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付小平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少不了要對孩子說“不”。1歲之前,我們對孩子說“不”需要更多的溫柔;1歲之後,我們對孩子說“不”就需要更多的堅定。不過,溫柔和堅定這兩者之間的度,卻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考,需要父母自己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因“齡”制宜。

    為了讓孩子體驗被拒絕的感受,讓孩子學會放棄,父母可以像大衛媽媽一樣對孩子說“不可以”。在這《大衛,不可以》這本書裡,畫面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而為數不多的文字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大概就是一個“不”字。

    父母可以利用這個繪本里的對話和場景,在日常生活中像大衛媽媽一樣學會對幼兒階段的孩子說“不”,同時也讓孩子慢慢學會如何放棄、如何停止。

    在對孩子說“不”時,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把“不能做”的事情範圍儘可能縮小,最好是縮小到絕對不能做的範圍

    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這些事情是否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否涉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否涉及做人的原則和底線。比如,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不禮貌的舉動不能有,不能損壞別人的或公共的財物,不能偷搶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能用暴力故意傷害別人,不能在馬路上亂跑,不能在深水邊戲水,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等等。

    2、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說了“不”就一定要執行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但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並不禁止孩子的行為,孩子仍然會繼續做我們不允許做的事情。既然說了“不”,一般情況下我們就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親身感受到父母的堅決,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 2 # 錢志亮工作室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

    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之前的規矩原則都只能拋到腦後,乖乖答應孩子的要求,於是,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拒絕孩子,他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和委屈的小臉會一遍遍撕扯著家長的心;稍稍妥協,孩子高興,自己心裡也好受了,何樂不為呢?

    就這樣,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孩子不斷放任自己,從來聽不進道理,只懂得無節制滿足自己的慾望,最終成長為一個自私、無賴的“巨嬰”。

    1.六歲前說“不”,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訓練

    有些家長認為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一點沒錯,孩子的成長需要“愛”。

    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還包括給孩子立規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

    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為,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

    孩子小時候,如果父母過度縱容、毫無原則滿足孩子要求,他會覺得父母的愛沒有限制。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

    因此,孩子3-6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

    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只有孩子從小明白行為的邊界,明確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被滿足,才能漸漸懂得收斂慾望、剋制任性、規範自己的言行。

    但是,如何對孩子說“不”,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2.讓孩子看到你的堅持而不是憤怒

    很多人喜歡當“好好父母”:

    “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就是了”

    “算了,不過只有這次,下不為例”

    “行吧我真拿你沒轍,以後不能這樣”

    “好好父母”的確好做,丟下一句不痛不癢的話,落得輕鬆。

    不必面對孩子撒潑打諢的混亂局面,不用苦口婆心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想方設法平復孩子的情緒。

    “暫時滿足孩子要求,下一次我嚴厲點就行了。”

    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往往事與願違。

    最初孩子學會對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這個時候,父母只要態度非常堅決,孩子就會逐漸放棄讓家長順從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長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只要嚐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弱點,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協。

    但是,堅持不等於憤怒,不是粗暴、打罵,父母情緒平和很重要,這是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基礎。

    3.父母要控制情緒,正面說“不”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天黑了還非要去小夥伴家玩,“不準去!”

    感冒了還非要吃冰激凌,“不給!”

    十點了還非要看電視,“不行!”

    簡單粗暴地說“不”,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為本身的問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時候,採取正確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時,情緒要平和、淡定;應該採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熱諷。

    正面說“不”遵循的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例如孩子非要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比起生氣地說“不準吃飯時候玩手機!”,不如告訴孩子“可以,吃完飯我會給你玩一會手機,現在我們先好好吃飯。”

    家長在拒絕孩子要求時,不要情緒激動、言辭強硬,可以思維變通一下,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4.對孩子說“不”,要耐心解釋清楚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麼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被阻止,還會反覆出現類似的行為。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透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說“不”。

    很多家長會覺得,跟孩子講道理實在是徒勞之舉。

    其實不然,這些道理會不自覺地帶動孩子思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主觀認知,最終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比如孩子非要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明白你非常喜歡那個玩具,但是搶別人東西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你可以跟小朋友商量著交換玩具玩一會,或者去徵求他的同意,把玩具借給你玩一會。”

    孩子也並非毫不講道理,當他明白了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帶給別人的感受,會學著規範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誨。

    因此,對孩子說“不”,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讓他知道我們關注他的感受,再讓孩子明白你拒絕的理由。

    這樣的良性溝通,才會更好地化解說“不”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策略。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慾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六歲前,捨得對他說“不”!

