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輝boss
-
2 # 菩提樹下菩提思
這個從現代政治的理解,就很容易,1071年王安石變法,他背後的政治勢力是皇帝宋神宗為首,宋神宗是法定大宋王朝的第一人,譬如現在某些國家的總統,屬於臺上的當權派,而司馬光當時屬於反對派,非主流派,背後是太后一黨,類似現代國家的議會一派,宋神宗屬於大宋歷代皇帝中有作為的,譬如擊敗當時的越南政權,也就是古稱安南,利用王安石變法的紅利,收復了西部失地,逐漸在西夏鬥爭中佔領上風,可惜他38歲去世,直接導致變法失敗。司馬光的政治後臺是由宋神宗母親高太后,宋神宗去世後,高太后掌權,扶持10歲的,宋哲宗上臺,太后反對變法,遂重用司馬光,基本把新法都廢除了。封建時代,在野黨和執政黨之間的鬥爭,在野的,幹不過執政的。
-
3 # 洋哥說歷史
司馬光在朝廷任職期間,曾於王安石多次共事,然而由於政治見解的不同,兩人漸行漸遠,最終反目成仇。
王安石的變法是透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以解燃眉之急;而司馬光則主張循序漸進,要穩妥小心。二人互不相讓,神宗無奈之下,只得讓司馬光出任西京御史臺,外遷洛陽,在這一局的爭鬥當中敗北。
-
4 # 行道者啊亮
王安石變法時間有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王安石變法時間是從1069年至1076年,歷時7年。
另外一種說法是1069年至1085年,這段期間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起至宋神宗去世結束,歷時16年之久。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自推行以來就飽受猜忌,出現了一波擁護派和守舊派,一方擁護一方反對,雙方打的不可開交,保守派從各方面攻擊變法,企圖罷免新法,而著名的司馬光就被歸列為守舊派一黨,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這不禁讓人們好奇,司馬光為何會反對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曾在宋仁宗時期就提出了免役法,照理說其思維模式和想法與王安石是接近的,其次司馬光曾支援范仲淹改革,不算是因循守舊之人,到了真正變革的時候為什麼會反對呢,其原因各有說法,其眾說紛紜。
說法一:司馬光認為這場變法推行的新法弊大於利,弊處要比好處多,這就覺得沒有變法的必要了。
說法二:司馬遷生活於封建社會,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學的毒害很深。生活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要想接受新思想,新思維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司馬光就是屬於守舊派的一員,故而反對變法,屬於理念差距。
說法三:司馬光為了自身利益,王安石變法受到最大程度傷害的要數官僚地主了。北宋中期,官僚集團臃腫而龐大,在這個體系中,官員人數眾多,享受國家很好的俸祿優待,有錢拿還不用辦事,文武百官的生活可謂是相當幸福的。王安石新法推行,首先針對的就是官僚地主,且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官僚的特權及損害了其經濟利益。
司馬光當時正在寫《資治通鑑》,他花費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本著作,寫完他已經是個66歲的老頭子了,司馬光一心就想編修史書,對政治沒有野心,他反對變法是因為出於私心。當時當官俸祿高,事情少,自己要想無後顧之憂的寫書,又有錢養家,那麼當官是最好的選擇了,每月有錢拿,又能幹自己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三種說法誰真誰假,真真假假現在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
5 # 滾滾江水mzs
王安石自幼聰穎、好讀書,過目不忘。
成年後,王安石中進士,先後擔任揚州判官、常州知州等職,政治才能得到了鍛鍊。
1060年,王安石被調回京都開封,任三司度支判官,主要負責國家財政支出。財政支出,關係國計民生。王安石將多年的理政經驗彙集成文,寫了萬言書,呈奏給宋仁宗。
書中道:宋開國以來,百年已過。今外有契丹、西夏等族外犯;內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朝廷亟需修訂法度、培養官員、整頓財政以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須大刀闊斧,實施變法,是為上策。
仁宗皇帝沒有采納,只是對王安石的文采大為讚賞,命其修撰皇帝起居工作。
不久,王安石母親去世,於是辭官回家丁憂。
之後仁宗駕崩,宋神宗繼承了皇位。神宗欲改變國力羸弱的局面,須變法圖強。於是一些大臣推薦了王安石。宋神宗立即召回了在江寧守喪的王安石。
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於是變法開始。
