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感覺是,主觀仁義,客觀不義……
57
回覆列表
  • 1 # 蝸牛老楊

    對於劉備的假仁義人們早有這個觀點。

    我們都知道趙子龍冒死救出阿斗之後劉備直接把孩子扔在地上,從而就有了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不管趙雲是不是糊塗,旁觀者還是清楚的。

    曹操被稱為奸雄,而劉備被稱為梟雄。有人就認為梟雄是好的,而鳥是飛的,故此說梟雄無道,那麼梟雄也並不比奸雄好。

    劉備在襄陽被曹操追趕“攜民渡江”,曾被認為深得民心。究竟是保護百姓還是借百姓掩護自己呢?後來也有大的爭議。曹操曾經因為自己所乘馬匹踐踏青苗而割發代首,可見曹操為了獲取民心也不可能濫殺百姓的。

    在攻佔了劉璋手中的涪城後,劉備因為高興而喝得酩酊大醉。而龐統諷刺他“以討伐別人領土為樂,這並不是仁者之兵。”劉備更是直接把龐統從酒宴上哄了出去。

    劉備在曹丕篡位後繼而稱帝,理由是漢朝必須要傳承,而漢獻帝已死,併為獻帝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其實漢獻帝並沒有死,反而比劉備活得還要久。劉備太需要有這麼一個由頭了,否則無法達到稱帝的目的。

    透過一些事件還原就知道劉備到底是不是假仁義了。

  • 2 # 中華千年史詩

    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給大多數觀眾的感覺是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而且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也常常哭鼻子。比如在劉備與趙雲分別時,他與趙雲執手相看淚眼,忍不住淚流滿面;送別徐庶時,劉備以淚洗面;趙雲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時,劉備不僅直接將阿斗扔到了地上,而且還與趙雲一同痛哭流涕;張飛因為醉酒而丟了下邳,導致劉備的妻子兒女被呂布俘虜,當時張飛打算自刎以謝罪,劉備也及時制止了張飛,他們三兄弟當即抱頭痛哭,似乎劉備並沒有什麼真本事,打仗的時候,劉備靠自己的兄弟,沒事劉備就裝孫子,似乎劉備為了他的大事,故意裝出一副仁義之君的樣子來讓更多的人被他所利用,所以劉備似乎是一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

    但實際上,《三國演義》是小說,面向的讀者是老百姓,而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他很難描述出劉備的仁,因此只能讓劉備到處哭鼻子了。但實際上,在《三國志》中,只有一個地方明確記載了劉備的哭泣,這裡既不是關羽身死之時,也不是張飛去世的時候,而是劉備擊敗劉表的時候。當時曹操率軍南征荊州,劉表不幸病逝,劉琮打算出城投降曹操。劉備在得知訊息後,只能逃走,在逃走之前,他沒有采納諸葛亮趁機攻打荊州的計策,而是打算叫劉琮和他一塊逃走,但劉琮不想隨劉備逃走,因此劉琮躲在城中不肯見劉備。此時劉備去劉表的墳墓前辭別,劉備就是在墳前痛哭而去。 而這一次哭泣,不是劉備表露給他手下看的假仁假義,而是他的真情流露。

    當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棲身於袁紹手下時,劉備看出袁紹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於是他借聯結劉表為由,離開袁紹而投奔了劉表,當時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在荊州的這七年時間裡,劉表對劉備算不上壞,也算不上好,因此劉備並不欠劉表什麼,但即便如此,在諸葛亮勸劉備直接攻打劉琮以奪取荊州時,劉備卻不忍心,從而放棄了這個佔據荊州的大好時機。在生死之際,劉備還是沒有對劉琮下手,還去辭別了劉表的墳墓,這是劉備對劉表真正的感傷。 而在這之後,就是著名的攜百姓渡江,在劉備決定逃亡以避曹操時,荊州十餘萬人願意背井離鄉的跟隨劉備逃走。要知道安土重遷對古人來說是極為困難的決定,畢竟背井離鄉,放棄了自己的土地,無異於要重新開始艱難的生活,更何況他們跟隨的還是隨時會命喪於曹軍的劉備。但這些人依舊願意跟隨劉備,其實就是因為劉備的仁。而劉備也沒有辜負眾人對他的信賴,即便日行十餘里,他也沒有拋下這些百姓獨自逃跑,這才被虎豹騎追上,這就是仁義與善良,這就是劉備的本心。

