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學發微
-
2 # 戶部侍郎王大爺
其實對於秦始皇來說,沒有討厭與不討厭之說,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春秋戰國至秦朝時期的儒家學說是最初期的,那時候的儒家學說還不像宋元明清時期的那樣迎合統治者的統治需求。早期的儒家學說是自由博愛而又有些奔放的,主張民貴君輕。因此相較於法家來說,就並不太迎合秦始皇對剛剛統一後,不太穩定的大秦帝國的治理理念。但這並不代表秦始皇對他繼承者的期望。也正因為讓大儒淳于越做他長子的老師,從而能看出秦始皇對儒家並無特別討厭之說。況且,據史料考察,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大多是那些怪力亂神的方士術士,並不是真正得對儒家的大規模迫害。
-
3 # 民間故事流傳坊
“各懷鬼胎”促使出來的“是非之地”,這是“大凶之地”~所以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這般痛苦便是夢想的“必經之路”~是每個追夢者“必修的課題”
秦始皇是替扶蘇,解決掉後患,但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沒有想到自己會病死在沙丘~
-
4 # 未央解憂零食鋪
先說秦始皇討厭儒家。大家印象可能來自於他的“焚書坑儒”,但實際上,焚的是六國之書,搞輿論控制,確保思想統一,這本無可厚非。用李斯的話:“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燒的是史書,醫藥、種植、卜筮之類的不必銷燬。坑儒,這一點可能有過渡解讀的嫌疑,實際主要是坑了一批在咸陽招搖撞騙的術士,如盧生、侯生等,因求取不到長生不老之藥,欺騙秦始皇。因此,討厭儒家就無從談起,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立。但他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對其它三教九流之類的都不感冒,不光儒家。
再說淳于越其人,是眾多儒生博士中的一個,是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秦始皇應該還是很欣賞他的,在他的建議下還設定了“博士議政“制度。只不過,後來,因為他丟擲的一個觀點,核心思想就是“習古法,分封”,這讓李斯抓住機會,說是非議當世,蠱惑百姓,不學習法律政令。因此秦始皇下詔:“可”,就是按李斯的建議,焚書。此後他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
5 # 文史閱微
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並沒有討厭儒家,獨尊法家。比如他建立的“博士議政制度”,博士官中主要是儒生。秦始皇並非一開始就討厭儒生的。甚至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前,還召集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儀式。有的博士告訴秦始皇,要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
後來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到暴風雨,只得在大樹下躲避。下山後,儒生們聽說秦始皇封禪遇到風雨避於樹下,幸災樂禍,冷嘲熱諷。加上後來淳于越開歷史倒車,力諫秦始皇實行分封制,“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
意思是:臣聽說商周兩個朝代,歷時千餘年,分封王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作為國家的輔弼。今天,皇上您統一了天下,您的皇族子弟卻沒有分封,就算有田常和六卿這樣的大臣,但是沒有人輔弼您,怎麼能相互照應呢?
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成為焚書坑儒的導火線,秦始皇認為他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加上秦國剛剛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需要以思想文化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法家符合秦始皇的統治需要,打壓儒學成為必然。
-
6 # 大地雲海
1. 動亂依靠道家打天下
2. 國泰民安時依靠儒和法守天下
3. 最終需要儒來教化世人
-
7 # Hai子君
公子扶蘇,始皇帝的長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內定繼承人。他的名字“扶蘇”,就是取自《詩經》中一首經典的鄭國民間情歌——《山有扶蘇》,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約會時與愛人的打情罵俏: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意思是說:
高山上面有大樹,荷花長在低窪地。不見子都美男子,倒碰上個狂妄笨東西。高山上面有青松,葒草長在低窪地。美男子充不曾見,倒來了個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斷,始皇帝與扶蘇之母(應為楚女)或許有過一段甜蜜而浪漫的愛情,他對他們這愛情結晶當然更是十分疼愛,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將其取名為“扶蘇”,希望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棟樑之材。
所以,當秦朝上下都在學法入仕的時候,秦始皇偏偏給扶蘇找了個儒學大師——淳于越,這一點頗讓人思量。
