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郗志偉

    劉伯溫的謀不僅看的更遠,預事更準,而且懂得謙讓上級領導,更是禮賢下士,門徒遍地,自己的生活作風也得到了同朝官員欽佩,朱元璋對他是既愛又恨,愛他的滿腹經綸,恨有朝一日不能為自己所用。

  • 2 # 梁一雜說

    “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王朝的骨氣寫照,無論是開國君王朱元璋,還是末代君王崇禎,都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展現了這句話,這也是中華民族骨氣的寫照。朱元璋開創明朝,本人固然是雄才大略,但也少不了謀臣,一說到謀臣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劉伯溫了,號稱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人,正是劉伯溫盡心盡力的輔佐下,朱元璋一步一步登上了權利頂峰,實現了推翻元朝的目的,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太子朱標體弱,皇太孫朱允炆又仁慈,以至於讓燕王朱棣鑽了空子,成就了一世英名,成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在朱棣爭奪戰爭中,其謀士姚廣孝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斷地為朱棣出謀劃策。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對姚廣孝和劉伯溫進行比較,認為姚廣孝比劉伯溫謀略高,那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側面進行比較一下,看看到底誰更厲害些?

    劉伯溫提出的口號“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寥寥九字訣,為朱元璋奪取天下提供了理論基礎,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要採取這個策略?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各地農名起義軍蜂擁而起,實力參次不齊,諸如陳友諒、韓林兒、張士誠、明玉珍,請問那個不是人傑?農名起義,目標明確,是要推翻元朝的暴政,把元朝統治階級,趕回他們老家去,現在誰要是敢“稱王”,那豈不是自己伸著脖子給人砍嗎?且不說農民軍兄弟看不慣你,元朝也一定會把你當成首要目標打擊,這就是為什麼要“緩稱王”了。至於“高築牆,廣納糧”就是要養精蓄銳,保留實力,因為元朝退出中原後,農民軍之間一定會破裂,一定會再次出現爭奪戰,不練兵,不存糧,最終只能被人別吃了。正是朱元璋誠心接納了這個提議,並堅決執行了此政策,所以在爭奪戰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自身傷害和損失。

    姚廣孝提出的口號“清君側”,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皇帝身邊有小人,朱棣作為國家棟梁,朱元璋委派的鎮守北國的重任,現在朝廷裡有小人,專門挑撥皇室宗親,必須回去勤王,除去小人,還朝廷安寧,保國家太平。實質是,朱允炆削藩太過於著急,而且順序不對,先弱後強,留給了朱棣機會。

    從這個口號上,就能看出姚廣孝和劉伯溫的對手不是一個級別。劉伯溫面臨的對手都是豺狼虎豹之人,不是元朝暴政,就是農民起義軍,沒有一個善茬,稍有不慎都是粉身碎骨。而且大家都知道,當時朱元璋手裡不僅僅是劉伯溫一個謀臣,而且明朝初期名將如雲,即使這樣依然一直執行此政策,直到趕跑北元,消滅了最強勁的對手陳友諒後才稱王,這都足以說明了對手之強悍。姚廣孝的對手遠遠沒有那麼強大,古代封建王朝屬於家天下,而且當時朱允炆削藩已經觸動了很多親王的利益,這在很大程度上讓朱棣有一定的基礎,在進軍中得到了不少支援。從口號上可以看出,朱棣表面只是想除掉皇帝身邊的小人,並不想推翻朱允炆,所以在攻城拔寨時,朱棣是名正言順地告訴對手,甚至是怒斥守城將領,這在消耗戰中大大減少了朱棣的難度,而且朱棣的很多對手也是親戚,本就是一家人,打來打去,還是一家人,比如李景泰,直接給朱棣送幾十萬軍隊,從口號上看,兩者面對的敵手有根本區別的。

