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學蔣一刻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錫金這個地方。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現為印度的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0.77萬人,居民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錫金與中國西藏、不丹和尼泊爾接壤。南部為肥沃的谷地,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錫金75%為尼泊爾族,其餘為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等,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1973年4月,印度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翌年7月又使錫金議會透過《政府法》,規定錫金政府可參加印度的政治機構。9月印度議會又透過憲法,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絡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隊,軟禁國王並使錫金議會透過決議,廢黜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透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

    而為何各大國都對印度吞併錫金視而不見呢?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在清末英國以武力搶佔錫金後,英國便將錫金歸於英國駐印度總督的管理之下。1950年,在英國人放棄對錫金的殖民控制之後,考慮到錫金位於印度本土與東北邦的戰略地峽地帶,印度人立刻填補了英國的權利真空,完成了對錫金的掌控,因此,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印度一直掌握著對錫金的實際控制權,錫金基本沒有參與國際事務能力,因此印度完成最後的吞併,並未在國際社會激起太大的波瀾;

    2.當時世界處於冷戰時期,而美國又剛剛結束長達二十年的越南戰爭,處於休養生息階段,而蘇聯則在準備入侵阿富汗,美蘇兩國為了爭奪全球霸權的需要,很想借助印度在南亞的大國影響,因此都比較注重和印度的關係。因此,印度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此外,由於錫金在國際上基本沒有任何影響力,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也無任何戰略意義,因此為了一個彈丸小國得罪印度,顯然是不合算的。而中國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錫金。

  • 2 # 孚朗頁

    印度吞併錫金,是1979年,當時的兩霸為什麼不出面阻止,印度吞併錫金後會對誰的威脅最大,對美國,還是對蘇聯,都不是、對中國的威脅最大,中國出兵阻止了嗎,沒有,因為中國以經沒有了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人才了,才是到致印度吞併錫金行動得成,在錫金被印度吞拼前,錫金以經提前得知道印度要顛覆錫金的陰謀,並把這資訊通知了中國,希望中方能出面阻止,而中方並沒有積極的作出反映,任切印度吞併錫金的陰謀得成,中方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中方得到的回報只是得到印度口頭上乖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回報。在印度沒有吞併錫金前印度是不乖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

  • 3 # 鷹揚縱橫

    錫金原為錫金王國(今為印度共和國錫金邦)。1975年,錫金被印度共和國吞併為一個邦,中國政府於2005年正式承認了錫金為印度的一個自治邦的既成事實。

    歷史上的錫金,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從7世紀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屬於西藏的領地。錫金現被印度侵佔。中國古籍中,古代錫金名為哲孟雄(Dremojong)。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稱之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

    1835年英國人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887年,英軍強佔錫金。1890年,錫金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世紀,英國殖民者鼓勵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南部,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英帝國主義退出南亞地區後,錫金未能獲得獨立。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1949年 6月,印度政府派兵進駐錫金。1950年12月 5日,印度與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 1968年8月,甘托克發生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錫條約。錫金的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1963~1982在位)提出錫金要錫金化,要求修改1950年的印錫條約。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簽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該協定削弱國王權力,使錫金的內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 1974年4月,錫金舉行“大選”,親印的錫金國民大會黨控制了議會32席中的31席。5月11日議會開幕,透過決議,“要求”印度派顧問來為錫金制訂憲法。同年9月4日和 7日,印度議會兩院先後透過“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絡邦”,在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席位。 1975年4月9日,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國王被軟禁。4月10日,錫金議會透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公民投票”。印度議會也透過決議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二戰後,英國人結束了在錫金的殖民統治,但錫金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國家長期被印度所操控,既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也沒有加入過聯合國。因此當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國際社會不好干涉。

    (1975年,印度人軟禁錫金國王,並強迫他簽署錫金王國併入印度的協議)