我們讀歷史,總有一個錯覺,總以為大秦虎狼之國,必定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如他建立的“博士議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國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參加政府,設定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從而組建了參議輔政集團。而扶蘇的老師淳于越,就是秦國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
也就是說,秦始皇其實在一開始,是想讓秦朝文化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但隨著秦宮之中儒法之爭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某些譏諷皇帝、威脅到其統治的不當言論,終於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決心,焚書坑儒,將法術立為帝國的主要意識形態。
如果說“焚書”扶蘇還可以理解,但當秦始皇開始“坑儒”竟殺掉了包括扶蘇老師淳于越在內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的時候,扶蘇終於受不了了,於是率然直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開始後悔讓扶蘇接觸那些可惡的儒家思想,於是決定讓他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擔任監軍、去體驗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與法家,又功高謀遠,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將扶蘇培養成一個剛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穩重的合格接班人。
在蒙恬的幫助與影響下,經過幾年的塞外征戰使扶蘇迅速成長為一個剛毅武勇,信人奮士的出色將領,他勇猛善戰、屢立軍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寬厚仁慈、謙遜待人的作風更深得廣大軍民的擁戴。
其實,秦始皇派扶蘇去與蒙恬一起守長城本是其政治上極高明的一招。中國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帝王,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都會費盡心思務求安排的妥妥當當。
第一:蒙氏兄弟是帝國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將軍,掌握著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威振北方,深受軍民愛戴;蒙毅則位居上卿,每日不離皇帝左右,侍帷幄為朝廷重臣。兩兄弟一內一外,且忠心耿耿,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所以秦始皇這一著,就等於在自己身後為扶蘇安插了兩個忠誠度無可懷疑且手握軍權、德高望重的重量級助手,有了他們以及軍隊的支援,相信扶蘇可以非常順利的即位。
第二:即使自己死後有什麼政治波動,扶蘇在外面帶兵,也可以躲避政治中心的風雨和可能的暗算。什麼樣的人最可怕,那就是統帥著全國的軍事力量在外,而本身又是合法繼承人的大將。也就是說,如果真的發生了意料之外的政變或者動亂,那麼扶蘇首先不會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脅迫,又有足夠的實力可以自保和進取,一樣可以重新奪取政權。
始皇帝對於自己屬意的接班人,做的諸多安排,可謂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機關算盡,還是無法預料到事情的發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軌道,無數的偶然結合成一個必然,讓他的一切努力成空。關鍵的問題是,秦始皇最終還是沒有在死前確立太子,他總以為自己會長生不死,立儲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這一個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個帝國。
-
8 # 厚土高天識君
秦始皇並沒有討厭儒家思想,這個概念的產生應該是受《史記》中“焚書坑儒”歷史事射影造成的錯覺。
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化一個百花齊放的偉大時代,這個時代不僅誕生了很多世界級名人,同時也產生很多世界級著作,推動了世界文明史。當時社會背景是百家爭嗚,宣傳自己的政治學說,尤以儒,墨,道,法稱著出名。
秦國自孝公推行法家學說改良變法,取得了很大成功,國家由弱小變強大,由落後變富強,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在統一戰爭中與秦始皇善待六國王室的作法,其中不乏有著儒家的仁慈因素,在教育培養接班人老師中就有儒家大師淳于越,說明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是很狹隘,對繼承人的期望有著仁慈方面的傾向,高瞻遠矚的秦始皇知道秦朝的二世皇帝需要佈施仁政,彌補法家法律苛刻不足顯象。
只可惜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打亂了這些宏觀規劃。
-
9 # 江心倒影
秦始皇並不討厭儒家家,相反,他欣賞儒家的部分學說,並加以利用。
扶蘇,秦始皇長子老成持重,溫文爾雅,深受朝臣擁戴,以至後世尊稱公子扶蘇。性格雖然比較文弱,和秦始皇大開大合的性格大相徑庭,但秦始皇還是比較喜歡這位皇長子的。作為一代英主,秦始皇知道扶蘇這種性格對守天下會是一種優點。
秦始皇對權利極度迷戀,對他而言,諸子百家,只要能夠加強中央集權就會加以利用,因此秦朝多有儒生博士在朝任官。淳于越就是儒生的傑出代表。出於對扶蘇的重點栽培和儒家學說的認可,秦始皇才會派淳于越任公子扶蘇的老師的。這是基本的邏輯。
說秦始皇討厭儒家,估計主要是受焚書坑儒的影響。問題是,焚的是什麼書?坑的又是誰呢?
