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為懷

    同為送別,有人是惜別,有人是淚別,有人是悽別,而高適送董庭蘭(《別董大》),則是壯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掃送別時的離愁別緒,卻近乎熱忱地高呼:我親愛的朋友,你且大膽地去吧!不用擔心此去少了知己,早知道,這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鼎鼎大名的您!

  • 2 # 酒加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十多年前投資的生意做得非常紅火,親朋好友只要有事打個招呼,絕不懈怠,鄰里之間,更不必說,只要有需要,咱就往上衝,那時我有一部桑塔納轎車,如果有誰家大人小孩兒生病需要到醫院治療,半夜三開車便走,一大幫朋友哥們兒下館子,唱歌,娛樂費用我來買單,逢年過節我們村的五保戶,米麵油全部送到,那是我人生的頂點,所到之處,(社交圈兒).那真是兄長哥短地稱呼者,我感覺那就是我的親人

    .天有不測風雲,賺了一點錢之後,有些膨脹,投資了一個不知深淺的領域,這下好了,辛苦多年的資本全部打了水漂,還欠下了很多的外債,上門要債者絡繹不絕,昔日我感覺很親的朋友,見了面像個陌路人,我連和他們打個招呼的資格都沒有,見我要麼人家躲,要麼就是挖苦兩句,我的天,這就是我昔日的親人和朋友,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呢,我是個笨蛋呀,那心中的感受是前路無知己,誰也不認識我這個落魄的鳳凰不如雞的人,蒼天啊!我痛苦。

    透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整,毅然決然準備出走,人們常說,下江南大發財源,果不其然,在蘇南從小生意做起,一切從頭開始,真是應了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幫助我的人都是我不認識的人,由於我講信用,生意越做越好,徹底還清了欠款,這就更應驗了那一句,天下誰人不識君,感謝幫助我的朋友,親愛的陌生人。

  • 3 # 鈺涵茶行

    詩人不寫悲傷,他對友人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要擔心此次遠遊遇不到知己,天下沒有人不認識你啊,這當然是安慰,你是這個天下的名人,你走到哪裡都能遇到知音的。用這種方法告慰遠去的遊子,實在是太合適了,雖然別意悽悽,但用心良苦,非情感深摯不能如此。我們把這一句與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一比較,就見情懷差別,一則是悽別,一則是壯別。或許正因為是知音,詩人說話才這樣的樸質而豪爽;或許也正因為是知音,才用這樣的話來安慰遠去的友人。這兩句是這首詩的詩核,也正因為這兩句,這首詩才廣為傳誦。

  • 4 # 酒十一日記

    我怎麼理解不重要,作者高適的理解肯定很多。

    寫這首詩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寒窗苦讀了幾十年,大半截入土的人了才高中,結果咧,封了一個小官完事。

    遇到同樣不如意,“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董大,他感慨就多了:夥計啊,咱倆算是難兄難弟了,不過沒事,你名氣大,到哪都不愁。你這一走啊,我就惆悵了,惆悵歸惆悵,你這前途是不用擔心滴,大膽向前走,你早晚能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董大有沒有走上人生巔峰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高適的人生巔峰才剛剛開始。

    越老越有幹勁,國家危難時候敢站出來,不屑文人裝腔作勢就趕赴邊塞建功立業,解救睢陽之圍……直到今天,真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句詩已經跳出了字面意思,留下的是作者高適信心和力量,無論到了何種境地,再多的苦難也磨不去那份開朗樂觀。不落俗套,詩情醇厚,流傳至今,名副其實。

  • 5 # 使用者3900817682張秀榮

    落魄的時候不愁找不到知己,誰不知道你懂庭蘭的大名啊!說明落魄是暫時的,只要曾經成功過,總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 6 # 王志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高適的“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作品描寫了與友人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作者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作者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作者豪邁豁達的胸襟。

    這首詩的意思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Sunny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7 # 漢江庸叟

    請你不要留戀眼前的美好景色,昂首闊步朝前走,外面的世界很奇妙,更精彩。你前途似錦,一定會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到那時,誰會不認識你呢?