    印度吞併錫金是採取漸進式的蠶食政策。在吞併錫金前,印度逐漸接管了錫金的國家權力,錫金是印度的保護國,錫金的大小事務都由印度說了算。

    錫金地處喜馬拉雅山山麓,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在國際社會也沒有什麼影響力,可以稱得上被遺忘的國度,除了鄰國沒有任何人對它有興趣。因此在鄰國沒有采取行動後,印度心安理得的吞併了錫金。

    印度是南亞大國,國力強盛,並非可以輕易對付的小角色。當時印度已經倒向蘇聯,有蘇聯為其撐腰,同時印度又和西方社會交好,在第三世界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此國際社會選擇了集體沉默,誰也不願意因為一個小小的錫金得罪印度,造成了印度吞併錫金的陰謀輕而易舉地得逞。雖然錫金國王流亡美國,但美國置若罔聞,錫金的復國夢已經不可能實現了。世界歷史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

  • 4 # 恢復新北京共識綠色引

    錫金是清朝附屬囯,印吞併時是冷戰蘇美各大兩陣營,蘇印關係不錯,而中俄關系惡化,美哪敢對蘇聯周邊囯指手畫腳。

  • 5 # 不知果味

    錫金原來是一個地處南亞的獨立王國,印度在1975年吞併錫金,最終演變為印度的一個邦。印度透過操縱錫金內政,舉行全民公投而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主要是以下原因讓印度得逞的。

    1.當時的國際形勢是美蘇兩極爭霸格局,而印度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美國和蘇聯都在爭取加入自己的陣營。但是印度在經濟發展上採用的蘇聯模式,但是卻效仿西方的民主。因此,美國跟蘇聯都不希望印度倒向任何一方。正是這樣的國際環境,才讓印度有機可乘。再加上我們國家當時的特殊情況,也有心無力,對於印度的行為也無暇顧及。

    2.錫金自身的原因。在1950年的時候,雙方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其實質就是印度對於錫金的保護,隨著印度在錫金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印度進一步控制了錫金的國防和外交。錫金的政治領域以及民間都被印度的影響力所滲透。增加了錫金人對印度人的認同感,這個認同感不僅體現在文化領域,而且他們曾經都被英國的所殖民。所以在印度吞併錫金的過程中,阻力是非常小的。再加上沒有外部勢力的干涉,吞併比較順利。

    3.印度政府在吞併錫金以後,加大對錫金的資金援助,每年都會向錫金撥款。所以錫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周邊的國家更加富有。進一步加強了印度對錫金的實際控制,人民也沒有要獨立的心思。當時的美蘇爭霸,印度吞併錫金也就是個小範圍事件,根本就沒有引起大國的注意。印度也對錫金強大的控制力,沒有反抗的勢力,國際社會也就默認了錫金被印度吞併的事實。

    (1975年錫金被印度吞併)

  • 6 # 國際睿評

    一、錫金太小太弱,不可能依靠外部幫助反抗印度的侵略取得獨立。

    二、印度實力不俗,國土面積和人口都很大,自然資源豐富,具備大國稟賦,實力一直和中國相近,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才逐漸把印度甩開。

    三、美蘇爭霸,都在到處收攏小弟,看到印度這麼一大塊頭,都希望拉到自己身邊成為自己的干將,因此美、蘇都不可能為了小小的錫金得罪印度。

    四、自從1958年開始中蘇交惡,1970年代初,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的陳兵達到了1969年時的兩倍,給中國造成很大壓力;1975年前後正是“四人幫”得勢,把中國國內搞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因此,中國不可能為了錫金與印度再打一仗。

  • 7 # 人間戲

    1990年8月,地區大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超級大國美國動用了越南戰爭結束後的最大軍事力量,連同盟友,以最現代化的戰爭方式,解決了此次海灣危機。

    1975年5月16日,地區大國印度正式吞併錫金,成為其一邦,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和蘇聯未發一言。

    科威特和錫金兩個小國,在遭遇吞併危機的時候,最後卻得到截然不同的命運,國際形勢之詭譎複雜,人情之親疏冷暖,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錫金不僅風光旖旎,人也漂亮,圖為著名影星吉丹佳麗· 塔帕,是土生土長的錫金人)

