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鯨落文化

    第一日本海軍建設全面針對北洋水師,戰爭爆發以後,北洋水師被全面剋制。

    第二就是北洋水師自己的問題,北洋水師在成規模之後,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現代化建設,因此在海戰中一再吃虧。

    第三就是清廷中央的問題,清廷中央的光緒皇帝和翁同龢一再給李鴻章添麻煩。光緒皇帝經常越過李鴻章指揮部隊,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煩。

  • 2 # 破破的橋

    因為只是“號稱”啊,號稱有什麼用。

    北洋水師在建立之時,的確可以稱得上亞洲先進,然而很快就被日本趕了上來。因為在世界各國戰爭機器不斷更新換代的清末,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投入,就會很快落後。而持續穩定的投入則需要清廉、現代化的預算制度。

    甲午海戰爆發之前,中日關係緊張。滿清政府要求李鴻章報告北洋水師軍力。李鴻章上書說,北洋只有八艘戰艦可用。清廷大驚,投入甚多,怎麼只有八艘可戰?

    李鴻章上奏回覆到:“伏查戰艦以鐵甲為最,快船次之。北洋現有‘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快船五艘,均系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艘,造自閩廠。前奏所云戰艦,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揚威’二船,均系舊式,四鎮蚊炮船,僅備守口,‘威遠’、‘康濟’、‘敏捷’三船,專備教練學生,‘利運’一船,專備轉運糧械……歷考西洋海軍規制,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分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臣前奏定海軍章程及兩次校閱疏內,迭經陳明在案。”

    也就是說,北洋可供使用的戰艦中,有兩艘鐵甲船,五艘快船,這些都是從國外購得。還有一艘快船則是中國產。加起來一共八艘,其它的不是老舊,就是訓練和後勤用船,沒法上戰場。

    而日本當時的軍力,可戰之艦則是31艘,服役的戰艦式樣比北洋更新,航速、靈活性、火力都遠超北洋水師的舊艦。且有部分型號,如松島,是專門為剋制北洋水師所建(儘管在甲午海戰中未發揮過多作用)。

    丁汝昌與李鴻章多次打報告,要求更新和增購戰艦,但清廷基本不予理睬,認為前期投入已夠。預算應當用到別處。而清廷自己對軍力估算有很大問題。翁同龢作為帝師,軍機大臣,一直積極製造輿論,聯合弟子不停上奏摺,彈劾李鴻章。“今北洋海陸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他對朝政的影響力差不多等於當今的人民日報。其弟子張謇大談“日本蕞爾小國,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創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類似於當今的環球時報。在這種輿論下,朝廷出現嚴重誤判,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為何戶部緊縮預算,因為朝廷到處都在伸手用錢。沒了充足的預算,也沒有足夠的監督,那麼,底層官員倒賣海軍火藥,以次充好,自然無比正常。可是他們也並非值得大批特批的,畢竟這些官員只是小蝦米,頂層才是花錢如流水的無底洞。比如醇親王以海軍募款名義朝沿海各省官民募集260萬兩白銀,實際上存著利息補貼老佛爺的頤和園。頤和園的修繕價格據梁啟超說是三千萬兩,具體恐怕沒有那麼多,反正是筆糊塗賬。有據可查的,比如其中的園子、戲樓,單獨造價都有數十萬兩白銀,湖裡還有遊艇,不知是否以水師名義報賬。清廷國家財政的收支,從上到下,到處都是巧立名目,挪用侵佔,以至於直至今日依然是歷史學家們爭論的話題。

    唯一的好處是,至少慈禧、光緒、軍隊、言官們,都沒有把敗仗的鍋甩給那些連奏摺都上不了,當官的一瞪眼,就得趕緊閉嘴或人間蒸發的秀才們。

  • 3 # 青年史學家

    舉個例子~

      120年前的1891年6月26日,處在巔峰期的北洋艦隊從威海衛起航,第二次訪問日本。這是甲午海戰之前,雙方最後一次近距離觀察對手,對兩國海軍在今後的走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在中國鐵甲鉅艦的威脅下咬牙急追,終於在幾年後超過大清海軍,而北洋艦隊卻裹足不前,徹底喪失了海上的優勢,“定遠”、“鎮遠”的國威遠揚成了曇花一現。

      偶然訪日釀成流血事件

      北洋艦隊第一次訪日在1886年。當年7月,李鴻章接到袁世凱報告,說北韓有人謀劃聯俄防英,而俄國正覬覦北韓元山口外的永興灣。北韓一向是大清的保護國,清政府深知,一旦北韓落入它國必將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命令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前往北韓的永興灣一帶巡防。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總教習英華人琅威理接到命令後立即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6艘軍艦前往北韓東海岸海面操演。之後,由於海上長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於是“定遠”、“鎮遠”、“濟遠”、“威遠”4艘軍艦奉李鴻章之命在丁汝昌的率領下前往日本長崎進行大修,留下其餘兩艦在海參崴待命。8月9日,北洋艦隊到達長崎,長崎人對歐美軍艦早已司空見慣,但來自中國的鐵甲鉅艦卻還是首次目睹,因此碼頭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

      8月13日,在日本人的盛情邀請之下,一些水兵登岸購物消費。從古至今,水兵由於海上生活枯燥,上岸找女人是司空見慣的事,幾個大清水兵鑽進了當地一家名叫“丸山家”的妓院,喝醉酒的水兵在嫖資上與老闆爭執不下,妓院老闆隨即報警,中國水兵和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發生衝突,2名水兵被捕,其餘的逃離了現場。隨後,逃走的中國水兵糾集了十幾名同伴,衝入警察局搶人。當時,根據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的命令,水兵登岸一律不得攜帶武器,但其中有一名水兵在岸上購買了一把倭刀,將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傷,他本人也受了輕傷並被捕,之後移交給大清國領事館。

      更大的悲劇還在後面,8月15日,北洋水師放假,450名水兵上岸觀光,丁汝昌為了防止再起衝突,下令水兵不準帶武器。而前一天,日本人就在周邊的鄉鎮遍傳訊息,召集拳師,暗藏利刃,準備報復,並事先通知長崎鬧市各商鋪提前關門。當水兵行至廣馬場外租界和華僑居住區一帶時,立即遭到了長崎市民“有預謀、有組織”的襲擊,拳師領著流氓手持刀棍故意擁擠挑釁,雙方大打出手,數百名早有準備的日本警察將街道兩頭堵死,將手無寸鐵的中國水兵隔離在各個街區,隨即大肆揮刀砍殺。長崎市民從樓上往下澆沸水、擲石塊,有人手拿刀棍參與混戰。中國水兵猝不及防,寡不敵眾,又無法互相呼應,結果吃了大虧,被打死5人,重傷6人,輕傷38人,失蹤5人。日本警察被打死1名,傷30名,此外當地市民負傷多名。

      服軟的日本掀起造艦高潮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群情激奮。有記載說,“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總教習琅威理甚至主張對日開戰:“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不過,丁汝昌卻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冒險精神,下令不準動手,喪失了把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機會。李鴻章在得知“長崎事件”後,隨即憤怒地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不無威脅地說:“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定遠”、“鎮遠”屬同級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鐵甲艦,排水量7000噸。在當時海軍中的地位類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艦,堪稱“亞洲第一鉅艦”。

