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水連海平
袁崇煥死的不冤,袁崇煥是英雄,他在寧遠前方抵抗滿清。他的悲劇在於能力有限,卻被崇禎皇帝看重,委以重任。為了完成5年平遼,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昏招頻出,米市資敵,亂殺大將,私下議和。這些都夠殺他好幾回。袁崇煥能力只能做大將,讓他當督師,德不配位,是捧殺他。
-
3 # evilkiller
一個為了國家捨生忘死的軍人就因為殺了一個沒有用的官員被賜死。
明朝皇帝,自毀長城,你說冤不冤?
-
4 # runfriends
就像是你在加班趕工,卻有小人在明裡暗裡說你壞話,領導聽信小人將你查辦。
如果沒有明朝言官,清軍反間計如何成功?言官想君之所想,急君之所急。相比外患,高高在上的皇帝更怕謀反。言官們為自己一時之利不惜汙衊前線將領。言官與朝廷遠離前線,加上資訊科技落後無法及時得知前線最新狀況,於是前線情形朝廷無端生出許多想象,言官又添油加醋更是生出許多事端。此時清反間一記更是火上澆油。
所以袁崇煥和岳飛的結局多有相像。古之善戰者多逃不過謀逆的誹謗。
清得天下前需要有才能的叛臣降將,得了天下自然需要忠臣輔佐。所以皇太極極力勸降洪承疇,乾隆又極盡貶低。清自知統治中原以自己外族身份困難重重,當然大肆渲染岳飛之忠,秦檜之奸。
-
5 # 兵部侍郎261
袁被處死的主要原因是“因某款而斬帥”他可以說是政治邏輯被打成死結後的悲劇人物。輿論綁架權力,權力出來作惡。加上崇禎帝又是個溜肩膀不但事的主,袁之死可以說是太冤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
6 # 這名字我想了一夜
問題的實質不是冤不冤,而是能不能,在御人術上崇禎幼稚而粗劣,袁崇煥確有大不敬之罪可是一個能保證北方邊境的袁崇煥只要不是有了反心大可以盡力捧殺,讓其肝膽塗地的同時引起眾怒,在其內部扶植一些親信最後取而代之,崇禎做事太急什麼都要立竿見影,需知除了開國的朱皇帝和永樂帝,一個人想駕馭文官武將集團都是很吃力,偏偏崇禎又打壓宦官集團,鐵三角里缺了一環,自己被架空!明朝皇帝心術玩的最溜的當屬嘉靖,整個明朝除開國外最頂尖的一幫文人武將,人家是保住底線的同時玩的不亦樂乎,最後留下一幫能臣幹吏,這個皇帝要是真心認真幹,我估計能成為太祖成祖後最牛逼的皇帝
-
7 # 老戴嘮八卦
袁崇煥之死從民族感情上來看確實死得比較冤枉!而且是被明朝最殘酷的刑罰凌遲處死,據說死後凌遲的肉還被圍觀百姓分吃了。一個收復疆土,鎮守邊關,抵禦後金進犯京都的民族英雄既然落得如此下場,確實太冤枉了!但是,袁崇煥之死又是必然的。二次出山被明帝朱由檢重用,官至兵部尚書、督師薊遼、手握軍事重權。塞外邊防朝廷完全依賴他,對他也是有求必應。他先後上奏朝廷把身邊跟他意見不合,不服從他的將領、官員調離或撤職,爾後朝廷又御賜上方寶劍。此時他被尊稱為袁督師,行事作風比較高調,感覺上有點飄。他曾在明帝朱由檢面前誇下海口,五年收復遼地。禍從他私自處死魏忠賢親信毛文龍,得罪閹黨利益集團埋下了伏筆。雖然毛文龍長年駐紮在朝鮮軍費耗費巨大,但是多少可以牽制著皇太極的清兵,讓其不敢輕舉妄動。毛文龍死後,皇太極抓住一次領兵進關,一度打到皇城腳下廣渠門,幸好袁崇煥及時率兵解圍。但是,經此一役朝廷已經對他的信任產生動搖。再加上皇太極買通了閹黨奸細,把袁崇煥兩次私自議和的事情和書信爆了出來。明帝朱由檢龍顏大怒,把他打入大牢,後被判了個凌遲處死,死後還把頭顱掛在城頭上,連個全屍都沒有。令人唏噓!
後人對他的評價還是比較正面的。乾隆爺稱他為一代忠臣,康有為和梁啟超稱他為心繫國家安危的大將、民族英雄。
-
8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袁崇煥冤不冤這件事,學者也是吵成一鍋粥,因為那段歷史實在是太亂。
列舉一些學者的文章,來看看學者們是如何評價這件事的呢?
