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昊童說歷史

    魏延吧

    魏延用自己的一生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但僅僅以為出身就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而且最後還被諸葛亮設下陷阱解決。所以對於魏延我是真的印象深刻,他有能力有實力但沒人緣,這也是牛人的通病,如果魏延不死我感覺蜀國也不至於敗退的那麼快

  • 2 # 宋宵因

    賈詡,三國隊有能力的謀劃家。不管流落到哪裡,都會盡自己的努力,想改變一下人民的現狀。

    可是他雖然很懂得謀劃,卻不懂人心。很多時候出發點是好的,真正實施起來也會給人民帶來好處,卻被一些有心的陰謀家所利用。就像傳說中的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特別為張秀謀劃時候,前幾個計策真是有如神助。可惜雖然他審時度勢讓張秀以最大籌碼歸降了曹操,卻沒有真正讀懂曹操,最終曹操統一北方後還是殺了張秀。賈詡最終也鬱鬱而終。

  • 3 # 王者天下事

    三國演義的世界

    孫尚香啊 真的是孫權的親妹妹麼 嫁給了比她老那麼多的劉備 雖然劉備也沒吃上好果子 但真是女人如衣服的封建社會啊…

    大小喬啊 竟然是打下一城嫁的 這他孃的感覺就是搶來的啊 曹操還一天想著銅雀春深鎖二喬 真是女人如衣服的封建社會啊…

    江東有二喬 河北甄fu俏 甄姬這個必須震撼啊 搞定了酷炫吊爆拽且比她小4歲的曹丕 作為袁紹的媳婦最後還被曹丕追封為皇后不可謂不屌 還讓比她小12歲的曹植念念不忘寫下洛神賦 雖然曹植這廝動不動就詩詞歌賦來一發 不過曹家真是人才濟濟啊 納尼 你以為我說建安風骨嗎 我說的是曹衝稱象啊 。不過想想老曹還約蔡文姬淫奔,大兒子也是被他一夜情睡別人老婆害死的,其實兒子們差的還很遠。可見三國確實民風剽悍性觀念開放吶。

    貂蟬啊 真是女人如衣服的封建社會啊…不過呂布就算對不起全世界,也確實是個好夫君。呂布身上的優點很多;完全被三國演義黑了。

    諸葛亮要不是看在黃家和蔡家的關係會娶黃月英? 他後面沒事就去酸周瑜就知道了。生活不性福啊。和龐統沒事就互相吹捧造勢和大熊貓一起玩還是抵不過九品中正制娶一房孃家有背景的媳婦,像諸葛真菌這樣的大丈夫是看臉的人嗎?還有他們師父水鏡先生是個什麼鬼,腦洞大開啊。

    孫策周瑜這對好cp真是讓人愛不釋手,還有我在想孫策死了以後大喬的後半生是怎麼過的……

    司馬對張春華嘛,你懂的,前有諸葛真菌的例子,他不可能過得很開心,婚姻嘛一回事愛情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唯一能讓司馬懿破口大罵的女人,真是不管不顧了。

    三國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但最牛逼的必須是曹操,生當為人傑死亦謂鬼雄這話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三國演義簡直把他黑出翔了,不過他始終是整個三國我最佩服的人。

    要嫁人的話呂布啊,周瑜啊,郭嘉啊只要不打短命都是很好的選擇……但並卵

    以上

  • 4 # 大仙講歷史

    姜維 伯約

    姜維的能力是無可置疑的,得到了諸葛亮的青睞,並且大力栽培。

    姜維本來是魏國天水郡的一個武將,後來加入諸葛麾下,並且屢立戰功,成為蜀國後期舉足輕重的大將。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有人說諸葛亮在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姜維又何嘗不是在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

    姜維雖然多次北伐失敗,但是我們應該看客觀原因,蜀地在後期,國力每況愈下,姜維每次能帶的兵力是越來越少,如此軍力,能維持蜀國數十年,還有人誇是劉禪能力強,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維持那麼久的蜀國,可是這中間,姜維是不是舉足輕重,蜀國固然國力不支,有人詬病姜維窮兵黷武,但是這就是以攻為守呀,掠奪魏國邊地的資源和人口,維持脆弱的邊界平衡。

    劉禪在鄧艾奇襲下,開城投降,姜維面對如此局勢,曾說,將士們還在外面死戰,君王為何先投降了。後來積極經營,策反鍾會,想從中取利,為後主劉禪爭取復國的機會,雖然兵敗身死,但是他的精神確實是值得尊重的。

    姜維就是這麼一位,文武雙全,忠肝義膽的英雄!