  • 8 # 隱居山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何人不識君”這句話是唐朝邊塞詩人高適對他的朋友著名奏樂家董大說的,董大在唐朝的音樂界名氣很大,但是跟李白、杜甫比,名望肯定差很多,李杜不僅僅在唐朝,在後世,在中國,在世界都是婦孺皆知,真正的天下何人不識君。

    高適跟李杜關係還不錯,年輕的時候跟李杜一起遊蕩燕齊大地,登仙山,尋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儘管後來失落而歸(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能夠如此任性瀟灑走一回,也是快意人生,值得炫耀一生的(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高適的才情沒法跟李杜比,但是情商(官商)還是蠻高的,三人仙地一別後,高適做官節節高升,李杜做不了官,每況日下,李白更糟糕,昏了頭參加叛軍,被抓,死罪,被關在了高適的牢裡。李白詩才無敵,情商白痴,還傻兮兮向高適求情,怎麼說,當初也是一起尋過仙的兄弟呀。高適肯定不理會李白了,為撇清關係,還把與李白相關的書信全銷燬。不能說,高適做了高官之後就趾高氣揚,他那是明哲保身。後來,杜甫落魄潦倒時,他還是經常資助其生活起居的。

    邊塞詩人中王昌齡、王之渙也跟高適關係很好,他們三人一次在旗亭這個地方相聚,喝酒聽歌,嗨了,王昌齡就說,我們都是當代最牛的詩人,現在歌女正唱著我們的詩歌,看看誰的詩歌最流行,唱誰的詩,就在牆上畫一橫(旗亭畫壁),高適舉雙手贊同。一歌女唱到: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趕緊道,我的我的,畫一橫。隨後,又唱: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又趕緊畫橫。另一歌女唱:莫愁前路無知無 天下無人不識君,高適開心畫橫道這是我的名句啦。王之渙在一旁掛不住面子了,眼看高適、王昌齡的得票數遠高自己,只能隨後一搏,指著歌女中最美最出色的一位說,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歌,那麼我認輸,不跟你們爭高下了。一會兒,輪到最美最出色歌女登臺,唱: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高適、王昌齡聽到此,只能對王之渙豎起大大的服字啦。

    要理解“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無人不識君”,最好把它當作恭維話聽了即可。沒有誰是誰的知己,也無須人人都認得。世變難料,自痴自嘲比較好。

  • 9 # 讀完不容易

    這首詩的告訴世人的道理如同《知否》中盛明蘭說的一句很接地氣的話,人活一遭,是好好過日子的,凡事都要向前看。

  • 10 # 江西美好

    一個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要多學本領,多讀書,多交益友,做事做到換位思考,充分調動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市場經濟當中立穩足,俗話講,是金子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光。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來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從省時、省力、舒適、美觀、價格、質量、目的、最佳化配置、市場導向等方面綜合考慮問題,其結果自然不同了。只有這樣做人做事的人,人人都會喜歡你了。

  • 11 # 五福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愁的是一種不自信,愁的是一種迷茫。沒有方向,找不到出路,怕自己得不到認同。

    “天下誰人不識君”表現的是一種自信,一種豁達。一種人生的豪邁和誓必被人認可的的信心。

    這兩句話形成強烈的反差,更加重了對“天下人識君"的強調。我們把這兩句詩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勵,也可看作是對他人的鼓舞。讓讀過此詩句的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但大家不要忘了,要想天下人識君,君當有所作為,有讓天下人認識並記下來的真本事!

    我非常喜歡這兩句詩,常常勉勵自己,但我知道,所有的理想(他人的認可)都是建立在現實的奮鬥基礎之上。

  • 12 # 費玉山

    也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無人識本君。

    若問因何存此慮?