研究袁崇煥的人際關係對研究袁崇煥的功績和最終的命運,是不是冤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袁崇煥與明朝皇帝、東林黨、閹黨、同僚下屬、社會名流等之間的關係。
學者們論袁崇煥與崇禎帝的關係基本上也都著眼於崇禎帝為什麼執意要殺死袁崇煥的問題上,基本都是研究袁崇煥之死。而專門分析袁崇煥與崇禎帝關係的文章很少。
學者們研究袁崇煥與東林黨的關係,主要著力於袁崇煥之死與黨爭的關係,其中袁崇煥與其上司孫承宗的關係則是學者們比較關注的問題。
研究袁崇煥與孫承宗關係的文章主要有:劉伯涵《袁崇煥與孫承宗》、餘三樂《也談袁崇煥與孫承宗》。
劉教授的文章敘述袁崇煥與孫承宗協力守遼地、己已之變合力對抗後金政權的事蹟,對兩人的功業、愛國思想、軍事才能均做出高度的評價。
餘教授的文章則認為袁崇煥與孫承宗都是抗金名帥,但是他們在對蒙古各部策略和對待柳河之敗上存在著差異,所以也會有一些不和諧的地方,袁崇煥在柳河一案的做法上的確有點不大光明磊落。
此外,羅炳綿的文章《天啟朝袁崇煥人際關係的變化》則認為袁崇煥敬重孫承宗,但是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孫承宗在遼東地區某些軍事策略上意見不一致,對柳河之役也持否定意見。因此袁崇煥孫承宗關係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親密友好的,後有點疏遠,嫌隙也生了一些,但是這只是雙方不愉快的一段小插曲,並沒有影響雙方的親密友好關係。
學者們研究袁崇煥與閹黨的關係,主要是指袁崇煥天啟年間替魏忠賢 歌功頌德,併為魏忠賢建立祠堂的事。
有的學者認為袁崇煥向魏忠賢諂媚,這是事實,是史冊上記載的恥辱之事。
不過大多數的學者仍然認為袁崇煥替魏忠賢建祠是迫不得已的,並非真心,如羊弓《論袁崇煥的愛國思想》等等文章表達了這種觀點。
羅炳綿的文章《天啟朝袁崇煥人際關係的變化》則指出袁崇煥和閹黨的關係是前後不同的。雖然看起來很是和洽,但是屬於言不由衷的,是為了遼東地區抗金大局著想而做出的讓步,就像胡宗憲抗倭一樣。但是由於他本性上不合魏忠賢,故終究還是被排擠。
關於替魏忠賢建祠一事,裡面引據《今史》的記載認為這是閻鳴泰 或者劉應坤、紀用主動陳請,袁崇煥只是逶迤其間。
關於袁崇煥與其同僚、下屬的關係,主要包括袁崇煥與祖大壽 、趙率教、滿桂 、王之臣、茅元儀、鹿善繼 、劉興祚等人的關係。
研究袁崇煥與祖大壽關係的文章主要有張敏《袁崇煥與祖大壽》。
他認為祖大壽堅守遼東地區十餘年和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是分不開的。袁崇煥被殺後,明廷和遼東地區的地方實力派間產生很大的嫌隙。而皇太極對遼人收買的政策,終於讓祖大壽這種世襲將門也背叛明朝,投降清朝。
羅炳綿《天啟朝袁崇煥人際關係的變化》則認為袁崇煥忠肝義膽,善待將士、瞭解體恤將士,故深得遼東地區的部屬擁護,樂為效命。
袁崇煥與趙率教、滿桂、王之臣的關係是天啟末年的一個爭議焦點,論者也多以袁崇煥與滿桂、王之臣不諧為言,認為袁崇煥驕傲自大,沒有處理好與同僚的關係是他的一個失策。
羅炳綿《天啟朝袁崇煥人際關係的變化》則指出袁崇煥滿桂構隙與袁崇煥王之臣督撫不和的原因,認為袁崇煥個性直率、堅決自信以致獨斷獨行,因而不善處理人際關係,但是寧錦一戰他毫不掩蓋滿桂之功,可見袁崇煥是光明磊落、是非分明的。
至於袁崇煥與茅元儀、鹿善繼等人的關係,可參看任道斌《“西學東漸”與袁崇煥》、羅炳綿《天啟朝袁崇煥人際關係的變化》。
任教授的文章認為袁崇煥與茅元儀關係非同一般,羅教授的文章則認為袁崇煥與茅元儀、鹿善繼關係很微妙,並進一步認為袁崇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和他直率剛烈的性格有關,這給他的命運和功績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研究袁崇煥的人際關係,還要考慮袁崇煥和劉興祚的關係。
姜守鵬《袁崇煥與劉興祚》認為袁崇煥留間劉興祚與後金政權,獲得了很多重要的軍事情報,袁崇煥本人很欣賞劉興祚,斬帥後曾有意讓劉興祚掌管皮島。
考察袁崇煥的社會關係,主要涉及到《東莞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詩》的研究。
關於圖詩中人物和他們與袁崇煥關係的研究有汪宗衍《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詠卷》和顏廣文《東莞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詩歷史人物考述》。
尤其是顏教授的文章,對餞別圖詩中的人物事蹟進行較為詳確的考證,認為圖詩反映出了廣東士人的民族優越感與忠君愛國的傳統思想。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在雙島斬殺毛文龍 (1576年-1629年),這就是著名的“斬帥”事件,這在明清戰爭史上是一件影響極其重大的歷史事件。
關於“斬帥”事件和毛文龍的研究成果很多,學者專家分歧也很大。
眾多學者專家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斬帥”事件和毛文龍其人進行研究。
一、關於毛文龍所犯的罪責是否到了該殺的程度,應該如何殺,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殺的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毛文龍罪狀無證據,但是功績卻不可沒,袁崇煥斬帥誤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和文章是孟昭信《試評袁崇煥的功和過》、《“東江移鎮”及相關問題解析》,尹韻公《袁崇煥誅毛文龍案考》
