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司空逸洛

    唐長安城,以隋大興城為基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京師。唐長安城初名京城,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稱西京(俗稱長安城,亦曰京城)唐肅宗元年(756年)稱上都,此外,唐長安城在唐代也被稱為“上京、天都、上都、天京”。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規劃佈局最為規範化的一座都城。其營建制度規劃佈局的特點是規模空前、創設皇城、三城層環、六坡利用、佈局對稱、街衢寬闊、坊裡齊整、形制劃一、渠水縱橫、綠廕庇城、郊環祀壇。象天設都,依據天象星辰位置佈局都城中宮城、皇城與郭城眾坊裡,體現著天人合一與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

    唐長安城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禁苑、坊市組成,有2市108坊,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唐代新建大明宮),城內百業興旺、宮殿參差毗鄰,最多時人口近100萬,顯示出古代中國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 城池建設得非常宏偉,面積達87.27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2.54倍,明清北京城的1.45倍,是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的7.29倍,是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的2.87倍,是羅馬城的6.39倍。長安城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線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外郭城內有東市、西市兩座市場,各佔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東市和西市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這裡商賈雲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滿目,貿易極為繁榮。

    市的四周,每面各開二門,共有八門。市周牆處大街北寬120米,東、南、西三面各寬122米。這一寬闊街道的效用是便於商業運輸和市民入市前車馬的停靠。西市距三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業較東市繁榮,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和經濟活動中心,因此又被稱之為“金市”。

    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周圍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這裡有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及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們多僑居於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裡。這些外國的客商以帶來的香料、藥物賣給中國官僚,再從中國買回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等。其中許多西域姑娘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則時有少年光顧。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東,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詩句。

    唐政府對長安城市場特別是東、西兩市實行嚴格的定時貿易與夜禁制度。兩市的大門,亦實行早晚隨唐長安城城門、街門和坊門共同啟閉的制度,並設有門吏專管。

    唐長安不僅是當時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貿易、宗教、朝覲的中心。

  • 2 # 伴讀歷史

    題主好,從當時各國留學生到唐和全球貿易情況就可以看出,唐朝不但在那個時候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盛的時代,也在世界格局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成為世界中心

    公元717年,19歲的日本貴族士子阿倍仲麻呂,用遣唐留學生的身份前往長安,進入了當時的國立大學,也就是國子監太學進行學習。

    士子阿倍仲麻呂是一個聰明勤奮好學的人,他在太學之中成績優異,畢業之後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一舉就考中了進士。之後他就在唐朝一直做官,直到73歲在唐朝的都城長安逝世,他生前最高的官職,是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是唐朝時期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中權力僅次於御史大夫的高官。

    在唐朝時期,像士子阿倍仲麻呂一樣在朝為官的外華人達數百人之多。唐玄宗創造的大唐盛世,國力強盛,中外交流頻繁。在那個時候,都城長安城內包括求學、經商、做官的外華人,曾經多達10萬餘人,留學生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8000多人。

    在唐朝時期,朝廷允許外華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可以在唐朝居住甚至是結婚,這樣極大的促進了民族間的大融合,以及唐朝對外的文化交流。

    唐朝當時的都城長安,分有東市以及西市這兩個繁榮的市場,其中東市主要是從事國內貿易,相反西市主要從事國際貿易。

    西市佔地大約1600多畝,裡面涉及到220多個行業,有大約4萬多家固定的商鋪,同時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不同客商,從食品店到糧油店,從酒棧到藥房,真可謂名副其實的自由貿易區。

    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時期的長安人就已經過上了“全球買賣”的生活。

    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頻繁,唐朝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也是異常頻繁,當時的都城長安,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還是時尚商貿中心。

    由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把整個世界的東西方聯絡起來,同時更加發展了航海事業,三條水路可以直達日本,還有從廣州以及泉州等地,越南海到達東南亞、西亞,以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

    西域、西亞甚至是歐洲、非洲的一些客商和官員,經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長安城的大街上三五成群的,還有一些來自日本、北韓半島的商客、留學生以及僧侶們,悠閒漫步。

    在唐朝時期,像日本貴族士子阿倍仲麻呂一樣在唐朝做官的外華人到處都是,正是大唐時期的對外開放以及包容的態度,引得萬邦來朝。依照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前來交往的國家多達70多個,很多外國的貴族委派自家子弟前往長安太學,來學習中國的文化,還有不少僧人在長安的寺院中學習佛學。

