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爾法軍事
-
2 # 人渣嘯西風
我們首先來看戚繼光兵書記載的刀。
戚繼光是這麼說的:
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今如獨用則無衛,唯鳥銃手賊遠發銃,賊至近身,再無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殺器,則銃重藥子又多,勢所不能。唯此刀輕而且長可以兼用,以備臨身棄銃用此,況有殺手當鋒,故用長刀備之耳。他已經很明確的說這種長刀是按照日本刀所仿製的。而且這種長刀戚繼光也只是給鳥銃手拿去當近戰刺刀用,作為一種備用的武器罷了。拿這種戚繼光並不重視的武器說是戚家刀,未免過去牽強。而且這也不是戚繼光獨創的。
《續文獻通考》卷131《兵器》就記載,早在洪武十三年就設定“軍器局”,所製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
並且《武備要略》中也有記載這種長刀:
〈單刀式說〉古云:「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鍊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製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可見這種仿製日本野太刀的長刀在明代並不是戚繼光獨創的,而且這種明長刀出土量並不少,主要還是《武備要略》中的尺寸最為多,戚繼光所記載的有一尺銅護刃的長刀幾乎沒有出土。上幾張明長刀的圖。
所以說這是戚繼光獨創的戚家刀,顯然並不正確。那麼我們再看戚繼光所寫的兵書裡還有什麼刀。
戚繼光的腰刀,我們看一下明代其他古畫的腰刀形象。
上圖為明代《出警入蹕圖》,看中所畫的腰刀。和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腰刀插圖並無太大差別。而《出警入蹕圖》描述的是明嘉靖十七年,當時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出京謁祖陵的情形。當時的戚繼光只有十歲,總不能說這種腰刀是戚繼光發明的吧?
國家博物館有收藏一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的明代腰刀,被認為是戚繼光的佩刀。這把腰刀通長89釐米、柄長16釐米。專家考證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打造的。這可以說是正宗的“戚家刀”了吧。但是這種腰刀的刀型甚至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這就是著名的雁翎刀。
所以實際上戚繼光沒有發明任何刀型,他只是沿用了日本刀的形制和明代正常配發的雁翎刀,根本不存在戚家刀。
而苗刀是根據明長刀傳承而來,但明長刀用的人多了,並不只有戚繼光一家在用。
-
3 # 鑄劍師孫建軍
在歷史上,其實沒有戚家刀的這個稱謂,戚家刀是現在的稱謂。現在所說戚家刀其實大部分是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裡提到的長刀,是給遠端火力部隊防身用的,刀型直接仿製了倭刀。現代的單刀基本專指單手刀,而長刀泛稱,因此戚家軍所用長刀稱之為“戚家刀”。
苗刀因外形好似禾苗而得名,多為近衛部隊使用,一度是明朝的御林軍刀。但是關於苗刀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一說苗刀很有可能是由馬刀發展而來。
-
4 # 冷兵器研究所
現代人對戚家刀多有誤解,很多人將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種仿倭式單手腰刀稱作了戚家刀,實際這種觀點大錯特錯。
明末清初東南沿海民間流行收藏上等的日本刀把玩,或作為饋贈之物。為了迎合這種喜好,中國的刀匠參考了日本刀的型制,用中國本土的工藝打造了一類腰刀,並配上中式刀裝,改為一種單手腰刀。在現代收藏界這類刀被稱作倭式腰刀或仿倭刀,也有人稱這種刀是戚家刀。實際這類刀與戚繼光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後人牽強附會之語。
▲倭式腰刀
戚繼光留下了一本著作《紀效新書》,在此書中記載了他所仿製自日本倭寇的一種刀,被他稱作長刀(見下圖),配備給鳥銃手使用。長刀刃長五尺,全廠(長)約1.5米。這種長刀是戚繼光著述所記載的唯一一把由他本人創制、仿自日本倭寇的刀具,因此可以被稱作真正的“戚家刀”。其原型實為日本鎌倉至南北朝時代,日本國內流行的一種適合精壯豪勇之士使用的大太刀、野太刀。因為刀身較長,只能雙手揮舞,並不適合單手使用。
但是與日本的同行相比,鳥銃手的長刀,在刃部靠近護手部位,包裹有一尺長銅製護刃,這是因為過長的刀身不利久持。同時過長的刀刃也不適用於抽刀,在主武器為鳥銃的情況下,長刀的形制,方便明軍士兵快速以左手抽出一部分,然後再用右手持護刃部再抽,可以較為快捷的將過長的刀刃抽出。
作為被參考的物件,日本也有將野太刀包裹一段刀刃的使用方法。下圖是日本野太刀的握持刀刃技法:
回覆列表
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我們常說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而在這十八般兵器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刀。
當前中國比較流行的就是苗刀和戚家刀。但是,苗刀一詞源自民國時期。而戚家刀,則起於明清。兩種刀的款式都和日本刀有相似之處。而日本刀又源自何處呢,據史料記載,日本刀引自中國。歷史上,中日關係曾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當然,那時候日本和中國差的太遠,所以他們是以一種非常謙恭的形象來和中國通商交流。他們難以想象,中國竟然如此先進,也就是在和中國的交流中,中國把自己的刀傳給了它。
然而,自古以來,中國就一直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因而,雖然刀最早是中國傳給日本的,但是中國刀的製造工藝卻發展的較為緩慢。而日本卻不一樣,由於他的小國小島的地域限制,不得不過著刀尖上舔血的生活。就這樣,從中國引進的刀在日本那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戚繼光對於戚家刀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專門總結出刀刃的打磨方式“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刀刃的開鋒使用“V”形開鋒,鋒刃平磨。這樣的刀刃類似日本刀,但是又脫離了日本刀的範疇,設計更加合理,使得戚家刀強於倭刀。
苗刀呢,苗刀是從民國時期才開始嶄露頭角。但是從苗刀和戚家刀的外型來看,你會覺得苗刀和戚家刀如出一轍,所以現在有的時候我們也說苗刀就是戚家刀發展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