孟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認為袁崇煥斬帥是以復遼為名義的,真正原因是明末激烈的黨爭。
第二篇文章則就明末的“移鎮風波”進行分析,認為移鎮不利於遼地戰事,主張移鎮的大臣就是意在迫害毛文龍;並認為天啟七年 (1627年) 毛文龍的確有援朝之功,認為毛文龍的一些罪狀要麼是子虛烏有,要麼是誇大其辭。
他的結論是毛文龍並沒有當斬之罪,斬殺毛文龍是袁崇煥犯下的大錯。
尹教授的論文則根據《東江疏揭塘報節抄》的記載,得出毛文龍有功勞,沒有犯大錯的結論,認為袁崇煥雖然是因為議款的事而斬殺毛文龍,但是同時也夾雜了一些私人的恩恩怨怨在裡面。
總之,這兩位教授認為毛文龍被殺是一場明朝典型的政治陰謀,是袁崇煥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
另一種觀點是認為毛文龍囂張跋扈,難以遏制,與後金國眉來眼去,殺他就是為了考慮遼地大局,可堪壯舉。這一觀點持有的學者和論文有孟森《明總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始末》、鄧珂《袁崇煥誅毛文龍辨》、關文發《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閻崇年《袁崇煥“斬帥”辨》、陳生璽《關於毛文龍被殺之前後》等。
孟森教授
李教授的論文梳理了一遍毛文龍的事蹟,但是全面否定毛文龍的作用,認為他罪大惡極,死有餘辜。
閻崇年教授認為袁崇煥斬帥是服務於復遼大局。
對於毛文龍,袁崇煥本有四個計策,但最終只選擇易將馭軍,袁崇煥出於全域性的考慮,選擇先斬後奏的方式。
並對“功大過小不當殺”、“收撫為用不該殺”、“未經請旨不應殺”、“三將降清證錯殺”四種說法進行辯駁。
陳教授、鄧教授、關教授的論文則駁斥明末黨人借袁崇煥迫害毛文龍的說法,認為毛文龍十二罪狀皆言之鑿鑿,被殺實屬咎由自取。
還有一種觀點持中立態度,認為毛文龍作為統帥,前期功大於過,後期罪浮於過,所列的罪狀並非盡實,斬殺毛文龍的確貽害深遠。代表性學者和論文是張介文《論袁崇煥》、陳涴《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等等。
二、毛文龍是否真的通敵?毛文龍來書是否真實?袁崇煥是否因其通敵而欲殺之以除後患?告密者又為何許人?
所謂毛文龍來書是指毛文龍致後金大汗皇太極的書信。
《滿洲秘檔》、《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存真選輯》集中公佈的毛文龍來書,一共有8封。來書公諸於世之後,史學界意見不一。
張伯楨、李光濤等教授認為這是毛文龍私通後金皇太極的鐵證,孟森教授則認為這是明清統帥之間相互玩弄,並非有意歸降,遼東歷任督撫都與後金國打過交道,那些書信不能算是證據。
到了現代,關於這一問題又有不同的觀點。
一些學者專家認為毛文龍來書非毛文龍親書,是王子登偽造,方便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代表文章有孟昭信《毛文龍來書試析》、《堅拒誘降與相機議和:三談毛文龍的評價問題》。
孟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認為毛文龍來書只有第一封是真實的,其他六封都很是可疑,應該是王子登偽造的。第二篇文章則認為毛文龍堅守後方,拒絕投降、看準時機與後金國議和、引誘投降後金國的明朝降官反正,他與後金國的議和並沒有損害到明朝的利益,但是他的騷擾的確給後金國帶來很大的困擾。
尹韻公《袁崇煥誅毛文龍案考》則認為毛文龍通敵的說法不合情理,表示毛文龍在敵後堅持這麼久,沒有突然投敵的道理。
另一種說法認為毛文龍來書是真實存在的,毛文龍是真的打算投降後金國,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是為國除患。
代表性學者和文章是陳生璽《關於毛文龍之死》、姜守鵬《毛文龍與皇太極的關係》、神田信夫《清太宗皇太極和毛文龍的議和》等。
陳教授的文章主要依據《滿文老檔》、《李朝實錄》的記載,證明毛文龍一直與後金國秘密來往,後來因為王子登告密而被殺。
姜教授的文章認為毛文龍來書是真實的,毛文龍因為不滿於明朝對他的控制而有自立之心,但是由於雙方互相猜疑,而未遂。
神田教授的文章則地敘述皇太極和毛文龍之間的議和活動,認為毛文龍議和主要是因為明朝閹黨倒臺,想要借議和來保全自己的勢力,並有意與皇太極合作,但是最後圖謀未果而被袁崇煥斬殺。
有些學者雖然認可毛文龍來書的真實性,但認為告密者是劉興祚 ,主要有林鐵均、郭成康《論袁崇煥的主和與斬帥》,關文發《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
有的學者則對此持保留意見,認為毛文龍雖然立場有所動搖,但是還未背叛明朝,投降後金國,且當時人並不清楚此事,故不能一口咬定他一定想要投降後金國。有羅繼祖《十七世紀初遼東人民抗後金的鬥爭》、許振興《論毛文龍的歷史地位》等文。
三、毛文龍在遼東戰事中是否真的有功,東江對後金國的牽制力有多大?其戰鬥力有多少?己已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 )是否由於斬殺毛文龍所致?三王(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投降後金國,袁崇煥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承擔多大的責任?