首先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受皇命統領戶部、度支、鹽鐵,王安石擔任主管。並挑選了呂惠卿、程顥、蘇轍、劉彝、曾布、章惇等一批官員,制定了新的法規制度。主要有《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其中《青苗法》主要內容是:在春季,農民開始種植水稻、小麥的時候,朝廷發放貸款在給農民購買種子,進行種植。到秋季收穫以後,農民在還回本息。原來是有地主貸款給農民,地主坐吃利息。王安石為了增加國家的賦稅,變為朝廷放貸收取利息。這就引起了地主階級的強烈不滿。再加上在變法過程中,官員為了更多的貸出銀子,撈取政治資本,從而升官,於是就強行讓不需要貸款黨的農民也來貸款,也產生了很大的民怨。
在這些變法實施的過程中,由於觸犯了地主、官僚階級的利益,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地主官僚階級的強烈反對。
此時,司馬光擔任右諫議大夫之職,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強烈要求他恢復舊制,停止變法,指責王安石此舉生事擾民。王安石予以嚴厲駁斥,說明變法是為了興利除弊。
宋神宗開始的時候全力支援王安石進行變法,就把司馬光貶為翰林學士,專修《資治通鑑》。
-
6 # 山谷大師
王安石變法之初,即遭到了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的反對,這些人都是正人君子。其實司馬光他們反對的並不是變法本身,而是王安石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馬光認為改革必須循序漸進,比如青苗法,會給地方官吏提供腐敗空間,會使一些人乘機盤剝百姓,後來事實證明司馬光的顧慮的確有道理。
王安石執拗,他乾脆推行黨同伐異的用人路線,
只要你口頭擁護新法,並且堅決推行新法的官員,不論其人品極其節操,即委以重任,豈不知這些人恰恰多是投機分子。對此司馬光早有察覺,蹭球特地寫信給王安石:彼陷諛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緣改法,以為進身之資,一旦罷局,譬如魚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循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國家大計哉!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參與者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這些人大多是奸佞小人,後來他們絕大部分列入了《宋史》奸臣冊中,尤其蔡京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此後司馬光又寫信給王安石:陷諛之士,於公今日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王安石不悅,說明司馬光判斷極準確。
果然到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在一夥保守派的攻擊中傷下被第一次罷相,呂惠卿繼任宰相,呂是王安石提拔起來的,一旦拝相,怕王安石東山再起,遂與王的反對派鄧綰聯手,將王安石遷入一個謀反案中,欲置之死地。
當初,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同,爭的面紅耳赤,但本質上都是為國為民,屬君子之爭,所以王安石說,司馬君實,君子人也。後來司馬光得勢,說:介甫無他,惟執拗耳。
宋神宗駕崩,太后又一次罷黜王安石相,啟用司馬光為相,下令停止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廢除新法,標誌著熙寧變法的徹底失敗。
-
7 # 嚴汝祥
只讀故事情節,不問實事政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把手"不在世了都被他的佞臣所病垢,何況一般大臣呢。
-
8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司馬光鬥爭失敗,不僅有王安石的原因,還有自己的原因。
俗話說得好“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在北宋這個時期內中國出現了多個名相,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爭議的當屬王安石和司馬光,說他們兩人最著名是因為兩人早已經家喻戶曉,而說最具有爭議,則是兩人在位期間由王安石實行變法,司馬光反對變法,而變法的好壞則是一直受到爭議,雖然最終變法失敗,但是因為兩人都是為了百姓著想只是角度不同,所以並不妨礙兩人青史留名。
早期司馬光和王安石還是好朋友,但是後來因為王安石在朝堂上執意變法而司馬光是屬於守舊派,認為這樣的變法是行不通的,最終導致兩人決裂,並且以司馬光的失敗變法的執行宣告結束,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司馬光失敗?
