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一葉茶1982

    《蒲松齡的傳說》(二)

    相傳蒲松齡年輕趕考回家時,路遇兩個衣著華貴的紈絝子弟,他們正在輕薄一位年青的紅衣女子。

    這事兒擱在一般膽小的人身上,可能看見了就裝作看不見,悄悄溜走了。但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的蒲松齡能忍嗎?

    絕對忍不了啊!

    扔掉書包就衝上去了。

    按說雙拳難敵四手,可那倆哥們兒養尊處優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平時根本就不鍛鍊。

    再碰上蒲松齡這股不要命的楞勁兒,硬生生給揍跑了。

    脫離虎口的紅衣女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感謝公子救命之恩!若非公子仗義出手,小女子今日定遭不測。”

    蒲松齡趕緊扶她起來:“區區小事,何足掛齒。不知姑娘家居何處,趁天色還早,我先送你回家,以免再遭惡人糾纏。”

    沒想到蒲松齡話音剛落,紅衣女子卻大哭起來。

    原來這姑娘是個苦命的人,她爹是個嗜賭如命的賭徒,不但把家裡能賣的東西都賣光了,還把自己的親生閨女也給賣了。剛才那兩個人就是買主。

    這下蒲松齡傻眼了。本來想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美女落難、見義勇為,不成想一時衝動捅了婁子。

    要是那倆人去報官,自己這官司就吃定了,說不準連考場上的功名也給攪和黃了。想到這裡,他一時沒了主意。

    紅衣女子見狀:“感謝公子仗義相救,我已經無家可歸。如果落入惡人之手,定然會受盡折磨。公子的大恩大德小女子無以為報,來生做牛做馬再來報恩。”

    說完,一頭就要撞向路邊的山石。

    蒲松齡趕緊攔住她。

    雖說這救人救到底、送佛送上西,可這姑娘怎麼救呢?送她回家吧……一來這姑娘肯定不幹;二來她那個賭棍爹一定會把女兒交給那倆人。

    可自己一個窮書生沒錢沒勢怎麼幫她呢?而且那倆人報官之後,自己鐵定得吃官司!拐帶婦女呀,要坐牢的呀!

    紅衣女子好像看穿了他的心思:“公子,你帶我走,管飯就行。洗衣、做飯、做家務我什麼活兒都會幹。你看,這是我的賣身契,現在我撕了它,我就自由了。”

    蒲松齡拿過賣身契來一看,白紙、黑字、紅印章,還真是她說的那麼回事兒。

    還沒琢磨過味兒來的時候,紅衣女子一把奪過賣身契來撕了個粉碎:“請公子幫人幫到底,救小女子一命。”

    蒲松齡只好帶她回到自己村外的書齋。

    說來也怪,自從這姑娘來到書齋後,蒲松齡的油燈就再沒添過油,燈芯還倍兒亮;水缸也再沒添過水,老是滿滿當當;米甕裡的糧食看著不多,卻怎麼舀也吃不光。

    而且有朋友來訪的時候,怎麼也找不著她了,活像傳說裡的田螺姑娘。

    三年後,蒲松齡取得了縣、府、道三試第一名的好成績。紅衣女子卻向他告辭了:“你本是文曲星座前的伴讀童子,因為羨慕人間富貴,私自下凡。我是看管文曲星筆庫的狐仙,因為前世之緣特地與你相聚三年。

    雖然文曲星不怪你私自下凡之罪,但也不許你獲得人間絲毫功名。待幾十年後,你歷盡凡間諸事,我再接你迴天。”

    說完就消失不見了。

  • 2 # 沈明遠律師

    一、擺茶攤。蒲松齡在家教書期間,為了蒐集故事在村外路口擺了茶水攤。免費提供茶水,讓路人講故事。他的名著《促織》就是聽一個故事後寫的。

    二、蒲松齡赴宴。蒲松齡中了貢生後很高興。親戚都來賀喜,新上任的淄川縣官也請他赴宴。宴會盡是縣裡紳士、名人、秀才、舉人等。寒暄過後,縣官大人舉杯敬酒,眾人拱杯暢飲。只有蒲松齡稍沾一點,也沒有和縣官互動。縣官就問何故。蒲松齡說這酒苦澀,因為這女兒紅是富商送的,如果將來有官司要打,如何判啊?說話之際,酒已喝完。縣官自掏腰包讓人又買了酒。但這酒和女兒紅不能比。眾人喝著喝著就悄悄走了,只留下一些秀才舉人。這時蒲松齡卻拿來碗大喝,連聲大叫“好酒”。縣官知道這酒是普通酒,就問何來“好酒”?蒲松齡說酒是你自己錢買的,是“清明酒”,難道不是好酒!