      在李鴻章高階幕僚、法學家伍廷芳的策劃下,駐日公使徐承祖依照國際法就事件同日本政府交涉,雙方各花重金聘請歐美律師進行辯護,但日方強詞奪理拒不認錯,並拖延再三,希望不了了之。忍無可忍的徐承祖11月24日致電李鴻章,要求斷交撤使。此時中法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清廷自然不願再度捲入戰爭的漩渦,故而斷絕邦交方案未能實施。李鴻章決定“停審”,照會日本政府——此前審理全部作廢,所有該案卷宗抄送北京,做出一種中國準備單方面處理此事的強硬姿態。

      李鴻章的這一招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應,日本外相井上馨多次要求和徐承祖續談,均遭拒絕。1887年1月28日,日本政府突然宣佈接受德國駐日公使何理本的“傷多恤重”的原則,了結“長崎事件”。2月,雙方簽訂協議,就各自的死傷者互給撫卹,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

      在日本人看來,外國水兵喝醉了酒來本國滋事,最後竟然要本國賠款,這種憤恨和受辱感,自然很容易便被煽動了起來。“中國威脅論”成為日本主流民意,“大力發展海軍”成為日本國內的共識,“一定要打敗‘定遠’”也成為了日本海軍的目標和口號。就連日本的小孩當時最流行的遊戲,也是分成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另一組扮成日本艦隊,捕捉“定遠”、“鎮遠”。

      長崎事件結束後一個月,天皇下令從內庫撥款30萬元作為海防補助費,揭開了“海防獻金運動”的序幕。經過新聞報刊媒介的大肆渲染,日本國內很快就掀起了一個捐出“海防獻金”的高潮。至9月底捐款數就達到103.8萬元,這些資金全被用作擴充海軍軍備。1888年和1890年日本又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軍擴張案,這兩次擴張案共購買或建造了4艘軍艦。其中“吉野”號購自英國,時速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

      第二次訪日,清軍軍紀大有改觀

      1891年5月到6月間,北洋海軍進行了成軍後第一次校閱,其場面極為宏大,艨艟雲集,舳艫相接,聲勢顯赫,頗令李鴻章陶醉。校閱剛剛結束,日本政府即邀請北洋海軍訪日,本來,以近海防禦為戰略目標的中國海軍不需要鐵甲艦,李鴻章就是為了震懾日本才力主購買“定遠”、“鎮遠”二艦,這一邀請如同“瞌睡遇上了枕頭”,正中李鴻章藉以顯示海軍實力的下懷。

      6月26日,丁汝昌率北洋艦隊的精華——“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6艦編隊從威海衛出發起程正式訪問日本。艦隊在出發前,李鴻章鑑於上次“長崎事件”,命丁汝昌嚴加管束。6月28日北洋艦隊到達日本馬關,7月1日抵達神戶加煤添水,7月5日下午3時抵達橫濱港,“定遠”艦鳴21響禮炮向日本海軍致禮,日本海軍方面負責接待的“高千穗”艦也鳴21響禮炮作答,當時停泊於港中的英、美軍艦皆鳴13響禮炮向北洋艦隊致敬,一時間禮炮轟鳴,此起彼伏。

      有一種說法,說日本軍官曾看見北洋艦隊士兵在炮管上晾曬衣服,經過近幾年的研究,此事純屬杜撰。從當時日本媒體的報道看,對北洋艦隊的評價還是肯定的,7月8日《東京朝日新聞》以《清國水兵現象》為題報道了觀看北洋艦隊的感受:“以前來的時候,甲板上放著關羽的像,亂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難聞之極。甲板上散亂著吃剩的食物,水兵語言不整,不絕於耳。而今,不整齊的現象已蕩然全無;關羽的像已撤去,燒香的味道也無影無蹤,軍紀大為改觀。水兵的體格也一望而知其強壯武勇。惟有服裝仍保留著支那的風格,稍稍有點異樣之感。軍官依然穿著綢緞的支那服裝,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樣飾有金色條紋。褲子不見褲縫,褲襠處露出縫線,看上去不見精神。尤其水兵的服裝,穿著淺藍色的斜紋布裝,幾乎無異於普通的支那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縫有艦名,才看出他是一個水兵。”

      日本方面對清政府北洋艦隊的到來竭盡禮儀之能事,所到之處或禮炮致禮,或夾道迎接,希圖以此表達對華的“親善”之意。7月9日日本方面還特地安排天皇在東京接見了丁汝昌和北洋各艦管帶,禮儀非常隆重。日本外相和海軍大臣都舉行了歡迎宴會招待中國海軍將領。

      日本海軍受到刺激加速擴充軍備

      7月16日,丁汝昌在泊於橫濱港內的“定遠”旗艦上舉行招待會,邀請了包括國會議員和記者在內的日本各界人士出席。“定遠”放出小艇迎接參觀者,丁汝昌和駐日公使李經方在艦門迎接,和來賓們一一握手,隨即,來賓們在嚮導的引領下參觀了軍艦上下各層,看到了當時日本軍艦上所沒有的4門直徑一尺、長25尺的巨炮。清朝將領都懂英語,為參觀者一一講解艦上設施,後來的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當時是最年輕的軍官,也在接待者的行列中。北洋艦隊在橫濱港停留了約兩個星期後前往長崎訪問。8月4日離開日本回國,8月11日返抵威海。

      登上“定遠”參觀的日法制局長宮尾崎三郎後來回憶,“定遠”號艙內非常乾淨,不亞於歐洲軍艦,他還記敘道:“同行觀艦者數人在回京火車途中談論,謂中國畢竟已成大國,竟已裝備如此優勢之艦隊,定將雄飛東洋海面。反觀中國,僅有三四艘三四千噸級之巡洋艦,無法與彼相比。同行觀艦者皆捲舌而驚恐不安。” 日本輿論也大力渲染日本國內“對強大的中國的艦隊的威力感到恐怖”的社會心態,如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感嘆道:“艦體巨大、機器完備、士兵熟練,值得一觀之處頗多。”

      相比5年前在長崎的遠觀,這一次與“定遠”從內到外的“親密接觸”讓日本人深感羞愧,深受刺激的日本隨之掀起了超常加速擴充其海軍軍備的高潮。就在日本天皇接見北洋海軍軍官的前一天,日本內閣提出了5860萬元的海軍支出方案,獲得了國會的透過。1892年,內閣又公佈了建造10萬噸軍艦的計劃,該計劃在天皇的裁決下很快得以落實。1893年日本天皇又釋出敕諭:決定在此後6年每年再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撥出30萬日元,並從文武官員的薪金中抽出1/10作為造艦費繳納國庫。到這一年,知恥後勇的日本海軍已有各種軍艦55艘,彈藥儲備超出了一次對華戰爭可能消耗掉的數量,迅速發展成為一支可與北洋水師相抗衡的海軍力量。

