。

  • 9 # 獨孤機客

    不知道你玩沒玩過傳統弓,命中靠信仰,三十米能命中靶子就算是好手了,馬背顛簸,想要精確命中並且致命的話機率太小,一般是騎馬遊鬥往人群裡射,射到誰算誰,要說拖刀術放暗箭,別人不傻,你把武器別馬上了人家看不到的麼,來個蹬裡藏身就躲了。

  • 10 # 清山雅舍

    前言

    題主所說的“用箭術贏得勝利”,個人理解是武將透過精湛的箭術從而主導了戰爭的走向。這種事其實在三國時期是有的,但是需要合適的時機。因為弓箭畢竟不是洲際導彈,想打多遠打多遠。古代武將配備的騎兵弓箭一般射程大約在200步左右,而有效殺傷一般在100步,厲害的也難以超過150步。所以,古代軍隊在行軍佈陣時,都會很注意與敵陣的距離,規避的就是弓箭的射程。雖然,弓箭不可隨心所欲地主導戰爭,但是三國時期還是有幾個著名的與弓箭相關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呂布轅門射戟

    呂布轅門射戟事件,此事在正史是有明確記載的。講的是袁術攻劉備,呂布為了抑制袁術勢力過大,便出面說和調停。他將畫戟插在轅門外一百五十步的地方,然後向劉備和紀靈約定,只要他能一箭射中畫戟上的枝尖,兩方就要罷兵休戰。結果呂布一箭中的,袁術一方不得不罷兵。呂布以箭術為引,勸退袁兵,雖說袁術忌憚的是呂布的勢力,但是若無如此神妙箭術,也無法做到如此舉重若輕。

    太史慈神射退敵

    太史慈在三國時期也是以善射著稱的猛將。當初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想要向平原相劉備求援。只是苦於沒有能突圍報信的勇士,這時恰好太史慈為報照顧母親之恩,主動站出接受這個任務。太史慈趁著敵人鬆懈快馬衝出包圍圈,其間有大批賊兵在後面追擊,太史慈一箭一個,將追擊敵兵射翻在地,端的箭術無雙,嚇得賊軍無人再趕追擊。於是,太史慈成功報信劉備支援,北海之圍及時告破。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記載

    還有一些三國演義中的神射事件,也是非常能體現神射的威力,比如黃忠箭射關羽頭盔、趙雲箭斷東吳戰船繩索、姜維抓箭回射郭淮等等。雖然,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沒有正史的權威性,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借鑑感受一下神箭手的魅力。在區域性的戰爭中,武將們高超的射術還是能夠起到力挽狂瀾,震懾敵軍的作用的。

    結語

    其實高超的箭術在戰爭中還是有用的,只是大多數時候只能發揮區域性作用,個別時候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如果指望靠著武將的射術就能橫掃一片,就過度抬高弓箭的作用了。

  • 11 # DAWAI

    三國時武將放冷箭被認為不是大丈夫所為,比如呂布能轅門一百五十步射中畫戟小枝,有這麼神準的箭術卻從沒有射殺過人。

    關羽五百校刀手攻打長沙,與黃忠大戰打成平手,黃忠是個三國有名的神箭手,不忍射殺關羽有意射偏,因為惜英雄重英雄,暗箭傷人非大丈夫所為

  • 12 # 初心如舊

    冷兵器時代,遠距離殺傷敵軍,箭射是最好手段之一,但無論弓、還是箭,製作需要特殊材料,還要具有一定工藝水平的工匠。特別是箭,射出後脫離控制,搞不好,還會被敵利用。所以,一般不到萬不得已,用箭較少,實戰之中,大概分這麼幾種情況 :

    第一,有的箭術只適用表演。比如呂布,呂布最著名的射箭術,就是轅門射戟。當時,袁術大將紀靈,帶三萬大軍打劉備,劉備實力弱小,呂布看出袁術詭計,一面接收袁術拉攏的禮物,口頭答應袖手旁觀,不干涉;一面又兩面討好,把紀靈、劉備雙方都請來,說你們雙方是打是合,聽天由命,具體在距軍帳一百五十步的轅門處,地上插自己的畫戟,要是呂某一箭射中戟上小枝,就收兵罷戰;如果射不中,任你們廝殺。誰要是不聽話,呂布就聯合一方,共同打誰。