時代的必然治平四年,宋神宗趙頊繼位,這位皇帝在還沒有成為太子的時候就發現了常年征戰導致百姓疾苦,所以在成為皇帝之後就想迅速地提升國力,從而可以跟西夏和遼抗衡從而重振國威,因為之前並沒有掌權所以這個想法只能在心中,現在作為權力的一把手,自然是想快速變法從而對北宋進行改革,從這裡就能看出王安石的變法由皇帝支援是必然,而司馬光僅僅代表守舊派。
司馬光的不爭司馬光也是北宋乃至我們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相之一,所以司馬光自然是為百姓考慮,從古至今變法都是為百姓謀取福利而剝奪貴族的利益,在這一點上司馬光是支援的,但是司馬光發現中低層會打著變法的旗號從而徇私枉法,這才是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地方,並且司馬光還認為王安石太過心急。
早期司馬光跟王安石還有所爭端,但是因為有皇帝的支援,全國已經開始實行變法制度,這時候的司馬光已經無力再爭,索性就不爭,開始不參與朝政專心修訂自己的《資治通鑑》
結語: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兩個人都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為百姓著想,所以這也是歷史上少有的雖然因為變法而導致兩派相爭,但在史書上關於兩派都沒有什麼負面的評價,只能說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樣,這就造成了雖然目標一樣,但路不同的結局。
-
9 # 古董時光
如何解決北宋時的貧弱問題,朝臣士大夫各有不同意見,這就形成了始於仁宗、英宗,至神宗、哲宗時的派系黨爭。以犯仲淹為代表的一派,最先強調實行改革,重點是練兵和史治,指出武事和行政之弊。至神宗時,以王安石為首的另一派,主要針對理財生產,獲支援和推行8年,但未見成效。他曾認為:“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打哲宗繼位時,初由太后攝政,後由司馬光為相。他繼承了舊派范仲淹、歐陽修的主張,盡罷新法。然而,在舊派中又出現了對改革的部分不同看法,於是就分裂三派。以程頤、蘇軾等各領洛、蜀、朔黨爭權。哲宗親政,起用新派,又向舊派報復。連死了7年的司馬光也被追奪官銜,甚至鞭屍,純屬恩怨。
-
10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司馬光的敗北是必然,又是意料之中。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趙頊的政治目標和理想。宋神宗趙頊繼位後,北宋百年冗官冗兵,土地兼併,巳經讓北宋日漸衰弱。加上外敵虎視鷹顧,宋神宗深感不變法不改革,北宋滅亡之日不遠矣!所以,保守派不支援改革變法的司馬光失敗,就不是很奇怪了!
一,節流與開源,青苗法之爭,第一仗,司馬光被王安石擊敗。
因為百萬禁軍的軍費,幾萬官員俸祿,已經讓宋神宗在位時,北宋中央財政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所以開源成為了王安石的變法口號。宋神宗當然心動。能為他解決財政危機的王安石,獲得了他鼎力支援!
王安石的方法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又叫常平新法,主要作用就是政府借貨,調控糧價,抑制民間高利貨。有賑災救民作用。宋神宗和王安石幻想使用這個方式: 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最終開源可以強兵富民。司馬光熟悉官猾吏奸官場,明白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可惜,宋神宗趙頊年青氣盛,堅持支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只能失敗收場。
二,變法最終演變成黨爭,成為文官爭權奪利工具,王安石有皇帝支援!司馬光再次慘敗。
1069年,王安石熙寧變法開始後不久,就遭到既得利益集團代表官員的強烈反對,雙方在朝堂互相攻訐,司馬光作為舊黨領袖,多次寫信給王安石,希望王安石終止變法。王安石拒絕,並上書宋神宗,勸諫皇帝:不畏流俗,心懷天下!宋神宗終於決定清洗舊黨。
舊黨領袖司馬光黯然下臺,辭職離京。舊黨骨幹呂誨等二十餘人罷官調任,新黨大獲全勝!
最後總結:
司馬光的失敗是形勢使然,一個年青天子,宋神宗趙頊的意氣風發,欲圖強國富民,本來沒有錯。王安石的勝利,也是憂國憂民挽大廈即倒,三人皆有救國之志,卻理念不同而背道而馳。變法在北宋腐朽官僚體制下無疾而終,司馬光未敗,王安石未勝,北宋百年江山敗了!