    當然,亂世之中的諸侯基本都上過戰場,殺過敵軍,劉備也不例外,如果以殺伐果斷來論仁義,劉備自然稱不上仁。但劉備沒有屠過城,沒有在戰亂之外欺壓過百姓,因此劉備到哪裡,百姓就依附到哪裡,可以說劉備對百姓很仁義。不僅如此,劉備也依附過很多人,除了曹操外,劉備沒有回頭對誰捅過刀子,這在亂世中是比較難得的,至少呂布就做不到這一點,對於舊人,劉備也是仁義的,因此劉備的仁義從來都不是虛假的。

    魯迅曾說過,《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疏忽就是“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可見劉備會有假仁假義的名頭,《三國演義》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三國演義》騙了,歷史上的劉備,確實是一個仁義之君。

  • 3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實,這也是大多數人在讀《三國演義》時感覺。 ”尊劉貶曹“是《三國演義》的鮮明政治傾向,竭力突出劉備的忠厚仁義,但是劉備是政治人物,他的忠厚仁義,始終服務於他的政治目的,就像小說中講的”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小說既要突顯劉備的忠厚仁義,但有時有不得不尊重歷史的人物的本來面貌,就讓人物顯得有些虛偽。

    一、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

    《三國演義》中突顯劉備忠厚仁義,最顯著的一個特點之一,就是描寫劉備的哭。作為一個英雄人物,不管事情大小,動不動愛哭,這也是人們不理解,感到人物形象”近偽“的一個方面。有人統計在小說中,劉備一共哭過36次。我們看劉備的”哭“都有什麼意義。他為了收攬人才而哭,比如在”三顧茅廬“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遭到拒絕後,馬上就是”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而且”淚沾袍袖,衣襟盡溼“,這一哭換來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為了突顯蜀漢正統而哭,在聽說曹丕稱帝,獻帝遇害後,“痛苦終日”。他是真的傷心嗎?肯定不是,因為不久之後,劉備就匆匆在蜀稱帝,實現了他在童年時的願望。而且面對大臣們的勸諫,或殺或貶,攔都攔不住。劉備為了爭取民心而哭,他攜民渡江,被曹操五千打得大敗,他在劉表墓前痛苦,渡江時痛苦,並要跳江,收盡了民心。其他地方我們就一一列舉了,總之,劉備的“哭”都是有其政治意義的,小說既要表現劉備的忠厚仁義,又不能脫離歷史本來面目,只能讓這個一代梟雄多哭幾次了。

    二、以退為進聚人心

    劉備的“近偽”,還體現在本來一件事,非要大非周章。比如,陶謙三讓徐州,當時劉備以平原令的身份救援徐州,陶謙感激劉備,三次將徐州想讓,劉備幾次推辭,他是真得不想要徐州嗎。佔有了徐州,劉備就能有一個穩定的地盤,就能一躍成為一方諸侯,是他事業的重要一步。但是,初來乍道,不知徐州勢力深淺,三讓也是為了收買人心,特別糜竺、孫乾都是在徐州時期的班底。比如,劉表去世的時候,諸葛亮等人讓劉備趁機取了荊州,但劉備執意不從。赤壁之戰後,與周瑜約定取南郡相關事宜後,劉備不放心,詢問諸葛亮,這是“”孔明大笑曰:‘當初亮勸主公取荊州,主公不聽,今日卻想耶?’”這個“笑”字,把劉備想取荊州而未取的虛偽表現一覽無餘。非要經過赤壁大戰,再從曹操手中奪過來嗎,當然,在荊州問題上,劉表剛死,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外有曹操大軍臨近,取不了荊州是客觀形勢使然,絕不是劉備口上說的顧念劉表新死,為了收取荊州軍民的人心,而且效果也是明顯的,荊州勢力也成為了劉備後來的主要勢力。同時,他的虛偽也體現在對待手下上,比如,張飛丟了徐州,劉備說了“兄弟如手足,兄弟如衣服”的名言,在長坂坡,趙雲在曹軍七進七出,救下阿斗,劉備擲之於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就有了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的歇後語,可以人們都看透了劉備伎倆。但在荊州面對蔡瑁加害,絲毫不顧及趙雲安危,從後院解下的盧馬就跑。

