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金庸寫的小說我感覺很不錯啊,文筆是大師級的,作品都成為經典了,影響了幾代人,為什麼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2
回覆列表
  • 1 # 窗外塔尖

    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組成一句話,就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我們知道金庸先生的作品基本上是武俠小說,

    首先,我們得承認金庸先生博學多識,學富五車

    小說的描寫也好,人物刻畫也好,還是武俠功法也好,都給曾經的我們留下了深刻影響!

    可以說,金庸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描寫自己的一個江湖夢,武俠情!

    反觀莫言先生,優秀作品也很多。

    人物的描寫,性格的刻畫,故事的闡述,

    也都給人難以忘懷的印象!

    可以說,莫言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反應一個時代或者一個時間段社會的面貌,以及當時社會環境下人的善與惡!

    兩者相比,莫言先生的作品更具有時代意義,更能反應人類歷史上人的本性!

    我想,這也可能是諾貝爾所看中的或者去評判文學的重要標準之一!

  • 2 # 機械師大地主

    獲得文學獎的作品必須都是可以用多語種翻譯的作品,不論如何翻譯人們都會懂,而且有深意令人折服!金庸的作品對廣大中國人來說可以說是頂級武俠小說毋庸置疑,都能懂,因為中華兒女對中華武術都會略知一二,比如降龍十八掌我們都能懂是啥意思,這是武俠高手用自身內力修為催動的一種至純至剛的外在真氣,可以百步傷人,你用英語怎麼形容降龍十八掌?只能翻譯成魔幻,魔法等等,後來終於被英語翻譯成了不倫不類的魔幻愛情小說!這是文化認知的差異!不然金庸老先生早就被諾貝爾了!

  • 3 # 久卓子

    金庸得過其他的文學獎嗎?只有一個香港的什麼文學獎,還是終身的,在百度百科他的條目裡的人物評價,評價金庸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我同意,遺憾的是中國乃至世界漢語言通俗文學界裡沒有多少知名度高的獎,比如類似美國科幻奇幻方面的雨果獎和星雲獎,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就別提啦,我敢說金庸自己都會反對你們老提他和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甚至都不需要臉紅,因為憑金庸的學識應該很清楚,他那些武俠小說的藝術價值,距離諾貝爾文學獎的要求實在還差的太遠了一點,或者說,他寫的武俠小說,和諾貝爾文學獎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事情,完全不搭邊的,連美國驚悚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被美國主流文學界認可,金庸在中國,在八十年代也是不被中國作家協會認可的,後來被接受,完全和政治有關,金庸在香港迴歸中有很大影響力。所以照我說,後來郭敬明甚至網路小說作者等一些九流小說作者會被中國作家協會接受,其實都是託金庸之福,金庸以他在香港的名望,將中國作家協會強行拉下了神壇。諾獎,再沒出息,總還不至於降格到中國作家協會的境界吧?

  • 4 # 敦復

    就水平來說,金庸是大師級的作家,跟哪個諾貝爾獎得主比都不遜色。但是由於幾個原因,他肯定是得不了諾貝爾獎的。

    首先是文化隔閡的問題。金庸的主要文學作品是武俠小說,其背景是基於古代中國。其語言,文白交雜,頗有古代章回小說的味道。這種文體,確實對翻譯非常不友好。

    比如說,降龍十八掌,怎麼翻譯?beating dragon 18 palms?或許語法上沒有錯誤,但聽起來很奇怪,也沒有了原來的味道。還有很多概念,比如內力,門派和少林寺,這些東西中國人一聽就明白,就能立即在腦海中找到對應的形象。但是如果要一個外國人理解這些,那確實就比較困難了。

    金庸的寫作,確實是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使得中國人非常喜歡,但也給外國人理解造成了困難。

