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兮與阿澍

    學習書法為什麼不能經常換帖:

    1、長期不停的更換字帖,每一個字帖都寫不深入,是很難了解書法的規律的,字型也很難寫出一種深度來,這個和學習其它的東西也一樣,很難看到一個廚師精通八大菜系的。

    相反,我們深入的學習一個字帖,透過這個字帖掌握了書法的內在規律,就能一通百通,其它的風格稍微瞭解一下就能寫出來。

    2、長期換帖會讓自己迷失方向,每一個字帖都是圖一時的新鮮,寫一段時間就放棄,這樣是獲得不了學習書法帶來的更高階的快樂的。也會使自己的書法風Grand SantaFe來越雜,最後成為四不像。

  • 2 # 小國寶917

    現在很多人雖然也知道學習書法需要從臨習古代名家碑帖開始,但是古代書法經典浩如煙海,讓人眼花繚亂。

    一本新帖沒臨幾天,就忙著換帖。今天寫顏,明天學柳,臨無定格。特別在某帖臨習數日總是臨不像的時候,總想換帖試試。選帖時要慎重,一旦選定就應專心致志,不輕易更換。如果今天臨顏,明天臨趙,後天又臨褚,結果誰也沒學到,到頭來只能一事無成。

    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就是這樣見異思遷,不斷變換自己臨摹師法的物件,朝秦暮楚般不斷地變換自己學習的書體和效仿的書風,時而楷行,時而篆隸,既想臨帖,又想學碑。

    儘管他們也用心臨習碑帖,花了許多時間,但是總是進步緩慢,寫不成樣子。他們的書法就像是一座永遠也建不起來的房子,因為他們剛建好框架,馬上又把它拆除,另起爐灶再去重建,就這樣不斷重複。所以,“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是學習書法的大忌。

    當然,這並不是要求習書者在選擇了一個自己喜歡的書體及其名家碑帖之後,要從一而終,而是說自己需要在一段時期內,心無旁騖,專心臨習。到底多長時間呢? 一般起碼要兩三年。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說過,學習書法並不難,就是選取一個古代名家臨之,兩三年自可名家。這話說得誇張了點,實際上趙孟頫早年曾反覆臨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一寫就是20年,達到了與之俱化的境界。

    42歲時,他重題自書《千字文》時說:“僕廿年寫《千文》以百數”;中年以後,他開始專攻 “二王”,像《蘭亭序》、《黃庭經》、《洛神賦》等書帖,他不厭其煩,數百遍地臨習。由於反覆臨習,對名家作品已爛熟於心,據說他可以背臨13位古代名家的作品,這等功力現在的人還有嗎?

    要知道篆、隸、楷、行、草等不同書體,都有各不相同的結字規則和筆法系統,行筆時速度和節奏也各不相同,要熟練地掌握一種書體並非易事。

    就是王羲之也明白自己的草書沒有東漢時的“草聖”張芝寫得好,因為自己在草書上下的功夫不夠,比起張芝,要“愧於精熟”

    學習書法也常講“轉益多師”“遍臨百家”,只是習書者要知道,這種廣博必須建立在專攻的基礎之上。在現實中我們可經常見到,一些人一輩子就是專攻一兩個古代名家書體,最後終成名家,而那些時常變換取法物件和書體的人,則一事無成。

    所以,習書者必須首先確立“主體”,即在臨習一家一派的經典中,長期浸潤, 建築起自己書法的主體風格,然後再去學習別家別派,甚至是別種書體,在原有的主體框架上進行“裝修”,最後讓它變得富麗堂皇,自成一家。

  • 3 # 神韻軒書法

    初學書法,應專一,書法理論家項穆《書法雅言》中說:"始也專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

    他道出了學書過程,開始臨帖,專一臨好一家。達到形神兼備,再博採眾長,加強字外功夫,吸收各家之長,融為一家,形成獨自風格。

    如果一生只專學一家,容易受一家所限,創作書法沒有博,會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廣臨其它帖時,不忘時時顧根本,仍以所專之帖為基礎。在所專之主帖上求變求新。仍以主帖為基調再融進其他碑帖的精華。