    結果呂布“弓開如滿月,箭發似流星”,一箭正中畫戟小枝。紀靈經多方面權衡,只好答應收兵。一般認為,呂布射箭技術很高,但其實明顯不太適用戰場。一是呂布作戰時,是騎著赤兔馬的,這馬速度很快,呂布的對手也是猛將,坐騎也都是良馬,雙方相互移動、而轅門射戟不但目標固定,射箭的呂布,也是固定姿勢,這與騎馬射箭,中靶率完全不一樣;二是相對於岳飛開弓三百石,瞄射二百四十步,雖然不同時代的重量、長度,有所不同,但就大的資料看,呂布差的較多。因此,這一類射箭術,只適用考核、表演之類,特別是將,騎射才是真本領。

    第二,軍力佔優,不需射箭。比如張郃戰趙雲。在曹操舉行的大賽上,張郃曾翻身背射,獲得讚譽,當時是催馬射箭,不是立於地面,說明箭術很高。也與趙雲多次交鋒,而且,對戰往往不勝。但長坂坡碰上趙雲後,卻沒有用箭射。這是因為,張郃知道 : 曹軍處於優勢,趙雲似乎被啥累贅,不想糾纏,急於脫離戰場。另外,趙雲善射,同時也是避箭高手,張郃也就省箭,因隨帶箭枝並不多。

    第三,出於某種特殊考慮,不能用箭射取勝。比如黃忠戰關羽。黃忠在長沙與關羽之戰 ,處於矛盾狀態,一方面,前面有關羽刀下留人,饒過自己的恩情,需要給予回報;另一方面,城頭上有上級觀戰監督,黃忠本人又不是輕於去就,隨意背叛之人。因此,在關羽、黃忠連續幾天,戰過一百五六十合之上後,一箭射中關羽頭盔徽纓,只起警示作用,達到自己目的就行。

    第四,用箭射有一系列預先動作,幅度較大,容易被對方識破,坐騎又是移動的,如果時機、姿勢把握不好,容易射空,浪費箭枝。所以,只適用個別特殊戰例。比如,文丑戰張遼、徐晃。這是官渡之戰前的第二場預熱,即延津之戰。當時,排在文丑之前的顏良,已在第一場較量中,被關羽斬於白馬,這對文丑心理,形成一定壓力。

    曹操、文丑對陣時,曹軍張遼、徐晃先後應戰。文丑為避免同時打兩,先射前面的張遼一箭,但預先動作,被徐晃發現,大叫一聲,張遼及時低頭躲過。文丑迅速射出第二箭,目標瞄準下面,一箭正中張遼戰馬,那馬跪倒前蹄,把張遼掀落馬下,文丑捻槍催馬,要殺張遼的時候,徐晃揮大斧救援,隔開文丑槍刺。徐晃、文丑還沒開打,文丑後隊陸續趕到,徐晃見了,撇下文丑扭頭就跑。最後,還是被同張遼一同趕回來的關羽截住,才救了張遼。

    第五,距離很近,絕對把握。比如,關羽在襄陽城外,只披戰袍,不穿戴盔甲,挑戰大罵,城樓上的曹仁,瞅中機會,暗放一枝毒箭,射中關羽左臂。這一箭居高臨下,目標清晰,多虧關平及時趕到,殺退趕來搶殺關羽的魏軍,才救關羽脫險。後來,費盡周折,請來名醫華佗,刮骨療毒,才基本治好。但畢竟左臂欠力,戰徐晃時,打過八十合,不能取勝,以關平鳴金退兵收場。

  • 13 # 奕天讀歷史

    古代武將精通箭術,絕對是一大優勢。而且在古代戰爭中,多數都離不開弓弩的身影。很多戰鬥能夠取勝,弓弩可以說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特別是防守作戰時。