所焚何書?焚書的起因是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恢復周朝那種分封制。這一點是秦始皇不能接受的。因為秦始皇要萬世而治,他認為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做到。於是他採納李斯的建議,焚燒《秦紀》以外的諸國史書,避免各國存有復國之心。另外焚燒的主要是《尚書》和《詩經》。《尚書》為孔子編撰,記錄了上至堯舜禹,下至春秋的歷史,涉及治國治國安邦的內容。《詩經》也是孔子編訂,內容含有戰爭和反抗精神。出於加強思想控制的考慮,秦始皇才決定焚這兩部書的。同時,秦朝開始禁私學,轉而要“以吏為師”。
被坑殺的是誰?當時,有方士盧生和侯生替秦始皇求仙製藥,結果失敗,兩人攜款而逃。逃跑前還說盡秦始皇壞話。秦始皇大怒,故下令抓捕方士,順帶將還繼續以古非今的儒生(“犯禁者”)一併處死。所以目標是方士,個別儒生屬殃及池魚。如果目標是儒生,恐怕所殺的不僅僅是四百多人了。
一切的一切,只為權利。
-
10 # 煮酒聽史
前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實力大增。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秦國更是統一了全國。 這也就造成了包括秦始皇在內的數代秦王都對法家極為推崇。事實上,不僅僅是秦國,當時的其餘諸侯國也是如此,因為法家思想能過幫助他們強兵富國,是最適合那個時代的。
而儒家就過得慘多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比起戰亂年代,儒家思想更適合和平年代。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這也造成了許多人認為秦始皇討厭儒家。
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如果秦始皇真的討厭儒家,又為什麼讓大儒淳于越做扶蘇的老師呢?
秦始皇焚書和坑儒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提起秦始皇,大家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大概不是“千古一帝”,而是“暴君”。理由就是秦始皇做了類似焚書坑儒的慘絕人寰的事情。不過焚書和坑儒本質上是兩件事情,而且這兩件事情也都是事出有因的。
我們先來說說焚書
說到焚書,那就必須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博士淳于越。我們知道,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就施行了分封制。分封制的建立,標誌著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徹底轉變,也標誌著舊制度的消亡和新制度的建立。這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而且有周王室的前車之鑑,秦始皇再託大也不會再去施行分封制。因此,對於秦始皇來說,郡縣制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可偏偏就有人出來攪局,那就是博士淳于越。《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淳于越的反對之音: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大概意思是說,古代的分封制有多麼的出色,而現在的郡縣制有多麼的不合理等等。這別說是秦始皇了,無論換做是誰聽了這種話都會十分生氣。要知道,秦國耗費了數百年,才統一了全國,徹底消除了分封制所引起的後果。結果淳于越上來就否定了秦始皇的成果。秦始皇沒有殺他,我就已經覺得是恩典了。
結果就如大家所知曉的那樣,李斯作為秦始皇身邊的頭號忠臣,自然馬上就明白了秦始皇心裡的想法,於是上書,希望秦始皇採取愚民政策,燒燬民間一些不必要的典籍,以此避免有人胡言亂語。這就是焚書。
可見,在焚書這一事件中,秦始皇僅僅是燒燬了民間除生活必須外的典籍,這些典籍在官府中都是有備份的。而在焚燒這些典籍的過程中,秦始皇也沒有特別針對儒家典籍,而是一視同仁。
我們再來說說坑儒
坑儒那就更加冤枉了。在戰國時期,因為法家思想的功利性特別適合戰國時期,所以各國都十分注重法家思想。至於儒家這種成效十分緩慢的學說,自然就遭到了各國君王的冷落。不過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齊國。