一種觀點認為毛文龍有功,有一定牽制力,是後金國的後顧之憂。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使得親者痛仇者快,讓東江鎮的牽制力量大為減弱了,導致後來的己巳之變。而且斬殺毛文龍導致皮島的軍心不穩,後來耿仲明 、孔有德等人的叛變和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有很大的關係。
持這一觀點的人很多,前述第一個問題對毛文龍持全面肯定和中立分析的學者大多認可這個觀點。
另一種觀點認為毛文龍功勞並不是很大,只是實施一些小規模的偷襲行動,對後金國牽制力極其有限。
就是為時人津津樂道的鎮江之役也是破壞三方佈置策,導致明朝失去遼西之地。毛文龍在皮島則禍害朝鮮,導致朝鮮遭受到後金國的入侵。己巳之變乃明金和議破裂和喀喇沁降金所致,與斬殺毛文龍無關。三王投降後金國是在斬殺毛文龍數年之後,不應該由早已經死了的袁崇煥負責。
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性的學者和文章有:民國孟森《明清史講義》、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現代有關文發《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李善洪《試論毛文龍與朝鮮的關係》等等。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 增訂本 )》收錄了研究毛文龍的四篇文章,也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
另外一些學者則避免在毛文龍的功過問題上糾纏,而是從其他角度上考慮毛文龍和東江問題。
有些學者選擇從毛文龍與避難的遼地百姓、制海權、東北亞格局的角度出發。比如羅繼祖《十七世紀初遼東人民抗後金的鬥爭》認為皮島已經是當時遼地百姓反抗後金國的中心據點,但是不幸遇上了毛文龍這樣一位糟糕的領導者。
鄭炳喆《明末遼東沿海地區的局勢:以毛文龍勢力的浮沉為中心》則認為毛文龍海上勢力的登場就是為了安置來海上避難的遼地百姓,進而穩定地掌握制海權。
趙亮《淺析明末東北亞政治格局中的東江因素》則強調皮島吸納遼地百姓、襲擾後金國並監視朝鮮的作用。
有的學者則從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的角度考察皮島問題。
王綿厚《跋明新建望海寺碑記》考證皮島位置即今鴨綠江口東南之椴島。
陳涵韜《東江事略:毛文龍生平事蹟研究》一書中《皮島考》一文則考證皮島位於西朝鮮灣,與朝鮮鐵山半島一海之隔,屬平安北道鐵山郡。並指出“皮”字乃“椴”字之音訓,明朝人是取其讀音並書寫簡便而稱其為皮島。
魏剛《毛文龍在遼東沿海地區的戰略得失》等文章認為皮島主要的戰略價值是聯絡朝鮮對後金國進行牽制、襲擾後金國後方。但是由於毛島遠離遼東地區,故而侷限性很大,同熊廷弼海上策略思想相比較,其戰略侷限性要大於其戰略價值。比如旅順在遼東戰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毛文龍卻忽視旅順,這是毛文龍最大的戰略失誤。
與魏剛觀點比較接近的喻蓉蓉,在她編寫的《熊廷弼與遼東經略》一書中也認為與熊廷弼全盤戰略部署的三方佈置策相比,毛文龍憑藉軍事冒險的空洞小勝建立起來的海上防線所失去的遠遠多於所得。
有的學者則從決策層的高度來看待袁崇煥、毛文龍事件。賈乃謙《論袁毛關係與啟禎決策集團》認為袁崇煥與毛文龍之間之所以爭執不已,根本原因在於背後的明朝閹黨與東林黨的決策層鬥爭。正是由於閹黨掌握了天啟年間和崇禎初期的決策層領導權,才導致中樞決策層的連續失誤。
其實眾多學者說法不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文龍在明朝、後金國和朝鮮的官方史料文獻,以及各種私修史書中的不同形象,因為那些史料文獻的資訊來源渠道不同;史官的感情親疏也大有影響;每個國家的利益不同;史家關注點、研究方法、史料也有不同,最終導致袁崇煥與毛文龍事件的眾多說法。
透過上述這些文章,大致可以看出袁崇煥與毛文龍與崇禎帝的複雜關係。
-
9 # OMaiPadmeH
一點都不冤。
這事袁崇煥一介書生,抗遼與之無關。不治經典卻理刀兵,死的一點都不冤。
皇太極派了幾個鳥人圍北京?五千來人,八國聯軍幾個人?五千來人。李自成想跟崇禎談判來著,一下子打下來了。解放軍天津一解放。北平立馬和平解放。。。其實打天津也只用了三天。。。
本來就是養寇自重的地方。這個朱元璋英明神武。你看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水陸兩軍。朱元璋定國水軍潘陽湖大戰陳友諒。。。。定都南京截斷京杭大運河其實就是英法後來要挾清政府大招。。。。
水軍下成海軍,鄭和下西洋也。西洋殖民礦業大開發都離不開海軍,這個朱棣定都北京捨棄南京可是一下子丟了富貴迎來風沙。。。。敗局已定。禍起蕭牆,誰也改不了的事。
其實當年鐵鉉濟南扛大旗。結果朱允文一敗塗地還不是剃刀犁一遍。活該的事。
這是皇帝自個帶頭養寇自重,沒法子。。。
這個現代人估計不曉得
-
10 # 馨悅經典
冤不冤這個咋看呢?從不同角度分析出來肯定結論也不一樣,而且留下來的史籍記錄也有出入!如果站在崇禎的角度來講袁肯定不冤!倆件事誰是崇禎都會殺袁!正所謂天威不可冒犯!皇權不可僭越!