    這縣官一直做得比較清明。但在縣官在任期間,蒲松齡就去世了。縣官調任時想起蒲松齡落淚,遺憾沒了導師。

  • 3 # 說劇實在話

    康熙初年的一個盛夏,在山東淄川東城的滿井莊大路口上,每天當金雞唱曉,炊煙四起之後,經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樹底下,三十多歲的蒲松齡粗布短衫坐在蘆蓆上,身邊放著一個裝滿濃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邊放有四五隻粗瓷大碗和一包當地出產的菸絲。

      每當有行人路過的時候,蒲松齡就站起身來,熱情地邀對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齡有個規矩,喝茶不收茶錢,喝茶人只要講一講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是來往行人都喜歡在這個茶攤歇腳聊天,說著各種奇聞異事,講得口渴了,蒲松齡馬上又獻上一碗茶,讓人潤潤嗓子繼續把故事講完。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駝背老人,見多識廣,蒲松齡對他彬彬有禮,畢恭畢敬地請老人講他所知道的奇聞異事,老人一邊喝著茶一邊抽著煙,說了個“馬驥飄海到羅剎國”的故事,蒲松齡聽得入神,回去就寫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羅剎海市》。他就這樣蒐集一篇寫一篇,日積月累,終於寫成了容納百川的《聊齋志異》。

      有一天,一個身揹包袱的中年人風塵僕僕地來到茶攤前,蒲松齡請他坐下,一邊倒上濃茶,一邊笑著說:“你得講個故事給我聽聽。”中年人接過茶碗喝了一口茶,說:“我給你講個茶的故事吧。”於是中年人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起來。

      說杭州靈隱寺有個和尚,以善於烹茶而遐邇聞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緻,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幾個等次。烹獻哪一等級的茶,常常根據來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貴客或善於品茶的知己,他是絕對不會拿出來的。

      有一天,寺裡來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禮,然後拿出好茶,親自汲泉烹茶,獻給大官品飲,滿以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讚譽。誰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話也沒說,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裡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給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還是沒有一句稱讚的話。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問道:“大人覺得這茶怎麼樣?”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說:“很燙!”

      蒲松齡一聽哈哈大笑,說:“剛才一位客人說了一個鴿子的故事。一個叫張幼量的鴿子迷,四處蒐羅各個品種的名鴿,像母親哺育嬰兒一樣餵養鴿子。有位大官想要鴿子,張幼量見是父親的好朋友,便選了兩隻最珍貴的白鴿送去。過了幾天,張幼量見到大官忍不住問起鴿子,大官說:‘挺肥美的,煮著吃了。’張幼量懊悔不已。我聽你說的故事與張幼量贈鴿給大官,是同一性質的笑話。”

      到了晚上,蒲松齡坐在燈下,細細品味白天所聽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寫成了《鴿異》。蒲松齡在村口大路旁設茶攤,供行人歇腳聊天,在邊喝茶邊閒聊中,蒲松齡“搜奇索異”,時常能夠捕捉到寫書的素材。

  • 4 # 二師兄Double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十九歲的蒲松齡,在童試中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成為鄉親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成績,相當於現在的市中考狀元,一枚冉冉升起的淄博學霸,即將迎來人生高光時刻。如再進一步過了鄉試,做大官,報國家,戴紅花,迎娶白富美,自不再話下。

    然鵝命運跟小蒲開了個玩笑,功明之路,猶如一部爛尾的神劇,高光之後,竟是高開低走。誰能想到,少年學霸小蒲同志,在鄉試中折戟沉沙,這一折竟是一輩子,成為中國“高考”史上最慘的炮灰。

    有多慘呢?清代高考通常三年一次,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小蒲同志啊,從十九歲至七十六歲高齡,粗略計算,共參加了至少十餘次高考,終其一生竟連舉人也未中,比著名的范進同志還要慘。

    一代文豪為何連舉人也考不上?是放飛自我的文風與八股文起了衝突?是填錯答題卡釀成人間慘劇?是病倒考場怪狀況頻發?時也,運也。史料記載,這幾種失敗的原因都有。悲慘經歷自不多提,小蒲對高考態度為何如此虔誠,更值得我們琢磨。