    打工歲月忙碌身。

  • 13 # 陶子是快樂的

    首先這首詩是出自唐朝,是詩人高適送別友人董大(董庭蘭,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師,號稱是“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時寫的一首送別詩。

    全詩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解讀是後面的兩句。全詩利落灑脫,豪邁大氣,沒有我們常見的分別時的悽悽瀝瀝依依不捨,作者只用景色來襯托離別的心情,黃雲白日,北風大雁。只有邊塞廣闊之豪氣,騎馬射箭之氣魄,也顯示出盛唐時期積極向上慷慨豪邁的國風。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友人離別時的慰藉,更是給他信心和力量,對友人才華的肯定和讚賞,讓他放心大膽的前行,大有大路朝天任你行之意。此時可見詩人高適真的是用心良苦,胸襟廣闊,為了讓朋友放心自信的踏上征程,完全掩飾住自己內心的不捨和擔心,相信只有真正深厚的友誼才能寫出這慷慨激昂信心百倍的詩句來,是完完全全對朋友的肯定。就像那句,心不染塵埃,清風自然來。你若謝敗,眾生自哀。放心大膽的前行吧,不用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沒有人不認識你。

  • 14 # 易經國學工作室

    這首詩是號稱邊塞詩人的高適寫的《別董大》裡面的後兩句,前兩句為: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寫詩的季節應該是深秋初冬時節,大雁南飛,北風怒號雪紛飛,黃雲白日曛的場景類似於沙塵暴天氣。詩句的開頭便描繪出蕭殺滄桑荒涼的邊塞場景。 再來研究一下詩人的生平。高適(704~765),為唐天寶年間詩人,與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合稱為邊塞四詩人。高適的祖父,父親都曾在朝中為官,到了高適的時候,家道已中落,但比起普通百姓家肯定還是要殷實的多,所以他才有的精力和錢財去邊遊歷邊做學問。高適直到公元749年才進士及第,也就是說考進士的時候已經45歲了,可見詩人也是暮年得志之人。 詩中所提到的董大,名庭蘭,是開元天寶年間著名的琴師。琴師為人豪爽,經常是呼朋喚友一擲千金的派頭和行為,有錢時酒肉穿腸飲酒作樂,沒錢了隨便湊合,甚至靠行乞度日。董大名滿天下首先是仗義疏財,耿直爽快,其次才是他琴師的身份和技藝。開首就以別董大來做題目,可見高適和董大非常熟悉,而且董大在江湖上名頭也是非常響的,否則跟賈府的焦大沒啥區別,就一餵馬燒火做雜役的伙伕而已。

    莫愁前路無知己,是詩人對董大的寬慰,又聯想到自己身為宦官子弟,年過四十功不成名不就,於是產生“餘心有慼慼焉”的共鳴。天下誰人不識君則是對董大征途的祝福,也是自我安慰和激勵,相信自己終會有考取功名的那一天!

  • 15 # 萬物卷

    這首詩是高適寫給友人的一首詩,我個人理解“莫愁前路無知己”這句是高適想表示友人已經有了高適這樣的彼此通心的知己了,有他就夠了,不用再去愁沒人能和他交心了,而後一句“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想表達對友人能名流千古的自信,也是高適對友人能力的肯定,有實力的人,走到哪都是焦點。

  • 16 # hyg陌上花開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沒想到經此一別,送行的人日益名盛直至封侯,被送的人隱居山林,一曲別紅塵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別董大》中的末句,其全詩如下: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黃雲千里,暮色昏暗;北風吹雁,大雪紛紛。不要為前路沒有知己而發愁,普天之下誰不想結識你呢?

    前句是別離場景:黃雲、北風、歸雁、雪紛紛,道不盡的淒涼悲壯;而後句筆鋒一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只期前途,不訴離殤,說不出的豁達豪邁。和王維對元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黯然神傷不同,和李白對王昌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依依惜別不同,這首送別詩別出新意、另有心意;質樸豪爽、鬱積勃發,悲涼的離別情意裡更充滿了希望和勉勵。縱觀離別詩,唯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能與之相媲美。

    作者高適簡介:從紙上詩人到沙場戰士,唐朝以軍功封侯的唯一詩人

    這首詩的作者高適,是盛唐那麼多明星詩人裡的異類、牛人,別的詩人都是以詩入仕,唯獨他是以軍功受封;別人是宦海沉浮,幾經謫貶,九死一生,或者直接被殺或抑鬱而亡。他卻後半生才一路開掛,建功立業,只有一次被小小懲戒了一下,降了官職,卻還是在朝堂之上;死後還有追封,有諡號。

