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川鄉男兒
-
2 # 冉閔大帝
根據對中華民俗的瞭解,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關於鬼節的來歷和故事,有不少,整理出以下比較有趣的內容,以供參考:
一、鬼節的來歷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
盂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佛陀的學生,大比丘目犍連(目連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卻發現她已經因為生前的種種罪行(好殺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揮霍)而墮入餓鬼道,變成了喉嚨細如葦管,肚子卻如水缸般巨大的餓鬼,目犍連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而飯菜剛到母親眼前就變成一堆火炭。目犍連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犍連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捱餓的眾餓鬼終於得到了食物。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
-
3 # 子亦宸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
4 # 落葉知秋76325455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又叫鬼節,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
5 # 開心隨筆
關於鬼節的來歷有好多種說法,這裡例舉幾種參考一下。
來歷一:秦始皇修長城
1、據說修長城的時候,秦始皇總嫌修得慢,催命似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把民工們給逼得沒黑帶白日地干連喘氣的工夫都沒有。不論啥天氣,不管啥季節,都不許停工。累死病死的人海了!弄得家裡沒人管,地也沒人種,一片一片的良田變成了荒野。真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啊!
2、儘管這樣,秦始皇還是嫌慢。他懷疑監工的人不忠,就派自己的親支近脈帶著聖旨到工地去傳旨監工。長城可長了,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中間分了好些段。秦始皇把家族人往各工段分完之後,還剩山海關一段沒人可派了,就把他自己的三閨女派去了
3、這個三閨女長一臉大麻子,特別的醜,人們在背後都管他叫“麻皇姑。別看麻皇姑長得寒磣,心眼兒可特別好,有一付同情窮苦百姓的好心腸,對她爸爸大興土木修築長城,打心眼兒裡反對,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裡頭憋著。
4、這個麻皇姑接旨之後,在許多宮女、隨員的護送下來到長城東段的山海關工地,立即宣讀了聖旨,又張貼出告示。告示上的“許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種秋收"這句話,可救了命啦!民工們跳著腳地歡呼:“皇上開恩了!皇上開恩了!"從這天起,民工們白天干,祓間休,累可歇,病可醫春秋可以回家種地。原來那些監.工的再也不敢按老例去對待民工了。
5、過了兩年,秦始皇從各工段的奏本里發現頂數山海關一段的進度慢。怎麼回事呢?莫非是閨女軟,女流之輩壓不住陣?
於是,秦始皇親自出馬,來到長城最東段工地察看。查來查去,查到了毛病,原來是麻皇姑給篡改了聖旨,把“不許日干夜休,不管春種秋收”改成"許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種秋收"。這一下子可把秦始皇給氣得直翻白眼。叫來閨女一問,麻皇姑承認了,還把秦始皇的殘暴無道兜了個底朝天。秦始皇眼珠一瞪,上氣不接下氣地對隨從說:“殺!殺!把她給我殺了!”
6、麻皇姑被殺的原因傳到百姓的耳朵裡,大夥才鬧明白這兩年能緩緩氣活過來,不是皇上開的恩,原來是麻皇姑用腦袋給換來的。百姓的心裡產生了對麻皇姑的無限崇敬和懷念,就把她七月十一來到工地的日子,七月十五被殺的日子牢記在心裡。
每年到這兩天,百姓們就成幫搭夥地到麻皇姑的墳前去祭奠,離墳地遠的就在本地立上麻皇姑靈牌來祭奠。一來二去的,這兩個日子就成了麻姑節了。後來,長城東段這一帶的人們借這節日也來祭奠本家死的人,就成了鬼節。
來歷二: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孟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幹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萊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關於這類節日的傳說還有兩個:
七月節即中元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開啟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開啟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也稱“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某夭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圯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開啟,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只知道這麼多,參考一下吧。
而且中國有四大鬼節:清明節 ( 公曆四月五日)
中元節 ( 農曆七月十五)
上巳節 ( 農曆三月初三)
寒衣節 ( 農曆十月初一)
-
6 # 大諾
鬼節也稱作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
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
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
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相傳農曆七月十五日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
-
7 # 一紙瘦影
鬼節,又稱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在我老家的農村,要給死去的先人燒紙錢,甚至紙房子、轎車、家電之類,讓他們在陰間生好一點。
-
8 # 靜心靜力40207392
每年夏曆七月十五這這天,是中國傳統中的重要節日——中元節,但是,“中元節”是中國道教的叫法;夏曆七月十五這天,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之為“鬼節”。當然,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及其民間的鬼節,既有不同的表達形式,但是,這三節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內涵。
