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閒聊

    阿巴亥,烏拉那拉氏,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是多爾袞的生母,史書記載,阿巴亥丰姿貌美,富有機變,頗得努爾哈赤的歡心。

    但是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年輕的阿巴亥在努爾哈赤死後不久便為其殉葬而死。

    時至今日,阿巴亥殉葬的原因一直都是史學界的一個謎,雖然那個時候女真人有“殉葬”的舊俗,但與漢人之前的傳統殉葬相同的是,為君主殉葬者幾乎都是地位低下且沒有留下子嗣的庶妃,例如與阿巴亥一同殉葬的德因澤與阿濟根便是如此。而阿巴亥生前就已經是努爾哈赤的正妻,位居大妃,地位等同於皇后,且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也都非常的優秀,尤其是多爾袞,曾一度成為大清王朝的攝政王,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

    既然如此,當初究竟是什麼原因才導致了阿巴亥的死,而多爾袞面對母親的死又為何沒有作出任何的反抗呢?

    關於阿巴亥的死,《太祖武皇帝實錄》裡明確記載道: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這裡面將阿巴亥的死歸結為她嫉妒心重,努爾哈赤怕自己死後阿巴亥亂國,這才留下遺言令其殉葬。

    但是筆者認為,這個理由看似合理,其實經不住推敲。

    首先,如果努爾哈赤擔心阿巴亥在自己死後亂國,那為何沒有生前處死她以絕後患,而非要等到死後令其殉葬呢(此處可以參考漢武帝誅殺鉤弋夫人)?

    其次,阿巴亥此前曾因被傳與大貝勒代善有染而被努爾哈赤放逐,但是僅過了一年多,阿巴亥便又被努爾哈赤召回,地位一如之前,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重傷之際也是連夜召阿巴亥前來,但至於兩人談了什麼便不得而知了。但從中也能看出,努爾哈赤生前如此寵愛阿巴亥又怎會忍心令她殉葬?

    最後就是,努爾哈赤生前已經讓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掌管兩旗軍政,要知道,身為一個女人,阿巴亥若真有亂國的想法,那她的三個兒子將會是她最大的靠山,既然如此,努爾哈赤又何苦這麼安排來壯大阿巴亥的實力,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所以,阿巴亥的死絕對不是努爾哈赤的決定,而是皇太極等人的陰謀,那麼皇太極為何要逼死阿巴亥?這就牽涉到一個早期滿洲女真人的舊俗,即父親死後,兒子可以續娶繼母。

    阿巴亥與努爾哈赤相差三十多歲,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只有三十六歲,對於自己死後阿巴亥的歸宿,努爾哈赤早就做過安排,他也曾說過要讓代善續娶阿巴亥並教導她的三個兒子。雖然後期曾出現了阿巴亥與代善私通一事,但筆者並不相信秉性純良的代善會做出這種事,要知道當時揭發此事的是德因澤,德因澤是努爾哈赤的庶妃且無兒無女,阿巴亥與代善的失勢對她來講沒有任何利益可圖,她甚至都不能因此而免除殉葬這一悲慘下場,所以筆者認為德因澤詆譭阿巴亥與代善極有可能是借刀殺人,而借她這把刀的人便是皇太極。

    當初努爾哈赤曾定下後金實行八貝勒議政制度,這裡有一個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元旦由八貝勒在八角殿向努爾哈赤叩拜的記載,出自《滿文老檔》:

    辰時出御八角殿,大貝勒先叩頭,其次恩德格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頭,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嶽託阿哥、碩託阿哥。第十撫順額駙、西烏里額駙率朝鮮官員、漢官員叩頭,第十一烏納格巴克什率八旗眾蒙古叩頭

    以上這些人都是當時後金最核心的幾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後金的幾大重量級貝勒都出場了,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鐸,阿巴泰與杜度,嶽託,碩託。

    這其中嶽託和碩託是代善的兒子,假如代善續娶了阿巴亥,那麼阿濟格與多鐸自然而然也會成為代善一黨,如此一來代善將得到八旗中至少四旗的支援,這種情況下,在努爾哈赤死後,便無人能夠與代善爭奪汗位,而這也是皇太極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所以,為了削弱代善的力量,他謀劃了阿巴亥之死。

    那麼當皇太極等人逼迫阿巴亥殉葬時,多爾袞為何沒有出面阻止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當時多爾袞只有15歲難與皇太極抗衡,而且透過上面這份名單也能看出,多爾袞還不是一旗之主,論實力更是不及皇太極,在那種情況下,多爾袞能保住性命已然不錯了,他又有什麼能力去挽救自己的母親呢?

  • 2 # 歷史時燒錄

    多爾袞自知實力不足,反抗不了皇太極的行為,所以只好由他去了。

    阿巴亥是為努爾哈赤生有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大妃,卻是皇太極的繼母。因為努爾哈赤還沒有稱帝,只是稱汗王,所以阿巴亥也就相當於王后。1626年8月,努爾哈赤突然去世,沒有留下遺命讓誰繼承汗位。但是皇太極擔心努爾哈赤留下了遺言給阿巴亥,因為努爾哈赤臨死之前,只有阿巴亥陪在身邊,因此阿巴亥的話,對急於繼承汗位的皇太極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如果阿巴亥王后以遺命的方式宣佈她的兒子繼承汗位,那麼皇太極繼位之事就會相當困難。因為皇太極已經是四大貝勒中最有希望繼承汗位的人了,只是還有一個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但是多爾袞還比較年輕,皇太極只要除掉阿巴亥,自己繼承汗位就會比較順利了。所以皇太極就聯合了四大貝勒,以努爾哈赤遺命的形式逼迫阿巴亥殉葬。

    那麼多爾袞他們三兄弟為什麼眼看著親生母親去殉葬,卻沒有反抗呢?

    首先,實力不如皇太極

    因為努爾哈赤死之前沒有在眾人面前指定接班人,所以由誰來繼位成了眾多子嗣爭奪的焦點,而真正有實力地位競爭的只有8個貝勒,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以及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濟爾哈朗5大貝勒,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是八個貝勒中掌握著兵權的四個大貝勒。其他的四人雖然是貝勒,但是手上毫無兵權。

    四大貝勒中,雖然阿敏手握鑲藍旗,但是和濟爾哈朗一樣都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因此繼位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代善為人寬厚,本來被努爾哈赤指定為接班人的,但是因為被皇太極告發說,與大妃富察氏有私通行為,所以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取消了代善的繼位資格,同時富察氏的兒子莽古爾泰也失去了繼承權。

    其次,多爾袞三兄弟知道殉葬是清朝的傳統

    殉葬制度是滿清大量存在的一種習慣。在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等人矯詔揚言是努爾哈赤下旨要阿巴亥殉葬,而多爾袞三兄弟手中沒有兵權,說話自然不硬氣,心中還以為父親真的讓母親殉葬,是因為母親跟代善的私通關係而引起父親的不滿,加上本來有殉葬的傳統,因此父親要母親殉葬也許是應該的。

    第三,多爾袞三兄弟年幼

    努爾哈赤去世時,阿濟格才21歲,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只有阿濟格算是成年人,但是他雖然驍勇善戰,卻是少有謀略,而且與多爾袞、多鐸之間也不怎麼親密。所以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之後,多爾袞三兄弟都是無能為力。

    綜上種種因素,皇太極把阿巴亥逼死殉葬,多爾袞三兄弟沒有反抗,讓皇太極順利繼承了王位。但是,後來皇太極也許是感覺有愧於阿巴亥,所以讓多爾袞和多鐸擔任正白旗、鑲白旗的旗主,並且逐漸有了一定的權力。

  • 3 # 棲鴻看紅樓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走在馬路上,被一輛路過的車撞死了,他的兒女會不會對機械動力的所有車輛產生仇恨,要求政府全面禁止汽車通行?不會有這樣的可能吧?

    如果一個人受到颱風、地震、火山噴發的傷害,丟掉了性命,他的兒女會不會起來反抗政府:都是政府的不作為,才導致我家的人員傷亡?有這樣的可能,但是很微吧?

    如果某國家的一個公民,母親犯罪被處死刑,她的孩子會因此仇恨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從此走上恐怖主義道路嗎?也有這樣的可能,但是很少吧?

