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輝boss
-
2 # 洪果果
原因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四十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第一,沒法養。
秦趙對峙長平長達4年,可以說國力都耗的差不多了。當時情況下,秦趙都遇到自然災害,趙國更嚴重,因此,趙王才急於決戰,最後導致失敗。但是,對於秦國而言,也好不到哪裡去,連自己士兵都吃不飽。這一下多了40萬張嘴,秦國當時的情況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第二,收不得。
當時還沒有像後代王朝那樣,打敗了敵人然後收編他們。當時地域觀念十分濃重。因此,當時打仗很少會收編對方軍隊,因為根本收不住。你今天收了,過幾天都會逐步逃跑,逃回到自己的母國去了,而且如果接收了,其逃回去的時候,還會帶著很多你的情報。
第三,不能放。
當時情況下,列國紛爭,國家實力完全取決於人口和土地,而男丁那更是勢力的代表。因此,當時各國總是說自己帶甲百萬。而如果秦國將這40萬人,原封不動的給趙國放回去,那麼後果可想而知。回去計程車兵仍舊是巨大的力量,要麼成為勞動力,要麼仍是士兵。因此,這樣做的效果是,這長平之戰就算是白打了,四年那就是空耗國力,吃飽了撐的,一旦趙國恢復生產又是強國,這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
擴充套件資料: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3 # 羅翔老師天下第一
據《戰國策.中山策》的記載,白起殺趙降卒的一大目的在於“趁其振懼而滅之”,換言之,在這位“武安君”作決策時,他想要的就是盡最大可能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形成“趙卒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的結果,從而一鼓作氣襲滅趙國——這純是一種恐怖戰術,白起因之揹負千古罵名,理所應當。
除了恐怖戰術的考慮之外,白起殺降還有另外兩大原因,一為恐懼,一為復仇。這兩者皆源自於趙軍的勇猛卓絕的戰鬥表現。在今人的腦海中,趙括指揮的這場戰爭似乎是窩囊的,趙國的戰士似乎都是羔羊般任人宰割的,其實不然——在糧盡援絕46日之後,趙括仍“出銳卒自搏戰”,使得秦軍遭受此戰中最大的損失,以至於“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等到趙括被射殺,趙卒投降後,白起和秦軍便陷入了恐懼與憎恨交織的心態中:他們無法保證這些降卒從此甘心為虜,更無法釋懷在突圍戰中大量死亡的袍澤——人類並不總是理智的動物,地獄中鏖戰的軍人更不是,因此,白起最終作出了“挾詐而坑殺之”的決定,他計程車兵們也聽命舉起屠刀殺降,並不是特別出人意料的事情。(史書上一直說趙卒是被“坑殺”,實際的情況可能比這更加慘烈,今人在95年發掘長平之戰遺址的將軍嶺一號坑時,發現集中埋葬的百具遺骸中,帶有斬斫痕跡、箭簇,甚至是無頭的白骨比比皆是,足證並非活埋,乃是刀劈箭射的大屠殺。)
回到題主的問題,“面對四十萬趙降卒,白起有沒有比坑殺更好的辦法?”若從戰後白起的角度來看,答案的確是“舍此無他”——但這並不是可以就此輕飄飄放下、“冷靜地”停止思考的答案,雖然時間不能倒流,歷史無法假設,我仍幻想有“不殺”的辦法,畢竟那些只是餓了46日的毫無反抗力的降卒(能戰的“銳卒”已經在突圍戰中死盡了)——實際上,白起從此以後也備受著內心的煎熬,他在杜郵自殺前,曾經問天自己何罪當死,而後悔悟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可看作是白起本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吧。
長平之戰確實大量消滅了趙國的抵抗力量,可白起的恐怖戰術並沒能順利起到效果。噩耗傳到趙國後,趙人“泣涕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當秦再次意欲滅趙時,白起料到趙人“守備亦以十倍”,不肯打這艱苦之戰,結果秦人果然“失利,亡五校”,遭遇重大挫折——往更遠看,秦國即便憑著虎狼之師掃平了六國,卻也埋下了憎恨復仇的種子,到頭來子嬰素車白馬出降,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可謂報應不爽。明代呂純如有《長平弔古》一詩,頷聯為:“豎子無謀終覆趙,將軍有勇亦亡秦。”誠為至論。
-
4 # 雲濤說傢俱
白起詢問過嬴政如何對待這40萬俘虜,嬴政沒有正面回答,他不想背這個罵名!實際上已經暗示了要白起殺這些人了!