    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要之,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換帖後,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積力既久,習過諸家之形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抒軸矣。″

    這是博採眾長的方法,換帖之後,要專注臨這一帖,心中無我,然後將各家之長在心裡消化吸收。在創作時,才可做到食古能化。

    書法中的"博″有兩層意思。一種是以精深為前提的臨摹。另一種是臨多種帖體驗式臨摹,只臨大感覺。

    (上圖為何紹基臨衡方碑四屏,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4 # 啟心書畫

    俗話講,術業有專攻,儘量長時間去臨習一本帖,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經常短時間內換帖,因為長時間練習一種字型,會逐漸加深對帖本身的理解,對筆法,字法,墨法才能越來越熟悉,更能強化記憶,手上功夫才能越見長。如常換帖,會使筆法,章法等混淆,不易入帖,所以更不容易出帖創作。建議專攻一帖,博採其他字帖,取其長,補其短,讓自己逐步提升。

  • 5 # 圖說靈寶

    是這個道理,一帖練不好經常換字帖就象,蜻蜓點水一樣,一直浮在水面上不能深入。字當然練不好,最多練個花架子,什麼都能寫,糊弄個外行還可以,行家一看就知道基本功不紮實。臨帖還是要多臨一段時間再換貼甚少也得一年往以吧!本人臨張遷碑已經六年了,現在還臨張遷碑,請多提寶貴意見。

  • 6 # 空谷山人

    世人皆知的不是真理,反之你認為不對的才是最接近真理的。例如,你有一千萬家產,你會給誰?換句話,你有書法秘籍,你會告訴誰?

    好了,書法專攻一帖誰說的?說給誰聽的?什麼時候說的?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沒什麼意義。

    哪書法怎麼學?

    書法我不懂,我只知道寫字,學寫字要先認字,然後會寫,不能寫錯,不能用錯,這需要學習古人是怎麼用,學著使用這個字寫一個詞寫一段話。寫一篇文章。文章寫好後老師挑毛病指導我們看名著改變我們寫作的毛病。隨著年齡的變化,瞭解了自己寫作的問題,知道了解決寫作毛病的方法,水平逐漸提高。

    書法也同樣,找毛病,找藥方解決書寫中的問題。日積月累才能進步。

    從中可以體會,一藥治百病的荒唐事,只是騙小孩子的把戲。

    專要看怎麼專,中醫也是專,專治眼科疾病也是專,專門研究紅樓也是專。專門研究一本字帖也是專,但並非專門臨摹一本字帖能說是研究。所以,臨帖的目的要明確。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才是目的。

    外行說書別當真!

  • 7 # 潁水蕭蕭

    專攻一帖,禁錮視野。

    經常換帖,心茫神疲。

    精研遍學,上上之選。

    常研常悟,融會貫通。

  • 8 # 傳承書道袁建華

    學習書法選帖很重要,因為只有適合自己的,觸碰到內心的字帖,才能發揮出自身更大的潛力。不同人的帖有不同個性、習慣、風格、用筆技巧等,比如晨王晚趙混臨不容易出效果,風格完全不同。

    《嶧山石刻》

    我們所說專一的臨習某一大家字帖,這是從廣泛意義上來講的。也就是說,人一生中能學精一家技法已屬不易,更沒有精力去博學雜家。其實現代人比古人聰明多了,現代文化源於古代文化,卻又遠高於古代文化。今人使用的文房四寶的檔次、品種也遠遠超出古時。只是接觸的少了,有一些人一輩子都沒碰過毛筆。

    《皇向急就章》

    當然,我們在“專一”上,要有更細緻入微的理解。凡專注於書法藝術的這一類群體,我個人認為一定要博學眾長,否則你寫得再好,也不會超過一千多年前的王義之,也不會超過六百年前的趙孟頫。