      訪日期間,北洋艦隊的軍官也注意到了日本海軍的高速發展,危機感油然而生。右翼總兵劉步蟾向丁汝昌力陳我海軍戰鬥力遜於日本,添船換炮刻不容緩。丁汝昌也上條陳,認為北洋艦隊有些艦艇已經老化,機器運轉不靈,艦隊在航速和射速上已經落後於日本,請求增購艦船。然而,在日本風光一時的北洋艦隊出訪歸來卻迎來了當頭一棒,戶部以經費短缺為由壓縮海軍經費,兩年內禁止北洋水師購買外洋槍炮、船隻和機械,連補充裝備的費用都不撥給。

      一方面一流艦隊停滯不前,一方面二流艦隊高速趕超,中日兩國海軍的差距迅速被拉平。連一直對北洋海軍引以為傲的李鴻章都喪失了自信,在他看來,北洋水師勉強可以自守,戰於境外,就算遇上日本,也勝算難保。悲劇的是,甲午之戰,北洋海軍沒有敗在海上,卻全軍覆沒於港口,比李鴻章最壞的估計都要壞。

    所以說,北洋水師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而且那時候的武器配備也屬於國際領先水平,至於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不堪一擊,只能另找原因了

  • 4 # 搞哥讀史

    日本自明治維新,實行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後,工業進步一日千里,短短數十年間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小國一躍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俱樂部一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衣帶水的大清朝,雖然也被西方堅船利炮攻破,但仍活在天朝上國夢中。1894年,北韓東學黨起義爆發,日本趁機出兵北韓,並挑起戰端,史稱“中日甲午戰爭”。

    對這次戰爭的態度,清朝高層的心態是很微妙的。慈禧太后忙著過她的六十大壽,對這次戰爭絲毫不關心,總之不要打擾到她享清福就行。

    而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則在群臣的慫恿之下,堅決主戰。料想日本蕞爾小國,跳樑小醜,必能像萬曆皇帝那時一樣,一戰打得其300年不敢出門。

    在滿朝洶湧的主戰聲浪中,只有一人異常冷靜,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堅決避戰,還寄希望於列強居中調停,拖延時間,他就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彼時中國的海軍,北洋水師,是在李鴻章手下一手操辦起來的。這支軍隊有幾斤幾兩重,恐怕滿朝文武也只有老李一人心知肚明。但光緒老師翁同龢向來與李鴻章不合,向光緒說道李鴻章不敢出戰是想保留自己的實力,意圖不軌云云。光緒向來不懂軍事,還發軍令狀給李鴻章,命其立即與日本海軍開戰,不戰即漢奸。

    李鴻章雖然是慈禧“後黨”,但這個光緒小皇帝,也是他得罪不起的。面對光緒的責問,李鴻章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章,說明他不敢開戰的原因:

    “甲午戰爭在八月,李文忠於七月間復奏摺中雲:查北洋海軍可用者,只鎮遠,定遠鐵甲艦兩艘。然質重行緩。吃水過深,不能入海汊內港,次則濟遠,經遠,來遠三艘,有水線穹甲。而行駛不速。致遠,靖遠二船,前定造時號稱一點鐘行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僅及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舊愈緩,海上交戰,能否趨避敏活,應以船行之遲速為準,速率快者,勝則易於追逐,敗亦便於引避,若遲速懸殊,則利鈍立判。……用兵之道,貴於知己知彼,捨短取長,此臣所為兢兢焉,以保船置地為要,不敢輕於一擲,以求諒於局外者也。”(摘錄於《清實錄》)

    李鴻章的論點很明確,現代海戰,看的是船艦速度。如今水師艦隊敵新我舊,敵快我慢,這場仗沒法打。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是因為慈禧挪用了海軍軍費修頤和園,但李鴻章還是說是“時艱體絀,未敢奏諮瀆情”的緣故,把一口黑鍋背在了自己身上。

    最後真正打動光緒的,是李鴻章的這句話。李鴻章說,今北洋水師的力量,“攻人則不足,自守尚有餘”。這個觀點,是李鴻章分析雙方戰艦優劣後得出的。因為日本新船雖快,但北洋水師船大甲厚,用來防守綽綽有餘。

    光緒皇帝讀完李鴻章的奏章後也意識到了雙方戰力的嚴重不對等,但聽到自守有餘後,則默認了李鴻章避戰不出的做法。然而,李鴻章的分析沒有考慮到朝廷上下貪腐嚴重,北洋水師空有大船,無奈彈藥不足,且都是殘次品,真正打起來,連防守都做不到。因此,雖然北洋水師一直消極避戰,但最終避無可避,且連防守都難以招架,最終在黃海一戰中全軍覆沒了。

  • 5 # 山東石化王大剛經理

    戰術思想落後,沒有體現出海軍的戰略思想,用陸軍的思想指揮海軍,焉能不敗?後勤保障不力,彈藥得不到補充,軍紀不嚴,造成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6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北洋水師世界第三?你莫不是在逗我?北洋水師的八大遠除平遠出自福建船政局外,其餘戰艦全部購自英德兩國,所以英國第一,德國第二,你買兩家的軍艦,你是世界第三,你不會是這樣算的吧?

    且不說你把法俄意美往哪兒擱,就只放眼亞非拉,北洋海軍能穩坐世界第三的位置嗎?我們以智利海軍為例。甲午事起後,清廷曾計劃從智利急購7艘戰艦,其中就包括排水量6900噸的卜內德號鐵甲艦和排水量4568噸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巡洋艦。僅這兩艘戰艦的噸位合計就相當於北洋水師八大遠中的經遠+致遠+濟遠+靖遠+平遠。而且,就在中日豐島海戰三個月前,智利海軍又入手了一艘7000餘噸的新鐵甲艦“埃斯美拉達”號。相比之下,北洋水師能安坐“世界第三”的位置嗎?

    回過頭來說日本,北洋海軍定遠、鎮遠兩艘七千餘噸的鐵甲艦確實曾震撼過日本,但北洋八大遠除這兩艦之外再沒有一艘噸位超過三千噸。而日本松島、吉野、扶桑、浪速、秋津洲、高千穗等都是四千、三千餘噸的戰艦。也就是說,甲午海戰是定遠、鎮遠帶著一群兩千噸、一千噸的戰艦和日本一群四千、三千噸的戰艦互毆(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總噸位34325噸,日本艦隊總噸位40840噸)。如果再考慮到北洋水師是老艦配老式架退炮,日本艦隊是新艦配新式管退炮的話。那這個劣勢就更大了,也就更談不上什麼“世界第三”了。軍備已然如此,再攤上那樣個朝廷以及當時國內的那種狀況。最後的結局也就理所當然了。

  • 7 # 灰太狼44967765

    北洋水師之敗,看過不少文章,估計這些年來有關文章書籍可以碼一屋了吧。很難有統一的說法,角度不同結論也會不同。話說起來就長了。

    大體/簡單說來,有官兵訓練水平低,戰術落後,指揮失當等原因。

    但說當時北洋水師亞洲第一,學界看法並不一致。

  • 8 # 求實精品天珠收藏

    這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艦船再好沒有戰鬥力的水兵等於戰場送死。因此一個國家不但要有先進武器裝備,更要擁有一支具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戰鬥部隊,我們才有贏得戰爭勝利的保障。

