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然而還有很多的人不太瞭解,尤其是當代的年輕人。 那二十四節氣主要講的是什麼呢?
6
回覆列表
  • 1 # 大寶尬聊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2 # 雨季莫感傷

    二十四節氣可以說和農民息息相關: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農曆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中國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方面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應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廣大農民喜愛。是反應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根據24節氣,有經驗的人會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播種,什麼時候可以收割,什麼節氣種什麼樣的農作物。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2、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中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4、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5、清明: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6、穀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7、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 3 # 東方之易風水之家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國傳統的文化和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劃分季節的方法,是把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從立春到立夏為春季,從立夏到立秋為夏季,從立秋到立冬為秋季,從立冬到次年的立春為冬季。立,是開始的意思,故四個節氣反應的是春夏秋冬的開始。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在這兩天的晝和夜時間長度相等,古時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好處在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和秋季各分為一半,因此也可以根據這個道理解釋春分和秋分的意義的。

    夏至和冬至,表示炎熱的夏天或者是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中國各個地方最熱的月份一般是在陽曆7月份,夏至是陽曆6月22日,表示最炎熱的夏天就快要到了,故稱為夏至。中國各個地方最寒冷的月份一般是在陽曆1月份,冬至是在陽曆12月23日,表示最寒冷的冬天就快要到來,故稱為冬至。夏至日白晝最長,又稱為日長至。冬至日為白晝最短日,又稱為日短至。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增多。

    驚蟄,蟄是藏得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過冬叫入蟄,到第二年回春的時候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認為是雷聲,將蟄伏在地下冬眠的動物和昆蟲驚醒,出土活動,故稱為驚蟄。

    清明,天氣明朗,溫暖,草木開始發青。清明潔淨的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

    穀雨,降雨明顯增加,雨水促進穀類作物生長髮育,古代稱雨生百穀。

    小滿,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飽滿,表示成熟,故稱小滿。

    芒種,芒是指有芒作物,種是指種子。芒種表示小麥、大麥等有芒的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和大暑,署是炎熱的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小暑是表示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候。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快要結束了。

    白露,處暑後,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經達到成露的條件了,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加涼了,故稱寒露。

    霜降,氣溫已經很寒冷了,出現白霜了,故稱霜降。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天氣冷,開始下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小寒表示開始很寒冷了,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候。大寒結束表示在風水意義上的一年就過完了。有諺語:小寒大寒,一年過完。

  • 4 # 默默淺吻

    還記得二十四節氣的順口溜嗎?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後來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冬至雪紛紛。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錶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 5 # 常青159708115

    春秋時代就推算出了二十四節氣,漢代正式制訂了二十四節氣。

    我們的鄰居南韓棒子還想把二十四節氣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秋時代還不知道有沒有北韓棒子,就是有也是我們的附屬國北韓棒子沒有好心眼子。這些年來,日本,南韓都想把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說成他們的文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已經申請成功了,傳統文化的傳承還需制定完善的機制希望有關部門要好好的研究。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立夏:夏季的開始。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立秋:秋季的開始。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秋分:晝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立冬:冬季的開始。小雪:開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6 # 時說新語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每十五天一個節氣,這就叫24節氣,農業演算法,一年是365天,就是這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語,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寒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

      2017年的24節氣,如下圖所示:

    為了方便記憶!有人把他寫成一首詩,這是一支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7 # 墨跡天氣

    關心天氣,更關心你,而節氣很大程度上也是標誌天氣變化的日子。

    一、節氣是如何產生的?

    對於節氣的變化,影響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農業發展,應季的養生都是和節氣息息相關。

    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中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可見其地位。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節氣與天氣變化

    不同的節氣往往預示著不同的天氣,古代的人們也是透過這些來命名24節氣,經過長時間的傳承,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節氣氣候的概念不是很完善,但是相對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普遍都會背24節氣歌。

    1、例如驚蟄:“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

    2、小暑作為一年入伏的開始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頭伏餃子二伏面”說的也是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三、節氣和飲食習俗

    根據中醫理論,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二十四節氣養生是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透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也就是不同的時節,會有怎樣的病症多發,不同的時節應該吃哪些食物進行預防。

    而相關的習俗,每個地方在不同的節氣大多都不一樣,立春咬春,穀雨摘茶節,立冬立夏吃餃子,南北方都有差異,但基本都是透過應景的方式,來歌頌豐收,祈求福報,慶祝新的開始。