-
5 # XKP北極熊
必須坑殺。其一40萬士兵需要大量糧草供養,當時白起軍隊本身就糧草緊張,無多餘糧草供養其他軍隊。其二40萬他國軍隊如若管理不好,容易軍心不穩,隨時容易反叛動亂,屆時局勢更難控制
-
6 # 木子愛影史
是的
投降人數太多,秦國根本無法安置他們,又不能全部編入本國軍隊之中,還要耗費大量的糧食和人力去管理他們,得不償失,又不能放回他們,一旦放回他們,就等於是放虎歸山。
趙國民風彪悍,自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士兵戰鬥力也比較強,雖然他們投降了秦國,但是內心還是傾向於趙國的。況且長平之戰戰敗,主要原因在於主帥無能,並非是趙國士兵戰鬥力不行。
長平之戰後的秦國也是損失慘重,根本沒辦法分出兵力來監控趙國降卒,一旦失控,後果會不堪設想,而且當時的秦國也是一心想要滅掉趙國。
所以40萬降卒非殺不可。
-
7 # 叉虎
分析這個問題要從秦趙長平之戰講起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 ,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的原因有三個:一、這是一場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生死存亡戰爭。長平之戰是一場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總體戰。這場戰爭,關係到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生死存亡。不管是趙國還是秦國,誰都輸不起這場戰爭。戰爭輸了,整個國家都將輸掉。因此, 為了這場戰爭,固然趙國竭盡了舉國之力,秦國也是傾國而出。白起利用趙國統帥趙括的弱點,將趙國軍隊圍困、擊敗。如何處置40萬趙國降卒?對於白起來說,也是兩難。殺掉降卒,並非光彩之事,後來白起在被迫自殺前也喟然,此事該死。而真要放掉40萬降卒——那就意味著,這場生死存亡之戰白打了。
二、秦國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40萬趙國降卒秦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也動員榨乾到了極致。畢竟,在戰國時代,秦國的生產力並不比趙國強很多。缺糧少衣的現象,在秦國軍隊中也有出現。所以,秦國軍隊也沒有餘糧,肯定無法養活這40萬趙國降卒。
三、殺掉40萬降卒可以對趙國形成巨大的心理優勢。我們看到,前面白起殺降以後,還放掉了240個年紀小的降卒回趙國報信。這是因為白起心存慈念嗎?並不是。白起只是借這240個降卒,向趙國傳遞資訊,以形成巨大的心理優勢,便於下一步直接滅掉趙國。白起這一招是奏效的。當240個降卒回到趙國後,上下為之震驚,一片哀傷。
不過,後來秦昭襄王卻下令白起撤軍,使得白起這一招成了廢棋。這讓白起很不滿意。這也成了導致白起後來被迫自殺的誘因。
-
8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導讀:
長平之戰失敗後,白起下令部下將趙國降卒盡數坑殺。那麼白起這樣做真的有必要嗎?
白起給出的理由是,趙國計程車兵反覆無常,現在是歸順,那日後再作亂,就是一場災難,不如現在提早將麻煩解決。
那麼,這是白起真實的動機嗎?
秦滅六國,也未曾見所謂“暴秦”將六國遺民盡數消滅。所以坑殺趙國降卒只是白起的個人意志,而白起這樣做又是為了什麼呢?長平之戰開始於公元前262年,於此之前,白起已經縱橫天下,打了數不勝數的仗,像坑殺降卒這種事情,並不是孤例。
那麼白起為什麼這麼喜歡殺害降卒呢?
以白起的戰績,已經不需要用人頭數量來計算他的軍功爵位,唯一讓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一個,白起做好了常年戰爭的準備。
秦國雖然經過改革糧草富足,但經不起與六國的消耗戰。每發起一次戰爭,無論勝負,秦國國力勢必會受損一些。
面對這種,白起又怎麼能允許這些降卒來消耗自己的軍需呢?