    在女真人建立政權初期,他們的文化還相當落後,還沒有人權、民本的思想。殉葬,在中國明代中期被廢除的制度,在少數民族政權中卻死灰重燃起來。別說努爾哈赤這樣的君主,就是一般的王公大臣死後,用奴僕、妻妾來殯葬,也是非常常見的。

    在多爾袞、在皇太極、在任何一個滿清人的心目中,作為努爾哈赤的寵妃,阿巴亥為丈夫殉葬,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殉葬,是新君主的人情;要求她必須殉葬,也是本分。決定她的生死,是他作為新君王的天賦權利,任何人都必須認同。

    就像我們不能理解古代節婦動不動就自殺一樣,我們也不能理解皇太極逼迫阿巴亥殉葬的殘酷。但是,不理解只是不理解,不能證明它不存在。

    殘忍的殉葬制度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麼不人道。當時的人,也平靜地接受了這一事實,雖然萬分傷心。

  • 4 # 潤楊閬苑

    一代梟雄奴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

    一眾王爺來到努爾哈赤37歲的大妃阿巴亥面前,向她宣佈老汗王的遺言旨:“俟吾終,必令之殉。”

    我們都知道多爾袞在清朝權傾天下,他為什麼不保護母親呢?

    原因有三。

    第一,有努爾哈赤的遺旨,多爾袞兄弟不能違抗。

    《太祖武皇帝實錄》: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是老汗王要求阿巴亥死,阿巴亥不能不死,而她的三個兒子也不能反抗。

    阿巴亥說:“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幼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

    阿巴亥的請求得到了在場王爺的同意,他們答應阿巴亥照顧多爾袞和多鐸。

    於是阿巴亥盛裝而死。

    古代人有濃厚的忠君思想,因此即使在後來,多爾袞成為皇太極倚重的貝勒,他也沒有因為母親殉葬而怨恨皇太極。多爾袞對皇太極比較忠誠。

    第二,阿巴亥的兒子年幼,沒有實權。

    阿濟格22歲,已經成年。但是多爾袞只有15歲,多鐸只有13歲。雖然三兄弟都是貝勒,但是他們對部隊的控制權不強。不足以和四大貝勒抗衡,一旦起衝突,多爾袞三兄弟必死無疑。

    阿濟格雖然已經成年,但是他有勇無謀,想不到母親殉葬也許是哥哥們假傳聖旨。根本沒想過反抗。

    三,如果三兄弟造反,那麼阿巴亥就白死了。

    阿巴亥毅然赴死,就是為了保全兩個年幼的兒子多爾袞和多鐸。如果多爾袞三兄弟和皇太極對抗,那麼阿巴亥就白犧牲自己了。

  • 5 # 湘西小木魚
    阿巴亥的歷史結局:殉葬。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毒瘡突然發作在靉福陵隆恩門雞堡病逝,他的大福晉阿巴亥很難過,可是最絕望的是沒過多久,皇太極等眾王突然衝入她的屋子,向她傳達努爾哈赤要她殉葬的遺言。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很多人都說殉葬的遺言是假的,這個時候的阿巴亥37歲,正值盛年,可是她無法反抗皇太極勢力,不管遺言真假被逼無奈的她都只有殉葬了。她的兒子多爾袞驍勇善戰為何不反抗了?阿巴亥當時有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已經成年、多爾袞只有15歲、多鐸13歲。這個時候的多爾袞還太小了無法對抗皇太極集團,阿巴亥死前還提出了要照顧她兩個兒子多爾袞和多鐸的請求了。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

    阿巴亥是烏拉部主滿泰的女兒,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出生於烏拉部都城,可是沒過多久她的父親在頻繁的戰事中被殺了,阿巴亥被叔父布佔泰收養。1601年,強悍的努爾哈赤滅了哈達部,布佔泰為保住烏拉部不被建州女真所滅,就把剛剛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努爾哈赤,屬於典型的政治婚姻。

    這個時候的努爾哈赤已經有了七個妻妾,還大阿巴亥31歲,但是聰慧的阿巴亥卻被冊封為大福晉。努爾哈赤還是很寵愛阿巴亥的,後來小福晉德因澤給努爾哈赤告發說大福晉阿巴亥經常深夜出宮到代善家去,和代善有私情,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廢黜了她,但是一年之後,努爾哈赤又重新冊封她為大妃,由此可見,努爾哈赤還是很寵愛阿巴亥的。

    阿巴亥有三個兒子: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這幾個孩子都沒能救她的命,無法救。

    多爾袞為何不反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等眾王要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當然不願意,可是她卻無力反抗,開篇就說了,多爾袞還年幼才15歲了,更無法保護自己的母親。

    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

    阿巴亥說自己12歲就侍奉努爾哈赤,如今願意殉葬,但是希望善待她兩個幼子多爾袞和多鐸。這個時候的阿巴亥無力反抗,多爾袞兄弟幾個也不是皇太極等人的對手。這個時候的皇太極已經被推舉為汗,而且在處死阿巴亥這件事情上,久經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四大貝勒是一致同意的,大部分的八旗兵也都擁護皇太極,多爾袞兄弟幾個也是無力反抗,只得看著母親殉葬。

    阿巴亥被追奪一切尊號。

    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不僅在生前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母親,在去世後也還是連累了自己的母親。戰功赫赫的多爾袞後來成了清朝順治皇帝的攝政王,但是和順治皇帝的矛盾也很深。

    多爾袞去世後沒多久,順治皇帝就剝奪了他的封號,還下令開館鞭屍。順治皇帝還不滿意了,於是又追奪了多爾袞母親的一切尊號,更是將阿巴亥逐出了祖父努爾哈赤的太廟。

  • 6 # 小小嬴政

    努爾哈赤在進攻寧遠時,被袁崇煥統帥的明朝軍隊的大炮擊中,不治身亡。努爾哈赤的死十分突然,沒有留下什麼遺囑,當時陪在努爾哈赤身邊的只有阿巴亥,所以阿巴亥在當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如果她說努爾哈赤在臨死之前指定了某個人接班就任新的大汗,那其他幾個爭奪汗位的人就沒有希望了,所以這個阿巴亥對於爭取汗位資格的人來說具有巨大的威脅,所以誰當上新的大汗都會及早處死這個人。

    阿巴亥12歲嫁給努爾哈赤,一共生育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才14歲,還是個小屁孩,怎麼能和能征慣戰的四大貝勒競爭。

    所以當時包括皇太極在內的四大貝勒,就按照努爾哈赤定下的眾人推舉的原則,確定了新的大汗就是皇太極。皇太極一當上後金的大汗,就感覺到了阿巴亥的威脅,這個人是努爾哈赤死前唯一陪伴在其身邊的人。

    所以她說出的任何關於誰繼承汗位的話,都是對皇太極的致命打擊,所以皇太極必須迅速除掉這個人。

    怎麼除掉呢?皇太極等人想了一個辦法,讓這個阿巴亥殉葬,也就是自殺之後陪葬努爾哈赤,但是後金的殉葬制度是有一些明文規定的,比如說正妻殉葬的話要求自願,不能強迫。

    這個皇太極強迫阿巴亥殉葬就嚴重違反了後金的殉葬制度,而且還有規定,如果有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撫養的不殉葬。當時的多爾袞才14歲,他的弟弟多鐸更小,所以是不應該殉葬的。

    但是為了皇權還顧及什麼殉葬制度不制度,所以皇太極成為新的後金大汗之後,立即採取措施逼迫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當時是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被皇太極的猝不及防的一擊命中了要害,已經無力迴天了,她的大兒子雖然已經成年,但是在如同虎穴狼窩的後金朝廷裡,是沒有發言權的,另外兩個兒子還小,所以阿巴亥只能自殺,死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皇太極把自己的兩個兒子照顧好。

    阿巴亥一死,皇太極的位子就穩了,任何人都不能挑戰他的地位了。多爾袞雖然掌握著正白旗,但是他本身年紀太小,根本就不是那些掌握大權的人的對手,他敢造反立馬會被皇太極殺掉。

    皇太極敢逼死阿巴亥說明他是有恃無恐的,肯定對阿巴亥的利害關係人採取了控制措施,比如說嚴密監視,特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以及他們掌握的軍隊,一旦發現他們有異動,肯定會毫不留情的予以消滅,只有做好了這些工作才會進一步的逼迫阿巴亥自殺。

    否則一旦阿巴亥被自己的兒子保護起來,以努爾哈赤遺囑的名義推一個兒子繼承汗位,那皇太極就不好辦了,所以,逼死阿巴亥只是整個計劃的最後一步,其他的準備工作完成以後才會採取這個措施。否則,一旦打草驚蛇,出現變局,皇太極很可能失敗。

  • 7 # 品茗讀史

    前言:阿巴亥死時,多爾袞年僅14週歲,身邊沒有忠誠的追隨者,手中又無兵權;在皇太極已經聯合了諸王貝勒、實力強大、掌控了後金形勢的情況下,作為一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多爾袞又能作出什麼樣的反抗呢!

