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浩1314
-
2 # 95後小余
看電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當中最微乎其微的娛樂方式,一般來說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電影院場次的更新週期也是非常快的,但是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卻不是如此,往往是經濟中等偏下的地區影院的觀看量更大!
香港作為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人均收入大概也是中國國內較高的,香港人每人每年看3次左右電影,低於中國大部分2線城市,這是為什麼呢?
以我個人的看法,這恰恰說明了香港人的經濟條件。電影的市場主體大部分為4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而香港社會的人口老齡化率是中國是比較高的,這就決定了香港的市場主體是比較小的。
我們都知道香港電影在80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有許許多多的經典電影到現在都是為大多數人所熟知,香港也有很多明星,但不要完了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是內地,香港人本身並不喜歡看電影,因為其經濟能力比較強,他們的娛樂方式有其他比較“高階”的。再加上香港高度的經濟能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更是讓香港人不可能做下來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以上都是我個人看法,你怎麼看?
-
3 # 蓉哥說
順便說說香港看電影的現狀吧。
在香港,電影院被稱為戲院,看電影也叫做看戲,與內地觀眾平日裡對看電影“週末化”、“約會化”或風潮化的觀影理解不同,看電影對於習慣晚睡的香港人來說,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下班看場電影再吃飯或回家打遊戲,是很普通的事。在香港街頭,很少能找到獨立的“影城”之類的建築,香港電影院大多藏得很深,不是在商場頂樓,就是在繁華地帶的某個不經意的角落,絕對不會像滿街的SASA、卓越(化妝品便利店)那麼招搖。
香港最主要的院線一共有7條:百老匯院線、UA院線、MCL院線、嘉禾院線、AMC院線、新寶院線和華懋院線。最大最多的當數百老匯,在尖沙咀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這裡應該算是香港較“豪華”的觀影場所,一個遠離主街道的花園式院落,有獨立的門面。大廳不設影廳,只有買票區和電影休閒場所一家販賣電影商品的收藏店和一家兼賣茶點的書吧,在這些地方可以消磨等片的時間。
香港影院中,經常能看到“即日上映”和“不日上映”字樣,除了售賣當日場次的電影票,還有一個視窗售賣“不日”影票,即預售票。
香港每間戲院的票價都差不多,但設施好一些的地方價格會高些。看似跟內地差不多的票價,其實在工資和消費都較高的香港來說,已經算是很便宜了,用旺角百老匯影城工作人員的話說,隨便吃個大排檔都不止這個價錢啦。在旺角女人街的一家路邊攤,一串魚蛋的價格在12港幣,闌芳園一杯港式絲襪奶茶18港幣,如此算下來,在香港看一場電影,相當於喝一杯奶茶外加4串魚蛋;重慶大廈一樓商鋪的一個蘋果14元港幣,看一場電影相當於吃5個蘋果……在香港看一場電影,絕對的超值體驗。
在香港看電影,不會聽到入場的廣播通知,影院門口會設定電子屏,供觀眾檢視影片訊息和排片時間,對於即將放映的影片,入場口豎立的牌子上會有影廳號碼和時間提示。影院不會提前放人進場,通常會提前5-10分鐘才放行,由於香港影院大多狹窄,影廳都設在樓上,而觀眾會在影院門外等候,直到工作人員招呼,才快步站好隊伍,排隊區域用兩道防護線圍起,待工作人員將前方遮擋的牌子拿掉,方可進場,即使只有一人候場,也需嚴格遵守該流程。
香港是可以看內地一些看不到電影,因為香港電影採取分級制,看三級片驗身份證即可,但不是人人都驗。如嘉禾港威影城,只有看上去像學生的觀眾,他們才會查票。但如果放未成年人看三級片,被電檢處巡查發現,戲院也會被控告。
如今,內地人對於三級片的觀看渴望,早已超出港人。很多內地人專程來(香港)看,也有不少內地遊客。在內地動不動就票房破億,但在香港,電影能賣出1000萬以上,就已經很好了。影片開場前會有一段警告的字:未滿18歲追究一切賠償,請自動離場。這段文字緊緊圍繞三級片標誌“轉圈圈”,讓人印象深刻。
以上解答不知道您是否滿意。
回覆列表
天時地利人和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型別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臺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影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影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髒的錄影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