-
11 # 傳奇歷史觀
首先糾正問題的說法,不是誰敗北的問題,本質上誰也沒有敗,只是變法失敗了
這個說法不準確,王安石是這場變法的主導者,司馬光是反對者之一。前期的變法過程中不存在司馬光和王安石鬥爭敗北的說法,因為王安石是宰相,他主導變法,司馬光只是對其中的有些法令發表了不同意見。後期神宗死後,司馬光當上了宰相,司馬光廢除了王安石所有的法令。這兩人其實沒有多少正面的交鋒,只是在各自主政時期實行了完全不同的政策。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宋神宗上臺以後想要有所作為,他想要解決北宋多年來積累的種種問題,而他對王安石特別器重。神宗上臺後就將王安石招到中央,神宗向王安石討教如何才能解決目前積貧積弱的問題,王安石認為必須透過變法。神宗上臺的第三年王安石就稱為了宰相,主持變法,王安石的變法從政治、經濟、農業、軍事等多方面都發布不同的法令。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改革創新,解決社會問題,然後結果是轉變為黨爭,變法失敗王安石大刀闊斧,大膽創新,想要馬上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對於朝堂上關於變法的不同看法,王安石往往加以反駁,不予理會。王安石變法的15年間,逐漸演變成了保守派和創新派的黨爭。而且這一黨爭延續了多年。司馬光也不是反對王安石所有的法令,最重要的分歧在《青苗法》,司馬光認為這一法令加重了底層百姓的負擔。司馬光多次寫信給王安石表達自己的看法,希望停止一些不太適合的法令。王安石對於司馬光的提議統統加以反駁,並不採納。之後司馬光看到王安石罷免對變法提出不同意見的人,於是他就不再討論政事,而是專心在書局編寫《資質通鑑》,當然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就叫《通鑑》。
黨爭的延續,新舊兩派互不相讓,互相打壓後來神宗死後,英宗繼位,司馬光得到太后的賞識,他成為宰相,司馬光當時已近暮年,在經過了15年的新舊黨爭之後,保守派終於登臺。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一執政就逐漸廢除王安石所有法令,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論好壞了,因為變法的有些弊端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所以他們認為整個變法就是個錯誤。王安石對於保守派進行打壓策略,而司馬光上臺以牙還牙,不分好壞廢除所有新法,對新派官員進行貶官和罷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章惇,他因反對廢除新法而被貶官。司馬光死後,章惇成為宰相,他又恢復新法,並且進行改善。章惇還剝奪司馬光的諡號,毀掉朝廷之前給司馬光立的碑。
如果王安石對於舊派能夠採取稍微緩和的政策,可能變法不至於演變成黨爭。
-
12 # 歷史遨遊
導語:譚嗣同說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這說明什麼,說明變法是個危險重重,而又可能出力不討好的活。
想要變法成功,一需要統治者堅定的支援;二需要解決反對派阻撓的問題;三要循序漸進,結合時局,不可操之過急。
像商鞅變法那樣能得到秦孝公全力支援,而變法者又能力超群的變法活動,幾千年來也無幾例。
宋神宗的改革理想宋神宗年幼時,便“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志“雪數世之恥”,神宗十分崇尚法家學說,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
在英宗時代,王安石的改革理論已經在社會上有了廣泛的影響,神宗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讚賞。
這樣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遇上一個銳意變法的改革家,可謂一拍即合。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而讓宋神宗沒想到的,“變法“之路會如此坎坷,他後期的搖擺不定,為這次註定失敗的變法,增加了濃厚的悲劇色彩。
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在宋神宗熙寧年間的8年內,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變法立制,開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變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北宋所突顯出來的矛盾日益嚴重,“階級矛盾尖銳、民族對立嚴重、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突出”。
還有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問題,積貧、積弱的兩積問題,都日益嚴重,而革新除弊逐漸成為朝野共識,這使變法有了一定的基礎,接下來就看如何變法,由誰變法了。
1069年熙寧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標誌著轟轟烈烈的變法開始。
王安石制定了多項改革方案:
機構改革稅賦改革稅賦改革:方田均稅、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即免役法、市易法……軍隊改革:裁兵法、將兵法、軍器監法還對科舉進行了改革,用以選拔真正的人才。此次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對於“富國強兵“來說,可以說基本達到了。
但王安石偏重於謀求開源,以儘可能多的獲取財政稅收,這就一定程度導致了“國富民貧”的局面,這大大違背了 “去重斂、寬農民、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的初衷。