    話說蒲松齡屢次應試失敗,並沒有像韓寒同學一樣痛罵“八股是個屁”,也沒有像范進一樣把自己逼瘋了,他只是平靜地接受命運的審判,逢考便去,傾全力籌備,有親手寫下的著名備考雞湯為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幾百年後,有抄此雞湯於教室黑板者,遭到班主任責備:同學們,表掛這句,蒲松齡的備考雞湯不甚吉利,你們想像他一樣復讀麼?於是大手一揮,擦去了此條,寫下: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再說那屢試不中的蒲松齡,並未被命運擊倒。自此一面備戰高考,一面從事業餘寫作,終成自媒體大V,並結整合冊,推出古今第一鬼故事奇書《聊齋志異》,吸粉無數。當時上至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爭相抄閱,據說大學士兒子紀曉嵐兒子,因酷愛抄寫《聊齋志異》而走火入魔,丟了性命。此事還被紀曉嵐寫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沈淪不返,以迄於亡故。”大V蒲松齡無辜躺槍。

    既然成了大V,考取功名的夢想還在嗎?據史料記載,《聊齋志異》在康熙十八年寫就,而蒲松齡最後第一參加高考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不但沒忘,且有得考呢。故事的最後,七十一歲的蒲松齡被朝廷補為貢生,終於不再參考了,連考官也鬆了一口氣。

    蒲松齡一生痴迷高,是為了混個天朝委員光宗耀祖嗎?並不是,即便在“刺貪刺虐入骨”的聊齋中,蒲松齡寫了那麼多書生的故事,也未見諷刺清代科舉制度,有點出人意料。

    更蹊蹺的是,《聊齋志異》這部奇書,五百多篇故事,上品文章無數,而列在第一篇的故事便是《考城隍》,這就很有意思了。

    《考城隍》講的什麼故事?一個參加冥界高考的故事。這是多麼深的執念?正應了這句:生亦考人傑,死亦考鬼雄。至今思松齡,不肯忘功明。

    這詩是白毫君編的,但不是瞎編。且看《考城隍》這篇,故事是這樣寫的:

    我姐夫的祖父(先把自己撇乾淨)快嚥氣時,見一牽白馬的官吏邀他去高考,恍惚間就到了一個王府(地府)。那府中有兩個考生,有很多考官,有個考官是關二爺。我姐夫寫了一篇絕妙的文章,中第,被聘為河南的城隍(冥界地方官職)。姐夫恍然大悟,自己已經死了,說:承蒙大神錯愛,但家有老母無人奉養,如何是好哇?考官翻了生死簿,見其母還有陽壽九年,就命他回陽間照顧老姑,由另一個考生代管。待老母歸天后,再來正式任職。兩個考生其樂融融離開考場。

    這個故事比較內涵,首先講了一個關於孝道的故事。但這個肯定、並推行孝道的是誰呢?正是冥界的考官,其中有一位還被寫成了關二爺(代表公正)。也就是說,在蒲松齡的心中,對於科舉制度,是持肯定態度的,對體制內考官的素質,也是認同的,並沒有因落榜,就諷刺這個制度的意思。

    再看這次高考的作文題目,有八字雲:“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同學們請以此句寫一篇作文,不得少於800字。和我們如今的高考很像有沒有?蒲松齡的卷子寫的也甚是精彩,文中只記錄了一個金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令眾考官紛紛點贊。

    其實這個金句,才是此篇文章的真正奧義。蒲松齡假借這個故事,道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才華。城隍的職能,就是冥界的地方官,負責評判所管轄地域人們的生平。一個人死了,他生前行善為惡幾何?城隍怎麼判才是正確的,這關係到他該生仙還是下地獄,馬虎不得。

    蒲松齡的卷子是這麼解讀的:一個人的善惡,貴在初心。如果一個人行善,他的初心是有預謀的,雖然結果是做了善事,卻不可算其功績。如果一個人作了壞事,也不能完全以結果為導向,如果他的初心是好的,也不能重罰。

    估計老蒲真要做了城隍,散財修廟的達官貴人快哭了。這段話可以對照另一句去理解——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這是一種比較高階的善惡觀。

    老蒲的思想十分通透,雖帶點理想主義,但做一枚優秀的地方官,想必是足夠了。這也就解釋了,他執著於考取功名的目的——做夢乃至到死,都想發揮自己的為官才華,還一個公道的世事啊。