    其次就是思想和內容的文體。諾貝爾文學獎自二戰之後,越來越傾向於頒發給後現代主義的作平。或者說,諾貝爾獎更加傾向於頒發給那些主題上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時代性,文學技巧上更加新穎的作品。但這兩點則恰好是金庸所欠缺的。

    當然不能說金庸的作品沒有思想性。像《笑傲江湖》就非常生動地描繪了傳統政治與人性的衝突,以及《天龍八部》很激烈地質疑了傳統的家國觀念。但其實,金庸所探討但這些問題,都是“過去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政治和傳統的家國觀念有問題,所以我們才要現代化,才要革命。或許傳統的問題還殘留在現代生活中,但人們對如何處理它們,是沒有質疑對。金庸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已經解決掉的問題,只不過他以非常有想象力地方式描繪了他們。

    然而即使是這樣,金庸對於自己作品中問題的處理也是平和的,他筆下的主人公,每次遇到道德難題或者政治困境,就都會突然因為某種極端的巧合而脫困。比如郭靖曾經面臨著忠孝難兩全的情況,最後卻因為其母親的自我犧牲而脫困。所以金庸在創作上,是常常為了照顧讀者閱讀的爽快感,而故意降低自己的立意的。

    再做一個對比。中國現在唯一的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他的寫作就非常有問題意識。他的作品雖然集中在高密東北鄉,但是包羅永珍。他寫義和團,寫辛亥革命,寫文革,寫新世紀的改革開放,反應的是近現代中國的滄海桑田,對於傳統和現代在中國的搏鬥有著很深刻的反應,也有自己對問題的解答。時代性,是兩者的顯著差異。

    金庸確實是文學大家,不過他跟大仲馬一樣,屬於通俗文學大家,講故事一流,思想性不夠。這種型別的作家,是很難得到偏好實驗性文學的諾貝爾獎的青睞的。

  • 5 # 任憑風沙吹

    中國的文學家那麼多,也只出了莫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金庸獲不了諾獎也太正常不過了,他的作品文學性相當強,只是他的小說作品代表不了主流文學。眾所周知金先生的作品以武俠小說見長,而武俠是非主流文學作品,打打殺殺的層次太低,屬於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儘管金先生的作品讀者眾多,影響力也很大,甚至在國內許多大學都聘請先生為客座教授,名譽博士之類的稱號。大有登堂入室搖身一變成為純文學並肩的大家了,只是西方人是理解不了這種文學作品,所以他們也不會把諾獎這頂貴冠戴到金先生頭上的。

    之前描寫中國的文學作品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先例,是一個外國女作家賽珍珠,寫中國大地農民的流離生活,獲得諾貝爾獎的,書中所表現的有中國民眾的劣根性,引起許多中國人的不滿,但卻獲得西方人的高評價。和莫言的作品一樣也因真實再現中國民群眾的生活醜惡而能贏得西方人的傾徠。

    金先生的作品更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不獲諾獎再正常不過了,獲得這獎倒真的不正常了。

  • 6 # 曉夢迷蝶

    我也覺得中國人讀讀金庸就行了。至於四書五經,十三經,通鑑,長篇,明通鑑,三通等,更不需看浩如煙海的古經典。

  • 7 # 銳智多謀英語

    金庸的小說充其量是口水文學,它們只是人們茶餘飯後消遣的大碗茶,無論藝術性、思想性都無法登大雅之堂。況且他作品中主人公上天入地的“神功”無法被世界不同文化解讀。就如同傑克•羅琳的魔幻系列小說《哈利波特》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樣,它們銷量再大,也逃不脫口水文學的標籤。這類小說只適合特定人群,從文學角度解讀就沒有多少含金量。

    中國詩歌中的汪國真的詩作也是如此,他的“口水詩”也只能是沒有多少文學素養的大眾拿來裝裝門面,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只有北島、海子、顧城等詩人。