而且新法實行也過於急進,沒有充分考慮當時制度的侷限性。
比如最受爭議的“青苗法”,此法本是為了抑制兼併,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但實際執行卻出現了偏差。
地方官員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而且隨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為了邀功,額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逐漸變質為官府輾轉放高利貸,收取利息的苛政。
司馬光為何反對首先在變法思想上不同,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
司馬光和王安石雖政見不同,但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變法也並不一概反對,尤其當變法還未顯露明顯弊病時,他也並未公開持反對意見。
直到王安石頒發“青苗法”,司馬光才表示不同意見,他認為縣官靠權柄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現了強烈不滿。
只能說司馬光比王安石更瞭解底層官場,能主持編寫《資治通鑑》這樣大作的人,對人性有著更透徹的瞭解。
在沒有對官員進行有效的約束之前,沒有一個政治清明的官場環境,在執行政策時,很容易發生偏差,成為壓榨民眾的又一個苛政。
於是司馬光在變法第二年便自請離京,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
變法初期,由於有著宋神宗的支援變法才得以推行:到了中期,由於保守派的反對,再加上政策實施不當所造成的社會混亂,宋神宗開始質疑變法,產生了動搖,進而第一次罷免了王安石的相位。
要說司馬光在和王安石之間的鬥爭,勝負如何,不好下結論。
但我覺得王安石的政見過於超越了那個時代,這注定了他變法的失敗,畢竟變法是一定要順應時代潮流,有時候太過超前,不見的是件好事。
但他的那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會一直響徹雲霄……
-
13 # 陳聖鋼
司馬光的失敗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過錯。首先,宋神宗時期的北宋出現了嚴重的官吏腐敗和經濟危機,王安石作為北宋宋神宗的宰相,他為了挽救北宋,向宋神宗提出了“變法”的主張,並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援。而司馬光當時也在朝廷擔任要職,他首先反對“變法”,觸犯了宋神宗,結果被貶職,還被關進監獄,差點被殺頭。這是客觀方面導致與王安石鬥敗的主要原因;同時也不適與時俱進的客觀因素。其次,司馬光在主觀方面提出反對“變法”的主張過於“激進”,向宋神宗諫言的方式欠妥。本來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係是很好的,幾次王安石與其交換意見時都勸說放棄,但司馬光就是不聽,這是司馬光鬥敗的主觀方面的原因之一;司馬光在反對“變法”的同時,沒有與當時的歐陽修、范仲淹等一批官員共同進諫,(因為,歐陽修、范仲淹也是反對變法的),這是司馬光主觀意識欠妥的另一個方面。再次,王安石變法在“變法”實施初期,確實挽救了當時北宋的經濟危機,解決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使衰弱的北宋王朝出現在較穩定、經濟繁榮的“返照”,致使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無話可說,這也是司馬光鬥敗的一個原因。
-
14 # 貓爺歷史觀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一個是可以和《史記》相媲美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鑑》的作者,另一個則是一位強硬的改革家、詩人。然而看似沒什麼交集的兩個領域的大咖,卻偏偏因為改革這件事互相攻擊了起來。
首先,王安石變法的核心無非就是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的執行。王安石認為,社會歷經發展已經進入無序時期,必須政府出手干預才能讓社會正常運轉。王安石變法確實有許多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比如頒佈的《青苗法》,讓老百姓不用再去借高利貸,不用再收到有錢人的壓榨。
王安石變法前,商人囤積居奇,導致物價上漲,最終傷害的只能是普通老百姓。但王安石變法後,百姓受大財團的盤剝確實有所改善。根據歷史的記載來看,王安石變法在當時的確產生了許多正面影響。
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為了民生考慮,而且變法也是積極正面的,那麼司馬光為什麼還要積極反對呢?其實主要還是政見不合,他們二人考慮問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不過是變相的盤剝百姓,並沒有實質上改變什麼。與其暗坑不如明搶,在司馬光看來,王安石是好心辦了壞事。
司馬光的看法確實獨特,今天看來也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王安石變法期間,確實有許多法令失控。不過要說的是,司馬光其實理政能力一般,只是靠著後臺和高超的學術水平,一直在禮官和諫臣的位置上,提出反對意見可以說逐漸成為了司馬光的習慣。
王安石變法初衷是好的,只是後來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而司馬光當時儘管極力反對,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其實司馬光敗北的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皇帝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那邊。