    那如果考不上,老蒲又是個什麼態度?這個故事裡也有寫。另一個沒考上的秀才,其實也是老蒲的化身。文末寫道:

    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公既騎,乃別而去。

    這個畫面十分動人——落榜的秀才,握著中榜秀才的手,甚是欣喜,並送給好基友一條金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誰說明清沒有好詩了?老蒲不僅小說寫得好,詩的水平也絕佳,以詩言志。

    此句的中心思想為:蒲兄,做人吶,不要為外物所制,別勉強。保持心地一片澄明就好。哥雖然應試不第,哥抱怨了嗎?哥仍然活得瀟灑自在啊。蒲松齡正是這樣勸自己的,並將其寫到了《聊齋》的開篇文章裡。足見其重要性。

    今人之眼光看蒲老的應試之路,當怪罪於八股制度害人。然而當時的科舉,依然算是選拔人才最公平之法,蒲松齡這等擅長吐槽的文人,也毫無譏諷之意。自隋唐始,廢舊制,奉科舉,更多人才得以登廟堂之高。再看今日之高考,遠勝於當時,即使有應試教育之嫌,也是最不壞的制度。

    不然呢?我們所謂的今日高考——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總算還有座橋,如果沒有了橋,縱使你是千里馬,恐怕連小河溝也踏不過。

  • 5 # 榴彈小鑽風

    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裡,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

    這麼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

    蒲松齡文集裡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

    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

  • 6 # 文人文事

    蒲松齡(1640~1715) 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是飲譽世界的優秀短篇小說家。蒲松齡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他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透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是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其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

    明崇禎十三年(1640)農曆四月十六日夜,蒲家莊的商人蒲槃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夢到一個披著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並且胸前貼有一塊銅錢大小的膏藥的和尚走進了他妻子的臥室內,蒲槃一下子給驚醒了。這時他聽到嬰兒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洗兒抱榻上,月斜過南廂”。月光下,蒲磐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青痣,而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的那個和尚所貼的膏藥大小位置完全相符。古代文人喜歡把自己出生說得很神秘,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說他是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並說這輩子這麼不得志,這麼窮困,很可能因為是苦行僧轉世。

    蒲松齡一生確實很苦,先看他生活上的苦。

    蒲松齡父親早年棄儒經商,家裡是小康之家。蒲松齡年輕時可以安心讀書,可以跟朋友搞詩社,生活不是很苦。18歲時,蒲松成家。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雖然都是秀才,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都不是省油的燈,經常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把蒲家搞得雞飛狗跳。蒲松齡在《夜叉國》中寫過,“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蒲松齡兩個嫂子能打能叫能搶,而妻子劉氏沉默寡言。結果蒲松齡只分得幾畝薄田和三間農場老屋。

    蒲松齡30歲時,父親去世,加上志在科考,無暇顧及家計,蒲松齡還要贍養母親,4個孩子也陸續出生,他更加貧窮了,他的詩《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時,家裡沒糧食了,只煮了鍋稀飯,大兒子搶到勺子到鍋底找最稠的,小兒子去跟哥哥搶,而女兒可憐地站在一邊看著父親。他31歲時,只能自謀生路,開始長達45年的私塾教師生涯。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據考證是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裡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這是蒲松齡生活之苦。

    再看他科舉考試之苦。蒲松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縣、府、道三試第一以後,蒲松齡名氣很大。他躊躇滿志,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舉人了。史料記載,蒲松齡三試第一後,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此後,蒲松齡一直做了50多年的秀才。

    蒲松齡在科舉這條路上拼搏到50歲之後,他的妻子勸他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連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裡住著,不也挺好嗎?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著板子催老百姓繳稅的聲音呢?蒲松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以後每看到年輕的學子去參加科舉,他還是忍不住也跟著前去考試,只可惜,依舊沒能中個一官半職。

    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七十二歲的蒲松齡以衰邁之軀,奔波於淄青古道,赴青州參加了一生中最後一次考試,終於排隊挨號成了貢生。理論上他可以當官了,他得到了一個儒學訓導的虛銜,相當於現在一箇中學的副校長。但儒學訓導前還加了兩個字“候補”,也就是要看山東的縣能不能空出個名額來。這對於72歲的蒲松齡已沒有任何價值,只給他帶來一點心理安慰和朝廷每年給四兩銀子的微薄利益。這就是蒲松齡在科考中所受的痛苦。

