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日讀史
-
2 # 俏皮主任
當時大唐已經國破家亡了,長安丟失,國土淪喪,所有人的忍耐都已經到達一個臨界點,而這這個臨界點正好是楊貴妃,楊國忠,這個時候已經老糊塗了唐玄宗也總算清醒了一把,丟車保帥,否者遭殃的是他自己!
-
3 # 王榮聯1
可怕的“安史之亂”,一下子就把“開元盛世”捅了個大窟窿,唐玄宗李隆基只好攜手楊貴妃一行人撤離長安城,向西逃竄。目的只有一個,避開戰亂,以防萬一。那麼,在西逃途中其他人均安然無恙,為何唯獨楊貴妃的小命不保了呢?因為楊貴妃遭到隨軍官兵異口同聲的炮轟,矛頭一致對準楊貴妃,稱安史之亂的根源在楊貴妃身上,禍起安史之亂的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兄。不殺楊貴妃,不足以平民憤。這幫隨軍官兵們還威脅皇帝李隆基,不殺楊貴妃,大家就賴著不走。於是為了自保性命,無奈之下的李隆基只好同意大家的意見,在陝西馬嵬坡要了楊貴妃的小命。可見,在生死關頭是李隆基交出楊貴妃,去充當政治祭臺上的犧牲品,什麼大唐藝術史上的生死戀,什麼恩愛情侶、藝術絕配,一切都成了騙人的鬼話!難道不是嗎?!
-
4 # 星耀歷史
話說解決掉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之後,將士們還感覺意猶未盡,因為大家知道楊貴妃不死,以後可能被秋後算賬,死的或許就是他們,所以就一起盤桓在驛門外,和皇帝對峙著,不肯離開。 此時,李隆基也意識到了點什麼,於是又讓高力士去問話,瞭解將士們不願走的深層原因,以便儘快解決問題。
“楊國忠謀反被誅以謝天下(原本楊國忠與胡人謀反也是“莫須有”罪名而已),作為反革命親屬的楊貴妃也已經不適合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為了社稷忍痛割愛,處死楊貴妃,這也是大家的一致要求。”陳玄禮不亢不卑地答道。
“大家少安毋躁,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我會給大家一個交待的。”李隆基尷尬地對大夥說,估計也是用了一個“拖字訣”。
然後昏君臉色陰鬱地又入驛站,拄著柺杖側首而立,落落寡合很不爽的樣子,看來這幫狗崽子是立心要和朕過不去了,朕千辛萬苦才和楊美人走在一起情比金堅,甜美日子還沒有過夠,你們就要索了俺的心肝寶貝的命,眼裡還有我這個一國之君嗎?這不是反了嗎?你們的行為和安祿山有什麼兩樣?這事絕對沒門,除非是我死了,李隆基越想越氣,到了最後腦子是一片空白,思維短路,無法決策任何事情。
不過事情到了這般田地,想拖也是拖不住了。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參軍韋諤(韋見素兒子)上前勸道:“現在是群情鼎沸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稍有不慎就會殃及池魚玉石俱焚,安危繫於一線,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還是希望陛下明斷為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想和稀泥博僥倖已經不行了。”這廝不知是為大夥的安危著想還是為自己的幾兩命豁出去了,反正一邊勸說著一邊不斷地跪下叩頭,頭碰地“膨膨”作響,以至血流如注。
即使是有人死諫,似乎李隆基那顆忠於愛情的心也沒半點動搖的樣子,難怪後世的文學藝術都連篇累牘地歌頌李楊的“至死不渝”的愛情,果然也不是空穴來風,至少此時的李隆基頂著“地雷陣”為親密愛人扛著,也算是一種明證了,做皇帝做到這個份上,也算不是“薄情郎”啦。
“朕就不明白,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一直陪伴朕,也不曾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會謀反呢?一人做事一人當,這和她一點關係也沒有嘛。”李隆基好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好像是對高力士說話,反正是十分迷茫的款式,也不知是不是在詐傻扮蒙。