    《姨母帖》

    時代在進步、發展中生存,文化在不斷的復興、繁榮。書法藝術同樣要與時俱進、承古開今。

  • 9 # k0實說

    初學書法,以必需專業,專貼。不能什麼體都去學,那就會成萬精油,半拼醋,有這的書法教師,你就不要去爛廢學費及時間。

  • 10 # 田宗連

    專攻一帖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對初學者來說,就不能朝秦暮楚。今天喜歡這個帖,寫起來有難度。明天又換一種帖,其實好的碑帖在臨摩時都有很大難度。學毛筆字是個苦差事,不是一日之功。成名的好的書家,他們也每天寫字臨帖。往往在一種古帖上下了若干年功夫。初學者一定要專攻一體,經過一段時間臨帖,基本掌握中帖中的筆法結構。不照帖也能寫個六七成,可以嘗試臨其它碑帖。如學歐褚的,可再臨趙體。學顏的,可學柳等。博採眾長,豐富自己。死抱住一種帖寫,絕對不行。另外,一定要學古人好的碑帖。初學者有人從隸書練習是可以的,但進度慢。從正書練起至行草狂草,一輩子不一定能登大雅。但好者為樂,不求名不求利,陶治性情,也不失是一種境界。另外透過寫書法,拓寬知識面,多交朋友,丟開煩惱也很好。

  • 11 # 使用者7282616942747

    學習書法,嚴格來講是本色的發揮,即透過學習書法,發揚自己獨特的潛能。而在學書法的過程中,臨了一部帖,若需要換帖的話,則需要細細審查的。為什麼要換帖,這如同中醫治療一樣,學書者在臨字帖過程中,您還缺什麼,諸如筆力,結構,章法等等,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問題的梗,對症下藥。舉例:如筆弱,可換較雄健的字帖臨習,如僵硬,可換比較流暢的字帖臨習。如草率,可換端莊的字帖臨習等等,不一而足。總之,要結合學書法中出現的問題,具體情況酌情對待。(謹供參考)

  • 12 # 劍峰素描國畫

    這一點,我深有感悟。我最早學歐陽詢的九成宮,練習了大概兩年多,進步很明顯,差不多第三年的時候就寫的很規範了。楷書我就寫歐體,所以很快就出成績。

    後來,我開始學習行書,一上來就學習蘭亭序,雖然聽人說不好寫,但是我堅持寫了一年多,效果也很好,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蘭亭序,也覺得適合自己。後來聽別人說,你應該練練聖教序,可是我寫聖教序真的沒感覺。後來又有人說,你是畫畫的還不如直接學趙孟頫,然後我又學趙孟頫,寫了一段時間也是沒長進。後來又有人告訴我,趙孟頫的字太媚俗了,不如練練米芾,然後我又練米芾的,更是沒感覺寫不好。現在又回來寫蘭亭序,感覺還是蘭亭序適合自己,越寫越有長進。

    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找個適合自己的書體,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字型,然後賣一本或兩本這個書家的字帖,雖然,一個書法家的字帖很多,但最好先找他的一本代表作練習,長時間的就啃這一本字帖,一定會出成績,不要受別人影響,堅持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字貼學習,千萬不要經常換字帖,那樣會雞飛蛋打的,到時候哪個都學不好,學不精。

  • 13 # 永書101

    我看未必!這不過是一些人的憑空想象,絕不是對誰都有用的書法圭臬。首先,最早的書法家就沒有臨帖

    還是那句我經常說的話:中國書法史上一些最早的、最偉大的書法家偏偏沒有臨帖,竟然登峰造極。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們整體都在強調臨帖,可是創立書法的人卻不曾臨帖,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我的意思是,臨一個貼還是臨很多帖,還是不臨帖,並不直接決定書法的成敗,起碼事實上就是這樣。

    第二,只臨一個貼,難以出帖

    我認為書法本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所在,各有各的藝術特色,也肯定有自己的藝術不足。只臨一個貼,淺了,學不到皮毛,深了,又很難出帖,甚至連別人的缺點也會打包帶走,走進死臨帖、臨死貼,臨帖死的惡性迴圈!