齊國的君王特別重視文人,更是為此特地建立了稷下學宮。在戰國那個年代,稷下學宮就是百家爭鳴的中心。而儒家作為百家中十分龐大的一支,自然被十分推崇。比如儒學大家荀子就多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稷下學宮的校長),足可見儒家思想在這裡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覺得自己功績堪比三皇五帝,便自稱為“皇帝”。他自稱為皇帝以後,對長生不老之術就特別憧憬。而帶給他這種憧憬的人就是來自齊魯大地的方士。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史記·封禪書》我們知道,秦國崛起於西方戎狄之間,對中原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因此,秦始皇在沒有統一六國以前,對這種長生不老之術實際上是瞭解不多的。哪怕是泰山封禪,他都需要詢問來自齊魯的博士。而所謂的求仙問道之說,就是來自於齊魯大地。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徐福,就是齊華人。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因此,秦始皇為了達到長生的目的,曾多次派遣齊魯的方士幫助其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這藥沒找到,找藥的人還公然辱罵秦始皇,秦始皇一氣之下,就將這些方士全部抓起來殺死了。當然,秦始皇在追責這些方士的時候,有沒有牽連到儒生,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方士的求仙問道之說發源於齊魯大地,而齊魯大地上又有著眾多的儒學大家,這才演變成了大家口中所熟知的坑儒。
結束語關於秦始皇討厭儒家的說法,無非就是來自於焚書坑儒。而焚書,只是銷燬了民間的書籍,且沒有針對儒家;坑儒坑的也是方士,只是因為這些方士大多來自儒學大家的故鄉,齊魯,這才變成了今日的坑儒。
因此,秦始皇從來沒有討厭過儒家,那麼自然也不會排斥重用儒家了。
-
11 # 明德儒商書院
不是討厭儒家思想,只是覺得儒家思想不利於他的統治階級,讓大儒做他兒子的老師是為了提升兒子能力水平,思想思維決定時代變遷
-
1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現在很多人對於秦始皇的誤解真的是根深蒂固了。秦始皇討厭儒家?何以見得?就因為焚書坑儒嗎?這實在是太荒謬了。歷史上真實的焚書坑儒,並不是秦始皇荼毒儒家的佐證。事實上焚書坑儒,坑的並不是儒生,秦始皇主要坑殺的是那些方士和術士。就算有儒生的話,數量也是極少的。而且我並不是認為那些儒生死的冤枉。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會和方士一同被殺,也是因為他們找死。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自己被騙後大怒,所以下令抓捕並且審訊方士,並把抓獲的460人都處死了。可見秦始皇坑殺的大多都是方士,或許會摻雜幾個儒生,也因為他們包庇方士,甚至聯合方士欺騙秦始皇才會被處死的。之所以會有秦始皇坑殺儒生的留言傳出、也全是後人憑空杜撰的產物罷了。
歷史上秦始皇或許並沒有多麼喜歡儒家,但也對儒家沒有什麼惡感。因為秦始皇很清楚,治國需要的是群裡群策,諸子百家只要對治國有力,可以更好的治理國家,秦始皇都願意用。而且儒家可是諸子百家之中實力最強的流派之一。秦始皇很清楚他如果敵視儒家會導致怎樣惡劣的結果。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秦始皇的胸懷格局你認為他會和一個儒家過不去嘛?而且秦始皇也知道“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個道理。海納百川才是王道。他並不是單純的歧視某一學派。就拿秦始皇的丞相李斯來說吧。李斯師從儒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朝為官效忠秦始皇。雖然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但根本上改變不了李斯學的是儒家學問。秦始皇不照樣重用李斯嘛。所以說秦始皇實際上對於學派並不看重。他看中的是能力,和這個人願不願意為他所用。
淳于越最初效力於齊國,齊國滅亡後又效力於秦朝擔任僕射。僕射,僕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可見秦始皇對於淳于越並不薄,淳于越也算是官居要職。雖然淳于越這個人非常的迂腐,行事非常的教條主義。但秦始皇並沒有過多的針對淳于越,而且大家都知道,儒家學說雖然非常迂腐,但不得不說儒家在教育人這方面非常的擅長。秦始皇想好培養扶蘇就勢必會給他找一個好老師。而且我認為,秦始皇也意識到了,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儒家那一套在守成方面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扶蘇沒有讓他失望,他確實成為一個仁義君子。但可惜的是,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打斷了所有的部署。一個秦始皇培養出來的完美繼承人,還沒有一展所長就黯然消亡了。不得不說計劃還是沒有變化快啊。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就確定了法家治國為主導思想,經六世秦王,到秦始皇時期才統一天下,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獨尊法術,為何儒生在秦國還有市場和存在,為何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是儒家思想?
