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eng花開
-
2 # 小吳日常生活
不少人在分析蘇德戰爭中德軍的敗因時,多關注於蘇聯廣袤的國土與嚴寒給侵略德軍造成的消耗,但是對於德軍在作戰中的問題卻鮮有提及,而我認為,希特勒的蠻橫干預,才是德軍在蘇德戰爭中最大的失誤之一。
有人說不搞定英國就打蘇聯是個錯誤,我認為1941年打蘇聯沒錯,試想一想當時如果你是希特勒你會怎麼辦,德國要登陸英國最起碼要保證制海權,要不然你要登陸部隊去海里餵魚啊,以德國那時候的海軍水平,最少要2年準備,那德國陸軍這兩年豈不是沒事幹了,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停不下來了,1943年以後在進攻蘇聯,德國考慮的就不是該如果進攻蘇聯了,而是該如何防禦蘇聯進攻了,因為蘇聯的軍事改革也在進行,到那時候T34大量列裝,軍事理論更加完善,官兵素質日漸提升。況且斯大林也有準備攻打德國的計劃。
1941年進攻蘇聯沒錯,宜早不宜遲,希特勒進攻蘇聯犯了幾個比較大的錯誤。但是我認為其致命的錯誤就在於希特勒的“亂彈琴”,瞎指揮。希特勒因為不滿東線的狀況,直接指揮部隊,一個不懂軍事指揮學的人去指揮幾百萬的部隊,這本來就是軍事大忌,他指揮的好就算了,還指揮的一塌糊塗,延誤了好多最佳時機,不懂裝懂。最典型的要數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的情況,XTL舉棋不定,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來回徘徊,部隊來回調動,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補給。
德軍在二戰中以“閃電戰”而“聞名於諸侯”,但“閃電戰”的進行不僅有賴於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與空軍的緊密配合,同時與前線指揮官不拘一格的指揮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例如,著名的德軍坦克戰天才——“沙漠之狐”隆美爾便多次違抗甚至直接撇開上層的指揮,獨自率領少量的裝甲部隊與摩托化部隊給予盟軍重創。當然了,這裡不是說德軍上層的指揮不重要,而是因為戰場局勢的變化是瞬息萬變的,機會稍縱即逝,而裝甲部隊的“閃電戰”潛質能否發揮出來,則有賴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領導默契。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蘇德戰爭中,德軍的這種優勢逐漸喪失了,這除與德軍實施“閃電戰”所憑藉的的相關裝備與技術人員的損失難以迅速補充有關外,也與希特勒對前線將領指揮權的粗暴干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希特勒應該拉攏西班牙,佔領直布羅陀要塞,大力支援義大利打擊英國。(當然敦刻爾克的英軍不要放回去),英國失去了北非,再被封鎖,就徹底完了。(丘吉爾語)中東的穆斯林痛恨猶太人,是會和希特勒結盟的。如此德國勝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錯就錯在希特勒以為經過幾次大的戰役就能擊垮蘇聯,是完全錯誤的。
-
3 # 精神上必須支援
希特勒哪裡錯了? 人家手下聞名於世的人才數不勝數而且是各行各業 國內有條不紊根本不像是一個在戰爭的國家!
-
4 # 歷史愛好者小周
答案是不能戰勝蘇聯
可以歸納三個點
一:人口不及蘇聯,當時德國有不到7千萬人口,蘇聯有超過1.5億人口。即使沒有希特勒的錯誤指揮,沒有蘇聯的寒冬。德國就算佔領莫斯科也是輸!蘇聯有廣闊的國土縱深人員補充,蘇聯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婦女兒童志願前線提供物資及軍工生產!蘇聯可以用飛機坦克人數的優勢和德國拼,直到1943年都蘇聯在獲得的每一場戰役勝利都有比德軍死的人多,可謂慘勝啊,但是蘇聯耗得起啊,我一直打輸我還能一直反工還能打到柏林消滅的德國的有生力量。而德國就沒有人數優勢啊,所以到1943一直進攻蘇聯的德軍精銳都沒有了,有人說德國不是還有義大利,羅馬尼亞,芬蘭嘛?義大利簡直就是就是去湊人數的,其它附庸國都是國力小起不到作用,光蘇聯德國就要用掉百分之70的兵力,所以人數不夠德國戰術,武器,軍人素養比蘇聯高也是沒有用的,蘇聯在1944年的武器,戰術,軍人素養開始和德國持平或反超了!