袁崇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尚方寶劍持有者!
袁做了兩件事個人認為誰坐到龍椅上都會殺他!
一、擅自議和!
《明史·袁崇煥傳》:
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致。
《石匱書後集》記載:“督師袁崇煥事,適當女直主病死,崇煥差番僧喇嘛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二、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明朝的一品武官,尚方寶劍持有者。一生戰績輝煌,先後取得了鎮江大捷、牛毛寨大捷、丁卯大捷、薩爾滸大捷等,收復金州、旅順、寬奠、旋城等地!
《倖存錄》捲上《東夷大略》載:“崇煥至寧遠,即為講款計。蓋崇煥自奏捷後,即令番僧往吊酋奴,以講款為辭,又歸未就。再出,無以塞滅奴之命,遂以平奴自詭。慮島帥毛文龍洩其計,遂深入島,誘文龍斬之。”
《可經堂集》卷三記載: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
這裡又體現了想議和你得殺毛文龍來表明誠意!
我們不討論上述文獻記載的真假!但是殺毛文龍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毛文龍的乾兒子孔有德、毛文龍舊部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立刻投敵,成了後來剿滅大明的滿清悍將!毛文龍死後皇太極繞過了關寧防線,沒了毛文龍掣肘後的後金再無顧忌,一路突破……這是事實!
我們不研究該不該與後金議和,這是朝廷的事,也不論毛文龍該不該殺,即使該殺也不是你袁督師能殺的!僭越做了議和之事,殺了毛文龍這樣一個只有皇帝才有資格殺的一品大員!
袁崇煥死的或許很冤,我們無法還原歷史,遺存的史籍記載的也是千差萬別,但這兩件事是相關史籍記載的,所以不管其目的如何,其做法有多麼的正確,也不論你是憂國憂民還是……但作為崇禎,必殺袁崇煥!
-
11 # 光芒萬丈34957
袁崇煥死的不冤,因為他的光芒蓋過了崇禎皇帝,不殺他難以服眾。
這就好比,馬雲給劉強東打工,劉強東會允許馬雲風頭蓋過自己嗎?
崇禎皇帝在魏忠賢眼裡,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根本不想讓他上臺,可是,在東林黨人眼裡,崇禎皇帝確是最好的皇位繼承人,因為,夠傻夠天真,沒有什麼真本事。
袁崇煥就好比劉強東的手下員工馬雲,馬雲比劉強東水平高太多了,徑常在私底下發表看不起劉強東的聲音,這不是找死嗎?
中國人被儒家給洗腦了兩千多年,以為皇帝真是上天派下來管理人間的天子,其實,天子同凡人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個腦袋兩條腿,並不比凡人聰明多少,只是命好而已。
毛主席就很反感儒家那套愚民的學說,就把未代皇帝抓去勞教改造,看他是誠心實意改造,就特赦他,將他分配到故宮工作,專門負責對外銷售門票。
毛主席就是要讓中國人民認識到,皇帝也不過就是個普通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也害怕無產階級專政,從此事後,中國人民就不再信“天子”的鬼話,徹底擺脫了封建思想對中國人民的思想束縛,開始相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思想。
現在,封建思想在中國又有捲土重來的跡象,毛澤東思想的信仰者為了與他們做鬥爭,才在網上掀起了有關崇禎皇帝大辯論,就是為了警告某些人,中國是屬於人民的,不是屬於個人的,別把手伸的太長。
-
12 # Cathaywu
冤情的內容是有的,這裡要說是歷史事實,袁崇煥的冤情有些誇大了,中國的歷史往往都是勝利者寫的,清朝政府只為了讓明朝舊臣知道,跟著明朝皇帝再賣命,結果就是袁崇煥,也有政治宣傳的因素,袁崇煥不死吳三桂就不叛變投清了?就是袁崇煥活著也挽救不了明朝的滅亡。袁崇煥雖然被視為忠臣,被冤屈而死?事實是如此?明朝末年社會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突出,社會秩序混亂,李自成、張獻忠內一呼百應,就反映社會矛盾。就是袁崇煥之死是清朝離間?明朝處於袁崇煥凌遲?大家看到的是冤,在把袁崇煥抓起來時抄家,抄了價值多少財產都沒有關心?所以,沒有正確評價歷史。
-
13 # 這些歷史要讀
個人認為,不算太冤,至少被他殺死的毛文龍要比他冤得多了。
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便身死,古今忠餒有誰知?”袁崇煥到底有沒有私通滿清,這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而事實上,袁崇煥在被崇禎皇帝處死之前,也的確存在通清叛國之嫌疑。而從袁崇煥被處死後,北京百姓分食其肉這點來看,至少當時的百姓也普遍認為袁崇煥是“漢奸”的!