    例如:

    1、處暑吃鴨子,老鴨味甘性涼,是屬於適合處暑之際的潤燥食】

    2、小滿吃苦菜,苦菜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清熱、涼血、解毒,對癤腫、吐血、鼻出血、便秘、感冒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穀雨來飲茶: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

    4、春分的春祭: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四、不同時期節氣的指導

    隨著氣候的年代際變化,相同節氣的氣候特點也有所變遷。在寒冷的70年代,當時打春開始種大田作物的時候,有句諺語,就是勸大家別忙別忙,你能夠撐得住,因為晚霜凍可能會來,那個諺語叫“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種早了,得凍死。現在我們東北的諺語叫“穀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趕緊趕緊,別錯過了,40年的時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 8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總結出的一年十二個月的農事,本人不再把古代節氣歌在此說明。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月又分兩個節,十二月有二十四,一個季節連季節。這是我新創的。立春代表春季。立夏代表夏季,立秋代表秋季,立冬代表冬季。四季分春夏秋冬,一季分三個月,四季十二個月為一年。

  • 9 # 周慕白1988

    二十四節氣由先秦時期開始訂立,到漢代最終確立,可以說完全就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與農耕關係極為密切。鑑於二十四節氣的科學性和規律性,國際氣象界將它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穀雨,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一首二十四節氣歌,便是二十四幅美麗的畫卷,卷中有杏花春雨江南,有天街小雨潤如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天地無私玉萬家。

    立春,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四季從此開始;

    雨水,象徵著降雨開始增多,雨量漸漸增加;

    驚蟄,表示陣陣春雷驚醒了大地,也同樣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們,萬物開始復甦;

    春分,即表示晝夜平分,白天與夜晚一樣長;

    清明,萬物清淨而明朗,正好時候三月春;

    穀雨,雨生百穀,正是種瓜種豆的最佳時候;

    立夏,如同立春一樣,正是夏天開始的標誌;

    小滿,大麥、小麥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種,即是小麥等有芒農作物成熟的時候,乃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之一;

    夏至,太陽直射赤道,同時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正式來臨;

    小暑,顧名思義,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開始了,只是還未達到極盛;

    大暑,炎熱的暑氣達到極盛,乃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這裡的“處”乃是終止的意思,預示著炎熱的酷暑時節即將結束;

    白露,反映的是自然氣候的變化,天氣逐漸轉涼,故而白露出現;

    秋分,如同春分一樣,晝夜也是平分的;

    寒露,也是自然氣候的變化,只是這時的露水快要凝結成冰了;

    霜降,天氣變得更加冷了,開始有霜;

    立冬,無疑是冬季開始的標誌;

    小雪,預示著入冬後的第一場雪即將來臨;

    大雪,即表示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會產生積雪;

    冬至,即表示寒冷的冬季開始了;

    小寒,嚴寒來臨,甚至可能會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大寒,多數情況下,都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不難看出,我們可以將二十四節氣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變化和太陽直射點變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春夏秋冬四季的,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則表示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轉折。由於中國地域廣袤,四季的劃分與各地情況並不完全吻合,當西北邊疆大雪紛飛時,華南還處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體上看,二十四節氣的季節轉換最符合黃河中下游地區。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有反映熱量狀況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有反映溫度逐漸下降的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有反映降水現象的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其中,小滿、芒種反映的是有關農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向人們通報春回大地的資訊。

  • 10 # 有書共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小時候就背過這個《24節氣順口溜》當時對此並沒有理解,也沒多少生活感受只是死背硬記。

    年復一年時光流逝,越來越覺得老祖宗們好厲害,二十四節氣反映天氣和物候變化,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是幫助掌握農事季節的極佳工具。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過程,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冷熱程度。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情況,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由此看出氣溫變化程度,氣溫下降,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再下降,凝露增多天變涼;當溫度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能用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記載。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和地球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

    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等等。待執行一週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每月2個。

    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24節氣的含義:

    [春季]

    1、立春:

    1月3-5日太陽位於黃經315度。

    “立”是開始的意思, 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春天第一個節氣,故稱“立春”。

    2、雨水:

    2月18-20日,太陽位於黃經330度。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量漸增,所以叫“雨水”。