    大唐時期的長安,不單單只是世界上人口第1個超過100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同時城市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此時的城市面積相當於6個巴格達,7個拜占庭,7個古羅馬。

    唐朝時期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文化繁榮,當時的影響力已經遍佈全世界,一直到今天,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仍被稱為“唐人街”, 中國傳統服飾依舊被稱為“唐裝”。

  • 3 # 德先生908

    不能說唐朝是世界的中心,應該說唐朝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比較好一點。人類世界從古至今,那個城市能說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呢?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以後,倫敦巴黎這些城市是世界的中心嗎?當時的歐洲人在世界各地殖民,把先進的工業品銷往世界各地,與世界各地有很多的商貿往來,很關鍵的與世界很多地方有固定的客運貨運線路,但即使這樣,我們也沒說倫敦巴黎是當時世界的中心。現在的紐約是世界的中心嗎?與世界各地每天這麼多的航班往來,恐怕也稱不上。所以一千多年前的長安更稱不上世界的中心。不說世界各地,即使當時的大唐華人,恐怕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不知道長安在哪裡,是個什麼樣。比如說當時的湖南廣東廣西福建這些地方,長安再大,跟這些地方又有什麼關係,這個不是瞎說,完全可以考證。所以長安是當時世界的中心這個說不上,但是據考證當時的長安是世界最大的城市這個還是有些依據的。

  • 4 # 嘗古研今

    是世界的中心,第一它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一百萬,城市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是西方各個城市的幾倍大,經濟繁榮。第二它聚積了各個民族的文化,唐朝政府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開放的民族,它不僅吸納了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還允許各個民族的人來長安生活.經商.做官;唐朝是一個絕對開放的國家,沒有民族隔閡,周邊的各個少數民族常有戰爭,但從不閉門鎖國。第三它的經濟與文化等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地方,影響了周邊所有國家,現在的北韓.越南等都成為附屬國,日本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西亞各個地方都曾經規屬唐朝。

  • 5 # 土木君哥的圍棋世界

    問題:唐朝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嗎?

    長安是隋唐兩代的首都,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的規模很大,規劃的十分齊整,是公認的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唐結束了亂哄哄的南北朝時代,是兩漢、西晉之後又一次的大一統。人心思定,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進一步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漢唐並舉,漢代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礎,唐代則將中華的美名傳播至四海。後來海外華人聚居之地都稱為“唐人街”,便是明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是以漢唐為重點,分別有60卷和80卷,佔了大多數的篇幅。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北周自立,國號隋。北周原來的都城長安規模很小,水質也不好,宮殿和民宅雜處,難以顯皇家尊嚴。所以在公元582年,隋文帝命宇文愷在漢代舊長安城的東南建大興城。及至後來,隋煬帝修運河,徵遼東,弄得民怨沸騰,遂有瓦崗英雄出焉。

    公元618年,王世充和農民軍鏖戰之際,李淵趁機佔領關中,國號唐。唐代對大興城又進行了擴建,改大興為長安,以為西都,以洛陽為東都。

    長安北有渭水,東臨滻、灞,有“八水繞長安”之美譽。

    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長安總結了漢代鄴城,北魏洛陽的建城經驗,以方正對稱為原則,設定南北軸線,宮城和皇城置於主要的位置,以棋盤型道路將全城的其餘部分劃分為108個裡坊,十分的齊整。

    長安城的規劃圖

    長安城的人口有多少呢?

    後晉政治家劉昫負責編纂的《舊唐書》中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京兆府(包括長安、萬年、咸陽等23縣)有362921戶,人口196.7萬。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裡記載,唐玄宗天寶元年,京兆府領20縣,有362921戶,人口196萬。

    《通典》(杜佑撰)記載,京兆府領23縣,有334670戶,人口192萬。

    可見廣義的長安有近200萬人口,長安城中人口估計約100萬左右。

    長安城中,胡商雲集,李太白有詩云“落花踏進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是一憑證。

    長安城中,外國留學生也很多,尤其是來自日本,北韓的。

    世界上同時期的大城市,歐洲有羅馬,西亞則有君士坦丁堡。

    羅馬在七八世紀,已經不復輝煌的羅馬帝國時期的風采,一度變成東羅馬帝國的附屬城市。其規模和人口,比長安遠遠不如。

    而君士坦丁堡在《舊唐書·西戎傳》有記載:“城東面有大門,其高二十餘丈,自上及下,飾以黃金,光輝燦爛,連曜數里。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門三重,列異寶雕飾。”至於其人口,則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說50-100萬之間,難以查證。城市的規模,據考證僅為長安的七分之一。

