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小丸子歷史

    唐朝的怛羅斯之戰是慘敗還是雖敗猶榮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敵軍,征服當地。

    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亂,那麼安西都護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

    唐朝軍隊到達怛羅斯,與大食軍隊相遇。據有關資料,大食出兵超過二十萬人。雙方相持五天之後,高仙芝手下的“蕃兵” 葛羅祿部,突然戰場叛變,與大食軍隊夾攻唐軍,高仙芝軍隊陣腳大亂。經李嗣業知帶兵阻擊,高仙芝率領數千殘兵回到安西。

    大戰一天後,高仙芝沒有承認失敗,打算收拾殘兵,明天再戰,並認為有希望取得道勝利。在李嗣業冷靜分析了沒有後援、深入賊境的戰場形勢後,建議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高仙芝決定撤兵。

    儘管怛羅斯戰役戰敗,唐王朝的整體實力,以及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唐朝仍在中亞繼續擴張;753年,封常清攻佔大勃律菩薩勞城,而於755年達到了西域經略的鼎盛。

  • 2 # 歷史觀察哨

    怛羅斯之戰是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在中亞的一次碰撞,大唐悍將高仙芝率領唐軍在此戰中戰敗。雖然沒有傷及統治,但是影響依然很大。

    在中亞地區唐朝由一家獨大到兩強爭霸

    唐朝在西域地區經營多年,沒有國家可以威脅到唐朝在中亞諸國的地位,在怛羅斯之戰後唐朝依然保持對中亞的控制,但是這個時候中亞國家有了另一個選擇就是阿拉伯帝國,此戰失敗以後中亞小國就在黑衣大食和大唐之間互有叛變。中亞由一家獨大開始了兩強爭霸的格局。

    怛羅斯之敗不是敗於唐軍不能戰,而是敗於高仙芝的民族政策。

    怛羅斯之戰大唐軍隊是非常英勇的,以少打多,依然穩住了局面,離不開悍將高仙芝的指揮,但是葛邏祿的背叛成為了戰役的轉折點,以至於敗給了阿拉伯帝國。這裡面就是西域大都護高仙芝的問題,作為一名將軍高仙芝絕對是一把尖刀,可是作為管理者激起了中亞國家一致抵制,沒有能力反抗時他們隱忍不發,一有機會就會反戈一擊。

    唐太宗被遊牧民族尊稱為天可汗,為什麼?他自己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獨朕愛之如一。這才是唐太宗戰無不勝的法寶。高仙芝的政策正好和李世民相反。這也是石國和葛邏祿叛變導致怛羅斯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造紙術因為怛羅斯之戰傳入西亞,這是誤傳,在怛羅斯之戰前造紙術已經西傳。後來西域的伊斯蘭化也是因為安史之亂而非怛羅斯之敗。怛羅斯之敗主要影響還是中亞由一超變成兩強以及民族政策的失敗。

  • 3 # 飛哥說史

    唐開元初年不僅是唐朝和中國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來,安史之亂和其後的藩鎮割據讓這個曾經強大輝煌的王朝在苦苦掙扎中走向窮途末路。

    強大的唐帝國緣何由盛轉衰?自漢朝開始與西方進行交流的舞臺—“絲綢之路”緣何逐漸中斷?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從安史之亂前的怛羅斯之戰窺豹一斑。

    戰爭起因和經過

    公元750年,唐帝國在西域的威望和統治力達到了頂點。西域各國臣服,未有異心。鎮守西域的彪悍唐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覬覦當時最富裕的西域國家—石國的財 富,想要據為己有,於是誣陷石國國王“無藩臣禮”,領兵討伐。石國國王迅速認罪求和,卻被高仙芝誘騙至唐都長安處死並率部洗劫石國,劫走財物男丁,格殺老 幼婦孺,順帶還攻打洗劫了突騎施等國,大發一筆橫財。

