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能與時間和解
-
2 # 慎言君
首先,北伐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他們要繼承和恢復的是漢朝的“國家”,而不是偏居一隅的蜀國。如不北伐,就失去了這個合法性基礎。
其次,蜀漢軍政集團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在短短二三十年就有了中國西南這麼一片領土,繼續開疆擴土在這個集團的人看來,並非太過困難的事,也是他們幾代人(當時只兩代人)前赴後繼一以貫之的事業。這是個認識上的慣性。
再次,當時“三分天下”的這三家,仍然處於繼續爭奪的狀態,可以說,每一家都在開疆擴土,彼此針鋒相對(可能吳國進攻之心相對隱晦一些,但也未必沒有),甚至是你死我活。這時,從戰略上看,或許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再加上,姜維這個人,是諸葛亮寄託了大任的物件,他若不對外開戰,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存在合理性都沒有基礎了。
所以,北伐對於國家(集團)和將領個人都是不得不為的。
-
3 # 精衛填
劉備的成都政權自稱“大漢”,自命為東漢的合法繼承者,視魏政權非法篡漢,必欲滅之而後快,亦為蜀漢政權的立國根基和道德責任。
-
4 # 王志毅
諸葛亮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蜀國,資源缺乏,國力弱小。最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一心北伐,興復漢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導致失敗,蜀國滅。這是封建社會君臣綱常的犧牲品。也是強大的魏國統一三國的必然趨勢。
-
5 # 小胖34598
大蓋北伐可以轉移內部矛盾,向日本一樣,建設哪有破壞得到的多。蜀國不試生產專思破壞難怪,人家一攻進蜀國先殺了劉禪全家,打諸葛詹下死手,報仇,十幾二十幾年劫掠,你想魏國會怎樣,不然,劉禪會被嚇的樂不思蜀,對他來說是惡夢。
-
6 # 文螢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尚不成功,姜維為什麼不將蜀國軍隊,由進攻轉為防禦,原因顯然很複雜,個人認為其中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對姜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正名。為什麼呢?因為,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那他自然要顧及自己的名聲,甭管進攻對不對,反正言行、樣都得要做,就是表演也得表演,否則自身名聲受損,利益也必然受損。當然不能因此把姜維看成一個貪圖名聲的小人,實在因為名聲後面的利益太大,誰會傻不拉幾的捨棄?況且他得到諸葛亮的重用,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這是眾人皆知的,是許多人想要而終生不可得的。可能對於很多人,都想要繼承諸葛亮遺志這樣的名號呢!甚至和諸葛亮認識一下,在當時,都是一件讓許多人羨慕的事情。對於姜維來說,已有的寶貝,怎能捨棄?好好呵護還來不及呢。所以,對於姜維來說,管他進攻是對是錯,“進攻”就對了! 第二,姜維是個智商超高的武將,當然知道自己的價值。武將只有在戰場上才是武將,只有遠離廟堂,才是一個有權有勢的將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有在戰場上,武將才可以逍遙自在。所以甭管進攻對不對,只有跑出去“進攻”,自己才有價值,自身價值才能最大化。 第三,自古以來,武將只有在戰爭時期,身價才能最高,才能獲得更多的好處,姜維當然明白。三國鼎立,誰想把誰幹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就大家都先表演起來吧,不得不開戰時再開戰好了。只要遠在戰場,就有無限的權利,就可以向朝廷索取物資。就算不得不開戰的時候,也只有真的開戰了,才有建功立業,名揚千古的時機。好事一樁,為什麼不“進攻”呢? 第四,遠離廟堂,遠離權利中心。雖然姜維是個極其聰明的武將,可是,要搞政治,搞權謀,搞那些虛的東西,與廟堂那些老狐狸相比,姜維還是嫩了點,並不是誰都可以像郭子儀那麼牛X的。對於武將來說,惹不起,但是躲得起,而要躲的理由,最好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由,繼承遺志、興復漢室、保護國家、開疆擴土多高大上的理由啊,同時還可以搞到自己的好處,遠離危險,因此,管他進攻是對是錯,“進攻”就對了!