    (多爾袞畫像)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一生中的最愛。

    努爾哈赤在自己生命的最後盡頭,緊急召見遠在瀋陽的阿巴亥,對她作了最後的政治交待。

    皇太極本來就對阿巴亥深以為恨,因為阿巴亥當初奪走了父汗努爾哈赤對他的母親葉赫那拉氏的寵愛;現在努爾哈赤在臨死前又緊急招來阿巴亥,密談了很長時間;皇太極和其他諸王貝勒都擔心努爾哈赤給阿巴亥留下了對他們不利的政治遺囑。於是,皇太極等人就聯起手來,假傳汗命,逼迫阿巴亥立刻為努爾哈赤殉葬。

    (皇太極畫像)

    努爾哈赤對阿巴亥情有獨鍾,不但對她極為寵愛,而且對他的三個兒子也特別的厚愛。小小年紀,就讓他們躋身於後金九大貴族之列,地位特別顯赫。

    對此,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都是內心極不平衡。因為他們都多年追隨努爾哈赤捨生忘死、浴血搏殺,才打下了後金的江山社稷。而阿巴亥的兒子們,除了阿濟格長大後立下了些許戰功,多爾袞、多鐸年紀幼小,寸功未立,竟然都得到了如此尊貴的身份地位,這實在是讓人心中憤憤不平。

    努爾哈赤臨終前約見阿巴亥密談,更使皇太極等人驚恐異常。一旦努爾哈赤遺命阿巴亥的兒子為政治繼承人,那麼,他們的利益勢必要受到嚴重的侵犯。因此,在一代梟雄皇太極的陰謀操縱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立即合起夥兒來,在努爾哈赤死後僅僅十來個小時,他們就發動襲擊,假傳努爾哈赤的汗命,逼迫阿巴亥自殺殉葬。

    (阿巴亥畫像)

    阿巴亥絲毫沒有政治警惕性,在皇太極等手握重兵的貝勒們的威逼之下,毫無還擊之力。最後,阿巴亥無奈之餘,只得哀求皇太極:“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

    在得到了皇太極恩待多爾袞、多鐸的誓言之後,阿巴亥極不情願地自殺了。

    結語:當年的多爾袞年紀幼小,懵懂無知,不但沒有站出來反抗,反而還和多鐸一起催促母親,要求母親趕快遵從父汗努爾哈赤的遺命:自殺殉葬。多爾袞和多鐸的無知行為,令阿巴亥肝腸寸斷,悲痛欲絕。

    直到多年以後,滿清已經入關,多爾袞獨掌了清廷的朝政大權。他曾經恨恨地說過一句話:“太宗之位,本系奪立。”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啊......

  • 8 # 月關略萌

    當了努爾哈赤20多年的大妃,最後卻被一道所謂的“帝遺言”逼迫得殉葬,阿巴亥之死可謂疑點重重。逼迫阿巴亥殉葬,不只是皇太極個人想法,而是代表著當時整個後金最高權力集團共同意志。面對整個後金,年僅15歲的多爾袞拿什麼去反抗呢?

    阿巴亥殉葬真的是努爾哈赤的意思嗎?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以上是關於阿巴亥殉葬的官方記載,把阿巴亥的死因歸於其妒忌心重,以及努爾哈赤死後,阿巴亥可能引發後金國亂。皇太極等人以這份“帝遺言”為令箭,逼迫年僅37歲的阿巴亥殉葬。但是,結合努爾哈赤生前的一些細節和舉動,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疑點無法解釋。

    第一、阿巴亥地位尊崇,不符合傳統殉葬標準。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也是陪伴努爾哈赤時間最長的大妃。即便阿巴亥曾經因為與代善傳出“桃色緋聞”事件被廢,卻僅隔一年便重返大妃之位。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喜愛程度非比尋常。

    後金大妃之位相當於是一國之母的皇后,地位尊崇無比。況且,阿巴亥先後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以及第十五子多鐸,也是為努爾哈赤生育兒子最多的女人。不管是“母憑子貴”還是“子憑母貴”,阿巴亥和她的三個兒子無疑是努爾哈赤最疼愛的。

    與漢人傳統的殉葬風俗一樣,那時的後金女真部落也保留了同樣的殉葬制度。帝王駕崩後,為君主殉葬的一般都是地位低微、沒有為君主誕下子嗣的庶妃之流。阿巴亥作為後金“皇后”,又生下三個兒子,不論從哪方面算,她都沒有殉葬的可能。

    第二、“桃色緋聞”風波絕不是努爾哈赤要求阿巴亥殉葬的理由。

    很多人會把阿巴亥的殉葬跟天命五年發生的著名“桃色緋聞”風波聯絡在一起。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次緋聞風波漏洞百出,絕不會是努爾哈赤要求阿巴亥殉葬的理由。

    努爾哈赤有心在百年之後將阿巴亥及幼子交由代善照顧,這也是引發“桃色緋聞”事件的根本原因之一。這種明確的“託孤”表明了努爾哈赤對於代善繼承人身份的確立,引發了其他貝勒旗主對代善的攻擊和排擠。代善被廢后,努爾哈赤創立八旗旗主貝勒推舉汗位制。從中可以看出,努爾哈赤對於“桃色緋聞”事件的本質看得很清楚,緋聞是假,爭奪後金汗位才是真。顯然,阿巴亥被有心人利用了,她才是這次緋聞風波中的那個真正受害者,努爾哈赤復任其大妃之位就是一種態度。既然阿巴亥是清白的,努爾哈赤又怎會因“桃色緋聞”風波讓她殉葬呢?

    第三、努爾哈赤晚年安排與“帝遺言”不符。

    按照所謂“帝遺言”,努爾哈赤要求阿巴亥殉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害怕其死後禍亂後金,參與到後金汗位權力的爭奪。如果努爾哈赤真有這種擔憂,完全可以在其生前就將阿巴亥賜死,永絕後患。何必要等到死後留下遺言要求阿巴亥殉葬呢?

    更重要的是,努爾哈赤在晚年時期對八旗進行了調整,對自己親掌的兩黃旗進行了分配。

    努爾哈赤自己保留了20個牛錄作為親兵,剩下的45個牛錄平均分配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兄弟三人各領15個牛錄。並且明確指示: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多鐸為正黃旗旗主,自己死後剩下的20個牛錄親兵全部留給多鐸。對於多爾袞,除了分配的15個牛錄外,另賜鑲白旗給多爾袞統帥。而原來的鑲白旗旗主杜度則被努爾哈赤調到了鑲紅旗。

    努爾哈赤所做的這些調整和分配,最終的受益人是阿巴亥所生的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如“帝遺言”中所說,害怕其死後阿巴亥引發國亂,為何要在晚年“故意”壯大多爾袞三兄弟的勢力呢?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阿巴亥的殉葬絕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而是以皇太極為首的後金政權集團避免內部鬥爭,聯合策劃的一場政治陰謀

    阿巴亥殉葬是後金最高權力集團共同推動的結果,年輕的多爾袞無力反抗

    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很快推舉了皇太極為新大汗。位居四大貝勒之末、權勢地位都相對較低的皇太極為什麼會被公推上後金大汗之位?顯然,這是以四大貝勒為首的後金最高權力集團達成一致後的結果。

    努爾哈赤創立八旗旗主貝勒共推制度,從而擇優選出最合適的人來擔任後金大汗。這位後金大汗必然出自八大旗主貝勒,換言之,有資格競爭後金汗位的人並不多,只有四大貝勒和多爾袞。其中,大貝勒代善因為與阿巴亥的“桃色緋聞”事件,徹底失去了繼承汗位的機會。二貝勒阿敏因為是努爾哈赤侄兒身份,也沒有繼位可能。三貝勒莽古爾泰則有著弒殺生母的前科,必然不會有人支援他當大汗。剩下有資格競爭後金汗位的只有皇太極和多爾袞。

    大貝勒代善雖然與汗位無緣,但不要忘了,代善身為四大貝勒之首,手中更是掌控著兩紅旗,是四大貝勒中實力最強的。即便他不參與爭奪汗位的競爭中,但他的態度對新大汗人選產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代善會選擇皇太極還是多爾袞呢?