    三、該出手時就出手

    劉備在面對形勢需要的時候,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會為仁義索束縛。劉備的仁義不是宋襄公的仁義。白門樓,呂布懇求劉備救命,劉備點頭答應,但,在當劉備看到曹操對殺呂布表現出猶豫的時候,馬上送上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直接送了呂布的性命。而呂布與劉備也曾兄弟相稱,也曾轅門射戟救下劉備,但是他強搶徐州,讓劉備失去了唯一的寄身之所,造就被劉備恨得牙癢癢,故而藉機報仇。奪取益州的時候,多次提到與劉璋同是漢室宗親,不忍搶奪。劉備進入蜀後,看到劉璋撥給自己四千老弱兵士,一萬擔米,並且緊閉關口這樣一個牽強的理由,就完全放棄與劉璋同是漢室宗親的外衣,放手攻蜀。因為劉璋已經有了防備之心,機會稍縱即逝,否則耽誤的就是隆中戰略的大局,劉備也顧不得仁義的名聲了。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顯蜀漢正統,竭力描寫劉備的忠厚仁義,但是又無法完全迴避客觀歷史事實,就顯得有些作為”近偽“。當然,也有《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流傳的故事收集整理而成的,難免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這也造成了劉備言行有時不一致,顯得虛偽。

  • 4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要了解歷史上劉備其人,只看三國演義是不夠的,甚至是錯誤的,還要以正史三國志為主。甚至魏史,後漢書等。

    . 這樣說,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為體現劉備的仁義,用了哭和讓兩個字。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劉備動不動就哭,摔阿斗哭,張飛丟下邳哭,辭別徐庶哭,求孔明出山哭,白帝城託孤哭。哭有什麼用?用處可大了。哭能籠絡人心,哭能體現真情,哭能讓部下和你同仇敵愾,赴湯蹈火!這樣目的性很強的哭,難怪你覺得假仁假義。

    讓怎麼說?陶謙死讓徐州劉備不受,感覺劉備人太好了,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還做到不覬覦別人的地盤,仁義!可事實呢,是怕強勢的袁術打他,徐州好吃難消化。看透這一點,他的半推半就好理解了。其後劉表死,孔明勸他殺劉琮佔荊州,他說不忍也,可等身子骨不爭氣的劉琦一死,他理直氣壯當了荊州王。得了便宜又賣乖,應了一句話: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客觀來說,劉備不失為梟雄,他有劉表遺風,擅長用人,再有皇叔正統身份加持,站在那個時代的風口上,豬也能飛兩下,況他資質天賦不低呢。

  • 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題主一定聽說過陽謀這個詞語吧!

    劉備玩的就是這個了,政治嘛!陽謀也是應該用的,陽謀並不是貶義詞。

    或者換個說法呀!題主是你不講理,人家劉備在和你講政治,你偏要和人家講道德。

    我說明白了不?

    題主,是你用道德標尺卡量政治家的政治表態,政治宣示,政治取捨,政治管理。這裡和仁義不仁義沒有關係,是你雞同鴨講,胡攪蠻纏。你們不在一個頻道

    誰和劉備在一個頻道呢?曹操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1 先說劉備摔孩子,當然不是在摔孩子,從道德角度來講確實也是——刁買人心,不仁義,假仁義!