    文學作品和《故事會》的作品的區別在於,前者給人提供龍井茶般的茗香,後者是人飢渴後解渴的白開水。

  • 8 # 照影吹笙

    東方文化脫離現實,例如“因果報應”、“大團圓結局”、“從此天下太平”……這些東方文學的特徵雖能滿足讀者的良好願望,但卻脫離現實,與現實無關。就如大仲馬被譽為“西方武俠”的《基度山恩仇記》及《三個火槍手》等在文學史上並沒有地位,而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的《茶花女》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就是因為《茶花女》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同理,金庸的武俠小說描寫了一群“俠義之士”懲惡場善,快意恩仇,雖能取悅讀者,卻與當時的政治現實完全無關,這樣的作品得不到諾貝爾獎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 9 # 鍛彰趣義

    不是每一位文學大師都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啊。

    可以問很多為什麼的,為什麼W·H·奧登沒有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卡爾維諾沒有拿到,為什麼博爾赫斯也沒有拿到……

    為什麼,因為獲獎者只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評獎委員會的幾個委員,在主席的帶領下,從當年被團體、個人推薦的提名人選中選出的,他們的評獎標準經常被時代的審美價值傾向、個人的口味、強有力的團體所影響,所以諾貝爾文學獎變數很多,意外也很多。有很多第一流的作者沒有拿到這個獎,列夫·托爾斯泰都沒拿到,羅曼·羅蘭差點沒拿到,但瑞典皇家科學院可是有6個院士拿到了,他們寫得比列夫·托爾斯泰還好嗎?作品比《戰爭與和平》還偉大嗎?

    這是我要說明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文學大師都能拿到這個獎。

    要說明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作家在評選中出於劣勢。舉個例子,評獎委員會的所有人都可以閱讀英文原著,也都可以閱讀法文原著,往常在評價其他語言的作者時,他們是根據其作品的瑞典文譯本來評價,但評價法文作者,比如莫迪亞諾時,是直接讀法文的,英文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法國作家的巨大優勢,他們的作品比較容易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畢竟翻譯是一定會損失一部作品的神韻的。

    而中國作家就比較吃虧,在瑞典,長期關注中國文學,有深厚的中文功底的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就馬躍然和陳安娜兩人,靠他們去大力推薦,很難的。而據我查到的資料,金庸先生的著作還沒有瑞典語譯本,英文譯本也只出了《書劍恩仇錄》(The Book and the Sword)、《鹿鼎記》(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等幾部,沒出過全集,沒有統一的譯者,很難引起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注意。

    第三個要說明的問題,是武俠小說作為一種大眾文學形式,其創作實踐還在探索中,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還沒有定論。金庸先生自己也說武俠小說是一種形式傳統化、功能娛樂化、本質情感化的文學型別,問題也就出在這裡。形式傳統化,就很難有效傳達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簡單的例子,要把“二十四橋明月夜”這道菜解釋清楚也不容易吧。本質情感化,意味著武俠小說的家國情懷、內裡的傳統價值觀,不容易跨文化傳播出去,怎麼跟外國人解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不太容易。

    而諾貝爾文學獎從來沒有發獎給任何一個從事通俗文學創作的作家,偵探、罪案、言情、奇幻、恐怖、武俠……統統沒發過,未來也許會發,畢竟歌詞都發了,但目前還沒有過先例,畢竟在通俗文學創作上有突出成績的也很多了,各國都有不少,諾貝爾文學獎畢竟不是國內的文學獎項,什麼時候發到金庸先生,誰知道呢。

  • 10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我也是一枚金庸迷,他的文學造詣絕對秒殺很多所謂的暢銷書“作家”。眾所周知,金庸的著作都是描寫武俠世界的,對於人性、社會現實等等也具有一定的深度。要說他老人家在文學界的地位,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一個心悅誠服的讚美。

    所以,我認為金庸並不需要透過諾貝爾文學獎來證明自己,評判一個優秀作者,也不應該把是否獲得過諾獎作為標準。比如《活著》的作者餘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等等,他們也是我們國家很優秀的作者,其文學厚度與高度放之世界,也毫不遜色。