    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逃到諸胡部落,將高仙芝的欺誘貪暴遍告諸胡,西域各部國國自危,害怕高仙芝將土豪式的戰爭強加到自己頭上,於是求助於另一個毗鄰的強大政權—黑衣大食,即當時和盛唐並立的阿拉伯帝國,準備聯合起來出兵攻打唐帝國的安西四 鎮。高仙芝很快得知了這一訊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率領安西都護府主力唐軍3萬多人,並裹挾西域各國組織的聯軍將近7萬人,孤軍深入敵方腹地,在怛羅斯 (詳細地點已不可考)與敵方20多萬精銳部隊遭遇,怛羅斯之戰爆發。

    戰爭的經過並不複雜,面對人數眾多的阿軍,唐軍毫不示弱,展開廝殺,雙方打了5天不分勝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的唐軍甚至還佔了上風,但就在第5天夜晚雙方均已精疲力竭之際,早有異心的唐軍聯軍葛羅祿部突然臨陣倒戈,唐軍措 手不及,腹背受敵,迅速潰散。悍將高仙芝殺出重圍,待清醒過來準備率部反擊時,發現跟自己突出重圍的只有數千人,高仙芝只得愴然離去,準備帶夠人馬再捲土 重來,阿軍震撼於唐軍的戰鬥力,沒有追擊,怛羅斯戰爭結束。雖說阿勝唐敗,但雙方損失幾乎相當。唐軍遠離故土,面對數倍之敵,在友軍倒戈、腹背受敵之境, 仍然重創了阿拉伯主力軍團。最終唐軍陣亡1萬多人,敵方陣亡人數超過3萬。經此一役,2萬唐軍成了阿軍俘虜,這些人並沒有被屠戮,而成了中亞各地新建的各 大造紙坊和其他作坊的搶手工匠。

    被誤讀和拔高的戰爭

    怛羅斯之戰之所以令人矚目,是因為它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發生的惟一一場戰爭。但實際上,這場驚世駭俗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碰撞,都沒有進入兩國最高統治者的視線。

    一 方面,唐帝國自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以來,對突厥、高麗、日本等方向的作戰,連戰連捷。在這四代君主開疆拓土的戰爭中,這樣小規模的“敗仗”不 值得一提,根本不可能激發起唐帝國像美國珍珠港被襲那樣復仇的慾望。對阿拉伯帝國來講,雖然戰爭打到了“家裡”,但2萬唐軍俘虜的價值卻非比尋常。眾所周 知,絲、瓷、紙、茶是古代中國出口賺取財富的重要產品,也是不傳之秘。這些俘虜大多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工匠,讓中國古代的絲、瓷、紙、茶等不傳之秘在西域 得到普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紙術。自此,造紙業在阿拉伯帝國日益興旺,為其賺取了數不清的財富。所以,阿拉伯帝國也沒有因為這場戰爭損失而仇視唐帝國。

    另一方面,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將領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唐政府設立的都護府和藩鎮手中都有兵,將領有極大 的用兵自主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便於拓邊,但它帶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問題,阿拉伯帝國也有同樣的問題。這些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軍閥”,以擴張領土和 加強屬地控制為目的,挑起武裝衝突,是職權範圍內的事情,這也是高仙芝沒有受責的原因所在。

    不該爆發的紛爭,不應中斷的絲路文化

    怛羅斯之戰中的帝國紛爭只是表象,絲路文化的中斷才是最大的遺憾。高仙芝雖然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可他貪財好武的性格以及唐政府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了絲路文化之殤。

