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科學一定要能被驗證才可以稱之為科學嗎?
11
回覆列表
  • 1 # 寅如易

    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科學。所以,科學是一種探究精神。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科學就沒有了活力和泉源。

    有了問題就啟動了大腦的思考。思考離不開猜想、假設和推演。根據事實的種種跡象推想事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關係,那叫猜想。透過假設種種條件進行推演和歸納,可以得出某種事理,根據事理可以作出判斷和預測。可見,沒有思考就沒有科學。科學意味著一種理性精神。理性精神講求必然性。形式邏輯、數理邏輯和辯證邏輯都具有必然性。科學的很多推論並不一定要用到數學推導,照樣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數學作為一種科學工具,在科學上有廣泛的應用,但要建立像幾何學一樣可以進行數學推導的科學就只能是物理了,化學勉強沾邊。如果非要以數學推導作為衡量科學的標準,那麼就有很多學科不能稱為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等等。科學作為一種理性精神,衡量科學的標準之一就是推論是否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而不僅僅是數學推導。

    很多推論是建立在假設性的思考上的,看上去雖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可經實驗的證明偏偏又是錯的。比如,冰棒周圍有霧氣。冰棒撤走了,霧氣也就消失了,由此我們可以推論,霧氣來自冰棒。可是,冰棒套上塑膠袋,還是有霧氣。所以,理論上看起來很完美,但不經實驗的證明,還是不可靠的。由此可見,科學追求確證性的推理。沒有驗證就沒有確證,所以,沒有驗證就沒有科學。科學就是一種實證精神。實證分為兩種,一是證實,即證明是;一種是證偽,即證明不是。實證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方式是在證實的基礎上具有可證偽性。雖然沒有經過數學推導,我們還是得出——天下烏鴉一般黑。經過無數人的證實,這個結論具有可靠性。但有人在某些地方發現白烏鴉,天下烏鴉一般黑就不成立。但為追求可靠性,我們可以加限制條件,我們又可以說,天下烏鴉一般黑,某地例外。照樣具有可靠性。一種方式是在證偽的基礎上具有可證實性。比如,世上有沒有鬼魂,很多人都沒有見到鬼魂,所以世上沒有鬼魂。但有人經過推理,可以得出鬼魂是有的,由於很多人又沒有看見,所以只能說——鬼魂可能是有的。鬼魂是有的,經過無數人的證偽,但是真的有些人看到了鬼魂,又觀察到跟鬼魂相關的附體和託夢老是在人間發生,由此可證明,鬼魂是有的,只是常人難以見到罷了。科學講求實證,所謂實證只能面向全體人類,面向未來。實證一定要在人類的活動範圍內,超出這個範圍就無法證實和證偽。比如,唐朝的烏鴉是白的,外星人吃石頭,既無法證偽也無法證實,自然就不在科學的範圍內。

    總之,科學=探究+理性+實證!數學推導不是衡量科學的標準。沒有數學推導,科學同樣邏輯上的必然性。作出預言不是衡量科學的標準。科學的精神在於理性,有人預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問其理由,他說是上帝在夢中告訴他的。但科學不是天啟,而是建立在理性上的。可證偽不能作為衡量科學的標準。比如,烏鴉可能是白的,是不可證偽的,你說烏鴉是黑的,也不能推翻這個推論,這個推論只能去證實而不能去證偽。科學的精神在於證實或證偽,而不在於可證實和可證偽。付之實踐,以實踐來檢驗真理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所以,科學不在於可實證,而是在於實證,在於付之實踐。

  • 2 # zw34284293

    科學就是利用並且只利用證據與邏輯發現真實新知識 探索未知的過程

    很顯然 科學的探索得到的知識 是當前證據條件下最接近客觀事實的 在證據條件一定的條件下 結論必須是符合邏輯 自洽的 也就是通常說的能夠檢驗 預測的 但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 觀測範圍不斷擴大 證據條件不斷變化 因此科學獲得的結論也是不斷髮展的

