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那篇文章你以前曾讀過,到現在再讀仍能戳中淚點?
11
回覆列表
  • 1 # 梅蘭竹菊皂小貝

    20年前我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至今令我難忘,雖然小說是以第一人稱敘事描述的,但我的全部心緒都被主人公娜塔莎的命運牽腸掛肚,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娜塔莎命運多舛,我也跟著濃眉緊縮淚溼紙帕。小說始終不脫離陀翁的挖掘人性深度的敘述風格,能讓讀者始終眼不離書定睛凝視,彷彿稍不留意錯過幾個字會錯會了意,彷彿預感到正遇到一件不平常的事。“就在那一瞬間,在街那邊,我看到一個老人和他的狗。我還分明記得,有一種極不愉快的感覺使我的心緊縮起來,我自己也說不清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陀翁就這樣僅僅抓住了讀者好奇欲罷不能的心理,明明就是陀翁設計的大局,可讀者好奇心使然非要將自己當做福爾摩斯探案先生揭曉謎底。一本令我難忘的看小說過程結束半個月後,小說裡的人物形象仍會時時縈繞眼前,這就是世界文學名著的魅力。陀翁的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也被列入世界文學名著叢書。

  • 2 # dooley2001

    白夜行吧,因為其中的男主為了博得女主的那一絲喜愛所做出的滔天奉獻,以及結尾男主發現被騙想和女主同歸於盡卻不得的精彩情節深深感動了我。

  • 3 # 子曰禮

    學生時代時,讀了史鐵生老師寫的《秋天的懷念》,只覺得他是一個很勵志的人物,敢於和命運和生活叫板。同時,裡面的母愛也感染著我,讓我深受感動。

    現在,長大後,進入了社會工作後又慢慢發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待在小小的出租屋裡翻閱史鐵生老師的文章,偶然讀到《我與地壇》這本書時,又有了新的感悟。

    讀完後,才發現淚眼朦朧。讀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年虧錢了母親很多很多,讓我心裡難過,讓我覺得那些年做了太多讓母親流淚的事情。

    因為我是單親家庭長大,父親在我童年時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所以,在史鐵生寫的文章裡好似能夠看見自己的影子,能夠感同身受。

    那時候不懂愛,只是覺得為什麼命運待自己如此的不公平,為什麼自己要在這樣的家庭成長,於是,我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這些種種因素影響到我現在快奔30歲的路上,我還是敏感自卑沒安全感。

    但是,當我現在來看史鐵生的文章,讀到的是感恩,是希望,是不拋棄不放棄,不要向命運低頭,要努力拼搏,要堅強努力,不要辜負身邊的人。

    讓人讀了淚流滿面的文章的確很多,但讓人讀了感同身受的少。慶幸在史鐵生的文章裡得到了力量與成長。

  • 4 # 爭取向上

    時至今日,有兩本書裡的文章讓我看完後,眼睛是帶淚的。一本是《我與地壇》,一本是《皮囊》。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先生寫的一部具有哲理性的散文,其中關於母愛的表表述、對母親的懷念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實在是打動人心。我是讀高中時看的這本書,它不僅引起我內心強烈共鳴,還讓我潸然淚下,更加改變了我對生命價值的固有看法。讓我珍愛生命,孝順父母,積極向陽。文章語言樸實平淡,沒有優美詞藻,情感卻深入人心。總之,我很感謝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是他們改變了我的人生和生活。只有真心看懂它,才能有所悟!

    《皮囊》是蔡崇達寫的一部作品,作品文筆厚重,故事感人。它打動我的是文中關於阿太的堅韌樂觀、母親的倔強淳樸、父親的要強病痛,三者所表露出來的對人生、親情、愛情敘述不一樣,直擊讀者內心,讓我倍受感動。這本書其實是比較沉重的一本書,皮囊雖輕,生命很重。這本書,重新整理了我對我們80後看世界、看人生的觀念。書裡有不少的實用在理的句子,但又很質樸。比如“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書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價值理念契合我們80後的一代。生活是如此的忙碌,我們是在活給誰看呢,我們把殘忍虛偽的一面留給了我們自己。

    看完流淚是因為它們觸動了我的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他們的作品質樸自然,情感豐富真摯!