  • 9 # 關中向榮

    北洋水師曾經排名亞洲第一,最後卻被日本打的一塌糊塗,聽我細細道來。

    在鴉片戰爭過後,李鴻章主張建立現代海軍,並獲得了批准。1875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當時擺在中國面前的難題就是造不了鐵甲戰艦,既然造不了,那就向西方國家進口,於是從西方德國等進口了“七鎮八遠”,其中最著名的兩艘鐵甲艦就是——定遠和鎮遠。

    另外還有新式的穹甲巡洋艦——濟遠號、致遠號、靖遠號。可以說在1888年之前,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確可以稱得上亞洲第一。

    當時清政府投入巨資大量進口艦艇,並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可以說當時的清政府對海軍建設也非常重視的,也捨得為此花錢。

    但1882年7月北韓發生“壬午之變”,李鴻章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編隊與廣東水師戰船運兵赴朝,與日本兵船形成對峙,平息了事變。1884年北韓發生“甲申政變”,北洋艦隊再次平息政變,一舉粉碎了日本顛覆北韓的圖謀。透過這兩場戰爭,清政府認為日本根本不足為懼。於是停止進口軍艦,減少海軍經費,從400萬兩白銀縮減到100萬兩,而且逐年大量減少。後來幾乎對北洋水師視而不見了。

    而此時的日本方面,由於之前吃了敗仗,卻投入大量的經費來發展海軍,有傳言道:當時的日本天皇為了省出經費,一頓只吃一個菜。後來李鴻章眼看日本海軍實力大大加強,心中甚是不安,於是找到慈禧說:“日本明治天皇把擴充水師視作第一大事,大量購置鉅艦,乃我大清的心腹大患!我方務必購進新式軍艦,繼續擴充實力”。慈禧笑道:“日本乃小邦,不足為懼!”

  • 10 # 冷眼話文史

    我的答案是:北洋水師戰敗主要是因為戰術思想出了問題。

    北洋水師主要的戰術思想:配置大排水量艦艇,堅持使用低射速,威力強大的大口徑火炮,不追求火炮密度,追求火炮威力

    日本海軍主要的戰術思想:配置高航速艦艇,堅持使用高射速火炮,務求火炮數量增多。追求快速航行和高密度火炮射擊。

    我們以黃海海戰為例來進行說明:

    戰艦數量對比:

    北洋水師:主力艦艇12艘,炮艦六艘,共18艘戰艦。

    日本海軍:戰艦十艘。

    戰艦數量上北洋水師有絕對優勢。

    排水量對比:

    北洋水師:7千噸以上兩艘,2到3千噸六艘,1千到2千噸四艘,1千噸以下六艘。

    日本海軍:4千到5千噸五艘,3千到4千四艘,2千到3千噸兩艘,1千噸一艘。

    排水量方面北洋水師有絕對優勢。

    航行速度對比:

    日本海軍:最高航速26節,最低航速13節,主力戰鬥群航速18到26節。

    北洋水師:戰艦航速均為14到17節

    航速方面,日本海軍有絕對優勢。最快的艦艇速度達到北洋水師的幾乎2倍。

    火炮口徑,數量對比:

    北洋水師:戰艦主炮305毫米8門,210毫米12門,250毫米五門,120到150毫米23門。

    日本海軍:主要裝配150毫米速射炮23門,250到320毫米主炮七門,100到200毫米十餘門。

    火炮口徑、數量方面,北洋水師佔絕對優勢,日軍在射速方面佔絕對優勢,日軍速射炮射速是北洋水師的4倍。

    資料上看,北洋水師完全碾壓日軍。可實際上此戰北洋水師主力戰艦幾乎全滅。

    失敗原因一:北洋水師的戰術思想老舊

    北洋水師的戰術思想老舊,處於大航海時代的海戰思想。大航海時代的海戰,就是比誰的船排水量大,比誰的火炮口徑大,比誰的火炮數量多。

    而日本海軍因資金有限,無力配置大排量艦艇。作戰主要依靠中小排量艦艇,在艦艇上裝配中低口徑的速射火炮,在高航速下,依靠火炮密度創傷敵艦。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巨炮射速緩慢很難命中機動性強的日軍,日軍依靠高機動性,以小口徑速射火炮逐步創傷北洋水師艦艇,最終擊潰北洋水師。這場戰鬥有點像冰與火之歌中,紅毒蛇和魔山那場對決,紅毒蛇靠速度和魔山周旋並重創魔山。不過北洋水師不是魔山,沒有給出最後的奪命一擊。

    這一戰的結果直接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海戰的思路,各國開始減少主炮數量、口徑,增加中低口徑的速射火炮,努力提升艦艇航速。

    失敗原因二:清政府腐敗

    因清政府腐敗,挪用軍費。導致北洋水師的戰艦維護保養資金一直不足,戰艦執行情況非常差。戰鬥一開始,旗艦主炮一開火,直接震跨艦橋,把在艦橋指揮的提督丁汝昌震了下來,摔傷。還沒開始就把自己主帥給弄傷,導致後期戰鬥失去指揮。送了日本海軍一份大禮。

    北洋水師用來燒鍋爐的煤,是採用的低價劣質煤,導致濃煙滾滾航速還達不到目標。日本海軍在很遠的地方就發現濃煙滾滾的北洋水師。日本海軍使用無煙煤,北洋水師發現不了日軍。直到日本海軍排好陣型,進入瞭望塔視野,北洋水師才發現敵人,匆忙進入戰鬥陣型。

    北洋水師的炮彈一直供應不足,因為壓縮價格,炮彈質量也堪憂。平常訓練實彈射擊非常少,戰鬥時炮手射擊速度、射擊精度都不好,而且出現擊中目標炮彈不爆炸的情況。

    說通俗點就是北洋水師的軍費被挪用了,打仗是要燒錢的,北洋水師輸在沒有錢上了。

    失敗原因三:海軍管理制度落後

    北洋水師練兵無方,一直以來依靠洋人培養水手和戰鬥人員,但北洋水師沒有培養自己的海軍指揮人員。導致洋人一走,北洋水師指揮人員還是按照從前冷兵器軍隊的思路和方法管理軍隊,指揮戰鬥。最終在佔據多方面優勢的情況下,慘敗而歸。

    強兵無一良將,何以取勝。

    北洋水師的覆滅有時代的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也有管理制度,作戰思路的原因,單純的依靠過時的裝備配置方式。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了一場本不該有的失敗,讓世界列強看清了清朝紙老虎的面目。為後來列強侵華買下了導火索。

  • 11 # 青衫素人

    1894年中日兩國一場戰爭,以大清帝國北洋海軍、陸軍全線戰敗而告終。世界前十、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被日本海軍壓在自家港口裡痛打。一向牛哄哄的淮軍被小日本從北韓半島一路打回鴨綠江,當年上海的榮譽以完全不在。換上湘軍,戰績更差。

    那麼北洋海軍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便是北洋海軍的軍艦相比較日本軍艦而言,較為老舊

    海軍是個投入大、建設週期長、見效慢的兵種。特別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這個時期的海軍技術呈飛躍性的發展,各國的海軍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

