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事之始

    劉備帶龐統入川,並不是劉備對諸葛亮不信任、也不是龐統想要立功表現自己,故意讓劉備不帶諸葛亮,而是劉備用人高明。諸葛亮和龐統都是荊州名士,無論從名氣、社會背景等方面都旗鼓相當,但是二人的“道”卻不盡相同。

    諸葛亮和龐統的“道”不盡相同

    “諸葛一生唯謹慎”、“將略非其所長”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誠然,諸葛亮在臨機作戰時確實缺少那些“詭道”,而“兵者詭道也”。諸葛亮是不世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但卻不是戰術家,不善行或不願行兵家詭道。陳壽的評語與其是在貶低諸葛亮,還不如說是在讚揚諸葛亮的品德,這才是“將略非其所長”的真正含義。

    公元209年,劉備被任命為荊州牧,正式執掌了荊州。從此之後,劉備集團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時間,歸附入流,群賢畢至,龐統就是在此時加入到劉備集團中的。

    可是,劉備入川的目的就是要攻佔益州,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只能是帶著擅長出奇兵的龐統更為合適,何況,劉備身邊還有一位比龐統還要過分,善行詭道的法正呢!

    為了安置龐統,劉備專門設定了一個副軍師中郎將官職。本來,諸葛亮是軍師中郎將,龐統封為副軍師中郎將很明顯就是諸葛亮的副手。軍師是一個參謀長型別的官職,是不掌兵權的,中郎將掌兵權,卻又沒有參謀軍事的職能。可是,如果把軍師和中郎將結合起來,這個職位就相當重要的了。劉備此舉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手下的兵馬一分為二,分別由諸葛亮和龐統執掌,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劉備對龐統的看重並不弱於諸葛亮。

    劉備被稱為世之梟雄,在其人生軌跡中,不管其在主觀上是怎麼想的,但畢竟在客觀上搶佔了若干恩人同宗的基業,如徐州、荊州和益州。這些做法與封建社會士大夫們的傳統世界觀和人生觀上嚴重背離,尤為士大夫們詬病。

    劉備此次入川,本來就是埋藏禍心,龐統的“道”更適合於做這些事情。龐統也沒讓劉備失望。據《九州春秋》記載:在劉備假惺惺的表示,攻取同宗基業,會被世人所不齒的時候,龐統“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竊以為,這些話諸葛亮是肯定說不出口的。這是典型的為自己老闆做壞事找法理上的支援,屬於幫兇。

    在劉備和劉璋在涪城相會的時候,龐統又進言,讓劉備在酒席上殺死劉璋:“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這個提議符合龐統一貫的“變與奇”的行事風格,又加上了一些法正的“詭”,與諸葛亮“穩、正”的行事風格截然不同。雖然劉備最後制止了這個行為,但在內心深處是讚賞的。

    劉備之所以制止,並不是劉備不想,而是劉備認為自己剛入川,沒有在民眾心目中留下好印象,還沒有來得及把劉皇叔的“仁義”傳播到益州大地。如果在此時就殺死劉璋,那麼勢必會引起益州軍民的強烈憤慨,對日後掌握益州不利。

    在這一點上,劉備和龐統、法正是一類人,和諸葛亮並不是一類人。

    龐統雖然善行“變奇”之術,但內心仍有士大夫節操的堅守

    雖說龐統善行“變奇”之術,但是這只是龐統為了達到目的而實施的手段而已,並不是在心目中一定認為這些手段在世界觀和人生觀上有多麼正確。而劉備則不同,他在心目中對實施這些手段並沒有什麼負罪感。實施與否,並不是看這種手段是否具有正義性,而是隻看實施手段的環境是否合適,能夠為自己帶來多大利益。

    如劉備殺死楊懷、高沛二將,奪取白水關和關內兩萬人馬後,大排筵席,置酒作樂。

    據《三國志 蜀志 龐統傳》記載:劉備問龐統:"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在這段記載中,表面上看是劉備和龐統之間君臣和諧,但實質是劉備酒後吐真言,暴露了其偽善的真面目。而龐統雖然是獻計者,但是內心深處卻並沒有背離封建社會士大夫的操守,所以對劉備的言行才會出言頂撞。

    總結

    劉備帶龐統入川,並不是劉備對諸葛亮不信任、也不是龐統想要立功表現自己,故意讓劉備不帶諸葛亮,而是劉備用人高明。諸葛亮和龐統都是荊州名士,無論從名氣、社會背景等方面都旗鼓相當,但是二人的“道”卻不盡相同。

  • 2 # 笑看三國風雲

    導語:

    用人當用其長,這是劉備得以三分天下的過人之處。做事不憑藉個人的喜好,根據麾下的優點和缺點來任用,從而讓他們各施所長,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把他們的能力發揮出來,既可以擴大事業的發展,也可以讓他們盡展才華。

    在劉備的智囊之中,諸葛亮類似如曹操的荀彧,龐統類似如曹操身邊的郭嘉一樣。諸葛亮擅長戰略規劃,陽謀施展以及民政管理;而龐統則擅長於奇謀戰術,陰謀設計。

    在曹操得到荀彧之後,並沒有將他隨軍出謀劃策,而是讓他坐鎮許都,管理曹操不在許都時期的一切政務,從而讓曹操在征討呂布和袁紹,掃平北方的十幾年中沒有後顧之憂;而郭嘉則隨軍出謀劃策,為曹操消滅呂布和袁紹,以及北征立下汗馬功勞。

    由此可見,曹操在用人方面和劉備有異曲同工之妙,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子上做合適的事情,這就能夠做到物盡其用。

    從劉備入川來看,為何不帶諸葛亮?而要帶龐統呢?這就需要看看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諸葛亮的優點和缺點。

    在小說和現實傳說中,諸葛亮過於神話,正如魯迅曾經評價的那樣”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說傳說故事和小說把諸葛亮描述得太聰明,以至於像妖怪一樣。即使有些人能夠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也無法做到算無餘策,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已經不是人而是神仙。