    康熙五十二年(1713)春,蒲家莊建龍王廟,蒲松齡率兒孫參與,手植線柳二十餘株於涓涓柳泉之旁。同年九月,江南畫家朱湘麟來淄,蒲松齡的四兒子蒲筠請其為父造像。歷史把機遇同時留給了畫家和作家,如果沒有朱湘麟的到來,我們就看不到蒲松齡這惟一的寫真畫像;如果沒有蒲松齡,朱湘麟的名字恐怕也早已被人遺忘了。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初五,是蒲松齡父親的忌日。掃墓歸來,即感不適。至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齡照著幾十年的習慣按時起床、梳洗、就餐。酉時,兒孫們請蒲松齡用晚餐,卻發現老人已在出生的北房即聊齋窗下靜坐而逝。那一年,蒲松齡七十六歲。那一年,曹雪芹誕生。

    蒲松齡用中國優秀文化哺育起來的《聊齋志異》,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又一代表。如今,蒲松齡故居“聊齋”內正牆上,還掛著當年朱湘麟為他作的畫像,郭沫若先生為之題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王力教授寫詩“窮愁自古鑄文豪,窮到極時風格高,砭俗刺奸憑妙筆,靈狐山鬼續離騷”。

    蒲松齡因此而不朽。

  • 7 # 歷史系小怪

    1640蒲松齡出生在山東淄博洪山鎮蒲家莊的一個逐漸敗落的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下面來說一個蒲松齡赴宴的故事。

    蒲松齡71歲中了貢生回來,心裡很高興。雖還沒有中舉,也算是個“候補舉人”了。親戚都來賀喜的時候,蒲松齡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縣官的請帖,請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幾十年來,蒲松齡從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請。今日一見請帖,倒是歡喜起來。也就答應送帖的衙役,明日準時赴宴。這新上任的縣官,是兩榜進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幾十年,才考中進士當上知縣的。五十出頭的年紀,比蒲松齡小了20歲。

    第二天,蒲松齡到了宴會廳一看:在座的全是縣裡的財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幾個舉人,足有三十來號人。宴會開始,衙役們先抬上兩壇“狀元紅”。他一看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產,是從外地買的名貴酒。縣官起身拱手說:列位才士、東家,下官來此,請多行方便。今日特備水酒一杯,不成敬意。眾秀才們起身,端起“狀元紅”一飲而盡。一齊咂摸咂摸嘴兒,拱手說: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縣官看大家一飲而盡,心裡也挺高興。可看到蒲松齡那裡,只見他咂了一小口兒,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謝,只是低頭沉吟。

    縣官一看,心想:啥情況。自己又倒一杯,端著走到蒲松齡的跟前,說:蒲兄,這酒如何?蒲松齡:這酒來之苦澀。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錯,下官上任,本縣富戶祝賀,送酒兩壇,特請大家來一起享用。”“大人應知無功不受祿。無功受祿則為賄賂。行賄者如無求於大人,何必行賄?平日說吃了人家嘴軟,使了人家手短。日後,如涉官司,行賄謀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對之?所以,我說這酒味兒是苦澀的?”縣官一聽,一時什麼話也說不出來。這時,一個衙役過來拉了拉他的袖子,說:“大人,酒喝光了,酒興正濃,您看怎麼辦?”縣官隨即從衣袋裡摸出一錠銀子,說:“這是在京臨上任時領的一點俸祿,到街上打點白酒,請客人們盡歡吧?”不大工夫,又來了白酒三壇。揭蓋一飲,就不是狀元紅那個滋味了。眾客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兒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個場面了,也沒有拱手的了。

    蒲松齡一見,可來了勁。他大叫衙役:“拿大碗來。”衙役拿來了飯碗。只見蒲松齡一連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歲的人了,喝完把鬍子一摸,哈哈大笑著說:“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們拱拱手,說:“列位知道這酒的名嗎?”半天沒人放聲。“這叫清明酒。是咱縣太爺,用自己的俸祿,買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種賄賂酒--狀元紅。”就這工夫,只見那些袍兒帽兒的富戶,都一個個地溜跑了。秀才、舉人們沒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壇酒。