  • 5 # 職場精英培訓師—犁子

    我自己寫的文章:寫給外婆

    寫給外婆

    有些人,終將成為懷念;有些事,終將成為記憶。

    曾經有一段真實的親情,卻漸漸變成了記憶;有一個地方,我不想再回去;有一些謊言,我不得不維繫;而那些回憶,終將變成了碎片,支離破碎……

    在等不及記憶消失的日子,我把心靈的痕跡記下來,寫給遠在天堂的外婆。

    外婆不是我真實的外婆,她是我妻子的媽媽,兒子的外婆。我跟了妻子,叫她一聲“媽”,跟了兒子,叫她一聲“外婆”。然而,在我的記憶裡,她始終是我的媽,也是我的外婆。

    外婆離開我們,已有時日了。但是,隨著歲月的消失,我終將記憶。

    外婆去世的日子,是個涼風蕭瑟的秋天,雲兒高高地飄在天邊,秋意穿透了心田。當聽到外婆病重,我急忙趕到外婆家,把她送進了醫院。可是,一切都晚了,一切都無能為力了,看著外婆的臉漸漸失去生氣,看著外婆肌體漸逐漸消瘦,我感到一種莫名的無助。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一個生命,就這樣慢慢地消失……

    點點記憶,崔生我的涔涔淚水。

    男人別哭。

    在傷心的時候,哭就哭吧。

    記憶會隨著歲月的流失而消失嗎?會的,所以,在外婆逝世後的第九天,我突然想寫一點什麼,必須寫一點什麼,來追憶我的媽媽,兒子的外婆。

    經過了三天的守靈,我回來後,大病了一場,以至於沒有時間寫下這段時間裡的記憶。我不能不寫,我一定要寫,這是一段我人生第一次經歷的生離死別。

    我敬重外婆,但我不信鬼神。都說敬鬼神而遠之,在外婆去世以後,我卻寧願真的有靈魂存在,這樣,我可以和遠在天堂的外婆對話。

    外婆,你在天堂還好嗎?

    我想起了莎士比亞的那句話:生,還是死,是個問題。

    是的,經過了這次生死離別,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是的,外婆已經逝世了,可是我還是無法接受現實,我希望這只是一個夢境。

    在她逝世的頭三天,我為她守靈,上香,為她送行。我坐在她的身旁,和著她的家人,和著她的子孫,還有我的妻子,我們一同守在她的旁邊,坐在她的靈柩下。可是,已經是陰陽阻隔……

    給外婆請了三晚的道場。聽著那淒涼的佛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回,真的再也見不著她了。我彷彿看到,奈何橋邊,外婆正在一步三回頭,無限眷戀陽間;望鄉臺上,外婆無限眷戀她的親人……

    我感到無比的難過,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呼喚我了,再也沒有人呼喚我的兒子了,再也沒有那又溫柔的手撫摸兒子的大頭了……

    看著棺材前頭大大的“奠”字,還有“奠”字兩旁的那付對子:“三魂歸故里,七魂返原鄉”,外婆,你究竟往哪裡去?

    外婆,走好!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我歷來看重孝道。不盡孝道的人,我恥於與之為伍。

    然而,盡孝不是嚎啕大哭,不是三天三夜的道場,不是守靈的一個月,也不是吃齋的日子,更不是無數的鋪張浪費,紙錢飛揚。

    三天三夜,沒日沒夜地糊弄,弄得人筋疲力盡,生不如死,我真的很生氣。但有什麼辦法呢?世俗這樣,我一個人能反抗嗎?我只有一個外婆,人家能做的,我就不能做到嗎?三天的沒日沒夜地跟著道公轉,三天的不能吃葷,三天的吵雜,真的很難受。

    爸爸說:老人死第一次,年青人死第二次。

    老人死了,年青人跟著受罪。這是老人願意這樣的嗎?!