    透過現象看本質,細讀歷史才逐步明白,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人,只是他所看到的事情,瞭解到的事物比普通人多點,站的位置更高一點而已,因此看問題更加透徹、明瞭,但是也沒有達到成為神仙的地步。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從這個記載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優點和缺點來:民政治理是諸葛亮的長處,奇謀策劃並非他所擅長,當然並不是說他不擅長行軍作戰,只是相對而言,行政才幹能力要比帶兵打仗強一些。理解了這點,也就不難明白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入川。

    劉備不帶諸葛亮入川,也是基於他的 優點,同時也是也是有許多現實的因素制約著,不得不這樣做。

    劉備佔領荊州的時間過短。如果從209年算起,到劉備準備入川,劉備佔領荊州的時間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對於劉備來說,要想完全消化新佔領的荊州時間太短。因此,需要一個能力更強的人坐鎮荊州,理順當地關係。

    荊州人心未附。當年劉表是在得到蒯氏家族和蔡氏家族大力協助下才得以在荊州立足,而劉表去世後,蔡氏和蒯氏卻力舉投降曹操,因此在劉備入駐荊州後,並沒有得到這兩個世家大族的支援。至於其他的世家大族也是處於觀望的階段,這就顯得劉備在荊州的統治根基不穩。

    孫劉聯盟需要繼續鞏固。經過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勢力雖然北逐出了荊州南部地區,但是在荊州北部南陽郡依然駐紮著曹操大量的人馬,隨時威脅著荊州的安危。對於劉備來說,荊州要想安全無虞,就需要鞏固和東吳孫權的聯盟關係,否則以單靠劉備的實力,無力獨存。

    從以上荊州的安危可以看出,荊州正需要這個樣一個擅長處理民政和東吳關係的人坐鎮,不但可以穩定荊州局勢,還可以為劉備征討益州提供穩定的後方支援,而這人非諸葛亮莫屬。

    諸葛亮來自琅玡諸葛世家,在荊州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為鞏固荊州提供了便利基礎。諸葛亮處理民政出色的能力也是穩定荊州的基礎。並且孫劉聯盟的確立出力甚多的正是諸葛亮,有他在,對於孫劉聯盟出現問題,都可以直接處理。

    由此可見,有諸葛亮坐鎮荊州,劉備入川就有了堅實的後方基礎。

    龐統的優點和缺點。

    龐統的智謀類似於曹操身邊的郭嘉,擅長奇謀制勝,這點在向劉備謀劃奪取益州的時候展現得淋淋盡致。

    根據《三國志》龐統傳記載,他向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來奪取成都。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作為已經跟隨劉備幾年的謀士,龐統十分了解劉備的為人和處事方式,故意以這三策請示劉備,讓劉備做出選擇,結果劉備不出意料的選擇了中策來奪取成都。

    從這裡可以看出龐統過人的計策,以及擅長兵戎謀劃的才能。如果把他留在荊州處理民政和東吳的關係,就非常不合適。

    相對而言,龐統所代表的龐氏家族在荊州的影響遠沒有諸葛氏那麼大,不能做到穩定荊州的目的。

    總而言之,正是在劉備離開荊州的幾年中,在諸葛亮的和治理之下,荊州地位穩固,並且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也非常穩定,沒有什麼問題出現,這和諸葛亮坐鎮荊州有很大關係。因此,劉備入川帶領龐統而不帶諸葛亮是最佳的選擇。

    只是可惜的是,後來雒城久攻不下,川中兵力不足,劉備才不得不讓諸葛亮帶領精兵入川,這才給了孫權襲擊荊州機會。否則,以諸葛亮的才幹,孫吳想透過偷襲佔領荊州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當然歷史總是沒有如果的,也不可能重來,但是給了後人無限遐想和足夠的經驗教訓,如何處理紛雜繁擾的事情時候,從中抓住主次,有效的處理問題,做到效果最大化,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學習的例子。

  • 3 # 雨夜構想

    劉備生為人傑自有用人之道,帶龐統不帶諸葛亮是因為龐統在行軍作戰方面的確比諸葛亮要強。

    用人之道充滿智慧,劉備可以說是各中強者。為了留住人才劉備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讓關張效命和他們結拜為義兄弟,為了請來諸葛亮不惜三次親故茅廬。但只是留人,還不是本事,劉備的本事是會用人。

    用趙雲

    趙雲自從和劉備在公孫瓚處見了一面,就對劉備念念不捨了。劉備愛惜趙雲之才對他惺惺相惜,後來趙雲不遠千里來投對劉備一直是忠心不二。自從趙雲來到身邊,劉備就安排他做自己的衛隊長,保護自己和家人。可以說趙雲的個人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劉備看人用人的的水平也是無出右者,趙雲總是能在最關鍵的時候發揮自己最關鍵的作用。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他知道把什麼人放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儘管劉備在夷陵之戰後鬱郁而死,可趙雲始終對劉家政權忠心耿耿。縱觀趙雲一生,沒有像的關羽那樣成為封疆大吏,也沒有像魏延那樣鎮守一方。自己的官位也沒有其他官員高,可是他就是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從沒有任何怨言。並且還做的非常出色。

    用龐統

    這就看出劉備的用人之道,不管任何人只要是我想用你,那一定讓你心服口服,死心塌地的為我效力。這種駕馭手下員工的能力,要是放在今天那也是出類拔萃吧!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分析了劉備的用人之道,他能準確的看出手下員工適合做什麼工作,怎麼樣才能發揮員工最大的潛力。就像他用龐統,在劉備眼中已經把龐統視為自己的股肱之臣。

    諸葛亮和龐統他兩個人確實都是人才,但是術業有專攻。在戰略佈局方面諸葛亮是強項,在戰術運用方面龐統才是專家。諸葛亮也是知道自己在軍事戰術方面有短板,清楚的瞭解龐統在這方面是比自己強。龐統隨劉備入川也是最正確的選擇,劉備的安排也算是人盡其才。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才能確實無人能及,在荊州坐鎮是最好的選擇。荊州剛剛入手,很多事情需要諸葛亮料理。這才有龐統入川,諸葛亮留守。

