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象萬花筒
-
2 # 零點拾韻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也就是啟蒙教材,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全文分為“總敘”篇、“入則孝”篇、“出則悌”篇、“謹”篇、“信”篇、“泛愛眾”篇、“親仁”篇“、餘力學文”篇,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復旦大學錢學忠教授曾在《百家講壇》系統詮釋了《弟子規》的含義和現實意義。錢教授所著《孝經全鑑》提到:《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
3 # 佛緣小王修禪定
弟子規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
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
《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弟子規》三字一句,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
4 # 道家易學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汙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繫,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
5 # 數字能量劉奕瑤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
6 # 物方
被稱作儒家啟蒙經典的《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作。
李毓秀,具體生卒年月不詳(一說生於1647年,逝世於1729年),山西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字子潛,一生只考中過秀才,沒用更高功名。他創辦了私塾“敦復齋”, 畢生致力於教書、講學、著述。他潛心研讀《大學》、《中庸》等儒家典籍,並著有《四書證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等,這些書至今仍儲存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山西省圖書館中。
去世後,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裡供後人緬懷敬仰。而《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
後來,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大儒賈存仁先生對此作了修訂改編,並將其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的“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具體闡述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全書共360句、1080字,講述了113件事,是教導孩子盡守本分、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家風的最佳啟蒙教材。
《弟子規》淺顯易懂,通篇押韻,既朗朗上口,又極易記誦,特別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導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實用,因此在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有同等影響。
今天,《弟子規》仍然是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優秀啟蒙讀物,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並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學校、幼兒園、大學、企事業單位等被廣泛推廣,被稱為“做人的憲法”。
《弟子規》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孝”,這是一個人做人處事的根本。正因為如此,《弟子規》開篇第一部分即為“入則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
孔子在2500年前就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教孩子一定要從孝道教起。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會好好學習、積極樂觀地生活,以後也一定會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會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我們為什麼不教孩子學孝呢?為什麼不帶頭學孝呢?
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血脈和家訓,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我們是父母,但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語才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會是和諧的,事業才會是順利的,人生才會是幸福的。
《弟子規》後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都是“孝”的延續,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開心了,就不用擔心孩子了,就會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這些,不就是在對父母盡孝嗎?
所以,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一部實踐版的《孝經》,每個人都應該學,都應該懂,都應該把其中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
-
7 # 千指魔音弟子規 - 三言韻文(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
作品品名稱《弟子規》
作品別名 訓蒙文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三言韻文
作者 李毓秀
用途 蒙學訓化 習慣養成
什麼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弟子",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
"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
弟子規全文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2.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3.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4.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5.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6.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7.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8.餘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
8 # 中文宣魏良鵬
《弟子規》是聖人孔子的教誨,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
9 # 明宇231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一生只考中了秀才,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書實際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部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
10 # 發熱的理想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
11 # 香系緣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引用:“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成簡約的【弟子規】。
-
12 # 水花翻動
是一部儒家入門經典,涵蓋的內容廣泛,主要是規範人們的言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做人規範。形式簡單好記,為人傳頌。
-
13 # 舉杯邀月a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
14 # 尋而悟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也就是啟蒙教材,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大丈夫。
《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弟子規》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
-
15 # 一生是回家路
《弟子規》主要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事、學習等規範。其主要的內容是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識,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是,《弟子規》過於強調傳統,對於孩子的創新和思維的開闊方面,有限制甚至一定程度的扼殺。這是不足之處。
-
16 # 農村客家姑娘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
《弟子規》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
17 # Luckystar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
18 # 謀略秘籍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
-
19 # 馬輝銀律師
弟子規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瞭,‘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規”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瞭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
-
20 # 易經哲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做,後來清朝賈存仁改編“訓蒙文”,並命為“弟子規”,本書主要目的是給孩子們做啟蒙教育,為其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本書以三字為一句,主要闡述了“弟子”在家,在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利益與規範
回覆列表
《弟子規》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
《弟子規》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