“貴妃誠無罪,關鍵是將士們已經把楊國忠給千刀萬剮了,而貴妃還能優哉遊哉地侍奉陛下,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說不定哪天她一個枕頭風讓你秋後算帳,那些人當然不會放過貴妃,所以希望陛下好好地權衡利弊考慮一下,兩害相權取得輕,將士們睡得著覺陛下也才會安全,不然的話下面誰也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情。”高力士不愧是李隆基最忠心耿耿的近侍,也是十分有政治頭腦的大宦官,一切以皇帝的安危為最大取捨。
我相信曾經滄海的李隆基不會不知道這番顯淺道理,只不過是為了割捨不下的芙蓉姐姐犯迷糊甚至於是向眾人撒嬌而已,從這一側面也證明了我們的藝術家皇帝果然是有平民意識的俗世愛情的。
聽到高力士這麼一說,李隆基才下定決心犧牲了楊貴妃的性命以保全大局,皇帝也有無奈的時候也。
於是李隆基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一條粗牛繩活活勒死了她(關於貴妃之死有很多版本,前文已經八過,這是《資治通鑑》的死法),一代絕世美人就這樣香消玉殞,成了政治的最大犧牲品,連天子老公也保不住自己的心愛女人,嗚呼哀哉。關於這個,說得低俗點網路流行語點,就是沒什麼卵用。
楊貴妃被高力士勒死之後,為了取信於當時的有點發瘋了的將士,還被迫把屍體抬到驛站庭中當眾展覽並驗貨,證明不是皇帝弄虛作假,於是召陳玄禮等人進驛站察看屍體是否楊貴妃本人,也就是現代刑場上那種“驗明正身”的況味,李隆基簡直就是威風掃地也,連尊嚴都沒了,死人嘛有什麼好看的。
參觀完死人之後,陳玄禮等人連忙脫去甲冑,假意叩頭謝罪,李隆基當然也得拿出皇帝的架子和度量惺惺作態地安撫鼓勵一下眾將們,並詔令告諭其他的軍士,讓他們不要再胡思亂想,安心工作,“紅顏禍水”楊貴妃確實是“罪有應得”地適時死了,以後就看你們的了,失落的李隆基差點當場哭了起來。
陳玄禮們得到了滿意答案之後,都山呼萬歲,高喊皇上英明什麼的,然後拜了兩拜魚貫而出,整頓安撫一下完全情緒失控的軍隊,準備繼續向蜀中行進。
十五日,李隆基將要從馬嵬驛出發,朝臣中只有韋見素一人隨行,十分落單的樣子,於是就任命韋見素寶貝兒子韋諤為御史中丞(血諫還是值得也),併兼任置頓使,打點沿途事務。
接下來,大家又為到哪避難犯了迷糊,因為去蜀地避難是死鬼楊國忠提出的,於是將士們都說:“楊國忠謀反被殺,而他的部下親信都在蜀中,我們去蜀地避難不是自投羅網嗎?決不能去那裡避難啊。”然後又有人請求去河西、隴右,有人請求去靈武,有人請求去太原,甚至還有戀家的請求回京師,不一而足,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眾口難調複雜得很。
這可難壞了當領導的李隆基,原本李隆基首選的避難之地就是蜀中,不料又發生了楊家兄妹齊齊被殺的恐怖事情,因恐違眾心,所以選擇沉默是金,其實他老人家也知道,自從失去京師失去對時局的有效控制逃亡以來,自己的話早已沒多少人願意聽,此一時彼一時也。
此時,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韋諤又趁機勸說:“大家靜一靜,我相信大家的話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如果要返回京城,沒有足夠的軍力根本不能抵禦叛軍的進攻。目前我們兵力單薄,要回京師談何容易?我提議不如暫到扶風郡一避,以後再慢慢考慮去向。”
李隆基也沒有什麼好主意,於是在徵求大家都同意去扶風避難後,就這樣定了下來。然而等到要出發時,當地的老百姓居然攔住李隆基的馬頭讓他留下,激動地說:“森嚴雄壯美輪美奐的宮殿是陛下的家業,宏偉的皇家陵園是陛下先人的葬地,現在都要捨棄不顧,到哪裡才是陛下的樂土呢?”