    如果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翻譯成英語,很多文化底蘊的部分是沒有辦法突顯出來的。這就是最大的一個侷限性,那麼金庸的武俠小說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就不算什麼稀奇的事了。

  • 11 # 輕鬆e客

    首先,中國獨特的文化及民族特色,幾千年的精髓,是很難翻譯成其他語言的版本的,特別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各大門派,還有各色的奇門武功秘籍,在中國只要一說到這些,馬上就懂,但是翻譯成外文,其中的中國文化韻味也就沒有了,而在外國人讀譯文時,就會覺得怪怪的,正如我們看英文電影,然後將電影裡的配音換成中文版,我們也就覺得看得沒那麼舒服了。所以不同的民族文化造成的這種差異,導致中文小說很難翻譯得好,這也是為什麼外國人很難了解我們中國文化的原因。

    第二,不一定說你的小說寫得好,就一定和諾獎掛鉤,這是兩碼事。就好比你不餓,就不能等同於你是飽的。不能拿諾獎去評判一個人所獲得的成就,這樣往往是很片面的。諾獎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獎項,能達到這個獎項的人,肯定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在一個方向的研究和貢獻,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沒得這個獎的人,我們不一定說他比得諾獎的人差,所謂術業有專攻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中國的近現代湧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家,像魯迅,老舍,路遙,霍達,古龍這些,他們也都沒有得到諾獎,但是他們的文學地位和知名度有比獲得諾獎的莫言差嗎?答案應該是no吧,歸根到底還是我第一點所說的,中華幾千年的文化豈是你三言兩語的外文翻譯所能道得清楚的。在目前的情況來看,獲得諾獎無非是提升了作者的知名度和好銷售書,在海內外,金庸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了,且其作品極其作品拍成的影視,也獲得大家的認可,金庸已經達到他想要的了,那麼其他所謂的華麗獎項也對他如浮雲了!

  • 12 # 昆恩的靜默世界

    因為想得諾貝爾文學獎考靠一部分的翻譯,而翻譯活動是一種選擇性的,金庸作品的影響力是否發到全民族性的?並不見得。想知道為什麼?可以去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如果你覺得金庸的作品達到了威廉福克納,或者大家知道的海明威,甚至那些常被提名的如村上春樹,閻連科或北島,讀完他們的作品你就知道金庸為什麼不符合了。你讓金庸去拿諾貝爾,你先讓他拿茅盾文學獎,布克獎,卡夫卡獎(諾貝爾前奏獎),再諾貝爾文學獎吧,或者你覺得他的作品是否和第一個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住辛克萊爾劉易斯或者英國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思想性更高?薩特是存在主義先驅,金庸是武俠小說的泰山北斗級人物,可你不能要求一個作家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就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 13 # 網路帝君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文學?

    文學包括一個主要部分,一個次要部分,一個再次要部分。

    主要部分,指的是文學作品的內涵,這又分為兩種,一為哲理,二為紀實。

    次要部分,指的是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主題架構的設定、描寫、形容、刻畫等等。

    再次要部分,指的是這部作品中的趣味,通俗來講就是內容是否有意思,是否吸引人。

    最早的文學作品只有哲理,如《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墨子》、《孫子兵法》等等,西方的柏拉圖的《理想國》等等,這些文學全是以對話的形式,乾巴巴的講道理,什麼仁義禮智信忠孝等等。

    隨著這些哲理慢慢的普及到普通大眾裡,就出現了一些用來證實這些哲理的小故事和典故,如驚弓之鳥、張冠李戴、衣冠禽獸等等。這些小故事和典故,便是文學中最早出現的趣味。

    若是對普通人只講禮議廉恥,難免枯燥乏味,只怕受者甚少,於是為了增加聽眾,便以帶些趣味的小故事的形式做藥引,來吸引大眾,普及聖人之言。不但給大眾帶來了樂趣,還讓他們明白了聖人的教誨。但不論任何故事,都一定是圍繞著儒家聖學思想而轉的,所以古代文人便有了“代聖人立言”之說。當然也有文人籍書批諷孔孟的,但仍然關聯著聖人的哲理思想。