    3、驚蟄:

    3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345度。

    蟄伏在泥土裡的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活動起來,所以稱“驚蟄”。此時樹木開始發芽,溫度也慢慢升高。

    4、春分:

    3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0度。

    “分”是平分的意思。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平分,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所以叫“春分”。

    5、清明:

    4月4-6日,太陽位於黃經15度。

    中國習俗是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逐漸轉暖,草木繁茂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6、穀雨:

    4月19-21日,太陽位於黃經30度。

    “穀雨前後,種瓜種豆。”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所有叫“穀雨”。

    [夏季]

    7、立夏:

    5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45度。

    夏季的開始,所以稱“立夏”。萬物生長旺盛,氣溫明顯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8、小滿:

    5月20-27日,太陽位於黃經60度。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叫“小滿”。

    9、芒種:

    6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75度。

    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所以稱為“芒種”。

    10、夏至:

    6月21-22日,太陽位於黃經90度。

    炎熱的夏天來臨,所以叫“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萬物進入生長旺盛期。

    11、小暑:

    7月6-8日,太陽位於黃經105度。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署”一般在初伏前後。

    12、大署:

    7月22-24日,太陽位於黃經120度。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稱“大署”。二伏前後,高溫天氣。這個節氣雨水多。

    [秋季]

    13、立秋:

    8月7-9日,太陽位於黃經135度。

    “立”為開始之意,秋天第一個節氣,所以叫“立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植物快成熟了,之後氣溫逐漸下降。

    14、處暑:

    8月22-24日,太陽位於黃經150度。

    “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所以叫“處暑”。溫度下降氣候變涼。

    15、白露:

    9月07-09日,太陽位於黃經165度。

    天氣轉涼,早晨能看來凝結而成的白露珠所以叫“白露”。

    16、秋分:

    9月22-24日,太陽位於黃經180度

    晝夜平分。從這一天起,Sunny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稱“秋分”

    17、寒露:

    10月8-9日,太陽位於黃經195度。

    “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露水日多,氣溫更低了。氣候逐漸轉冷,露水以寒,將要結冰。所以叫“寒露”。

    18、霜降:

    10月23-24日,太陽位於黃經210度。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降、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

    [冬季]

    19、立冬:

    11月7-8日,太陽位於黃經225度。

    冬季的開始,所以叫“立冬”。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藏起來。

    20、小雪:

    11月22-23日,太陽位於黃經240度。

    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才叫“小雪”。北方進入封凍季節。

    21、大雪:

    12月06-08日,太陽位於黃經255度。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蕩”與“小雪”相比較,降雪量增多,所以叫“大雪”,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

    12月21-23日,太陽位於黃經270度。

    冬天來臨。所以叫“冬至”,這一天,Sunny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

    1月05-07日,太陽位於黃經285度。

    氣候開始寒冷。入冷氣積久而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冷到極點,所以叫“小寒”。

    24、大寒:

    1月20-21日,太陽位於黃經300度。

    “冷在三九”說的就是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叫“大寒”。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全國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很大,所以24節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看下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精華,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價值,我們要熟知其內含。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11 # 東家APP

    先來聊聊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深刻的聯絡。那時候古人開始種植農作物,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365天1/4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二十四個節氣。

    所以二十四節氣的產生並不是為了把一年劃分開,而是透過此來反映四季、氣溫、降水、物候的變化。這些我們如今也很好理解,因為雖然年輕人不太會記得每個節氣,但隨著節氣的變化我們的身體也會相應有一些自然反應。

    春天到了會春困,會想吃野菜,這些都是不自覺的。所以,節氣對我們的影響就已經是潛意識了。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因為靠天吃飯,當然就得要了解天的變化規律啦。節氣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意義都很重大。

    那古人是如何發明二十四節氣的呢?這不是單純把四季做一個劃分即可,他們是透過觀察太陽。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視位置定的。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平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執行到某次就叫某某某節氣(實際上二十四個節氣表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

    它是基於古人對天文的理解,對於天空、自然的觀察。可見,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節氣也是逐步完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這四個重要節氣。《尚書·堯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呂氏春秋》統名之曰日夜分,因為這兩天晝夜長短相等。《堯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為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所以《呂氏春秋》分別叫做日長至、日短至。