    如果代善選擇多爾袞,那無疑是強強聯手,雙方加在一起共同掌控八旗中的五旗兵力,沒人可以對抗。加上代善和阿巴亥的緋聞,不管真假,對其他人都是一個極為不利的局面。換句話說,他們的聯手對其他貝勒旗主們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大大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這是其他旗主貝勒們所不允許發生的局面。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後金內部必然會有內亂爆發。因此,基於後金政權內部的穩定以及“撇清”與阿巴亥的緋聞關係,代善只能選擇支援皇太極

    代善支援皇太極就行了嗎?包括皇太極在內的旗主貝勒們依然不會放心。原因很簡單,阿巴亥大妃身份地位尊崇,加上努爾哈赤晚年期間對八旗兵力的重新分配,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按照滿洲女真部落的習俗,父死子繼。這裡指的是父親死後,兒子可以續娶繼母。而對於阿巴亥的歸宿問題,努爾哈赤早就有過安排,那就是由代善照顧。也就是說,到最後阿巴亥和代善還是會在一起,代善還是會成為多爾袞三兄弟的靠山。皇太極能眼睜睜看著這種局面發生嗎?其他旗主貝勒能坐視多爾袞三兄弟壯大,從而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嗎?

    阿巴亥的存在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只要她活著,皇太極他們就不會放心。她活著就等同於一個不知何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對整個後金就是一場足以滅國的災難。所以說,逼迫阿巴亥殉葬是避免後金政權內部鬥爭的唯一方法,代表著整個後金最高權力集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

    最後說一下多爾袞!如果是順治時期權傾朝野、擁有行使等同皇帝權力的攝政王多爾袞,或許還有反抗皇太極等人的可能。但那個時候的多爾袞年僅15歲,拿著努爾哈赤留給他的一份遺產就想挑戰整個後金?無疑是以卵擊石!更何況,皇太極等人搬出的是努爾哈赤留下的“帝遺言”,多爾袞又有何理由反抗?

  • 9 # 南宮雁門

    不是多爾袞不想反抗,而是他沒有能力反抗!他當時才十四歲,雖然有努爾哈赤留給他和多鐸得兩白旗,但奈何實力不濟,自身威望也不夠!又沒人幫他!

    其實多爾袞挺悲慘的!母親被殺!自己喜歡的女人被搶!努爾哈赤傳給他的皇位也被他四哥皇太極奪走了!而這一切都只能怪他當時太小!怪努爾哈赤就不能安排好了再去!怪他母親沒有什麼勢力,不懂得權謀!而皇太極又太老謀深算了!聯合諸位貝勒一起奪他的位!致使本來應該屬於他的東西被奪走了!他的母親阿巴亥也就只是傳達了努爾哈赤的遺旨!結果卻被說成是假傳旨意!最後被弓弦勒死給努爾哈赤陪葬了!

    當時多爾袞面對著這一切,不知承受著怎樣的打擊!不能找皇太極報仇,不能顯示出對皇太極得不滿!不能露出心中的悲傷!他難受的都想去死!但他還是挺過來了!經受了這樣的打擊讓他一下子就他長大了!他開始逐步的進行復仇!

    首先自己開始收拾曾經幫助過皇太極的幾位貝勒!把他們都給整個不輕,逐步的退出了權利的核心!同時自己南征北戰,立下了大量的功勞!在朝廷中培植了許多自己的勢力!

    在準備的差不多時,皇太極突然死了!他就起來爭奪曾經屬於他的皇位!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與他進行爭奪!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最後為了清朝的基業,他們選擇了各退一步!從皇太極的小兒子們挑選兩個開競爭皇位!最後多爾袞支援曾經自己喜歡的女人莊妃的兒子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擔任攝政王!

    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后不久,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大明滅亡了!

    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多爾袞就率領所有的軍隊南下,在山海關與李自成大打了一架!最後李自成被擊退!就退到了山西!

    多爾袞抓住機會入關遷都北京,收編明軍,組建綠營對李自成和大明的殘餘勢力作戰!進過數年征戰終於打垮了他們!

    多爾袞在擔任攝政王期間不斷的想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皇位!但都沒成功!

    在多爾袞死後,被清朝定義為佞臣!他的家人也被放逐,下場都十分淒涼!雖然他尊貴至極,但卻十分的不幸!不得不說他的命運還真是悲慘!

  • 10 #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小崔說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首先來了解一下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究竟是必須的還是被逼的?如果是必須的,那麼多爾袞(他們兄弟三個)就必須得老老實實地接受這個結果;如果是被逼的,才有“多爾袞(他們兄弟三個)為何不反抗?”這個話題的成立。

    清朝祖制,皇帝駕崩后妃殉葬是可以的,但有過生育的妃子可以排除在外。當時,大妃阿巴亥已經生育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皇子,況且阿巴亥——這位大妃還是努爾哈赤生前十分寵愛的。可見,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不符合祖制,也肯定非努爾哈赤本人和阿巴亥本人的意思。所以,這隻能是皇太極(他們幾個)出於政治和權力的需要,設計逼死了阿巴亥。

    那麼,多爾袞他們兄弟三個為什麼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母親被皇太極他們逼死而不反抗呢?這要根據當時諸多的客觀因素來分析。首先是多爾袞他們幾個沒有皇太極年齡大。皇太極即位時已經三十五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當時阿濟格才二十二歲,多爾袞十五歲,多鐸才十三歲。幾個剛成年或剛成家的年輕人,拿什麼來和皇太極那麼強勢的人來比劃?

    其次是多爾袞兄弟幾個沒有皇太極他們幾個軍功多。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一成年就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攻無不克;撫順之戰的勝利,對後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薩爾滸之戰等等。皇太極經歷的惡戰硬仗不計其數且均有赫赫戰功。而這時的多爾袞兄弟幾個還在襁褓之中或是還沒有出生。

    再就是多爾袞兄弟幾個沒有皇太極他們勢力強。努爾哈赤死後,擁立皇太極即位或沒有明確反對意見的人有:大貝勒代善極其父子三個,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爾古泰等一眾朝中顯赫人物(當然他們中有的人後來也被皇太極逼死或整倒了)。而反觀多爾袞他們僅僅只有兄弟三個,唯一可算作後援的大妃——阿巴亥——自個的母親都被人設計殉葬了,要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

    最後是多爾兄弟幾個沒有皇太極他們兵力眾。大貝勒代善極其父子三個,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爾古泰,還有皇太極本人,他們都擁有強大的兵權,每人手裡至少都有一旗人馬。反觀多爾袞兄弟幾個,本來按阿濟格的年齡和地位是應該掌握一旗人馬的,卻因為他“無腦”,所以並沒有獲得旗主的權位。同時,多爾袞、多鐸又因為年幼,也只擁有十五個牛錄的人馬。總之,兵權小,沒有本錢去和皇太極對抗。

    以上四點基本就是皇太極逼迫阿巴亥殉葬,多爾袞為不反抗的原因。其實,與其說是多爾袞不敢反抗皇太極,還不如說是多爾袞不願去反抗皇太極。看似一字之差,結果卻是迥異。如果當時多爾袞不自量力硬要去反抗皇太極,那不是一個反抗不過的小問題,而是一個連性命都難保的大問題。多爾袞理智地選擇了不反抗,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在順治一朝確立了自己一言九鼎的地位。歷史證明多爾袞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 11 # 棍哥觀史

    這件事情在史書裡也就寥寥幾行字的記錄,故而留下了諸多疑點,但回首一慮,阿巴亥殉葬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當時的多爾袞年僅14,雖然算是女真傳統裡的成年人,但對比四大貝勒的政治影響力以及胸中城府,他還遠遠不能左右母親的命運,更何況四大貝勒一致搬出了努爾哈赤遺命的王牌,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阿巴亥的長子阿濟格,也無力挽回!