  • 5 # 常識與嘗試

    諸葛亮。

    永遠是諸葛亮。

    他是個被神話的人物,但他最符合我心目中英雄的形象。

    少年成名,羽扇綸巾;三請出山,初出茅廬......

    忘不了的諸葛武候,在我眼中他就是智慧的代表。

  • 6 # 豹眼看歷史

    公孫瓚。

    公孫瓚之死,讓豹眼很震撼,顛覆了豹眼的三觀。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 ,《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01

    艱難地踏入仕途

    公孫瓚本是貴族子弟,但因為母親出身卑微,他在家族中很沒有地位,也得不到賞識和舉薦,只得充任州郡書佐小吏。

    但公孫瓚並沒有因此墮落,反而是逆勢崛起,志向高遠,加上運氣很好,他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巔峰。他的奮鬥經歷,是非常好的勵志故事。

    起初,公孫瓚因為相貌俊美、聲音洪亮,得到了太守的賞識,邀請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在岳父的資助下,公孫瓚與劉備、劉德然等一起,共同跟隨同鄉涿郡人、九江太守、經學大師盧植學習。又拜在漢朝宗室、名臣劉寬門下作門生。這些求學經歷,為公孫瓚以後的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後來,公孫瓚在涿郡太守劉其(一作劉基)手下任御車。劉其犯法被髮配交州,公孫瓚敢於違法喬裝成兵士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得赦免返還,公孫瓚歸來後因為此德行被舉薦孝廉,升任遼東屬國長史。從此,公孫瓚正式踏上了仕途。

    02

    威震邊塞內外

    公孫瓚帶領數十名騎兵巡邏邊塞,遇到數百名鮮卑騎兵,果斷率領騎兵殺入敵陣,殺傷數十人,自己損失過半,但倖免一死。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也不敢輕易越過關塞。此後,公孫瓚被升遷為涿郡涿縣縣令。

    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徵調三千精銳騎兵給公孫瓚,讓他率領征討漁陽張純,立下戰功,升任騎都尉。

    此時,遼西郡蜀國烏桓首領貪至王在公孫瓚的征討下,率眾歸降,公孫瓚因而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進駐遼西郡蜀國。

    188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在遼東屬國石門大戰,大敗張純,張純拋棄妻子兒女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被丘力居包圍,經過激戰,雙方士卒死傷大半,都糧食消耗殆盡,迫使丘力居遠走柳城。朝廷因此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都亭侯,又兼任屬國長史。

    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塞。他經常率領數十個善於騎射兵士,騎著白馬,左右為翼,號稱“白馬義從”,攻擊來犯的鮮卑騎兵。由於懼怕公孫瓚的勇猛善戰,鮮卑再也不敢進犯。公孫瓚以強硬的對抗懾服邊塞遊牧民族,穩定了邊塞。

    此時,朝廷派遣宗正劉虞出任幽州牧,卻主張以安撫政策對待遊牧民族,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領萬餘步騎屯駐右北平。由此,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產生了嫌隙。

    189年,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為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之職,封襄賁侯,不久又遷為大司馬。公孫瓚也被升為奮威將軍,封為薊侯。

    03

    總督北方四州,達到人生巔峰

    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多萬,欲與黑山軍聯合作亂。公孫瓚率領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軍,斬殺三萬餘人。黃巾軍丟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渡過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繳獲車甲財物無數,公孫瓚威名大震。

    公孫瓚好戰,這與一向主張懷柔政策的劉虞產生了矛盾,而且不斷激化。

    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得到了整個幽州。並挾持了朝廷的使者,強行得到了總督北方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勢力。