聽到老百姓們的訴求,也算是言之有理,句句點中了他的樣子,難道我真是要淪落到做“敗家子”的地步?
李隆基騎在馬上踱來踱去停留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不過想起自己手中沒有精兵強將,根本和強大的叛軍對抗也是以卵擊石而已,不會改變得了什麼,還可能輸掉了最後的一點尊嚴,所以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違背老百姓的意願走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不過李隆基還是命太子留在後面安撫這些父老鄉親算是有個交待的樣子。
於是,父老鄉親們就對太子說:“皇上既然貪生怕死不願意留下來,我們卻願意率領子弟跟隨太子殿下向東討伐安祿山叛軍,克復京師,收復大唐大好河山。因為如果太子殿下也和皇上一起逃向蜀中,那麼還能盼誰來為中原的老百姓當家作主呢?”
不大一會兒,就有數千人自動自覺聚集到太子李亨跟前,要求跟隨他鬧革命,把胡人趕出中原。
原本這也是一種好建議,不過基本上也是沒有多大決斷力的太子怕逆了皇帝父親之意,惹他老人家不開心,於是吞吞吐吐地說道:“父皇曆盡艱險,跑了大老遠出來避難,我作為皇儲怎麼忍心棄他不顧不留在他身邊呢!這是不孝順的行為,即使是大家說得對,我要跟大家一起留下,按理說也應該和父皇道別以後再留下來,所以我還是想回去和父皇商議一下,然後聽候他老人家的吩咐才行。”
太子說著說著居然大哭起來,涕淚橫流的淒涼樣,也不知是不是故意扮豬吃老虎還是什麼的(其實太子早就另有所圖),反正他要扮孝子想回馬西行,追隨李隆基的腳步。此時太子的頗為驍勇的兒子建寧王和太子最得力的貼身宦官李輔國還真是有點急了,於是拉著太子的馬籠頭勸諫道:“安祿山舉兵反唐,進犯長安,以至生靈塗炭國家四分五裂,現在大家都心向大唐,甘願為國捐軀,如果不順從民意,怎麼能夠收復大唐大好河山呢!現在殿下隨皇上入蜀避難,如果安史叛軍焚燬了通向蜀中的棧道,回救無望,那麼中原沃土就拱手送予安祿山了,這個也太愚蠢啦。到那時,人心思變,想再聚攏人氣就難上加難了,失去了民心,想要再有所作為,恐怕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大唐也會徹底沒救了,人心向背確實是勢不可擋也。現在不如先收聚西北邊地的散兵遊勇,然後與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的兵力會合,與之合力東討叛軍,收復兩京,平定四海,挽狂瀾於既倒,使大唐帝業得以延續,然後再打掃宮殿迎回皇上返京師,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孝順嗎!目前國難當頭又何必作兒女情長之態呢!這未免太迂腐了吧?”太子的另一個兒子廣平王也勸太子留下來。再加上父老鄉親們都死命地攔住太子的馬頭,生怕他飛了的樣子,也使他無法前行。