    換個角度說,劉伯溫的口號,是陽謀,是實實在在的,即使其餘農民軍或元朝知道,他們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是需要胸襟和忍耐的,說是口號,實質是朱元璋起義軍的基本政策。而姚廣孝的口號,更多的是陰謀,屬於披著羊皮的狼,是不敢讓對手知道的,更不能讓普天下百姓知道的,因為這口號只是藉口,實質是幹著推翻政權的事情。

  • 3 # 李悟空

    劉伯溫是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物,姚廣孝差遠了。姚廣孝輔佐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炆身邊能耐大的文臣武將被朱元璋已經殺得沒剩多少了。因為沒有什麼強有力的對手,所以才顯得姚厲害。

  • 4 # 雲水千江水與月

    姚廣孝主要輔佐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成功的謀逆篡位成功。在朱棣成功以後為了自保而選擇歸隱。在古代文人的傳統觀念中,謀逆是不被認可的,而姚廣孝是施行謀逆的首席謀臣,使用的策略也是非常規的。自然也不會得到很好的評價,也就不會認同和高名氣評價。

    劉伯溫主要輔佐朱元璋逐步平亂天下,奪取政權,採用計程車人常規的忠君愛國思想,同時自己又清廉剛正不阿,確實是天下士人的榜樣。不可避免的史書和文人大書特書,也就造就了名氣評價相當之高。同時劉伯溫在浙東士人集團的有較高地位和威望,名氣很大也就沒有啥疑異了。姚劉相比可見高下了

  • 5 # 帥墩墩很實在

    從他們取得名氣的手段與合法性決定了他們日後名氣的大小。

    劉伯溫中年被朱元璋請到起義軍,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其實在明朝的官爵來看,劉伯溫的地方並不高,也能連線說明他在整個推翻元朝過程中的貢獻與本事。在民間劉伯溫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他行軍打仗,文學方面的成就,而是傳說他能掐會算,呼風喚雨,他是被當做術士和預言家存在的。要知道,古代人們對於這類江湖傳說深信不疑,並且會添磚加瓦。

    而姚廣孝晚年作為軍師跟隨朱棣靖難,清君側。貢獻了不少好主意。大策略,傳說連北京城都是在他的主持之下設計的。

    但為什麼他沒有劉伯溫有名呢。首先要考慮他的位置,是在靖難之中輔助朱棣謀朝篡位的軍師,古時候人們最講尊卑有序,本來對這種以下犯上就沒有好感,要是在大力宣傳,一來讀書人受不了,而來宣傳這類人,置那些忠臣孝子於何地。

    歷史就是這樣,最有名的可能不是最有本事的,而是最符合統治者統治天下思想的

  • 6 # 東方絲綢1812

    劉伯溫助朱元璋成就偉業,符合正統封建價值觀理念。姚廣孝助朱棣上位,僅僅只符合人性價值觀念。可處於明朝的封建社會,是不推崇人性價值觀念的。

  • 7 # 歷史橘子說

    個人覺得姚廣孝的水平並沒有高於劉伯溫。

    姚廣孝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名,他的最大功績就是幫助朱棣策劃了靖難之役。姚廣孝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謀士,他早期是一名僧人,在朱元璋時期,朝廷需要招聘一批精通儒學的僧人,姚廣孝就幸運的被選中了,之後還認識了朱棣,成為朱棣身邊的一位謀士。

    靖難之役是姚廣孝主動勸朱棣去做的,這就能看出姚廣孝這個人還是有想法的,靖難之役從開始構思想法,到前期的準備,再到具體實施,幾乎都是姚廣孝一手策劃的。在靖難之役最困難的時期,朱棣連續三個月都沒拿下濟南,姚廣孝就勸朱棣先放棄攻打濟南。在打擊東昌失敗後,朱棣損失大將,自己都想要放棄的時候,還是姚廣孝出面鼓舞了軍隊士氣,並給朱棣出主意說此時南京必定軍備空虛,是拿下南京是絕好的時機。這一建議直接讓朱棣坐上了皇位,建文帝無奈逃出京師,生死不明。可以說沒有姚廣孝,朱棣的皇位是坐不成的。說他是一個成功的謀士完全沒有問題。