回顧袁崇煥此前的一些舉動,也著實可疑。首先,是私斬大將毛文龍!別忘了,毛部一直在敵後的皮島駐防,始終忠於明朝,不斷干擾滿清的後方。
這就如同明朝架在滿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時刻牽制著八旗,使之無法全力進犯關內。而毛文龍的死,無疑為滿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好處;畢竟背後的隱患沒了,毛部也隨即叛變降清,成為滿清的又一支新生力量。
因此,之後滿清進犯勢頭的加劇,以及明軍反擊力度的削減,與毛文龍的死、部眾的出降都有較大的關係。
其次就是,袁崇煥利用崇禎的信任,到任後便開始排斥異己,逐漸獨攬遼東軍政。然而,這種專橫卻不見得就有利於平遼......
最後,袁崇煥與滿清之間的書信來往次數不斷增多,這也是事實。而如果,他這麼做是想和清朝議和,其實這一點也是有些說不過去的。因為,袁崇煥這麼做,無疑是與之前他在崇禎面前,口口聲聲承諾的五年平遼計劃,是大相徑庭的。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袁崇煥是有叛明降清的可能存在。回想起袁崇煥當年,自以為崇禎年幼可欺,居然敢向崇禎開出空頭支票,誇下海口的說“五年平遼”。
要明白的是,這點所產生的後果,可是十分可怕的。在明朝那時的政治環境下,再結合崇禎的尿性,等他所承諾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煥橫豎都得一死!這一點,為官多年,幾經起落的袁崇煥豈能不懂?
關鍵是到最後,遼事未平,倒是讓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師城下。這換做誰當皇帝,那都會大發雷霆的。加上一些文官的添鹽加醋,那袁崇煥也就難逃一死了!
但不管如何猜測也好,有一點事實是,袁崇煥至死之前,都沒有叛敵,仍舊為國而戰。因此,袁崇煥就是忠臣,不是“漢奸”……
-
1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不冤,一點都不冤。
全體漢族剃了頭,穿上馬褂,跪在八旗兵的鐵蹄下,匍匐喊“嗻”,接受刀與血的洗禮,冤嗎?
我看不冤。
一個沒有英雄,即使有,也要千方百計否定和抹黑英雄的民族,有什麼權力喊冤?怎麼配得上統治這片大好的萬里河山?
“通敵”的袁崇煥,“浪戰”的盧象升,“詐死潛逃”的孫傳庭,一個個都倒下了。
“堅貞”的毛文龍,“殉國”的洪承疇,“忠直”的魏忠賢,萬古流芳。
居然有臉說別人是奴才。
中華文明維護的是什麼?是龍椅上那張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漢族屁股嗎?
因為乾隆皇帝說了袁崇煥幾句好話,就認為袁崇煥通敵。如果漢族人就這點智商,我倒是覺得,反間計也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我記得康熙曾經讚美過鄭成功,還寫過詩。所以鄭成功這個韃子應該被萬世唾棄。
康熙皇帝還曾經為史可法立祠。史可法這個滿遺分子。
雍正皇帝在岳飛墓前親題“碧血丹心”四個大字。
乾隆也讚揚過岳飛,親自題詞讚頌“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一時”。
因民眾憎恨奸臣秦檜,嶽王神廟前的秦檜跪像屢毀屢建,共計8次。其中,清代重鑄了5次,是重鑄秦檜等四人跪像最多的朝代:
清雍正9年,李衛重修岳飛祠墓,錢塘知縣李惺重鑄四跪像,並立碑記之;
乾隆12年,布政使唐模重鑄四跪像;
嘉慶7年,巡撫阮元用收繳的外國海盜鐵炮兵器改鑄四跪像;
同治4年,布政使蔣益澧重修岳飛祠墓,又重鑄四跪像;
光緒23年,布政使張祖翼又重鑄四跪像,刻碑記之。
不嫌丟人,一個自詡為數千年禮儀道德的民族竟然需要另一個識字不過千,文化不到百年,人口不足二十萬的民族來教育怎麼樣辨別忠奸和善惡。
明朝開國重將藍玉,身臨絕域三千里大漠,披肝瀝膽,親冒矢石,九死一生,驅逐北元。手握免死鐵券的他,罪名是“謀反”。他冤不冤?
土木堡之變,于謙受命於危難,臨敵不驚,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立下奇功,“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冤不冤?
後金崛起,熊廷弼率兵御之,寸寸焦土,節節抗擊,被努爾哈赤深恨之。一朝被禍,傳首九邊,他冤不冤?