也正是這一攔,使太子李亨留了下來,從此開闢了大唐復國的新道路,他本人也成了大唐抗戰的新中心(其實很多人都猜想是一出“苦肉戲”),從此大唐將士們在新的領導核心的英明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大唐的八年抗戰也最終取得了完全勝利,有人甚至認為這正是“馬嵬之變”的最積極意義,類似於決定政治路線的重大歷史事件,硬比喻的話,可以算是大唐的“遵義會議”吧。
於是太子就讓廣平王十萬火急馳馬去報告李隆基,並一五一十詳細說出了要分兵的理由。
當時,李隆基騎在馬上等太子來匯合一起往蜀地,左等右等也不見趕上來,就預感到了要發生點什麼大事了,於是就派人去打聽一下情況,探馬回來報告說太子決意留下要分兵,李隆基早就想到這事遲早會發生,時間問題而已,於是仰天大笑一聲,說:“這真乃天意也!”看來是太子集團早就預謀的事情,想阻止也來不及,可能還會發生第二次兵變,天要下雨孃要嫁人由他去吧,兒子也大了翅膀也硬了,跟著自己也不見得就有什麼大作為,就讓他自己去闖蕩江湖啦,或許能闖出一點名堂也是大唐的福音了,好過大家一起等死,反正是好是壞都是他自己選擇的,就別怪別人了。
這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總之,在兒子提出“分家”訴求之後,一輩子在政壇打滾的聰明李隆基,就敏銳地知道了自己基本上處於了半退休狀態,基本沒有他什麼事了。
大唐政壇是需要這班有衝勁的新人來挑大樑了,估計不久的將來,自己就能完全退出政治舞臺甚至於歷史舞臺,造成這種兵荒馬亂的局面,自己又迴天無力,只能隨大流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連維持現狀的本事都沒有,也只能讓兒子上了,撞運也不錯啦。
於是,李隆基毅然從後軍中分出二千人馬,再加上一批最好的飛龍廄馬,分給太子作為打天下的最初“籌碼”和家底,並告諭將士說:“難得太子深明大義能為國分憂,也祝願太子能夠繼承我們大唐的衣缽和帝業並把之發揚光大,希望諸位好好輔佐他,早日完成光復大業。”這個也算是不正式的退位禪讓聲明瞭,然後李隆基又語重心長地告諭自己的寶貝兒子說:“希望吾兒勵精圖治從善如流,不要讓我和大家失望。據我所知,西北邊境地區的各族胡人都對大唐存有一份感恩的心,因為我一直待他們十分好十分厚道,你也一定能用得上這支光復力量的。”太子聽了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立馬向南號叫哭泣,十分失落傷心的樣子。李隆基又派人把東宮中的美麗宮女送給太子,做完這些事後,才宣旨說要正式傳位給太子,當然太子又是謙讓一番,堅決不接受的樣子,以免讓人家以為是自己趁火打劫逼父親退位也。
其實,應該說很久以前李隆基就已經想讓位了,李隆基曾想內禪給太子,因為楊國忠怕失去實權,才攛掇楊貴妃阻止了皇帝的禪讓。
十七日,皇帝逃亡團抵達了岐山縣,原以為能歇歇腳補充點能量了,不料此時卻有人傳言說叛軍的前鋒就要追上了,嚇得大家又馬不停蹄繼續趕路,直到晚上才宿於扶風郡。
這樣如無根浮萍般無厘頭漂移,也不知前面等待自己的是什麼險況,難免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灰心喪氣,這苦日子幾時才能熬到頭啊,於是隨從保駕的一些將士密謀反水,想另謀出路,所以經常口出惡言甚至謾罵連天,把氣撒在昏君頭上,就連大將軍陳玄禮也無力控制,李隆基聽到將士們出言不遜當然十分擔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來平抑將士們的怨氣,誰叫自己成了“亡國之君”了呢,也只能是忍氣吞聲馬死下地行了。