    那麼正如題主所問,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為什麼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都視而不見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當時蘇聯是印度的盟友,自然放縱印度的不法行為。自1951年始,蘇聯便開始援助剛獨立不久的印度,一直到八十年代末,蘇聯一共向印度提供了144.3億盧比的援助,幫助印度積極發展基礎工業和提升軍力水平。蘇聯一直想扶持印度為自己在南亞的可靠盟友,以對抗美國和中國。

    二、蘇聯自己就十分熱衷於透過類似的方式吞併他國,或讓對方成為自己的附庸國。正是在蘇聯的操縱下,蒙古才透過全民公投的方式從中國獨立出去的。一丘之貉,怎麼會去批評印度呢,那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嗎?

    (▲冷戰期間,蘇聯和印度保持著緊密的友好關係)

    三、美國當時忙於應付越戰,無暇他顧。1975年,越戰打到了最後關鍵時刻,也是美國最難受的時候,一方面戰場上頻頻失利,另一方面,國內反戰運動愈演愈烈,美國政府備受煎熬,哪裡有心思管別人家的事。

    四、因為越戰的緣故,國力損耗嚴重,在當時的美蘇爭霸中,美國略處於下風,亟需拉攏一批新的盟友,除了和中國交好外,美國也將目光瞄向了印度(實際上,美國一直在列印度的主意,在60年代的對印反擊戰中,美國就曾出手援助印度),這個時候,美國也不願在錫金問題上和印度交惡,所以也就裝聾作啞了。

    (▲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美國正身陷越戰泥潭)

    五、錫金的歸屬問題對大國的地緣政治影響較小。筆者一開始提到了科威特並且和錫金做了對比,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科威特不僅自身石油資源豐富(石油儲量佔全球10%),而且地處波斯彎的北端,和伊朗隔海相望,戰略位置重要,還是兩河流域的入海口,伊拉克的絕大多數石油貿易需要經過它的家門口。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美國怎麼會放任其被伊拉克吞併?而錫金就不一樣了,錫金是喜馬拉雅南麓的一個山間小國,既沒有資源,也不是交通貿易要道,它屬於誰,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都沒有半點影響。

    錫金被吞併是純”政治“問題,指望美蘇兩個超級流氓大國不為經濟利益考慮,只為道義發聲,簡直是奢望。

    (▲對美蘇等大國而言,錫金的戰略地位無足輕重)

    以上,是從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自身原因來分析他們為什麼保持沉默,接下來說說印度的”高明之處“,印度的一系列神操作也確實天衣無縫,讓外人無話可說。

    首先,印度對錫金的吞併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經過將近三十年的漫長的”切香腸“的方式慢慢讓錫金失去獨立性,經過印度的悉心包裝和苦心經營,給吞併錫金的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1946年6月,印度先是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藉口,派兵入駐錫金,強行接管了剛成立不到一個月的錫金政府,並任命了一個印度為錫金首相,讓錫金成為自己的附庸國;

    1950年12月,錫金傀儡政權和印度簽訂”和平條約“,規定錫金是印度的”保護國“,從而從法律上確定了附庸關係,自此,印度控制了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等大權(相當於現在對不丹王國做的)。

    (▲印度軍隊進駐錫金)

    接下來就可以放開手腳經營親印勢力和打擊反印勢力了,為了能夠更徹底打擊有獨立思想的錫金人,印度在1973年4月對錫金實行了軍事管理。相當於宣佈緊急狀態。

    1974年6月,印度利用控制下的錫金議會擬定新憲法,規定由印度指派的首席行政官為錫金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

    最後就是收網行動了,1975年,印度軍隊發動政變,解散了錫金王國的宮廷衛隊並軟禁了國王。4月10日,印度操縱的錫金議會透過決議正式廢除國王。4月14日,印度發起了最後的表演,舉行全民公投並在公投後自行宣佈公投結果,表示絕大多數錫金人同意將錫金併入印度。