    公孫瓚從一個出生卑微的書佐小吏做起,經過幾年的南征北討,屢屢擊敗企圖南下侵擾的遊牧民族,平定勢力強大的黃巾軍勢力,立下赫赫戰功,不斷得到朝廷的獎賞和升遷,最終成為強大的軍閥諸侯。

    公孫瓚為穩定邊塞,平定內亂做出了重大成就,也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了巔峰。

    04

    連戰連敗,一蹶不振。

    公孫瓚殺掉劉虞之後,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公孫瓚的前期作為,還是相當勵志的,聲譽頗佳。但得到幽州之後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這恐怕與公孫瓚的家庭出身不無關係,被鄙視、壓抑的太久,一旦得勢就會有強烈的報復心理。這是公孫瓚先天不足的性格缺陷,也給他最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192年,袁紹採納逢紀反客為主之計,佔據了冀州牧韓馥駐守的冀州之後,開始了與公孫瓚的對戰。初期交戰的結果,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均勢。

    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人率領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燕國閻柔被推舉為烏丸司馬,召集鮮卑、烏丸等漢、胡共數萬人馬,與公孫瓚所安置的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大敗公孫瓚,斬殺鄒丹。

    烏桓峭王也率領其部落與鮮卑騎兵七千餘騎,迎接劉虞之子劉和及袁紹部將曲義,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殺二萬餘人。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郡各殺公孫瓚所設定的長官,與鮮于輔、劉和聯合,攻打公孫瓚。

    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堅守。

    兩軍相持一年多,曲義糧盡退兵,公孫瓚趁勢出擊,擊敗曲義,盡得其輜重。

    公孫瓚又臨易河挖十餘道戰壕,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又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長,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把左右的人全部趕走,七歲以上的男人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在內,以備食用。

    公孫瓚又讓婦人練習大聲,使聲音能夠傳出數百步之外,以此來傳達命令。

    這個的確好玩,虧得公孫瓚能夠想得出來這個妙法,簡直就是奇才啊。

    公孫瓚與世隔絕,龜縮在城堡裡,逐步疏遠了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也漸漸疏遠了。從此之後,很少出來打仗。

    這讓人大跌眼界,那個只帶領數十”白馬義從“,就敢於跟剽悍的遊牧民族交戰,馳騁邊塞,威震塞內外的公孫瓚,現在變成了連七歲以上的男人都懼怕的縮頭烏龜,著實令人震撼。

    05

    自掘墳墓,引火自焚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應,反而增加守備。於是,袁紹大軍攻打公孫瓚外圍的部屬。

    但公孫瓚不派兵救援,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待救援而不肯自己力戰。現在我不派兵救他們,被困的將士就會自我激勵,努力奮戰。”呵呵,這個好有道理哦。

    等不到救援,公孫瓚的部將或投降或者逃走,很快袁紹就攻打到了公孫瓚的城門前。

    公孫瓚派遣兒子公孫續向黑山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軍衝出重圍。最後接受長吏關靖勸諫固守待援,企望袁紹糧盡退兵。

    199年,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趕來救援。公孫瓚與公孫續約定以放火為號,夾擊袁紹,但被袁紹截獲了書信。袁紹將計就計,設伏兵擊敗了出城攻擊袁紹的公孫瓚。公孫瓚又回到了城內,再也不敢出來了。

    於是,袁紹挖掘地道到了城樓下,毀壞公孫瓚的望樓,逐步進攻到公孫瓚居住的中央土丘。

    公孫瓚料定必敗無疑,於是殺掉了妻妾、姐妹等婦人,然後引火自焚。袁紹割下了公孫瓚的首級,派人送往許都。

    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公孫瓚,就此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豹眼讀過許多三國的人物傳記,像公孫瓚這樣的奇葩人生,還真沒有見過,這令豹眼大為震撼。