    從莉薩海戰由此帶來的艦首對敵到後來的巡洋速射,全世界海軍的艦艇設計都是呈一種群魔亂舞的狀態。而當時的中日兩國海軍也不例外,軍備競賽的背後不光是國力的比拼,更是對海軍技術的考驗。

    吃了英華人賣的蚊炮船、超勇級撞擊巡洋艦這兩個大虧後,李鴻章逐漸對英國失去希望,轉而對德國抱有了一絲希望。奏請朝廷後,對鐵甲鉅艦情有獨鍾的李鴻章立即電令淮系官員——駐德公使李鳳苞向德國訂購鐵甲艦。北洋海軍的旗艦定遠號鐵甲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負責建造,於1881年下水的一種近海防禦鐵甲艦。由於定遠級鐵甲艦吸收了德國海軍薩克森鐵甲艦和英國海軍英弗來息白號鐵甲艦上的所有優點,所以在當時當時號稱全世界最先進,遠東第一鉅艦,也是當時船堅炮利、大艦巨炮的典型。

    定遠級鐵甲艦有個典型的特點,那便是艦首對敵。由於當時揹負式理念沒有出現,所以定遠斜角對稱的兩座雙聯305毫米克虜伯巨炮雖然正面火力非常威猛、側舷射角非常大,但也無法掩蓋的事實是側面火力較為薄弱。不僅如此,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平遠均是受莉薩海戰影響,艦首對敵思路下的產物。這種設計理念下的軍艦正面火力很威猛,側舷火力不足。

    火力上,在大口徑速射炮沒有問世前,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來遠、經遠、平遠、超勇、揚威等軍艦均是走的以口徑換數量的思路。而日本海軍不同,吉野、三景艦、千代田等軍艦不僅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還裝備了大口徑速射炮,側舷火力非常迅猛。裝備了速射炮的吉野艦,其6寸速射炮一分鐘可發射兩至三發炮彈,而北洋海軍這邊的6寸架退炮一分鐘只能打一發,甚至兩分鐘打一發。

    由於北洋海軍艦齡較長,航速普遍偏慢。最快的致遠也不過18.5節航速,而日本最快的吉野艦卻能達到23節航速,三景艦、千代田、高千穗、秋津洲等艦的航速也比北洋海軍各艦快。航速塊,意味著變陣、機動性會增強,這對海軍交戰是至關重要的。通俗的講,說個最簡單的,打不過也可以跑路。

    不僅如此,日本還裝備了下瀨火藥。從法國偷學的苦味酸火藥,到了日本這搖身一變成了下瀨火藥。這種火藥雖然穩定性極差,但爆炸威力遠比北洋海軍裝備的黑火藥大的多。下瀨火藥命中後,會產生高溫大火,看看來遠駛回港內時的老照片就知道下瀨火藥有多厲害了,基本上燒的就剩下一個骨架了。

    由於日本海軍的吉野等艦下水時間較晚,其裝甲材質大多采用的鎳或者哈維鋼(哈維鋼一說欠缺考究)。這種鎳、或者哈維鋼材質的裝甲是當時海軍技術最新的產物,其防護能力是舊式的鋼面鐵甲、熟鐵裝甲的兩倍。而反觀北洋海軍各艦,由於下水時間較早,並沒有吸收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定遠、鎮遠雖然主裝甲帶、裝甲堡的防護能力很強,但其餘艦的防護能力就很堪憂了。

    從中日雙方的軍事力量上來看,總的來講,北洋海軍除了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剩下的軍艦無論是火力還是航速、防護能力都是不如日本海軍的軍艦。而且由於日本海軍的軍艦下水時間較晚,大多裝備了最新的觀瞄裝置。

    通俗的說,就是除了定遠和鎮遠,剩下的北洋海軍軍艦都不如日本海軍的軍艦。

    另外,個人愚見。夾縫雁行陣本身無可厚非,算不上丁汝昌“不懂水師”,也沒必要拿這個上綱上線。

    上面也說過,北洋各艦大多是艦首對敵設計理念下的產物,難道側舷對敵麼?

    其次清政府統治者意識不到來自東邊鄰居的威脅,以及自身體制問題

    然而清政府統治者卻意識不到這點,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到了1894年,由於缺乏有效的維護,北洋海軍整體實力並不佳。

    慈禧太后雖然讓光緒“親政”,但是卻要修園子。修園子是一個不小的財政支出,剛剛經歷中法戰爭的清政府早已一貧如洗。那麼這個錢該如何出?就從海軍衙門裡出。這個想法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想出來的“絕妙法子”。而期間戶部尚書翁同龢為了打壓李鴻章,不斷拿財政赤字威脅李鴻章,後來乾脆上奏停止北洋海軍的一切財政支出。而慈禧本身在經歷刺馬案後,對待漢臣本身就是用著也防著,所以翁同龢的提議正中慈禧的下懷,將自己的馭奴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李鴻章深感無奈。

    自太平天國、捻軍後,清政府為自救不得不啟用一大批漢臣。湘軍集團的曾國藩、左宗棠,淮系集團的李鴻章、劉銘傳等叱吒晚清政壇幾十年的封疆大吏無一例外都是漢人。再加上鎮壓太平天國後,兩江總督馬欣怡被刺,刺馬案無一例外的都給慈禧等一眾滿清貴族一個警惕,那便是湘系勢力、淮系勢力已經羽翼豐滿,漸有“分庭抗禮”的態勢。所以漢臣權大,一直是清政府統治者的一塊心病。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慈禧對待湘系勢力的清算,正是慈禧對待這塊心病的變相發洩。

    吃了李泰國和阿斯本艦隊這個大虧後,清政府認命李鴻章為北洋大臣籌建北洋海軍,本身就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李泰國事件足足坑掉清政府幾十萬兩白銀,再加上英華人想控制清政府海軍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所以清政府高層對待北洋海軍和李鴻章還是一貫態度:既用,也防。

    1888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建軍,其後七年未填一艦,導致北洋海軍在裝備方面出現斷層,與世界脫軌,導致戰敗。這個黑鍋與清政府的體制脫不開關係,同樣這個黑鍋也與翁同龢這一眾清流脫不開關係。

    最後,戰爭從頭至尾,陸軍表現實在太差。

    相比較海軍的戰績,陸軍的戰績簡直慘不忍睹。北洋艦隊退守港內後,同樣的炮臺,清軍在北洋海軍艦炮火力的掩護下還能一天便潰逃,而俄軍卻能堅守小半年。

    南北幫炮臺的陸軍潰逃後,日軍直接調轉炮口攻擊港內的北洋海軍,致使海軍成了活靶子。

    另外,李鴻章本人保船避戰的命令也葬送了北洋海軍。但並不能因此將戰敗原因全部歸咎於李鴻章,寄希望於俄英調停,本身就是一條無可厚非的外交政策。怪也只能怪李鴻章對俄華人抱有的希望太大。

    總之,北洋海軍的戰敗,甲午戰爭的戰敗,敗的是體制,這壓根就不是買幾艘軍艦就能解決的問題。

    就像李中堂說的:“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這仗該怎麼打?