    第三,其實很少有人真正是一輩子只臨一個貼

    想想看歷史上有名堂的大書法家,哪有一輩子只臨一個貼的人?懷素跟啟蒙老師學過歐楷,臨習過廟裡的經文碑刻,還跑去京城拜了一連串的師傅,每個師傅書法風格都不一樣,才最終成就了一代草聖的狂草藝術巔峰。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完成啟蒙教學,王曠善行書、隸書;王廙擅長書畫,但王羲之重要的老師卻是衛夫人,衛夫人很早就看出了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天賦異稟,覺得王羲之是一塊美譽等待雕琢,主動指導王羲之學習書法,在她的細心指點和耐心傳授下,王羲之進步很快。

    再後來,王羲之也並沒有滿足於衛夫人一家一派的書法藝術,而是虛心而狂熱地繼續向眾多名家名帖學習,特別是衛瓘、鍾繇等人的筆法,並進行比較和取捨,以彌補自己以往筆法中的不足。終於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因此,學習書法,不能專攻一貼,而是根據自己的書法興趣、書法水平階段,適時換帖,汲取更多書法精華,不斷進步!

  • 14 #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學習書法專攻一帖我是很贊同的。這個道理就好比挖井,挖十口井每口只挖兩米,不如挖一口井,挖二十米三十米,直到挖出水為止,才可以考慮挖第二口井。

    挖井的過程好比就是深入的過程,而挖出水就好比是學有所成。

    一本帖的深入和很多本帖的選擇,其實是一個深度和廣度的關係。

    我們有時能聽到一些書法愛好者,說自己臨遍了王羲之的所有字帖,這僅僅是做到了廣的程度而已。其實一張幾行的手札,反覆的精臨,臨一個禮拜至一個月,都不過分甚至是很正常的。因為需要自己用心和和手去感受字帖每一個字的筆法、結構,以及字間關係。

    而一個書家,花一兩年的時間來深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而什麼都想學,這個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什麼都想學,但缺乏了一個深入的過程,就好比是走馬觀花,僅僅是感受過了而已,這種感受是對書寫的進步幾乎是沒有提高的。

  • 15 # 翰墨今香

    練習書法經常換帖確實是學習書法大忌,但是一本字帖學到老,同樣也是練習書法的大忌。

    初學書法的時候不可頻繁換帖

    初學書法的時候,我們選中一個帖子之後,最好就用此帖為自己築基,這個築基的過程就不好頻繁換帖。

    啟功臨《大唐王居士磚塔銘》

    這個築基過程有長有短,一般比較勤奮的來說最少三年吧。透過這個階段學習之後,你的字可能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樣貌了。這個時候人家讓你寫一幅字,你寫出來之後,懂行的看了之後會知道你是學誰的,學的那個帖子,這就叫師出有名。

    如果這個時候,你這家學兩天,那家學幾天,最後哪個也沒有掌握好,寫出來的字四不像。你寫幅字讓人家看,人家就會說你是江湖體,師出無門。

    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就需要拓寬自己的學習範圍

    透過學習某一家、某一帖,給自己打下一個不錯的基礎之後。這個時候如果還是臨這一本帖子或還是就學一家,那麼你學得再好,也會被人家稱之為“書奴”。

    啟功先生臨《玄秘塔》

    古人學書法是最忌諱跟前人的腳後跟的,古代的書法家都以能寫出自己的面貌為目標。我們學書法也要向古人學習,而且現在我們獲取法帖也比古人容易得太多了。

    藝術一直都是鼓勵創新的,書法也是如此。但書法的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創新,透過廣泛的臨帖,拓寬自己的學習內容,從古代的名家法帖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拿來為我所用。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學書經歷:“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功先生年輕的時候學習的趙孟頫、董其昌,中年時候又學歐陽詢,晚年時候學的是柳公權,最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啟體”書法。