    劉備是不是錯了呢!劉備沒錯。那時龐統錯了嗎!龐統也沒錯。可惜的是龐統沒有繼續輔佐劉備的機會了,落鳳坡一役劉備痛失臂膀,龐統隕落。但這不能說明劉備用人不明,只能說明戰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那一個先來。

  • 4 # 我是趙帥鍋

    劉備入川時不帶諸葛亮,而帶龐統,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掩蓋自己入川的真正目的;二是保持和孫權的默契,避免他在背後捅刀子。

    首先我們說第一個原因,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劉備入川時,不僅沒帶諸葛亮,甚至連關羽、張飛、趙雲也都留在荊州。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劉備的嫡系都沒有跟隨劉備入川。

    如果這個時候劉備將自己的嫡系人馬全部帶入益州,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警覺,因為這怎麼看都會感覺有些來者不善的味道。在這種背景下,劉璋也好,益州的眾多地頭蛇也好,都會對劉備有所防備,這樣劉備在對益州進行滲透時,其難度自然會增加許多。

    相反,劉備讓自己的嫡系部隊全部留在荊州,自己只帶少部分軍隊,以及一些剛歸附不久的將領謀士入川,顯然會更容易讓劉璋和益州地頭蛇們相信劉備只是來幫助攻打張魯的,並不是想要趁機奪取益州,否則人家為什麼把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都留在荊州呢?

    與此同時,劉備不帶諸葛亮等人入川,也符合法正、張松一夥的利益,因為劉備的嫡系不進入益州,那劉備想控制益州,就只能依靠他們這些益州本土力量。這樣一旦推翻劉璋的統治,他們這些人就是最大的功臣,到時自然就可以靠最前排位置就坐。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劉備才沒有帶諸葛亮等人入川。

    那麼,為什麼劉備非要帶龐統入川呢?這個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因,劉備希望保持和孫權的默契,避免他在背後捅刀子。

    大家知道,劉備在攻打益州時,最害怕的時期就是孫權趁機攻打荊州,一旦這種事情發生,劉備那就是進退失據。

    所以,在攻打益州的過程中,劉備必須和孫權保持默契,否則劉備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更無法全心全意攻打益州。這個時候,龐統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因為龐統正是劉備和孫權兩大集團之間的聯絡人。

    受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任總認為龐統是劉備的人,因為當初孫權不願意重用龐統,所以龐統一怒之下就跑去投靠了劉備。但其實,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根據史書上所記載的內容看,龐統在孫權陣營中的人望,恐怕也就僅次於張昭和魯肅。

    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周瑜去世後,龐統扶送周瑜靈柩到東吳,東吳很多人士都聽到過龐統的聲名。當龐統辭別吳主西歸荊州時,這些人便齊聚在昌門相送,陸績、顧劭、全琮都趕來了。”

    大家知道,陸績、顧劭、全琮都都是江東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後來在孫權稱王稱帝時,這些人都是做在最前排位置。按照這個記載,當時龐統離開江東時,整個江東的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出來為他送行,這本身證明,如果龐統願意留在江東,肯定可以混得風生水起。

    更重要的時,孫權最信任的魯肅,也對龐統非常推崇。據史書上記載,魯肅曾經寫信給劉備說:“龐士元不是一個治理百里小縣的人才,讓他擔任治中、別駕之類的職務,才能讓他施展高才。”後來也正是因為魯肅的推薦,劉備才開始重用龐統。

    從這層意義上說,整個江東從上至下,都非常認可和推崇龐統。面對這樣的局面,龐統不好好在孫權的地盤內發展,卻跑到劉備陣營去發展,這所為何事呢?有人說這是因為孫權不重要龐統,問題是,劉備一開始也沒有重用龐統,只是讓他當了個耒陽縣令啊!

    既然如此,龐統熱臉貼到劉備的冷屁股上,又所為何事呢?換句話說,如果龐統相信自己可以用自己的才華改變劉備對他的態度,那為什麼龐統就不相信,他也可以用自己的才華改變孫權的態度呢?畢竟,東吳上下對龐統,都已經非常認可,這個時候他想讓孫權重用他,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不僅如此,龐統跟著劉備混,想超過諸葛亮地位的可能性,就和他跟著孫權混,想超過魯肅地位的可能性一樣,都不會很大。換句話說,此時的龐統進入劉備、孫權陣營,出頭的機會,以及所能獲取的地位,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也有人說,劉備是漢室正統,大家自然更願意追誰他。問題是,諸葛亮效忠劉備,諸葛謹效忠孫權,黃權最開始追隨劉備,後來被迫投降曹丕,都沒有人因此非議他們。當然,諸葛亮效忠劉備,自然是一代名臣,魯肅、諸葛謹效忠孫權,同樣也是一代名臣。既然如此,龐統為什麼一定到劉備那裡發展呢?

    更關鍵是,魯肅認為龐統有才,竟然不極力向孫權極力推薦,反而向對手劉備推薦,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

    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魯肅應該先力勸孫權重用龐統,如果孫權不肯重用,魯肅就應該希望龐統永遠沒有機會被人重用。因為,如果龐統被其他人重用,肯定會成為江東的心腹大患。

    但是呢,魯肅卻一反常態極力向劉備推薦龐統,這所謂何事呢?即便魯肅忠厚老實,問題是,他作為孫權帳下的首席大臣,不想盡辦法給主公孫權收攏沉人,卻反而把人才推薦給對手劉備,尤其是這個人才還是大家公認的大才,這要是孫權知道後,會怎麼看待魯肅的這個行為?