    初唐時,連線中亞的西域是一個多民族政權構成的區域,經過隋唐多年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多維手段並舉,這些政權大多臣服於唐帝國,確保了絲路的暢通。高仙 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該地區的唐軍主將和代表。然而,面對西方強權阿拉伯帝國的虎視眈眈,高仙芝不僅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沒有透過維護民族和睦來確保地 區穩定,防禦阿拉伯帝國對西域政權的拉攏侵蝕,反而作威作福,橫徵暴斂,肆意用兵。高仙芝向唐政府報告石國的不臣之禮,唐政府未經核實,就縱容了高仙芝的 用兵;石國國王親赴長安辯解,唐政府同樣未經核實,就在高仙芝的攛掇下輕率將之處死。高仙芝的貪橫暴斂和唐政府的縱容,讓西域諸國倒向了阿拉伯帝國;高仙 芝雖主動出擊,贏得了先機,但盟軍背離之心的禍根已然種下,不可挽回,只是等待爆發的時機,最終成為打垮高仙芝率領的唐軍最關鍵的因素。怛羅斯之敗的軍事 損失,對唐帝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怛羅斯之戰後不久,安西都護府就得以重建。753年,唐政府派封常清遠征大勃律取得勝利。然而,失去的人心已無法透過 軍事勝利挽回。

    唐帝國向東曾多次用兵,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對日的白江口之戰,取得全勝,自此日本派出遣唐使,虛心學習唐文化。除了戰爭以外,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造就了一個至今仍影響北韓、日本、東南亞諸國的東亞文明圈,這個文明圈並沒有隨著安史之亂和唐朝的終結而結束。而向 西,唐帝國錯誤的民族政策以及國力的衰減,致使絲路貿易在時斷時續中艱難維繼,更重要的是絲路文化的主導權喪失了,中華文明自此在中亞地帶無法形成像東南 亞那樣持續深遠的影響,而伊斯蘭文化逐漸填補了這一真空,中亞許多國家至今仍受其影響。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重現盛唐榮光,實現民族復興是每個華人的夢想。“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踐就是從夢想到現實的橋樑之一。為此,我們應當以史為鑑,深刻審視怛羅斯之戰這個中斷絲路的重要歷史事件,思得評失,以更好地開拓未來。

    放眼當今時代,美國的強大與其地緣環境的穩定有著密切的聯絡。美國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鄰國,整個美洲都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沒有尖銳的文化衝突和對立。 然而,美國良好的地緣環境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歷史經營、運籌帷幄和文化持續深入影響的結果。盛唐時期的中亞各國面臨著儒家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抉擇,存在著選擇中華儒家文化的可能,因為自漢以來經營的“絲綢之路”的繁盛讓唐贏得了先機,可一場不該發生的偶然戰爭打斷了這個程序,讓可能變成了不能。雖說安 史之亂、唐後的長期分裂割據讓政治和軍事的影響力鞭長莫及,但文化種子紮根之機的失去才是最關鍵的原因。

    “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是經濟策略,也是文化交流和交融。汲取怛羅斯之戰的教訓,在經濟互利、共同發展的同時,把握文化交融主動權,完成盛唐未盡之事業,是利千秋、謀萬世的大智慧、大戰略、大布局,是實現民族復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和保證。

    歷史的發展不是迴圈往復而是螺旋上升的,我們今天也正重新面臨著一個歷史機遇。軍事是後盾和安全的保障,但文化和經濟才是永恆的紐帶。 今天的中亞各國都是是我們絲路文化交融中積極活躍的一環和要素,絲路重開是有利於中國、有利於中亞、有利於世界各國的大事情,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干擾 依舊存在,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質疑沒有消除,“中國威脅論”仍有市場,絲路的暢通絕不會一帆風順。要避免重蹈盛唐兵敗怛羅斯的覆轍,防止偶然的軍事衝突造成 不可挽回的損失。以文化消融誤解、消解衝突,用互利共榮的真誠贏得人心、贏得朋友、孤立敵人,讓絲路的歷史之光穿透霧霾,推動中國、絲路沿線國家和世界各 國共同發展,共創未來。

  • 4 # 白衣友人

    怛羅斯,在今哈薩克的塔拉茲附近。公元751年爆發了著名的怛羅斯戰役,交戰雙方是大唐帝國(唐朝)和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所以被稱作是歷史上最強帝國間的戰役。