白起殺降卒的三層深意。告訴秦軍戰士,降卒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使秦軍戰士斷了做降卒的念想,變得更加驍勇善戰。威懾六國,告訴他們秦軍的勇猛,使六國軍士對秦軍聞風喪膽。告訴秦王,自己對秦國的忠心,畢竟朝野中已經有白起的對頭范雎,白起想以坑殺降卒,表示自己一心為秦的決心。白起坑殺降卒也是為了洩憤。長平之戰中,趙王替換掉廉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廉頗堅守不出,朝中有人離間,二便是長平之戰消耗了趙國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秦國雖然勝了,形勢似乎比趙國好多少,贏得也相當艱難。白起一向攻無不克,如今好不容易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自然要好好洩憤一番。
結語: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在人道主義看來是慘絕人寰的,但置身於白起當時所處的環境而言,他做的一點都沒有錯。
秦趙兩國的矛盾已經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兩方參戰人數眾多,換作是趙國取得勝利,想必也會像白起一樣的做法吧。
-
9 # 歷史百貨鋪
無論時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40萬的趙國降卒都必須殺。原因有以下幾點。
1、長平之戰中趙國一共出動了45萬的部隊,真正死在戰場上的就5萬人左右,其餘都在受圍城之困中投降了。其實投降了40萬人對於秦國也是一件難辦的事兒,一方面如果全部手下,一個安置問題,一個供養問題都是難以解決的,即便秦國是當時的第一大國也沒法突然間為那麼部隊保證供養和補給。另一方面,將這些人放了也是不可能的,好不容易取得了勝利,還是對最大對手趙國的勝利,只有就地坑殺是最好的選擇。
2、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關鍵性的戰役,為了讓這場勝利的效益達到最大化,將趙國的俘虜全部坑殺勢必會對六國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在一場戰役中殺敵45萬,是要有多強的戰鬥力才能做到呢?所以殺掉40萬降兵對敵人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為以後統一六國的戰爭取得了心理上的優勢。
3、還有一點就是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秦國士兵記戰功的方式是要將敵人的首級砍下帶回去才能記功,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士兵戰鬥力強的一大原因。相對於士兵,將軍的立功標準是更高的,不同等級的將領記功的方式是根據所率領部隊的總殲敵數記功,需要達到一定的殲敵數量才能記功,可想而知像白起這樣的高階統帥需要更大的功勞那麼就要殲滅更多的敵人。出生布衣的白起能到達秦軍最高統帥的位置,會對得起他“殺神”的稱號嗎?
-
10 # 宇宙爆炸了
可以放了,但是後果會很嚴重。
這個屬於戰略屠殺,秦國要東進就必須滅趙,攻城而不殺卒,對未來的秦國的東進戰略是極大的阻礙。更何況當時秦軍也缺糧,即使讓自己的老百姓餓著來養趙國降卒,也難以持久,更何況秦王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從各種利益角度來看,都只能殺掉。
-
11 # 高露1
秦軍攻打上黨地區,離趙都邯鄲很近了,這時秦國如果繼續攻打,那麼就需要足夠的戰力和後勤補給。
這時候秦國剛打了一場艱難的勝仗。秦國西河地區15歲以上男丁全部徵兆入伍,秦軍傷亡近半。秦軍沒辦法讓趙軍加入自己戰隊攻打自己國家。
糧食。長平之戰歷時近兩年,近兩年間秦趙兩國50多萬人消耗了近兩年的糧食。當秦國俘虜四十萬人時,這些人近一百萬人的糧食要秦軍供應,到最後還要放回家。(參看《投名狀》)秦國高層和軍士不同意的。
白起一貫的殲滅戰,殺人誅心。
-
12 # 心藍385
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句充滿人文色彩的話:“殺降不祥。”意思是,殺戮這樣的事情,留在戰場上解決。等到硝煙散盡,那些有幸活下來的人,尤其是投降的俘虜,就不要再殺戮了,還是放他們一條生路吧。