    但姚廣孝的成就相比起劉伯溫,那可就小巫見大巫了。筆者認為劉伯溫的能力可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提並論,而且劉伯溫比諸葛亮走得更遠。劉伯溫是科舉進士出身,元末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的時候,打聽到劉伯溫是個人才,就請其出山作為謀士。

    從1360年輔佐朱元璋開始,劉伯溫先後幫助朱元璋滅掉了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強敵,還參與了滅元方針。特別是在滅陳友諒的時候,朱元璋幾乎毫無辦法,都是劉伯溫一次次用計謀讓陳友諒潰敗,在鄱陽湖大戰時,朱元璋二十萬大軍迎戰陳友諒六十多萬軍隊,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朱元璋採取了劉伯溫等人的建議,制定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鄱陽湖大戰的勝利,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又一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是推翻了一箇舊朝代,建立一個新朝代,而姚廣孝輔佐朱棣,是朝代內部之間的鬥爭,遇到的困難程度遠遠不如劉伯溫。可以說劉伯溫和朱元璋所做的是從0到1的事情,而姚廣孝和朱棣所做的是從1到N的事情。姚廣孝做的事情,是在劉伯溫打好的基礎之上去做的。從0到1,從無到有才是最難的,所以劉伯溫才是那個能力更強的人,他的名氣比姚廣孝大也是理所當然。

  • 8 # 利鑫手工

    姚廣孝輔佐的是後世一直褒貶不一的永樂大帝,由於朱棣是番王武力上位,這點無論怎麼更改史書都是沒有辦法迴避的事情,犯上作亂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最鄙視的一種方式,無論你在後來做過再大的功績,一單有犯上的前科,始終都會被後人鄙視(好像西方世界這點比我們更寬容一些,畢竟我們經過了幾千年的法先王的教育,已經根植骨髓)。

    再來看看劉伯溫,他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三百年的基業,驅逐的是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政權,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一直以續斷繼絕為大義的儒家文人怎能不對劉伯溫高看幾分?

    所以綜上比較,兩人實力無論高低,姚廣孝已經處於下風,歷史本來也不能假設或縱向比較,只能說時代讓兩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巔峰,至於後人的評說也許只能付笑談中吧!

  • 9 # 範兒必須有

    個人觀點如下:

    黑衣宰相姚廣孝智謀最核心的價值體現是幫助燕王朱棣造反,而且成功了,這個搞得主旋律社會有點無所適從,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歷史更是無數時代的勝利者疊加書寫的,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人的意識也是隨波逐流。劉伯溫則是正面形象的完美代表之一,協助朱元璋救民於水火,為中原正統王朝戰勝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甚至有時候還有點兒悲情英雄的色彩,雙重光環照耀下非常受主旋律社會的歡迎,這就是劉伯溫的名氣遠遠大於姚廣孝的原因吧!

  • 10 # 焚劍煮酒

    這是因為劉伯溫不僅在朝野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民間,劉伯溫的影響力更大,以致於有人說:“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和“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類的話,對劉伯溫的能力給予了相當高的讚賞。

    而姚廣孝只是一個和尚,且其本人善於在幕後出謀劃策,靖難成功後也不求名利,所以他的名聲在民間不如劉伯溫。

    先說說劉伯溫的功績

    在朱元璋創業的過程中,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奪取整個天下的,當時武將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胡大海、藍玉等一批優秀的武將在其麾下;文臣有:李善長、劉基、朱升、宋濂等優秀的文臣為之出謀劃策。

    在這些人中,又以劉基的名氣在民間最大,以致於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來比喻劉伯溫的神通廣大。

    劉基,字伯溫,朱元璋攻取應天(今南京)後,請劉伯溫到應天為自己出謀劃策,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劉伯溫的功績:為朱元璋定下戰略方針: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提出建立衛所制:劉伯溫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制定《大明律》,嚴明法紀:劉伯溫從元朝的覆滅中吸取經驗,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由他制定的《大明律》為明朝依法治國定下了基調。再說說姚廣孝的功績

    馬皇后逝世後,朱元璋讓每一位藩王選擇一名僧人同行,為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結識的燕王朱棣,並在往後的日子裡一直跟隨左右。

    姚廣孝在結識朱棣時,以“臣奉白帽著王”獲得朱棣的信任。我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何意?