二:物資供給不足!德國是長途作戰啊很多物資都從德國本土運過來的,中間被佔領的東歐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可利用價值,物資到了蘇聯地區還經常遭到蘇聯游擊隊的襲擾,這還只是戰爭前期就打的這麼艱難。到了中期西線也讓希特勒頭疼,北非,義大利失利,盟軍的飛機轟炸德國本土,希特勒開始地堡生活,德國工業區被轟炸的一塌糊塗,生產的飛機,坦克,火炮開始嚴重下降!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國盡然只有幾百架飛機,盟軍超過一萬架什麼概念!在後期蘇聯的武器超越了德國,進攻柏林時蘇軍用上萬門火箭炮打的德軍瑟瑟發抖,和德國前期產生鮮明的對比!
三:沒有可靠的戰友啊。看看德國的戰友義大利,日本,羅馬尼亞,芬蘭等都沒有起到戰略的作用,戰友裡工業最強的義大利還拖後腿,被英華人打敗,連希臘都打不過,剩下五分之一國土的法國都能把義大利打的滿地找牙,最後義大利政權都保不住,義大利人民開始反抗墨索里尼統治他連局面都控制不住,最後德國還要分兵來把手義大利最坑!日本呢?根本就不聽希特勒的招呼,讓它配合攻打遠東西進蘇聯,它去打美國佔東南亞,最後被美國反殺!再來看蘇聯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本來和英國,美國的資本主義國家應該是對立面的,但為了打垮德國稱霸世界,不停的透過北冰洋和中東地區往蘇聯送武器和技術,蘇聯想不打勝都難。蘇聯消滅了德國百分之70的陸軍,最後蘇軍在德國易北河會師盟軍,結束歐洲戰場!
-
5 # 方圓論壇
事實上德國想要獲得二戰的勝利是有可能的。但關鍵是不能行將踏錯,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輸的這麼慘,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希特勒貿然對蘇聯宣戰開闢了第二戰場。可以說希特勒決定要開始雙線作戰之時,就已經讓德國開始再次步入戰敗的命運之中。畢竟開闢第二戰場可不止是說說而已。德國對蘇聯作戰所需要的彈藥物資補給可是在西歐戰場的數倍之多。希特勒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對蘇聯作戰,這非常的瘋狂,在當時很多德國高層看來就是自取滅亡,但沒辦法,誰讓希特勒是當時德國絕對的領袖呢?也因此德國被希特勒給帶上來毀滅的道路上。
太過於細節的東西我們就不過多的概述了。重點講一下希特勒最重大的戰略失誤,那就是發起對蘇作戰。希特勒為何要貿然對蘇聯作戰呢?要知道當時的蘇聯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國家,軍事工業基礎和能源物資也是德國無法匹敵的。希特勒明明知道這一點,那麼為什麼還會貿然開闢第二戰場呢?事實上希特勒本人也充分的考慮到了這一點。但關鍵還是因為希特勒的判斷出現了失誤。
首先西歐方面,法國戰敗投降,英國被圍困在英倫三島上瑟瑟發抖,雖然德國無法登陸英國作戰,而且針對英國的大轟炸計劃也以失敗而告終。但希特勒認為,英華人已經不足為慮了。他認為只要把英華人封鎖在島上,然後等德國空軍再次恢復實力後,直接以空軍大轟炸就可以把英國徹底打敗。所以希特勒認為西歐局勢已經平緩。解決掉英法兩國之後,其他的國家都不過是炮灰而已。此時希特勒迫切的想要對蘇聯發動作戰。即使德國高階將領統一意見反對希特勒如此急功近利,但希特勒決心已定,其他人也無法更改,只能按照希特勒計劃去做。
當然了,希特勒決定對蘇聯作戰也不止是因為西歐戰事以趨於平緩。更多的是蘇聯之前的戰績讓希特勒發自內心的看不起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的蘇波戰爭和蘇芬戰爭徹底讓蘇聯丟盡了臉。蘇芬戰爭還要一點,雖然蘇聯艱難的贏了芬蘭,但起碼還算是勝利者。蘇波戰爭就不堪回首了,看似強大的蘇聯連一個剛剛復國的波蘭都無法擊敗,反而自己還鬧了個割地賠款。因此希特勒對於蘇聯實際上非常的輕視。他認為德國如果進攻蘇聯,那麼蘇聯會在短時間內奔潰。但事實證明希特勒錯了。