    5月16日,錫金正式併入印度,成為印度的一個邦,自此,神秘而美好的喜馬拉雅王國消失。

    對比一下蒙古的獨立和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過程,很難說印度這一波神操作不是從蘇聯那裡學來的。

    (▲錫金末代國王被廢除)

    不管怎麼說,這樣一來,吞併錫金的行為看起來確實像是合法的,因為國際法主張”民族自決權“。也因為這樣,美蘇,以及其他的西方國家才無話可說。

    其次,印度自獨立後,在國際上的一些列行動,比如發起和領導了不結盟運動等,在國際上,尤其是第三世界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就是說,當時的印度人緣是很好的,這也給他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寬鬆的國際輿論環境。

    再次,錫金末代國王的某些做法,成為印度吸引錫金人民反對國王的把柄。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還是王子的時候,就對印度的咄咄逼人產生危機感,1963年,他結識了美國女孩霍普·庫克,並很快和她結婚。一是他確實對她一見鍾情,二是希望王后美國人的身份,能夠為自己爭取美國的支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起了作用,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錫金確實爆發了幾場聲勢浩大的反印運動,然而,在印度精心編制的謊言下,霍普和國王都被指控為是美國派來的中情局特工,反而增加了錫金人民的反感。不僅如此,到最後,就連國王自己都懷疑自己的王后是美國中情局的特工了,這是莫大的諷刺。

    1975年,就在錫金被印度吞併的前夕,國汪和王后離婚,霍普最終回到了美國,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在強權面前,弱國不僅沒有外交,連最基本的保持獨立的權利都沒有,國際政治鬥爭就是這麼殘酷。在我們為錫金不公的命運感嘆的最後,來一點美好的東西吧,讓我們看一看錫金末代王后的盛世美顏。

    (▲錫金末代王后霍普·庫克,是個美麗的美國女人)

    【寫在最後的話:為了表達一個與世無爭的王國被強權吞併的不幸,故本文所有圖片均採用黑白色。】

  • 8 # 東龍45

    印度很早就想吞併錫金和不丹,全面的控制這些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一九七五年吞錫金也是水到渠成,錫金國王家族流亡美國,大聲呼籲,沒有作用,。在叢林法則的世界裡,沒有真正義,囗徑就是正義,拳頭就是真理。

  • 9 # 十三叔看歷史

    因為利益,所以人們有時會對邪惡的事情視而不見,國家也是如此。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世界歷史開始了去殖民化的程序。二戰後透過波茲坦會議、雅爾塔會議等等確立了以美國和前蘇聯為主導的新的國際體系,聯合國也建立了,雖然這個國際體系依然有很多缺陷,但是比當年的殖民地體系還是要文明和進步的多。二戰後,國家無論國家大小,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也成為了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雖然小的國家還是“膽戰心驚”,唯恐被大的國家吞併,但是二戰後基本沒有小國被吞併的情況發生。

    聯合國安理會負有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在一國對另一國發動武裝侵略的情況下,聯合國安理會可以有權對侵略國授權動武,並且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具有強制執行力。二戰後,連美國和前蘇聯都沒有公開吞併過一個國家,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最後經歷了10年阿富汗戰爭後失敗,冷戰期間,美蘇在欺負別國時,更多的也往往去推翻一箇中等國家或者小國的政府。但是在1975年,印度卻把的鄰國錫金王國(在1642年至1975年間存在的一個世襲君主國)變成了他的一個錫金邦。當時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做不到的或者說是不願意做的事,印度卻做到了。