    朱棣已經貴為藩王,而姚廣孝要送他一頂白帽子,王上加白就是一個皇字,這從另一方面佐證了朱棣想要造反的決心。

    在朱棣靖難過程中,姚廣孝為他出謀劃策,跟隨他南征北戰,若是論朱棣靖難成功的功勞,有一半是屬於姚廣孝的。

    但是姚廣孝在民間聲名不顯,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他被世人稱為黑衣宰相,不是因為他愛穿黑色的衣服,這是因為他只在幕後為朱棣出謀劃策的原因。

    所以李贄評價姚廣孝: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朱棣靖難成功後,想要給姚廣孝極大賞賜,但都被他拒絕了。上朝時,姚廣孝就穿上官服;下朝後,姚廣孝便換上僧衣,如同往日一般,日子清貧安樂,絲毫不為自己立有大功而沾沾自喜。

    除卻這些,姚廣孝最大的功績就是擔任《永樂大典》的總編篡了,大典的成書為後世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個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結語:在民間的名氣並不能將這二位分出高下,因為他們皆是當世之豪傑

    如果說僅用在民間的名氣來對二人做出評比,我想是沒有必要的。

    就我的想法來說,一位是幫助明太祖成就萬世基業的劉伯溫,另一位是幫助明成祖奪得皇位的姚廣孝,兩人均立有不世之功,都是自己當時所處環境的英雄豪傑。

    兩人有太多相同點,自身本身不僅限於學問,在陰陽、五行、天文、地理上都很精通。我不能在此大言不慚,妄言誰的才能要高於誰,在我看來,兩人都才能都是非常高的,只是劉伯溫在民間的名氣要大過姚廣孝罷了。

    參考資料:《明史》

  • 11 # 楓葉0829

    姚廣孝的水平還真不一定高於劉伯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姚廣孝輔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就了永樂大帝,倆人的對手不一樣,並不能評斷誰更高明。要說姚廣孝比劉伯溫唯一高明的一點那就是能看清時勢,急流勇退,當然也有可能像《明朝那些事兒》中說的,姚廣孝這個人很簡單,只是為了謀反而謀反並不是想要什麼?

    而之所以姚廣孝的名氣要遠低於劉伯溫也是因為姚廣孝的對手實在是水平太低了些。

    功績對比

    劉伯溫根據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劉伯溫在陳友諒攻陷太平後,當時朱元璋麾下群臣有主降者,有主逃者,正是當時的劉伯溫力主抵抗,此建言不亞於曹操官渡之戰前夕郭嘉十勝十敗論!

    姚廣孝的最主要功績是輔佐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姚廣孝向朱棣推薦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漸下定決心。朱棣暗中拉攏軍官,勾結部隊,並招募勇士。而姚廣孝則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還修建厚牆環繞的地穴,打造軍器,用飼養的鵝鴨來掩蓋聲音。可以說姚廣孝更長於整體戰略的謀劃,而非軍前出策,而且在靖難之役中,姚廣孝並沒有隨軍出征,而是輔佐朱高熾留守北平。

    正統問題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驅逐元朝,在後人看來是有功於華夏民族,而且建立明朝是與外部的鬥爭,簡單來說這就是光輝的。

    姚廣孝輔佐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呢,這是內部鬥爭,說白了就是造反,只不過是朱棣贏了,但是這畢竟是不光彩的事,就連朱棣都知道這件事自己必將被後人所詬病,更別提當時堅定朱棣造反之心的姚廣孝了,史書上記載靖難之後,就連姚廣孝的親姐姐都堅持不見他。

    文學水平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蕩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姚廣孝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但是這是在解縉死之後才擔任的,現在說起來《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還是解縉。

  • 12 # 大日突泉

    看到這個白痴問題,我只能哈哈哈了!!