  • 3 # 松鼠老孫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對於大眾來說,這個問題實際上意味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知識才會被納入到科學的體系裡面來?如果把科學比成一張大網的話,那麼是什麼才會被編織到這張大網上來,什麼又會被過濾出去?遊離在這張大網的邊際之外的又是什麼。

    為什麼科學哲學會總結出來“可證偽”這個標準?這個標準判定之下,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的科學知識?實際上,這個標準大多數人是並未正確理解,包括哲學家們。比如地心說vs日心說,在歷史上,在如今我們對於歷史的講述上,會在科學之外附加許多其他的色彩,比如把地心說跟唯心主義或者跟宗教繫結在一起加以否定(當然,這說明了科學的影響實際上絕不限定於科學研究範圍,而是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實際上,我們應“可證偽”這個標準來說,雖然“地心說”因為它對天象預報的不準確性、邏輯上的不合理性而被最終判定為“錯誤”的,但這恰恰說明,“地心說”是一種科學理論,只不過是已經被證偽,被日心說替代的錯誤理論,可它仍然是科學的。

    科學的,並不意味著它是“正確的”,而即使是“錯誤的”,其錯誤的產生也有其歷史合理性,是合乎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的常識標準,甚至是符合當時的科學觀念的。

    實際上,“可證偽性”,正是由於哲學家和科學家們深感我們這個世界現象之複雜,規律深埋於現象之下,難以立刻發現“真實的”或者“正確的”規律,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論,逐漸糾錯,探索真相。而科學正是這樣一種方法論。

    科學歷史上的錯誤,即使今天看起來再可笑,其實也是歷史上重要的進步。相對於那些仍然奉行“崇拜古代”的宗教或者傳統文化來說,科學上的每一步,即使是走錯的一步,也都是重要的進步,其中包含著人類探索真相的勇氣和突破。不過科學家們絕不崇拜古代,即使是“歷史進步”,也會被進行重新檢驗,如果發現錯誤,就修正甚至拋棄。所謂“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相”,科學價值的美好,就在於這種智慧和勇氣。

    “可證偽”這個詞說起來容易,可是它的內涵,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反覆思考。

  • 4 # 人物雙關論

    科學必須具有三性:一是真知識;二是系統的真知識;三是可複製的系統的真知識!否則,都不叫科學!科學不一定要驗證,但研究一定要符合科學方法和精神。比如地震,從來沒有驗證過,但地震研究從來都是科學的!科學不認為中醫具有科學性,原因不是其是否有效應,而是認為其應用的陰陽五行原理不具有科學性!

  • 5 # 賽翁

    現代漢語詞典對科學一詞的定義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簡言之,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

    科學,英文為science,最初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演變為scientin,science是現在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將“science”譯為“科學”。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了“科學”一詞。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使用“科學”一詞。此後,“科學”一詞便在中國使用至今。對於“科學”一詞,有許多種解釋,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國家對“科學”也有不一樣的解釋。雖然人們對“科學”有不一樣的理解,但對科學所具備的三要素,認識是一致的,即科學目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科學目的是,刨根問底,或打破砂鍋問到底,即探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種客觀規律。科學本身沒有對與錯、好與壞之分,比如廣義相對論既可以使人們利用核能發電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以利用其造出原子彈和氫彈,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精神是,質疑、獨立、唯一。 科學方法是,定量化、邏輯化、實證化。 那究竟什麼是科學? 科學,既能夠用定量化的手段或數學方法對已經觀察的事實或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解釋,同時又能夠對未來做出預測,而這種預測必須經過後來的實驗所證實,或被觀察所證明,只有經過實驗或觀察證明了的預測,才能稱之為科學。比如,愛因斯坦1916年建立廣義相對論時,預測引力波的存在,它是由兩個宇宙黑洞相撞合併時,產生的一種能量波,也稱時空漣漪,不過,愛因斯坦認為,由於引力波過於微弱,很難被人們檢測到。 2016年,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10:30,在華盛頓特區,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聯合釋出: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對時空的擾動,從而證明了愛因斯坦在100年前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該引力波是13.4億光年前,一個質量為36個太陽的黑洞與一個質量為29個太陽的黑洞相撞合併,形成一個質量為62個太陽的黑洞,其中有質量為3個太陽的物質轉變成能量,並以引力波的形式擴散出去,被我們今天的人類檢測到。這一檢測結果,一是顯示了當代科技的偉大,二是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偉大與預測。這就是科學,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一個不斷探索和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被實驗證實或被觀察證明的過程,這也就是科學的偉大之處。