確實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被德國打的潰不成軍,一度就要奔潰。但最終蘇聯還是艱難的挺了下來。蘇聯撐下來了,德國就難受了。本身德國的國力就不足以支撐兩個戰場,蘇聯戰場陷入僵持後徹底的拖垮了德國。二戰時期德國戰敗也是因為蘇聯戰場失利引發的連鎖反應。
如果沒有希特勒瞎指揮貿然進攻蘇聯,那麼按照德國的正常戰略部署,德國在解決掉英國後,整個西歐都會成為德國的大後方,而且一旦英國戰敗,那麼英國廣袤的海外殖民地也都會成為德國的能源物資供給之地。如果德國有了充足的能源物資,再加上德國強大的作戰能力,那麼德國擊敗蘇聯也未必不能實現。畢竟二戰時期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單對單能打得過德國。希特勒也就是因為步子邁大扯著蛋了,否則打贏蘇聯還真不是夢。
-
6 # 小婷談歷史
就算沒有希特勒的干預,德國也不可能戰勝蘇聯。
國土面積龐大首先,蘇聯不同於波蘭、法國等歐洲國家,蘇聯有著所有歐洲國家都沒有的龐大的疆域,這就給了蘇聯足夠多的緩衝時間來應對德國的突然襲擊。德軍對蘇聯的閃擊戰只有在前期才能奏效,根本不可能向滅掉波蘭那樣滅掉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發動了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閃擊戰。蘇軍猝不及防連連敗退,三個月潰敗數百萬,9月份德軍已逼近莫斯科城下。
我認為這一階段的德軍是完全佔據主動的,但是直到11月份德軍依然沒有攻克莫斯科,從現在的上帝視角看可以說閃擊蘇聯的計劃近乎失敗,而這段時間,希特勒和德國軍方的高層指揮可以說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蘇聯的國土面積再小一些,蘇聯就已經輸了。
天災降臨,人力不可擋1941年11月,莫斯科寒冷得冬天開始發威了。當德軍向莫斯科發動第二次攻擊的時候,莫斯科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寒流。
這個時候的德軍還穿著夏裝 ,在寒流中因為被凍死凍傷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不計其數,更可怕的是因為寒流造成德軍的坦克大炮、機槍等自動武器幾乎全部失靈。而蘇軍卻利用這段時間從國內調集了大量的精銳部隊趕赴前線擊敗了德軍。
是否應該撤退前線的德軍不斷的要求撤退,希特勒果斷的拒絕了前線將軍的請求,反而嚴令前線部隊撤退者死的命令,大部分與希特勒持不同意見的將軍全部被撤換,甚至連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也被迫下崗。
而關於希特勒是否亂指揮的爭議有一部分就產生於此。
我個人認為,希特勒的不撤退的命令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1.兵敗如山倒。這是中國的一句俗話。這個時候撤退的德軍並不是凱旋而歸,而是剛剛打完敗仗的潰敗之軍,此時的德軍是士氣最為底下的時候,此時撤退,一旦蘇軍乘勝追殺,那德軍就真的成了任人宰割的小羔羊了。2.撤退會損失大量裝備。此時的德軍為了消滅蘇聯是攜帶了大量的坦克和機槍等先進武器,因為寒流的原因,很多坦克車輛都無法發動。一旦撤退這些裝備就都得丟掉,這種損失估計是德軍也承受不起的吧。3.臨陣換將。這可是兵家大忌,但是希特勒不止換了一個,連總司令都給換了,親自上崗。雖然是這些將軍不同意他的觀點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全部下崗啊,這會嚴重擾亂軍心的。就這點來說,希特勒確實是有點亂指揮了。雖然最後德軍輸了,但是同樣的也給蘇聯造成了極大的損傷,總體來說希特勒的決定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錯誤,煩請指正~
-
7 # 漢水長流
假使蘇德戰爭中希特勒不犯致命錯誤,也只能說德國有七成勝算的把握,至於蘇聯舉不舉白旗則另當別論。