  • 3 # 源源的能量

    很多時候,我們跟孩子的意見會不一致。

    孩子就很想要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我們覺得不妥,就要給孩子說不。

    所謂有效,大概是溫和平靜而且達到拒絕的目的吧!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

    事前

    在事情發生之前,我們家長可能已經有了一個預設,覺得孩子這件事情可能鬧什麼“么蛾子”。

    比如說想要看電視,或者是去商場要玩具。

    如果是看電視,我們希望他不看或者是希望他能夠少看一點,就可以給孩子先制定一個規則,比如說我們這一次只看15分鐘。

    去商場之前,說好今天不買玩具,甚至可以把玩具全家福拍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事前講規則是最有效的,因為到了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再跟孩子說怎麼怎麼不行,孩子是一定聽不進去的。

    事前講規則的話,就可以提前在孩子心裡面安一個盒子,把自己的情緒裝進去。

    事中

    第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首先是跟孩子一起共情。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比如說告訴孩子,你現在還想再看是因為覺得動畫片很好看嗎?可是太遺憾了,我們已經到了要關掉電視的時間了。

    或者是比如說孩子很想要一個玩具,但是我們說不能買,那麼就要列出原因,拿出剛才的照片來,你看我們是不是有一個類似的玩具了。雖然這個玩具確實很好,把它舍掉,有一點點可惜,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要的每一件東西都買回去,家裡面也放不下呀。

    總之就是既在講道理之前,要先跟孩子站到同一條戰線,而不是直接簡單的就回復一個字不。

    這個方法尤其對大孩子是比較有用的。因為大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思維和認知,他心裡清楚這件事情是怎麼樣子的,也不可以做啊之類的。

    但是如果我們當時就駁了他的面子,他可能就很不高興,那麼事後既是一個溝通交流,也是對上一次情緒沒有發洩完的情緒的一個合理的疏導,更是給下一次打預防針。

    最後我還想說一點,

    當我們跟孩子說不的時候,

    我們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情對孩子不好,

    還是隻是想要展示我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呢?

    清楚這個問題說不,

    才能合情合理、有效高效。

  • 4 # 家長慧父母學堂創辦者

    不能輕易草率的說“不”

    否定首先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否定孩子緊接著就是“講道理”。

    給孩子講道理可以說是最沒有效果的教育方式,並且一直被正面推崇。但是效果不佳,原因在於這是“強盜邏輯”,必須要讓孩子服從我們。從來沒有去反思“我們的道理正確嗎?”我們要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儘量不要對孩子說“不”,改用建議的口吻,孩子更容易接受。

  • 5 # 迷糊奶爸

    其實對任何人都不要輕易說“不”,因為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別人直接拒絕,哪怕他是個孩子。

    一、先共情後婉拒:孩子提出了你認為不合理的要求,你可以先了解他為什麼會提出這個要求,並認可他的想法,比如他要想買一個特別貴的玩具,你可以和他說寶貝,你的眼光非常好。這個玩具看上去的確非常棒,我看了都挺想玩。但是我們家的錢每個月只有那麼多,如果你要是買了這個,我們就不能-----(這裡可以提一個孩子非常在意的事)

    二、提供備胎:完全否決孩子的要求,孩子受打擊比較大,情緒會反應的比較激烈用一個比較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去替代孩子提出的大目標,比如孩子提出要到迪斯尼去玩兒。你實在抽不出空,那麼可以勸他到附近的遊樂場去玩。

    三、提供願景:如孩子還是特別想實現他自己的願望那麼你可以給他制定一個完成這個願望的週期計劃,你可以跟他說,寶貝這個東西很好,但是特別貴東西家裡現在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買這個東西,爸爸媽媽要多加班多幹活。去掙錢,那麼這段時間爸爸媽媽會很忙,你要在家裡面幫爸爸媽媽去分擔一些家務我們一起努力才能實現這個願望。你要讓他明白,不是所有的願望都可以輕易實現的。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 6 # 言言媽媽親子故事

    但從您簡短的提問中,我注意到您用了“有效”二字!從這二字當中,我能感受到您對孩子的尊重,理解。感受到您並非只是依據自己主觀認為“不行”,“不能”,“不可以”就去限制孩子,而是更加註重,怎麼說,孩子能聽,能配合!

    感謝您對孩子認識經驗不足,會做出不恰當選擇這一點表達理解,以及期望做到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呵護與尊重。

    以下,我分享幾點自己的經驗,讓我們一起從尊重孩子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對孩子說“不”,更有效!

    1,共情+我句式

    首先,我們透過共情,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理解。接著,透過“我句式”,讓孩子理解我們的感受,想法。清楚大人的界限在哪?

