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短閱讀之家
-
2 # 優Ki醬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但是,努爾哈赤原約諾米納率兵會攻圖倫城,而諾米納背約不赴。尼堪外蘭又預知訊息,攜帶妻子離開圖倫城,逃至甲版城。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後勝利而歸。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
然而,先前背盟的薩爾滸城主諾米納見尼堪外蘭有明朝做靠山,勢力較強,便偷偷地給尼堪外蘭洩露了風聲,尼堪外蘭聞風輾轉逃往撫順附近的鵝爾渾城。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不久,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約同努爾哈赤會攻巴爾達城,努爾哈赤深知機會來了,便佯許盟約。戰前,努爾哈赤請諾米納先攻,米納不從。這時,努爾哈赤便使用預定之計,輕而易舉地除掉了諾米納。
隨著勢力的逐漸擴大,努爾哈赤的名號亦逐步從“聰睿貝勒”發展至“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再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尊號“昆都倫汗”。而明朝對努爾哈赤的野心渾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其“唯命是從”。 努爾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對於早年來投、率軍征戰、盡忠效勞的“開國元勳”,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裡、扈爾漢、安費揚古等“五大臣”及楊古利、冷格里等人,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當這些功臣出了差錯時,他著重指出“貧時得鐵,猶勝於金”,常以其功而從輕處治。努爾哈赤招徠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說道著裡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努爾哈赤七大恨了,同學們是不好是看到這個會感到奇怪何為七大恨?別走開,下面就說說“七大恨”。
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後人此後繼續征戰,最終進入中原,統一了中國。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結束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把戰略重點從原先統一女真諸部轉移到反明上。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公開宣佈“七大恨”,起兵反明。“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
3 # 南柯三境
後金反明檄文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原文: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中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中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中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
4 # 原來三條溪
“七大恨”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釋出的討明檄文,擱到現代的話就是宣戰書。天命三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古代打仗都講究師出有名,打仗之前必發表一篇戰鬥檄文,以表明自己立場,說自己一方是正義的,而對方殘暴不仁,我們去打對方就是為了解救對百姓與水深火熱之中。像三國陳琳起草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像駱賓王起草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像曾國藩起草的《討粵匪檄》等都因為文采斐然,氣勢磅礴,激勵當時的軍隊。
努爾哈赤“七大恨”主要是一、團結滿族各百姓奮勇戰鬥,凝聚人心:二、表明自己起兵的合法性;三、爭取蒙古等周圍政權的支援,取得政權的正統地位。