其時,適逢成都方面進貢給朝廷的春織絲綢十餘萬匹運到了扶風郡,大發了一筆,手裡有餘財人也精神了很多,簡直就是救命稻草也,於是李隆基命令把這些美麗絲綢全部擺放在庭中,並立馬召來跟隨他逃亡的將士開個小會,然後在殿前的臺階上帶著哀怨的口吻對他們說:“朕這些年來由於年事已高老糊塗了,致使任人失察朝綱混亂,造成了賊首安祿山有機可乘順勢舉兵反唐,以致於讓大家流離失所有家不能歸,朕也不得不遠赴蜀地避難,躲避戰亂,對此深表歉意。朕知道大家倉促之間跟隨出來,甚至來不及與自己的父母妻兒告別,千里迢迢艱難跋涉到了這裡,那份苦大家不說朕也完全明白,無國何以為家,愧對我的子民也。我知道此番去蜀中的道路十分艱險遙遠,而且那裡地方狹小,衣食住行都大有問題,難以供應如此之多的逃難大部隊,所以現在為了大家的生路,我允許大家自謀生路各奔前程,朕與兒子、孫子及侍奉的宦官繼續前往蜀中,相信這些人也足以保朕到達目的地啦。在這分別之際,朕也沒有什麼好東西分給大家做盤纏,你們就把這些絲綢分掉作為路費吧。你們回家之後,如果見到自己的父母以及京師的老百姓,請代朕向他們問好,讓他們多多保重身體!朕能做的也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了。”說著說著李隆基不禁老淚縱橫,那個慘啊,李隆基這個被寵壞的老男孩玩起悲情牌耍起賴來還是蠻有一套的。
將士們聽完李隆基的這番肺腑之言,感動啊,於是全都哭了,包括那些牢騷滿腹的人們,因為皇帝這番話也太煽情了,大家也感覺天子太可憐,早就忘記了他的錯準備原諒他也,同情弱者的心基本上大家都有。
於是大家爭著說:“我們願意生死相隨,死不足惜,永無二心!”李隆基趁熱打鐵說道:“去留問題悉聽尊便。”從此那些怨懟言語便少了下來。
經李隆基此種巧奪天工的“苦肉戲”一折騰,大家基本上能少安毋躁聽天子的話了,於是繼續逃往蜀地。十八日,李隆基任命劍南節度留後崔圓為劍南節度副大使。十九日,李隆基一行從扶風出發,二十日到達散關,把護衛計程車兵分為六軍,派潁王先往劍南,壽王李瑁等分率六軍隨後。二十五日,李隆基到達河池郡,蜀郡長史崔圓持表書前來迎接天子一行,還興奮地介紹蜀地是天府之國,富饒美麗,糧食充足,兵強馬壯,一定能給皇上一個安定舒適之所。李隆基經過食不裹腹的逃亡生涯之後聽到有如此的神仙之地,非常高興,當天就任命崔圓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大耍封官許願的手腕,反正是大家皆大歡喜也
-
5 # 一寸山河
玉環之恨,國忠之禍——一場華麗的獻祭
帝王家的夫妻大概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像世俗夫妻般的平凡相守了吧。歷史的枷鎖,鎖住了情愛,鎖住了親緣,也鎖住了平凡。古往今來,能成為帝王家的人註定要被賦予不凡的註解。那些曾經與帝王比肩的人又怎能逃過命運的車輪碾壓呢?昭君如此,西施如此,貂蟬如此,楊玉環又怎麼能逃的過呢?