    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是,龐統是一個孫權和劉備兩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中間人物。雖然諸葛亮有諸葛謹這一層關係,但因為諸葛亮早已經徹底融入劉備的陣營,所以孫權不可能接受諸葛亮來當雙方合作的聯絡人。當然,對於劉備來說,肯定也接受不了魯肅或諸葛瑾這種人當雙方的中間人。

    在這種背景下,當孫權決定和劉備結成聯盟時,孫權集團就讓還沒有完全融入自己的龐統進入劉備的陣營中,當雙方合作的中間人,為雙方牽線搭橋。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龐統雖然在江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卻大老遠跑去去投靠劉備。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魯肅要向劉備推薦龐統的原因,因為只有龐統進入劉備的權力核心,孫權集團才敢放心和劉備合作。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劉備在魯肅推薦之前,不敢輕易重用龐統。而在魯肅推薦龐統龐統之後,劉備立馬讓龐統進入自己的權力核心。

    從這層意義上說,龐統投靠劉備,是劉備、孫權結盟下的產物,而因為龐統的存在,劉備、孫權也才能達成很好的默契。也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劉備在攻打益州時,才特意把龐統帶在身邊,目的就是讓孫權放心。事實上,在龐統戰死之前,劉備和孫權的合作,一直都非常默契。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劉備入川沒有帶上諸葛亮,而是帶上龐統的原因:

    一方面,就是劉備對諸葛亮的定位

    讀《三國志》我們可以發現,在諸葛亮出山後,在劉備處除了運籌帷幄,規劃了“隆中對”,主要負責的還是外交、後勤工作,而《三國演義》提到的火燒博望坡等戰役,其實是劉備自己指揮的。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打贏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劉備平定荊州,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即使劉備入川后,發動漢中之戰,劉備帶的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在夷陵之中,劉備同樣沒有帶上諸葛亮。所以,在劉備眼中,諸葛亮更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這樣的一個蕭何式的人物。

    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形勢需要諸葛亮坐鎮後方。

    當時劉備初定荊州,而且荊州是劉備集團的唯一後方,曹魏與東吳俱是虎視眈眈,絕對不容有失,否則益州攻取不下,荊州又失,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一下,劉備在最初入蜀時,為了鎮守荊州,留下的是什麼班底,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而自己則帶的是龐統、魏延等人。可以說,劉備是將自己最精華的文臣武將留在後方,同時,諸葛亮在後方還要負責前方大軍的後勤保障。

    至於,諸葛亮身臨前線,率兵北伐,則是要到劉備託孤之後了。

  • 6 # Shuai為愛停留

    當時沒有入川之前劉備只有一個地盤,那就是荊州,荊州原本是劉表的。因為當時劉表的孩子叛變,投了曹操,這樣一來本來在荊州休養生息的劉備坐不住了。他和曹操可是死敵,劉表的兒子都已經投了曹操那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劉備了。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備又沒有多少兵馬,抵抗不了曹操的大部隊,只能和東吳的孫權聯手共同抵抗曹操。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上演了赤壁大戰,周瑜打敗了曹操。魏國損失慘重,只有回到北方休養生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僅拿到了荊州還順便得到了荊州,其他的三個郡。可以說是滿載而歸。

    在後來的幾年內,三個國家都平安無事,沒有在一起任何的戰爭。這個時候劉備又坐不住了,他的旁邊就是西川,如果能夠順利的進入川地那就太好了。傳遞的同齡者,也是劉備的一個親戚。但是如果他戴上諸葛亮一起去西川的話,好不容易得來的荊州和三個郡,要是被東吳趁勢搶走的話,那就太可惜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家肯定會問他不是還有兩兄弟張飛和關羽嗎?大家肯定都知道關羽張飛兩個人的性格都不堪大用。張飛曾經有過獨自守城的經歷,不是也是失敗了嗎?所以說劉備想把諸葛亮留在荊州輔佐,關羽守城。如果程序失敗的話,還有一個老基地。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和龐統一起入了川。再加上其實龐統的軍事能力比諸葛亮要強一點。加上諸葛亮剛跟隨劉備的時候,一直乾的時候請工作,他在前方打仗後方由諸葛亮調配人馬和支配糧草,劉備也是特別放心的。

    所以小編認為當年劉備進川的時候沒有叫上諸葛亮一起去,是為了保全大後方的安定。總不能前方在打仗,後邊兒基地又被別的國家給侵佔了,又回到原點,沒有根據地怎樣去稱王稱霸呢?所以劉備整個的格局觀戰略方針是正確的,他知人善用,知道每個人應該所處什麼樣的位置,才會更加的合理。分工明確了,這樣大家各司其職才不會吧,好不容易得到的這一點點家當全給敗壞掉了。

  • 7 # 山野苦樵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進可攻,退可守,劉備”借”得荊州,一直把它當作大後方,根據地。因此,他在入川時,安排諸葛亮坐鎮荊州守好老家是十分必要的。

    龐統人稱風雛,足智多謀,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劉備帶他人川取蜀,他是完全能勝任的。問題出就出在龐統一死,造成劉備獨力難支,使得諸葛亮不得不從荊州分兵,把留守任務交給關羽,自己親自前往蜀中救援,這樣就造成了後方空虛。

    後來因關羽丟了荊州,造成了劉備無路可退,又加之為報私仇南下伐吳損兵折將,大傷元氣。這樣就導致後來的蜀國只能偏安一隅,長期盤踞在川蜀一帶,北望中原,無能為力,到後來率先滅亡。

  • 8 # 中州史話

    諸葛亮、龐統都是當世英才,阿中相信不管是帶諸葛亮還是帶龐統,劉備都有極大可能會消滅劉璋,獲得蜀地,只是兩個劇本的故事會不太一樣。那劉備為何做此選擇呢?

    入川不是去打張魯,而是去取劉璋

    (法正)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三國志·先主傳》

    然而,這一次不同往常,並不是真的要幫劉璋去對抗張魯,而是假途滅虢之計。此時的劉備已經不需要寄人籬下,此時的劉備已經有了地和糧,地時的劉備要飛龍在天了。如果是去打張魯,劉備根本不需要自己出走,派關羽帶一萬兵馬足矣,而劉備親自出馬就不是打一仗那麼簡單了,這一點劉璋沒有意料到。

    那取蜀地劉璋是諸葛亮三顧茅廬時的戰略構想,帶上諸葛亮豈不是正得其宜?這是因為諸葛亮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諸葛亮=兵馬錢糧