說扶蘇是儒家思想,主要來自一句話,是秦始皇準備處死詆譭自己的術士,準備將咸陽城內違法犯禁的460多位術士活埋,這個時候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出來勸諫,扶蘇對秦始皇說:
現在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的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儒生們都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現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而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扶蘇勸諫秦始皇的話明顯就是用儒生的口氣來說的,並且提到了秦朝的大量的儒生們都在誦讀孔子的言論,也就是說秦國有大量的儒生是公開學習儒家思想,這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思想似乎不符,難道秦國不是獨尊法術嗎?
如果你瞭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就會明白秦國是以法家治國的,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法治國,以法治民,以法治吏,以軍功爵位刺激農民種糧食和戰爭積極性,把整個秦國變成一部戰爭機器,除此之外的學說和思想都是被抑制的,包括儒家,為何扶蘇口中會說儒生都在誦讀孔子的言論?
還有傳言說扶蘇的老師就是一個叫淳于越的儒生,關於這個儒生還有一個故事,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8年後,公元前213年,一次酒會上,有個叫周青臣的大臣舉起酒杯向秦始皇歌功頌德,卻引發了淳于越的反對,淳于越當時在秦國擔任博士,秦朝的博士不是學位,而是官職,類似於今天的智庫或者專家學者。
淳于越當著秦始皇的面說周青臣是阿諛奉承,不是忠臣,同時又說到分封制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並建議秦始皇學習古代的分封制,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拱衛秦朝的統治,防止出現權臣奪權篡位的禍患。淳于越提出了這個建議後,秦始皇沒有馬上回復,而是把這個爭論交給了丞相李斯並交予廷議。
廷議是秦朝議論政事的一種方式,由政府官員召集博士以及相關人員進行討論某項政策,由此可知,秦始皇並不是個獨裁的皇帝,至少博士們和官員可以參政議政,根據記載秦朝的博士基本上都是儒生,比如冒著生命危險勸秦始皇迎回母親的茅焦,還有後來為劉邦制訂漢朝禮儀的叔孫通,都是儒生。
就是因為淳于越的這個提議引起了後來秦始皇的焚書,但秦始皇的焚書並不是針對淳于越的,要知道淳于越提議分封制離秦始皇統一天下都已經八年了,秦始皇與李斯大力倡議的郡縣制也已經真正實行8年了,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人反對分封制,並且秦朝政府中也有大量的官員暗中支援分封制,這讓秦始皇感到一種危機,如果政策不能得到大量的支援,這會對秦朝的統治產生動搖。
於是焚書就開始了,秦始皇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消除像淳于越這種支援儒家的人想回到分封制的思想,焚的也不是所有的儒家思想,只是民間藏書,對郡縣制有影響的書籍,以及原來六國的史書,防止六國復辟。秦始皇雖然焚書,但是政府部門可以藏書,儒生博士們也可以藏書,秦始皇針對的是民間藏書,不針對政府藏書。
現在回到扶蘇身上來,扶蘇是不是儒家思想?
沒有記載表明淳于越是扶蘇是老師,但扶蘇的思想中確實有儒家思想,包括秦朝政府中也有大量的儒生擔任博士來看,秦始皇並不反對儒家,他反對的是分封制,殺的是欺騙他的術士,那些術士欺騙秦始皇有長生不老藥,結果沒有,為了下臺階,術士們就開始誹謗秦始皇,秦始皇坑儒也不是針對儒生的,而是針對欺騙他的術士。
總體來看,秦始皇雖然焚書坑儒,但並不是獨尊法術,而是集眾家所長,秦政府中有大量的儒生為官,就可能有其他學說存在,只要適合秦朝的統治,以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來看,他都會採用的,所以說秦始皇是集眾家之所長而治國。
既然秦始皇是集眾家之所長,所以他的長子扶蘇就有可能學到儒家思想,同時秦國又是法治國家,所以扶蘇也會學習法家,比如秦始皇就讓精通法律的趙高當胡亥的老師,趙高精通法律是秦始皇看中他的原因,既然胡亥在學,扶蘇也會學,也會學習眾家學說所長,所以扶蘇也不是儒生,也不止只學習儒家,其他思想學說都會學習,只要秦國官方允許的。