  • 12 # 鳶飛九天2018

    1.實力不濟。雖然北洋水師成立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大艦隊,實力要高於日本。但日本經過幾年飛速發展,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艦隊的實力已然超過北洋艦隊。

    2.清政府的貪汙腐敗,內鬥激烈。甲午戰爭時,正值慈禧太后60大壽,清政府甚至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自古打仗,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而北洋艦隊連軍餉和武器裝備都不全。此時主管戶部的翁同和,因為與李鴻章有仇,多次消減海軍軍費,為政治鬥爭,棄國家重器於不顧。

    3.武器裝備落後。日本為發展海軍,積極採用新式裝備,新式火藥和先進技術。甲午戰爭時,日本艦隊的火炮射速,炮彈威力,軍艦航速均優於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因為貪汙腐敗,甚至有的炮彈裡填的是沙子,不是炸藥。

    4.人員士氣低迷,外行指揮內行。甲午海戰中,雖然湧現瞭如鄧世昌等優秀的愛國將領。但北洋艦隊中,普遍士氣低迷,士無鬥志。

    而北洋艦隊的統領丁汝昌,雖然自殺殉國,頗有氣節。但他出身陸軍,並非海軍將領,指揮中低階失誤連連。甚至在日本艦隊圍攻威海衛基地時,不允許軍艦出戰,使得北洋艦隊只能自沉,令人扼腕嘆息。

    5.制度落後。北洋艦隊,仍然充斥著大量封建舊式做派,作戰過程中,低階失誤頻繁,誤失戰機。而日本艦隊完全西化,全面向西方列強學習,作戰指揮更加契合戰時要求,更勝北洋艦隊一籌。

  • 1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先不說什麼朝廷的腐敗影響甲午戰爭的走向這些戰略的問題,今天我就從戰術問題來說說北洋水師在海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

    戰術上面,北洋水師的技術已經十分落後。這裡表現在火藥技術,火炮發射技術,艦船動力系統技術,指揮系統,彈丸爆炸技術。

    首先北洋水師以艦首迎敵的雁形陣是完全沒問題的。因為整個北洋水師的艦船都是圍繞定遠和鎮遠兩艘重艦為核心來制定戰術編隊。

    1.火藥技術。當時中國並沒有技術生獨立產烈性的發射藥和炮彈爆炸火藥,所以大部分爆破彈都是靠引進購買的,這樣就受限於人。不能充分裝載足夠的炮彈,。而日本當時也是受限於西方,但它自己有自己科研團隊研發炸藥,這就是後來在戰場上用的裝有“下瀨火藥”的爆破彈。

    2.彈丸爆炸技術,老版的甲午海戰說北洋水師的炮彈裡有沙子,以指示當時的軍隊腐敗。但是當時中國能生產的炮彈就只有這種用沙子配重的實心穿甲彈,這種穿甲彈的炮擊技術要求很高,是將炮彈打在水線一下,以期望讓海水從水線下的單孔大量湧入,但用來殺傷人員的爆破彈較少。一戰後日本也研究過這樣相關的技術,但最後都是徒勞的,因為都是不切實際的。而日本的炮彈主要是爆破彈,主要以殺傷人員為主。所以從技術上日本也是領先我們的。

    3.火炮發射技術。到1894年前夕各國都在大量研發裝備中口徑速射炮(每分6發左右),這就包括了日本,但北洋水師並沒有大量裝備,當時北洋海軍主要還是以架退式火炮為主(約每3分一發),雖然當時北洋水師的的炮彈命中率高於日本。但質量再好數量少,也敵不過質量一般數量大。因為量變可以轉化為質變。

    4.指揮系統的凌亂,因為雁行陣的指揮難度較大。當旗艦的訊號旗被毀後就各自為戰,沒有制定系統的指揮系統。

    5.動力系統,主要還是在出廠時自帶的,但是是可以升級的,可惜,北洋水師連炮彈都很少買,更不用說動力系統了。而日本的航速比中國的平均高出4節左右。 這些戰術上的問題北洋水師就落後於日本了。

    所以中國輸了也不冤。當時日本對於戰爭制定兩個方案。1是戰勝北洋水師,繼續入侵中國。2是被北洋水師打敗,退守本土。很可惜,給日本的是第一個方案

  • 1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打仗就是打仗,扯其它的沒用。

    是條漢子就自己負責,怨不著人家慈禧老太后。

    一幫男子漢,打輸了就是打輸了,把責任推給一個老女人,這真是臉皮厚了。

    甩鍋習慣了,昨天晚上沒蓋上被子,受涼了,怨人家慈禧太后沒給你掖好被子?人家管的你事多。

    看自己那倆爬爬字,發個文章還講不清個三四五。怨人家誤你三百年,你比慈禧畫得好,還是寫得好?

    從經費上講,拔給你北洋艦隊錢少了?人家修園子是修園子,但我就想知道,是日本艦隊拿到的錢多還是你北洋艦隊拿到的錢多?

    即然不比人家日本海軍拿的錢少,你們的錢哪裡去了?

    慈禧管你北洋訓練來?慈禧管你北洋用人來?管你買炮彈來?還是人家管你排兵佈陣來? 老老實實總結經驗,不要往女人身上推缷責任。

    徐打假只管揍人,你沒吃飽,是你自己的事。

    我來分析

    一,戰鬥準備就不足。

    根本就沒做好打仗的準備,人家日本艦隊是瞄著你過來的,主動打被動,有備打無備。打仗講的是先下手為強,這就先落了下風。

    二,戰術落後。

    人家都已經發展成正面縱向的先進打法了,你這邊還是側面橫隊。就像自由搏擊打你個太極,還不敲你一頭包?

    雷雷不勇敢?還是浩浩不勇敢?

    勇敢有用嗎?

    三,速度慢,射速低,火力差。

    海上打仗和拳臺對壘一樣,沒地方躲,玩不了三十六計,主要就是看誰跑的快,打得狠,出拳多。 人家速度比你快,出拳比你多,打得比你狠,你就肯定會被KO,這沒有可說的。

    人家日本人是開花彈,一炮過來,炸得稀巴爛。北洋軍是實心蛋,打過去咣啷一個坑坑。這你肯定輸。

    十比一的出拳比,你打人家一拳,人家轟你十拳,你還想贏?

    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過,有什麼辦法?

    四、談和錯誤。

    打不過,實際還沒有到傷筋動骨。

    實際上海面寬廣,你不要談和啊,你繼續打,打不過日本海軍,你連平民也打不過?

    開上艦隊繞著那幾個破島轟炸啊!海面那麼大,它日本海軍能逮住你?又沒有雷達預警,見漁船就轟,見房子就炸,他日本人能把你咋地?他日本艦隊來了,你跑沒影了。 繼續打,如果我猜的不錯,日本艦隊恐怕連艦船上出海燒的煤都買不起了。

    總的來說,輸就輸了。李鴻章負主要責任,艦隊上下都要負責。

    說清朝屈辱懦弱,那是扯,慈禧太后可不懦弱,人家向十三個列強宣戰時候還不夠牛的?給你勇敢的機會了,你倒是上啊!