    酒宴散後,這位縣官閉門三天,在屋裡打轉轉,琢磨蒲松齡這話中的道理。縣官臨卸任時,蒲松齡死了。他嚎啕大哭,百姓也淚汪汪地送行,邊送邊問:“大人為官清正,今日升調本是好事,為何大哭起來?”縣官擦擦淚,邊走邊說:官職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師教導,卻是痛心的大事啊?誰是恩師?本縣蒲聖人,松齡先生。

  • 8 # 小衝說

    作為一位奇幻故事的愛好者,小衝最喜歡的中國作家之一就是蒲松齡了。

    中國短篇小說之王

    蒲松齡被譽為中國的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代表作之一《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言小說最後的高峰,據說,作為一介窮秀才的蒲松齡寫故事的來源就是在自家門口搭了一個小棚子,擺了個公益涼茶攤,路過的行人坐下來休息喝茶時,他們講的故事就會被蒲松齡記錄。

    蒲松齡的一生,是坎坷艱難的一生。他參加過無數次科舉考試,每次都是名落孫山。他只好把內心的孤憤與不平,融入筆端,注進形象,使每一個鬼魁仙妖的精靈都栩栩如生,充滿靈性。

    蒲松齡和同時代其他文人,比如自詡為大才子的紀曉嵐不同,《閱微草堂筆記》的創作還是之前六朝志怪筆記、宋人筆記的套路,只是如實記載,不加點評,而《聊齋志異》裡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根據普通的民間故事做了個人二次創作,而且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點評”異史氏曰“,兩人的區別就好比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的區別。蒲松齡及其作品《聊齋志異》的偉大之處即在於此,這也是他的這部談鬼說狐的作品可以流傳幾百年而受中國讀者喜愛的原因。

    蒲松齡本人的小故事很多,這裡我摘錄兩種吧:

    蒲松齡改聯戲財主

    清朝時期,山東有個賈財主,不識字卻愛假裝斯文。

    一年除夕,他請蒲松齡寫對聯,蒲松齡寫了“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並念給賈財主聽。賈財主聽後大為不滿,說什麼“要增壽就該我娘增壽,窮鬼怎能佔這個福分”!並要蒲松齡把“人增壽”改為“娘增壽”。

    蒲松齡見他大腹便便,半瓶水亂晃盪,感到十分好芙,便對地說:“對聯要成對偶句,上聯改了下聯也改,否則會讓人家笑話的”。

    賈財主隨口答道:“只要我娘增壽,下聯隨你怎麼改都行”,說罷不辭蹣跚而去。

    蒲松齡聽了賈財主的話後,揮毫如游龍,“天增歲月娘增壽,春滿乾坤爹滿門”14個大字躍然在紅紅的對聯紙上。

    大年初一天,人們瞧見賈財主門上的對聯,不禁都哈哈大笑得合不攏嘴來。 賈財主氣得吹鬍瞪眼。感到非常馗尬。

    《寄驢》

    蒲松齡所在的家鄉臨近有一個范家莊, 莊裡有一個老財主下得一手好棋,便覺著“老子天下第一”起來。於是,他讓人寫了幅“北面來的讓馬, 南面來的讓車”的門聯,貼在大門口。

    這事兒一傳十,十傳百, 一下子傳到蒲松齡的耳裡,他想治一治高傲的老財。

    一天,蒲松齡騎著一頭小毛驢來到財主家門口,喊道: “老爺在家 嗎?我今天要和他較量一下棋藝呀!”

    財主走出,引蒲松齡入座,問明是南面而來,就讓他一個 “車”。兩人還講好,誰輸了就出二十塊銀元。不料,才下了一會兒,蒲松齡就輸了。財主趾高氣揚地說: “快拿錢來吧!”

    蒲松齡說 “身上沒帶這麼多的錢,用我這頭毛驢頂了吧!”財主應允了。

    過了幾天,蒲松齡又來找財主下棋,他掏出銀元說 “這回我輸了,銀元全歸你!你輸了把毛驢 還給我。

    ” 財主聽了不由大笑,又要讓他一隻“車”。蒲松 齡說 “咱不用讓了,就這樣下吧!”誰知,才走 幾步,財主就被逼上了絕路,一下子輸給了蒲松齡。

    蒲松齡牽過毛驢,哈哈一笑,說 “上次出門帶著毛驢不方便,就找你寄存了幾天,受累啦! ”

    說罷,蒲松齡騎著毛驢走了。財主呆了半天沒回過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語歌壇在你心中最具有共鳴的歌曲是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