    阿巴亥結局的必然性身份與性格

    阿巴亥是烏拉部人,她是作為政治需求,由叔父布佔泰送給努爾哈赤的禮物,嫁給努爾哈赤時只有12歲,而努爾哈赤當時已經43歲。但年齡的差距並沒有阻礙努爾哈赤對她的喜愛,13歲就被封為了大福晉,以當時的建州女真實力來看,這個冊封的政治含義並不大,可以體現出努爾哈赤還真的挺喜歡阿巴亥。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太祖武皇帝實錄》

    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阿巴亥是一位頗有姿色的女人,並且性格上善妒,也就是說可能常常在努爾哈赤面前撒嬌,妒忌別的妃子,當努爾哈赤不高興了,她還能非常機靈的化解,這顯然是一個小女人的做派。四十多歲的努爾哈赤遇到小鳥依人,任性撒嬌的阿巴亥,自然是比其他七位妻妃更得寵愛。

    嫉妒任性是一個十來歲少女可愛的一面,但對於一個政權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威脅。所以四大貝勒在公佈努爾哈赤所謂的遺命中說“留之恐後為國亂”。當時的阿巴亥已經36歲,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女性,膝下有阿齊格、多爾袞、多鐸三子,當時的阿齊格已經22歲,是軍中勇猛善戰的將軍,身為大福晉的阿巴亥,難免不會在二子、三子逐漸長大後成為後金政權的專權亂政者。所以作為後金政權的統治者,努爾哈赤若想為繼任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就必須從政治家角度出發,拔掉阿巴亥這棵招風的大樹,因此努爾哈赤的遺命可能為真。

    作風與選擇

    阿巴亥出現的作風問題可能是努爾哈赤欲以報復的關鍵。當然,這個作風問題是否因為她嫉妒心強,得罪了許多人而導致的誣告,這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個事情是由努爾哈赤的庶妃揭發,後宮那些事總有一些酸酸的味道。

    事情發生在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庶妃德因澤揭發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來往密切,關係曖昧。其實這個揭發還有前奏,即大福晉曾送給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美食,只是皇太極授而未食,代善卻吃的那叫個香。這說明阿巴亥是同時討好兩大貝勒,這是一種深謀遠慮的政治巴結,畢竟努爾哈赤已經是個糟老頭子了,誰不想為以後找個靠山呢?經過這次試探也能看出,皇太極留了一手,並沒有捲進大福晉的政治陷阱。而代善卻成為大福晉吃定的獵物,揭發中隨後指出,大福晉曾飾金佩珠,錦緞裝扮,備佳餚,深夜出宮,去大貝勒府與代善幽會。

    “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 ”——《建州聞見錄》

    這麼一大頂綠帽子扣在努爾哈赤的頭上,他當然憤怒又心痛,但家醜總得圓過去,隨即努爾哈赤就以女真傳統的“收婚”習俗作解釋,向眾人宣佈自己曾做的安排,等到自己去世後,將幼子和大福晉託付給代善照顧。這只是努爾哈赤為顧忌大汗顏面的託辭,這個託辭的背後是努爾哈赤的憤怒,以及對汗位心懷覬覦者的機會。

    在此之後,大福晉與大貝勒的流言蜚語層出不窮,我想這裡應該也有皇太極的參與。努爾哈赤再也坐不住了,便以私藏財務的罪名定了阿巴亥的罪,並將之休棄,揭發者德因澤、阿其根皆因功獲得側妃封號。在這件事情上,最大的獲利者就是兩位庶妃和皇太極。而從努爾哈赤的心裡看,這在表面上是給他帶了綠帽子,在深層次的講,便是大福晉的政治野心。她暴露出自己的政治站隊,這對其餘諸子的影響並不好,畢竟她是大福晉,努爾哈赤的枕邊人,與代善曖昧,無疑是宣告了努爾哈赤傳位的意向,為了避免更大的政治惡果,努爾哈赤遺命殉葬大福晉,是符合邏輯的。

    多爾袞的無奈

    在阿巴亥的殉葬問題上,其實皇太極並沒有更多私人恩怨,但時逢努爾哈赤歸天,他所要面對的是爭奪汗位。

    從當時的實力來看,代善雖然早就被廢太子之位,但仍是四大貝勒之首,掌握著正紅、鑲紅二旗,膝下五子嶽託、碩託、薩哈廉、瓦克達皆是英勇善戰的猛將,立下無數軍功,而且嶽託、薩哈廉更是文武兼備之才。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被斬後,他的兒子杜度一直跟著代善征戰四方,唯其馬首是瞻,手中所掌鑲白旗自然也是站在代善一邊。皇太極是正白旗旗主,與代善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代善要力爭汗位,恐怕清朝的歷史也得改寫。

    代善本就實力雄厚,再有國母阿巴亥的支援,這對皇太極來說是不利的,努爾哈赤早就有言在先,大福晉是要讓代善收婚的。那麼為了削弱代善的實力,皇太極偽造殉葬遺命也是有可能的。但此舉會得罪三個人,那就是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此時的阿濟格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領,多爾袞雖只有14歲,卻也擁有十五牛錄的編制,最小的多鐸還是鑲白旗旗主,倘若此三人記恨皇太極,站在了代善一邊,形勢對其更為不利。

    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太祖武皇帝實錄》

    所以說令大福晉殉葬的遺命不太可能是皇太極偽造出來的。倘若如此,代善與大妃曖昧,又怎能坐視不管?阿巴亥三子若與代善聯合,推翻皇太極的偽造遺命,這會直接葬送皇太極的汗位之爭。故而這個遺命理當是真的!

    既然努爾哈赤有遺命在先,多爾袞等人便無力反駁,只能接受這個事實,如果抗命,那麼自身難保,畢竟實力也不允許他們拼死一搏!

    綜上,阿巴亥的結局是由其性格與選擇而導致的,努爾哈赤尚健在之時,便紅杏出牆,與大貝勒搞在一起,難免會刺痛努爾哈赤的心。而其表露出來的政治野心,更是對一個新興政權穩定性的挑戰,這是努爾哈赤臨終時命其殉葬的主要原因。由於子嗣的勢力弱小,尚且決定不了母親的命運,此時的多爾袞也只能選擇接受,沒有更多的辦法。而當初揭發阿巴亥的兩位庶妃也一併列入殉葬名單,也算是對阿巴亥後人的一種安慰吧,想必努爾哈赤也想在九泉之下問清楚二人事情的真相!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皇室四譜》

  • 12 # 小姐姐講史

    翻開塵封的歷史,讓我們來到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上午7:00——9:00。

    這個時間段是大妃阿巴亥(相當於皇后)最難過、最絕望的時刻。37歲的阿巴亥正在屋子裡坐著,皇太極等眾王突然衝入她的屋子,向她傳達努爾哈赤的遺言:“俟吾終,必令之殉。”努爾哈赤剛剛死亡,這是眾王在令她殉葬啊!

    阿巴亥一張絕美的臉上寫滿驚詫、難過、哀怨,她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正在支支吾吾地猶豫著,諸王接著說:“先帝下了命令,不從不行。”然後命人給她換上禮服,衣服上掛滿珠寶。

    無奈、絕望的阿巴亥只好對諸王說,“我12歲就嫁給先帝,享盡榮華,先帝走了,我不能離開他,願在地下陪他,我的兩個小兒子多爾袞、多鐸,請幫我撫養。”

    說完這些,她懷著對塵世的留戀和愛子的牽掛自盡身亡(一說被用弓弦勒死)。——《太祖武皇帝實錄》

    當時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22歲已經成年;二兒子多爾袞15歲;小兒子多鐸13歲。當皇太極逼迫阿巴亥殉葬時,不但多爾袞沒有反抗,阿巴亥的其他兩個兒子也沒有反抗,那麼他們為什麼會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慘死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阿巴亥和代善的要命緋聞,讓多爾袞和自己兄弟相信賜死母親是父親的遺言。

    阿巴亥30歲時被人惡告,說她和努爾哈赤的長子、準太子代善有不同尋常的關係,說她“深夜幽會”、“眉來眼去”。努爾哈赤氣的差點背過氣去,他一怒找了個私藏金銀的罪名將阿巴亥娘仨關進了小木屋。有了這麼一件不光彩的事,多爾袞三兄弟(多爾袞和多澤年幼,阿濟格缺少智慧,沒腦子,性格粗暴)也相信父親的遺言是真的。阿巴亥丰姿綽約,善妒,常惹努爾哈赤生氣。再加上她很不安分,努爾哈赤擔心留下她會危害國家,因此努爾哈赤就對諸位王公貝勒留下遺囑:“我死後,一定要讓她殉葬。 ”

    《太祖武皇帝實錄》: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二、多爾袞和兄弟無法和皇太極的團隊抗衡