    綜合看,唐朝的長安,無愧當時最大的城市。至於是不是世界的中心,則難講。主要原因是當時交通不發達,歐洲和中國聯絡很少,不存在絕對的世界中心。

  • 6 # 海洋情感小屋

    唐朝的都城長安不但在那個時候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盛的時代。

    公元717年,19歲的日本貴族士子阿倍仲麻呂,用遣唐留學生的身份前往長安,進入了當時的國立大學,也就是國子監太學進行學習。

    士子阿倍仲麻呂是一個聰明勤奮好學的人,他在太學之中成績優異,畢業之後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一舉就考中了進士。之後他就在唐朝一直做官,直到73歲在唐朝的都城長安逝世,他生前最高的官職,是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是唐朝時期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中權力僅次於御史大夫的高官。

    在唐朝時期,像士子阿倍仲麻呂一樣在朝為官的外華人達數百人之多。唐玄宗創造的大唐盛世,國力強盛,中外交流頻繁。在那個時候,都城長安城內包括求學、經商、做官的外華人,曾經多達10萬餘人,留學生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8000多人。

    在唐朝時期,朝廷允許外華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可以在唐朝居住甚至是結婚,這樣極大的促進了民族間的大融合,以及唐朝對外的文化交流。

    唐朝當時的都城長安,分有東市以及西市這兩個繁榮的市場,其中東市主要是從事國內貿易,相反西市主要從事國際貿易。

    西市佔地大約1600多畝,裡面涉及到220多個行業,有大約4萬多家固定的商鋪,同時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不同客商,從食品店到糧油店,從酒棧到藥房,真可謂名副其實的自由貿易區。

    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時期的長安人就已經過上了“全球買賣”的生活。

    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頻繁,唐朝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也是異常頻繁,當時的都城長安,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還是時尚商貿中心。

    由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把整個世界的東西方聯絡起來,同時更加發展了航海事業,三條水路可以直達日本,還有從廣州以及泉州等地,越南海到達東南亞、西亞,以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

    西域、西亞甚至是歐洲、非洲的一些客商和官員,經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長安城的大街上三五成群的,還有一些來自日本、北韓半島的商客、留學生以及僧侶們,悠閒漫步。

    在唐朝時期,像日本貴族士子阿倍仲麻呂一樣在唐朝做官的外華人到處都是,正是大唐時期的對外開放以及包容的態度,引得萬邦來朝。依照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前來交往的國家多達70多個,很多外國的貴族委派自家子弟前往長安太學,來學習中國的文化,還有不少僧人在長安的寺院中學習佛學。

    大唐時期的長安,不單單只是世界上人口第1個超過100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同時城市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此時的城市面積相當於6個巴格達,7個拜占庭,7個古羅馬。

    唐朝時期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文化繁榮,當時的影響力已經遍佈全世界,一直到今天,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仍被稱為“唐人街”, 中國傳統服飾依舊被稱為“唐裝”。

  • 7 # 不求人的三腳貓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王朝。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它的高度文明影響了日本、北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

    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

    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到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透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北韓、緬甸等國家和地區。

    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彙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 8 # 滿飛揚

    看過電視劇狄仁傑的,都知道唐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它在世界的地位,與羅馬,開羅,雅典齊名。從長安出發,向東走是絲綢之路,往南去有隋唐大運河。在歷史上,長安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秦漢時期,代表著漢民族最為強盛的時代。到了唐朝,中華文明達到了頂峰,長安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長安,顧名思義就是長治久安的意思。作為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經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毫無爭議的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就像今天的紐約。300多個國家的商人,使節慕名而來,他們將唐朝的科技文化,飲食風尚傳播到世界各地,又把西方文化,融匯進中華文明。時至今日,日本,南韓,越南的很多風俗文化,仍舊深深留藏著唐朝文明的印記。

    穿越歷史,夢迴長安,恍惚間,好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在林溪邊吟詩暢飲,市井街道,熙熙攘攘 ,胡人穿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讓夢中人流連忘返。倘若明朝中期,順應時代,繼續這樣的與世界開放,與世界融合,中國哪還會有百年恥辱,與14年抗戰之殤。