    《左傳》說“凡分至啟閉書雲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到《淮南子》我們就見到和後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節氣啦。

    最後,我認為二十四節氣告訴我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的節奏。日本有一本電影,叫做《小森林》,在看完之後你會感知到四季的魅力了。

    如今的生活,我們常常待在辦公室裡,常忽略了四季的變化以及人的身體隨著四季的變化。關注二十四節氣是在關注自然,萬物生長的規律。生活在於過好每一天,而身體也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調整。

    這樣,我們才能活得健康,找到趣味。

  • 12 # 有書課堂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一臉的茫然,特別是年輕人及小孩。因為從使用新曆開始,大多數人只看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似乎只有老人才會去注意今天是什麼節氣。

    而古人有先知,知道後人健忘,特意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的七言詩: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句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便於記憶,當時流傳至世界很多地方。

    而二十四節氣講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祖先將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太陽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360度為一回歸年,科學地劃出了24個節氣,即12箇中氣和12個節氣。

    他們又將“節氣”與“中氣”平均分配, 每月2個交替出現,第一個是“節氣”,第二個就是“中氣”。 12個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12箇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不過我們現在都將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其實二十四節氣的意思既簡單又生動有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1.立春:立是開始,立春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水逐漸增多。

    3.驚蟄:蟄是藏,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大地上冬眠的萬物。

    4.春分:分是平分,春分表示平分晝夜。

    5.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盛。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及時充足,農作物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9.芒種:夏熟的農作物成熟了。

    10.夏至:炎熱的夏天到了。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氣候開始轉熱。

    12.大暑: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

    13.立秋:秋季的開始了。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炎熱的夏天結束了。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平分晝夜。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轉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開始要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加,將會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到了

    23.小寒:氣候轉向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小寒大寒,一年過完”,讀完二十四節氣,一年似乎也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就過完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於我們來說意義深遠。

    1.“二十四節氣——華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現在的氣候變化很大,但農耕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運作,俗話說:“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3.“古人立國,以測天為急。察懸象之執行, 示人民以法守”。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風向標,還蘊含著我們要愛護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的我們不純粹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它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瑰寶、精髓。不僅令人驚歎,還時刻警醒我們對自然的態度!

    所以我們都要行動起來,體會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命裡,代代傳承下去。

  • 13 # 季我努學社

    電影《荒城紀》目前正在各大院線熱播,此劇中,可以看出有若干的民俗歷史元素,其中,讓筆者最為感興趣的,則是對二十四節氣的傳達。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最早在中國先秦時期就開始訂立,經歷春秋戰國、秦朝,一直到漢代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是主要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其原理是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有長期的使用,這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華人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是農民長期以來辛苦勞作發現的規律,因而長期以來可以準確指導農民的農業生產。前幾年,農業部相關部門聯絡國內不少涉二十四節氣非遺保護專案責任單位,將二十四節氣打包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筆者此時在杭州拱墅區任職,有幸參與了半山立夏習俗申報材料的最初整理,深知此事的艱辛。好在最後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順利成功。以此為契機,二十四節氣的保護有了制度上的多重保障。

    二十四節氣顯示出華人的傳統智慧,會對自然界與曆法進行整合,從而找出一些獨到的規律,這對指導農業生產,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相信這樣的歷法,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最重要的遺產,值得我們學習使用。

  • 14 # 李永樂老師

    經常有人把中國傳統的農曆稱為陰曆,而把西方傳入的公曆稱為陽曆。許多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就是陰曆裡面的一些特殊日子。實際上,中國傳統的農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其中二十四節氣就是典型的陽曆特徵。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陽曆,又叫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規律規定的歷法。人們觀察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迴圈,制訂了年的概念,這實際上是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規定為一年。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就是一種典型的陽曆,透過平年365天、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方法,使平均每年的時間非常接近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

    中國在很久以前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對太陽曆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這是因為太陽是影響地球上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按照陽曆來規定日期能夠更加方便的指導農業生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古人創造出了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面,地球在黃道面上公轉時,同時還在繞著地軸自轉,而且,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垂直於黃道面,而是與黃道面夾66.5度的角。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Sunny直射地球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太Sunny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高,白天比晚上時間長,就是夏季;有時候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低,晚上比白天時間長,就是冬季。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會運動到一個特殊的位置:太Sunny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迴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長,中國古人就稱之為夏至。半年以後,大約在12月22日,地球會運動到另外一個特殊位置:太Sunny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南的位置——南迴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中國古人就稱之謂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間還有兩個特殊日子,太Sunny會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會晝夜平分,就稱之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這就是二分二至。