    逼死阿巴亥的代善集團、阿敏、老五莽古爾泰、老八皇太極已經組團,政權在握,兵強馬壯。因阿巴亥性格太強勢又愛妒忌,肯定得罪人眾多,遭到大家記恨,這次他們抓住機會,不弄死阿巴亥絕不罷休。而此時的阿巴亥和她的兒子們權利弱小,如果和這些人鬥就是雞蛋碰石頭,自身難保。35歲的皇太極既然敢帶領一班人闖入後宮,說明早已經佈置好了一切,多爾袞和他的兄弟根本無法擺平他們。

    三、阿巴該護犢情深,為了保全兒子選擇了殉葬,不讓兒子反抗

    阿巴亥不僅“丰姿貌美”而且“機變”,她深知,如果反抗必死無疑,不但自己會死,自己的三個兒子、包括所有的親人、心腹都會受到牽連甚至一同死亡。她為了保全兒子,尤其是保全幼子:多爾袞和多鐸,她說:“我的兩個小兒子多爾袞、多鐸,請幫我撫養”,阿巴亥對皇太極一等人說這話的意思就是,自己可以體面地去殉葬,但是你們一定要保全我的兒子。皇太極諸王泣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

    “要我殉葬就要保全我的兒子”,可見這就是阿巴亥和皇太極等人的一個交易,交易達成。多爾袞和他的兄弟如果反抗阿巴亥自然會阻止的。

    就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阿巴亥掙扎無效香消玉損,但她保全了她的兒子,後來多爾袞擔任正白旗主,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輔佐皇太極的九子福臨,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掌控著整個大清。

    多澤擔任鑲白旗的旗主成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 13 # 東方大史

    在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為了能夠繼承大汗之位,逼迫阿巴亥殉葬,之後又打壓代善,掃清了所有的政敵。

    此時的多爾袞說話沒有份量

    阿巴亥此時有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有二十二歲,剛剛被封為貝勒,二兒子多爾袞有十五歲,三兒子多鐸有十三歲。

    但不論是阿濟格,還是多爾袞,這時候都沒有足夠的力量與皇太極抗衡,他們在此之前剛剛執掌兩黃旗,但卻沒有實際的掌控權,兵權還是在努爾哈赤手中。

    沒有兵權導致他們說話沒有份量,在這場權力的鬥爭中,他們甚至自己的性命都無法自保,這樣又如何能夠反抗。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拿出了努爾哈赤的遺詔,以阿巴亥曾和代善私通為由,逼迫她殉葬,順便也打擊了代善。

    阿巴亥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多爾袞和多鐸的安全

    此時的皇太極已經初步掌控了局面,阿巴亥深知此事已經無力迴天,因此她提出了一個請求,要求照顧好她的兒子,這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做出的交換。

    “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

    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那些親王貝勒已經達成了共識,阿巴亥在這場權力的鬥爭中,沒有得到其他掌權者的支援,她只能接受殉葬。

    而且此時的多爾袞根本無力反抗,甚至連參與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只能被迫的接受現實。

    之後多爾袞受封貝勒,並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可以說極受重用,這其中也有阿巴亥的功勞。

  • 14 # 秋媚讀史

    明朝末年,女真各部先後崛起,並相互爭雄、相互聯姻。萬曆二十九年,烏拉部的布佔泰為了結好建州女真,將年僅12歲的侄女阿巴亥親自送到赫圖阿拉,嫁給大她31歲的努爾哈赤。

    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時,努爾哈赤已經有十幾位后妃。她們的婚姻,與阿巴亥一樣,都是各部落之間的政治聯姻。阿巴亥憑藉自己獨特的魅力,迅速贏得努爾哈赤的寵愛。

    等到孟古姐姐去世,阿巴亥就被立為大妃,成了後宮之首。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對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也無比關愛,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就給實權、財富和地位。

    天命十一年,一代梟雄努爾哈赤去世。由於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後金的王位歸屬,成了一個大問題。當時的皇族中,比較有實力的有四大貝勒(代善、阿敏、皇太極、莽古爾泰)和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這些人中,阿敏與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並沒有繼承權;代善曾與阿巴亥鬧過緋聞,威望大減,缺少競爭力;莽古爾泰連親生母親都不放過,名聲不好,有勇無謀;剩下就是皇太極與多爾袞、阿濟格、多鐸。

    按照努爾哈赤生前制訂的“大汗共推”之說,幾位大佬坐在一起商議,皇太極被推舉為汗。

    皇太極被內推為新汗沒幾個小時,急急忙忙就帶著幾位貝勒,找到了大妃阿巴亥,宣佈一條資訊:先帝早有遺命交代諸王——大妃殉葬。

    阿巴亥想辯解,但是沒用。努爾哈赤的幾位子侄加上一句,“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反正,就是要儘快清理她。

    “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幼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

    看到目的快要達到,阿巴亥準備就範,幾位大佬也承諾:

    “二幼弟,吾等若不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

    於是,37歲的阿巴亥在先帝去世不到一天時,見了先帝。

    皇太極已經被推上汗位,為何還迫不及待地清理阿巴亥呢?

    一、阿巴亥足智多謀,之前已經展現出政治才幹,參與過政治角逐,而且她所生的三個兒子智商過人,在八旗中也佔據重要地位。

    皇太極等人的勢力,是建立在戰功的基礎之上,而阿巴亥、多爾袞母子的勢力主要是因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而獲取,後者很難讓前者心服口服。

    當時,阿濟格、多爾袞掌握正白旗、多鐸掌握鑲白旗,三兄弟所掌握的力量已經可以與四大貝勒中的任何一個匹敵。如果他們的母親阿巴亥再以國母之尊提供助力,那其他王公的活動空間以及利益勢必受損。尤其是將來多爾袞、多鐸成年,麻煩就會更大。這對與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極以及其他貝勒極其不利,因此,不管是出於維護既得利益的目的,還是避免後宮干政,必須將阿巴亥除之而後快。

    二、努爾哈赤生前的最後幾天,只有阿巴亥奉命陪伴在側。這對諸貝勒聯合共治的權力格局而言,就如同一柄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假如阿巴亥對汗位繼承有所不滿,她完全可以利用“遺命”,任意行賞、罰之權,有可能就會上演女主天下的戲劇。所以,皇太極要坐穩位置,必須搶先一步動手。

    皇太極等人清理阿巴亥,多爾袞兄弟為何不站出來保護自己生母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他有巨大潛力,卻沒足夠實力。多爾袞兄弟三人,掌握著六十五個牛錄的力量,佔八旗兵的百分之三十。那剩下的八旗兵呢?沒有一個是多爾袞兄弟的盟友,全都支援皇太極。四大貝勒,在對付阿巴亥的問題上是一致的,他們聯手,多爾袞兄弟想跳也跳不起來。

    在軍功、威望以及才幹等方面,四大貝勒都久經沙場,立下赫赫戰功;而多爾袞兄弟,都是小年輕,只能算是初出茅廬,最大的阿濟格也不過二十出頭。一幫小孩子,在努爾哈赤去世、大佬商議大事的非常時刻,很難擁有話語權,乖一點,以後還可以從長計議;出格了,引起大佬不悅,恐怕小命都難保。

    秋媚說:嫁入侯門深似海,阿巴亥終究沒有順利靠岸,成了權力爭鬥的“祭品”。她的去世,成全了皇太極,也保全了多爾袞。

  • 15 # 雍親王府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的去世後,皇太極經由“八和碩貝勒”的推舉,成為努爾哈赤的接班人,繼任後金大汗。

    而就在皇太極登上汗位的同時,陪伴了努爾哈赤二十五年的大妃阿巴亥,也為努爾哈赤殉葬。

    關於大妃阿巴亥到底是奉詔殉葬,還是被皇太極等人假借努爾哈赤的名義逼迫其殉葬,或者如同民間野史所記載的那樣,說阿巴亥是被皇太極用弓弦直接勒死進而為努爾哈赤殉葬,歷來是眾說紛紜,成為清朝歷史上的一大“謎案”。

    努爾哈赤留下遺命,讓大妃阿巴亥殉葬,也不是不可能的。

    努爾哈赤一生共有四位正室大福晉,分別是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納扎青,五子莽古爾泰、十子德格類的生母富察·袞代,八子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以及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的生母烏拉那拉·阿巴亥。

    這其中,阿巴亥是陪伴努爾哈赤時間最長的,她服侍努爾哈赤前後長達二十五年的時間,同時她也是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

    在努爾哈赤晚年,阿巴亥除了非常善於“照顧一天天變老的努爾哈赤”外,也開始有了一定的政治野心,而這主要體現在了她對於代善和皇太極等人的拉攏上。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德因澤向努爾哈赤揭發,說大妃阿巴亥曾向代善和皇太極送食物,代善是“授而食之”,皇太極是“授而未食”,並且阿巴亥在宴會期間打扮的非常的豔麗,還同代善眉來眼去,同時她還多次深夜出宮,去向不明。