總之,姜維只要“進攻”就對了,防禦與利益不符。
-
7 # 德馨先生
一,首先要知道,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主動的北伐,是與諸葛亮當初《隆中對》的戰略思想不符的。二,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中明確的戰略意圖是:待天下有變,令一上將率荊州之師,進攻宛、洛;劉備或諸葛亮率益州之師以出秦川。也就是說,是兩路同時出兵,前提還是待天下有變。三,隨著關羽丟失了荊州,劉備又在夷陵之戰敗北,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無法實施,後來的北伐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四,後來的姜維即使把北伐變為防守,益州也是防不住的,因為益州本身的情況決定了,守沒有出路。
-
8 # 老樹時光倒流
蜀國為什麼會滅亡的?這就是諸葛亮、姜維堅持北伐的最好原因了。
丟掉了荊州和劉備伐吳失敗之後,以蜀國一地之力,根本就不能與魏國相抗衡,讓魏國得以穩定下來,就只有更快滅亡,而諸葛亮、姜維的北伐實際就是以攻為守,拒敵於國門,才有可能立於不敗。
國力懸殊,同樣是休養生息,只有令強者更強。蜀漢政權要讓國民上下一心,就必須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為號召,這樣也可以緩和國內的矛盾,況且,歷次北伐對國力損耗並不太大,卻能收到意想中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才得以保住蜀漢政權。
正所謂“緩則生怠”,而官意、民心也很多時候就是如此的,一但怠慢,就很難重拾鬥志的了。況且,讓魏國大軍進入了國門,實力懸殊,只有顧此失彼;蜀國的滅亡就正是因為姜維避禍,不能再興師北伐,以攻代守,反讓司馬氏三路大軍進入蜀地,只有姜維以一己之力和有限之師展開抵抗,終是首尾難顧,蜀國就只有滅亡。
所以說,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就只有進行有計劃的北伐、拒敵於國門才得以保得住蜀漢江山。
-
9 # 鄉村人心中的人文風景
原因有這麼幾點:
1.有先帝遺志
2.有恩師諸葛武侯臨死時的囑託
3.身為三軍統帥不能只固守防禦,收復中原也是姜維自己的意志
4.形勢如此,敵方魏國相對強大
-
10 # 中山柴
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先手很重要,尤其是高手之間,誰執紅先走,都意味著佔領先機,在行棋過程中,為了爭先,甚至不惜犧牲子力。
下棋最忌諱龜縮防守,子力窩在家裡,發揮不出做用,被敵人壓得宛如窩囊廢,對棋手來說,是十分堵心的,如果不能進行突破,迅速開啟封鎖,其結果必然是死路一條。
看當時三國局勢,諸葛亮死後,三國進入了後諸葛亮時代,此時三國局勢很顯然已經明朗化了,北魏國富民強,兵多將廣,糧草豐裕,這是長期穩定的結果。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生靈塗炭,致使曹操哀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經過長期的穩定(此時三國主戰場已由中原南遷至湖襄一帶),中原地區的熟地耕作機制得到了有力的恢復,有了人,就有了糧,而有了糧,又養育了更多的人,國力就這樣升了上來。經過兵荒馬亂的百姓,此時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後,他必然會對新舊兩個時代做對比,他肯定要擁護給了他們幸福生活的新時代,此時,江南西蜀兩路人馬要來破壞成果,他們無疑決不答應。這便是魏國強盛之所在。
再看那對難兄難弟,東吳方面胸無大志,抱殘守缺,一心只想保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能苟延殘喘一天算一天,對西蜀的戰略倡議始終持消極態度。
對於東吳的曖昧,西蜀是非常著急的,這就涉及到本問答所要回答的了,姜維為什麼不像東吳那樣龜縮防守?因為現實不容他去防!西蜀自諸葛亮起,就把克復中原,重興漢室定為終及目標,諸葛亮的戰略是據西川為基業,一旦獲得機會,就伺機而動,進兵中原,然而諸葛亮沒有得到機會,事實上,他根本就得不到這樣的機會,機會早在劉備彝陵之戰前永遠失去了!