    劉伯溫是誰?姚廣孝是誰?能放在一起比嗎?有可比性嗎?

    爾曹請了:!

    一、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軍師,是明朝開國的功臣。劉伯溫輔佐的朱元璋是反元的義軍,是漢族反抗蒙元異族壓迫的正義之師,是有道伐無道,拯民於水火的仁義之舉!

    姚廣孝呢?他是毛遂自薦到燕王府的,為引起朱棣的重視,自誇海口說能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說實話,平常人你一見面就說要送他一頂白帽子,人家非得打死你不可。可笑的是,朱棣一聽,沉思半晌,不怒反喜,遂加姚廣孝以青眼!你道為何?原來朱棣當時被朱元璋封建在北平,為燕王。你想啊,王字頂上加一白字是什麼東西啊?是皇字!姚廣孝是用這種方式挑逗燕王,勾起他沉埋心底的慾望!!

    誰不想當皇帝?李自成?袁世凱?朱棣的慾念一發不可阻擋!尤其是朱元璋死後,建文帝一登基,他這個慾火夜夜怒燒,甚是難受!這個姚廣孝見火候差不多了,便為燕王出謀劃策,打著靖難的旗號出兵,直搗南京!

    朱棣起兵,這是以下犯上,是謀反!是非正義之戰!況建文帝並無失德之處。朱棣入南京後,順昌逆亡,殺人放火,誅連無數。誅人十族也是他乾的!也末聞姚廣孝有所勸止!姚雖有謀略,但俱為陰謀;有所輔佐,均佐人反叛。此等國賊豈能和凌煙之臣伯溫相併論!

    二、劉伯溫是道人,姚廣孝是佛門。歷史上道人,與平民百姓無大分別,尤其是居家的道士。他們能取妻生子,食無禁忌。只是心中裝著一個道字。這個道就是天道。往往就是在天道思變之時,道人們先知先覺,主動出來輔佐人主成就大業。劉伯溫就是這樣的道士!

    反觀姚廣孝,身為佛門中人,本應超脫紅塵,斷滅痴念。以慈悲為本,以眾生為念。他卻身被袈裟,手提屠刀,攛掇蕃王起兵造反,致無數生靈塗炭!這樣的人,有佛子名而無其實,跡近羅剎,不知阿鼻地獄有其你蹤跡否?

    三、劉伯溫非死於朱元璋之手,而是因病為胡惟庸所害!終年65歲,未得善終。姚廣孝最後雖也是年老多病,但得善終,終年84歲!埋骨北京門頭溝!

    唉,歷史興亡,人命螻蟻,正邪何分,悠悠之口!

    不必當真,何必掛心!!!!

  • 13 # 歷史齋錄

    其實相比姚廣孝,我更敬重劉伯溫,但可惜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悲催的是遇上一位多疑的皇帝。被殺是命運使然,縱然他看清了局勢,但命運已經不再眷顧他。我們上篇說過劉伯溫判斷錯了朱元璋的陰陽,太過聰明,卻不得不為聰明埋單的故事。縱然他最終請辭,但為時已晚,因為朱元璋已經準備好了囚籠,只有一種人讓他放心——死人。

      而當朱棣得了天下之後,姚廣孝卻學起來張良,選擇半退隱,繼續做一個和尚。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姚廣孝造反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人說沒用目的,錯,絕對有目的。他和劉伯溫的動機不同,劉伯溫是本來不願意,到深陷局中,進退維谷。而姚廣孝卻是因為看清了局勢,他判斷朱棣最終能成功,而他只是在幫朱棣掃清障礙而已,如果說原因嘛,或許是因為不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和尚吧。榮華富貴並不能打動他,在他看他人活著,應該做一件大事情。姚廣孝深知只要他做一個和尚,他就能活下去。這才是陰陽高手。從道德層面上,劉伯溫算是第一,但從命運上,姚廣孝才是。