所以,中國古代的將領,都不屑於殺掉投降計程車兵。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中國古代也出現了一些殺降的將領。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戰國名將白起。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白起擊敗了趙國軍隊,俘虜了40萬趙國士兵。接下來,白起做了一件極其殘暴的事情:將40萬趙國士兵全部坑殺。
白起為何一定殺掉40萬趙國降卒?大致有3點原因。
一是趙國士兵反覆無常。
根據《史記》記載,白起在“長平之戰”結束後,就如何處置40萬趙國降卒,與部下進行了商議。白起認為,在這之前,秦軍已經攻陷了上黨,然而,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國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將題目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秦國軍隊很難將40萬趙國降卒完全馴服。在未來的日子裡,40萬趙國降卒很容易成為埋伏在秦國內部的定時炸彈,帶來無窮無盡的隱患。
二是秦國養活不了40萬趙國降卒
在戰國時期,不管是秦國還是趙國,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很難供養一支巨大的常規武裝力量。
其實,秦國發起“長平之戰”時,國家的後勤保障也動員榨乾到了極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後,下達了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14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不僅如此,秦昭襄王還親自來到前線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就算如此,秦國軍隊依然出現了缺糧少衣的現象。可想而知,秦國根本就沒有辦法養活40萬趙國降卒。
三是殺掉40萬趙國降卒,能夠震懾趙國
白起不但是一名運籌帷幄的將領,還非常懂得打心理戰。他在打贏“長平之戰”後,並沒有將40萬趙國降卒全部殺掉,而是剩下了240個年紀小的降卒回趙國報信。白起這樣做,並不是什麼心存慈念——對他而言,殺人就像呼吸一樣簡單。實際上,他是想借這240個降卒,向趙國傳遞資訊,以形成巨大的心理優勢,便於下一步直接滅掉趙國。
從後來發生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這一招非常有效。當240個降卒回到趙國後,趙國上下為之震驚,一片哀傷。白起乘勝追擊,率部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不過,趙國派蘇代用重金賄賂了秦國丞相范雎,在范雎的進言下,秦昭襄王下令召回了白起大軍,使得白起精心策劃的計謀功虧一簣。
當然,無論怎麼說,白起殺掉40萬趙國降卒,都是一件極為殘暴的事情。這一點,連白起自己都不得不承認。
“長平之戰”後,白起與秦昭襄王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范雎的挑撥離間下,秦昭襄王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接到秦昭襄王的命令後,問自己:“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白起內心深處認為自己為秦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如果不是得罪了上天,怎麼可能會遭遇這樣的下場。
過了很久,他自己進行了回答:“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這時候,白起想起了死在手中的40萬趙國降卒,覺得自己是罪有應得,於是揮劍自殺。
-
13 # 莽原文士
白起確實非要殺掉40萬趙軍降卒不可,這也是秦國君臣的共同意志。基於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他們下了狠手,這種做法也符合秦國的狼性特徵的。具體說來,白起坑殺趙國降卒,主要有下述三方面原因,請看小牛一一分解。
一、為摧毀趙國的有生力量,白起殺掉降卒。趙國一直是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後者是東方諸國中實力最強、抵抗秦國最用力的。而長平之戰是殲滅趙國有生力量的最佳戰機,白起豈能放過?意外地獲得韓國的長平後,趙國君臣有些膨脹,把國防前線西移了數百里,一下子與秦人直接對壘起來了。長平就像一把利刃,刺向秦人的肋部,這是秦人最忌憚的。更何況趙國還有廉頗這樣的統帥,數十萬兵卒,這令秦國君臣寢食難安。