    譬如:孩子逛超市,看到什麼就像買什麼?不考慮實際情況。像家裡已經買過了;價格太昂貴;不是孩子的必需品等等。

    此時,先試試共情孩子:

    寶貝,你很興奮,也很期待是吧,因為你看到那個電動汽車特別喜歡。你希望媽媽能立刻買下來送給你,回家你就可以玩兒了對吧?

    然後,用我句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期望:

    寶貝,那你可以聽聽媽媽的想法嗎?媽媽覺得很為難,因為我們今天沒有買電動汽車的打算。我們之前也沒有這樣的計劃和約定。今天媽媽只帶了買菜的錢。我希望我們能先按之前的計劃來購買東西。

    這麼說,根據我的經驗,孩子的情緒,往往沒有剛才那麼激烈。能夠安靜一些,聽大人講。當然,不排除依然任性固執的孩子。我們再接著往下看。

    2,正面語言+幽默感+遊戲力+轉移注意力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很有探索欲。被直接說“不,”會因為被拒絕而感受不好,反倒會更加想做被禁止的事。那麼,我們可以把“不”語言,比如:不要動。不要吵。替換成用正面語言,把手遠離這個東西;安靜一些。

    孩子在感覺好的同時,也清楚自己可以怎麼做。同時,以幽默的口吻,讓孩子放下戒備,和緊張感,輕鬆對待!

    譬如:依然採用上面買玩具的例子。

    請先共情孩子:寶貝,你很興奮,也很期待是吧,因為你看到那個電動汽車特別喜歡。你希望媽媽能立刻買下來送給你,回家你就可以玩兒了對吧?

    接著用正面語言迴應孩子:恩好的,媽媽非常理解你的想法。能買,等下次我們有做買電動汽車的計劃的時候,就可以買了。或者,等寶貝變成電動汽車店老闆的時候,就可以教客人怎麼用這個玩具,到時每天都能開好多次車喲。哇,我好想變成那個被你教的客人呀,一會我們回家玩這個遊戲怎麼樣?

    我現在就迫不及待地想去開車了,可是,我不知道方向盤怎麼握,不知道這個手剎怎麼用?唉呀,最主要的是我還沒車鑰匙,打不開車呀?!(做出誇張的有想象力的舉動,盡力逗孩子笑,孩子笑開了,情緒水平也就降低,注意力也被轉移了。)

    正面語言,是有條件的許可,也有具體清楚的語言和動作示範。

    再舉幾個例子,比如讓孩子不要跑。可以換成“請你慢慢走”。讓孩子課堂不要說話,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說話,在老師提問你的時候”。讓孩子不要吃太快。可以說“慢慢吃,像這樣,吃一小勺,嚼二十下。”

    4,提前告知,演練和約定

    開篇我們說過,孩子的認知經驗遠遠比不上大人。所以,孩子不像我們具有規劃性,預判能力,合理權衡利弊等能力。因此,和孩子在一起,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待會兒會遇到什麼人和事,是孩子能夠自如應對的嗎?是在孩子的經驗範圍內,還是超出孩子的認知經驗的呢?

    為了避免孩子和大人資訊不對稱,避免孩子做出引發衝突的事?大人需要提前告訴他什麼?跟他提前達成什麼約定?讓他一會兒不會一意孤行,大吵大鬧,蠻橫無理等等呢?

    譬如:我女兒曾經是一個特別害羞的女孩。只要一到公共場所就躲在大人身後。繼而會遠遠地跑開。提醒她喊人,她不僅不喊,還會哭鬧。這樣的情況,曾經讓我和娃爸傷透了腦筋。

    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在公眾場所哭,不可以不講禮貌,不可以主人還沒吃,你就開始吃。但都無濟於事。

    後來,我用提前告知,演練和約定的方法,解決了這樣的困擾。我會告訴她,今晚,我們會去參加一個聚會,聚會上有誰?哪些是你認識的,哪些你不認識?如果手頭上正好有不認識的人的照片,我會拿給她看。如果沒有,我會描述那個人的特徵給她聽。比如:某某叔叔是個光頭,很可愛的一個叔叔。

    我還會告訴她,聚會的目的是什麼?比如,是小妹妹的生日,那生日需要做什麼呢?表達祝福,唱生日歌是吧?我們來角色扮演,練一下。然後,和她約定,一會一起做什麼事情?比如稱呼別人,等宴會開始了再吃東西,吃完道謝等。

    就這些約定,也做一下小演練。基本就消除了孩子的陌生感,和緊張感,以及在人多的場合不知所措,驚慌不定的樣子了。

    這個方法很管用,能讓孩子提前對未知的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認識,做好心理準備,心理建設,於是,在真實情況來臨時,就不會感到措手不及了。

    4,有限選擇。

    在有條件的許可下,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能夠起到限制,同時也賦予孩子一定的權利。

    比如,孩子上課喜歡講話。與其直接喝令孩子不能講話。不如問問孩子:

    你是想舉手回答問題,多講話呢?還是想講話的時候做一個可愛的好玩的表情呢?你來決定!