    公孫瓚也曾是很有作為的戰將,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最後卻墮落到了這種地步。

    究其原因,在豹眼看來,還是卑微的家庭出身導致了公孫瓚性格的缺陷,過度的自卑心理致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報復情結。看似是胸有大志,其實是狹隘的人生理唸作祟,只想出人頭地,作威作福。一旦實現了這個目標,就變得寡恩少義,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報復一切,一副小人得志的醜態。

    再次面對困境時,就失去了以往的鬥志,而是以消極頹廢的心態面對,與世隔絕,聽天由命。

    公孫瓚前後截然相反的處事態度,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是其本性使然。

    仔細品味這段歷史,對於感悟人生,確立正確的三觀,很有教益,值得深思。

  • 7 # 笑語中的故事

    常山趙子龍-----趙雲

    一、生平經歷 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蜀漢的“五虎將”之一。他原來是公孫瓚部將,後投奔劉備。此後終身追隨劉備,忠心耿耿地為“匡復漢室”而戰鬥一生。

    二、重要事件

    1、大戰長坂坡 曹操派遣曹純率領五千號稱天下驍銳的虎豹騎追擊劉備軍。劉備軍與民眾十餘萬,糧食輜重繁多,行軍遲緩,曹軍虎豹騎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軍,劉備軍雖擁大眾,但披甲者少,迅速被曹操軍擊潰,慌亂中,劉備僅率趙雲、張飛、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奔走間,又遺失了趙雲,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已經北降曹操,但劉備並未相信,並揮短戟打那個放謠言的人,說“子龍不棄我也。”同時,劉備令張飛去斷後,張飛召集散卒二十餘騎去長板橋斷後。而此時,趙雲並非是慌亂走失,而是轉身殺回曹軍,去尋找劉備妻子,趙雲單槍匹馬,全然不懼曹操的虎豹騎,雖然遺失了劉備的兩個女兒,但總算找到了劉備的妻子甘夫人以及幼子劉禪救了他們出來,得以和劉備相聚。

    2、截江奪阿斗 孫權欲乘劉備出征西川的時候奪回荊州,便用張昭之計,謊稱吳國太病重,要見女兒和外孫,想把妹妹和劉備唯一的血脈阿斗騙回江東。一為保親妹妹安全,二為要挾劉備歸還荊州!孫尚香不知是計,帶阿斗回江東,巧被趙雲知道,單槍匹馬追之,至江邊借一魚夫小船,孤身一人搖漿而追!追上之後。奮勇殺退東吳數人,奪回阿斗,但背靠江水情況危急,所幸此時張飛趕來,幫忙帶回阿斗,孫尚香只好孤身回江東,從此再未見到劉備,後來劉備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但被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其聞劉備於白帝城病死,旋即跳江自殺!

    3、漢水以寡敵眾 諸葛亮領兵伐魏,年近七旬的趙雲主動請戰,與副將鄧之率兵作為先鋒向魏進軍。與被夏侯楙派為前鋒的韓德父子五人率西涼大軍在鳳鳴山相遇。趙雲不減當年的威風,一口氣斬了韓德的四個兒子,嚇得韓德抱頭鼠竄,西涼兵大敗而走。翌日再戰,趙雲又將韓德斬殺,殺敗夏侯楙,魏兵大敗而退。 4、力斬五將 諸葛亮率軍北伐,曹睿遣駙馬夏侯茂前來拒敵。孔明令趙雲進兵。 時有西涼大將韓德,善使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德有四子,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鳳鳴山兩軍陣前趙雲力斬四將,即韓德四子。韓德兵敗回營。夏侯茂親自率兵與趙雲交戰,兩軍陣前夏侯茂想獨戰趙雲,而韓德欲報殺子之仇,上前獨戰趙雲,兩人戰不三合,趙雲槍起處,刺死韓德於馬下。

    5、子龍一身都是膽 漢中爭奪戰夏侯淵戰死,曹操親領大軍至漢中。一次,趙雲領少數騎兵突遇曹操大部隊。趙雲毫無懼色,突擊其陣,將敵軍打散。趙雲且戰且退,曹軍追至趙雲營寨。趙雲入營之後採用“空營計”,大開營門,曹軍懷疑有埋伏,不敢進攻,急忙退走。這時趙雲令軍士齊擊戰鼓,鼓聲震天,曹軍驚駭,自相踐踏,大敗而走。對此劉備不禁稱讚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