    我們因為受到《三國演義》等傳統小說、評書的影響,在印象中形成了古代打仗都是武將單挑的印象。實際上,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作戰都要講究謀略、部署和勇氣,兩軍對壘,士兵也是要上陣廝殺的。武將作為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領導者,很少會有單挑的情況發生。

    如果將領善射,那麼在作戰中肯定是佔優勢的,三國時期就有很多例子。

    第一個例子,曹彰破敵

    曹操的兒子曹彰,“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是三國時期,箭術高超的武將之一。曹操雖然不喜曹彰不愛讀書,卻深以曹彰為傲。在對陣劉備時,劉備讓義子劉封挑戰,曹操則大罵:“賣履舍兒(劉備曾經織蓆販履為生),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黃鬚兒即曹彰)來,令擊之。”這曹操絕對是曹彰的親爹呀,罵人都不忘炫耀自己的兒子。

    曹彰也不負曹操所望,曾作為主帥領軍平定烏丸叛亂。進軍途中,偶遇烏桓數千騎,“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曹彰騎射,殺死了很多烏丸騎兵,首戰大勝。古代騎兵,習練騎射之術,多數時候都是必修課。

    第二個例子,龐德射關羽

    關羽北伐之時,久攻襄樊二城不下。龐德當時跟隨曹仁共守樊城,大戰關羽。龐德“射羽中額”,一箭射中了關羽的額頭。因為龐德經常騎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關羽的軍隊從此很怕龐德。推測,關羽之所以非要斬了龐德,應該也有一雪前恥的想法。而龐德雖然最後輸給了大雨,矢盡船翻被擒,卻還是曾經以弓箭勝過關羽的。

    襄樊之戰中,關羽還被曹仁的守城魏軍射中過,曹仁本身的箭術應該也不差。讓人唏噓的是,關羽真的是不善於避箭呀。

    第三個例子,郝昭拒諸葛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進攻陳倉。蜀軍以數萬之眾對陳倉魏軍千餘人,諸葛亮原以為拿下陳倉輕而易舉。於是,蜀軍搬出雲梯、衝車開始攻城。而郝昭則是臨危不懼,從容應對,“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郝昭正是憑藉弓箭剋制了蜀軍攻城的雲梯。最終,諸葛亮糧盡退兵,郝昭僅憑千人守住了陳倉要塞。

    其他還有很多戰例

    其他還有很多主將統軍,以弓箭取勝的例子,也有很多主將死於箭下的例子。士兵都在射箭的時候,指揮作戰的武將,肯定也會技癢,時不時射兩箭。箭術越高超,射死的敵軍就越多,就越容易取得勝利。

    趙雲的漢水之戰,就先以空城計詐退了魏軍,隨後弓弩相向。魏軍自相踐踏、落水而亡者無數。

    呂布轅門射戟,解了紀靈攻打劉備之困。後來曹操攻打呂布,久攻不下,呂布必定是在城樓之上射殺曹軍無數。最後,為人出賣,才被曹操所擒。

    呂布手下大將高順,平定郝萌叛亂時,也是“順即嚴兵入府,弓弩並射萌眾”,平定了叛亂。

    曹操攻打西涼馬超、韓遂,自潼關北渡浦阪津。曹操剛要渡河,馬超軍殺到,“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曹軍大敗。馬超也是騎射高手呀。

    三國時期,武將以弓箭取勝的例子,不勝列舉。自然,有以弓箭取勝的,也有因為弓箭失掉性命的。

    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鳳雛龐統,在進攻雒城時,被弓箭射死。而三國名將張郃,則是在追趕撤退的諸葛亮時,中箭而亡。

    曹操最信任的將領夏侯惇,也曾左眼中箭,雖未失掉性命,卻也成了有名的“盲夏侯”。

    結論

    看過了三國時期的實戰戰例,說“三國時期有許多武將箭術精湛卻不以箭術贏得勝利”,這句話是不確切的。由於古代兩軍交戰,並非只是武將單挑,所以,要取得勝利,還要有謀略、部署、士氣等眾多因素,而武將精湛的箭術只是取勝的有利條件之一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紅的基金會和司馬3忌,你相信哪一方?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