    比如,孩子拖延不想回家。與其把孩子生拉硬拽回家,不如問問孩子:

    你是想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回家,還是像大象一樣慢悠悠地走回家呢?

    比如,每個月固定給孩子一些零花錢。當孩子無節制的買買買時,告訴他:你可以買,從你的零花錢裡頭出。你是想現在花光你的零花錢,還是等攢到下個月可以買兩樣喜歡的東西?你來決定!

    在有限的範圍內,給孩子一定權利,和思考選擇的空間,而不是給孩子命令,讓孩子體會到他自己定的規矩,約定。這樣,孩子會有更多思考,和主動承擔責任的能力。

    5,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時時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當看到孩子有正面行為,哪怕是很偶然的一次,我們都可以抓住時機,用“描述性”鼓勵,“致謝性”鼓勵去肯定孩子的做法。

    比如:媽媽看到你剛才輕輕地走,沒有發出很大的聲音,影響到別人休息。你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

    當孩子正面的行為被看見,和鼓勵得越多,孩子就會更加願意堅持這樣的行為,曾經的負面行為也會隨著弱化,甚至消失。

    對孩子有效地說“不”,前提就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尊重,理解孩子。當孩子感受到這兩者時,通常可以平靜下來,聽我們說。那麼,我們就贏得與孩子“有效溝通”與“合作”的機會。

    方法不止以上這些,基於尊重和理解,我們一定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加油!

  • 7 # 從小升初到中考數學題

    為什麼需要對孩子說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好奇心使然會不斷的遇到想做的事,或者想要的物品(好玩的玩具或者心儀的小車),於孩子而言這是正常的需求,然而正常的需求對於家長來說不一定是合理的需求。

    一邊是孩子的需求,一邊是家長能力所及,或者觀念所及。未必是平衡統一的。

    那麼孩子需求合理還是不合理,怎麼評判?

    孩子自然無法分辨的,需求會伴著慾望無限擴大。家長則需要對孩子不合理說不,並表達出理由。

    說不,即拒絕,容易。有效的拒絕,不容易。

    有效的拒絕就意味著即使孩子可以短期內理解家長觀念和處境,長期而言也影響和明白什麼是合理的需求。

    所謂給你的是情份,不給的是本份。是孩子成長和獨立過程中必修的功課。

    有效的拒絕要求家長掌握幾個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拒絕孩子後的表達):

    1、描述事實,表達感受,激發孩子的同理心,使孩子自然認同家長的感受,從而接受事實。

    2、換位思考引導孩子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達到接受事實的目的。

    3、邏輯引導,用描述後果的方法激發孩子想象,使孩子認同並接受事實。同時也可以培養出孩子的長線思維和邏輯思維。

    以上的表達都需要家長具備交流的態度:平等,尊重和信任。

    唯此,才能達到有效的說不效果。

  • 8 # 屋內數星星

    學會尊重孩子,不要習慣性使用"不",孩子不是原則性問題,他想幹嘛幹嘛。如果有問題時,你在說不的時候,讓他知道“不”的原因,這樣才會有效果。

  • 9 # 心理諮詢師鄭道

    想徹底的改變或解決類似問題,需要嘗試著換個角度用正向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僅憑說不,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

  • 10 # 噹噹小叮噹

    最有效的“不”,當然是不直接說“不”,這不僅是對孩子,對於我們平常生活工作中的為人處世也是一樣的。

    今天早上我兒子和我說:媽媽,今天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我拿出課程表,看到今天有體育課,就對他說:今天你最喜愛的金魚老師會來上課噢,上次他帶你們玩了“打地鼠”的遊戲,好好玩對不對,他今天一定會有新點子、新遊戲的,你不要錯過哦!(其實每個老師孩子都喜歡,他們教不同的課,各有特點!)