七大恨現代解釋: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後金反明檄文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選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原文: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中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中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1]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中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
5 # 雲暮兮澤
《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5中記述的“七大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七大恨”榜文
-
6 # 育人不倦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選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原文:“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中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中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1]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中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
7 # 閱讀資訊箱
哪七大恨呢?咱們刪繁就簡,把那些廢話都去掉——
一、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四、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五、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六、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七、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
8 # 柏柏7737470
《討滿檄文》。
昔我皇祖黃帝軒轅氏,與炎皇同出於少典之裔,實建國於茲土。上法乾坤,乃作冠帶弧矢之利,以威不庭,南翦蚩尤,北逐葷粥,封國萬區,九有九截。少昊、高陽繼之,至於唐虞,分北三苗,海隅蒼生,莫不循化。夏商之世,王威不遠,亦能保我子孫黎民,不失舊服。自周公兼夷狄,定九宇,四海之內,提封萬里,旅獒肅慎,無敢不若。衰周板蕩,始有赤狄白狄九州陸渾之戎,交捽諸夏,夷言被髮,瀆亂華俗,部落聚居,勝兵稀疏,亦財比於癬疥。
秦始皇帝奄有海內,乃命上將,驅而致之河湟之外,始築長城以阻匈奴。中夏清明,秦功為大皇。漢肇興,則有平城之役。孝武赫然,銳意北伐,終絕大漠,勒石紀功於狼居胥之山,三世載德,威憚旁達。日逐呼韓邪單于,南向奔命,願為臣妾。迄於新都季漢之世,胡胙世衰,邊庭少事。
晉道陵夷,授權降虜,劉元海、石勒之徒,憑藉晉威,乘時僭盜,則我中華之疆土,自是幅裂。五胡麋聚,甲覆乙起,江左建國,不出荊揚。然猶西殛姚泓,東誅慕容。徒以燕冀未靖,又資拓跋。崔浩魏收,騰其奸言,明朔方之族,出於黃帝,奸人王通,夏以《元經》張虜,乃雲黎民懷戎,三才不捨。由是言之,非虜之能盜我中華,顧華人之耽於媚虜也。
天誘其衷,唐室受命,西戎突厥鹹服其辜。以中原之地,久陷索虜,任用將帥,胡漢雜糅,卒有安史之變。延及朱梁,沙陀內寇,石晉劉漢,世載其兇。宋承百王之末,疆域削迫,燕雲諸州,淪於契丹。金源繼逆,播遷南服。遂啟蒙古,宰割赤縣,則我中華始丠墟為亡國。以民志未攜,能貴其種,韓宋天完,扶義伐罪,卒統一於朱氏,衣冠禮樂,鹹復其初。雖疆域之廣,不逮漢家,撻伐所及,遠逾宋氏。辨章種族,嚴於有唐,九邊分衛,廀候相屬。衛虜不能肆其毒,蒙古不能播其氛。邊防之嚴,趣重西北。蕞爾東胡,曾不介意。乃使建虜雉兔,竄伏於其間,薦食瀋陽,侵及關內,盜竊神器,流毒於中華者數十年。
逆胡愛新覺羅氏者,女真遺醜,櫱芽東垂,蒙魚為皮,使犬逐鹿。自以朱果之祥,發於神鳥,誘惑諸夷,肆其蠶食。昔在明室萬曆之初,跳梁作賊,父子就誅,兇嗣奴兒哈赤,長惡不悛,世濟其逆。我中華念其瞢愚,不忍盡戮,因夷治夷,疆以戎索,有龍虎將軍之命。奴酋背誕忘德,恣其虐饕,職貢無時,東珠不入,盜我邊部,旁及葉赫尼堪外蘭諸部,將率群醜,黃衣稱帝。其?子皇太極因襲便利,入據全遼。我中華亦有流寇之難,討伐不時,將帥亟易,遂得使虜窮兇極惡,肆其馳突,外劫北韓,內圍京邑,稔惡盈貫,亦隕其命。屬以流寇犯闕,思宗上賓,多爾袞福臨父子,假稱義師,欲盜中夏。
又爾滿洲胡人,受我華之卵育者二百餘年,尺布粒粟,何非資於我大國。爾自伏念,食土之毛,不懷報德,反為寇仇,而與我大兵抗……爾若忘我漢德,爾惡不悛,爾胡人之歸化於漢土者,乃蹀足謦欬,與外胡響應,大明軍則大選將士,深入爾阻,犁爾庭,掃爾閭,絕爾種族,築爾屍以為京觀。如律令佈告天下,訖於滿洲胡人極北通古斯之域。
是所深望於大明父老兄弟,戮力共進,相與同仇,還我邦基,雪中國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
9 # 青年史學家
“七大恨”是努爾哈赤藉以反對明朝統治,增加自己起兵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宣示,其內容包括:
第一恨:明軍無故在東北邊疆興兵起禍,以至其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被殺,最後他迫不得已靠祖父、父親留下來的十三副遺甲起兵;第二恨:明朝違背與建州女真之間的約定,發兵東北,在建州女真和葉赫族之間的鬥爭中站在葉赫一邊。第三恨係指明朝違背與建州之間的約定,指責建州擅殺採參挖礦的漢民。第四恨指的是明朝遣兵支援葉赫將原本準備許配給努爾哈赤的女人轉嫁給蒙古。第五恨指的是明朝出兵,不許建州人耕田種地,不允許其收穫,第六恨指的是明朝皇帝聽取葉赫讒言,背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明朝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佔據的哈達地區。
綜上七大恨,每一條無不是充滿著對明朝的恨,對明朝皇帝的恨,對明朝大臣的恨。努爾哈赤想以自己和建州部落的一些深刻的屈辱的經歷和體會來激勵大家,奮勇殺敵。“七大恨”相當於努爾哈赤的政治動員書,也的確起到了他所想的效果,“七大恨”公佈後的第二天,努爾哈赤就率領步騎兩萬人攻打撫順,隊伍士氣高昂,最終攻下撫順。
不過努爾哈赤的所謂“七大恨”的內容有些不過是老調重彈,有些只是他自己的恨,當時的金兵之所以能夠在東北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與明軍的鬆弛,缺乏戰鬥力有很大關係。明軍號稱在遼東有十萬人,實際上不過只有三四萬人,而且軍備長期不修,面對女真的挑釁也是步步後退。
-
10 # 季我努學社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薪賓縣)舉行登極大典,自稱“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定國號為後金,建元天命,隱喻有天命所歸的意思。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明朝立刻感到這是一大威脅,於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限制,例如利用葉赫部干擾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停止貿易,挑起邊界糾紛等。
(七大恨原文)
天命三年,即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敘我起兵之由,明我奉天之意”,莊嚴向全軍宣讀“七大恨”,對天發誓:發軍徵明,自此與明廷誓不兩立!第一恨為明軍“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第二恨是明朝違背誓言,“遣兵出邊,護衛葉赫”。第三恨系明臣背誓,指責建州擅殺出邊採參挖礦的漢民,逼令建州送獻十人斬於邊上。第四恨,乃明朝“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使葉赫將其許聘與努爾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轉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驅逐居住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耕田種穀的女真,“不容收穫”。第六恨為明帝聽取葉赫讒言,遣人持函,“備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併吞的哈達地區。
(努爾哈赤)
“七大恨”闡述了後金的“起兵之由”,表明了其“奉天之意”,不僅是告天告民的誓言,更是一篇出師的檄文、與明朝公開決裂的宣戰書。在清入關前歷次與明朝的重大戰爭中,努爾哈赤、皇太極乃至多爾袞,都曾以“七大恨”告天示民,激勵士氣。然而在《明神宗實錄》中,山東巡撫使王雅量則認為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的真實用意不過是為實現個人野心而借題發揮的種種藉口,只不過是為他主動挑起戰爭找一個看似恰當的理由,藉由此挑起女真人的民族情緒。
但是不管怎麼說,“七大恨”的提出,是明清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是後金對明公開決裂的一面旗幟,此後,後金一舉攻佔了撫順、清河諸城。天命四年薩爾滸一戰,努爾哈赤大敗明朝四路合圍之兵,大獲全勝。明清關係從此改變,後金開始由守轉攻,兩年後連克遼陽和瀋陽,佔領大片疆域,為問鼎中原打下了基礎。
-
11 # 笑看風雲在際
努爾哈赤的全名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明清朝古裝劇中經常能夠聽到。努爾哈赤是清太祖,清朝的開國皇帝。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講究名正言順,有了能夠上臺面的理由辦起事情來才能夠讓別人信服。而努爾哈赤當初出兵反明的理由是“七大恨”。七大恨具體內容如下。
一恨:明朝無故殺父。努爾哈赤的祖上早在朱棣在任時就歸附了明朝,並且也算是忠心耿耿,並沒有要謀反的意思。但是在一次戰亂中沒有來由地就被殺害了。