通常意義上的秦朝總被認為是軍國主義,唯法家治國,其實並不是這樣,種種事實表明秦朝是集眾家思想於一朝,以法家為基礎,以眾家所長為輔佐,包括秦始皇本人,以及他的長子扶蘇都是集眾家思想所長於一身。
-
14 # 斌哥居丹霞
商鞅變法主要施行的就是法家治國思想,經秦國六世秦王的勵精圖治,逐漸發展壯大。從治國、治民、治史軍功一直延運著法家指導思想為基礎,讓國力強盛,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
歷史上所經歷的秦始皇焚書坑儒,獨用法術,即使推行他的治國方針。公子扶蘇是儒家思想的學子,趙高都胡亥學法家法律,秦始皇是法家的倡導者,都是服務與秦國以法學治國思想。
秦朝各地又存在著很多的學習孔子儒家思想的學子,秦始皇的博士院中就有(官職作為教廣子弟兼學者)儒者淳子越,足以說明秦始皇集眾家思想所長,實用於治國方針中。
自從秦孝公開始,六世君主都堅定不移地依“法”治國,秦始皇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對法家十分推崇。秦始皇也是依靠法學統一天下。統一安定後,秦始皇依然重用法家治國的政策,儒學弟子們認為治國方針應該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方針。自從秦始皇定下了法家治國,就打破了儒家崛起的機會。
“焚書坑儒”很多說法被誤導了,坑儒,很多觀點只是為坑殺的是方士、術士而不是儒士。這起因是以盧生、侯生為代表的方士,在求仙求藥失敗後逃責,妄議秦始皇的為人,秦朝的朝政。後來誘騙的秦始皇的重金之後消失不見,秦始皇知道上當受騙後,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方士、術士最終坑埋。
當時公子扶蘇勸過秦始皇不要坑殺方士、術士,其中還有不少學習儒家弟子。扶蘇說道: “天下初定,遠元黔首未集,諸生皆湧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為上察之。”——《史記·秦本紀》
“焚書”也是儒家學子妄議朝廷為起因,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面臨著未決的問題,統治地方政府的方案中有兩種推薦,一種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另一種則是延續周朝的分封制。經過秦始皇和李斯思考商議後,決定使用郡縣制治理地方政府。儒者淳子越卻反對郡縣制的實行,極力推崇要根據古制分封子弟。李斯對儒者加以駁斥,向秦始皇提出,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廷的建議。
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秦朝時,朝政中博士們可以參政議政,其中他們倡導的分封制思想被秦始皇和李斯堅決的駁回。秦朝博士中還有兩個代表人物,一位是茅焦勸說秦始皇迎回母親,還有一位是叔孫通在胡亥執政時期逃跑,最後被劉邦重用。
在當時從朝廷官員到地方官員,有不少學孔子學說的儒家弟子,墨家弟了,秦始皇和李斯已經意識到這種思想倡導的勢頭不能發展下去,要給一個懲戒。
於是,秦始皇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以及博士館私藏以外的《詩》、《書》,都要交出燒燬。不允許談論《詩》、《書》,不得私學法學以外的學說。完全是不針對儒家子弟和墨家子弟,完全是為了統一思想,統一以“法學治國”的基本方針思想。
史料記載就沒有表明淳子越是扶蘇的老師,復甦也不是純粹的儒家思想學者,他集眾家所長,善用儒家思想。秦始皇並不一味的反對儒家、墨家,而是反對分封制政策。秦始皇的治國方針是以法家為基礎,集眾家之所長。他可以讓扶蘇學習儒家,也可以學習法家,把趙高作為胡亥的老師,學習法學治國律法。
以上綜述,秦始皇是以法家治國,其中可以融入其它秦朝官方允許的學說思想,最關鍵的是,不能產生以分封制思想影響他所實行的“郡縣制政策”。朝廷博士院中可允許儒家,墨家學者加入,不難說明,秦始皇集眾家思想為一朝,順利地推行他的郡縣制政策。
回覆列表
1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把個人討厭和國家討厭分開對待
2現在個人討厭的角度,秦始皇未必討厭儒家。即使說了一些話,那也屬於為大政方針考慮。
3現在國家的角度,則需要法家,也需要儒家。
4不要小看秦始皇的治國理政之智慧。秦朝開啟了中國千年大一統國家體制,很多後世沿用的制度,法律都可在秦朝找到蹤跡。
5歷史的發展並不以個人的好惡來取捨。一般計程車大夫都不會,更何況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