    所以說,任何科學都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 是科學,或者經過實驗驗證,或者透過觀察所證實,沒有經過驗證或觀察所證實的理論,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假說而已,比如,宇宙大爆炸模型、板塊構造模型,在沒有被實驗驗證或被觀察證實之前,都只能是假說,還不能稱其為科學。

  • 6 # 堅石32

    科學是發現正確科學理論的活動,科學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國最權威的定義:“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參見中國《辭海》。很顯然,這個知識體系裡,還有很多未經證實的東西!偽科學很可能隱含其中。

    更全面一點的定義:科學是一種理論和知識體系,它是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我們認為:科學理論必須經過人類最大可能的嚴格的驗證和最縝密的數理邏輯檢驗,才能確立為正確的科學理論。從而,偽科學無處藏身!

    波普爾關於科學的定義,已經被二十一世紀的新科學體系打破和拋棄。一個科學理論可以 以公理化的命題開始,嚴格準確的邏輯推導,加以嚴密精確的實驗驗證,成為新的科學正規化。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理論,透過比較和競爭,排除錯誤的理論,從而確立一個完美科學理論的建立。

    卡爾·波普爾(Sir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1994年)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其定義的可證偽科學正規化已經不合時宜了。

    我們總結前人的經驗,第一次介紹檢驗科學理論正確性的新標準:完美性。完美性具體體現為:

    1.簡單性:大道至簡,簡單明瞭。越簡單越美!

    2.精確性:準確無誤、計算精確,甚至可計算至小數點後任意位的精度。

    3.解釋性:不僅邏輯上合理,並揭示事物的本質。

    4.預見性:不僅適合現在的各種環境和條件,對於未來亦適用,能預測和預見未來。

    5.統一性:能夠將不同的理論和描述,甚至是矛盾的理論,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6.包容性:相容幷蓄,尊重原有各種理論及其產生的原因和歷史背景,但新理論一定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覆蓋更廣。

    7.先進性:超越原有理論,更新舊的理論,與時俱進。

    8.獨立性:不依賴任何學派與理論,建立一個完全獨立自主地創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

    9.稀缺性:不可缺少的力量(the power of indispensability)

    如果沒有創新物理學,就不可能解決令人迷惑的問題。這就是創新物理學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前所未有的力量。

    10.一致性與完備性:一個理論的最高境界,既達到一致的邏輯和推理,結果無矛盾。同時,完備性,沒有漏洞,沒有悖論,全面、整體、終極。

    如果創立一個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具有上述10個優勢和特性,那麼這個科學理論就具有完美理論的特徵,也就離客觀的真理更接近了。

    這樣的科學理論在科學世界還要接受更為苛刻的檢驗,如進一步排除奧卡姆的巧合機率,進行理論檢驗公理檢驗,並符合理論創新定律等。這樣的理論才可以成為人類的真知,才可以成為世人廣泛接受的真理學說。參見[14]:科學方法的正確性問題。http://www.pptv1.com/?p=324(複製過來)

    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正確性問題

    正確的科學方法是什麼?有正確的科學方法論嗎?檢驗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的標準是唯一的嗎?這些問題,困擾著科學界,並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自從文藝復興時期(第十四世紀)到當代,科學被定義為三步曲:定義為假設、理論和驗證之間的(HTV)互動作用過程。