    打仗從來不僅僅是靠雄壯的兵馬,否則呂布的幷州鐵騎、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豈不是早統一天下了,打仗打的更是後勤補給,是兵馬錢糧。諸葛亮是全面的政治型人才,從南取荊州四郡時開始,他就被委以總排程官的角色,就像荀彧在許昌乾的活,就像蕭何在長安乾的活,諸葛亮貓在公安就是要源源不斷地為前方戰場送去兵馬錢糧,支撐著戰爭打下去,直到勝利的那一天好擺慶功宴。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三國志·諸葛亮傳》

    劉備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心裡比誰都清楚,他更不會以為自己是兵仙韓信,帶著一兩萬人馬就能輕鬆地擺平劉璋。無論如何,劉璋父子已經在蜀地經營了二十多年,蜀地的地形又是易守難攻型的,他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時沒有堅強的後方支撐怎麼能行呢?有了諸葛亮在後方的支援,劉備即便是進兵途中遇到挫折,憑藉後方源源不斷輸入的兵源和糧食,他也有時間去扭轉局面,最終贏得對劉璋的勝利。

    劉備帶的是新人,留守荊州的是老人

    何為將?統兵,征討,封疆耳。荊州安定以後,劉備入川去開闢新的戰場,除了龐統,劉備還帶了黃忠、魏延、霍峻、卓膺、劉封、伊籍、陳震等,這些人都是在荊州新歸降劉備的,他們想的就是建功立業,封官受賞。劉備帶著這一群虎狼到蜀地,有這麼大一個戰場,他們一定會拼了命地表現自己。

    “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劉備的老班底人馬,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糜竺等,大多數都留守在荊州。這一方面是因為荊州是劉備的基本盤,要有可靠的人駐守保障,另一方面這些人都是已經證明過忠誠和能力的,不需要先鋒開道,留作預備隊就足夠了。

    劉備入川是一項戰略決策,是提前就計劃好的,人員安排也必然是經過精心商榷佈置的,這不僅僅是龐統和諸葛亮帶誰玩不帶誰玩的問題,更是要考慮保障這一計劃如何能穩妥地實現,佔有蜀地成就一番霸業的大計,劉備錯過了太多的機會,這是他最後一次的機會了。因為在演義裡增加了龐統嫉妒諸葛亮的戲份,讓人誤把二人對立起來,其實他們都是劉備的謀主之一,即便是兩個人都不帶,也未必見得劉備就拿不下蜀地。

  • 9 # 奕天讀歷史

    劉備帶龐統入益州,而不是帶諸葛亮主要因為兩個原因,這個在《三國志》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了。

    第一個原因,諸葛亮和關羽、張飛都有自己的任務,龐統卻相反。

    赤壁之戰後,劉備攻佔了荊襄七郡中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又從孫權手裡借到了南郡。

    諸葛亮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管轄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

    劉備西征益州之前,孫權派人想越過劉備的地盤,進攻益州,劉備派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劉備自住孱陵。

    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已經各有管理荊州不同區域的任務,劉備離開荊州時,也需要有人鎮守荊州,聯合孫權,防禦曹操,沒必要做大的調整。

    龐統等人卻相反,龐統開始並不受劉備重用,在魯肅和諸葛亮的強力推薦下,才被劉備封為軍師中郎將。劉備也不會那麼快就信任剛投降過來的將領,不留自己的親信鎮守荊州,而讓他們負責。

    第二個原因,龐統強烈建議劉備攻取益州

    龐統在得到劉備信任後,給劉備諫言,說荊州已經荒殘,並且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但是益州卻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可以拿來成就大事。

    劉備當然要表演一下了,“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不肯去取益州。

    龐統只能繼續勸諫,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後,告訴劉備”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誰出主意,誰執行,這一般也是領導分配工作的原則,劉備自然會帶著龐統去攻打益州了。

  • 10 # Zh上善若水W

    諸葛亮在三國當中,鞠躬盡瘁的賢臣口碑,為後世留下了重要的影響。還在南陽茅廬的時候,他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計策,自此之後得到了劉備的信任,劉備恨不得與他同食共寢。但是在三國曆史上和諸葛亮齊名的,還有鳳雛先生。當然,這兩個人都被劉備收在麾下,可是劉備在入川戰爭這樣重要的時候,帶著和他一起出徵的人不是他合作已久的老夥伴,諸葛亮,而是新拜在他麾下的龐統。

    諸葛亮和龐統人稱臥龍鳳雛,同為荊州青年才俊,諸葛亮一出山就給劉備集團設計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規劃,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端的厲害。劉備高興的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龐統剛開始沒被劉備重用,在魯肅和諸葛亮雙重推薦下方才得到劉備賞識。親待亞於諸葛亮,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劉備出兵搞劉璋,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劉備入蜀是其圖謀天下的重要一環,邁開這一步方能大展宏圖,可是龐統地位在諸葛亮之下,親密程度也在諸葛亮之下,為何劉備入蜀要帶龐統而不帶諸葛亮呢?

    第一,就當時的局勢而言,荊州比益州重要。老人家說過一句話,幹事業必須要有根據地,沒有根據地就容易變成流寇,根基不穩,大業難成。荊州六郡就是劉備集團的根據地,這個根據地堅決不能丟。而且從後來諸葛亮的回顧來看,當時劉備集團的處境岌岌可危。劉備入蜀之後,大功臣法正飛揚跋扈,有人就勸諸葛亮跟劉備說說,讓法正收斂點。諸葛亮說,當時主公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幸虧法孝直成為他的翅膀,讓他能夠展翅翱翔。 因此在劉備心裡,諸葛亮的能力是大於龐統的,所以他留諸葛亮守荊州,而帶龐統圖益州。即使益州到時候拿不下,劉備也可退守荊州。所以劉備帶了龐統而不帶諸葛亮。

    第二,諸葛亮的政治頭腦比龐統高明。諸葛亮是戰略家,大局觀很重,開始的隆中對和後來的六出祁山就是明證。雖然好多人都從各種角度解讀他這兩個戰略的不合理性,但都是成敗論英雄的說法。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是“待天下有變”,需要的是時間,可是劉備集團最缺的就是時間。六出祁山的核心也是讓曹魏集團生變,其實他的戰略規劃已經達成了。正是在他頑強不屈的攻擊下,曹魏集團堡壘從內部攻破,司馬懿集團趁機上位,曹魏集團內鬥激烈,蜀漢才多續了若干年的命。如果曹魏集團是鐵板一塊,就憑偏居一隅的蜀漢那點抵抗力,早被滅了。而守荊州其實打的就是政治仗,諸葛亮在荊州就能實現劉備集團聯吳抗曹的戰略規劃,所以劉備留諸葛亮而不留龐統。