二恨:明朝偏袒葉赫。在那個時候各部之間早已有協議,在邊界上立碑,如果有人越界就要被處死。後來南關、哈達等九部聯合攻打建州,明朝作為老大哥沒有出來主持公道和勸架。最後建州贏了,明朝在這時出面責備建州擅自出兵。
三恨:明朝不遵守界碑協議。當初的界碑協議規定,明朝人如果私自越界可以殺之。後來在邊境的很多明朝人私自越界去採摘人參等藥材,努爾哈赤上奏無果之後將其殺之,但是被明朝責怪,還殺害了派去送禮的人。
四恨:明朝不公。努爾哈赤和葉赫不合,明朝不但不出面調節,還贊助葉赫,明朝的態度不就很明顯了嘛。
五恨:失妻之痛。葉赫老女原本合努爾哈赤有婚約,但是就在二人成親前不久,葉赫部把葉赫老女嫁給了蒙古部。明朝偏袒葉赫,便不出面處理。
六恨:土地被明朝所佔。建州的莊稼馬上就可以收穫的時候,明朝侵佔了建州的30裡地,其中耕地無數,使得建州顆粒無收,而且建州的許多房屋還被燒燬。
七恨:明朝使者作惡。明朝派遣的使者在建州作威作福,使得建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七大恨便是努爾哈赤出征最有力的誓師,提高了士氣。
-
12 # 五味社
自古征戰,起兵的一方都會發布討賊檄文,既能師出有名,又能鼓舞士氣。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正式拉開後金與明朝的戰爭。
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主要內容為:明朝無故殺祖父與父親,明朝偏袒葉赫等部欺壓建州女真,明朝官員在建州作威作福,明朝支援葉赫將許諾嫁給努爾哈赤的女人轉嫁蒙古,明朝驅趕邊境的建州百姓並毀其房,明朝支援葉赫與建州作戰,明朝要努爾哈赤賠償所殺越境之人屬違約。
努爾哈赤所發“七大恨”原告在誓師完後便已焚燬,皇太極入關作戰時曾釋出檄文,其中重述努爾哈赤的討明“七大恨”,先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
13 # 南方鵬
努爾哈赤25歲時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經過多年爭戰,基本統一女真各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兩年後,整頓軍備已久的後金起兵反明,頒佈討明檄文,主要內容就是七大恨。
檄文用於號召己方,聲討敵人,是戰鬥性極強的批判性文章。七大恨存世有多個版本,據後人考證,認為天聰四年後金政權頒佈的榜文留存至今的原件中所記七大恨內容,最接近本來面日,而其他各種經過滿清統治者修訂整理的史料文獻中的記載,都有被滿清篡改過的嫌疑。
-
14 # 楊角風發作
明朝初期,女真一族分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跟明朝交往密切,受到明朝的支援。到了明朝後期,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使用十三副鎧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國號金,史稱後金,兩年後,釋出“七大恨”,誓師伐明,拉開了跟明朝全面戰爭的序幕……
那麼努爾哈赤釋出的“七大恨”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呢?
1618年正月的一個清晨,天空懸月未消,東方晨日已升,一位雙眼充滿仇恨且全副武裝的男子,注視著前方將士,拔劍怒指南方:“汝等勿疑,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
既然要打仗,師出有名才是根本,最好是天意所為:
“有青黃二色氣,直貫月中。此光約寬二尺,月之上約長三丈,月之下約丈餘。”
這就是努爾哈赤所謂的天意,當時的女真族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歷史悠久,曾經盛行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像印第安人對巫師的稱呼,就是“shamman”,翻譯一下,就是薩滿。
該教傳到中國,主要在北方,比如金朝的完顏希尹,就是因為天賦異稟、通曉巫術,在金國被奉為大薩滿:
“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便如神。”
到了女真這裡,薩滿是可以驅邪治病、消災除難、占卜預言、祈求豐收的,甚至結婚、生子、起名都需要薩滿來主持。薩滿教崇尚“天”,認為天神主宰了世間一切,所以會透過天象來指引眾人。
所以,努爾哈赤每次出征之前,和得勝回師都會祭天,向天神表達崇高的謝意。在進攻明朝之前,努爾哈赤曾經進攻烏拉部:
“忽見東南有氣,藍白二色,直衝兀喇城北。”
兀喇城就是烏拉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次異常天象,結果努爾哈赤大獲全勝,得勝而歸。而這次打算進攻明朝,再次出現了“有青黃二色氣”,此徵兆在他看來是大吉。
但光有天意還不行,還需要激發一下眾人的怒氣:
“朕與大明國成釁,有七大惱恨,此外小岔難列舉矣,今欲徵大明。”
關於努爾哈赤“七大恨”版本,一共有三個,分別是《天聰四年告諭》版、《滿洲實錄》版和《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版。但是三個版本的內容相基本同,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到底是哪七恨,讓努爾哈赤憤而伐明?