    啟功臨顏真卿《竹山堂連句》

    而實際生活,啟功先生學習的古代法帖,遠不止這幾家,還有蘇軾、顏真卿、懷素、米芾、《張猛龍碑》等,就算是唐人寫經書法,啟功先生也是非常重視,經常臨帖學習。

    所以,學習書法臨帖,在不同階段要求是不一樣的。死學一家不行,經常換帖也不行,要注意拿捏的度。

  • 1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習書法臨摹字帖只是過程,目的不是停留在模仿字形上,而是重點研究學習範本書寫技法,當把筆法、字法核心精要掌握熟練之後,就可以換另外一個帖,並且可以選擇同類字型風格,或者字型風格反差很大的字型,這樣的話,能夠多積蓄各種技法元素,以便日後創作時有利於汲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建樹與眾不同的個性化字型。

    實踐證明,長期沉迷於專工一兩個帖,即使寫得非常好,路子很窄,審美標準難以提高,創新能力不足,始終處於技法單一薄弱狀態,脫不了模仿秀的化身,跳不出寫字的圈子,甚至偏離書法軌道,誤入歧途。

    如果是初學者,起步入門階段,在進行基本功訓練的時候,應該專工一帖,但是,時間不能太長,如果訓練方法科學正確,一般情況下,持續練習兩三個月,頂多半年左右就可以了,當把書寫技法掌握好之後,字型基本定型了,就應該考慮換帖,不能總練一個,否則,長期下去會導致固化毛病,養成不良書寫習慣。只練一種字型,就好比一個人總吃饅頭+鹹菜一樣,造成營養不良,體弱多病。

    練習書法也需要講求膳食營養合理搭配,往往自己不喜歡的字帖,認為某某字型(字帖)不好看,恰恰當中的技法元素可能是最需要的。所以,學的是法理,不要以貌取帖。如果是練毛筆字只是出於娛樂為主,寫著玩兒,不想專工一體那是可以的,若是想深入學習毛筆書法,想提升書寫技藝水平,那就必須博學多帖。長期痴迷不悟練習田楷的那些人就是例子。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釋出的相關練字論述,我的抖音、火山裡有小影片可以看看,興許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謝謝支援!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17 # 翰墨書道

    從理論上說就是沒有學會走便想飛,想和跳芭蕾。怎麼掌握重心還搞不明白呢,結果可想而知。學習書法的道理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是異源同理的。專攻一家一帖的目的就是學會基本的走路,掌握的走路的重心了,蹦蹦跳跳也不會摔跤了,然後就可做一些高難度動作了。我們知道,那些經典書法家的作品可以說不僅僅是字形美,有內涵,更重要的是技法比較完善全面,就是那些最基礎的書法技法,是可以通其它書體或字型的,如中鋒技法,只要在一家書法中掌握中鋒技法,在篆隸行草或歐顏柳趙諸家書法中都可以借鑑,完全通用,一法通百家通。有比如讀帖能力的訓練同樣如此。

    為什麼要先專一家,然後再遍閱百家呢?先專一家還能夠避免我們成為邯鄲學步的主人公,旁路的沒有學會,自己的本卻丟了。學習書法對技法如果做不到精熟,包括點畫造型與字形,一家還沒有熟練掌握,就兼顧其它,在我們離開字帖的範字,在使用和創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迷亂,無所適從的狀況,究竟該如何抉擇,這就會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發揮,寫出的作品或字形也會顯得不倫不類,有些怪誕。這時候我們也沒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不知道怎麼將不同的兩種狀態融為一體。在加上技法不熟,夾生,於是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實際上,對於初學者來說,也不需要過於駁雜,那樣容易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

    不過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我們臨摹一家字帖有數年了,並初具規模,已經有自己的心得,為為避免感覺到疲勞,換一種與自己所學風格接近的甚至相反的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力戒淺嘗輒止,一知半解,頻繁換帖。初學者仍然不建議換帖,特別是下基本點畫結構技法都沒有完成訓練之際。

  • 18 # 千千千里馬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也不復雜,千里馬多次說過這個問題,這叫“臨帖不含糊定律”。我們臨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容易含含糊糊的臨摹,卻沒有發現自己到底哪含糊了。尤其是初學者非常容易犯臨帖含糊的毛病。