一、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裡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採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遊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透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二、佛教的“盂蘭盆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唸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三、民間的“鬼節”
七月十五為“鬼節”,這大概是因為民間人們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使得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
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一為開鬼門,死去的先人就要魂歸人間檢察後代們是否善惡,後人也要乘機祭祀他們;七月十五,為鬼節。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間。……
應該說,中國的鬼文化相當發達,我們不能夠簡單將其說成為是什麼封建迷信而一杆子打倒,其中蘊涵著很深刻的道德觀,其也曾經對中國道德倫理建設起到過很重要的作用,也對拉動一方經濟和就業產生過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以前常見的紙火香燭業,就解決了一批人的就業問題。而像酆都鬼城,則從古至今都是旅遊勝地,給重慶豐都一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發展機遇。
由於中國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民間的鬼節都帶有獎善罰惡和祭祀先烈及其提倡忠孝等共同文化內涵,所以,自唐宋以後,七月十五還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體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節日,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七月十五,又是個祭祀國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這裡說的忠孝大德之人,並不僅僅是指家庭倫理範疇中的忠孝之人,還是指意那些歷史上曾經為國家、集體、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地方安全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
人們都知道,世上本無鬼,人們心中的鬼實際上是活著的人對死去的親人思念。在土鄉,崇鬼敬鬼習俗十分濃厚。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每一個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個親人。他(她)們離開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親人當然是最傷心的最痛苦的事情。為了寄託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土鄉人把這美好的思念的情誼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裡。因此,對於過七月半這個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親人,寄託自己的哀思,是土鄉人最莊嚴隆重的習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來一大把桐油葉,用於包裹練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後,放在鍋子裡蒸熟,然後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親人。桐油葉包裹的粑粑,柔軟細嫩,噴灑著一種悠悠的桐油葉清香,祭完祖宗親人後,方可讓大人或小孩吃,這時,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
夕陽西下後,每家每戶都在全力以赴地準備好為死去親人的錢紙香燭,並用紅紙莊重的寫上每個死去親人的名字,然後放在地上和錢紙香燭一起焚化。為了使每個死去的親人都拿到一筆豐厚的禮品,在燒化紙錢時,必須按照親人輩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順序擺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錢紙上都要擺好事先寫好的名字,這樣就不會錯亂。在燃燒紙錢的同時,寨子宗廟的祠堂裡,正在舉行隆重的祭鬼節燈會。在族長主持下,把紮成各種形形色色的鬼燈和神燈按順序擺好。主要有鬼王燈、鍾旭燈、冥王燈、判官小鬼燈、牛頭馬面燈。在神堂裡主要有觀音燈、羅漢燈、三星燈、三才燈、南極仙翁燈、玉皇燈、王母燈、瑤池燈等等。這些形式各異大小不等的扎燈,一律按照大小擺好,然後由土老司唸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後,就把這些扎燈和錢紙香燭一起燃燒掉。全寨子各家各戶的長者,在上面貼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節也就到此結束。
-
9 # 遠行人生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鮮卑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元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再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無力再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使他漸漸恢復了體力,當重耳發現這是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往了介子推。人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聖討賞,然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之人,自己收拾好行裝,隱居到了綿山。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可是綿山樹木茂盛,山高路險,找個人談何容易。這時有個人獻計,放火圍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了綿山,也沒能找到介子推,火勢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已經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再樹洞裡面發現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衣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告諭天下,把寒衣節的後一天定位清明節。
-
10 # 一8笑8而8過
鬼節-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
11 # 松風工坊
鬼節的來歷故事
來歷:秦始皇修長城
1、據說修長城的時候,秦始皇總嫌修得慢,催命似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把民工們給逼得沒黑帶白日地干連喘氣的工夫都沒有。不論啥天氣,不管啥季節,都不許停工。累死病死的人海了!弄得家裡沒人管,地也沒人種,一片一片的良田變成了荒野。真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啊!