    一、戰役背景

    公元六到八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帝國,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歷經太宗、高宗、玄宗三朝,唐帝國在中亞先後建立起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在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後,阿拉伯人開始和唐帝國有了接觸,但沒有跨過唐朝的國界。開元三年(715年),阿拉伯聯合吐蕃進攻中亞錫爾河的國家拔汗那,被唐軍擊敗。這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第一次兵戈相見。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發兵征討。石國投降,但高仙芝違背承諾,擄走國王獻於玄宗,並縱軍屠城。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751年,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率領3萬聯軍長途奔襲,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唐軍大敗。

    怛羅斯戰役是東西方兩大帝國勢力擴張的必然後果。

    二、戰役的影響

    1、對唐帝國的影響。此戰對唐朝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雖然唐朝戰敗了但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只是幾年後爆發了“安史之亂”,為了平亂唐帝國將西域精兵東調,至此,唐朝在中亞的影響力逐漸失去。

    2、對拉伯帝國的影響。這次勝利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戰勝安西軍。

    3、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有不少被俘虜的唐軍士兵來到了阿拉伯帝國,他們中間不乏優秀的能工巧匠,把唐朝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技能傳授給了阿拉伯人,促進了阿拉伯帝國科學文化發展。阿拉伯人又將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入歐洲,推動了西方的發展與進步。

    4、改變了中亞的宗教格局。唐帝國退出中亞後,阿拉伯帝國對中亞統治使該地區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亞人民開始紛紛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文明從此在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怛羅斯戰役的規模不大,只是遭遇戰。雙方沒有投入全部的兵力,所以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彼此的根基。

  • 5 # 遙寄杯中酒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大唐帝國與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發生了一場驚鴻一瞥的戰爭,是為怛羅斯之戰,此役唐軍落敗。

    這場兩大帝國高層都以為的小小戰事,卻是一場有深刻背景、深遠影響的戰爭。而怛羅斯之戰,更是一場宣告中原王朝擴張極限的戰爭。

    一、西域成為國際爭霸舞臺

    此時的中國,正是天寶年間的盛唐,國力頂峰,對外用兵,鮮有敗績!經過一路向西的多年擴張,大唐帝國犁庭掃穴,征服西域諸國,控制絲路,建立起以安西、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秩序。威壓吐蕃,虎視中亞!

    幾乎同時期,阿拉伯帝國興起,擴張成一個空前大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並用伊斯蘭教不斷同化征服地。阿拉伯帝國地近西域,不斷文化滲透,令中亞諸國感到不安。其實,早在怛羅斯之戰前,就有阿拉伯軍隊屢次侵擾。

    一直窩在青藏高原的吐蕃,被大唐擠壓,為了擴張勢力,同樣將目光投往西域。前後兩次伸出的觸角,一次是小勃律國,一次是車師國,卻都被高仙芝無情斬斷。這成就了大唐在西域的無上軍威!吐蕃只能忍受著仇恨的怒火,等待著爆發。

    而原來的西域諸國,在這些大國爭霸之間,只能成為棋盤上的棋子。打個比方,當時的西域就是如今的中東!

    二、天山駐劍高仙芝

    怛羅斯之戰的唐軍指揮官,是一代名將高仙芝。高仙芝本是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年少投軍,屢立戰功。

    天寶初年,吐蕃控制小勃律,意圖窺伺安息四鎮,並讓西北二十餘國臣服。高仙芝受命招討,率步騎一萬,長途奔襲百餘日,攻戰如神,克定吐蕃大軍,攻佔小勃律,因功升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天寶九年,高仙芝再度出擊,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

    唐軍的驕人戰績,幫助高仙芝在西域獲得極大聲譽,儼然成為帝國的榮耀化身。

    天山駐劍高仙芝,西域諸國俯首,彷彿大唐的榮耀將與世長存。

    而另一邊的呼羅珊總督,遙視西域,早已瀰漫著劍意。呼羅珊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興起地,那裡有著強大的阿拉伯軍隊。

    他們將擴張的目光都鎖在了中亞!