1941年6月1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不宣而戰。此戰,希特勒信心滿懷,志在必勝。為此,糾集了保家利亞丶羅馬尼亞丶匈牙利等僕從國在內的三百萬軍隊,動用飛機4900架、坦克3700輛丶大炮47000門,兵分南中北三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起閃電襲擊,蘇德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對於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軍倉促應戰,由於武器裝備老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在德國入侵後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致使斯摩稜斯克、基輔等大小戰役的相繼失敗,造成蘇聯淪喪了大片國土。
就在德國軍隊快要一鼓作氣拿下蘇聯歐州全境的時候,希特勒突然下達命令暫緩對南北兩線重要城市的進攻,分出一半的軍隊去攻佔斯大林格勒,一個擁有60萬人口的,蘇聯北方工業重鎮。
希特勒向來是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奪取斯大林格勒不僅有軍事上的戰略意義,而且更有政治上的潛在意義。所以他甘冒風險,一意孤行。因為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人民的紅色心臟。在希特勒心裡,想要徹底擊潰蘇聯人民的反抗意識,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攻陷斯大林格勒,只有如此,戰無不勝的日爾曼民族才能打破戰爭的僵局,從而取得全勝。
負責攻佔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統帥,是長期從事於參謀工作的保盧斯將軍。古德里安曾和希特勒說過他的缺點。遇事不夠果斷,不夠堅韌,不堪大任,但此時,希特勒早就忘在了腦後。
事實證明,關鍵時刻的決斷力將決定整隻部隊的生死。保盧斯所欠缺的,正是複雜戰況下頂住壓力拍板做決定的毅力。保盧斯在此之前從來沒有指揮過軍團的經驗,就這樣一下子被希特勒從辦公室丟到了殘酷的戰場上。而他的對手則是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蘇軍著名將軍崔可夫,崔可夫與斯大林一樣,有著鋼鐵般的性格,貧苦出身鑄就他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有臨機果斷的膽識。然而,當時德軍的攻勢異常兇猛。德國空軍在第一天的轟炸當中,就派出了600架飛機,造成了蘇聯四萬多的平民被炸死,整個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火海。但崔可夫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氣餒,蘇聯人也沒有因此而選擇放棄戰鬥。而就在這時,希特勒命令保盧斯佔領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角落。巷戰,對裝甲部隊來說,難以發揮其優勢。但保盧斯,作為一名軍人,只能選擇服從希特勒的命令。
雙方軍隊在膠著纏綿了五個星期左右,德軍佔領了斯大林格勒一半的城池,到了十月底,斯大林格勒90%的區域都已經被德軍收入囊中。但即便如此,死守10%區域的崔可夫將軍,依然在頑強抵抗德軍的進攻。透過伏爾加河這條運輸補給線,蘇聯軍隊得到了來自遠東後續部隊的補充,200萬的大軍秘密集結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隨著斯大林一聲令下,斯大林格勒反擊戰全面打響,而此時保盧斯完全陷入蘇軍的三面合圍中,請示希特勒實施突圍,得到的回覆是堅守到只剩一兵一卒,為了給保盧斯鼓氣,希特勒臨陣授予他為陸軍元帥。保盧斯仰天長嘆,元首真的是瘋了。不久,龜縮在堡壘裡的保盧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做了蘇軍的俘虜。