    你上嗎?不行就是不行。

    往深裡刨根子,還是清政府腐敗落後的體制問題。那可就話長了,一兩句可說不清。

  • 15 # 五嶽掩赤城

    一個字“爭!”,帝黨與後黨之爭、洋務派與清流之爭、滿清皇權與漢人實權派之爭、李鴻章與赫德的水師控制權之爭

    北洋水師開局一波“666”,湊出八大遠,組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海上力量。但之後就開始馬放南山,自1888年成軍之後,軍費投入就越來越少,原定核准每年海軍經費200萬兩,實際最多到手不過100萬兩,甚至李鴻章鑑外交形勢惡化,提出30萬兩白銀的增購炮彈都未批准。

    日本聯合艦隊雖然組建較晚,但都是新艦,而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初,是世界海軍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短短六十年左右,海軍艦船就經歷了從風帆戰艦到木肋鐵甲艦,再到鐵甲艦、鋼製前無畏艦、無畏艦和超無畏艦時代,整個海軍各領域都在飛速發展,落後十年就已經是代差,這個道理李鴻章可能有點明白,但是故宮裡面的老佛爺以及以忠信為甲冑的迂腐清流們是不懂的。幾年前剛投入大把銀子組建的水師,現在就說已經落後,需要再撥大把的錢買新船,你李鴻章分明是想圖謀不軌啊!?

    更嚴重的是黨爭,主掌財政的翁同龢處處卡李鴻章,雙方一是私仇,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擔任安徽巡撫時,與地方悍將苗沛霖發展爭執,最終引發苗沛霖造反。是曾國藩參他削職查辦,最終發配伊犁,而那奏章就是時為曾國藩幕僚的李鴻章寫的。

    最重要的是翁同龢即是清流,又身為光緒帝師,是帝黨核心,其希望的是光緒儘快主政,擴大自己權力。與洋務派北方領袖,以及拍慈禧馬屁的後黨實權人物李鴻章是天然的死對頭。

    實際上,在太平帝國之後,曾格林沁死後,滿清已經沒有可以壓制漢人地方軍閥的軍事力量,其都是依靠分化、拉攏漢人實權人物來維護統治,只要他們鬥而不破,可以說是何樂而不為?滿清統治者始終是先後滿清,後有中國,至於戰爭充分動員,那是想也別想,所以多次選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李鴻章的北洋系、淮軍系破敗,某些人恐怕還在拍手言快。

    所以在日本拼命增加軍費,發行國債,購置新艦的時候,北洋水師經費乃至整個清朝的國防經費在逐年減少。實際上1895年對於日本來說並不是個很好地位開戰時間點,其向英國訂購的兩艘“富士”級戰列艦還沒有到貨,這兩艘可是以英國君權級戰列艦為藍本,建造的排水量12500噸的前無畏艦,對於鎮定兩艦完全是代差優勢。

    另一個爭鬥的關鍵人物,就是北洋水師組建時的副提督、總查,英國皇家海軍中校琅威利(Lang William M)。他是海關稅務司英華人赫德舉薦,保留其皇家海軍軍銜和資歷挖過來的。琅威利在北洋水師成軍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全按照現代海軍的要求死命的操練。當時記載訓練強度大到,水兵在上廁所時還比劃旗語操作,睡覺時嘴巴還嘟嘟操作條令。

    但是對於李鴻章來說,其始終是赫德安插進來的一個釘子,影響其完全掌控北洋水師的釘子。所以可以說是默許下,透過劉步瞻引發的“撤旗事件”,翻臉不承認其副提督職務,琅威理感覺受到嚴重侮辱,憤而離職。但是琅威理一走,整個北洋水師軍紀和戰鬥力就開始急劇下滑。各管帶除少數如鄧世昌外,紛紛搬到陸上居住,還私養妓妾。連提督丁汝昌自己也在倒賣優質用煤謀取私利,而對於這些行為,李鴻章一句,將士愛財,乃古之例有帶過,可以說北洋水師也開始從現代軍隊向封建軍隊極速墮落。

    以上因素相結合,悲劇也就無法避免了。

  • 16 # 根兒為什麼這麼正

    高層再過大壽,圓明園裡跑火車,君不見中國還是農業社會,日本明治維新,工業世界舉世無雙。其次滿清八旗二代三代及其裙帶,高度腐朽,人民水深火熱。北洋水師打的不是海戰,打的是日本的全民之戰。想想北洋水師與日本打時天朝的其他水師艦隊哪個不希望輸,這個很可怕。深怕北洋水師贏了騎在自己頭上。

  • 17 # 銀杏智庫

    北洋水師真正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銀杏就不做淺層分析了,直接說,分為外因和內因。(●—●)

    外因是,那是一個英國崛起的時代。康熙年間,牛頓從劍橋大學畢業了,1765年,瓦特改進蒸汽機,1807年,美國首艘蒸汽輪船“克萊蒙特”號完成首航,1827年,英國皇家海軍首先將蒸汽機裝在軍艦上。……不多說了,那個時代英國左右世界。英國從印度入侵西藏,支援阿古柏從新疆入侵中國,從緬甸楔向中國。同時,英國也需要日本這個楔子。把小族做成楔子,壓裂大族,支援小族削弱大族,這都是法則。而日本也主動巴結英國,具體種種,不堪入目。最後日本和英格蘭銀行結成了暫時性的共同利益關係,支援其打勝。這樣可以打來更多錢,可以還貸款,可以採購更多英國武器……滾雪球。英國當時有著最好的武器和戰術搭配秘籍。勝利日閱兵前夕,央視記者到日本圖書館發現了甲午海戰之前英國傳授日本的戰術圖,日本訓練了無數次,最終與實戰別無二致。可見英國對那個時代戰列艦使用的心得要遠高於德國。

    由於中國正在被英國侵略西藏,中國不可能從英國採購主力軍艦。也許有人說,會賣的。但是你和人家英格蘭銀行結成利益共同體了嗎?沒有這個,不真心教你戰術用法,那樣更慘。所以只得求助於德國,給德國做實驗、當小白鼠。

    這樣的大局面下,不能不敗,早死早託生。

    內因是,不團結。為什麼不團結呢?這和清朝落後是同一個問題。少數民族擔憂漢族翻身,因此處處設防。尤其是不許漢族參與到與軍工相關的產業中。同志們哪,技術哪裡來?技術就是在產業中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積少成多發展而來啊。清朝把人民與軍技產業隔離了,那麼大腦無處發揮作用了,焉得不落後?歸根結底,是少數群體壓制漢族的結果。那麼同樣的道理,這樣就不可能有團結。

    孫子兵法說,致勝要素有五,道天地法將,道者,下與上齊心也。清朝沒有這個,安得不敗?