    S1,假設H(假設或猜測)

    S2、理論T(構建模型產生的預測)

    S3,驗證V(透過測試和實驗對這些預測進行驗證)

    現代科學發展歷程中運用HTV這一過程淘汰了許多非科學理論,為科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它也讓一些錯誤的理論透過過了HTV過程,如湯姆遜原子模型(http://www.britannica.com/science/thomson-atomic-model)。然而,隨著不斷迭代使用HTV過程,科學獲得自我校正能力。它似乎是一個完美的科學方法論。

    當然,這不可能是完美的科學方法論。當一個預測的驗證是正確,其相應的假設也是正確的,因此,假設得到確認。然而,一個預測結果的否定,不能合乎邏輯地排除它的假設是錯誤的可能性。因為,很可能所做的檢驗是超出測試空間或其試驗設定範圍引起。因此,如果一個理論有一個非常大的引數空間,它可能在實踐中無法測試。最好的例子是“上帝理論”,它可以預測包含一切可能性,也就是說,有無限大的引數空間。因此,一些理論的本質使得任何批評或實驗都不可能馬上去驗證,甚至在原則上,它是不可能被驗證。那就是,對那些“神一樣的理論”HTV是完全無用的。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卡爾波普爾堅持:一個理論如果不能被證偽,原則上,這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科學理論的力量在於它既能夠容易被證偽,並且能在不斷的批評與質疑中被確立。這是科學哲學中所謂的劃界問題,這就是波普主義哲學。

    在波普主義哲學原則下,一個理論必須透過標定工具程式確定為是否可證偽,才能提交到HTV檢驗過程。許多偉大的理論幾乎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不可證偽,因此而被廢棄多年,經常長達半個世紀。

    今天,問題變得越來越糟了。實驗技術再也趕不理論思維的發展,許多偉大的物理理論是超越當今技術條件下才能夠進行證偽的。一些理論原本是完全不可證偽的,例如,公理性的假設原則,以及絕對真理性的原理。

    我們應該全部丟掉那些不可證偽的理論?我們應該停止任何超越當今技術條件的理論物理研究嗎?或者,我們應該重新評估波普主義哲學?

    而現在的西方科學早已超越了波普主義哲學。已經很深刻地反思波普主義哲學,如2015年十二月7-9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一個題為{為什麼要相信一個理論?反思科學方法論-現代物理學之光}的會議。許多非常傑出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出席並討論了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請看:http://www.whytrustatheory2015.philosophie.uni-muenchen.de/index.html 。

    Ethan Siegel (a very prominent physics), https://medium.com/starts-with-a-bang/why-trust-a-theory-c6ea58058086#.pjjrfw6ga

    Massimo Pigliucci (a very influential philosopher),https://platofootnote.wordpress.com/2015/12/08/why-trust-a-theory-part-i/

    Sean Carroll (physics professor a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rote an article {What Scientific Ideas Are Ready for Retirement?http://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blog/2014/01/14/what-scientific-ideas-are-ready-for-retirement/ }

    Max Erik Tegmark (physics professo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rote a book {Ad Infinitum: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http://www.nytimes.com/2014/02/16/books/review/our-mathematical-universe-by-max-tegmark.html?_r=0 }.

    而中國科學界仍然只擁抱波普主義哲學,強烈質疑科學理論創新,認定科學理論不能建立在猜測性假設,只能接受眼見為實的科學方法論。就像三十多年前中國有過一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的大討論,對於當時社會各界震動和影響很大。現在中國的科學介面臨的問題,比那時還要複雜嚴峻,如果不能解放思想,敞開胸懷,嘗試和探索,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還用文藝復興前的禁言禁聲和打擊迫害,更是與科學發展背道而馳。