    三、人物形象 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 四、性格品質 忠心耿耿、英勇無敵、渾身是膽、治軍有方 趙雲英武勇猛,且有遠見,有智謀。長坂坡一戰,劉備失利,當時的處境極為狼狽;他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突入重圍,幾進幾齣,單槍匹馬地救出劉備之子劉禪,還刺殺了曹營五十員將領。“趙子龍一身是膽”的威名從此遠播九州。漢江之戰,他攔江奪阿斗,使曹操心驚膽戰。劉備為報失荊州、殺關羽之仇,不顧“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輕率地舉兵伐吳。趙雲先是勸諫,後見力諫不成,又隨軍從徵,盡力保衛劉備;猇亭一戰,多虧他力退吳兵,才將身陷重圍的劉備救出。直到年已七十之時,他還在漢中連斬五將,使敵方不敢等閒視之。趙雲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

  • 8 # 史無止境

    諸葛亮的才華是眾所周知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恐怕全世界有一半的人都知道。假如搞一次民意調查,看中國5000年的歷史人物哪一位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最高?我敢肯定非諸葛孔明莫屬。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行兵佈陣、攻城掠地、安邦治國無所不能,確是全才,論個人能力無人能比。但是諸葛亮有兩個弱點,一是不會用人,二是大局觀有欠缺。這和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是有關的,他後來出山在具體的事務上過於用心,又沒有人能夠幫助他,所以說幹一件事沒人能比得過他;統率全域性諸葛亮就不行了,所以離聖人就差一點點,只能算是兼才:可見成為聖人是多麼難的啊。不過中國老百姓對孔明的認識,主要透過民間傳說和舞臺藝術形象,所知事蹟無非是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等等。從而使藝術化、神秘化了的孔明,離真實的“臥龍”,頗有出入。諸葛結廬隆中,躬耕10年,還未出山時,好友徐庶就對他有過這樣的評論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第一人也!”諸葛亮自比管、樂,實際上是對自己理想人格的設計。他期望自己成為一個輔佐明君、一統天下的賢臣良將。他將自己的理想人格恰當地形象化在管仲、樂毅身上,這種理想人格的確定說明他很有自知之明。他謙虛地不將自己攀比於伊尹、呂尚,也不甘與蕭何、韓信為伍他了解自己,既有管仲治國安邦的良策,也具備樂毅興微繼絕,挽狂瀾於當世的智慧和勇氣。他在隆中茅廬所掛的條幅,再明白不過地表述了他的這一志向: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壟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勝列舉。他以三分天下說玄德:“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盡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可見其卓越的軍事遠見。在戰術方面,孔明似乎對“火”情有獨鍾。剛出山時,火燒新野,大敗曹仁,赤壁之戰,火燒曹操苦心經營的戰船,一代梟雄曹操險喪命華容道。中國民眾之所以把諸葛亮作為中華民族的偶像,主要原因在於:

    一、忠君愛國。諸葛亮是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長大的,正統觀念比較濃厚,他把復興漢室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患心耿耿追隨劉備圖謀統一事業。當劉備託孤時,他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不僅如此,他還以此人格要求他人,作為他舉薦任用人才的重要標準。如因一時糊塗做錯了事,他予以寬恕,不忠不孝,不思報國的人,他絕不原諒。