    高適(704—765),字仲武,號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而且是邊塞詩里程碑式的人物)、大臣(這個必須得說,他到死還是個官,是大臣),他和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四大邊塞詩人”。其詩風雄渾悲壯,用詞簡淨,不加修飾;題材廣泛,現實性較強,多歌頌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有一些表達從軍生活的艱苦和嚮往和平安穩的願望,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有《高常侍集》20卷流傳於世。

    高適本是將門之後,祖父是左武衛大將軍高侃,是曾生擒突厥東鼻可汗,屢破突厥、高麗,安疆拓土的名將,死後獲陪葬乾陵的殊榮。其父高崇文,是韶州長史,可惜早故,所以高適“少孤寒”,但血脈中的尚武精神一直跟隨了他一生。少年的高適頗多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己;亦縱酒馳獵,以古之大將軍而自詡。“一朝事將至,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二十八歲到三十一歲期間,懷揣將軍夢的高適北遊燕趙,想投奔朔方節度使副大使信安王李褘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均未果。卻留下了《塞上》、《蘄門五首》等詩篇;開元二十三年(735),高適已經三十二歲了,赴長安趕考,他是很自信的,“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有些過份的狷狂,結果卻落第了。這,是他失意不得志的前半生。

    董大是誰?“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竊聽來妖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董大,就是董庭蘭(695—765),因為家族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和元二、劉十九一樣),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的琴師、音樂家,隴西人。早年從鳳州(今山西境內)參軍陳懷古處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且很快青出於藍勝於藍,聲望超過了沈祝兩家。他擅長吹西域樂器、篳篥和彈奏古絃琴;並把其擅長的《胡茄》整理為琴譜,現存的大、小胡茄相傳是他的作品。他也寫詩,不過音樂方面的名氣遠遠大於詩名,所以世人只記住了他的樂曲而未能領略其詩作。

    對後世人來說,董大是因為這首詩而出名,但在歷史上的唐朝,董大當時也是名人,相當於現在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詩人崔珏曾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另一個詩人李頎也有詩《聽董大彈胡笳聲》“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慼慼。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竊聽來妖精。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可見其技藝之高超精湛,也從側面反映出董大也是個社會名流。

    高適與董大的交集:此去經年,送人的日益騰達,被送的歸隱山林;留下這首詩滋養後人

    這首詩寫於天寶六年(747),離高適第一次科考落榜已經十二年,這十來年,於高適是窮困潦倒的人生灰暗時光。而董大,以前是“庭蘭不侍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一直顛沛流離,五十來歲了才投到當時宰相房琯門下做了清客;房宰相的大傘加上因其技藝出色,很快成了京城的名人,很多達官貴人以與其交往為時尚,這當中包括許多詩人,這些詩人當中包括高適。董大寫詩,也多反映邊塞戰場和征夫疾苦以及多年漂泊不定的家愁,在這點上,和高適的境遇及志趣相投,所以可能感情上更親近一些;所以才有了這首詩的誕生。當時房琯因事被貶出京,董大這隻棲息在這棵大樹上的鳥也只好離開長安自謀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高適創作了這首詩。

    沒有別離的悽切和哀怨,有的是鼓勵和勸慰,哥哥你大膽地往前走吧,天下的人都會想結交你認識你的!其實當時他們兩個都是挺慘的,從《其二》中就可以看出來,“六翮飄飄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一個已經落魄了幾十年,一個也即將落魄,一對困頓不達人,見面居然拿不出喝酒錢!但是這詩比酒值錢,你看,高適沒有悲觀消沉,反而鼓勵他勇往直前,要象鳥兒那樣振動“六翮”(主羽)展翅高飛。倒是符合高適“直抒胸臆,拓落有氣骨”的性格;可是也許是年紀大了,董大在此別過後,除了有一首反映隱居山林道家生活的《頤真》曲,再無聲息。