    但是,懂政治的人看來這是一種態度宣示,尤其在當時三國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下,這一種態度宣示很驚世駭俗的,要知道,當時,是宗法社會,家族比國家重要的

    家天下嘛,趙子龍侍候完老子侍候兒子是他的本分,兒子是傻蛋也是你主子。而劉備不講究這個,是在向趙子龍表明態度和立場,你趙子龍!聽好了,我劉備給予你的政治待遇是——你趙子龍是我的家人!

    讀者你如果看過《我的團長我的團》的話,可以想象一下唐基那個傢伙咬牙切齒在說“自己人那”!當人沒人信真就是了自己人,可是自己人之後各種待遇呀,物資呀,糧賞呀,甚至克虜伯都要小炮一尊呀!

    如果沒有看過,請去看上一遍,注意唐基那個傢伙,他就是劉備式樣的人。

    2 再說攜民渡江,是在向老百姓們宣示,失人存地和失地存人之間,他劉備選擇失地存人。至於說順便收穫了仁義名聲,那當然好了。

    失人存地?失地存人,這是不是毛主席用過的詞語呀,毛主席不搞仁義這一套,他老人家就愛實事求是——直接講了人是最寶貴的。只要有人,寸地皆無怕什麼呢?一個轉眼弄個兩萬五千裡不就是個根據地嗎?

    這是個實事求是的算術問題呀,講什麼仁義呢?

  • 6 # TonyDeng

    證明你大腦思考是正常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一樣,讀者從文字中讀出來的資訊跟作者白紙黑字寫的不符,這兩部書實際上出自同一個作者,思想體系相似,情節描寫相似(戰鬥講單挑和回合、排名、謀略近乎妖術)。

  • 7 # 音樂小妖

    要說三國當中的劉備一直被稱為劉大嘴,很多事情明明看起來是一件壞事,但是當這些事情從劉備的口中說出來之後,你就會發現事情的走向不太一樣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反轉,但是這些所謂的反轉在我們看來處處透露著虛偽這兩個詞,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在最初的時候劉備就是一個賣草鞋的,說實話原本劉備的家境應該是不錯的,為什麼呢?要知道劉備之前可是跟公孫瓚等人都是同門師兄弟呀,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所謂的同門師兄弟,在三國那個時代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可以說就算是你奮鬥了一輩子,依然不會有任何的成就,因為那個時代就是看出身,不是世家的身份想都不要想。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劉備小時候家境還是相比來說不錯的 ,只可惜劉備在自己遇到關羽跟張飛之前沒有混好而已。

    反正當時的劉備正處於落魄的時候,正好遇到了關羽跟張飛,也不知道劉備是不是口才跟交涉能力達到了十級,最後就是在劉備的忽悠下這三個成功的結為了兄弟,從此開始了的天下的模式。

    在虎牢關的時候,關羽明顯表現出了自己傲的一面,而張飛也表現了自己狂的一面,只有劉備果斷跟各方勢力交好,可以說憑藉著自己兄弟的實力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跟所有的諸侯都有了聯絡,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關係,後來的陶謙三讓徐州不也是知道了劉備的名聲才有這樣的舉動了嗎?這都是給未來的自己打基礎。

    後來劉備相當於投奔了曹操,明面上屬於曹操的手下,本來這件事可能就這麼定性了,可是當時的漢獻帝感覺自己的權力有點小了,所以就有別的想法,正好劉備又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其實真實情況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漢獻帝有了藉口,於是一個什麼衣帶詔就出現了。

    而此時的劉備在看到這樣一個東西后,果斷內心的野望開始暴露了出來,憑什麼曹操就可以有這麼大的權勢,人生總是要搏一搏的,萬一單機變成摩托也說不定。

    再說了自己可是有著皇帝的命令,這可是相當於有著天下的大義,其實漢獻帝不知道給多少這樣的臣子送過所謂的衣帶詔,只有劉備看到了機會,並且很果斷的行動了起來。

    然後讓曹操打了個落花流水,但是當時的袁紹正發開始發難了,所以曹操也沒有完全把劉備給清除掉。

    等這件事過去了之後又出現了徐州的事情,說實話劉備早就想得到徐州了,可是一直沒有機會,曹操因為自己父親的事直接對徐州下了黑手,此時的劉備看到了機會,所以拼了命的來救陶謙,畢竟誰都想開公司當老闆,總給別人打工一輩子都沒有什麼出頭之時,尤其是劉備本身的能力只能說一般般,也當不了什麼集團的總經理。