  • 18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這是新組建的北洋軍中吳佩孚所做的戰歌,其中就提到了甲午,甲午是近代史上抹不去的恥辱,甲午為什麼敗,我個人給出幾點簡單的原因:

    1、根底敗了,清朝是大廈將傾,雖然表面上號稱有亞洲第一的艦隊,但是這支戰隊的彈藥供給卻不能跟上,這支艦隊很大程度上是給人看的,既給慈禧看,又給百姓看,又給各國看。這支艦隊去日本訪問,日本看了,看出這支艦隊比日本強,但這支艦隊根底上紀律差,日本可以超越。

    2、國運去了,在當時來看,清朝不過是帝國垂暮,起義、戰爭都壓得清朝翻不過身,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一切都是新的,全盤西化下如同新生,清朝和日本之間,很難打得過。

  • 19 # 觀察哨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其實有三個重要問題。

    1、懼戰。1894年9月17日的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雖然損失了五艘戰艦,但是主力尚存,而且沉沒的五艘戰艦中,真正的主力艦隻有2艘,而“揚威”、“超勇”和“廣甲”其實都已經過時的軍艦。而且,日本方面也損失慘重,不僅“松島”號遭受重創,甚至“吉野”等主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失,以至於在1895年圍攻威海之戰初,很多大東溝海戰時的軍艦都不能出戰。所以,如果在1894年大東溝海戰之後,北洋水師能夠繼續在海上巡弋,不僅能夠震懾日本海軍,甚至可能讓日本的登陸行動不敢輕易展開。但是,北洋水師從此龜縮在威海衛,為其全軍覆沒埋下了伏筆。

    2、虛名。其實,在日本圍困威海衛之初,北洋水師如果能夠集體突圍,或者還有機會。但是,從李鴻章到丁汝昌,乃至下面的各個管帶,一個是怕背上臨陣脫稿的帽子,一個是怕在突圍過程中損失艦船。所以,他們一個個根本不敢奮起反擊。以至於北洋水師魚雷艇的一次行動,至今被認為是“叛逃”。但是“福龍”號可是衝破日軍防線之後才擱淺的。要是“定遠”等集體衝鋒,怎麼會束以待斃呢!

    3、港口。其實,北洋水師的兩大軍港選址都有問題。李鴻章為了拱衛京師,所以選了威海和旅順。但是,這兩個天然良港都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出海口過於狹窄,極易被封鎖。而且,在威海衛之戰,以及後來的日俄戰爭中都得到了證明。同時,由於這兩個港口都在渤海之內,即便突圍出去,也會極易被日軍堵截,“福龍”號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港口選址問題成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另一個原因。

  • 20 # 漩渦鳴人yy

    好嘛!不知道出於啥原因,這個問題裡面的回答怎麼感覺都在那兒說李鴻章的錯。

    有人說這是那一幫大男人的錯,好啊!那我就說一下當時整個世界發生的那種戰艦上面的改變,多費些口水,科普一下某些必要的知識。

    中日甲午海戰表面上看似當時處於世界角落的兩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但事實上這兩個國家裝備的戰艦,戰艦的先程序度並不低,二者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戰艦發展理念。

    中國很明顯追求的是船堅炮利,我的大炮不要求能夠呼別人一臉,就是那種發射速度特別快,直接靠那種火力密度壓制,我的要求是能夠一發入魂,所以如果有可能,我是儘可能的將當時火炮的口徑增大。

    日本人追求的是速射炮,也就是我先上去呼你一臉,把你上面的那些士兵給打的個乾乾淨淨,以後我再慢慢的折磨你們。

    結果很明顯,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以後,確立了中口徑速射火炮的王者地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鬼情況呢?

    不懂歷史的人,或者說不懂軍事的人肯定會說,肯定是這幫大老爺們兒一天到晚的在那抽大煙,然後戰術也不懂,結果靠的一幫死板的戰術打,最後戰鬥打輸了,然後還得怪到慈禧那個老太婆頭上,是不是你們這幫大老爺們沒種。當然不是針對這裡面回答的某些人。

    事實上,那個時代,由於火炮的技術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反而是和戰艦的裝甲得到了很大的技術改進,比如說表面滲碳技術,我們知道裝甲它是純鋼製的話,他的整個密度是一樣的,性質也一樣,這樣的話穿甲彈對於這種勻質鋼版的戰艦殺傷力是最大的,如果說有兩種不同的密度的物質重疊在一起,那麼穿甲彈會受到影響,而這種滲碳技術就是專門對付當時的炮彈穿透。戰艦的裝甲進入到戰艦內部,引爆戰艦上面的重要地位,使戰艦癱瘓作戰能力。

    也就是說在當時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面對的一種情況就是雙方你打我一炮,我打你一炮就是互相打不穿,日方投入的十幾艘主力戰艦全部是帶傷退出了戰場,就是沒有一艘沉沒的當時就已經很說明這個情況。

    在這之後,吸取這一次戰爭教訓,以後再接下來日本對付俄國的對馬海戰裡面日本人全面換裝爆破彈,就是打算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打敗敵方艦隊,結果一炮正好命中了沙皇俄國的艦隊的指揮部,然後日本人贏了這一次戰爭,不然的話,如果說當時的炮彈能夠打穿戰艦的裝甲,日本人在那一次T字大回環裡面就全部葬送了。

    這個時候,由於中國他擁有很多的錢,隨便從人頭上面扣一點稅收下來,錢已經很足了,因此當然是大手一揮,大的戰艦口徑越大越好,我看的舒服,所以才有了鎮遠,定遠這兩艘大型戰艦。

    在戰艦的發展歷史上來講,兩個國家是因為本身自己國家的特殊,所以才發展出了不同的路數。最後這兩種不同的戰艦理念進行了對馮兩個國家都展現出了軍人的氣勢,然後就被後面一大堆人在那嚼舌頭了。我看了也是寒心啊!

    不說,其他的,北洋艦隊長時間沒有購置一炮一彈,海軍又是一個技術軍種,他們沒有技術,他打不贏戰爭,到戰爭前夕,慈禧那老孃們兒才想起來要去買炮彈,結果國外不給他賣了,然後他命令國內造一個月的時間才到了30枚,與此同時,清軍在平壤戰役裡面頭一天打得可以說是精彩萬分,但是第二天撤退了,你們猜這是,為什麼?因為清軍的補習只夠一天,當時向國內要求補給的時候,國內不肯發!你們又認為是誰在那拖著李鴻章的後腿,不讓他去救自己的軍隊?

    與此同時,李鴻章為了整個滿清可以說是費盡心力,殫精竭慮,最後得到結果是什麼,中日甲午海戰打到一半兒,國內卻因為他之前的情況開始口誅筆伐,知道前線在那作戰的是華人,但是對於這批華人,這批為了祖國安定在外征戰的華人,滿清政府當成是異類,要他們死在戰場上,為的就是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國家安定,我不要,國家富強,我不要,我就要為我的自己的位置佔到爭一口氣,最後得到結果是李鴻章辛辛苦苦為中國國防事業建造的淮軍,葬送在了北韓戰場上,北洋艦隊也被人一口吃掉,馬關條約,你去籤,淮軍我要了,袁世凱給我,然後《辛丑條約》你也去籤,就算你病重了,也要遺臭萬年。

    做到這個份兒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外華人都形容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你認為這個人能對滿清能壞到哪兒去?

    說李鴻章的,你的民族不會是滿族吧,還是你想學慈禧垂簾聽政?

    我不希望費了這麼多口水,沒人看見,沒人聽見。慈禧中國歷史近千年最無恥的政治家,我真不希望有人替她洗白,她所做的那些蠢事,跳進地中海都洗不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周星馳演的《喜劇之王》到底是愛情片還是喜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