    而高適,還是一如既往地過著困頓卻充滿希望和豪情的生活,這點只要從他的送別詩裡就可窺一二:《送李侍御赴西安》“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英惆悵,看取寶刀雄”;《送裴別將之安西》“絕域眇難躋,悠然信馬蹄。風塵經跋涉,搖落怨睽攜。地出流沙外,天長甲子酉。少年無不可,行矣莫悽悽”,把別離詩寫得如此激勵加勸勉,也是沒誰了。

    高適這樣鼓勵別人,別人未必做得到,他卻以身作則,自己先做到了:寫這首詩兩年之後,唐玄宗天寶八年(749),高適46歲,得到了睢陽太守張九皋的推薦,應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大器晚成當了個小官,但高適馳騁沙場的將軍夢卻一直未曾破滅,他還在找機會,天寶九年(750)年秋天的時候他出使了一次青夷軍送兵,寫下了《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誰知此行邁,不為覓封侯”,“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失意中不乏豪邁,落拓中仍有激情;在天寶十一年(752),49歲的高適辭了職,轉投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了掌書記(相當於參謀),後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哥舒翰把守潼關。

    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高適個人而言,卻是他人生由衰轉盛的好機會:756年潼關失守,高適連夜出城,抄近道追上了逃往成都的玄宗皇帝,向皇帝報告這次城破的原因並一路互送玄宗入川,皇上一高興,擢諫議大夫。再後來,高適抓住每一個機會,順風順水,一路青雲:出任淮南節度使時討伐永王李璘叛亂;後又解救睢陽之圍。官職一直上升(除了因一次說錯話被貶為太子詹事外),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直至入刑部尚書、左散騎常侍,最後冊封渤海縣侯!高適62歲時逝,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高適不只把紙上的金戈鐵馬轉換到了現實中,並以五十歲左右高齡上陣殺敵,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榮光了。而且官也做得好,善始善終,《舊唐書》裡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這是劍光籠罩的詩人,亦是詩情洋溢的俠客,也算是唐代詩人中的一朵奇葩了。

    結語:如果朋友要遠行,把這句詩送給他;如果你也身在異鄉,把這句詩送給自己!這句詩足可以當我們的座右銘,激勵我們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瞭解了這“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背後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會有很深的感觸。如果有朋友要遠行,就送給朋友;如果自己身處異鄉,就送給自己:不要因為人生地疏而發愁,“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他們不認識你,你要自己讓他們,讓這個世界認識你!

    除了努力,除了機遇,別無他法!

  • 17 # 藤樹先生

    古人送別不同今人,一旦分離,不少於三年,遠達10年者更是不在少數,官場被貶,一趟下來也得大半年,進京赴考近者一次中第也要花大半年時間,更何況那些考至不惑甚至古稀者。

    說到古代的送別詩,最簡單卻也最情深的便是唐人高適這首《別董大》,也很好的詮釋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原文如下: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共同的身世背景

    “別董大”就是送別董大,董大原名董庭蘭,隴西人(今甘肅)史書中對其記載不是十分詳細,就連董庭蘭這個名字也不是十分確定,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音樂家,擅長撫琴。董庭蘭在唐朝時期久負盛名,在文人墨客中十分受追捧。據傳為他所作的《胡笳》二曲悲愴婉然,百年後的元稹都寫詩誇讚他:“哀笳慢指董家本”。除了哀曲,他退隱後所做的《頤真》卻是十分嫻靜,悠然自得。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高適便叫他為董大。

    高適,唐朝著名詩人,號達夫。《全唐詩》收藏了他的著作二百四十多首,其中尤以今天為大家解析的《別董大》知名。高適是滄州渤海縣人(今河北景縣),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是安東都護,到高適是已然敗落。

    高適擅文,董大擅長於音樂,唐詩中曾經稱讚他為“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董大從小生活悽慘,甚至在京城做過乞丐,後來才在“梨園老祖”唐玄宗愛好音樂的影響下走上了樂途,雖是在不斷歷練之下,董大的音樂越來越精湛,但是能夠被他稱為知己的卻只有一個——詩人高適。一個愛文,一個愛藝,文藝本一家,能有個這樣的“藍顏知己”自然情誼深厚。