    當時的陶謙可以說被曹操嚇到了,而且袁術也在遠方虎視眈眈,陶謙自己真心太老了,可是又擔心自己的兒子將來沒有好果子吃,所以就把黑鍋扔給了劉備,當時的劉備還很是仁義的表示自己根本不想接什麼徐州,不想接你早點走呀,也不走就天天在人家眼皮子底下轉來轉去。

    到後來劉備又失敗了再次來到了劉表的地盤,而劉表跟陶謙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都是自己老的動不了,然後只能讓下一代來撐門面,可是自己的下一代又撐不起來,於是劉備再次以相同的理由佔了劉表的地盤。

    曹操在北方一看,劉備這小子行呀,光是根據地就不知道讓自己滅掉幾個了,就如同春天的野草一樣,這滅了過幾天又在別處長出來的,一茬一茬的割不完,不過劉備發展一處新地盤,曹操就去割一茬,反正不能讓你長起來。

    當時的劉備也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反正當地的百姓都認為曹操就是一個吃人的惡魔一樣,這些百姓留在原地一定活不下來,所以這些百姓都跟著劉備一起逃跑。

    說實話曹操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為了搶地盤就把百姓全殺掉,這些百姓能跟著劉備一起跑,要說劉備沒有在其中煽風點火顯然是不現實的。

    曹操一路開始跟在後面狂追,說實話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誰也說不清路上一些失蹤了的百姓怎麼樣了,畢竟在戰場上連士兵失蹤一部分都是常事,更不用說這些逃難的百姓了。

    反正最後的惡名都被扔到了曹操的頭上,就連當時的趙雲七進七出救阿斗也讓劉備的仁義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如果不是曹操的手下留情,趙雲一個人還揹著阿斗怎麼可能從曹操的大軍之中逃出來。

    可以說趙雲當時多少也是有著一定的想法,認為曹操也可能是看中了自己的才能,但是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一眼就看出來當時的趙雲有什麼想法,果斷當著大家的面來了個摔阿斗,說實話就算是劉備真心敢摔,周邊的這麼多人會讓他摔下去嗎?

    顯然是摔不下去的,但是這個戲可是讓劉備給演活了,直接就收買了一波大家的忠心,而趙雲原本有點不太穩定的忠心瞬間達到了最高峰,畢竟在古代主公這麼高規格的給你一個面子,你還不把自己忠心直接上升到一百嗎?

    劉備可以說把這種所謂的仁義這種演技已經練到了出神入化,當時的諸葛亮號稱天下最聰明之人,可還是被劉備的演技給騙到手了。

    諸葛亮在自己的茅廬之中早就聽到了劉備的名聲,說實話他一點也不想效忠劉備,畢竟在諸葛亮的全部規劃中,劉備的成功機率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在第一次劉備上門的時候,果斷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門,表示有事出去了。

    其實就是想讓劉備明白自己不想效忠於他,但是劉備不死心呀,第二次又來了,這次諸葛亮還是早早就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反正就是不想投靠劉備。

    但是諸葛亮顯然還是低估了劉備的厚臉皮,第三次劉備早就派人守在了諸葛亮的家門口,就是看到他在家才去,這一次諸葛亮被堵在家門口,實在是沒辦法了,所以只能裝睡,反正用我們的話說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可惜這句話被劉備打破了,你能裝睡我就能一直守著,你敢睡一天我就敢守一天,諸葛亮真心是沒辦法了,只能表示自己清醒了,然後開始跟劉備各種的談天說地,反正就是把天下的大勢給劉備說的很清楚,劉備將來能成功的機會不大。