第一恨,殺祖父殺父之仇: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他的祖父和父親在明國禁邊,是寸土不擾,一草不折,秋毫未犯,但是明朝呢,無故生事,硬是越過“邊境”殺害了祖父和父親。
實際上這所謂的第一恨是一樁懸案,當時明朝任命王杲為建州右衛都指揮使。但是這個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後朝廷出兵征討他,他死後,他兒子阿臺佔據古勒城繼續抗爭。當時的努爾哈赤父親和祖父奉命跟李成梁的明軍一起進攻古勒城。
戰鬥最後,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一個被燒死,一個被明軍誤傷,至於是不是陰謀陷害,已經無從得知。
或許明朝朝廷出於同情,畢竟他們是為大明所犧牲,任命努爾哈赤為建州衛代理司令官。這才使得努爾哈赤有了統一女真,統一蒙古的資本,他的霸業也從這裡開始。
但實際上,努爾哈赤父親和祖父死亡於1583年,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是1618年,中間隔了整整35年。如果真的有殺父之仇,跟明朝不共戴天,為什麼當初會接受明朝任命,為什麼等到知情人都差不多死光了,才想起來報仇?
第二恨,偏袒他族,欺壓建州女真之仇: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雖然明朝跟自己有殺父之仇,但是本著和平共處原則,他沒有怪罪。可惜明朝得寸進尺,竟然幫助葉赫、哈達等女真族,對別人進攻建州女真坐視不管。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
實際上是努爾哈赤四處侵略,欺壓弱小,其他部落忍無可忍,聯合起來進攻努爾哈赤。卻怪罪明朝沒有出兵保護他,幸虧上天保佑,這才打退了其他部落。
努爾哈赤為什麼不仔細反思一下,如果不是他自己肆意挑釁,為什麼其他部落會聯合起來進攻他呢?更過分的是,你不恨自己,不恨別人,偏偏恨一個躺著也中槍的明朝?
難道是怪明朝沒有提前進攻努爾哈赤,阻止他的侵略行為?
第三恨,強令遣返罪犯之仇: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他們跟明朝劃定的有疆域範圍,可是明朝人總是越境,有采參的,有過路的,有打獵的,他們這屬於侵略,於是殺了他們。可是明朝朝廷竟然向我們“勒要十夷償命”,這不是明晃晃的侵略嗎?
天吶,努爾哈赤真是人才,在他還沒有起兵之前,還在年年給大明朝寫工作總結的時候,他就夥同遼陽副將吳希漢,私自立了一塊界碑:
“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
在明朝地界明目張膽劃勢力範圍,殺了人還不肯償命,這不就是流氓行為嗎?
而明朝沒有發兵進攻,僅僅是索要罪犯,如果這都能激起仇恨,那麼努爾哈赤你是鬥雞嗎?
第四恨,葉赫老女轉嫁蒙古之仇: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葉赫族本來把一女子聘給努爾哈赤,結果由於明朝的干涉,導致該女子轉嫁了蒙古,這是奪妻之仇。
這個仇恨更是來的莫名其妙,為什麼葉赫女子從妙齡硬拖成了三十多歲的老女,轉嫁蒙古?