    高適一生重情重誼,對待朋友極為慎重。據說,他跟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詩人一起在汴州把酒言歡,可見其為人是極佳的,詩作雖少,但他卻是唐朝詩人中比較少見的將軍。而董大也是從乞丐搖身一變為著名音樂家,兩人都曾高高在上過,但是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兩人卻奇蹟般的同時淪落在河南睢陽。

    當時兩人一見如故,高適在朝中不得志,只能四處漂迫,尋求知己。而董大的上一任家住吏部尚書房綰被貶邊地,董大也受到牽連,失去了靠山。天寶六年冬,失意的高適聽逢知名音樂家董大我在睢陽,便上門拜訪,兩人一見如故,無話不談,好不快活。

    然而,美好的時間都是短暫的。兩人因有事在身,不得不在睢陽離別。臨別之際,高適便為董大寫了一首詩,題目言簡意賅——《別董大》,內容也十分簡單明瞭,但是意境不一般。

    背景渲染

    要想理解後面兩句,前面兩句的作用不可忽視。首聯和頸聯寫的是當時的背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塞外不比中原,凜冽的冬天,黃沙漫天,雲朵也變成了黃色,日頭微醺。在這刺骨的北風中,是不是有成隊的大雁南飛,天空中也漸漸飄起了飛雪。

    很顯然,這兩句主要就是在渲染當時的環境,也是高適在告知董大,塞外的寒冷,蕭瑟。但在這悲涼的天氣中,詩人自己卻不能陪伴友人,流露出的是高適對董大的不捨之情。

    反襯卓絕

    高適的這首《別董大》最令人稱奇的是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後來的詩論家評論這兩句是“獨闢蹊徑馬離別”。為何會有這種論斷呢?其實看這首詩上下絕對要銜接在一起看,前兩句寫的是環境的悲涼,後兩句卻筆鋒一轉,告訴有人不要擔心,離愁別緒會過去的,你樂絕天下,即使沒有我的陪伴,天下誰人不識君呢?

    能寫出這種詩句來,也是隻有高適這種“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之人。前後對比,一悲一樂,正是在這種悲涼之中才體現出了詩歌的絕美。

    上天總是會眷顧樂觀的人,即使高適曾經和友人董大惺惺相惜,懷才不遇,但是在寫下這首後的兩年,高適便開始高升。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在朋友張九皋的舉薦之下,已經知天命的高適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機。他被朝廷授封丘尉,官宦生涯自此開啟。雖是小官,卻也能滿足了高適對於官場的執念。後來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慧眼識珠,將高適納入自己門下,高適的前途一片光明。

    天寶十八年,已經爆發了四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逐漸被平息,高適跟隨著哥舒翰在這次平定叛亂之中受到了玄宗的賞識,官職得到了提高。官場得意,詩場便失意。沒有了前期懷才不遇,四處流浪的失意以後,高適寫出來的詩也不如從前。

    雖然如此,但也不得不說,高適不僅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唐詩宋詞,中國文學頂端的兩顆明珠,要說誰更勝一籌,可以說各有千秋。唐詩勝在雄壯,諸如高適這種邊塞詩比比皆是,宋詞勝在婉約,兜兜轉轉,起承轉合,何不是另一種美呢?