    第三,龐統的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強。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稍差在當時是有公論的,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但是諸葛亮為何打仗從未大勝也未大敗,那是因為他掌握了蜀國絕對的人力物力資源,能從大局上把控事態發展。劉備入蜀時諸葛亮剛出山,書生意氣,沒有經過實踐的歷練,但龐統卻曾經是周瑜的功曹,也就是作戰參謀長。周瑜是漢末不世出的名將,龐統在他身邊追隨多年,沒學會看也看會了。而劉備入蜀需要的是能夠隨時在身邊出謀劃策的作戰人才,所以龐統在這方面比起諸葛亮優勢很明顯。只可惜龐統很快戰死,沒有把平生才華發揮出來,所以劉備非常痛惜,言則流涕。因此諸葛亮是政治人才,龐統是軍事人才,劉備心裡一個門清。

    臥龍鳳雛的才能不相上下,其實帶誰都是穩贏的局面,只可惜時運不濟,龐統沒能發揮出他的才能就一命嗚呼了,真是天妒英才啊!

  • 11 # 劍膽琴心01

    因為龐統是新人,劉備這樣做是韜光養晦。

    劉備當時是打著幫劉璋抵抗張魯的名義入川的,其實他是想以張松、法正為內援,奪取益州,如果帶領的人馬過多,勢必引起對方懷疑,所以諸葛亮、關、張、趙這些智勇兼備,頗有名望的人劉備一個不帶,而是率領新人龐統、黃忠、魏延入川,這樣劉璋就會放鬆警惕。

    劉備把諸葛亮留在荊州是對的,荊州是大本營不能有失,萬一取川不成功,劉備還有退路。而且諸葛亮的方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很正確,如果諸葛亮一直待在原地,荊州也不會丟。可惜後來龐統身亡,劉備不得不抽調諸葛亮等人增援,致使荊州的兵力大減。

    劉備入川時帶去的兵士不足1萬人,劉璋還給他添了不少人馬物資,當劉備到達葭萌關以後就停止不前了,他並沒有去攻擊張魯,而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部隊因此慢慢地增加到了3萬人,這時劉備的野心也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 12 # 姑且說

    入川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入川成功,則奪取巴蜀有望,蜀漢國力將進一步提升,實現隆中對兩路併發收復中原的戰略部署,可以說事關劉備集團的興衰成敗。但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情,劉備放棄了“如魚得水”的諸葛亮,而帶領龐統去實施,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一、龐統之才,不亞於諸葛亮,且更擅長於軍事

    諸葛亮被時人稱之為臥龍,龐統被稱之為鳳雛,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說明兩人的才華是不相上下的,這是劉備帶龐統入川的基礎。如果龐統是個繡花枕頭,自然不會帶他。

    其次,兩人的才華各有所長。諸葛亮是個行政高手,擅長於內政、後勤等,大概類似於劉邦的蕭何;龐統則是個智謀之士,擅長於軍事、謀略,相當於是劉邦的張良。

    龐統評價自己: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劉曄評價諸葛亮: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劉備此次入川,幫助劉璋抵抗張魯入侵的表面目的背後,其實是想趁機侵佔益州,征伐打仗是避免不了的。知人善用的劉備當然要發揮龐統的優點。

    而前線軍事行動,必然需要後方相應的後勤保障。雖然在與張魯作戰中,劉璋會保障劉備軍隊的糧草,但是一旦翻臉,便需要荊州大後方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而後勤保障自然是諸葛亮的長處。

    可以說,這樣的方式充分發揮了龐統諸葛亮二人的優勢!

    二、荊州大後方,不容有失

    劉備雖然入川,但荊州作為劉備的基本盤,絕對不允許有失。劉備雖然趁赤壁之戰後取得了荊州,但荊州面對的形勢依然嚴峻,曹魏虎視於北方,東吳窺伺於側,都想著趁劉備率領大軍入川,荊州軍事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吞併荊州。因此,劉備必須留下可靠的人手來守衛荊州。

    關羽、張飛雖為軍中悍將,萬人敵,但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點,不足以應對荊州錯綜複雜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便成了最為合適的選擇。一來諸葛亮善於內政、後勤管理,荊州等地新附劉備,正需要諸葛亮發揮長處,去穩定當前局勢,並支援前線;二來諸葛亮素來穩重,不冒進,既與荊州世族多有關聯,又能與東吳保持良好關係,可以確保荊州不丟失;三來諸葛亮投身劉備集團時間已長,深得劉備信任,又有威望,還可一定程度上壓制關羽、張飛。

    而劉備將龐統帶走,除卻龐統本身擅長軍事謀略之外,也有他剛投靠劉備,威望不足以壓陣荊州的原因。

    三、龐統投靠劉備不久,需要表現機會

    劉備入川,率領的主力將領大多數是平定荊州之後,剛剛依附劉備的魏延、黃忠以及龐統等人。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剛依附劉備,立功心切,迫切的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贏得劉備集團的認可;另一方面荊州需要可靠的嫡系來守衛。於是劉備便綜合考慮,順乎實際給了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收攏人心。

  • 13 # 歷史都付笑談中

    1、鎮守荊州更重要

    荊州的形勢很複雜,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勢力交錯,需要得力人員鎮守。

    諸葛亮正是留守後方的最佳人選。在歷史上,劉備和諸葛亮一外一內,劉備負責前線廝殺,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食,兩人配合十分默契。

    另外,諸葛亮外交能力強,能較好地處理好和東吳的關係,所以留諸葛亮在荊州,劉備是非常放心的。

    2、不想暴露野心

    劉備是打著救援劉璋的旗號入川,不想一上來就露出獠牙,所以劉備不光沒帶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這些重要將領都沒有帶,就是露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來,讓劉璋放下戒備。