經此一戰,德軍大約60萬士兵被擊斃,傷者未算,大量軍官被俘,軍戒裝備所剩無幾。從此,德軍兵源難以保證,希特勒不得已進行了全國戰爭總動員。儘管蘇軍的傷亡也很大,但蘇軍很快就恢復了實力,而且隨著援軍源源不斷的補充,蘇軍的實力已經超過德軍。1943年4月,與中央集團軍群對峙的蘇軍已達143萬人,高於德軍的122萬人。在南部戰線,蘇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90餘萬人,更是遠超德軍。因此,斯大哥勒戰役無疑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從此,德國敗局己定。
假使希特勒允許保盧斯突圍,樂觀的看,德國倒有可能翻盤,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投入的是陸軍裡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先進的坦克等軍械裝備。如果能保留下來,那怕一半,就足以支撐希特勒能夠頂住蘇軍反攻,至少半年時間。但歷史沒有如果,英勇善戰的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不會向任何外敵屈服,況且,蘇聯寬而廣的戰略縱深已讓德軍疲憊不堪,正如一名德國下級軍官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我們計程車兵將征戰到死,蘇聯的地盤太大了!‘’
-
8 # 流年Leoyoe
歐洲戰爭的主角整天互相轟炸 之前數十年亦是這樣 所以當美國加入英國一方 戰爭已經有了結論
看記錄片 二戰中歐洲的大都市都是斷垣殘壁 民不聊生 而美國工人開著小汽車周未去郊外野營 一片繁華(我們現在尚無達到這種標準)
這個面積 人口相當歐洲大小的英制國家--USA(1890年起 經濟超越擁有3千萬平方公里領地的工業英國) 工業品生產力是無限巨大的 不斷接到英國圖紙 開足馬力生產 在上世紀初這種工業化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我們的祖先勤勞一年到頭畝產1-200斤的時代 ---30年代 美國農場主已經用上聯合收割機了 化肥 除草劑 青年人都在酒吧喝啤酒 跳舞!紐約市用鋼鐵製造摩天大夏 公路 以滿足那些需要和平環境的歐洲資本家使用 像足我們現在的廣東 江蘇 等地方-熱火朝天生產 消費。
這種規模工業導致擁有200年戰爭技術竭嘶底裡被能源 物資封殺的英國想要的東西可以在美國大量生產---而德國沒這樣的條件(沒有個國家工業能力是自己幾倍 又有平靜的生產基地為德國製造物資)----打比方 英國設計的艦載雷達 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狀態下 有能力生產 而美國巡洋艦就首先裝備這種雷達 導致日本海軍拿著望遠鏡尋找美國獵物 在看不見的地方美國雷達已經提前發現它了!
還有美國農場主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糧食 人們已經不屑一顧食品問題了!而其他國家都是半餓肚子狀態
所以一下子扭轉戰爭的是美國 工業盈量(養活自己還有的 是其他國家的數十倍)這種優勢一直堅持到和美國支援的-蘇聯敵人崛起捱到 崩潰
就像一個月收入3千的家庭和一個月收入3萬的家庭 質量對比絕對不是十倍 你一個月花生活費2800 人家花8000 你還有200可以自由支付 人家還有22000可以自由支付 應該是一百倍以上
不要以為英國只是配色 二戰前數百年一直是世界頭號國家 在全世界所有地區都有最多的“業務” 只是二戰後被美蘇拉開了 這種雙方的對持巨大投入讓英國的戰鬥力對比距離越來越遠!
美先生月收入3萬 開個每個月用8000塊加油 蘇先生月收入1萬 每個月拿6千塊出來加油 每天晚上都在街區飆車 英先生月收入5千 就開個摩托車去看吧 !其他的朋友們只能做觀眾了 等他們請宵夜了 亞非拉的流浪漢們更是等他們飆完車 發個根菸什麼的!