諸葛亮的北伐,只是盡人事罷了,他之所以夜不能寐,迫不及待,就是看到了這種趨勢。同時,他也意識到,西蜀的自閉封鎖,固然是很好的天然防護,但也把自己的經濟水平給限制了,而且,即便不限制,你能跟沃野千里廣袤無垠的中原大地相比嗎?根本比不起,打仗打的是後勤,是綜合國力啊。
所以諸葛亮只能寄希望於巧勝了。姜維時代,這種情況愈加突出,此時西蜀若要封閉自保,那無疑就是劉璋再世,駝頭插沙,乖乖等死了。
姜維雖缺乏諸葛亮滴水不漏之機,但他也有高於諸葛亮之處,那就是他的膽量特別大,他敢於冒險,這更注立了他決不可能去做死守西蜀這種蠢事。
姜維謀略失敗死後,魏國剖其屍,發現其膽大如雞卵,足見他的進取性格。
-
11 # 夢迴蘇思達裡
因為姜維也深知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蜀國地處偏遠,人口也不多,防守是防不過來的,只有主動出擊,讓魏國防禦,才能緩解自身的壓力。也就是以守為攻。
-
12 # 柏拉圖之穹2
1、蜀漢實力不行,一直以攻為守,擴大地盤,牽制魏國,如果任魏國一直髮展,必滅亡,這樣還有維持下去的機會,要是正常發展,蜀國必敗。
2、諸葛亮的遺志,匡扶漢室,適當的戰爭,可以團結內部,如果得手,就可以成功,比等待魏國壯大到,不可收拾必輸要好的多,事實證明,魏國不出戰,發展了些年,蜀國實力上已經產生差距了,敗亡是必然的,北伐要是萬一成功了,蜀國地盤擴大就可以翻盤了。
-
13 # 一貳一橙
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恩德,為了蜀漢殫精竭慮,更是連續五次北伐,收復關中,可惜的是付出與回報不相稱,連續七年的北伐,最遠也不過打到了隴山——渭水一帶,不但損害了蜀漢原本就虛弱的元氣,還鬧得內部混亂不已,所獲得的戰果也是少得可憐。
雖然之後有著蔣琬、費禕二十餘年的自保經營,蜀漢恢復了一些,可公元253年,負責北伐事務的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以衛將軍職位加都督內外諸軍事,接過了費禕的軍事大任,連續十一年北伐,一直到蜀漢滅亡,史稱“九伐中原”,比他的恩師諸葛亮還要多將近一半。姜維為什麼違背蔣琬和費禕的治國理念,執意北伐呢?
一、繼承諸葛亮遺志,以攻為守保護漢中前線這一點是蜀漢全體上下的共識,蜀漢山多關險,雖自保有餘卻難免進攻不足,如果一昧自求自保的話很容易影響到士兵的素質和將帥的能力,所以不論是蔣琬、費禕、姜維這些前線大將,朝廷裡對此也並沒有什麼異議,只不過是後期姜維打得太狠,損耗太多才會引起譙周等人的反撲罷了。
在蔣琬執政時期(234年到244年),蜀漢戰略雖然內縮,改主動進攻為被動防禦,可是面對著如狼似虎的曹魏,劉禪也沒有掉以輕心,將蔣琬安排在漢中,讓其自擅其事,期間姜維也有過北伐的行動,但多是虛張聲勢,主要是要嚇嚇曹魏;蔣琬病逝後由費禕主持漢中事務(244年到253年),這時的蜀漢元氣以有所恢復,費禕將軍隊交給姜維,自己坐鎮漢中,期間姜維也打過一些勝仗,但由於費禕的防禦政策,姜維的主攻部隊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戰績,反倒是費禕和王平靠著漢中防禦打贏了興勢大勝,更是直接導致了曹魏執政曹爽的倒臺;到了姜維時期(253年到263年),這十年由於蜀漢朝廷裡有尚書令陳詆的支援,姜維才開始大舉北伐,改變蔣琬、費禕的方針,雖然取得的戰果比之諸葛亮時期要大,可消耗也大,引起了後主和官員的猜忌,把姜維嚇得不敢再回成都,只能坐守在沓中屯田屯糧,保住軍隊兵權。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失敗了,可由於穩紮穩打,所以以弱擊強反倒把強國曹魏給打得只能採取防禦,每次遇到諸葛亮來,曹叡都是煩得頭疼,這點足以印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以及以攻為守戰略的正確。
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所以姜維的北伐前期主要還是貫徹諸葛亮的軍事方針,在保護蜀漢家底的同時出外“打草谷”,讓曹軍疲於奔波,直接影響曹魏的內部發展,事實上,自曹真伐蜀後,曹魏在諸葛亮死後三十年的時間裡,主動出擊的只有兩次:一次就是上面說的曹爽的興勢大敗,另一次就是鄧艾、鍾會的滅蜀,如果不是司馬昭立功心切的迫切和鄧艾偷渡陰平的幸運,蜀漢真未必會成為三國中最先折斷的一足。