    後來努爾哈赤經過調查發現,德因澤所述事情皆屬實,並且代善與阿巴亥本人也對此也是供認不諱。當然,努爾哈赤還是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態度,只是隨便找了個理由便將阿巴亥趕出了宮外,而對於代善他選擇了暫時不予處分。

    至於阿巴亥為何要如此行事,其實也是有著一定的原因的。

    一來,努爾哈赤在確立代善為自己的接班人的時候,曾親口說在他百年之後將他的大妃阿巴亥以及他的幼子們全部託付給代善,阿巴亥這樣做也是為了提前和代善建立密切的關係,為自己和自己兒子們的未來做著打算。

    二來,當時的後金朝堂上,“開國五大臣”日已老去並相繼去世,朝堂上權勢地位最為顯赫的便是“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阿巴亥與“四大貝勒”建立聯絡,也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獲得更好的庇護。

    當然,如果僅僅是如此,阿巴亥可以說表現出的是身為一位母親的用心良苦,但是從當時八旗的勢力分佈情況來看,阿巴亥此前的一系列舉動則是頗為耐人尋味。

    努爾哈赤親領的是45個牛錄的正黃旗和20個牛錄的鑲黃旗,在其晚年的時候,他分配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人15個牛錄,同時還明確表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並且在其死後,將自己剩餘的20個牛錄的親兵全部劃給多鐸。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將會掌握兩黃旗共65個牛錄的人馬。相比之下,當時的代善及其長子嶽託統領兩紅旗共51個牛錄,阿敏統領鑲藍旗33個牛錄,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21個牛錄,皇太極統領正白旗25個牛錄,褚英之子杜度統領的鑲白旗只有15個牛錄。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兄弟坐擁著八旗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力量,進而也就有了同“四大貝勒”一較高下的政治資本。

    如果阿巴亥真的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而不斷的接近代善、皇太極等人,並且希望籍此獲取一定的支援亦或者達成一定的政治利益交換,從而讓自己的兒子們能夠更進一步,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也就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然而,倘若阿巴亥真的是有這樣的想法的話, 那麼最不想看到如此的人便是努爾哈赤了。

    誰是後金政權的締造者?毫無疑問是努爾哈赤。

    誰又是最在乎後金政權的存亡安危以及未來發展的人?毫無疑問還是努爾哈赤。

    在此之前,為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這片江山,努爾哈赤曾經是兩度手刃血親。

    第一位被殺的,便是他的親弟弟,舒爾哈齊。

    舒爾哈齊,曾經是努爾哈赤最為堅定的支持者以及他最為信賴的戰友,兩個人可以說是“同成長、共患難,同戰鬥、共執政”,兩人在朝堂上的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努爾哈赤還公開將舒爾哈齊立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之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舒爾哈齊也在明朝的不斷挑唆與策反下,與努爾哈赤分道揚鑣,企圖謀求自立,結果卻以失敗告終,而他本人也被努爾哈赤圈禁至死。

    努爾哈赤殺掉自己的親弟弟舒爾哈齊,為的是維護當時建州女真政權的統一。

    第二位被殺的,便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

    褚英在很小的時候就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長大後,褚英在戰場上不斷的建功立業,年紀輕輕便獲得了“洪巴圖魯”和“廣略貝勒”的稱號,並且被努爾哈赤確立為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褚英為人殘暴、心胸極為狹隘,其行為遭到了“四大貝勒”和“五大臣”的集體抗議,而褚英在這樣的情況下非但不知悔改,反而陰謀叛亂,進而被努爾哈赤圈禁在高牆內,後為努爾哈赤所殺。

    努爾哈赤殺褚英,為的也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雖說是極為不忍,但是為了政權的前途只能不得已而為之。

    一位是與自己從小相伴長大、又並肩戰鬥多年的弟弟,一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嫡長子,努爾哈赤為了自己的政權與江山,都能痛下殺手。所以由此可見,如果他真的發現了阿巴亥的政治野心,並且擔心在其死後,阿巴亥的行為會導致後金朝堂的危機與八旗內部的分裂,進而有可能將自己多年的心血葬送掉的時候,努爾哈赤會讓阿巴亥存活於世麼?答案當然是不會,弟弟和兒子都能殺,那麼自己的這第四任大福晉,也一樣的可以就此殺掉。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讓大妃阿巴亥殉葬,應該就是努爾哈赤的遺命,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主動要大妃阿巴亥為其殉葬的。

    從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之間的君臣關係上,很難想象他們有著“殺母之仇”與“奪位之恨”。

    一直以來,都流傳的這樣的觀點,努爾哈赤臨終前是想要將汗位傳給多爾袞,只是多爾袞太小,所以由代善攝政。只不過後來代善家族背叛了多爾袞,進而擁立皇太極為後金大汗,而皇太極也夥同其他三大貝勒,假借“先汗遺命”,逼阿巴亥殉葬,進而坐上了汗位。

    當然,關於此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民間野史、北韓史料以及影視文學作品之中,其中

    就包括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孝莊秘史》。

    “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努爾哈赤真的說過這樣的話麼?我們先暫時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看歷史的實際情況。

    前文中也說到了,努爾哈赤晚年的安排中,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如果其真的是喜愛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為多爾袞安排旗主位置呢?

    況且眾所周知,滿洲人以黃色為尊,這也就是皇太極為什麼登上汗位之後迫不及待的要進行“黃白互換”的原因,為的就是尊貴與合法性。如果即便是如一些史料上所說,努爾哈赤想要讓多爾袞擔任鑲白旗旗主,當時的鑲白旗與皇太極統領的正白旗,是排在左右翼之末的位置,實際上就是地位最低的兩個旗,難道這就是努爾哈赤喜愛多爾袞的表現麼?

    再換句話說,努爾哈赤死後將親兵全部劃撥給多鐸,使得多鐸至此之後所統領的旗都是八旗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所以說多鐸是努爾哈赤心中最愛的兒子,努爾哈赤想要扶保多鐸,這樣的可能性都要比說努爾哈赤想要多爾袞繼位更讓人信服。對於此又該如何解釋?

    所以綜上所述,所謂的“九王子年幼而當立”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既然皇太極多爾袞之間沒有“奪位之恨”,那麼“殺母之仇”呢?同樣的,也沒有得到絲毫的體現。

    皇太極對於多爾袞可謂是器重有加,甚至不惜罷黜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爾袞擔任。並且皇太極在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稱帝后,更是加封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其地位僅次於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排在百官的第三位,還主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如果皇太極真的與多爾袞有深仇大恨,會如此的提拔重用多爾袞麼?

    再來看看多爾袞三兄弟,他們是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多爾袞滅林丹汗搶回了傳國玉璽,多鐸在松錦大戰攻滅明軍生擒洪承疇,絲毫看不出一點的“殺母之仇”的意思,有的只是對皇太極以及對於大清國的忠心耿耿。

    即便是多爾袞足智多謀,可以隱藏自己的心思,但是阿濟格和多鐸卻沒有多爾袞這份膽略與智慧,真是如此必然會“露出馬腳”,可是他們兩個完全沒有表現出這樣仇恨的想法。

    所以,從多爾袞三兄弟在皇太極時期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大妃阿巴亥的死,與皇太極關係不大後者說沒有關係,更多的還是努爾哈赤的原因,不然的話,單憑“殺母之仇”這一點,這兄弟三人不可能沒有任何的表現,也不可能“隱忍不報”。

    至於這一時期的多爾袞等人,能做的也是非常的有限。“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

    這是努爾哈赤造在天命六年(1621年)就確立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同時也就此確立了在其去世之後新汗的選舉辦法,那就是前文中所說的,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產生。

    至於“八和碩貝勒”的組成,“四大貝勒”必然位列其中,至於剩下的“四小貝勒”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

    網路上,一般都是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列為“四小貝勒”。然而這樣的觀點完全是結合其在皇太極時期甚至是順治朝時期的表現所決定的,並不符合努爾哈赤時期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貝勒”,必然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侄子甚至是孫子,也應該是掌旗或者領旗的貝勒。如果以此作為標準,多爾袞便很難入圍,畢竟他並不是旗主,並且嚴格意義上來說,阿濟格與多鐸當上旗主也是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了,也沒有資格當選。除此之位,還應該是戰功卓著,有著一定的軍旅聲望,而除了阿濟格上過戰場有過功勳外,多爾袞和多鐸都沒有打過仗。