    二、竭盡“股肱之力”。諸葛亮的人格要求他必須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這就要求他竭盡“股肱之力”,在各個方面充分展露才華,在忠君報國的觀念支配下,為劉氏政權鞠躬盡瘁,事實上,諸葛亮也的確做到了。他留守成都期間,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劉備有良好的後勤供應和兵員補充,尤其令劉備安心的是諸葛亮的忠誠,不必有後顧之憂。劉備死後,諸葛亮負起輔佐後主劉禪的重任。陳壽說道: “及備殂毀,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諸葛亮對劉禪表示: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諸葛亮的磊落人格,決定了他輔佐劉禪如輔佐劉備。劉禪的幼弱,不得不使他加倍地勤奮努力,兢兢業業。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矢志不移地輔佐劉氏父子的復興事業。在實踐中形成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格主體。諸葛亮一刻也未敢忘記劉備未完成的大業和目標,正如他自己所說: “臣受命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伐。”諸葛亮一直將北伐中原、實現統一作為他“鞠躬盡瘁”的歸宿。儘管由於各種原因,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但他畢竟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格,病逝於北伐軍中。對他的精神而言,人格的實現比建功立業更重要,他的人格與智慧的力量,或許比他復興漢室的事蹟流傳得更為久遠。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傳誦諸葛亮的名字,根源之一就是他的人格與智慧,以至於不惜將他神化了來崇拜。諸葛亮在世時,他的人格與智慧就已感動過許多人。廖立雖被諸葛亮彈劾而廢為庶民,但當他聽到諸葛亮的死訊後,泣嘆道: “吾終為左衽矣!”可見對諸葛亮佩服至深。另一個被諸葛亮懲罰過的人李嚴,聞諸葛亮死訊後,竟“發病死”。後人評議道: “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嚴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 甚至連他的死對頭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案其行營壘處所”,也慨嘆說諸葛亮乃“天下奇才也”。諸葛亮的一生,英才勝過管、樂,妙策超過孫吳。

    劉邦曾說自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如張良,輸糧運草,鞏固後方,不如蕭何;攻城掠地,戰必勝攻必克,不如韓信”,而諸葛亮一身兼有此三人之長。武侯祠的這副楹聯,對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概括:

    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忠,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然而諸葛亮並沒有完成他的畢生事業—統一中原,又為什麼在他去世後沒有多久蜀國就土崩瓦解了呢?這和諸葛亮的用人失當有很大關係。諸葛亮用人也是有獨到之處的,不僅重視選拔人才,而且還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他曾經將國家比做房子,將人才比做支撐房梁的柱子。他說:柱子如果細小脆弱,房子壽命就不會長,頂樑柱要選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選拔正直的有才能的人。粗大結實的木材,要經過挑選才能得到,正直有用的人才,也應該經過選拔才能夠得到。那為什麼說他用人失當呢?這是因為他在培養接班人馬謖這件事上有大失誤。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北伐曹魏的戰爭。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次戰爭的末尾。

    馬謖從小熟讀兵書,而且聰明過人,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對他很器重。不過劉備對他的誇誇其談很不滿意,臨終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常常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要仔細觀察。”諸葛亮因為喜歡馬謖善出計謀,因此沒有把劉備的話放在心上,常常同馬謖談論軍事。這次正好是魏國名將張邰前來爭奪交通要地街亭(古代地名,又叫泉亭。在令甘肅莊浪縣東南)。街亭是個咽喉要地,如果被魏軍奪去,就等於掐斷了蜀軍的糧道,不但不能安守已經得到的隴西,還得退回漢中,那就等於前功盡棄。諸葛亮深深感到守住街亭的重要性,而派誰去扼守這個要道呢?諸葛亮選定了馬謖。馬謖非常自信地說:“丞相請放心吧!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對付一個張邰,不在話下。”諸葛亮小心謹慎地吩咐了很久,然後派用兵謹慎的王平為副將,又作了一番囑咐,就命令他倆帶著25000大軍出發了。

    馬謖以前當丞相參軍,只能給別人出主意,而這次卻是單獨擔負重任,他的威風勁兒就甭提有多高了 。到達街亭以後,馬謖粗粗視察了一下地形,馬上下令說:“全軍趕緊埋伏到南山的樹林中去,等待消滅魏軍。

    王平一聽,馬謖同丞相的叮囑完全不同,趕緊提醒馬謖:“將軍,丞相一再囑咐,要在道口安營紮寨。我們現在趁魏軍還未到來,全軍砍樹搬石,在這裡建立起堅固的柵欄和壁壘,張邰即便是插翅也難飛過呀。