    但是在這個時候張飛的用處就體現出來了,都說張飛這個人沒有腦子,所以張飛直接就用自己所謂的沒腦子來威脅諸葛亮,反正你也說了劉備這一輩子都沒有什麼機會了,而你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能力來幫他,不如讓老張直接一刀結果你,這樣也算是把前幾次找不到諸葛亮的氣暴發出來。

    此時的劉備出來打圓場了,表示自己的兄弟有點急性子,一般是不會這樣衝動的,但是諸葛亮你一定要放心,只要有我劉備在場,這樣的事情就一定不會發生,這句話反過來想就是我劉備如果不在場的話,發生什麼事就真心不太好說了,只能說你好自為知吧。

    諸葛亮當時腦子就有點不夠用了,最後表示自己想要投靠劉備,但是今天天色已經晚,不如明天我們再好好聊一下投靠的細節問題,但是劉備可是生怕諸葛亮連夜跑了,所以當天主直接把諸葛亮拉到了自己軍營當中,畢竟這種事也不是沒有,比如說徐庶就用這種藉口逃過一次,所以劉備也是學聰明瞭。

    這件事可以說當場就把名聲傳了出去,在古代名聲對於諸葛亮這樣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而劉備居然用這種先斬後奏的方式實在是讓諸葛亮不得不服,當然了也正是劉備的這個厚臉皮也讓諸葛亮得到了足夠的成長,在劉備的身邊諸葛亮的臉皮也越來越厚,所以才會出現一個人舌戰群儒跟罵死王郎這樣的事情。

    總得來說劉備所用的仁義,就是相當於把這種仁義架到了對方的脖子上面,對方如果不這麼做就是不仁義的,而聽從了劉備的安排就直接掉到了劉備所設的圈套之中,其實相對來說劉備對所謂的仁義理解能力是最清楚的一個人,也正是因為他最清楚,所以才會在《三國演義》當中把仁義這一個詞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雖說他乾的事很不仁義,但是卻沒有人可以說他不仁義,因為在當時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來說,他是對的,他也是仁義的。

  • 8 # 肉郎阿漆

    因為你看的是新三國吧,新三國就直接給劇裡的人給定位了,而三國演義裡並沒有直接定位,這也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間,那些說劉備假仁假義的基本是被新三國或者新的電視劇給洗腦了,所以他怎麼可能看到原本的東西?劉備一生扛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做的是就是圍繞這個口號,而曹操掛著為漢朝忠臣的名號為自己打江山,有人卻說:曹操是漢朝忠臣,致死都不稱帝。我只想說曹操還挺厲害的一江山年了居然還能忽悠人

  • 9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劉備堪稱三國第一大忽悠

    忽悠,意思是晃動貌,在一些方言中指“能言善談”,後經趙本山在《賣柺》、《賣車》等小品中推廣,忽悠一詞還指“欺騙、矇騙”,已成為網路流行詞語。 “忽悠”的本質就是“用比較溫和的手段坑、蒙、拐、騙,從而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劉備一個真正充分領悟了其中的內涵,從一個賣草鞋的流動小販“忽悠”出了一整個國家。這樣說,劉備堪稱三國第一大忽悠。

    我們先來看看劉備究竟坑了哪些人。呂布應該算一個。當年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所獲,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操令牽下樓縊之。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也許,呂布至死都想不明白當初在徐州可是“一起扛過槍”稱兄道弟的“哥們”劉備,為何翻臉比翻書還快。

    袁紹也得算一個。當初,劉備被曹操所敗,沒地方去,就只好厚著臉皮到袁紹的地盤暫住。說來也巧,這時候劉備的拜把子兄弟關羽剛好斬殺袁紹的大將顏良。袁紹大怒,欲斬玄德。玄德從容進曰:“明公只聽一面之詞,而絕向日之情耶?備自徐州失散,二弟雲長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面長鬚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紹是個沒主張的人,聞玄德之言,責沮授曰:“誤聽汝言,險殺好人。”

    再後來,關羽又殺了袁紹另一名愛將文丑。袁紹大怒,罵曰:“大耳賊焉敢如此!”少頃,玄德至,紹令推出斬之。玄德曰:“某有何罪?”紹曰:“你故使汝弟又壞我一員大將,如何無罪?”玄德曰:“容伸一言而死: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且顏良、文丑比之二鹿耳,雲長乃一虎也:失二鹿而得一虎,何恨之有?”袁紹曰:“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袁紹,你真是現實版的臉大脖子粗的大款啊!