    三、石國“無番臣禮”,引爆戰爭

    高仙芝固然驍勇善戰,卻也貪財。覬覦石國財富,以“無番臣禮”討伐。石國力不能支,請和,高仙芝準和。不久卻違背承諾,攻佔並血洗石國城池,殺人奪寶。將石國國王獻於唐玄宗,因赫赫戰功受封右羽林大將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

    此舉固然將高仙芝推到軍事生涯的最高峰,卻大大敗壞了大唐帝國形象。當初唐太宗,無分夷夏,兼愛如一,方有“天可汗”之號!如今卻因貪財,滅人之國,實不應該!

    很快,高仙芝和唐帝國,就嚐到了民族政策失敗後的惡果。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的暴行也被傳揚開來,西域諸國皆自危,一時間,中亞風雲激盪,多有叛唐之舉!

    唐在蔥嶺以西的屬國分散,力量一時很難集結。有感局勢危急,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以攻為守,打消大食人的武裝干涉企圖!率軍約三萬,從安西長途奔襲,翻越蔥嶺,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於七月份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不料想,這裡已經集結了十餘萬敵軍!

    絕域輕騎催戰雲!帝國大軍無所畏懼!深入敵境的唐軍,依舊先發制人,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靠著步兵的強弓勁弩,唐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

    但阿拉伯人不是西域弱兵,又數量眾多,唐軍無法取得最後勝利。交戰至第五日傍晚,葛邏祿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切斷步兵與騎兵的聯絡。阿拉伯軍趁亂出擊,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唐軍。

    高仙芝寡不敵眾,無力支撐,最終潰不成軍,向安西方向敗退,僅剩數千人生還。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

    分析戰敗原因:高仙芝先是民族政策失敗,後是軍事策略失誤。深入敵境,以少打多,還以為阿拉伯大軍也能一舉蕩平,實在是小瞧了阿拉伯人!

    四、評價:打著最強旗號的互相致意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軍隊,並沒有乘勝東進,大唐沒有失去西域,卻失去了中亞。兩方大將知道,對方難以戰勝!

    此戰後,東西兩大帝國沒有再次兵戎相見的機會。兩國隨後忙著內部危機處理,大唐則是平定安史之亂,阿拔斯王朝則是平息內訌和叛亂,還要應付拜占庭帝國的邊境衝突。

    而兩方帝國統治者,卻都沒在意這場戰爭的勝負。國與國的關係,不止有戰爭,還有和平與貿易,阿拔斯王朝派人來與唐朝講和。

    看上去,怛羅斯之戰,就是打著最強旗號的互相致意,不打不相識。然而,從後世影響來看,唐軍輸了!阿拉伯不是沒有東進,而是換了另一種更隱蔽的方式!

    五、攻守易勢的分水嶺

    劍指中亞,這是中原王朝的最後高光時刻,後世再也沒有了!

    而怛羅斯之戰,正是一場宣告中原王朝擴張極限的戰爭。

    從蔥嶺到長安,有萬里之遙,以當時的交通,有著鞭長莫及的無力感。脆弱的河西走廊,也一直暴露在吐蕃人的眼前,隨時有可能被切斷。

    更重要的是,中原王朝對西域經略認知不夠準確。西域不僅是軍事征服的榮耀板,也是流淌黃金的貿易大道,更是交流科技文化的視窗,西域和中亞才是帝國前途!

    然而儒家文明的農業屬性太高,對外來文化吸收度又低,使得西域經略始終沒有達到國家戰略的程度。如果大唐帝國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就不該讓武夫主導西域經略。

    反觀阿拉伯帝國,手握彎刀,重視商貿,也重視文化擴張和同化,還積極借鑑東方文化。這就解釋了中亞和新疆,為什麼會是伊斯蘭文化。

    再看唐帝國幅員遼闊,有許多不是農耕文明能控制的地方,必需要用新的模式來征服!