    劉備這一手也挺高明的,帶著少量部隊,吃穿都用劉璋的,美滋滋。

    等後來內應張松暴露,雙方翻臉以後,劉備就馬上命令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了,因為這時需要他們來加快戰爭的程序。

    3、龐統更擅長奇謀

    諸葛亮被稱為千古賢相,他的能力主要在內政、外交、戰略上。至於說歷史上的諸葛亮也統率過大軍北伐,那是因為後來實在無人可用了,書生統兵,迫不得已。

    劉備入川這個時候,還不至於讓諸葛亮上前線,帶兵打仗、運籌帷幄,龐統、法正更在行,所以劉備把龐統帶在身邊,遇事商量一下,可惜龐統中箭犧牲,實在是劉備集團莫大的損失。

  • 14 # 公明淏

    這件事記載的很清楚,入川的計劃是龐統提出來得!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劉備猶豫再三說,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

    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

    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龐統說的“有道理”?咱是不知道有什麼道理!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就是有道理?那麼人家曹操打你是不是也有道理呀?莫非他就沒有料到劉璋被逼急了也是會反抗的吧,雒城軍民同仇敵愾,把講“道理”的人都給射死了!豈有此理。

  • 15 # 面對現實1976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荊州襄陽人,早年在“水鏡”司馬微門下學習,其叔叔龐德公將龐統與諸葛亮司馬徽並提,說龐統是鳳雛,孔明是臥龍,司馬徽是水鏡。徐庶講: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先投孫權陣營,龐統不喜歡周瑜這個人,所以孫權只封個功曹小官給龐統。

    魯肅知道龐統的才能,所以寫信給劉備,劉備見龐統長相難看,也沒重用龐統,打發龐統到耒陽縣當個縣令。諸葛亮聽說龐統來投,竭盡全力向劉備舉薦龐統,劉備才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職務一樣高低。

    西川劉璋,因為漢中張魯要攻打西川為母報仇,劉璋派法正來荊州,請劉備出兵幫助抵抗張魯。龐統向劉備獻上中下三計,要劉備藉機拿下西川,開始劉備有點心理陰影,不願奪取西川,龐統說: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劉備想想龐統的話有道理,就同意了取西川的計策。

    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而是帶上龐統呢?當時劉備的地盤只有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和向孫權借來的南郡。是劉備的根據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容不得有任何風險。另一個取西川是龐統的主意,西川的軍事力量非常弱小,以龐統的才能足夠把事情辦好,還有一個龐統的心理因素,龐統投劉備後還寸功未立,幫劉備取西川正好立下軍功和諸葛亮持平。

    龐統跟劉備入川圖謀劉璋,駐軍葭萌關,劉備採用了龐統的中策,斬殺劉璋大將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公元214年,在攻打雒城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被飛箭射中身亡,死年才三十六歲。龐統死後,劉備非常悲痛,追封關內侯,諡號靖候,葬於落鳳坡。宋朝詩人陸游路過龐統墓時,曾作詩一首:鹿頭山過士元墓士元死千載,悽惻過遺祠。海內常難合,無心豈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

    如果龐統不是英年早逝,三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劉備有龐統出謀劃策,拿下漢中,平定西川內部是小菜一碟。荊州有諸葛亮坐鎮,有關羽,張飛,趙雲三個絕世猛將在手,待西川漢中安定後,分分鐘鍾可取曹仁守城的襄陽樊城,進一步奪待南陽,諸葛亮的隆中對有可能實現。

  • 16 # 窗外7500

    首先說劉備是有眼光的,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留下諸葛亮守荊州,帶龐統入川是明智之選,依個人看,龐統的軍事才能是強於諸葛亮的,而諸葛亮治國才幹又是強於龐統的。諸葛亮偏謹慎,大方向把握的極好,統龐偏於激進,不拘小節,否則也不敢以身入曹營獻“連環計"了。帶龐統而留諸葛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是相得益彰的決策。實際也驗證了這點,正是留下了諸葛亮,在伐西川時才荊卅才沒有出過任何亂子,從而保證了錢糧的供應,這才能在西川堅持下來。後來龐統戰死,不得不調諸葛入川,荊州只留下關羽,才出了陸遜白衣渡江的亂子,丟失了荊卅,蜀漢大業受到了巨大損失。如果龐統不死,諸葛鎮守荊州,恐怕不會出現孫劉聯盟的破裂,或許北伐大業亦可成功吧

  • 17 # 不沉的經遠

    劉備入川時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是因為龐統和諸葛亮兩個人當時在劉備集團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可能因為演義的原因,很多人都覺得諸葛亮一到劉備身邊充當謀士一類的角色,而龐統和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所以龐統來了以後兩個人就一起成為劉備的謀士。然而實際上在正史中,諸葛亮開始確實在劉備身邊充當過一段時間的謀士,不過在奪取荊南四郡以後,諸葛亮就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掌管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民政事務。

    而龐統被劉備招納以後,他的職務雖然和諸葛亮一樣是軍師中郎將,但是他的工作卻偏重謀士方向,和諸葛亮原來的工作職責相似。

    所以劉備不僅留下了關羽、張飛、趙雲這三個軍方地位最高的人,還把諸葛亮也留下。畢竟和龐統相比,諸葛亮跟隨時間更長,更得劉備的信任,而且此前也有管理地方的經驗,留在荊州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劉備把龐統帶在身邊,是希望他為自己出謀劃策。這也符合當時諸葛亮和龐統在劉備集團中各自的定位。

  • 18 # 貓爺歷史觀

    那麼劉備入川時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和關羽等人,而只帶了龐統等人,我覺得原因有三。第一個原因就是,雖然益州很重要,荊州在當時來說更重要,因為入川前劉備並沒有十全的把握一定能取得益州。