    所以,初學書法就不能含糊!這是一個警訊!我們有些初學書法的朋友,由於學習臨帖之前,沒有什麼思想準備,也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字帖符合自己的臨帖需要,拿起一本字帖就臨摹了,結果,發現越臨摹越沒有興趣,於是,就想換一個字帖試試看下一個字帖,臨摹起來能不能容易一些。

    換了一個字帖,又發現這個字帖也不太不容易臨摹,於是,又想換一個字帖。有時候還會反反覆覆的來回換,這對自己學習書法的信心也有一定的影響。

    那麼,如此換來換去的臨摹字帖,到底找到自己喜歡的字帖了嗎?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呢!就是找到了,也未必會提高你的臨摹技法,因為你始終欠一個“不含糊”的臨摹。

    我們學習臨摹字帖,主要的問題在於學會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跟你頻繁換字帖還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如果你無論換一個什麼字帖,都能自主解決問題,這又有什麼不對呢?誰說的臨摹字帖只能臨摹一個字帖,不能換字帖?

    但是,很多換字帖的朋友,不是因為善於解決問題而換字帖,而是試圖迴避了臨摹字帖“不含糊”這個坎兒而換字帖的,所以,這就發生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個字帖欠下的問題,在下一個字帖裡仍然還不起,所以,換字帖不等於降低了臨摹難度,而更加輕鬆,反而是感覺學習的難度更大了,這就是為什麼說頻繁換帖是一個忌諱的原因。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臨帖不含糊定律”的困惑。所以,我們不能違背這個定律“。"臨帖不含糊定律”還推匯出一個大家經常遇到的問題:到底有沒有非常容易的一種字帖?例如。到底哪一個楷書字帖容易臨摹?哪一個隸書字型容易臨摹?等等。千里馬經常給大家的回答是:所有的字帖臨摹的難度都沒有太大區別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字帖難度是大體相同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換字帖不是降低臨摹字帖難度的辦法,而是積累問題的消極對策。

    那麼,如何解決我們臨摹字帖的喜愛和難易問題呢?

    千里馬認為:如果你是初學書法,開始不會選擇,也不知道如何選擇字帖,所以,有幾次換字帖的現象,這不算什麼問題。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旦進入臨摹以後,這個字帖臨摹一兩個月,那個字帖臨摹一兩個月,一會兒學行書,一會兒又要學隸書,總覺得哪一個字帖都不好,或者都挺難的。這個問題,也恰恰證明了學習書法的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所有字帖的難度是沒有明顯難易區別的。所以,對字帖的難度問題,必須迎刃而解,而不是退避三舍。

    如果學習書法經常因為臨摹而退避三舍,這就是我們要批評的違反“臨帖不含糊定律”。既然臨帖不能違背不含糊,那麼,我們就應該遵循這個規律。

    首先要學會臨摹字帖的基本方法,這就是針對書法字型的具體筆畫,我們要學會如何用毛筆把字帖上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寫正確,具備這個本領以後,寫什麼樣的字帖,基本上都沒有問題。

    書法是有筆畫構成的,每一個筆畫又是用起筆、行筆、收筆寫出來的,所以,臨摹字帖不能含糊的就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問題。

    書法家都會說什麼書法的核心是筆法,這是沒有錯的,但是,筆法如果沒有落實在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中,那麼筆法也會等於零的!

    我們所謂的“筆法”,就是每一個筆畫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無論楷書、行書、草書、隸書,沒有一個筆畫不是建立在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基礎上的,所以,學習書法就是首先把起筆、行筆、收筆的問題不要含含糊糊,也不能含含糊糊!

    如果我們初學書法就集中於字帖的筆畫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的,那麼,你想想,還會有學習書法的什麼不同嗎?只要在一個字帖上能夠達到準確的起筆行筆收筆,那麼,書法的比較難度就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你以為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就難?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就容易嗎?我們從換帖的實際經驗來看,你自己也會做出正確回答:沒有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容易一點的事情!因為,我們臨摹的字帖都是大師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是千錘百煉中來的,能夠達到大師級的水平,說明他們的每一個筆畫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毫不含糊地去臨摹字帖,筆畫準確是我們毫不含糊的第一步,必須走穩走好。