    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業生產,人們又在二分二至中間添加了其他的節氣,於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的記住這二十四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名字也非常藝術,比如“驚蟄”就表示打雷,驚動了地下的蟲子,“穀雨”就表示雨水充沛、穀物生長,“芒種”表示有芒的作物開始播種,“白露”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氣正式轉涼等等。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

    當然,在中國古代,人們並不清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陽的位置關係,不過聰明的古人透過“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Sunny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長,人們就把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在夏天,太Sunny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高,立起來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短,人們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按照影子長度的不同,人們就可以定出二十四個節氣。

    不過,冬至表示的是太Sunny直射北迴歸線的時刻,一般並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長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計算,找到了一種測量冬至時刻的方法。再透過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祖沖之推算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428天,相比於現代人們精確測量出的365.2422天,僅相差不到一分鐘。

    節氣日期的確定在歷史上也有變化,在祖沖之編纂的《大明曆》中首先要確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後再按照每過15或16天一個節氣的方法來定出其他節氣,這種方法稱為平節氣。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編纂了更加準確的《授時歷》一直使用到明末。

    但是,由於這部曆法沒有考慮到近日點進動現象,誤差逐漸增大,以至於錯誤的預報了日食日期。崇禎年間,徐光啟等人成立歷局編纂新曆法。

    徐光啟受到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聘請了歐洲科學家翻譯哥白尼、第谷、開普勒等人的著作,最終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禎曆書》,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天文學理論和數學計算方法,並依據西方的方法計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只可惜,這部曆法還沒來得及使用,明朝就滅亡了。後來康熙皇帝決定使用這部曆法,並改名為《時憲曆》,在這部曆法中,將節氣的規定改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每轉過15度角為一個節氣,這種規定節氣的方法稱為“定節氣”。在冬天,地球轉動速度快,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轉動速度慢,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長。

    總之,24節氣是依據地球公轉確定的,而公曆也是根據太陽公轉確定的,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年每個節氣的陽曆日期都基本確定了,前後不超過一兩天的差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極高成就。

  • 15 # 歷史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我們從識字,就在家裡或者在學校,由長輩帶著背誦著首咋一聽有些奇怪的“二十四節氣歌”。

    後來才知道,“二十四節氣歌”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對應著一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是古人將太陽週期一個迴圈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個月又分為兩個節氣,所以才有了這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是計時的,更是將氣候變化,物候變遷,尤其是農事活動結合起來,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古人根據這些節氣,結合相應的農活,編成很多實用的順口溜: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的冬天,多種植冬小麥,田地裡的小麥經過一冬的蟄伏,到了春分前後,氣溫漸升,應該抓緊時間對小麥施肥,所以說這時候的田間勞動,一刻值千金,做得好了,能直接增加收成。“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天氣轉暖,北方可以種植瓜果之類,等到發芽,成苗,成長,開花,結果,正好能利用夏季這個光熱水都充足的季節。
  • 16 # 小八小八

    二十四節氣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都是比較瞭解的,而我們年輕一代只知道有二十四節氣,地理上也有了解到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但是具體有什麼含義、怎麼來的都不瞭解,那接下來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來看看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中國作為農曆社會,農業運作需要根據太陽執行,因此根據太陽執行的週期確定了節氣。 24節氣顧名思義,是根據太陽執行的週期來劃定二十四個節氣,因此它是屬於陽曆,每個節氣的日期基本都固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的節氣基本都在6號和21號,下半年的節氣基本都在8號和21號,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太陽運動一週為一個迴歸年,劃分24節氣,那麼從春分開始,太陽每執行15°劃分一個節氣,節氣的開始是以立春作為開始,節氣名依次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那節氣是怎樣來的?

    我們中國農業文明主要起源於黃河流域,所以節氣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作為農業活動的參考,其最初在商朝只有四個節氣,兩分兩至,以測日影長短和晝夜長短確定下來,在周朝發展到了八個,秦漢年間就完全確立下來了。《太初曆》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每15°為一個節氣,同時還分了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節氣和中氣依次相間。

    那麼他們分別有什麼內涵?