    寒中透暖與暖中透寒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高適:“高適就是這樣,將極具洞察力的寫實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感慨融為一體,驅策著人們從被誤讀的戍邊拓疆洞見邊塞戰爭的真相,一舉超越其他邊塞詩人,成為大當家的。”

    其實,這一點也不為過。高適的詩,慷慨激昂,不似其他邊塞詩人那般纏綿幽怨,其中也透露著絲絲暖意。就拿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來對比,同樣是唐詩中的送別傑作,《別董大》給人來的感覺就是寒冷中透露著暖意,而《送元二使安西》中卻是反過來,暖中透露著絲絲寒意。

    《別董大》中前兩句寫的是冬景: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送元二使安西》中前兩句寫的的春景: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兩首詩都在第三句進行轉折,《別董大》是“莫愁前路無知己”,《送元二使安西》是“勸君更盡一杯酒”。很顯然,到第四句中這種意境更加突出:“天下誰人不識君”和“西出陽關無故人”。但是如若說誰更勝一籌,這也十分難於抉擇,面對友人分離,在這種不同的情景之下,如若是董大這種名人,當然是告訴他,不要擔心,天下誰人不識君啊!如若是元二這種普通人,當然在他遠走之時,讓他多喝一杯酒,多留一段情!西出陽關無故人了啊!

  • 18 # 元寶爸爸愛玩玉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是唐代註明音樂家董庭蘭,擅長演奏胡笳這種樂器。董庭蘭和唐代很多著名的詩人李頎,高適,崔珏等都有很深的交往。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六年,當時董庭蘭正在給事中房琯門下做門客,而房琯因受牽連被貶謫到地方去做太守,包括董庭蘭在內的許多門客也受到牽連,不得不離開長安。在這樣的時刻,與房琯及董庭蘭都有交往的作者,不免要寫詩送別董大,於是就有了今天我們讀到的這首詩。

    詩云“千里黃雲白日曛”,在Sunny的照耀下,黃昏時的烏雲發出了暗黃的光芒,“白日曛”中的“曛”是指燻黃色,就是夕陽西下太陽的顏色,這句詩的意思是千里滾滾的黃雲和夕陽都顯得特別黯淡。

    第二句“北風吹雁雪紛紛”是指一陣陣北風吹來,大雪紛紛,在這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天氣中,是不可能有大雁出現的,作者此處是借“吹雁”來渲染一種淒涼寒愴的慘別氛圍。

    前兩句詩是借景來形容董大即將離開的悽慘景象,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對董大的同情,董大寄身於高官之門,所以日後想必也有回覆之日,而作者本人此時也因不得以而四處漫遊,也處於仕途不達的時期,這首詩很大程度上也是寫給自己的。

    第三句“莫愁前路無知己”,意思是董大你不要因此沮喪,因為你是名動天下的音樂家,所有的人都知道你的名字,你的琴聲和簫聲名聞天下,誰不知道你呢?你現在只是遇到了暫時的挫折而已,所以“天下誰人不識君 ”,天下人人共識君,這才是作者要深切表達的意思,同時也用這句詩來激勵董大。

    後來董大的命運又如何呢?房琯後來的官一直做到了宰相,在安史之亂中受到了唐肅宗的賞識和器重,但房琯此人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幾次重要戰役中,作為軍事統帥,都一敗塗地,逐漸失去了唐肅宗的寵信,房琯也因此稱病不上朝,終日和門客談佛論道,也聽門客董大彈琴。而董大,可能也藉此弄權牟利,終被彈劾。可見即使像董大這樣的大藝術家,他的命運也是同政治緊密想聯的。

    而高適後來的經歷也值得一提,高適因安史之亂覲見唐玄宗,頗得玄宗賞識,被晉封為諫議大夫,至肅宗朝,高適也被高度信任,高適因平叛有功,相繼被任命為東南地區以及四川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最終高適被封為渤海縣侯,終成一代王侯,可以說這是盛唐著名詩人中仕途最為通達的,也是唯一獲此高位的大詩人。

    可以說,高適是盛唐詩人中立大志,做大事的人,他四十歲左右寫下的“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實也是他對於自己的一種預期,除了遠大志向外,高適能夠成就功業也源於他的胸襟,才幹和努力,高適遇到了國家多災多難的時節,他能夠挺身而出以家國為己任,可謂“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他不只是著名的大詩人,也是一位能為國擔當大任的大人物。

  • 19 # 奔跑在沒有終點的路上

    《知音》

    萍水有緣樹有根,

    知己何必苦苦尋。

    人間自有真情在,

    天下友朋一家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回到宋代東京汴梁,買房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