    後來隨著文學商業的出現,為了使文學作品更加吸引讀者觀眾,於是漸漸的作者們就把文學作品中的中心思想簡單化,然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如此一來,其中哲理便淡化了,這便是為什麼歷史上傳統文人一直將小說當成旁門左道,不入流的文學作品,甚至出現了一大批禁燬文學。

    下面再說文學的另一種價值,紀實。

    紀實又分兩種,一種為史,指的是史書,《二十四史》等等,這些作品儘管既無哲理思想,也沒什麼趣味,但它們的價值在於以史為鑑。

    另一種是寫實,運用文學手法來表現當時人們的生活、風俗、社會環境;歌頌英雄主義,好人好事;或揭露,所處社會的黑暗,如古代的《四大明著》、《金瓶梅》、《聊齋志異》;近代的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魯迅作品、沈從文作品、莫言作品等等。

    優質上乘文學是如何出現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文學家首先是個藝術家,優質作品多為寫實的。有一句話叫作倖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社會時代也一樣,太平盛世都是相似的,動亂年代也是多種多樣。戰亂、災荒、瘟疫。翻看古代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不幸的。盛世之下沒人吃飽了撐的,去硬想象著吃糠咽土的困苦,把那種滋味寫出來。

    遍翻世界優秀文學作品,大多都是苦難年代,或社會黑暗時期,又或作者受過重大打擊下的憤世之作。如,曹雪芹在家庭衰落之後,於貧困之中才創作《紅樓夢》,吳敬梓久試不第後創作《儒林外史》,列夫托爾斯泰在沙俄的反動時期寫出了《戰爭與和平》,索爾仁尼琴在流放時期創出《古拉格群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正所謂盛世無佳作,亂世出大師,這些作者們以筆代劍,深刻、犀利、辛辣的揭露耳聞目見,以及親身經歷的種種不幸,憤畢生粹於一文,一抒胸臆。

    早先看過一篇文章,“一般說來,一個作家所體驗到的人類苦難,總是以他個人的坎坷經歷和艱苦磨難作為底子並從中昇華起來的。感受了自己的苦難才能同情別人的苦難,體驗了自己面對苦難的弱點才能憐憫別人的弱點。一個沒有被現實的苦難深深傷害過的人可以當偉大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而不會成為作家,因為即使一位平庸的作家也是由造化的捉弄和折磨造就的,一位偉大作家幾乎非得以心靈的巨大傷害和嚴重殘缺為代價不可。”只有苦難才刻骨銘心,優質文學作品則是苦難之中,心靈創傷的昇華。就好比蚌之所以能產萬價的珍珠,其實是它的一種病而已,健康的蚌是不產珍珠的。有心理創傷的不一定是文學家,但文學家一定有一定的心理創傷。

    我們再看一下金庸的武俠創作之路:

    第一、武俠創作並非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做外交官。

    第二、初次動筆寫武俠是上級交給全的任務,他和梁羽生本來都是大公報的編輯,本來是梁羽生寫的,梁後來不寫了,主編便找金庸說小查你寫吧,金庸說我能寫好嗎?老闆說你看著寫。

    第三、後來他創辦明報,幾乎破產,全靠他每天兩千字連載的武俠來吸引讀者。

    因此就創作動機而言,金庸與那些文學大師們相比,就差了十萬八千里,實在有辱諾貝爾的在天之靈。

    本人是個文學愛好者,更是個武俠愛好者,也是個不折不扣的金迷,讀過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金庸十五部小說更是細讀了個遍,在此先向金老爺子告罪,抖膽評一番他的作品。