    除了現實實驗能力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現在在理論創新與邏輯思辨和檢驗驗證存在巨大的鴻溝,目前科學的另一個致命缺陷:即使100% 通過了HTV驗證以及100%波普主義檢驗通過了的理論仍然可能是一個錯誤的理論。最重要的一個例子是SM基本粒子標準模型,因為他們通過了HTV各個步驟和100%波普主義要求的檢驗,但仍然是一個區域性理論,而不是全域性性的正確的理論,同樣廣義相對論也有此問題。另一方面,G弦物理學的認識論超出慕尼黑會議要求的科學理論水平。G弦物理學的認識論包括以下前三部分:

    一、選美比賽,《物理世界的理論創新模型》《創新物理學》

    之一:http://www.pptv1.com/?p=9

    https://tienzengong.wordpress.com/2015/05/15/paul-steinhardts-remorse-popperianism-and-beauty-contest/。

    二、奧卡姆的巧合機率

    http://www.prequark.org/Thinking.htm。

    選美比賽後,每位獲獎者將被視為只有一個奧卡姆的巧合(機率=½)。因此,對於一個10輪冠軍,它因為幸運巧合的機會將是(1 / 2)^10 =0.0976%,也就是說,該理論為真的機率= 99.9023%。如果它是一個15輪冠軍,它是一個幸運巧合的機會將是(1 / 2)^15 =0.00305%,該理論為真的機率= 99.9969%。

    三、理論檢驗法則:見 http://www.pptv1.com/?p=59

    一個理論(TA)有一套前提條件以及預測(PA)和後果(CA),並有一組已知的物理事實作為驗證(PF),PF包括,高度認可的經驗或已經被實證的現象學理論的支援。

    理論法則1:如果一個理論TA,其PA在可預見的將來無法達到,但其CA可以包含PF,那麼該TA就被認為是正確的。

    理論法則2:一個理論TA,在20年以上的時間裡,有大於1000科學家,進行過沒有任何物理約束的探索,仍然沒有合理的PF,那麼,該理論必然是前提條件不合適,或者該TA為錯。

    理論法則3:如果所有已知的PF集合,能被TA1所包含,而 TA2的解釋無法覆蓋所有相同的PF(或只是包含了一部分),那麼TA1 是真,TA2是假。

    四、理論創新三定律:http://tech.hexun.com/2014-12-12/171362954.html

    科技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郭鐵成總結了創新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懷疑定律,發現問題。其內容是:若是創新,必先懷疑,而且必須始終保持懷疑的態度。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內容是:若是創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與創新程度成正比。

    第三定律——勝出定律。其內容是:若是創新,必然勝出,不管經歷多少曲折。

    五、G弦物理學的例項計算

    以下是前夸克G弦理論的主要成就,可以用這個系統來重新評判這一創新物理學理論。現在G弦理論應該贏得比15輪還多的勝利。

    我們定義:

    物理學真理指數TI=奧卡姆的幸福指數=100 – 奧卡姆的巧合機率

    有四種比較方法來獲得奧卡姆的巧合機率:

    1。簡單說,更好

    2。透過提升,升級

    3。更高,更廣

    4。作為一個統一量

    以下是奧卡姆的巧合機率的計算,基於以下事實比較。

    1。時間-空間-粒子方程式0––原理性更好。

    2。神奇的精細結構常數程式—本質上更好。

    3。前夸克模型G弦解釋:—提升,升級,原理性更好。

    A複製夸克模型

    B介子衰變的解釋

    C為什麼質子比宇宙的壽命更長

    4。為什麼有三代夸克?—-簡單說,就是好。

    5。中子衰變的解釋—只是更好。

    6。為什麼物理宇宙有11個維度?—-簡單說,就是好。

    7。無論是質子和中子都是圖靈機,生命種子—-作為一個統一量。

    8。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解釋—-只是更好。

    9。夸克作為一個超弦—–本質上更好。

    10。電荷產生的理論定義—-簡單地更好。

    11。質量產生的理論定義—-簡單地更好。

    12。電荷力與引力的統一,—-更高,更廣。

    以此帶來以下:

    A電荷定義

    B質量電荷定義

    C統一力方程

    13。不確定性原理—原理性地更好。

    14。物理和數學的結合,作為一個統一的宇宙基礎—原理性地更好。

    15。物理與道德哲學的結合,作為一個統一的宇宙理論部分—簡單地更好。

    (上述設定15個要素的機率比較,它們可以看作是獨立的隨機事件,如此15輪比拼獲勝)

    所以,賦予G弦物理學奧卡姆的巧合機率值是:

    奧卡姆的巧合機率(V)=(1 / 2)^ 15

    =0.000030517

    =0.0030517(%)

    因此,G弦物理學的真理指數是:

    Ti(G-TOE)= 100-(V)

    = 99.996948(%)》99.75(%)

    更神奇的是G弦理論計算: 暗能量、暗物質、可見物質之數學模型 ,簡約獨創,天下無敵!

    這個宇宙分為三個部分:空間、時間和總物質。空間、時間是暗能量之海,還有一部分暗物質轉換成暗能量的一部分。這樣:空間=X,時間=Y,物質=Z(總物質)。

    取:暗能量=DE,暗物質=D,可見物質=V, 暗物質轉換成暗能量的比率W(驅動宇宙在時間中運動的代價)。GM模型三分天下:空間X=時間Y=總物質Z=33.33 %

    X+Y+Z=1

    由天體物理界的科學家觀測值估計得出W=9%。(我們也是這樣預測,有待進一步觀測測試,如CMB 、 AMS 機構加油吧!)D/V= [(48 –7) (100 – W) % / 7]=5.33,

    V= [(Z –V) x (100 – W) %]/5.33 =4.86 %

    D=[(Z –V) x (100 – W) %]= 25.90 %

    DE=X+Y+[(Z – 4.86) x W %)] =69.22 %

    因此,可以求得暗能量DE=69.22 % 、暗物質D=25.90 % 、可見物質V=4.86 % 。以上模型精度取決於觀測值W的精度,理論上可以實現任意位精度要求。可以看出宇宙時空是暗能量的一部分。

    而普朗克CMB資料1直接觀察到的事實是:暗能量= 69.2%;暗物質= 25.8%;與可見物質= 4.82%,與D / V = 5.35。比較一下,可以看出GM所推出的結果與之非常接近,甚至GM更精確。

    另外。我們的G弦理論確定 Neff=3, 而普朗克CMB資料2, Neff=3.04,

    因此,我們將普朗克CMB資料1,普朗克CMB資料2視為G弦物理學這部神話劇的福音結果。

    另外還有:

    該理論計算預測了:

    新的真空波色子質量VB = (1/2) vev + 1% of vev =125.46 Gev

    2012年歐洲強子對撞中心撞出來的125.4 Gev粒子就是這個!可惜,被錯誤地認為是希格子波色子,毫無道理!

    2013年諾貝爾物理將授予給了希格斯發現者。

    然而,發現希格斯玻色子5年過去了,希格斯玻色子發現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合理的理論解釋。其主要的希格斯H衰減通道(H=>b-b、H=>u-u等)仍然不能確定,一直到2017年11月,LHC進行了大量的對撞實驗,收集了海量的資料,但高達60%希格斯衰減通道(H=>b-b)的成分仍然不確定。相反,認為這不是他們期望的希格斯粒子。

    也就是說,主流至今無法解釋希格斯玻色子機制。而龔學理論早在33年前就有產生125.46GeV的真空玻色子的預測,很好地解釋和預測了質子碰撞的結果將產生真空玻色子。而至今真空玻色子是唯一能正確解釋此結果的正確理論。

    在兩年之內,主流物理學界將100%地徹底排除中微子不是Majorana中微子,從而, Higgs機制將正式拋棄。

    即使是諾貝爾獎也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

    一個正確的理論可以蒙塵!但真理終將昭示於天下。

    正是:擂臺比武真本領,偶然巧合太榮幸,理論檢驗三法則,最終勝出是創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致敬科比——他的哪些事兒給你帶來過影響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