為此,秦人制定了調虎離山之計和引蛇出洞之計:先是用反間計,使趙王輕信流言,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廉頗;後又利用趙括求戰心切的心理,主動撤退前線主力,引誘趙括傾力出戰,然後將其分兵包圍,各個擊破。趙軍固守待援,斷糧四十餘天,趙括無奈,率兵突圍,兵敗身亡。群龍無首,40萬趙軍將士解甲投降。
白起和秦昭王都明白,趙國此戰是傾國力而戰的,顯示了他們可怕的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燕趙之人富有血性,視秦人為寇仇,決不肯加入秦軍,為秦國所用。若是把這些人放回趙國,就等於放虎歸山。假以時日,他們會反過頭來對付秦國,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將這批俘虜消滅掉,就可除掉心頭之患,為吞併趙國打下基礎。
二、為震懾東方諸侯,白起要殺掉降卒。蘇洵在《六國論》中將山東六國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土地賄賂秦國來謀求暫時安定的,如韓魏兩國;另一類是用武力抵抗秦國來守衛國土的,如燕國趙國。趙國最有標誌作用,因為它是秦國的鄰國,它有堅定的抗秦意志,它有足以抗衡秦國的戰略縱深,它有60萬人左右的武裝力量。摧毀了趙國的戰爭能力,秦人可北上而滅掉燕國,南下而掃平韓魏,進而進擊東方強國齊國。
在長平之戰前後,畏懼秦國而欲與秦割地媾和的韓魏,力主抗擊秦國但國力略弱的燕國,還有國力強大卻坐山觀虎鬥的齊國,都在密切注視著秦趙兩國間的長平戰事。所以,白起明白,秦人不僅不能敗於長平之戰,反而需要大勝趙國並徹底摧毀它的戰爭機器和抗秦意志。所以,他要用40萬趙國降卒祭旗,殺雞給猴看,令各國不寒而慄,放棄武力抗秦的想法。
三、既然沒有能力安置戰俘,白起會依自己一向風格選擇殺掉降卒。40萬降卒的處置,對於秦人來說,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上面已述,秦人不可能把他們轉化為自己的戰爭力量,又不能將他們送還趙國。要養活這麼大數量的戰俘,對秦人而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長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戰事,雙方几乎都耗盡了各自的戰爭動員能力。《孫子兵法》上就說,打一場一般規模的戰爭,尚需千里饋糧,日費千金,更何況雙方百萬兵士參加的持久戰。秦國的財力物力供應秦軍已捉襟見肘,根本拿不出錢糧物資養活趙國的40萬降卒,更沒有能力將他們押赴秦國。
作為秦軍前線的總指揮,白起沒有能力也無暇更沒有意願考慮安置戰俘事宜,他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清理戰場、安營紮寨、在新國土上站穩腳跟的事情。秦昭王也不可能在輜重給養方面提供額外的支援,保證白起能夠有能力安置戰俘。此時,大本營能夠提供給白起的,恐怕就是一道便宜行事的指令了:對趙國戰俘,是殺是放,你說了算!白起有一個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他的嗜血性,那種嚴重違背戰爭道德的獸性。在白起的戰爭生涯裡,他做過一次性斬殺韓魏將士24萬的壞事,也做過將2萬趙國俘虜扔進河裡淹死的喪盡天良的事情。所以,這一次,他選擇坑殺降卒的做法,太符合他的性格了。
-
14 # 御前帶刀侍衛
公元前260年9月底,長平趙軍被圍斷糧達46日。身先士卒的趙括中箭戰死後,突圍無望的40萬趙軍只好全體棄甲投降。登上勝利頂峰的白起開始發愁了:趙軍顯然是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被迫降秦的,他們家小均在故國,不會真的為秦國賣命;而且趙國民風彪悍,人數眾多,秦軍將難以控制而日久生變。白起面臨著兩難選擇:放趙兵回國?無疑是前功盡棄、養虎遺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干脆殺掉,以絕後患。在解除趙軍武裝後,白起只將年幼者240餘人放回,用以震懾趙國人心,將其餘40萬降卒設詐一舉全部坑殺。
-
15 # 大白黑俠
戰國風雲變換,以白起為代表的秦國軍方力量逐漸覺得減少對方敵國有生力量成為了新的對敵主張。40萬當時收不得---糧食,安置都是問題,放不得--回去修整又是敵國強軍!最後只能由他揹負該巨大爭議,在君臣預設下,成為殺神!
嗚呼哀哉!