    立春(春季的開始)、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驚蟄(小動物從冬眠被震醒開始活動)、春分(晝夜平分)、清明(草木現青代替草木枯黃)、穀雨(雨水促進穀物生長)、立夏(夏季開始)、小滿(作物粒子飽滿但未熟)、芒種(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影最短,白天最長)、小、大暑(開始炎熱和最熱)、立秋(秋季開始)、處暑(炎熱開始躲藏)、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夜間能形成露水)、秋分(晝夜平分)、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更涼)、霜降(開始寒冷,有白霜出現)、立冬(冬季開始)、小、大雪(開始下雪和最大雪)、小、大寒(開始寒冷和最冷)。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西方國家通用嗎?

    西方沒有二十四節氣。跟二十四節氣相似,西方古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個中氣不謀而合。

  • 17 # 鴨仙之

    關於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確實陌生,因為我們現在習慣用公曆,而很少使用農曆。二十四節氣主要是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最早在春秋時期便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在秦漢年間全部確立。

    關於二十四節氣不明覺厲,一共有二十四個,按照不同性質大概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是用來反映季節的,一年四季的開端,合稱為“四立”。

    在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實際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實際上還屬於上一個季節。這就是我們平時感到疑惑的為什麼過了“四立”還感覺在上一個季節的原因。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反映的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其中春分和秋分合稱為“二分”,夏至和冬至合稱為“二至”。“二分”表示晝夜時間相等,“分”便是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與9月23日左右。“二至”表示兩個季節的極致,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在夏至的時候最熱,在冬至的時候最冷。這兩個節氣一般在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左右。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用來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其中“小暑、大暑、處暑”是用來描述夏季炎熱的程度,小暑則表示還沒有達到最熱,大暑則表示最熱的時節,處暑表示夏季即將結束。這三個節氣分別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以及8月23日左右。小寒和大寒則是用來表示冬季的寒冷程度,小寒則表示未達到最冷的時候,大寒則表示達到最冷時節。這兩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月5日和1月20日左右。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這四個節氣反映的是降雨和降雪的時間與強度。雨水便是降雨開始逐步增多,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2月18日左右。穀雨表示雨水增多,穀物類作物開始生長,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4月20日左右。小雪和大雪表示降雪量增加,小和大表示增加的程度,這兩個節氣分別在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和12月7日。

    白露、寒露、霜降:這三個節氣反映的是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白露表示氣溫下降,水氣出現凝露的現象,這即是我們看到的氣溫下降草木上有露水。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9月7日左右。寒露則表示氣溫繼續下降,水氣不僅凝結成露水還更加有寒意,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0月8日。霜降則是表示氣溫更加寒冷,水氣凝結成霜,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左右。

    小滿、芒種:這兩個節氣反映的是農作物的成熟與收成。小滿表示農作物即將成熟但是還未成熟,即使農作物剛剛開始飽滿之意。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5月21日左右。芒種表示在麥類農作物成熟,夏種從這天開始,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6月5日左右。

    驚蟄、清明:這兩個節氣反映的是自然現象。驚蟄表示的是天上的初雷和底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清明含有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盛之意。另外還有清淡明智之意。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4月5日左右。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和清明這個節氣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說我們現在對節氣的確不太熟悉,但是透過分析來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也是很科學的,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也是很有幫助。因此我們應該還是記住這種僅有中國擁有的劃分季節的方法。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記憶,也有很多詩歌和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18 # 幻羽驚鴻

    我是一名旅遊體驗師,今年參加2019開封大宋上元燈會的時候正好觀看了有關24節氣的燈飾。現在就藉助這些美麗的彩燈講一下關於24節氣的習俗。

    “金豬賀歲鬧新春,上元燈會賀新年”。豬年裡,憨態可掬的招財小豬成為孩子們的喜愛,在眾多明豔動人的大型燈飾中以24節氣的主題成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長江、黃河流域。而二十四節氣歌更適用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事指導。帶著孩子來開封觀大宋上元燈會,舉家娛樂的同時,民族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傳承。讓我們跟隨著萌萌小豬的指引,一起去感受下24節氣的魅力吧:

    立春:立春是萬物復甦的時節。此時新的一年四季之始,自然生機勃勃,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的開啟,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日民間有“打春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蔔習俗。