    世俗啊!

    如果人真的有靈魂,我決不讓這些道公們把外婆的靈魂渡到天國,我要強烈要求他們把外婆的靈魂還給她的肉體,否則,我把他們趕走!

    外婆,原諒我吧!

    秋天,山裡多了一座墳塋,那是我的外婆安息的地方。

    想想,一個人,我的親人,幾天前還和我們在一起,現在卻靜靜地躺在這裡,這冰冷的荒郊野外。

    外婆,這裡冷嗎?我來陪你。

    我每晚來這裡,來消遣你的孤獨和寂寞;我給你點上一束篝火,溫暖你新的家園;我給你上香,驅趕走蚊螢;我點上一對蠟燭,照亮你漆黑的夜;我給你添酒,願你一個人在這裡獨醉,忘卻人間的恩恩怨怨……

    滿山秋草瀟瑟,為一個消失的靈魂默哀……

    家裡,兒子在等待。

    當他知道外婆辭世的時候,哭了整整一個晚上,哭成了一個淚人。爺爺問他為什麼哭了,他說,他想爸爸媽媽,他害怕。我知道,他想念他的外婆,今生今世,他再也看不到外婆了……

    燈火闌珊處,有一個港灣。

    我攜著柔弱的妻子,走向我們溫罄的家。

    外婆,請相信我。

  • 6 # 沉小寞

    <與妻書>,小時候讀的不太懂,成年後每一次讀著心裡特難受,真正天下第一情書,寫給愛人,寫給家國。可惜有兩腳怪也有四腿的狗居然在江濱公園林覺民雕像旁撒尿,畜生實在太多了

  • 7 # 文化自信

    古往今來,讓人感動的文章有很多,有描寫愛情的、有描寫親情的、有描寫友情的、也有描寫國仇家恨的等等。人們之所以在讀的時候會感動,是因為文章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了作者與讀者的情感共鳴,賦予了文章無限的生命力。

    由於作者的出身不同、經歷不同、當時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感動的觸點也就不同。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似的感動,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似的感動,也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似的感動。在此,就我讀到的令我感動的文章總結一二,與諸君共享。

    一、《屈原列傳》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磕磕碰碰,偶爾失意的時候,孟子的這段話足以激勵自己,雖然我們不能去感動別人,但我們能夠感動自己。

    三、《報任安書》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是司馬遷真實感情的流露,面對好友的求救,自己卻有萬千難以言表之處。雖遭受莫大的恥辱而不退縮,仍發奮做史而流於後世,並借古代的先賢以自勉,肉體上的折磨阻擋不了精神上的光輝。

    四、《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臨死前還不忘教育自己的兒子,怎能不讓人感到傷感呢?

    五、李密《陳情表》

    “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李密幼年喪父,可謂命途多舛,從小與祖母相依為命。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來喪子。而今祖母又病重,李密當然要盡孝道,可是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可想而知,李密當時的苦楚遠非此篇陳情表所能言盡的。

    六、韓愈《祭十二郎文》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南宋學者趙與時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摯、哀思深切,令人讀之而流淚。韓愈將家族之衰、仕途之苦與悲痛之情交織在一起,真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淚。

    七、歸有光《項脊軒志》

    “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歲月流逝,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只有那昔日的項脊軒還在,令人感慨萬千,彷彿看到了作者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追思華年,睹物懷人,能不傷感乎?