    他的武俠小說趣味性,娛樂性絕對是一流的,不然不會擁有如此大的讀者群,對其作品如醉如痴。他的文學功底,文學藝術手法也絕對是一流的,確實大師風範,但其書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卻是極度貧乏,而且他的某些思想觀點還有待批判。

    如,深厚的佛學思想,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民生大於國家,國家必將消亡。慕容復起兵復國,釀成兵災是錯的;滿清只要讓國民安居樂業就不必反清復明。乍一看是有理,小說中如此當然也無可厚非,只是拿到現實中,則是變相的人權高於主權。如今慕容鮮卑何在?滿清統治中國又死了多少漢人?假如康熙沒有扳倒鰲拜,滿清又將如何統治中國?放在當今強權霸權世界之下,若國家不存,民生安在?

    還有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思想,說白了就是和稀泥,金庸小說中的大多數惡人都是善終的,如玄冥二老,丁春秋等等,許多壞人也都是過失死,如楊康,嶽不群,大俠們奉行善惡之在一念之間,好人死也就死了,壞人也基本放過。古龍先生塑造的楚留香,倒是奉行沒有人可以隨便剝奪另一人的性命,哪出了命案,他便如007一般,定要明察暗訪,查個水落石出,將兇犯繩之以法,交由法律裁決。

    韋小寶的誕生,則成為了網路小說從廢柴到英雄創作模式的鼻祖。

    這些思想內涵不僅無法獲得文學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基本上連提名都不夠資格。

    文學作品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也受時間的影響,有些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如古董一般增值了,這是為什麼?拿《紅樓夢》來說,曹雪芹創作之初,只是以借喻的創作手法攻擊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出口悶氣,僅此而已。然而幾百年過去,就如毛主席說的,我們要把《紅樓夢》當作史書去看,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情況,生活習慣,風俗環境等等。在當時是一部寫實的作品,幾百年之後,便又有了史書的價值。許多在古代看來平泛的文學作品,都可以從作者創作的時期,來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經濟情況,人文思想。

    但武俠小說的這種體裁形式,卻永遠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後人來了解現代的史書價值。因為武俠小說必須要以古代為背景,現代人憑想象去寫古代的故事。《唐傳奇》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鼻祖,儘管內容已不必深究,但它能流傳下來的價值便是唐代的作者,以唐代的背景創作出來的,後人可以作為史書去研究。金庸不論有多高的文學天才,也不可能寫出唐代的時代風貌來。反過來以古代為背景,來刻畫當今社會,這又太荒謬了。

    時間也可以使文學的價值褪色蒙塵,僅靠趣味來吸引讀者熱情的作品,是很難承受時間的考驗的。民國武俠創作大師,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王度廬、宮白羽、鄭證因、朱貞木的作品在當時也能讓讀者如痴如醉,現在卻很難讓人讀得下去。一千年之後,四大名著還是四大名著,估計很少有人知道金庸是誰了。就拿近些年來說,若不是以金庸的作品拍的影視劇的出現,知道金庸這個名字的人,也已逐年減少了。

    諾貝爾文學獎是深究文學的主題內涵的獎項。若要評價文學優劣的話,打個比方:魯迅作品、沈從文作品、莫言作品之類的正統文學是米飯、饅頭;《四大名著》《戰爭與和平》是高階營養品、良藥;而金庸作品只能算是瓜子、巧克力,儘管好吃但沒營養,更不能當飯吃;至於現在的網路小說,則只能算是香菸了,儘管能快活上癮,卻是有害的。

    文學家們極少有讀過金庸作品的,但《論語》、《老子》、《莊子》《老子》、《墨子》、《四大名著》、《戰爭與和平》之類,他們細讀過決不止三遍,而且都是當作教科書去學習、研究,又能從該作品中衍生出數十部書來。世界各國領導人都跑過來見袁隆平,關注他的雜交水稻的同時,又在想方設法如何讓本國人少吸菸,或禁止吸菸,如何讓本國兒童少吃零食。這不是價值的不同,而是價值的高低。