楊玉環之美,來自於一份天生的高貴,是芙蓉般國色天香的絕色。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故事是一樁琴瑟和諧的佳話。李隆基在高處不勝寒的帝位顧盼回首間的白月光是玉環。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超脫了俗世的目光,走的堅定而決絕。
玉環絕對不曾想到自己親手埋下的惡之花不僅害苦了黎民蒼生、君主帝王,更將自己所葬送。所以說,帝王家事即是國事,天大的國事。
楊玉環絕色媚主,寵冠六宮,楊家一榮俱榮。清澈的華清池水,驛站護送的荔枝,飄蕩在後宮的鞦韆,楊玉環想做的一切李隆基都幫她實現。開元盛世的一切,他都願意為玉環捧上。
潼關失守後,李隆基已經將自己親手打造的開元盛世盡數輸盡。此刻,家國危急存亡命懸一刻,李隆基不再是玉環的夫更是天下的君。鮮血與暴亂讓他終於覺醒,自己依仗的楊國忠竟然是叛徒賊子,自己與玉環的乾兒安祿山正是叛變的首領。
玉環,這個彷彿來自月下瑤臺的美人,容顏再明媚、舞姿再曼妙、歌聲再婉轉又能如何呢?國破家亡,再不需要這樣的女子,她便變成了草芥。不,他是將士們的心頭恨。她妖媚禍主,讓奸臣當道,胡人反叛。她的鮮血要盪滌將士們衝鋒的劍。
馬嵬坡上,楊國忠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就連見證了李隆基與楊玉環愛情故事的高力士也請求隆基賜死玉環,已經失去天下與民心的李隆基又能做什麼呢,他只能把玉環推上黃泉。此時的玉環,不是四大美人,不是大唐貴妃,只是待祭祀的羔羊,一縷白綾便結束了她華麗的一生,結束了她與李隆基的塵緣。
李隆基保不住玉環,此時的他早已丟了帝王威儀,與其無力掙扎,不如就這樣吧,獻祭上自己的摯愛,餘生不過是心死。
-
6 # 唐風宋月
因為李隆基不想保她,卻想弄死她。
關於楊貴妃和安祿山的緋聞,不論正史野史都傳的沸沸揚揚,大意是說,安祿山進長安當官,認楊貴妃為乾媽,李隆基為乾爸,與乾媽乾爸打得火熱。距安史之亂不遠的唐代作家姚汝能之《安祿山事蹟》如此描述:“(安祿山生日)後三日,貴妃召祿山入內,以繡繃子繃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歡呼動地。玄宗使人問之,報雲:‘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繃祿山,是以歡笑。’玄宗就觀之,大悅,因加賞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物,極樂而罷。自是,宮中皆呼祿山為祿兒,不禁其出入。”還說楊貴妃的胸被安祿山用木瓜打傷了,為此還貼了胸貼掩飾。(明文肅《雍熙樂府》之《祿山戲楊妃》)。
俗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安祿山和楊貴妃沒有緋聞,為何唐朝人會傳他們的緋聞。難道一個個吃飽了撐的,看熱鬧不嫌事大。我看唐朝人民沒有這麼無聊。新舊唐書描述,安祿山見楊妃心動,頓生不臣之心。安祿山造反的起因就是看中了楊貴妃的美貌。欲得而享之。楊貴妃馬嵬驛被殺,安祿山得到訊息之後痛哭流涕,肝腸寸斷,從此之後性情大變,最終被兒子和近侍所殺。如果說他跟楊貴妃是單純的乾媽乾兒的關係,我想你也不會相信。
無獨有偶,不相信的還有一位大神,那就是魯迅先生。1924年,魯迅先生和郁達夫說,他想寫一部長篇小說,名字就叫《長恨歌》,故事構架也有了,大意是說以唐玄宗之明,怎麼會不知道安祿山和楊貴妃的曖昧關係?所以七月七日長生殿上,玄宗只以來生為約,不談今世,因為心中早已厭煩。到了馬嵬坡下,如果玄宗還對貴妃有愛意,怎麼會不保她性命。直至玄宗暮年,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想起昔日情愛,悽風苦雨中心中頗生悔意,於是讓道士給他催眠,夢中與貴妃相遇。這便是小說的結局。