回頭再說說 為什麼美國會加入英國一方 本來美國的標準是防禦性國家- 英國是世界警察 平衡著歐洲法國和德國的關係(不管是誰徹底打敗誰 英國都要干涉的事 別人一個人霸佔歐洲 自己就危險了 因為世界本來科技最前線就歐洲 歐洲就3個最強大的國家 英 法 德 --英國隔海峽 不在歐亞大陸 所以只能法 德平衡)美國見英國確實行駛不了自己的義務了 危危可及 所以站英一方 共同支援蘇聯抵抗德國……後來美國亦對壘蘇聯 英國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況下 就漸漸地退出這個全世界主要業務辦理 因為美國更勝任辦理這個業務
-
9 # 煩躁的番茄
打不贏。
希特勒或他身後的德國,只適合打閃電戰,他們根本打不起持久戰。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幾乎摧毀了德國的經濟,希特勒必須轉移國內矛盾。
而發起侵略戰爭從根源上來說,它並沒有解決德國的國內矛盾。
大批的武器被製造,人民倒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德國的軍隊在侵略戰爭中保持連勝,能夠掠奪戰敗國的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然而,蘇聯並不是小國家,一旦希特勒的軍隊在戰場上吃癟,連鎖反應將是極為可怕的。
希特勒當時孤注一擲進攻蘇聯,從戰略上來說是沒有錯的。
蘇聯的資源實在太過豐富,土地實在太過廣袤,打下了這裡,德國的勝局已定,打不下,滿盤皆輸。
然而,希特勒其實並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蘇聯就在眼前,在沒有打下這裡的情況之下,他不可能再冒著危險去攻打其它國家。
而結果證明,希特勒的戰略是對的,但戰略對了並不一定會取得戰爭的勝利。
蘇聯的國土面積實在太大,加上寒冷極端的天氣,一旦德軍陷入泥潭,就是萬劫不復。
打又打不進去,退也退不出來。
在這種情況之下,蘇聯只要防守住德軍的進攻其實就已經是勝利。
以德國當時的經濟,是根本支撐不起長時間的持久戰的,時間拖得久了,不攻自破。
-
10 # 懷萬里陽光
我認為如果小鬍子不瞎犯錯的話,很有可能打贏蘇聯,甚至稱霸歐洲。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犯過許多不可挽回的致命錯誤(瞎指揮),若這些錯誤可以避免,我想二戰可能會是另一種結果。
敦刻爾克失誤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撲英吉利海峽,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敦刻爾克這個狹小的地帶。此時,強大的德軍只要再逼近一部,就能消滅40萬英法聯軍,進而攻陷大不列顛,然而希特勒卻親自下令,讓裝甲部隊停止進攻。這無疑是個愚蠢的決定,這個決定讓英法有了喘息的機會,英法趁機進行了代號‘‘發電機’’的撤退計劃,從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上午,英法總共撤出33.6萬人,從而儲存了軍事實力,捍衛了大不列顛,進而開闢第二戰場,打敗德國。
身為一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會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呢?筆者認為有多種原因。
一是,空軍司令戈林向希特勒提出由空軍來對付敦刻爾克的聯軍,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能勝任這個任務。(戈林為了顯擺自己,全然不顧大局)
二是,德國裝甲部隊推進太快,後續的步兵沒有跟上來,為了避免進攻敦刻爾克而損失裝甲部隊,德軍決定停止裝甲部隊前進。(注:敦刻爾克河網縱橫,裝甲部隊難以快速運動)
三是,希特勒沒有想到法國會這麼快潰敗,可能有點搓手不及。
四是,希特勒希望英法撤回一部分聯軍,好與其談判,迫使其投降。要不然把人家殺的太多了,就不好談了。(丘吉爾鐵血手段、拒不投降)
大西洋失誤在德國控制歐洲大片領土之後,就只有英國還在海島上苦苦支撐。此時大西洋便是英國的生命線,若控制大西洋,便可切斷英國的生命線,從而攻下英國。
希特勒當然知道大西洋的重要性,早在戰爭之前,希特勒便大力興建海軍,然而終歸時間短暫,到戰爭爆發時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仍有巨大差距。
在海軍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德軍又該如何切斷英國生命線呢?