    為什麼印度能夠在1975年吞併錫金王國呢?第一兩者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並且兩者還挨著,要是錫金王國不挨著印度估計也就沒事了。在公元7世紀,錫金是吐蕃的一部分,後來成為了獨立的部落,1642年,菩提亞族的蓬楚格·納穆加爾建立納穆加爾王朝,錫金開始成為了世襲君主國,1814年英國開始入侵錫金,並割佔了錫金大量的土地,1861年英國控制了錫金,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18年英國人把政權還給了當時的錫金國王。1947年當年的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獨立,但是印度反而有了“殖民主義”的風範,在1950年,印度強迫錫金簽訂條約,錫金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1975年,駐紮在錫金的印度軍隊發動政變,軟禁了當時的錫金國王,錫金國王流亡外國,就此美麗的山地國家錫金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人口十幾億,而當時的錫金面積也就7000餘平方公里,人口也就60萬,這樣的國力對比,印度吞併錫金,錫金是沒有還手之力的,力量是非常的不對稱。

    第二,就是當時美國和前蘇聯對這件事的選擇性“瞎眼”。科威特是一個面積只有1.78萬平方公里的小國,1990年8月當時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發動對科威特的戰爭,很快就佔領了科威特全境,想把科威特變成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看看當時美國是啥反應?1990年8月2日,以獨立號航空母艦和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和為首的兩個美國航母戰鬥群迅速進入海灣地區,聯合國安理會也透過決議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1991年1月9日,美國與伊拉克方面談崩,薩達姆就是不撤出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60多萬很快就把薩達姆的軍隊“打蒙圈”,科威特恢復獨立。而反觀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時,美國和前蘇聯對此幾乎就是沒有反應,在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都是各自有著“一幫兄弟”的,看到帶頭大哥的態度後,除了少數堅持正義的國家外,多數國家也是沒啥反應。

    美國和前蘇聯為啥對此視而不見呢?因為當時印度是兩者都要拉攏的物件,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前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在歐洲激烈對抗,美國和前蘇聯在當時的全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戰略較量,南亞地區成為了美蘇在全球的爭奪的一個重點地區,而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所以印度也成為了雙方都拉攏的物件。冷戰時期,印度不與任何大國結盟,印度自己認為自己就是個大國。由於各自的戰略利益需要,在冷戰時期,前蘇聯和印度的關係好的都像“準盟友”,前蘇聯對外軍售中基本都有“留一手”,但對印度幾乎毫無保留,雙方有著廣泛的軍事合作,現在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依然是很好。美國當然不希望印度全面倒向前蘇聯,所以對印度也是拉攏。但是越是這樣,印度就要搞“平衡外交”以便從中漁利。美國的盟友分為北約盟友和非北約盟友,美國非北約盟友主要有日本、韓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在1989年後也指定一些美國的非北約盟友,但是印度並不是美國的非北約盟友。儘管如此,由於美國自身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需要,現在的印度依然是美國極力拉攏的物件,但是也不是單純的拉攏,也“打壓”,雙方也存在著戒備。冷戰的特殊格局以及當年錫金身處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另外還有錫金極為弱小的現實,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當年的錫金王國就悲劇地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這個事沒法講道理,只能嗚呼哀哉了。

  • 10 # 六菠蘿說經緯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重標準”,當然也跟當時兩個國家的局勢有關。

    美國為何視而不見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美國首要的敵人是蘇聯,其次是以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當時儘管尼克松實現了訪華,但國內的主流還是敵視中國。而印度是美國的盟友,經歷了62年中印邊界戰爭和71年印度肢解東巴基斯坦,美國認為印度至關重要,極力拉攏印度,所以印度做的好的他表揚,做的不好的他拐著彎表揚。

    深陷越戰 。自肯尼迪發動“特種戰爭”,擴大越戰,美國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卻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且損失巨大。所以美國為了儘快從越南撤軍,也顧不上週邊什麼事情了。錫金本來就是小國,美國也沒有多大的利益,所以美國裝作沒看見。 蘇聯為何視而不見

    蘇聯的原因就簡單多了,當時中蘇關係仍是劍拔弩張,勃列日涅夫甚至表示:跟赫魯曉夫相比,中蘇關係甚至沒有細微的變化。蘇聯當時國力正處於上升期,對中國實現了全方位壓制,而印度也是中國的潛在敵人,所以蘇聯巴不得印度跟中國撕破臉。