      姚廣孝是大陰謀家,但是卻成就了朱棣,有人說這不科學,因為按照傳統思維,姚廣孝才是那種罪名昭著,臭名遠揚的人,怎麼能成功呢?其實很簡單,在朱棣眼中只有兩種人有用的人和沒用的人。而在朱允炆的眼裡也有兩種人儒生和粗人。促進並不是樹立道德模範,而是要相互作用。縱然姚廣孝是一隻餓虎,而朱棣卻是馴獸者。換句話說,歷史只認實力。關於誰成就誰,其實這個問題很無聊,典型的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不管是劉伯溫也好,姚廣孝也好,他們只是在恰當的時機與皇帝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成就的關係。也就是鬼谷子裡說的陰陽相求的關係。如果有人絕對痴迷皇權,不妨想想崇禎皇帝是怎麼死的。

  • 14 # 十分之七君

    名氣這個東西可不僅僅是看謀略水平的,和很多方面都有關係。既要自身實力過硬,又要被人接受,還要有人宣傳。姚廣孝名氣沒有劉伯溫大我覺得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劉伯溫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而姚廣孝是幫助朱棣造反的幕後黑手,怎麼說姚廣孝的功名都不如劉伯溫的名正言順。“名”這東西沒人家的“正”,肯定就沒人家“大”了。

    第二: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過程中,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貢獻不少謀略方針,朱元璋稱其為”吾之子房“。天下大定後進獻治國方略,”施德政,得民心“,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發揮了巨大作用。姚廣孝為朱棣出奇謀,以地方軍勝全國中央軍,最後造反成功,為成祖江山也是立下汗馬功勞。就這些而論並不一定就能證明姚廣孝強於劉伯溫,反而是劉伯溫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參與戰役眾多,在軍中,在民間塑造、積累了大量神機妙算的形象,被比作諸葛亮。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名氣自然不會低。

    第三:劉伯溫博通經史,擅長詩文,著有《誠意伯文集》,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在文壇有盛名。而姚廣孝雖然很有才,佛法精深,雖有《逃虛子詩集》,但是在文學這方面與劉伯溫有差異,畢竟明朝還是文人士子多於出家僧侶,言論掌握者多是文人,就這而言劉伯溫名氣肯定要大於姚廣孝。

    第四:姚廣孝編著的《道餘錄》,對先賢儒者多有詆譭,導致很多讀書人不喜歡他。遭到讀書人的記恨,有才也不會有什麼大名。

    第五:劉伯溫有一個廣為傳道的技能”前知300年,後知300年“,有這種能預測未來的能力,自然是很受追捧,即便沒這麼誇張,有了這個話題,想沒名氣都難。

    第六:另外一個不怎麼太站得住腳的理由:姚廣孝是出家人,出家人孑然一身,無牽無掛,即便他有一養子,也比不上劉伯溫這家大業大的世家大族。後人的推廣,宣傳,繼承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祖輩名氣。想一想歷史上有多少人是因為後代的努力而成名的。在這點上劉伯溫也佔優。

  • 15 # 墉上閒人

    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把他比諸葛亮抬的更高。成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的化身。

    劉伯溫為明朝的統一和發展主要功績有,建議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幫助朱元璋制定戰略決策,“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明朝建國後,劉伯溫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為後期懲治貪腐提供法律條文。綜上所述,劉伯溫在軍事上政治上都比較有眼光,即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黑衣宰相姚廣孝,做為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化者,協助朱棣最終靖難成功。但此時的歷史背景和劉伯溫時期已大不相同。劉伯溫時是群雄逐鹿,烽煙四起。張士誠、陳友諒及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還有最大的敵人元政府。沒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遠大的戰略目光,又怎能笑到最後。