盧象升的屍體晾在戰場上不許收殮,冤不冤?
孫傳庭“詐死潛逃”,孫太太羞憤跳井,冤不冤?
袁崇煥冤嗎?不冤,他“忠魂依舊守遼東”,維護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垃圾政權?保衛的是什麼樣一個垃圾民族?
剃頭的時候覺得不公平了,換衣服時候覺得不公平了,被殺得人頭滾滾的時候覺得不公平了?
還有臉談公平。
兩個字:活該!
-
15 # 白耀亮
冤不冤就要看是問君子還是問小人?因為君子看遼東看到是責任,是危險,是國家安危。小人看遼東,看到是利益,是陰謀,是排除異己。
袁崇煥為什麼要說五年平遼?小人說是為謀權,謀權又是為什麼?自然是謀利。袁督師死時,家徒四壁,利在何處?如不為利,謀權的目的何在!!!!!
遼東是謀權奪利的地方嗎?君不見,明將人頭滾滾皆血濺遼東,遼東經略或殺或貶,無一善終。遼東是明將的亂葬崗,袁崇煥到遼東是在寧遠駐守,是抗金的最前線,面對的是最兇狠的後金軍隊。我還沒見過那個貪圖權利之人到戰爭的最前線去貪的,是到最危險的地方去貪的。
君不見,太監高第聞努爾哈赤到來,逃跑到山海關,這才是貪之人的真性。君不見毛文龍躲藏於毛島,因後金不能水戰,安全就有了保證。與後金大開集市,搶掠客商,逼遼民挖參,剋扣軍餉,虛報軍餉,虛報軍功,這才是貪之人的本性。
殺毛文龍與袁崇煥本人有何益處?小人曰,是後金提出談和的條件。小人就是小人,你們去看看袁崇煥與後金談和的條款,是袁崇煥在咄咄逼人,是後金極力談和。最後談崩,是袁崇煥要求皇太極退回侵佔遼東土地。我從沒見過想極力談和的一方給咄咄逼人的一方提不合理條件的。小人去補補腦子好不好?
毛文龍不聽朝廷調令,,一必殺!
虛報軍餉,,,,,,,二必殺!
與後金互開集市,,,,三必殺!
破壞袁崇煥圍堵後金,,四必殺!
與皇太極相約威脅登萊,五必殺!
此種逆賊萬死不足惜。袁督師何錯之有?
1644年,李自成大軍圍城,四處勤王之師觀望不前,崇禎自掛於煤山,誰說沒有報應?不要來的太快。祭袁督師在天之靈。
-
16 # 阿名的讀書筆記
事實就是欺君啊。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不管大家怎麼給他解釋,至少崇禎是這樣認為的:mmp,騙到朕頭上了!
他先忽悠天啟,從福建縣令分兩步跳到邊關將軍;然後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天啟論功行賞,給他的賞賜最少,就認為是閹黨蠱惑君王之故,辭官邀名;然後又忽悠崇禎五年平遼,從白身一步登天成為堪比諸侯的薊遼督師。
總之就是大忽悠。
-
17 # 狼的影子319
謝謝邀請,明朝末年的事情我知道的不是太多,不過我個人認為袁崇煥算不上有多大的冤枉,在歷代封建王朝中的武將中,真正經得起考驗,心底無私的武將真是鳳毛麟角,袁崇煥在遼東幾年,確實扼制了滿清入侵的步伐,但是他在遼東也確實有擁兵觀望,福威自用,養寇自重的問題,而且揹著朝廷私下裡跟皇太極苟合,作為執掌重兵的大將,這是嚴重觸犯朝廷忌諱的嚴重錯誤,所以,在發生了滿清兵臨北京的嚴重事件之後,驚魂未定的崇禎拿袁崇煥開刀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
18 # FattyRabbit
個人認為當時袁督師被判磔刑實在有點那個,還花上半年多時間蒐羅證據;其實再過三年就可以欺君之罪判刑,定個“誅滅九族”也是合情合理!
請大家認清一點,大明實際滅亡在於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大家又可曾想過為何西北天滅會發展成農民起義軍,如雨後春筍一發不可收拾? 個人認為正是十六、七歲的少年天子朱由檢巧遇上江湖大騙子,將全國三分二用於平遼外,還加徵遼三餉;崇禎不是不想賑災,只是沒有餘力而且低估了災民力量。
正是那江湖大騙子虛耗國力,從而令大明兩面受敵而亡國,責任誰屬?
-
19 # 野望史今
三國時期的謀士賈詡,有亂武之稱,如果賈詡被漢朝人殺了,估計沒幾個人覺得冤。而袁崇煥擅殺節將,私下議和,其行為和賈詡的亂武差不多了。
袁崇煥被殺其實一點都不冤,崇禎帝在處理袁崇煥不夠果斷,對於明末局勢的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
袁崇煥該殺第一原因在於擅殺毛文龍,這裡且不說毛文龍該不該殺。毛文龍是平遼總兵、左都督、太子太保,手握天啟帝賜予的尚方寶劍,是明朝的一品節將。
而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也手握尚方寶劍,按照明史記載:“賜尚方劍,以便宜誅賞。總兵不用命,立奪其帥印,簡以副將代之。監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劍從事”。這就意味著,袁崇煥的權力只能將毛文龍免職。
但是袁崇煥卻不經過審判直接斬殺毛文龍,這對於武將來說,影響就是一品節將都可以直接殺掉,那麼作為其他武將,該怎麼混官場?