    所以說金庸先生從他啟筆的那一刻,便與諾貝爾獎永遠的絕緣了。

  • 14 # 三思而後談

    主要是那幫評委沒見識過金庸武功的厲害!要陰有陰,九陰白骨爪,要陽有陽,一陽指!若是那幫評委敢在金庸面前放肆,降龍十八掌、黯然銷魂掌、乾坤大挪移、九陰白骨爪、一陽指、吸功大法、葵花寶典…………任何一招都能幹倒這幫評委!不就是一個諾貝爾獎嘛!無所謂,作品受歡迎就好。

  • 15 # 恆佛

    那些國外的人欣賞不了中國武俠小說,難道還要給他們在補習什麼叫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等嘛?沒得獎的未必就比得獎的水平低,泥腿子出身的將軍打敗黃埔軍校的例子多的是,

  • 16 # 小巷裡賣花的

    今天看陳墨老師的評金庸系列剛好看到這個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

    金庸能過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不會成為現實。

    說金庸能夠獲獎,是指他的文學成就和藝術造詣與任何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相比都毫不遜色,金庸的《鹿鼎記》《天龍八部》等作品,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但金庸真的不太可能過得諾貝爾獎。因為,金庸是中國文化的奇妙產物,而諾貝爾獎是西方人評選的獎項。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翻譯問題

    想要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翻譯成西方語言文字,在目前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中文是高語境,英文是低語境,若要硬譯,那也是面目全非。不說別的,就說“武”和“俠”這兩個字就難以找到準確的單詞。還有諸如江湖義氣,任督二脈,陰陽五行,太極八卦……

    2.東西文化差異

    首先體現在文字上,其次是概念,再次是價值體系和審美趣味的差異。在西方人看來,江湖與武林恐怕就是怪誕的,難以理解的。還有,武俠小說中的江湖故事,更有可能會讓西方人產生“為什麼不去找律師,上法庭”的疑問。“劫富濟貧”與“快意恩仇”在中國人看來是俠義行徑,而在西方人看來,則會被看成犯罪。

    3.中國人估計也不會推薦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武俠小說大部分人認為是通俗文學,而且是民間文學,武俠故事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中國人還是“西天取經”的價值取向,以下省略。

    所以,金庸的武俠小說魅力只有對中國人才有效果。

  • 17 # 江南飈

    金庸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先說說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個政治獎項。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有著自己嚴格的政治標準,但是他從來不說,他跟誰說他有政治標準了?沒有!他說我們只有藝術標準,看誰寫的好,看誰寫的合乎人性。但你發現他們選的那個“人性作品”都是背叛作者祖國的——對於東方國家來說,一定要背叛你國家的傳統文化,背叛你的祖國,他才給你獲獎。所以說,諾貝爾文學獎的目的就是在文化上分化瓦解東方民族,透過頒發諾貝爾文學獎證明西方文化的“正確性”、“先進性”,進而達到鞏固和擴大西方在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鞏固和擴大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支配地位的目的。

    金庸的寫作技巧十分高超,經常在歷史的縫隙裡做文章而且善於活用歷史典故,把一些歷史人物寫得活靈活現而且又不違背史實。因此金庸的作品具有無與倫比的超級龐大的讀者群,他的作品在塑造國民性格,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謳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甚至是普及歷史常識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說大多數人知道成吉思汗叫鐵木真、知道丘處機的道號是長春子等都是因為看了《射鵰英雄傳》。此類例子很多就不逐一列舉了。

    金庸非常善於講故事,在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中把中國氣派中國精神融注其中,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這對於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是非常有利的,這也是一些人不願意看到的,這些人當中就包括極“講政治”的諾貝爾評獎委員會。

    金庸作品中體現的一切崇高精神和諾貝爾獎的頒獎初衷完全背道而馳,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怎麼會把這個獎頒給金庸?不可能!