海軍卡爾·馮·鄧尼茨提出運用潛艇來攻擊英國商船,因此他向希特勒申請建造更多的潛艇來控制大西洋,然而希特勒沉迷於大艦巨炮之中無法自拔,對鄧尼茨提的建議並不感冒。反而希特勒卻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興建俾斯麥號戰列艦,希特勒對這個戰列艦很是喜歡,然而俾斯麥號卻在服役近10多月之後就沉沒,有強大的戰列艦,卻沒有配套的遠洋空軍,就註定俾斯麥號只是英國海軍的魚肉。
若希特勒聽從鄧尼茨的建議,在戰爭初始就大力建造潛艇,德國就可以切斷英國生命線。雖然後來希特勒意識到了潛艇的重要性,但為時已晚,隨著新型雷達的應用,英軍反潛能力大增,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已起不到作用。
蘇聯失誤1941年6月22日,德國在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戰線,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開始巴巴羅薩計劃。
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決定,在沒有完全攻下英國時,就發動對蘇戰爭,這就面臨著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會重蹈一戰的覆轍。
法國皇帝拿破崙就在俄國栽了跟頭,緊著希特勒也在蘇聯栽了跟頭。蘇聯國土廣闊,天氣寒冷,拿破崙的軍隊沒有冬衣而作戰不利,緊接著希特勒竟還不準備冬衣。(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要想打俄國,棉襖和饅頭必不可少)
假如德國敦刻爾克不猶豫,直接消滅40萬英法聯軍,緊接著用大量潛艇來控制大西洋,切斷英國生命線,進而攻下英國,隨後揮師東進,聯合日本全力攻打蘇聯,進而攻下蘇聯。
歷史沒有假如,我們不可能改變過去的事,只能吸取教訓,放眼未來。納粹德國和日本等法西斯國家註定不會成功,正義終會戰勝邪惡。
-
11 # 馨悅經典
我實在想不通有些人為什麼會認為希特勒能打贏蘇聯!先不說其他的,起碼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這一真理你要認可吧!
我跟有些人的觀點不同!我不認為德國能打贏蘇聯,不論誰指揮!如何指揮!
我們來看看二戰時期的世界格局!此時的反法西斯陣營不但有世界強國蘇聯,還有老牌殖民主義強國英、法,另外還有東方大國的中國!從賬面實力來看,軸心國無論如何都無法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另外說說德國VS蘇聯,德國一樣吃不消!我們來看看戰爭剛剛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總兵力:德國900萬、蘇聯1700萬;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00萬(含軸心國軍隊),蘇聯730萬;編制:德國156個師又2個旅、蘇聯170個師又2個旅;坦克:德國38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火炮:德國4.3萬門、蘇聯6萬門;作戰飛機:德國183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透過對比就可以看出德國除了飛機和坦克方面優於蘇聯外其他方面不如蘇聯!斯大林早就預測到了蘇德必有一戰,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雙方拖延戰爭的幌子!只是希特勒先下手了!斯大林也沒想到戰爭會來的這麼快,以至於在戰爭初期處處被動!
一個所謂的“大英帝國”就讓希特勒在海、空方面吃盡苦頭,所謂的“海獅計劃”毫無進展!北非戰場又被另一個“豬隊友”義大利拖下水,小日本又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不偷襲估計為了利益的美國也快宣戰了)此時德國又與蘇聯開戰,可以說希特勒已經吃不消了!
所以即使希特勒不所謂的瞎指揮,也無法贏得戰爭的勝利!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回覆列表
戰爭的勝利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並不是希特勒瞎指揮,其實也不一定需要他指揮,感覺希特勒就像是個精神領袖一樣,他手底下可是有一幫能征善戰之輩的,什麼沙漠之狐,什麼閃電戰之父,那都不是泛泛之輩,主要是失去人心,犯了眾怒,打蘇聯本想速戰速決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遇到了蘇聯的嚴寒,種種因素加到一起決定了他的失敗,並不是偶然的,或者說是他一個人的失誤造成的,我黨我軍為什麼能最終成就了這麼大的事業啊?那也不是偶然的,幸運的躲過了一場車禍那是偶然,戰爭可不是僅憑運氣就能成功的,領導人意志,一線人員堅定的信仰,一個正面Sunny的對待老百姓的態度,能推動歷史車輪向前走的積極心態,感覺沒那麼簡單,要說某個人就能決定,左右那麼大的事情,感覺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