    2.雨水: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入春以後,東南風始吹,雨水開始增多。雨水過後,開始植樹。在雨水這天,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拉保保”。“保保”就是乾爹的意思。而雨水節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3.驚蟄: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氣候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蠕動,所以叫驚蟄。驚蟄象徵農曆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中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

    4.春分:太Sunny直射赤道,地球南北半球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在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中國嶺南一帶,“春分吃春菜”。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5.清明: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這是古老的習俗。《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6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民間雨後開始碾場,俗語說: “三月 不碾場, 打麥土裡揚”。

    7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小麥齊穗, 開始揚花上漿。此時,各種候鳥相繼入境, 並繼續播種秋作物。傳說,古代君王常在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在中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鬥蛋”的民俗。

    8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9.芒種: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中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黴雨”。 芒種這一天,人們有“送花神”的習俗。

    10.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執行到最北的一日。夏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黑夜開始逐漸變長。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中國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也曾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一些地區有夏至吃餛飩的風俗習慣。

    11.小暑: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民間有“摸秋”的習俗。摸著南瓜生男孩,摸著豆子生女孩。如果摸著白豆子,還有白頭偕老的含義。這一天大姑娘小媳婦是可以晚歸的。

    14.處暑: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處暑時節,正值農曆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15.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一個與溫度有關的節氣,白露前後,晝夜溫差開始增大,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需要注意增加衣物。在民間,白露前後有祭大禹、吃龍眼、釀米酒和飲白露茶等習俗。

    16.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Sunny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Sunny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中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17.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18霜降: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這時黃河流域一般出現初霜。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19.立冬: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中國大部分地區即將結冰,中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立冬日 忌諱吃生冷食物, 如蘿蔔 、 水果等, 否則會損傷身體。

    20.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開始降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嶺南地區一般只有粵北的韶關、清遠等地方降雪。南方有的地區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江南一些地區“小雪到,吃餈粑”,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

    21. 大雪:大雪前後,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大雪忌無雪, 俗諺有“大雪不見雪, 來年不收麥”, “今年大雪把門 封, 來年一定好收成”

    22.冬至:冬至這一天,Sunny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Sunny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變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太陽直射南迴 歸線, 是日交九, 此後天氣漸入嚴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閉 門 塞手, 三九四 九凍死雞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冬至節,來由於節氣特點“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的節日習俗。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23.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小寒,進入嚴寒天氣, “小寒大寒, 滴水成團”, “小寒凍土, 大寒凍河”。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裡有個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週,完成了一個迴圈。

    充滿民間文化和智慧的24節氣看完,在開封龍庭欣賞完美麗又有趣味的24節氣花燈,深感中華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智慧博大精深。寓教於樂悠哉美哉。

    2019大宋上元燈會”經過精心籌備,將於1月28日正式拉開絢麗大幕,本次燈會為期一個月,2月27日結束。由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管委會所轄開封市龍亭景區、天波楊府景區聯合舉辦。

    龍亭、天波楊府聯票80元,在初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100元 鐵塔景區門票:30元 禹王臺門票免費

    上午9點開園,燈會是16點到22點閉園(18點開燈)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親自去看看,也可以帶著孩子去學習接觸下中國第五大發明:24節氣。

  • 1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自從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紀年方法就變成了以公曆為主,農曆為輔,再加上中國城鎮化的提速,漸漸的,許多傳統節氣也就消失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們用來分辨節氣的時間及指導農事的一種方法。

    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發現,每過一段時間,大地的天氣都會有規律的變化,比如某些時候酷熱多雨(夏天);有些時候卻有寒冷乾燥(冬天)。當中原上的人們開始種植作物,邁入農耕社會的時候,人們迫切需要一部曆法用以告訴人們什麼時候耕種,什麼時候收穫。二十四節氣也就應運而生。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的習俗都不一樣。

    最早的二十四節氣應該源於黃河流域的古文明,據史料記載,在戰國時期,諸侯國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說法了。而後,中原農人和史學家依據太陽對於地球節氣的影響,將一年認為的劃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等二十四個節氣。農村中還有《二十四節氣歌》廣為流傳,所謂“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透過指導農事,大大的提高了古中國的糧食產量,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功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頭有15萬現金,可封閉時間730天,有哪些好的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