自從宋朝建立之後,採用的以文御武的策略,武將地位開始下降,到了明朝這種趨勢更盛,達到”文視武為奴婢,武視文為仇寇”的地步,武將常受文官欺凌,唯有皇帝可以改善武人地位。
明朝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集團,對皇權制約很多,所以皇帝也需要團結宦官、武將來制約文官集團,以達到權力的均勢。袁崇煥殺毛文龍,實際上是對崇禎皇帝的基本盤的一次打擊。
作為崇禎帝,在毛文龍被殺的第一時間,就需要將袁崇煥明刑正典,以示對武將的安撫。但是崇禎帝在皇太極打到北京後才抓捕袁崇煥,這期間給武將的訊號是,只要能平遼,文官可以隨便不經審判擅殺武將。
這樣以來,武將的生存環境大大惡劣,意味著文官靠不住,隨時都會要了命,皇帝靠不住,文官擅殺,皇帝不管,沒處喊冤。就算是打了勝仗,文官找茬就可以擅殺,武將的眼睛只有看向皇太極。
不敢看向皇太極的武將,也會留下保留實力的想法。所以明末時期,保留實力出工不出力的武將比比皆是,不論仗打贏還是打輸,保留自己的實力最重要,一遇到逆風戰就率先逃跑,比如松山之戰的王樸。
所以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犯了極其嚴重的政治錯誤,帶來的影響就是武將徹底離心離德,對大明朝出工不出力。而崇禎的放任,更是加深這一惡劣影響。
有些人可能不清楚政治錯誤是什麼概念,稍微解釋下,比如現在,文官插手軍隊事物,或者將軍插手地方事務,這就是嚴重的政治錯誤,至少會要斷送政治前途的。若不處理,地方官和軍隊相勾結,會有軍閥割據的風險,所以這種苗頭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扼殺。
袁崇煥該殺的第二個原因其實很簡單,薊遼督師總管對後金作戰,結果皇太極打到北京城,這是多大的失職?現在的食品出問題,多少人慾殺監管人而後快吧!再想想袁崇煥被殺時的人生啖其肉,只不過歷史重演罷了。
袁崇煥該殺的第三個原因還是擅權,在崇禎前期,明朝對後金並沒有媾和的規劃,對皇太極勢力主要是以平定為主,袁崇煥上任之初也是這麼給崇禎提議的。
但是在袁崇煥在任期間,有多次意圖和後金和談的計劃,這又是個極其嚴重的政治錯誤。這就好比二戰,美國國會已經對日宣戰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卻接觸日本,意圖和日本和談,這罪名,大家可想而知。
對敵對勢力是和談是剿滅,這個權力是中央決定的,水滸傳裡的梁山招安,那也是皇帝下旨,高俅不能私自同意招安的。袁崇煥這種行為,真不像一個成熟官僚的所做所為。
所以袁崇煥有兩個嚴重的政治錯誤和一個嚴重失職,為此被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是什麼冤案。
假設袁崇煥成功平遼,這些行為也會為明朝埋下很多隱患,加深文武對立,官員擅自代替中央定外交策略,這兩點都會加深明朝的危機。
另一個影響在於,崇禎剛上任的時候,是非常信任袁崇煥的,但是卻迎來當頭一棒,給年輕的崇禎帝帶來極大的陰影,自此之後崇禎就不信任官僚,對於達不到預期的官員殺的殺,撤的撤,總共換了幾十任首輔、尚書等,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
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何崇禎帝說臣乃亡國之臣了,就是因為袁的事情讓崇禎不信任了。這裡並不是洗白,崇禎帝的所做所為確實是亡國之路,只是探討下他為何會有臣是亡國之臣的想法。
-
20 # 古今通史
撇去個人好惡等等一切影響我們判斷的條條框框,真正的融入那個時代去想這件事情,僅就袁崇煥的死來說,不冤枉,但是他確實有含冤和被殺時機不合時宜的問題。
不要參雜著情懷去解釋歷史問題,也不要為了踩崇禎就把袁崇煥捧上天,因為那正是乾隆所要達到的目的,就不要成人之美了。那麼想事情,出發點就偏離了軌道。
袁崇煥的功過暫時不提,首先他是個人,他有他的性格缺陷和政治素養低等等缺點,所以不要把他捧上天。
他有過錯,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他對大明曾經有過貢獻,有功有過,有對有錯,這才是完完整整的一個人,一個不可能完美無瑕毫無缺陷的人。
回覆列表
袁崇煥被作為魏忠賢餘黨被誅殺肯定是冤枉的,他也是眼睜睜的看著當時的北京市民把他吃掉的。
其原因是他遇到的崇禎皇帝是個儒家憤青出身的帝王,端了袁崇煥的後臺魏忠賢,摟草打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