這個北關老女也叫葉赫布寨之女,她的哥哥是布揚古貝勒。努爾哈赤本來和葉赫有婚約,結果翻臉不認人,為了利益進攻人家,殺害了女子的父親。這還不算,人家兒子要父親屍體,努爾哈赤喪心病狂,把屍體砍成兩半,還了一半給人家。
但凡是一個有血性的人,這殺父之仇如何不報,沒把這個列為葉赫一族“一大恨”就不錯了,即使這樣也是忌憚努爾哈赤,硬生生把年輕女子拖成了老女。
而且,這事跟明朝沒有半毛錢關係,就因為明朝朝廷同情葉赫一族,就招致仇恨,這努爾哈赤的恨點有點低啊。
第五恨,惡意驅趕之仇: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他們建州女真世世代代在柴河、三岔、撫安三處生活,結果明朝惡意驅逐。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
實際上此三處隸屬哈達轄區,歷來是明朝疆土,努爾哈赤這個流氓團伙四處侵略,把這塊佔為己有。明朝朝廷當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必然發兵前來阻止,結果又成了一大恨。
第六恨,替葉赫侮辱建州女真: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邊外的葉赫是有罪的,結果明朝聽信他的讒言,竟然遣人來責備我們,而且用盡了不善之語,羞惡我努爾哈赤!
這個其實跟第二恨和第四恨有重複,說到底還是怪罪明朝向著葉赫一族,對建州女真一族的侵略行為進行了譴責和干涉。
這個不用解釋了,明朝作為天下主宰,面對不公的地方必然要糾正,這正是朝廷履行義務的正常行為。如果努爾哈赤遵紀守法,安分守己,又怎麼會招致朝廷的譴責,何恨之有?
第七恨,明朝派人到建州之仇:實際上第七恨有點濫竽充數,有好幾個版本,兩個實錄中說的是滅葉赫是天意,結果明朝硬是逆天而行,阻礙努爾哈赤替天行道,所以這也是一恨,另外一個版本則說的是:
“明朝遼東政府派蕭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這是啥意思,明朝正常派官員過來監管建州,何恨之有?
後來估計努爾哈赤也覺得這條實在是算不上一恨,想了想又刪掉了,再次找了一個明朝幫助葉赫一族的事充當一恨。
“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覺無事生事,後各本皆刪此條,而析別條以足其數。”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為了所謂的師出有名,除了利用天象異常以外,也是絞盡腦汁,羅列明朝的罪狀,尋找藉口,而這些藉口,除了第一條尚有爭議以外,其他的都是無中生有、偷樑換柱、強詞奪理!
但,即使努爾哈赤收集齊了“七顆龍珠”,即使他也找到了所謂的“天象”,他還是無力跟大明朝抗爭的。可惜,歷史不會重演,大明朝也已經進入到了暮年,天災不斷,加上內鬥頻繁,又趕上了李自成起義,最終給了滿清機會,問鼎了中原。七大恨,就是一個披著狼皮的謊言!
回覆列表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相當於現代的宣戰書,內容無非是為自己攻擊中原王朝尋找仇恨和理由,作用對內是用仇恨凝聚人心士氣,對外則是爭取蒙古等政權的支援,爭取自己入主中原的正統地位。
公元1618年,明朝萬曆四十六年,清朝的天命三年。這一年正月,努爾哈赤對部下的王公大臣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這篇戰書,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
第一,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第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聯合國際反動勢力欺侮我們。
第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勢力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干涉中國的司法權力。
第四,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干涉中國內政。
第五,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第六,明朝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第七,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欺壓中國百姓。
在站滿族的立場上,明朝是大國欺侮小國,這樣一篇討明檄文。對於當時的滿族八旗將士,均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也進一步堅定並提高了反明之決心。
皇帝自稱天子。天無二日,古人對正朔極其重視,努爾哈赤建國立號,本來已經直接挑戰了明朝的正統地位,又以“七大恨”告天,相當於現代的正式宣戰。至此,明朝已經不能“剿撫並用”,只能毫不妥協地戰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