    如果中原王朝能及時借鑑阿拉伯人,做出經略調整,完成文明轉型,或可有長期征服。可惜,中原王朝上下沒有這個意識,白白浪費大好機會!

    怛羅斯之戰後,中原王朝失去一往無前的氣勢,更失去了歷史性機遇。因為中亞來了另一個大國,不再是大唐帝國獨霸!而這個阿拉伯帝國的征服模式,更適合擴張!

    從此,攻守易勢。中原王朝止步於此,再也不能向前。失去了擴張,也失去了榮光。

    結語: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談不上軍事失敗,可卻失去了歷史性格機遇。

    大唐帝國在儒家文明的束縛下,失去了中亞,開始江河日下,曾經所征服的地方也跟著隨風而去。

  • 6 # 小島知風

    怛羅斯(現今哈薩克塔拉茲市一帶)之戰其實一場唐朝軍隊與大食國(即阿拉伯)軍隊的一場遭遇戰,由於唐軍的西域盟軍臨陣叛變,最終阿拉伯人取得了最後勝利,擊退了唐軍。

    這是阿拉伯人與唐軍數次衝突交戰中唯一一次勝利,所以被阿拉伯人大書特書,實際來說這場戰鬥只是一場遭遇戰,對唐朝和阿拉伯兩國幾乎都沒有產生太大影響。

    怛羅斯之戰背景

    先說一說怛羅斯之戰的時代背景,怛羅斯之戰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即公元751年,當時歐亞大陸三大強國並立,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中國的大唐帝國。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後武功盛極一時,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代更是空前強大,當時唐朝已經完全掌控了西域,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兩大核心統治西域權力機構。

    而阿拉伯人在當時也迅速崛起,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個地區。

    所以在當時的中亞地區,阿拉伯成為了除大唐帝國以外最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阿拉伯人野心逐漸膨脹,企影象東亞伸手,它先後佔領了中亞很多國家,然後企圖聯合吐蕃向中國動手,結果阿拉伯人和吐蕃聯手數次被唐朝的安西都護府擊敗。

    而當時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使正是怛羅斯之戰的唐軍統帥高仙芝。

    怛羅斯之戰起因

    高仙芝由於統率安西都護府軍隊震懾了西域地區,被唐玄宗全權委任負責西域地區事宜,高仙芝便開始有些狂妄自大,肆意斂財。

    天寶九年即公元750年,高仙芝攻滅車師國,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林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就是大唐在中亞的總督。

    因此高仙芝基本已經不把西域各國放在眼裡,後來高仙芝又藉口番國無禮攻滅了石國,俘虜了國王,並在當地燒殺劫掠搜刮錢物,高仙芝向唐玄宗獻俘石國國王等俘虜。

    唐玄宗斬殺石國國王,但是石國王子卻僥倖逃脫,石國王子向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求援,高仙芝得到這一訊息後,他根本就沒把阿拉伯人放在眼裡,於是他決定先下手為強,他主動長途奔襲七百餘里進攻阿拉伯人,最後在怛羅斯與阿拉伯軍隊遭遇展開了戰鬥,也就是著名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城是石國的第二大據點,此時已經被阿拉伯人所控制,因為阿拉伯人早就想對唐朝的安西四鎮發起進攻,所以阿拉伯軍隊集結很快,而高仙芝的部隊由於在西域地區兵力部署比較分散,所以高仙芝的部隊並不多,更多的是依賴西域地區的各部落盟軍支援作戰。

    關於雙方兵力,在歷史上說法不一,但是不管哪種說法都可以確定唐軍實際參戰部隊人數不超過3萬人,而阿拉伯軍隊是在20萬-30萬之間(這個數字應該是誇大,阿拉伯軍隊實際人數應該在3-5萬之間)。

    高仙芝部隊在怛羅斯城下與阿拉伯人對峙到第五天時,上面說過由於高仙芝的貪暴不仁以及狂妄自大,讓西域很多人對他不是很滿意,所以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唐軍,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高仙芝最終僅率千餘人敗逃。