    況且荊州當時已經牢牢控制在劉備手中,劉備不願意偷雞不成再弄髒了手。如果荊州一旦丟失,益州也沒有奪取成功,劉備將失去了立身之地,沒有了創業本金。

    第二個原因,諸葛亮除了軍事才能,更善於治理內政。把荊州交給諸葛亮和關羽等,劉備更放心。更重要的是,在戰略戰術上龐統更勝一籌,到了益州少不了打仗,帶著龐統更穩妥些。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是荊州的代表,他跟荊州許多大家族都關係很好。把諸葛亮留在荊州,更容易安撫荊州大族。有了這些荊州大家族的臣服,荊州相對來說更安全些。

    所以,相對來說,帶走龐統留下諸葛亮是最好的安排。畢竟這樣人盡其用,也確保了兩種不幸的機率更低發生。

  • 19 # 超級視野

    徐庶曾經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龐統的能力不亞於諸葛亮,劉備入蜀帶龐統而不帶諸葛亮,是從長計議的結果。

    出於穩固後方的考慮

    諸葛亮出山以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出使東吳,一手促成了聯吳抗曹的大計,彼時他只是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小夥子,這讓所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赤壁之戰以後,荊州新定,需要有人來治理。諸葛亮是最佳人選,臥龍先生的名號在荊州一代很響亮,而且諸葛亮的叔叔曾長期在劉表手下做官,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在荊襄一代威望極高,和原荊州牧劉表是連襟,又和龐德公是親家。所以,無論是照顧荊州本地人的感情方面,還是與東吳打交道辦外交方面,劉備集團裡沒有第二個人比諸葛亮更適合留守荊州。

    出於人盡其才的考慮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以前,輾轉於各諸侯之間,勝少敗多,最輝煌的時候也做過徐州牧,但轉眼就被呂布偷襲奪走了。這一切都是因為缺乏戰略規劃,而諸葛亮出山後彌補了這個短板,隆中對的提出令劉備茅塞頓開。但是一個好的戰略的提出者,並不一定是最佳的戰略執行者。劉備入川的理由是幫劉璋對抗張魯,名義上是去幫忙的,但無論是張松獻圖,還是法正賣主,實際上是去奪益州的。實際要做的事,與道義是相違背的,劉備深知諸葛亮是正人君子,入川要做的“髒活”不適合他,而龐統剛投奔自己,急於表現,能力又不亞於諸葛亮,所以帶龐統入川更合適。

    在劉璋撕破臉皮,兵戎相見以後,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和江陽。龐統帶兵攻打雒城,意外中流矢死亡,劉備悲痛萬分,每提起龐統都淚流滿面,更是親自給龐統挑選了墓地。不難看出,劉備對龐統和諸葛亮都是非常重視和親近的,帶誰不帶誰也是經過周密考慮的,必要的時候,以命相搏的關鍵時候,雖然是兵分兩路,但也算大家一起上了。

  • 20 # 山野老人

    劉備入川時,為何不帶上諸葛亮而是帶上龐統?

    諸葛亮與龐統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在謀略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帶上龐統入川,與帶上諸葛亮入川有什麼不同呢?

    劉備帶上龐統入川,也許就是一個隨意決定。

    一定要說出一些理由,也許是龐統初來乍到,給龐統一次表演的機會,或者是說劉備想借此試試龐統的真才實學。

    劉備入川時,帶上龐統是在下一盤大棋!

    劉備帶著龐統入川,在下一盤什麼樣的大棋呢?

    劉備按照《隆中對》的構想,正在佈局統一天下這盤大棋!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統一天下的路線圖。

    《隆中對》為劉備描繪了統一天下的路線圖,讀讀下面這段話,就會明白諸葛亮統一天下的路線圖清晰明白。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這段話概括起來就是兩個“二”。

    第一個“二”,是分兩步走。

    首先佔領荊州,然後佔領益州。

    第二個“二”,就是兩條進軍路線。

    第一條進軍路線就是從荊州出發;第二條進軍路線就是從益州出發。

    諸葛亮對此強調說,只要按照這樣的路線圖作業,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二,劉備準備好了第一條路線。

    劉備從隆中請來諸葛亮後,已經完成第一條路線的準備工作。

    劉備在諸葛亮輔佐下,透過外交,以租借的名義,從孫權那裡得到了荊州的南郡。

    之後,透過戰爭,從劉表的舊部奪回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荊州南四郡。

    荊州七郡,劉備控制了南郡、江夏郡、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六郡,只有南陽郡控制在曹操手裡。

    從這個角度講,劉備已經控制了整個荊州的局勢。

    另一個角度講,劉備入川之前,將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重要人物都留在了荊州。

    也就是說,劉備從人才這個角度講,也完成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佈局。

    由此,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從荊州出發的第一條進軍路線已經準備就緒。

    只等“天下有變”,劉備就可以命令關羽這個上將帶著諸葛亮、張飛、趙雲等老部下向宛、洛進軍。

    三,劉備正在佈局第二條路線。

    這一次,劉備入川,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佔領益州,這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但是還有一點,被歷史學家忽略了。

    劉備這次入川,除了帶上龐統這個與諸葛亮齊名的軍師外,還帶上了黃忠、魏延等新來的名將。

    這說明劉備不但要佔領益州,還要組建一支與荊州留守人員匹配的隊伍。

    劉備這次入川因中途失去了龐統,但又來了個法正填補了龐統的位置。

    由於劉備對於進攻益州,沒有信心,忽略了龐統趁機綁架劉璋,迅速佔領益州的計謀,致使進攻益州出現麻煩,不得不調動駐守在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前來支援。

    後因馬超的介入,迅速攻佔成都,徹底控制了益州。

    到此,劉備除了控制益州外,還完成了人才配備工作。

    此時的益州,文有法正、諸葛亮;武有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可以稱之為高質量完成了統一天下第二條線路的準備工作。

    萬事齊備,只欠東風。

    客觀講,此時的劉備只要謀劃好,荊州方面,讓關羽這個上將率領荊州軍隊,“以向宛、洛”;益州方面,讓諸葛亮如蕭何一般留守後方,劉備自己親自率領法正、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惜一手好牌,由於關羽的亂動,前功盡棄。

    綜上所述,劉備按《隆中對》規劃,佈局天下,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被關羽盲動的一腳,打亂計劃,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你愛看的電視劇,你是每天都追,還是死等著全集一把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