2、儘管這樣,秦始皇還是嫌慢。他懷疑監工的人不忠,就派自己的親支近脈帶著聖旨到工地去傳旨監工。長城可長了,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中間分了好些段。秦始皇把家族人往各工段分完之後,還剩山海關一段沒人可派了,就把他自己的三閨女派去了。
3、這個三閨女長一臉大麻子,特別的醜,人們在背後都管他叫“麻皇姑”。別看麻皇姑長得寒磣,心眼兒可特別好,有一付同情窮苦百姓的好心腸,對她爸爸大興土木修築長城,打心眼兒裡反對,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裡頭憋著。
4、這個麻皇姑接旨之後,在許多宮女、隨員的護送下來到長城東段的山海關工地,立即宣讀了聖旨,又張貼出告示。告示上的“許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種秋收”這句話,可救了命啦!民工們跳 著腳地歡呼:“皇上開恩了!皇上開恩了!”從這天起,民工們白天干,祓間休,累可歇,病可醫春秋可以回家種地。原來那些監.工的再也不敢按老例去對待民工了。
5、過了兩年,秦始皇從各工段的奏本里發現頂數山海關一段的進度慢。怎麼回事呢?莫非是閨女軟,女流之輩壓不住陣?
於是,秦始皇親自出馬,來到長城最東段工地察看。查來查去,查到了毛病,原來是麻皇姑給篡改了聖旨,把“不許日干夜休,不管春種秋收”改成“許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種秋收”。這一下子可把秦始皇給氣得直翻白眼。叫來閨女一問,麻皇姑承認了,還把秦始皇的 殘暴無道兜了個底朝天。秦始皇眼珠一瞪,上氣不接下氣地對隨從說:“殺!殺!把她給我殺了!”
6、麻皇姑被殺的原因傳到百姓的耳朵裡,大夥才鬧明白這兩年能 緩緩氣活過來,不是皇上開的恩,原來是麻皇姑用腦袋給換來的。百姓的心裡產生了對麻皇姑的無限崇敬和懷念,就把她七月十一來到工地的日子,七月十五被殺的日子牢記在心裡。
每年到這兩天,百姓們就成幫搭夥地到麻皇姑的墳前去祭奠,離墳地遠的就在本地 立上麻皇姑靈牌來祭奠。一來二去的,這兩個日子就成了麻姑節了。後來,長城東段這一帶的人們借這節日也來祭奠本家死的人, 就成了鬼節。
啟發就讚賞一下
-
12 # 文字的二三事
“中元節”是道教的一種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分別是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十五下元節,三元對應的分別是天宮,地宮,水宮。按照道教的說法,七月十五這天,地宮之門開啟,各路鬼眾將出現在人間,有家的回家,沒家的四處遊蕩,所以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
七月十四/十五節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七月,大多數農作物已經成熟並收穫,人們在這一天為祖先供奉祭品以敬祖盡孝,祈求來年的豐收。北魏時期,道教盛行,出現了中元節之說。唐代,統治者重視道教,七月十五被確定命名為中元節。
佛教,七月十五當日是盂蘭盆節,主要是為亡魂超度。可以說,七月十五的節日是民間習俗,道教和佛教的三流合一,隨著歷史的漸行漸遠,民間習俗,道教和佛教的界限早已混淆,因此,七月十五被普遍認為是鬼節,七月也被認為是不祥的月份,七月裡諸事不宜,不宜婚嫁,不宜出行,等等。其實佛教認為,七月是個吉祥的月份,七也是個吉祥的數字,很多的詞語都和七相關,譬如七星高照,七竅,七彩,七律,七夕,七情,七宮,七魄,七聖,七元等。
七被認為是一個週期,陽氣散盡,七日後即可重生。《易經》裡有“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意思是道是反反覆覆,週而復始迴圈的,七日是一個週期,這是天地執行之道。
-
13 # 南柯一夢君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傳說這天陰司地府會開啟鬼門,放出鬼魂。於是人們在這天燒香祭祀先祖,因此中元節又稱鬼節。
現在的中元節習如是由道教節日與民間祭祀習俗所融合形成
道教的中元節
中元節最早是道教節日,東漢天師道所祭祀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又稱為“三元大帝”。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的“神誕”之日。
道經言:七月十五這天地官會來到人間,考察天地生靈的福罪,為生靈赦罪。地府就在這天開啟鬼門,讓鬼魂來到人間,受地官考察。
道教會在這天,舉行隆重的祈福法會。
民間社祭
在先古時代,每年都會在七月夏收之後舉行社祭。
祭祀管理田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祈禱豐收。
隨著道教的傳播興盛,時間的流轉。中元節與社祭結合演變成了如今中元節的傳統習俗。
回覆列表
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