  • 9 # 浙江小雷子

    唐朝時期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文化繁榮,當時的影響力已經遍佈全世界,一直到今天,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仍被稱為“唐人街”, 中國傳統服飾依舊被稱為“唐裝”。依照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前來交往的國家多達70多個,很多外國的貴族委派自家子弟前往長安太學,來學習中國的文化,還有不少僧人在長安的寺院中學習佛學。

  • 10 # 一個獨行者

    由於唐朝經濟穩步發展,文化高度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處於世界歷史的先導地位,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願意到唐朝、到長安。來求學、貿易。當時交往國家多達 70 多個,外國貴族多派子弟到長安的太學學習中國文化。我們的鄰居日本就是深受唐朝文化影響與薰陶的國家,從禮儀、茶文化、服飾、餐具等至今還保留了唐朝文化的影子。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闢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並開闢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 11 # 小灰讀歷史

    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中心嗎?

    唐朝時期長安確實是世界中心。

    唐朝長安城,在隋朝時稱之為大興城,是興建於隋朝,唐朝時易名為長安城,為隋唐兩朝的首都,是當時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長安城在隋文帝登基時建立的(開皇之治)面積達87.27平方千米,是漢朝時長安城的2.54倍。是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的7.29倍,是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的2.87倍,是羅馬城政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於是生產發展,經濟繁榮。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的6.39倍。縱橫交錯有25條大街,108個坊。而西市主要是一些外商交易場所,在當時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這裡有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及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們多僑居於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裡。

    太宗時擊敗突厥,高宗時擊敗高句麗等少數民族政權,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大發展。

    政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於是生產發展,經濟繁榮。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

  • 12 # 影視娛樂小紅帽

    唐朝的都城長安不但在那個時候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盛的時代。

    公元717年,19歲的日本貴族士子阿倍仲麻呂,用遣唐留學生的身份前往長安,進入了當時的國立大學,也就是國子監太學進行學習。

    士子阿倍仲麻呂是一個聰明勤奮好學的人,他在太學之中成績優異,畢業之後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一舉就考中了進士。之後他就在唐朝一直做官,直到73歲在唐朝的都城長安逝世,他生前最高的官職,是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是唐朝時期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中權力僅次於御史大夫的高官。

    在唐朝時期,像士子阿倍仲麻呂一樣在朝為官的外華人達數百人之多。唐玄宗創造的大唐盛世,國力強盛,中外交流頻繁。在那個時候,都城長安城內包括求學、經商、做官的外華人,曾經多達10萬餘人,留學生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8000多人。

    在唐朝時期,朝廷允許外華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可以在唐朝居住甚至是結婚,這樣極大的促進了民族間的大融合,以及唐朝對外的文化交流。

    唐朝當時的都城長安,分有東市以及西市這兩個繁榮的市場,其中東市主要是從事國內貿易,相反西市主要從事國際貿易。

    西市佔地大約1600多畝,裡面涉及到220多個行業,有大約4萬多家固定的商鋪,同時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不同客商,從食品店到糧油店,從酒棧到藥房,真可謂名副其實的自由貿易區。

    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時期的長安人就已經過上了“全球買賣”的生活。

    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頻繁,唐朝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也是異常頻繁,當時的都城長安,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還是時尚商貿中心。

    由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把整個世界的東西方聯絡起來,同時更加發展了航海事業,三條水路可以直達日本,還有從廣州以及泉州等地,越南海到達東南亞、西亞,以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

    西域、西亞甚至是歐洲、非洲的一些客商和官員,經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長安城的大街上三五成群的,還有一些來自日本、北韓半島的商客、留學生以及僧侶們,悠閒漫步。

    在唐朝時期,像日本貴族士子阿倍仲麻呂一樣在唐朝做官的外華人到處都是,正是大唐時期的對外開放以及包容的態度,引得萬邦來朝。依照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前來交往的國家多達70多個,很多外國的貴族委派自家子弟前往長安太學,來學習中國的文化,還有不少僧人在長安的寺院中學習佛學。

    唐朝時期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文化繁榮,當時的影響力已經遍佈全世界,一直到今天,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仍被稱為“唐人街”, 中國傳統服飾依舊被稱為“唐裝”。