二、蔣琬、費禕死後,姜維開始自作主張,拋棄諸葛亮穩紮穩打的策略,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姜維自認為助力強大,能拿下隴右姜維本身是隴右的天水冀縣人,當年馬超作亂涼州的時候,在隴右遇到了不少抵抗,其中就有一個姜敘,同樣是天水冀縣人,可能就是姜維的伯父或者是族伯父,和其父姜囧的哥哥或是族兄。
姜囧在馬超之亂中戰死,此時的姜維應該十四五歲的年紀,考慮到江東淩統十五歲就接手了父親凌操的軍隊出征,姜維很有可能也在這時候接手了其父姜囧的部曲,在平定馬超之亂中,跟隨著伯父姜敘、父親姜囧立下過戰功。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以父囧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衛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將,參本郡軍事。馬超作亂時,所依靠的軍隊一部分來自張魯,一部分來自於羌、氐等少數聯軍,這些軍隊在隴右被楊阜和姜敘等人擊敗後被迫降於曹魏,受制於涼州刺史楊阜的管理之下;馬超之亂後,曹操論功行賞,封了有功勞的隴右將領十一人為列侯,姜敘也是其中之一,之後姜家世守天水,姜敘為撫夷將軍、姜囧為天水功曹、姜維為中郎將,在天水一地有很大的威望;由於姜家在天水的戰績和威望,所以姜維在隴右也有很高的號召力,《三國志》所說他“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為羽翼”的情況確實是真的,姜維是真的能讓羌胡為其賣命。姜維的北伐曾經多次得到羌胡部落的幫助,延熙十年(247年),雍涼羌族部落反叛曹魏,致書投靠蜀漢,姜維率兵和郭淮、夏侯霸相遇於洮西,雙方就爭奪羌族部落而展開大戰,可惜所帶士兵較少沒能穩住戰線,羌族四部一部分被郭淮擊敗平定,另一部分被姜維遷居進漢中繁縣。
此後羌、氐部落接連反叛,但多被郭淮和陳泰平定。羌、氐人地處隴右,民風彪悍,當年董卓的崛起就在於他得到了當地羌人的支援,手下也有不少羌人士兵,後面經過馬超的潼關之戰、夏侯淵虎步關右之後,羌、氐人的實力已被大大削弱。
到姜維時期,他再想利用少數民族的戰力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即使羌、氐部落願意為姜維賣命,可大多也只能做一些侵擾隴右郡縣的偏軍,很難組成一支強大的隴右精銳來作為北伐主力,不像諸葛亮那樣,能組建出一支無當飛軍來。
三、姜維真正能大展拳腳是在費禕死後,他此時已經是知天命之年,以三國平均歲數三四十歲來看,姜維是真的急了由於被蔣琬和費禕剋制了二十多年,姜維是憋了一肚子氣和一身的功夫,所以他在費禕死後三個月就率領數萬大軍進攻南安,最後卻因糧盡而退兵。請注意:這是姜維十幾次作戰中唯一一次因為糧食不足而失敗的,作為跟隨諸葛亮打了七年北伐戰的姜維,他不可能意識不到充足的糧食對於戰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解釋只有一個:姜維是真的急了。
在投降了諸葛亮後,姜維立刻得到了重用,二十七歲就封侯拜將,執掌五千蜀漢精兵的虎步軍,諸葛亮還多次讚賞姜維,賞識位於諸將之上,儼然是諸葛亮在繼馬謖後的內定繼承人;由於蔣琬、費禕的自保戰略,姜維一直無法像諸葛亮那樣率領大軍北伐曹魏,立下不世戰功,這點對於任何以馳騁沙場的武將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到最後姜維還有以刺客暗殺了費禕,奪取軍權後立刻出兵立功的懸案存在;據蜀漢官員郤正所說:姜維此人不貪財、不貪權、不好色、不奢侈,“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是個十分自律簡樸的人,但人生在世哪能無所求,姜維所求的,無非就是在戰場上立功,做蜀漢的擎天之柱罷了。公元228年,姜維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靠了蜀漢,封奉義將軍、當陽亭侯,此時他才二十七歲,按照這樣的推斷:姜維出生於公元201年,到他執掌軍權時(253年)已經五十三歲了,雖然職位是越升越高,可都是有名無實,一直受制於人,他沒有真正打過一場硬仗,沒有真正顯過一次戰場威風。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姜維的戰法,從前期模仿諸葛亮穩紮穩打,以保護蜀漢主力為主,到後期執政十年裡,所打的戰役幾乎都是要和曹魏拼個你死我活,要硬碰硬地打一場,而且戰事十分頻繁,幾乎一年一次。雖然有斬殺徐質,拔河間居民回蜀,殺敵數萬的戰績,可也數次被鄧艾擊敗,引起了蜀地百姓和朝廷的不滿。