    他想了想,最終還是去了。

    有很多時候,只要動動腦筋,都可以巧妙地轉移孩子的關注點,讓他不再執著於某一我們暫時不能同意的想法。

    如果直接拒絕,一來孩子會覺得很受傷,二來這樣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反而更難處理。

  • 11 # 孩子那些事兒100123

    儘量少對孩子說不,能不說就不說。因為不管你怎麼說不,都不會有效。

    你要對孩子說不。無非是你不能同意孩子的做法,或不能答應孩子的要求。

    如果是這種時候,可以首先表示對孩子想法的理解,讓孩子覺得你是懂他的。只有孩子覺得被理解了之後才會聽得進你說的話,要不然他還在他的情緒裡,你越說不,越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然後,在孩子情緒平復了之後,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找解決辦法,最好能一起想出幾個方案。一定要多問孩子,孩子自己想出的辦法,更利於執行,也是教會孩子思考問題很好的機會。

    最後,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孩子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 12 # a王競繁

    父母確實應該有底線,溫柔的堅持會讓孩子知道什麼事他能做,什麼他不能做,與其說不,不如告訴孩子怎樣做……比如,孩子拿尖銳物品奔跑,可以試試說:“放下後再去玩!”……正面指導要比負面強調好很多

  • 13 # 大小S說英語

    透過說“不”來守住底線,明辨是非是我們在教育小朋友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痛”。

    既然避不可避,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行動說“不”而不是“語言”。

    什麼意思呢?其實有兩層含義,第一在表達“不”的意思時一定要堅定,小孩子可是察顏觀色的高手,一旦你有任何的表裡不一,那絕對就是給了小孩還擊翻盤最有利的時機;第二就是必須前後一致,內外一致。在任何時候,要求任何人最好都用同樣的標準,否則你的言行依然會讓孩子糊塗,讓你說的“不”威力大減。

  • 14 # 森林11166

    我也沒管好孩子,但是我覺得吧,我倒是不慌張,佛法中一定有解決之道,生活中還可以聽李玫瑾教授和樊登老師教育孩子的課程,非常受教!

  • 15 # 無錫貝佳爾

    01、創意地說“不”

    如果你發現孩子喜歡在房間裡到處亂跑,與其追在他身後對他說“不行”,不如採用一些比較有趣的辦法來代替說“不”。比如帶他到外面走一走,或者到一個安全的場所去,讓他在那裡奔跑。

    當孩子拿剪刀玩時,你可以給他提供正面的建議:“你不能拿這把剪刀,但是可以去玩皮球。”

    你應該用有說服力的表達來讓孩子接受你“可以做”的建議,從而緩解“不能做”的命令所帶來的緊張。

    02、說“不”時帶上個人稱謂

    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你也可以加上孩子的名字,因為加上個性化的稱呼或許可以讓你的聲音聽起來不那麼刺耳,也可以顯示出你對聽者的尊重。

    03、身體語言說“不”

    在很多時候,你其實不用開口說話就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一個不滿意的眼神就能制止孩子的行為,同時又不損害孩子的自我形象。

    如果你對孩子感到氣憤或輕蔑,孩子就會從你的眼神中看出來。

    在使用眼神制止他之後,你應該給他一個擁抱、一個微笑或一個直率的解釋:“我不喜歡你剛才乾的事情,但我還是喜歡你。”

    04、用變通的方法說“不”

    如果總是對孩子說“不”,那麼就會讓這個詞語失去威力。由於你用話語來阻止孩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他遠離危險,因此可以嘗試採用適合具體場合的、更有針對性的話語。

    透過採用這種“不是給某某的”這種標準說法,同時給她一個更有營養的水果作為替代,她就不會大發脾氣,而如果你直接對她說“不行”的話,肯定免不了發一通脾氣。

    在任何一個家庭裡面,都會有一些東西是小孩子不能碰的。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平靜地、一貫地使用“這不是給你的”這種說法,初學走路的孩子就會明白你是在保護他。

    05、用“停下來”代替說“不”

    “停下來”是保護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

    根據很多寶媽的經驗,孩子對“停下來”的迴應比“不行”要好一些,“停下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的行為停止足夠長的時間,讓你能夠想出其他的對策。

    “不行”會引起情緒上的牴觸,即使是十分倔強的孩子通常也會在聽到“停下來”的命令後馬上停下來,對這個命令進行一番估量,就好像意識到前面有危險一樣。

  • 16 # 美爸OLDHU

    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多解釋一下。孩子有時候叛逆心理 多多溝通 會事半功倍!

  • 17 # 莫失莫忘84874004

    告訴他你對他說“不”的理由,耐心解釋溝通,原則性問題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 18 # 依蘭0317

    當孩子不做作業的時候,我會告訴她:寶貝,今天你把作業做完了,週末媽媽帶你出去玩,吃好吃的,你今天辛苦一下

  • 19 # 葉志良8

    一定要靈活變通圓滑一點,儘量耐心解釋!

  • 20 # 閒霞拾光

    增加附加條件的答應,算是一種婉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勞斯萊斯為什麼賣那麼貴?