-
16 # 文史學長
首先,白起坑殺趙國40萬大軍實為誤傳。我們下面來分析這個長平之戰趙國大致應該死傷多少。
“趙降卒者數十萬,詐而盡坑之”,最早記載長平之戰白起殺趙降卒始於《史記》,後世史家一般也信從司馬遷。比如《資治通鑑》就是照搬敘述,但這個數字大家不覺得可疑嗎。
其一, 40 萬壯丁戰俘皆是坑殺, 我認為這不符合常規。因為大規模的屠殺必然是多種手段並用。
其二, 殺降卒殺了多久? 40 萬人不是一兩天甚至一兩週殺得盡的。當時又沒有現代化的大規模的屠殺工具, 諸如德國法西斯的機槍、毒氣室、噴火器、焚屍爐、炸藥包等。南京大屠殺日本法西斯殺了中國兵士與和平居民30 多萬, 但它持續了六週。
其三, 趙軍因被圍箭盡糧絕而繳械投降, 但也絕不會束手就斃引頸受戮。投降是為了活命, 但如果降後要被坑殺, 那趙軍降卒勢必奮起反抗。雖說手無寸鐵, 可對方也只有刀矛弓箭等冷兵器, 而且古今中外大批投降的降卒戰俘是不被捆縛的, 要捆綁也無那麼多的繩子, 史書也沒記趙降卒被捆縛。但史書並未說有趙降卒反抗之事, 白起說自己使了“詐” , 但 40 萬人怎麼詐法才能“盡坑之”而不引起反抗? 史書闕載, 令人不能不困惑, 進而懷疑。
中國古代也有人曾對秦軍坑殺 40 萬趙降卒事表示懷疑, 朱熹就指出:“長平坑殺四十萬人, 史遷(太史公司馬遷)言不足信。敗則有之, 若謂之盡坑四十萬人, 將幾多所在! 又趙卒都是百戰之士, 豈有四十萬人肯束手就死? 決不可信。又謂秦十五年不敢出兵窺山(關)東之類, 何嘗有(此)等事? 皆史之溢言。當疑四十萬人死, 恐(只)司馬遷作文如此。未必能盡坑得許多人。” (《歷代一》)胡三省在給《資治通鑑》做注時再次質疑道:“此言秦兵自挫廉頗至大破趙括, 前後所斬首虜之數耳。兵非大敗, 四十萬人肯束手而死邪!”
質疑歸質疑, 沒有證據便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應找出更加有力的證據來。經過一番鉤沉輯佚, 爬羅剔抉, 終於發現一個關鍵所在, 即趙降卒根本沒有40 萬。
秦軍在增兵阻趙援前當有45 -55 萬之數。長平會戰秦軍要想吃掉龐大的趙軍, 它投入的兵力應當遠遠超過 50 萬。秦軍既然“死者過半” , 則陣亡的當有25 萬左右。
這樣, 按常規、情理、規律、邏輯,趙軍在投降前也應戰死、陣亡過半, 也應損失二十幾萬, 甚至更多。倘趙軍不是兵力受到很大損失, 恐怕不會輕易向秦軍投降。
希望可以解答。
-
17 # 救世神棍366
不殺,秦國未必能統一六國。
放走40萬人,就是放虎歸山!
俘虜40萬人,就是糧草不足!
當然秦國能統一中國,是很多方面因素的結果。
但是不能否認一點就是,殺神白起殺了120萬人六國軍民,是至關重要的。
那是亂世,人口恢復和生育並非那麼容易。
冷兵器時代,沒人,怎麼打仗?!
何況,古人打仗都愛吹噓誇大軍隊規模,我覺得實際上雙方參戰都未必有幾十萬人,坑殺40萬是不準確的,殺幾萬人應該是有的。
回覆列表
白起如果不殺降卒,應該如何處置這麼多的趙國人呢?他不可能將他們全都送回趙國,那樣的話,打了這場勝仗將毫無意義。他也不可能將這麼龐大的軍隊收入秦國軍隊。
白起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殺掉這些降卒殺掉這些降卒能夠讓趙國較長時間內無力與秦國再戰。白起最終沒有將所有降卒都殺掉,而是放回一些回到趙國。這麼做的目的是給趙國製造恐慌,讓趙國士氣低沉。
原本白起的打算是趙國恐慌時直接將趙國消滅掉,但是,被秦王召回國內。
原因是因為秦相范雎意識到白起打敗趙國後功勞太大,自己地位不保。於是就向秦王請求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