    馬謖掌握了大權,根本看不起王平,教訓他說:“兵書上早有‘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說法。魏軍來了,我們便從山上衝下來,殺得他們片甲不留。王平說:“可是南山是一座孤山,萬一被魏軍截斷水源,山中沒有水,那不就陷入絕地了嗎?”馬謖不耐煩地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難道你不明白嗎?如果我軍陷入絕地,能不拼命戰鬥嗎?那時我軍以一當十,必勝無疑。王平既說不服馬謖,又沒有權力,實在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請求馬謖撥給他一支人馬,讓他在山下建一個寨子,可以相互救應。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隨他安排。張邰是魏國名將,善於用兵,屢立戰功。起先,他聽說諸葛亮已派25000人扼守街亭,不由大吃一驚,後又聽說馬謖在南山之上屯兵,又喜出望外,立即指揮50000人團團圍住南山,命令兵士擺好陣勢。馬謖一看,立刻命令蜀兵衝擊敵陣。蜀兵往下衝時,張邰不慌不忙地命令弓箭手射箭,蜀兵遭到巨大傷亡,只好退回。這樣衝了好幾次,根本就沒有用處。而魏軍卻穩紮穩打,包圍圈越縮越小但是張邰不慌不忙,並不攻山,而是派兵截斷了蜀軍的水道。山上沒有水源,苦戰之後的蜀兵沒有水喝,沒有吃,蜀兵不戰而亂,半夜就有許多蜀兵逃下山去投降了。馬謖的兵馬越來越少,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只好下令:“放棄南山,棄守街亭。馬謖帶著殘兵敗將逃跑,只有王平的1000人馬還堅持一陣,才退了回去馬謖失守街亭本也在諸葛亮意料之中,因為王平看馬謖不聽勸說,趕緊把馬謖在街亭的守備圖畫好,送到諸葛亮手中,諸葛亮看到守備圖,如同驚雷擊頂,長嘆一聲說:“馬謖呀馬謖,你坑害了我全軍了!街亭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啊!”馬謖逃回以後,諸葛亮詳細查問了街亭失守的情況,把馬謖打入死牢,準備斬首,以嚴明軍法。馬謖在獄中,明知性命難保,但他並不怨恨丞相,而是悔恨自己驕傲大意, 不聽丞相的叮囑,不理睬部下的勸告,辜負了丞相的信任,給戰局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他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明公待我像兒子一樣,我也視您像父親一樣。我希望明公能像遠古時舜殺死鯀又使用鯀的兒子那樣,那我死也無恨了。”諸葛亮知道馬謖擔憂的是自己的兒子,他於是派人帶口信給馬謖:“你死以後,妻子、兒女會按月發給米糧、俸祿,不用掛念。”斬首的那一天,馬謖從牢裡出來。他一見諸葛亮,就“撲通”跪下了,淚流滿面,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諸葛亮此時心中也萬分悲痛,想起馬謖平常聰明過人,年輕有為,然而軍法如山,由不得自己徇私情。他上前扶起馬謖,然後轉過身去,對刀斧手揮了揮手,馬謖便被帶了出去。這時,諸葛亮忍不住失聲痛哭,文武官員都來勸解。諸葛亮緩緩地說:“我憐惜馬謖呀,為他而哭。我又悔恨自己先帝臨終專門囑咐我不可重用馬謖,說他是個言過其實的人。可我不會看人、用人,致全軍大敗,前功盡棄現在想起先帝的話,怎能不懊悔,怎能不傷心呀!”說完仰頭長嘆,淚如雨下。馬謖被斬首後,諸葛亮對街亭戰役中有功的王平給以封賞,讓他代替馬謖為參軍,封為討寇將軍。但他對自己卻痛加責備,他上書後主劉禪,請求貶官三等。他還公開發出文告,承擔了失敗的責任。諸葛亮如此痛心實在是因為沒有選好接班人,這對他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包括後來的姜維等都不是理想的人選。

    儘管諸葛亮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失誤,可是他的豐功偉績還是令後人景仰,正如元微之的詩中讚道:

    拔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頭的種植技術有哪些?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