不過宋神宗死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很快轉敗為勝,全面推翻了王安石的新法。所以說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而失敗的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政敵的干涉,也有其本身的許多可擊之處。
-
15 # 傻吃悶睡871
司馬光與王安石,原本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皆簡樸清廉,品格高尚。
司馬光有《訓儉示康》,告誡兒子要簡樸廉潔;每每讀之,總是深深感動。王安石壓根兒不講究吃穿,更不講究口福之享。凡與朋友吃飯,只吃最近的飯菜,離得遠了,就乾脆不吃。
然而,兩位品德高尚的人,卻在變法改革的問題上,由於思想觀念的差異,引起了很大的爭端,形成了尖銳的對立。
他們爭論的焦點究竟是啥?至今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傻老師不自量力,根據個人淺薄的見解,特來給以歸納概括。
毫無疑問,他們的爭端起源於王安石變法。
那是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當時北宋建國已經109年,政治上有很多弊端,譬如邊防問題、財政問題、吏治問題等,都需要變法改革。於是,在宋神宗的支援下,作為參知政事的王安石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司馬光作為保守派,做什麼事情都講究穩妥。在他的心目中,民安國泰——只要百姓安定,國家自然就泰安無事,根本用不著什麼惹是生非的變法改革。
王安石則恰恰相反,當時國家積貧積弱,邊防問題突出,必須變法改革,富國強兵,國泰然後才能民安。
出於國泰才能民安的考慮,王安石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最關鍵的有兩點:一是鹽鐵法;二是青苗法。這兩點都是增強國家財政收入的有力手段。
尤其鹽鐵法,因為自北宋開國,鹽鐵一直由私人經營,利潤全都掌握在私人(大商人)手裡,國家這方面基本上沒有收入。
對此,王安石推行鹽鐵法,即鹽鐵由國家統一經營,任何私人都必須退出經營機制。政策一出,國家財政收入確實大大增加:然而也由此引起很多的批評。我們知道:商人都是實力派人物,一旦開口便有無可辯駁的能量。於是社會上眾口囂囂,議論紛紛。
對此,王安石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二月,接到司馬光第二次批評來信之後,回覆了那篇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
主要針對五點:即侵官、生事、徵利、拒諫、致怨等。這裡簡單說說——
侵官——侵犯其他官員的權利。這是所有變法改革都在所難免的,要不然,就沒法改革。
生事——惹是生非。國家好好的,你變法改革,惹出多少事端啊。
徵利——與民爭利。這裡有個概念問題,王安石實際剝奪了大商人的利益,增加了國家收入。
拒諫——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勸告。
致怨——導致天下怨恨,眾議紛紛。
這封書信之後,兩個人就交往很少了。王安石依靠宋神宗的支援,而堅定國泰民安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改革。但由於操之過急,用人欠妥,導致最後欲速不達。
司馬光堅持其民安國泰的信念,加上背後有范仲淹、歐陽修、文彥博、蘇東坡等眾多筆桿子的支援,也形成強大的反對勢力,以至雙方較量好多年。
說到這裡,也該告一段落了。
是民安國泰?還是國泰民安?——司馬光與王安石爭論的焦點歸納。
總之一句話——
傻老師贊同王安石的變法,但也敬重司馬光、蘇東坡等人的品格。至於誰是誰非,期待更多高明的人士各抒起見吧!
-
16 # 視界望遠鏡
司馬光和王安石其實並不是你死我活的爭鬥,他們純政見不同,也不存在誰沒鬥得過誰,王安石的變法也是不成功的,神宗一死變法就被廢除。司馬光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在當時要推翻地主階級,時代也是不允許的。他們倆相較於其它朝代的政敵往死里弄已經好很多了,
-
17 # 秋水長天125801895
政見之爭完全決定於皇權,歷來變法者,肯定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守成與激進在某個特定時代,一方敗北也是必然的,兩位都是歷史名臣,功績是非後人自有公論
-
18 # 且聽風吟z
神宗年輕即繼位,心中壯志豪情,一心想將國家發展壯大,這是年輕人都有的志向,而作為皇帝,這種想法便更甚。王安石在此之前一直拒絕朝廷而不為官,是因為他相信屬於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尚未到來,直到神宗繼位。他告訴神宗,自己有方法可實現皇帝心中的宏圖偉業,神宗深信,且委以重職。以此,王安石開始了變法改革。但變法期間,王安石極度自負,不容許任何人質疑改革措施,且將反對者一一罷黜貶謫,先朝在位時眾多重臣紛紛罷官。改革以致民不聊生,但其以各種方法欺瞞皇帝,小人當道。
在王安石提出變法之時,朝廷便極力反對,但神宗卻站在了王安石一邊。可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時也,命也。
回覆列表
宋神宗想對西北用兵,但是國庫沒錢。司馬光認為要降低官員收入,但是這會損害許多官員利益,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而王安石主張增加稅收,雖然會增加百姓生活壓力,但是,確實是行得通的。
他們不管怎麼鬥,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宋神宗最終支援王安石的主張,司馬光自然就算敗北了。
注:宋朝商品經濟繁榮不代表他們國庫充盈,宋朝官多,造成大量稅收作為官員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