    怛羅斯之戰以阿拉伯人勝利而告終。

    怛羅斯之戰的影響

    雖然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之戰取得勝利,但是對阿拉伯和大唐帝國雙方都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戰後大唐帝國依舊掌控著西域地區控制權,而阿拉伯人終究也沒能誇過中國的邊界,所以來說這場戰爭對雙方以及當時國際格局沒有產生太大影響,更多是一場雙方遭遇戰,唐軍由於軍隊集結不夠以及盟軍的背叛,最終敗退。

    而且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見識到了唐軍的強悍戰鬥力,最終也放棄了與大唐爭雄的想法,主動與大唐講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此後六年裡每年都派遣使者來華朝賀,就說明了這場戰鬥只是一場遭遇戰,並沒有對阿拉伯和大唐帝中國產生太大影響。

    寫在最後

    現代很多人出於各種目的,大肆渲染怛羅斯之戰的影響力,認為唐朝自怛羅斯之戰後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掌控權力,還有很多人認為怛羅斯之戰對中國的技術和文化傳入阿拉伯有著巨大影響,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先說技術和文化的影響,現代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的造紙術和怛羅斯之戰後新疆地區被伊斯蘭化。

    其實這些都是毫無根據的胡扯,造紙術早在怛羅斯之戰前就已經傳入中亞地區,在公元3世紀造紙術就已經傳入伊拉克地區,而早在武則天時代紙張就已經被阿拉伯地區人民廣泛使用,跟怛羅斯之戰毫無任何關係。

    至於中國新疆地區伊斯蘭化更和怛羅斯之戰八竿子扯不著,新疆地區也就是屬於當時的大唐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新疆地區全部伊斯蘭化是始於15世紀末明朝中期才全部伊斯蘭化,而在當時即便是怛羅斯之戰後新疆地區一直都是信奉著漢傳佛教,即使在大唐後期失去了西域控制權,公元808年安西都護府末代大都護郭昕殉國以後,新疆地區也沒有被伊斯蘭化,當時很多突厥政權一直守護著漢傳佛教。

    直到公元950年喀喇汗國統治者薩圖克改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才在新疆地區得到了發展,但是新疆地區的回紇政權依舊信奉漢傳佛教,直到15世紀末明朝中期新疆地區才徹底全部被伊斯蘭化,這時距離怛羅斯之戰已經過去700多年,所以說新疆地區伊斯蘭化和怛羅斯之戰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最後再說一下唐朝是自“安史之亂”以後才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力,當時取代唐朝稱霸西域的是新崛起的吐蕃國,但是吐蕃國自“安史之亂”後就想掌控西域,一直努力了40多年才最終完全取代唐朝掌控西域地區。

    唐朝徹底失去西域地區掌控權是在公元790年北庭都護府被吐蕃攻陷,北庭都護府末代大都護楊襲古被吐蕃聯軍殺害,標誌著唐朝徹底失去了對西域的掌控權,雖然當時安西都護府還在,但是安西都護府在西域地區已經孤木難支。

    公元808年吐蕃再度攻陷安西都護府,末代安西都護府大都護郭昕自殺殉國,才真正標誌著吐蕃國徹底取代唐朝掌控了西域地區。

    所以唐朝失去西域掌控權和怛羅斯之戰也是毫無關係,主要在於內部自身“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國力大幅衰退,失去了對西域地區掌控力,才讓吐蕃人趁虛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區,跟阿拉伯人扯不上半毛錢關係。

    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之戰後主動與唐朝講和,對唐朝態度反而比以前禮敬有加,這說明了阿拉伯人已經放棄了和大唐帝國一較長短的野心,怛羅斯之戰看似唐朝戰敗,實際服軟的卻是阿拉伯人。

    總體來說怛羅斯之戰對阿拉伯和大唐帝國雙方都沒有太大影響,不存在現在很多人自以為的很大影響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中哪位教練職教的超級巨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