    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在印度吞併錫金時,都因為各自的原因和小算盤,均採取了預設措施。

  • 11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印度吞併錫金,而超級大國美蘇視而不見,主要原因分為內外兩方面。內因是印度吞併錫金用了比較巧妙的手法,外因則是美蘇兩國都要搶著拉攏印度。

    不管現在咱們的網民怎麼嘲笑印度,但人家在短短几十年從一個四分五裂的殖民地基礎上硬生生建立起一個世界準一流國家,手段還是很高明的。

    先說內因,印度一直控制錫金,而在吞併過程中用了比較高明的手段。

    錫金本是中國的藩屬國。1861年英國入侵,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887年,英國更強佔錫金,並派駐專員。從此錫金被英國管轄。1890年英國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這時候,印度國大黨翻身尋求繼承英國在亞洲的權利地位,包括對錫金的“保護”。於是,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家大會黨開始頻發活動。

    1949年,印度軍隊入侵錫金,把持了政府,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專員擔任錫金首相,全面控制錫金,包括國防和外交。

    1973年4月,印度再次派軍隊進入錫金,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迫使錫金簽訂《錫金協定》。錫金至此完全淪為印度的附庸。此後,印度操縱錫金議會修改憲法,並在1975年廢黜國王,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錫金國王流亡美國。

    印度吞併錫金後,每年撥鉅款補助錫金,使得錫金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由以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對錫金的一步步控制到最終吞併,雖然始終動用了武力強迫,但明面上的工作卻有其合法性:最初的派專員、保護國,是“繼承大英帝國傳統”;而後面修改憲法、廢黜國王,直到吞併,則是用自己的傀儡政黨錫金國大黨操縱錫金本地議會。換言之,印度對國際社會的宣佈,廢黜國王,併入印度乃是錫金人民自己的選擇,這樣印度就可以不必負擔惡名了。此外印度為了收買錫金人心,給與補貼,這一點也使得他們能在錫金本地找到支持者。

    當然,儘管印度稍微耍了些手腕,立了些名目,但這些花招,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穿。那麼為何美蘇兩國對此都不聞不問呢?主要原因是印度的特殊地位,使得美蘇都要拉攏他,都不敢得罪他。這也是印度能夠順利吞併錫金的外因。

    印度從獨立開始,就是各大霸權勢力爭奪的香餑餑。畢竟這國面積近叄佰萬平方公里,土壤肥沃,人口世界第二,又位於印度洋要衝。他倒向美國,蘇聯就要頭疼;他倒向蘇聯,美國也要頭疼。

    印度國大黨外交方面還是很能耐,不偏向任何一方,對兩方都敲打敲打,但同時又不徹底得罪完。對於第三世界國家,印度積極溝通聯絡。這麼著,印度成為了第三世界的領袖。

    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演說,首次提到“不結盟運動”,並將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1955年,由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緬甸、斯里蘭卡五國發起,召開了萬隆會議,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宣佈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決定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起,召開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援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到冷戰結束已有一百多個成員。

    靠著如此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印度更是左右逢源,吃了美國吃蘇聯。

    這一點,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就能看出。巴基斯坦本來是美國的小弟,但美國居然同時宣佈對雙方禁運武器。而印度則從蘇聯拿到了大批武器,差點把巴基斯坦打得亡國。要不是某個國家仗義執言,支援巴基斯坦,印度真的就要一統南亞了。在這次戰爭中,蘇聯明著支援印度,美國暗中實際上在支援印度,也是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美國也好,蘇聯也好,在冷戰最關鍵的時候,都不會去得罪印度。對於印度給出的這個藉口,他們只能聽之任之。

    否則,如果你抓住錫金問題,對印度橫加指責,印度火了,倒向對方陣營,你受得了麼?就算不倒向對方陣營,多和對方眉來眼去幾下,你也難受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出苗後,發現有地下害蟲造成死苗,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