    八、朱自清《背影》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相信此情此景彷彿大家都經歷過,爸爸媽媽來車站送行,不管你是外出打工也好,去外地求學也罷,父母永遠都是那個最牽掛你的人。只是父親和母親對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母親永遠都是那個喜歡嘮叨的人,而父親卻永遠都是那幾句話。

    九、莫懷戚《散步》

    “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

    文章流露出了祖孫三代人的濃濃深情,語言樸實無華,耐人尋味。人到中年,父母老了,孩子還小,然而就是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歲月,最艱辛也最甜蜜。

  • 8 # 扁擔圈讀書

    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

    上次看了董卿的採訪,就去讀了這篇文章,讀完雖不是淚流滿面,眼眶卻也酸澀不已,倒不是說有多難過,但確實讓人感動,溫馨中讓人產生許多思考,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最美好的祝願。世界小姐張梓琳上《朗讀者》時,選擇的就是這篇文章,她說藉以此篇獻給她的女兒,我當時想,倘若我有了孩子,一定也要把這份祝願送給他。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因為有了孩子,一個家庭才完整,看著自己的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背上書包上學堂,從稚氣未脫的兒童到步入婚姻,在這期間,做父母的,一定是成就而欣慰的。孕育一個生命,並看著他長大,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在孩子長大的這個過程裡,父母的心境變化是無法形容的,最後只能無奈的感嘆一番,嘆時間飛逝,嘆過去不再,那抱在手中的日子彷彿還是昨天,如今的寶貝也擁有了自己的小寶貝。

    但其實讀完這篇文章,在想著這份美好祝願的同時,不免也會想到現實中的父母,還有那些或好或壞的教育方式。在《願你慢慢長大》裡,劉瑜曾說,和一個阿姨(文中是站在女兒的角度喊阿姨)聊天,阿姨問她為什麼決定要孩子,她的回答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整,那個阿姨卻反問“這豈不是很自私?用別人的生命來使你的生命更完整?”劉瑜說,她覺得那個阿姨說得是對的,但卻想不出一個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

    讀完這句,我是真的有很大的觸動,本來就是啊,繁衍一個孩子從來就是父母的選擇,孩子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是屬於父母的責任,倒不是講不要孩子講孝道,只是我們憑什麼要把自己的希冀全部加到孩子的身上呢,父母若不給予孩子他們的愛,又憑什麼要孩子為他們當初的選擇買單呢?劉瑜在文中說:“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雖然她說是不太正確的看法,可未嘗不是道理。

    電影《何以為家》,就是講一個孩子狀告自己的父母,狀告的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能好好地撫養他。其實就是這樣啊,既然選擇了生下孩子,就要為這份選擇承擔責任,若不能夠好好地撫養,又何必有當初的選擇,只不過是讓做母親的平白糟了番罪而已。影片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家裡很窮,明明家長已經負擔不起這個家庭了,卻還要繼續生孩子,使得才十二歲的男孩不得不為了生存而被迫工作,父母不能給他保護和安全感,甚至連一個正當的身份都給不了,不僅苦了父母,還苦了孩子。

    當現實中的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時,在他們不斷地告訴孩子,你長大了要去做這個,你長大要幹嘛幹嘛的時候,劉瑜對女兒說的是“我所希望的只是, 在成長的過程中, 你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的夢想—— 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 又恰好擁有與這個夢想相匹配的能力—— 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與其夢想成比例的能力。”

    她說作為一個母親,她不會去幹涉孩子以後做什麼,只要那是孩子願意去做的,只要那是能夠讓女兒感到快樂的,並能夠為之努力的就可以。有些職業雖然看起來很光鮮,可若是不愛,還不如一個普通的不起眼的工作來的讓人舒適。現實是如果你在小時候和父母說,你以後想做個服務員,或者僅是想做個普普通通的理髮師,父母一定會覺得很沒出息,趁早的扼殺了你所謂的“夢想”,可職業哪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呢,能讓人有所成就感,讓人愉快地才是正確的選擇,而所謂的成就感也應該是自己給的,而不是別人所說的。

    “媽媽相信人的本質是無窮綻放,人的尊嚴體現在向著真善美無盡奔跑。”

    劉瑜在文中用了五個我希望,表達的是對女兒品格的期望,可即使是那麼多的希望,她也會覺得這是一種苛刻,她更希望的是能和女兒成為好朋友,可以共勉,成為一個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不去扼殺孩子的夢想,也不去強迫孩子變得懂事,不會在叛逆期裡一遍又一遍的強調你已經長大了,不要任性;你都這麼大了,不要再像個小孩子一樣了l類似的......