    因此,幾乎可以斷定的是,多爾袞並不在這“四小貝勒”的人選之中,這“四小貝勒”應該是在濟爾哈朗、德格類、嶽託、杜度、阿濟格等這一眾有過戰功的貝勒中選擇。

    而也正是因為沒有位列“八和碩貝勒”之列,多爾袞並沒有這樣的資格參與到新汗的推舉當中,更沒有能力去阻止一切。況且,當時的多爾袞年僅十四歲,多鐸更是隻有十二歲,年紀非常的小,也無力在朝堂上發揮作用,而他也就只能目送自己的母親為努爾哈赤殉葬了。

    《清史稿》中,對於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有如下描述: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按照《清史稿》中的記載,努爾哈赤留下了讓阿巴亥殉葬的遺命,而阿巴亥非常識大體的用自盡而死的方式追隨努爾哈赤而去,在此之前她還將自己的兩個幼子多爾袞和多鐸託付給了眾貝勒。

    可以說盡管大妃之死是非常的悲壯,但是整個過程還是相對平靜的,而這也就應該是歷史的本來面貌,並非其他。

    即便是阿巴亥真的是被“四大貝勒”逼迫而死或者直接被弓弦勒死,那前提也應該是努爾哈赤留有了遺命,只不過阿巴亥拒絕奉詔殉葬,這才有了“四大貝勒”的“暴力執行”。也正是因為這是努爾哈赤的遺命為前提,再加上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年紀尚小,且權勢、地位非常有限,進而沒有阻止更是無力阻止一切的發生,同時只能接受了這樣的結局。

    而從多爾袞等人在皇太極時期的表現,以及皇太極對於三兄弟的照顧與重用上,絲毫看不出他們之間有著“仇恨”所在,這無疑也更加證明,阿巴亥的殉葬與皇太極以及其他三大貝勒之間,並非主要緣由,歸根結底,這還是努爾哈赤的意思。

  • 16 # 歷史小知

    他還是個孩子

    多爾袞當時才14歲,按現在的話說他還是個孩子,怎麼可能有能力和他這些驍勇的哥哥們鬥。

    沒實力

    雖然努爾哈赤臨終前給了八旗中的30個牛錄給多爾袞,如果加上多爾袞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所繼承的八旗,其兄弟三人握有軍隊的實力佔了八旗的近4成。但是這是按照草原幼子守灶的傳統,所立的遺囑。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都還沒有正真的將軍隊交到他們手中。

  • 17 # 無根樹花正孤

    對於清朝前期女真建國和後金建朝的那段歷史,我們可能只是處於一知半解的地步,但是中國歷史無外乎一個迴圈而已,道理都是一樣,變幻的只是一個又一個主角而已。明朝末年女真之主努爾哈赤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因為稱王稱霸而被周邊部族所巴結,阿巴亥這個奇女子就是這樣成為他的妃子的。

    阿巴亥其實是一名極其聰惠的女子,她試圖犧牲自己來為自己幾個兒子換取一個好的將來。

    中國母親對於自己子女的愛從來都不是要求你能夠回報的,她們很多時候都是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只是簡單的為了你以後能夠過的更好。

    女真部落在明朝末期分為多部落共同治理,不僅僅是建州女真在東北生存,還有其他部落,當時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強大之後使得其他部落只能被他吞併或者變向屈服。其中阿巴亥就是為了自己的族人才嫁給大自己三十多歲的努爾哈赤的。 因為年紀的差距 努爾哈赤在死於明朝紅衣大炮之後,阿巴亥和許多后妃都是十分的年輕,但是皇帝死去使得她們必須有一些人要去殉葬,按理說阿巴亥不該去殉葬,但是她知道她的存在必定使得皇太極打壓她的幾個兒子,很可能會發生火併致死 所以她用自己的死換區了皇太極對自己幾個兒子的寬容。 代善作為努爾哈赤的次子很有可能於阿巴亥存在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中國古代十分注重倫理道德這種東西,為了防止亂倫喪德的出現,甚至制定了十分嚴格的法律來約束人們的慾望,但是亂倫的事情還是層出不窮。

    漢族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尚且無法完全約束亂倫事情的發生,更別說滿清少數民族的身份了,從大量史料的觀察發現,中國周邊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兒子娶自己父親嬪妃的事情,當然不包括自己的親生母親,所以後金時期的代善和阿巴亥二人發生一些事情也就是存在可能。 代善阿巴亥的年紀其實十分接近,雖然說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可是努爾哈赤比阿巴亥大了整整三十歲,在一次宴會上面努爾哈赤便想到自己死後將阿巴亥賜給代善的想法,但是後來因為皇太極的使詐而作罷,因為皇太極一直挑撥離間,他指使德因澤告發阿巴亥和代善眉來眼去,後面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德因澤和阿巴亥都被皇太極逼死,幾個兒子也沒辦法。 不是多爾袞幾兄弟不想反抗,而是能力不夠無法保護自己的母親。

    自古以來就是虎毒不食子,何況阿巴亥還對自己的幾個兒子那麼好,多爾袞他們要是有辦法延續自己母親的生命,又怎麼會坐以待斃呢?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八旗制度已經初步形成,當時努爾哈赤因為寵愛阿巴亥而將她封為大妃,附帶著將阿巴亥所生的幾個兒子封為正白旗和鑲白旗之主,到他死亡的時候,皇太極已經掌握了其他六旗,多爾袞根本沒有能力反抗。 多爾袞他們幾兄弟為了後金國的大局,都不願意動手,皇太極也是這樣想的,如果他們為了爭奪帝位內鬥起來,那便宜的只會是外敵,到時候國家沒了誰做皇帝也沒用,所以雙方和談,只能犧牲阿巴亥。

    阿巴亥是一個苦命的女人,她一輩子沒有做過多少自己喜歡的事情,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被男人左右命運。但這何嘗不是中國古代千千萬萬婦女的命運呢?

  • 18 # 史過境遷客

    反問一句,為什麼要反抗,是嫌活的不賴煩?還是為了表現應有的一面?恐怕都不能吧!且不說多爾袞敢不敢,就說依當時處境也不允許他胡來,更甭說多爾袞壓根就不在乎那人的死活呢,畢竟活著才有一切可能,況且未來的路還長著裡,犯不著厭惡了皇太極的意意,使他不好開展後續的工作。當然了,關於後金的這些紅牆秘事,一般人都只是猜測居多而已,對事實真相沒有任何幫助,解不開廬山真面目,權當一娛樂罷了。

    話說,阿巴亥曾經風光一時,為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穩坐後宮的頭把交椅,主宰著哪裡的分內之事。公元1601年,年滿十二的阿巴亥,承擔起了貴族的義務,嫁給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努爾哈赤。從此,阿巴亥從側福晉到大福晉,一路扶搖直上,成了努爾哈赤最貼心的人。期間,阿巴亥也是爭氣,連生多子,母以子貴,如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等人,就是她和努爾哈赤愛的結晶。其中,人生成就最高的,莫過於十四子多爾袞了,不僅能力出眾,還多情多義,可惜那都是後來的事了,阿巴亥也實在看不到了,倒是有那麼些殊為可惜。

    另外,透過一些人事變化,還是可以看出蛛絲馬跡的,阿巴亥自然也不例外,甚至首當其衝。天命五年,後宮發生了一件大事,有一個庶妃控告阿巴亥,說她和前太子代善有不清不楚的關係。乍一聽此訊息,努爾哈赤龍顏大怒,一聲令下廢了阿巴亥,直接打去了冷宮。彼時,阿巴亥三十一歲,而努爾哈赤已然六十有二了,故一些事情未必是空穴來風,全是陰謀詭計了。可令人弔詭的是,風波一年後居然平息了,阿巴亥重新恢復了榮譽與地位,還是努爾哈赤的第一夫人,一直到公元1626年,阿巴亥的地位也不可動搖,以繼續陪伴努爾哈赤於黃泉之下。

    綜上所述,阿巴亥被殉葬是制度,多爾袞無能為力。又皇太極上位,阿巴亥有過緋聞,沒有商量的餘地。何況,阿巴亥也還年輕,皇太極著實不放心。如此,多爾袞是個聰明人,為了以後著想,只能忍痛割愛,眼睜睜看著阿巴亥被殉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吸菸與戒菸十年後會有多大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