後面姜維更改魏延禦敵於外的戰略,無視王平依靠此戰略大敗曹軍的先例,執意採取“斂兵聚谷”的方針,拋棄漢中所有外圍屏障,引敵入漢中全面包圍,全部殲滅,這也足見姜維立功心切,由於在北伐戰事中勝負只能算是持平,再打下去也無法得到更多的戰果,所以他才會選擇誘敵深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曹魏來一次決戰,這一年姜維已經六十歲了,再不努力就真的沒機會了。
姜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為了完成諸葛亮的心願,姜維為蜀漢做出了很多貢獻,就憑他在漢中耗費了二十年的青春,看著蔣琬、費禕自保不出,王平、張翼斬將殺敵,自己官封衛將軍卻只能率著一萬軍隊去打侵擾戰,完全就是大材小用。
可是姜維還是勤勤懇懇地做了下去,毫無怨言,沒有魏延的狂妄、李嚴的謀權,雖說有害死費禕的嫌疑,可他當時已經五十歲了,再不做出一件大功的話,他不但對不起自己一身的本事,更加對不起恩師諸葛亮。所以費禕等人也是有責任,是他們把一個熱血青年給熬成了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白白浪費他二十年的青春,這換成誰都不可能服氣的。
而且姜維也憑著戰績證明了他自己的軍事才能,相比起諸葛亮步步為營,一輩子都無法跨過隴山和渭水,姜維的軍隊已經打到了長城一帶,差點就截斷了曹魏和西域的絲綢之路,可惜的是當時蜀漢內部反戰呼聲日益高漲,南中都督張翼敢在朝堂上公開指責北伐之錯,恩師之子諸葛瞻甚至都想殺掉自己,姜維是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顯,空有報國之心卻無人理解,這是姜維不動人事的短板,但也凸顯出蜀漢政權過於短視的缺點。
-
14 # 明心見性1999
蜀國必需要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諸葛亮出兵也有內部原因,劉備的地盤是搶來的,只有戰爭才可以拉攏全國人民的心,統一思想,就像現在的印度,今天打這個,明天搞那個,好像天下無敵一樣,其實是轉移視線。一致對外
-
15 # 陶然忘機
北伐以守為攻,為了確保蜀漢的生存,諸葛亮和姜維都進行了多次北伐。雖然北伐沒有實現消滅曹魏的根本目標,但是透過不斷的進攻,迫使魏國陷入到防禦的狀態下,從而無法集中大軍來進攻。姜維也是貫徹諸葛亮的攻勢防禦理念,也即透過主動的出擊和騷擾,促使魏國無法集中兵力進攻。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最終依舊無法匡扶漢室,還因為後主劉禪。劉禪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懦弱,就算守住了蜀國,也不能統一天下。諸葛亮也深知,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他以攻為守,因為諸葛亮深知,蜀國地域狹小,很容易被魏國吞併。
-
16 # 東湖聽語
姜維是蜀漢後期最受諸葛亮器重的名將,他踐行了諸葛亮的遺願,深謀遠慮,深知蜀漢內部關係的複雜,只有一致對外,把國家的重心放在北伐上,才能使大家團結起來,所以,北伐是政治必須。再者,蜀漢作為三國時期地盤最小的國家,資源有限,北伐也是強國的途經之一,諸葛亮去逝後,姜維作為“外來戶”,如不北伐就無法掌握軍隊,沒有軍隊也就無法在蜀漢立足。當然,姜維本身就是和諸葛亮一樣的人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個人品德無可挑剔、理想主義色彩濃厚,最後也導致北伐在失敗中落幕。
-
1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在去世前託孤於諸葛亮,軍政大事一律交於諸葛亮處理,僅僅5年後,諸葛亮就彌補了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的極大損失,平定南方,解除內部威脅,結盟孫權,解除外部威脅,於公元228年開始了歷時6年的5次北伐,終於病死在了北伐的軍中,結束了諸葛亮時代的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北伐很是消停了一段時間,不是因為停止了北伐,而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北伐辦法,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終其一生沒有大規模北伐,蔣琬之後是費禕當政,同樣是不願意北伐,甚至大力打壓姜維北伐,每次給姜維的人馬不超過一萬人,根本起不到作用。