  • 13 # 小凌V視覺

    安是隋唐兩代的首都,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的規模很大,規劃的十分齊整,是公認的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唐結束了亂哄哄的南北朝時代,是兩漢、西晉之後又一次的大一統。人心思定,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進一步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漢唐並舉,漢代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礎,唐代則將中華的美名傳播至四海。

  • 14 # 影視職員

    我們中國傳統的學者,在研究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的過程中間,往往是在一個封閉的體系裡,不是跟外界進行對比或者尋找它與外界的聯絡,我們往往自己建立一個價值體系,就根據這樣的體系來“自娛自樂”,比如我們長期形成這樣的觀念,即中國歷史上在很多方面曾經是世界最先進的,或者說文明是最發達的。但卻從來沒有與同時在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認真比較過,或者是把它放在一個開放的體系裡面進行研究。

    在中國沒有開放的情況下,這樣一種“自娛自樂”也許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借用有些人的觀點,就是有利於文化自信。但是一旦中國真正開放了,華人走向世界了,或者世界上的人走進中國了,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盲目誇大的自信往往適得其反,非但不會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而且會動搖,甚至使我們喪失自信。建立在這樣一種虛假的歷史觀念基礎上,在推進中國“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間,它往往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絲綢之路路線圖(資料圖)

    比如說“一帶一路”其實跟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借用了歷史上的這個名稱,這一點今天也許大家看得很清楚了,但是剛剛提出這個倡議的時候,國內絕大多數人都以為我們是要重建絲綢之路,就盲目地誇大了歷史上絲綢之路的作用,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歷史上中國並沒有主動利用絲綢之路,它主要的動力是來自外界。“西方人往東面看”比“華人往西看”早得多,中國很多古代的文明其實是外來的,最近中國進行了文明探源工程,已經坦率承認了這一點,比如說中國的小麥、黃牛、豬、羊、馬、青銅都是外來的,大多數華人回憶這個絲綢之路,卻不知道絲綢之路最大的利益是外國的商人,中國自己很少主動獲得利益。

    又比如說,我們只看到唐朝開放,認為絲綢之路給中國帶進了這麼多東西,卻不知道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東西)可以用百位數來計算,但中國傳到外國的卻只有個位數,在這些個位數中間,主要是外華人主動的,而不是中國自己主動的。正因為這樣,甚至到現在為止,好多地方拼命地爭,稱自己才是真正的絲綢之路出發地點,認為自己擁有今天最大的優勢。比如說從西安到敦煌,我到當地也都講他們在“一帶一路”擁有最大的優勢,我說你們的優勢在哪裡呢?古代絲綢之路就是從我們這裡走的,所以我問他們,難道你們今天還是想創造絲綢之路嗎?那麼初期還是要駱駝、馬不停在敦煌停下來採購糧食,對吧?提到西安,我就很坦率地批評他們,今天難道還要恢復大唐時代嗎?

    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講到所謂的大唐時代,在中國今天大多數人眼裡,甚至包括歷史學家,都認為唐朝的長安曾經是世界的中心,其實這是偽命題。我曾經問他們,唐朝的長安對阿拉伯國家、對歐洲產生了什麼影響?甚至對日本,唐朝也從來沒有主動影響它,都是日本人主動到長安來學習他們自己選擇的東西。唐朝真正的影響,實際上就在漢語文化圈,就只是到北韓、到越南的北部,甚至還沒影響到東南亞。所以我覺得今天我們要講文化交流,要講推進“一帶一路”經濟的全球化,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國的歷史,認識中國古代曾經在世界起到什麼作用。有個簡單問題已經在世界進行嘗試,但中國近代很多人,包括我們一些領導人,甚至都不知道它,比如說“海上絲綢之路”,這概念是日本的學者到上世紀80年代才提出來的,認定中國的前奏是海上出發點,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泉州,但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居然還在討論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如何的發達,而不知道這條路如何有的話,是怎樣掌握在阿拉伯人手裡面。

  • 15 # 二娃擺歷史

    是的,唐朝時,長安是世界最大城市,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聚集在長安,長安是當時的國際化都市,是世界中心

  • 16 # 十四阿哥郎春濤

    是的,因為農業、紡織業、製陶、製茶等發達,商貿往來頻繁,其他國家發現還較落後,所以有夢想的人都會想辦法,就像八幾年的美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想把你兒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