魯迅先生是個說到做到的嚴肅的創作者,為此他還專門跑了一趟西安,看了秦腔,買了拓片,吃了羊肉泡饃,但是他發現,西安不是他想象中的西安,連天空也不是唐朝的天空,費盡心機用幻想構思的寫作計劃完全被打破了,最後未能寫出一個字,原來還是憑著書本摹想的比較好。因此他的擬作《楊貴妃》終究胎死腹中,成為現代文學之憾。
魯迅先生在其名作《阿金》中寫道,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殊不料現在我以為,她們足夠鬧出大大的亂子來。
所以楊貴妃在馬嵬驛被殺,全是李隆基授意的借刀殺人之舉,並非人們理解中所謂的不得已。如果李隆基當時連保證楊貴妃安全的能量都沒有,說了不算被逼無奈,那他的命也保不了,何以還能繼續帶領禁軍一路向西。估計他在殺楊貴妃時候,心中也是帶著怨憤之氣的。楊貴妃肯定在安祿山造反的過程中幹過很多不可原諒的事,比如動用明駝這種軍用資源給安祿山送交趾進貢過來的龍腦香,要知道明駝是非軍機不得擅發的。
-
7 # 腦洞外星人
安史之亂為盛世的終結,敲響了喪鐘。唐玄宗開創了這一盛世,卻也親手葬送了它。對他而言,如果能早十幾年歷史,也許會被後世稱為一代賢君。
他結束唐朝中期的動亂。任用賢才,採納諫言,讓百姓重新有一個安穩的生活。本該留下一個好名聲,卻因晚年怠政,不聽忠諫,朝堂上盡是朽木為官,遍地間,禽獸食祿。最終釀成大患。
唐玄宗一直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這個看起來那麼忠厚的胖子,怎麼可能謀逆,一定是朝廷奸人誣陷。對於那些狀告安祿山謀反的人,唐玄宗都嚴厲懲處,甚至殺了不少人。
到後來,大家就把這件事當成公開的秘密,誰都不願提及。以至於安祿山大軍佔領河北時,唐玄宗依然認為那是謠言。直到前線奏報傳來,唐玄宗才召來楊國忠一起商量對策。
朝野上下一片慌亂,根本沒有的心理準備。太平日子過久了,對於戰亂,大家都十分惶恐。官員甚至沒有抵抗,便直接棄城而逃。皇帝也十分惶恐。河北丟失不久,洛陽、潼關也因為皇帝的錯誤指揮而失守。河東、華陰、上洛的防禦使直接棄城而逃。
長安直接暴露在安祿山大軍面前。京城內,大家爭相奔走。此時皇帝威望已經大不如前。潼關失守前,唐玄宗可令哥舒翰在情況下強行出兵,因為皇威難違。現在唐玄宗告訴大家自己要親征,卻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
當然,唐玄宗並不是真正要親征。而是想去蜀地避難。蜀地易守難攻,物產豐饒。從地理條件講,確實適合避難。皇帝收拾金銀細軟,帶上少數親信,由陳玄禮率領禁軍護衛,一路倉皇西逃。
雖然事發突然,但大臣依然盡力做出安排,沿途派遣級別較高的宦官提前做安排。但亂世之中,哪有天衣無縫的計劃。沿途奔走,本就極為疲乏。皇族尚且有平民獻上的雜糧,士兵只能自己解決糧食問題。
雖然唐玄宗在出逃前賞賜給禁軍大量財寶。但想要在這種局面裡買到糧食,依然很困難。禁軍不滿日益加深。這些人在京城中,同樣養尊處優。現在卻要忍受被人攆著跑的慘狀。
陳玄禮雖然是禁軍統領,卻不能壓制這股怒火,只能引導。士兵此時已經十分不滿,如果沒有宣洩的出口,他們就可能把刀刃舉向皇帝。
雖然名義上而言,他仍是皇帝,但威望已經跌落到谷底。強令哥舒翰出兵的錯誤決策,讓長安置於安祿山大軍之下。叛軍逼近後,皇帝又把群臣百姓丟在一旁,自己選擇秘密棄都逃亡。