    再說劉備的蒙人術。劉備“皇叔”這個稱號其實也是“蒙”出來的。漢獻帝設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譜排看,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這個漢獻帝,當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帝暗思:“曹操弄權,國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事實上已經被軟禁,手上並無實權,這樣的無本生意,何樂而不為。各有所需,忽悠遇到忽悠,成功!

    再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早有人到成都,報說曹丕立為大魏皇帝,於洛陽蓋造宮殿;且傳言漢帝已遇害。漢中王聞知,痛哭終日,下令百官掛孝,遙望設祭,上尊諡曰“孝愍皇帝”。玄德因此憂慮,致染成疾,不能理事……後登壇告祭,受皇帝璽綬,撫臨四方,文武各官,皆呼萬歲。其實這個漢獻帝並沒有被曹丕誅殺,只是被貶為山陽公。按現在說法,就是在劉備的“忽悠”下“被死亡”。只嘆這個漢獻帝,被劉備“矇蔽”了這麼多年,還指望有朝一日能救他於水火之中,沒想到最後這個“笑容可掬”的劉皇叔自己當了皇帝。

    接著忽悠就是劉備拐人術。當年孫權有個“正當妙齡、志勝男兒、美而賢淑、堪奉箕帚” 的妹妹孫尚香,就被劉備三言兩語“忽悠”,最後“下嫁”給他的。

    當然,相對於“誘拐”女人這種小兒科把戲,劉備“攜民過江”的組團“忽悠”規模可要大得多。當時曹操南征,於是劉備派人在荊州到處宣傳,說曹操如何無視公民個人財產權,屢有暴利拆遷的惡劣行徑,之前徐州百姓就因為維護自己合法權利“暴力抗法”,最後慘遭曹操 “屠城”。劉備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就這樣,滿城的老百姓就這樣在劉備的“忽悠”下被集體“拐跑”。當然,劉備這次大規模“拐人”的目的,無非是想借悠悠眾人之口做個免費個人宣傳,大打“親民牌”,為今後三分天下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最後來談談劉備的騙術。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給世人的印象是,劉備在耍賴,借東西不還。赤壁大戰後,孫權為了穩固“孫劉聯盟”共同抵禦曹操,採用政治聯姻方式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並且還把荊州“借”給劉備供其“經營”。當時荊州西面是蜀地,那裡的領導人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一直勸孫權趁勢取蜀。於是孫權就把自己的“妹夫”劉備請來商討出兵的可行性。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原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

    可見,劉備當時已經有圖西川之心,於是騙孫權說,劉璋是我的兄弟,大舅子你如果忍心看著你的寶貝妹妹跟著我去山裡過鑽木取火的日子,那你就去伐蜀吧。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當然,最後的結果出乎孫權意料,劉備以“幫助劉璋共同開發蜀地的名義”拿下西川。建安十九年,劉備得蜀後,東吳派諸葛瑾入蜀要求劉備履約還地,向劉備索還南郡亦或是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以“取涼還荊”的藉口搪塞推託,孫權於是自派三郡長吏上任宣示主權及決心,又被關羽盡數驅逐,孫權盛怒之下派呂蒙武力奪取,後來終於找個機會也背後捅了劉備的兄弟關羽一刀,藉機奪回荊州。

    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生意人,透過忽悠成為三國之一蜀國皇帝,可見起水平真的不一般,歷史上像他這樣忽悠成功的真不多,可以說他是三國第一大忽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著名編劇汪海林吐槽肖戰王一博的《陳情令》:“討厭這部劇,瞧不上,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