    經過一段時間“毫不含糊”的臨摹之後,如果我們發現有自己更喜歡的字帖,那麼,完全可以追隨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摹。

    一般來說,應該把一個字帖臨摹到非常熟練,甚至可以背臨,才換第二個字帖,傳統是這樣學習的。不過,千里馬認為,如果你具備解決問題,即善於臨摹筆法,那就不一定要到臨摹一個字帖到背臨的程度再去換帖。

    前面我說的“毫不含糊”的臨摹,事實上古代書法家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主要就是依靠原來臨摹一個字帖的基礎,去“翻譯”下一個字帖的,所以,他們的臨摹方法不一定可取。

    在這裡我打一個比方,說明一下我們圍繞字帖筆畫起筆、行筆、收筆分析的臨摹方法。比如說,我們學習畫畫,我們是先學會畫畫的基本原理例如:透視、解剖、比例去寫生,還是先學會人物畫以後,才能學風景、動物畫的?

    書法也是這樣,我們學會字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法,就相當於學會了繪畫的原理懂的瞭如何處理透視、比例、解剖關係。所以,你就會遇到什麼都難不倒了。

    書法的筆法儘管都不一樣,但是,筆法的原理,就是有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我們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在臨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嚴格地推敲字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所以,就容易寫得含含糊糊。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

    最後,我們又回到書法的核心筆法這個問題上了。如果精準分析和把握了筆畫分析,那麼,筆法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因為,前面我們說過,筆法必須落實在用筆上,兒用筆是又正確的起筆、行筆、收筆完成的。

    而初學書法如果在一個字帖裡深刻體驗臨摹字帖起筆行筆收筆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就會高度集中地把筆法和用筆問題解決好。

    一旦有了這樣的基礎,那麼,我們的書法入門問題應該說就已經解決了。然後,根據學習書法,還要“博覽群書”的要求,才能寫出比較好的書法作品,因此,我們要經常換帖,這就不是忌諱,而是必須要廣泛吸收書法的營養,才能豐富我們的書法修養,為創新和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 19 # 鳳誼1

    學書法未必專學一種帖,也要象做任何事情一樣,一要師古不泥,二要博採眾長,既要繼承傳統,也要表現自我。寫字講究的是自然流暢,忌做作,或飄逸或端莊或樸拙或雋秀,千萬不可拘泥一家,這樣寫出的字來,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看了以後,才能夠賞心悅目有種美的享受。

  • 20 # 隹谷

    這個大忌應該改為“頻繁換貼”更合適。實際上,當書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就應該經常換帖,以博取眾家之長。

    首先,學習書法要經歷一個“試帖——定帖——出帖”的過程三部曲。

    對於初學書法,尤其是沒有老師教、自學書法的人,剛開始到底哪種字帖適合自己很難一下子確定,需要經過多次,甚至是長時間的試帖才能確定。

    比如我開始自學書法從學習唐楷入門的,剛開始學的是顏真卿《多寶塔碑》,寫了一段時間感覺顏體不適合自己,後來分析主要是本人性格同顏體不符之故。後來改學歐體,並結合“二田”楷書寫了很長時間,感覺比較舒服。

    一旦當自己透過試帖找到適合自己的碑帖和門派,就可以基本確定下來,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才好。但是,學習書法不能死學一種碑帖不放,當學習達到一定程度,一定要適時出帖,轉入更高層次的學習或者創作。

    其次,當學習達到一定水平,應該經常換換帖,以博取眾家之長。

    實際上,任何人學習書法都不會抱著一種帖學一輩子。那些成功的書法家所謂的一生只學一種帖,不知欺騙了多少書法人。

    但是,這些成功的書法家的確是一生都熱愛一種書體、書家,或者碑帖,並把它當做終生主攻方向。這不代表他們不學習其他的東西,相反,他們會遍臨歷代各大名家碑帖墨跡,博取眾家之長,然後融會貫通,成就自己。

    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大家“不會臨帖”,感覺他們臨誰的字都一個風格,這個“風格”就是書法家本人自己的個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來斤的大魚怎麼做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