    這就是金庸不可能獲得諾貝爾講的原因。但是任何為國家人民做出貢獻的人,祖國和人民都不會忘記他們。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國內外大量發行,受到世界範圍內一切華人的廣泛歡迎,金庸成為世界上在世作家中讀者最多的一個!這無疑是祖國和人民對金庸的最高獎勵,這比任何獎勵都要珍貴,這是祖國和人民對金庸的認可!

  • 18 # 皛川

    諾貝爾獎之所以為世人所矚目,就在於它的嚴謹性。特別是它設定的文學獎,自創始之初是定了基調的,就是人性。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作家,作品,都不能違背這個底線。而金庸先生的作品,似乎和這個底線三不沾。所以,不入選是很正常的。因為,武俠小說就是虛構的故事,和真實的人性,毛關係沒有。就是看個熱鬧罷了。*^_^*

  • 19 # 玉龍空間

    玉龍兄和你分析一下如何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就明白金庸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了。

    第一,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先把作品翻譯成英文。

    你不能指望那些評委在全球各種語言裡面四處扒拉:“我看看你們這種語言裡面有沒有好作品能得諾貝爾獎!”得先讓自己主動把作品翻譯成英文才行。莫言在這方面就是撿了電影《紅高粱》的便宜,讓各位評委知道有這麼個人,有這麼些作品。反觀金庸武俠,目前有優秀的英文版嗎?

    第二,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先讓評委讀得懂。

    這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翻譯問題,比如如何把各種武功招式背後的意境翻譯出來;一個是文化問題,評委不是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究竟理解多少,能不能被書中內容打動。你敢說英文版翻譯過去,評委知道降龍十八掌各招式背後的文化內涵嗎?

    第三,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符合評委的標準。

    即使金庸武俠有了優秀譯本,評委們也讀懂了,也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就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嗎?可能性非常低,因為這種小說根本不符合評選標準。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是寫嚴肅文學的,金庸武俠明顯不夠嚴肅(這種主角光環過於明顯的作品,也不可能嚴肅)。別說武俠小說了,你想想《哈利·波特》和《冰與火之歌》,先不討論這類魔幻作品和武俠作品相比孰優孰劣(某些讀者:當然是金庸武俠優秀!羅琳和馬丁怎麼能跟金庸比呢?!),假如你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你更容易讀懂哪些作品?很明顯,是基於西方文化背景的《哈利·波特》和《冰與火之歌》,文化優勢太明顯了。

    但它倆獲諾貝爾獎了嗎?沒有吧。為什麼呢?因為根本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但是,在專門評選奇幻作品的雨果獎評委那裡,《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三體》就大受青睞了,因為太符合評選標準了。

    綜上所述:金庸武俠文字沒有優秀譯本,內容不符合評選標準,所以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假如有個專門評選武俠小說的獎項,金庸倒是有可能得個大滿貫。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作為金庸的忠實讀者,你會在意金庸是否獲得了諾貝爾獎嗎?這些武俠作品在你心中的地位,是幾位不怎麼閱讀武俠小說的評委能夠左右的嗎?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20 # 一夢悠長1

    為啥金庸沒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那個是外國的獎,他們歷史有些短,文化有些遲,不知道什麼是陰陽五行,六合八卦,他們不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道法自然。他們不能理解,點穴為什麼一點上人就動不了,也不明白人怎麼可能飛簷走壁,他們認為這是有背科學的;更不會明白內力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也不會理解,乾坤大挪移,九陽神功,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太極拳,八大門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種文化方面的差距!再者,此獎項近年來越來越無趣,越來越變味,我想金先生也不屑得此獎,雖是武俠小說,但卻寫盡人間百態。絕不遜色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最大的成就不就是讀者多嗎?金先生達到了!這就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一個基礎裸妝要準備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