諸葛亮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真正掌握了兵權,才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姜維前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總成績是:大勝2次,小勝3次,平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總的來說,姜維北伐成績還算行,勝多敗少,但是姜維11次北伐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為何要一心一意北伐,而不願意放棄北伐,轉為防守呢?
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他們的共同點就是:
1、北伐是蜀漢基本國策,不容更改。
劉備北伐這是劉備時代就制定的蜀漢國策,不是諸葛亮和姜維能更改的,諸葛亮在出師中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意思就是說:劉備創立的事業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現在天下分成三個國家。那麼劉備的事業是什麼?就是統一天下,統一天下就要北伐,不主動進攻曹魏北伐,如何統一天下?這是蜀漢政權存在的法理,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和姜維都無權更改,不僅他們,而且連皇帝劉禪也是一心支援北伐,想必劉備在世時,已經多次教育過了。
諸葛亮北伐當年蔣琬沒有北伐動作時,劉禪還親自下詔給蔣琬,催促他北伐,蔣琬因為不合理的北伐部署而放棄,費禕當政時,姜維還能夠率領一萬人以下的軍隊北伐,根本原因就是劉禪支援,劉禪要是不支援北伐的話,姜維連幾千人也沒有,執政的費禕是反對北伐的,這就是因為劉禪支援的原因。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還說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2、北伐能夠增強蜀漢政權的凝聚力。
姜維對外戰爭能夠增強一個政權的凝聚力,這是不用懷疑,歷史上經常就用這樣的事情,利用對外戰爭轉移內部矛盾,蜀漢是外來政權,管理著人口龐大的本地人,如果不用戰爭來轉移矛盾,增強凝聚力,用不了幾年,本地人就會奪了外地人的權力,這是一定的。
相比於東吳和曹魏激烈的內部權力鬥爭,蜀漢算是三國時期內部鬥爭最平和的國家了,看看東吳權臣與皇族的殺戮,走馬觀花般殘酷,還有曹魏司馬代魏的過程,一次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就殺了曹爽三族及親信五千多人,就知道蜀漢算是管理得最好的政權了,而北伐就是原因之一。
3、最好防守就是進攻。
蜀漢與曹魏實力相差很遠,如果任雙方發展,蜀漢是永遠也比不過曹魏的發展,與其比發展,坐等曹魏來攻打蜀漢,不如主動出擊,騷擾曹魏,消耗他們的實力,伺機尋找勝利的機會,希望總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姜維再說了,要想防守好,最好的防守就是不斷地進攻,不斷地在進攻中尋找到曹魏的破綻,說不定還能有所發展,諸葛亮和姜維其實都有這樣的心態。
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也有不同點,他們的不同點就是:
諸葛亮北伐是牢牢掌握朝廷大權的,他的北伐代表了整個蜀漢的意志,沒有人敢反對,但姜維不同,姜維北伐,是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包括諸葛亮兒子諸葛瞻都反對北伐,只有一個尚書令陳祇和劉禪支援姜維,姜維在朝廷中也時時受到迫害,諸葛瞻甚至和宦官黃皓以及朝中重臣聯合起來反對姜維,想奪了姜維的兵權,換閻宇出任大將軍。