而說到底,安史之亂的爆發,也是因為唐玄宗的治國失誤。種種行為,讓唐玄宗的形象已經非常差了。此時的唐玄宗,就像處在一個被點燃的火藥桶旁,隨時可能有性命危險。
作為禁軍首領,陳玄禮主動與太子商議。可太子沒有拒絕,也沒有反對。等同默許。當唐玄宗一行人走到馬嵬驛站時,兵變爆發。宰相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被士兵殺死。大臣韋見素被打傷。這幾乎處於公開狀態。
但是,唐玄宗知道後,也沒有怪罪士兵,而是走出驛站大門去慰勞將士,希望他們可以收兵。可士兵似乎還沒有消除心中的不滿。對皇帝的意見,置若罔聞。陳玄禮上前告訴皇帝,如果想要禁軍收兵,就要賜死楊貴妃。
陳玄禮的做法,看似無禮犯上,其實是在保護皇帝。這股禁軍是皇帝身邊現在唯一的保護力量。想要走到蜀地,就必須依靠他們的支援。而多了楊貴妃,就讓皇帝跟禁軍之間,多了一份猜忌。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唐玄宗讓高力士將楊貴妃引到佛堂前,將她勒死。禁軍重新整頓,護送唐玄宗,逃往蜀地。
回覆列表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潼關,威逼京師。 唐玄宗李隆基帶領皇室一干人等倉皇出逃。
唐玄宗和楊貴妃:
一行人逃至馬嵬驛時,隨行的將士們因飢餓而怨恨楊國忠,認為這禍患皆因他而起。隨即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領一眾士兵把楊國忠亂刀砍死,並肢解楊國忠屍體。 殺死楊國忠後,憤怒計程車兵包圍了皇帝玄宗所在的驛站,並要求皇帝玄宗處死楊貴妃。
兵變士兵:
玄宗心裡千般不捨,萬般不肯處死楊貴妃的。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說完長跪在地,並把頭磕出血來。這韋諤或許是怕兵變士兵喪失理智,直接摧毀整個馬嵬驛裡的唐皇朝高層,所以他也出言逼玄宗順從兵變士兵的意志。
玄宗十分苦悶,他的愛妃深居宮中,怎麼會像變兵所說的參與謀反呢。高力士講:楊貴妃雖然沒罪,但是楊國忠已經被士兵們殺了,而楊貴妃隨時侍奉皇帝,他們怎能放心?確實不殺死楊貴妃他們怕秋後被算賬啊。 玄宗痛定思痛後,令高力士勒死楊貴妃後,並召喚兵變將領陳玄禮等進來看楊貴妃的屍體。
兵變士兵和將領:
在這種情況下,玄宗為何不能保住他心愛的楊貴妃性命呢?
玄宗也有自己考慮的,比如,他即使為了楊貴妃放棄整個天下,甘願要美人不要江山,那麼他也得考慮外邊變兵們的意見,他們準不準才是可行。而玄宗正是捏不準這件事的成功率。
玄宗處死楊貴妃:
而且身為皇帝的他對手中的權力,不肯割捨,放不下那種天下朝拜的慾望。 加之馬嵬驛內,京兆司在地上磕頭磕到頭出血,也要逼他順從變兵的意志。而最信任的高力士也在勸他,整個馬嵬驛內,估計就只有他不肯處死楊貴妃了。如果不順從,說不定這兩位為了自己性命也要做了他這位皇帝了。
楊貴妃香消玉殞:
這種眾叛親離的滋味,一個處理不好,他就是身死皇位移的下場。 不要懷疑變兵的憤怒和膽大包天而以下犯上,楊國忠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他不能給變兵一個滿意的答案,估計變兵會攻進驛站,把他唐玄宗亂刀砍死,然後另立新皇。
故,玄宗在心愛的女人和自己性命權力之間,最終選擇了保全自己,犧牲楊貴妃。 所以他命令高力士處死了楊貴妃。不是他不想保住楊貴妃的性命,而是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有心無力,自身難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