    電影《狗十三》被網友說是沒有看懂的人一定有個很幸福的童年。其實這部電影不過是講了一個在家長的逼迫下,在無數次妥協之下被迫長大的少女,孩子的日漸懂事不過是用無數次淚水和無數次放棄與退讓換來的,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而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讓我看到了與這層悲哀相反的一面,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最真摯的祝願!

    “小布谷,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 9 # 可以更換陳晨靈魂港灣

    在我第一次讀小說時,我讀了一篇抗戰小學,那時我才十多一點歲,被故事打動了。

    讀的書名叫《西流水村的孩子》,那些孩子個個聰明靈利,勇敢,與敵人暗中搏鬥,配合八路軍作戰,收情報,破壞了許多敵人戰爭設施,使日本鬼子節節敗退,他們取得勝利時,那種天真,快樂,無憂無慮,活潑可愛,使我愛上了他們。

    正當他們沉迷勝利快樂時候,有一個叫四喜子的英雄小孩,被日本魁子抓去了,日本鬼子利用四喜子來透捕這群小英雄,小英雄們親眼看見四喜子受盡各種折磨。

    八路軍知道這是敵人奸計,不允許小英雄們施救,為了大局,最後四喜子光榮犧牲了。我的心也跟著小英雄們流血。他們都哭得很傷心,找也跟著他們哭,流淚滿面。

  • 10 # 花有道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您問:“哪篇文章讀了會讓你淚流滿面?”問的好,這個問題一下子讓我想到了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整篇文章寫的都是作者與父親,在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瑣屑之事,諸如送行、拿行禮、請腳伕、講價錢、穿鐵軌、爬月臺、買橘子、包橘子、撲打灰塵等事情。作者沒有寫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文字表述也很簡潔、樸素,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也沒有什麼誇張的描述,更沒有過多的煽情。但是,在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我讀到了父親愛兒子的一腔深情,我也讀到了兒子頓悟父愛如山以後的愧悔,以及兒子對父親又敬又怕又愛的複雜心情。

    比如在文中,作者寫道:“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過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軌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軌,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留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 ,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等父親把橘子買回來,遞給了朱自清,離開車子的時候。作者寫道:“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在朱自清坐車到了北京以後,父親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作者在此再次寫自己流淚了:“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我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就是在以上幾段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我讀到了父子情深。這是要有多深的舔犢之情,父親才能以肥胖的身子,艱難地爬上爬下,去給兒子買幾個橘子。這是要有多深的愛父之情,作者才能一次一次的對著父親的背影流淚。

    作者流淚了,我讀到他的文字也淚流滿面。我是為作者的摯愛真情流下了感動的淚。

    年輕時,讀這篇文章,我的感觸不深。如今人到中年,體會了世事的艱辛,人情的冷暖,我才感到父子情深多麼可貴,多麼感人。因為人們都喜歡謳歌母愛偉大,很少有人讚美父愛如山。而作者因為是作家,心思敏感細膩,能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敏銳地捕捉到父親愛的氣息。不僅捕捉到了,而且品嚐著、幸福著、感動著父親如山的大愛。這就是人間的至情至愛,怎能不讓人動容呢?

    從這篇文章中,我不僅看到了無數個艱辛的父親,也看到了無數個慈祥的母親,同時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那個蹣跚小跑,爬上月臺買橘子的父親,是不是像極了我們的父親,我們的母親,以及為人父母的我們自己。

    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正是作者用樸實的文字,表達了濃濃的父子情深,人間至愛。所以我一讀到《背影》這篇文章,就忍不住淚流滿面。