    姚廣孝所面臨的對手主要是建文帝和手下一群書生,幾個有指揮能力的也都成為兔死狗烹的犧牲品。如果建文帝不是銳意消藩,威脅到各個藩王的利益,朱棣靖難時又怎會有諸多藩王的支援。如果建文帝不是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過於書生氣,幾次下旨不要傷了朱棣,以免自己揹負殺叔之罪名。鹿死誰手很難預料。

    靖難之役應了一句俗語,“姜,還是老的辣。”

  • 16 # 盛世繁榮12

    從正統思想來說,造反的都不站在道德一方,就算你個人能力在高,影響封建社會的孔孟之道,忠君愛國,君君臣臣,也不會從正面宣傳一個人。

  • 17 # 西出陽關無故

    謝謝邀請,明朝是個人才輩出的朝代,個人認為,明朝確實是中國古代發展最為重要的也是最有血氣的時期。關於題主問題,劉伯溫為什麼名氣會比姚廣孝更大呢,我認為原因有四點,首先是正反,太祖驅除韃虜,推翻元朝統治站在了正義的方向,成祖屬於造反,把自己的侄子推翻。二是敵人,開國是面對張士誠,陳友諒和大元朝的敵人,相對於成祖時大多是對明朝內部,兩個重要謀士比較,劉伯溫的價值自然要大於姚廣孝。三是結局,人們常常更掛念和懷念的是悲慘的英雄,劉伯溫的悲慘和姚廣孝的安享晚年。最後是個人情懷,劉伯溫人生夢想是結束戰亂年代,讓百姓平安,而姚廣孝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存在價值去煽動朱棣造反,如果朱允炆不說那句,不要殺我叔叔,我不能背上不仁不義的話,造反能不能成功還是另外一回事。綜上隨著時間的考驗,誰是名留青史自有評判。

  • 18 # 不讓胖的吃雞腿

    1.二人所起的作用不同

    劉伯溫是輔佐朱元璋在天下亂世中得到了天下,實乃開國功臣;而姚廣孝則是在國家有君、天下太平之時協助燕王朱棣篡奪了天下。這兩件事的性質存在著非常大的區別,朱元璋得天下時天下是無主的,誰都有機會去爭奪;而朱棣得天下時天下則是有主的,是硬生生從別人手中奪了過來,如此一來那便是謀逆篡位。

    這樣一來,劉伯溫的歷史地位自然就要高於姚廣孝了,不然姚廣孝也不會有一個妖僧的名號了。

    2.二人的身份不同

    劉伯溫除了是軍事家之外,還是著名的文學家,無論是詩還是文章,水平都極為高超,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而姚廣孝雖然也是文學素養極好,並貫通儒釋道三教,但終歸是一個僧人。僧人本應該是出世不問朝局變化,但是姚廣孝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這是許多人所不理解和贊同的。

    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能看出來。劉伯溫的名氣自然是要大於姚廣孝的。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 19 # 文笑如歌樂逍遙

    因為老姚是個和尚,和尚本是慈悲為懷,懷柔眾生的人,卻跟著朱棣起兵反皇帝,做起來殺人打仗的買賣,典型的不務正業和反臣賊禿驢。他不落罵名酒算好的了。

  • 20 # 雁77

    朱元璋打天下可比朱棣搶自家侄兒皇位難多了,根本不是個數量級,不知憑什麼說姚廣孝比劉伯溫厲害。姚廣孝倒是比劉伯溫不要臉。

    姚廣孝是個玩權謀的純謀士,劉伯溫僅僅是個謀士嗎?就是作為謀士,劉伯溫的的謀略可是關係到誰主沉浮,謀國定天下的戰略大計,姚廣孝幫著篡逆的藩王搶個朱家的皇位而己,只是朱大侄兒實在太嫩了,讓他僥倖成功。誰高誰下,一目瞭然,劉伯溫的境界、學識、見識高於姚廣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人傳》好看嗎?比起《火影忍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