姜維當然不想被替換,只有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把兵權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保命,和繼續未完的事業,到最後,姜維都不敢在朝中,而是帶著軍隊逃到沓中屯田,以躲避政治迫害,都到了這個地步,姜維當然不敢放棄北伐。
再說了,姜維北伐期間是曹魏內部權力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比如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和曹爽爭權,還有淮三叛,反對司馬家專權的戰爭,曹魏內部越亂,對於姜維北伐來說,機會越高,有機會當然要試了,所以姜維不願意放棄北伐。
姜維殉國就連把主動進攻改成防禦,姜維都不敢,為何不敢?因為防禦就是防守,不需要主動進攻了,而姜維是大將軍,既然蜀軍不需要主動進攻,姜維也就沒有必要待在前線,漢中前線可是有漢中都督管理的,不需要姜維這個大將軍來管,姜維當然不敢回前線了,所以也就不敢防禦。
再說了,防禦也不是姜維的性格,姜維是繼承諸葛亮北伐遺志最堅決、最努力、最拼搏的人,沒有之一,連諸葛亮兒子都做不到,姜維能做到,並且不顧個人生死,哪怕是蜀漢滅亡,姜維都想著一心為蜀漢復國,哪怕自己的頂頭上司皇帝劉禪都投降了,姜維都不放棄,也要放手做最後一搏,最終以死殉國,證明了自己的赤膽忠心。
-
18 # 撲天雕的美好生活
關於諸葛亮的北伐,一直以來就爭議頗大,至於姜維北伐就更不被理解了。但是凡事存在即有道理,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我們從內外兩方面分析一下。蜀國內部,諸葛亮死後,先後是蔣琬費禕執政,無論蔣琬還是費禕,都是文官出身,沒怎麼參與戰事,而且發展理念也是休養生息,姜維作為位居蔣費之後的人物,加上自己是魏降將,本就不受信任,此時又政見不同,被排擠也是正常,除了攤攤手無可奈何也沒有其他辦法。後來熬死了蔣琬,費禕接著也被刺殺(有沒有可能就是姜維指使的郭循?這個人是姜維的同鄉,被姜維俘虜,不但沒殺反而把他收到帳下。而且因為姜維力薦竟然就坐到了蜀漢左將軍)姜維執掌大權,開始了瘋狂的北伐。姜維明白,只有建功立業才能成就一番地位,治國不是他的強項,但是征伐卻是他擅長的,況且北伐是先帝和丞相遺願,沒什麼好否定的。從外部環境看,當時的魏國正處在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爭權的關鍵時期,無暇他顧。這對於蜀國來說是個極好的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劉,一旦曹魏政權穩定,一定會出擊蜀國,蜀弱魏強,守是守不住的。蜀國也只能走趁你病要你命這一條路了,兔子搏鷹,所以姜維決定殊死一搏。後來蜀國滅亡,姜維也投降了鍾會,但是姜維還不甘心就此罷手,於是勸說鍾會自立為王。最後事情敗露,姜維和鍾會二人都被殺死。無論怎麼說,我都敬佩姜維是條漢子,沒有辜負丞相一番栽培,挺悲壯的。
-
19 # 使用者9996734096750
以進攻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權利,只有進攻他有用,如果防禦姜維只有下課了去家裡哄婆娘,處境和想法跟諸葛亮差不多
回覆列表
姜維是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傳說中諸葛亮的徒弟,繼承武侯遺志,堅持北伐。姜維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甚至打出來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可見姜維強大的軍事才能,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姜維也個很大缺點。這個缺點也導致他只懂進不懂守。
姜維的用兵風格和諸葛亮截然不同,力求畢其功於一役的姜維用兵是非常大膽冒險的。譬如姜維取得洮西大捷以後,張翼曾勸說姜維見好就收,否則這可能會毀掉這次大勝利,可是姜維卻說張翼的勸說是“為蛇畫足”,堅持追殺王經,包圍狄道城。
貪功冒進的性格導致其在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前提下,還不退守,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