  • 11 # 文靜熙

    我自己寫的古風原創短篇小說:梨花落他是一襲白衣的翩翩少年,她是一位荊釵布裙的豆蔻女子。與他初相識,好似無心恰似有心。那年春天,梨花簇簇盛開。他策馬而過,踩著一地被風吹落的梨花,看到她在河畔浣衣。馬兒乾渴嘶鳴,他便下馬詢問,此河水能否讓馬兒飲用?她說不能,說自己家附近有井水,可供飲用。看到她熟練地將井水用木桶抽上來,他有些驚訝。他是王宮長大的公子,從未親手浣衣,汲水,一切都由僕人安頓。此次悄悄甩去隨從,去往民間,亦乃無意之舉。他難忘她脫俗的容顏,暢談間,她感慨花期短暫,一切都會悄然消逝。他向她許諾:下次相見,他會為她帶來各種珍稀花樹的種子,一起種滿那半畝田地。誰料想,皇帝釋出詔令,舉國挑選貢女。她也被選中了。他再次見到她,是看到排成長隊的貢女們在朝廷將士們的皮鞭驅趕下行走的情景。太陽很毒,他們衣著襤褸,臉上帶著劃痕,充滿恐懼。他看到她也是那樣,臉上卻有著不一樣的篤定。那一瞬間,他心如刀絞。後來,他學會了射藝,學會了很多技藝。她在宮裡為奴,幹著很多粗活,眼神裡不再有當初的天真無邪。他向她表明了身份,但她好似已經知曉,並不驚訝。他託人悄悄送去一些物件。有一天,他也收到了她送的禮物,是一塊手帕,上面繡著一朵茉莉花。他喃喃自語,茉莉,茉莉,莫離。那一瞬間,他恍然大悟。是她讓他明白了,他們之間的感情有著怎樣的意義。三載過去,她已到了及笄之年。他請求皇帝哥哥將她許配給他。可是皇帝不為所動,皇帝亦喜愛她。最終,皇帝答應他,給他兩年的時間,去鎮守暴亂,只有這樣做才可以有商量的餘地。當他真正深入民間,看到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民不聊生,窮愁潦倒,地方邪惡勢力始終無法斬草除根。他每天為了兵餉,百姓的生活,以及鎮壓暴亂,心力交瘁。可是,一想到她刻骨的柔情,他就不再害怕。他們書信互通,可是到後來,她的迴應越來越少。直到兩年過去,他重回朝廷,看到的卻是她在皇帝身邊。他才知道,她已被冊封為貴妃。當他向她俯首稱臣,抬眸視線相對的時候,那種難以言喻的哀傷與不解交織在視線裡,心裡像崩開了一道裂痕。他總是想緊緊抓住她的手問他: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不告訴我?可是君臣有別。她沒有告訴他的是,她當時絕不答應皇帝的冊封。可是朝廷中已經有人想除掉他,處處彈劾。皇帝亦倒向權臣一邊。她請求皇帝放過他,皇帝卻說,你若答應我的冊封,我就放了他。亂世裡,誰都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他終於明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是真的有選擇所愛之人的權利。在這兩年裡,他與將士們結下了生死之交。他終於發動政變,但是畢竟是他的哥哥,他只是逼皇帝退位。讓小侄子即位,自己成為攝政王。這一次,他終於證明了自己。他緊緊握著她的手, 我不會因為你的隱瞞,你的過往而怨你,我只希望,你相信我。她留下了眼淚,眼前依稀浮現起十幾歲的情景,當時她笑著給他說:哥哥,這麼多花樹的種子,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長出來啊?院子外面,秋風蕭瑟,梨花已經落了滿地。那些花樹的種子,早已在顛沛流離中丟失。她好不容易才留下了一顆。這像是一場沒有流血的戰爭。戰爭勝利了,她的眼眸裡已經失去了當時的光。她想了想回答說,梨花落了又開,枯朽了又萌芽,生生不息,就如同我們的愛,一直在煥新,一直像藤蔓一樣生長,生生世世,永不止息。他望著她的眼睛說,我們有過去,有現在,也有未來。這就是我們的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挖的公園湖可以搞水產養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